“全重庆派”电影《怒吼》“发声” 再现革命年代电力行业“血与火”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怒吼》海报。

  封面新闻记者 罗惟巍

  怒山河破碎戏为炮,吼世事疮痍剧作刀。4月22日,伴随着主题曲《旧时爱人》的优美旋律,中国首部电力行业红色题材院线电影《怒吼》在重庆各院线正式上映。首映后,影片还计划登陆央视六套、爱奇艺、腾讯等平台。

  《怒吼》剧照。

  “以戏为炮、以剧作刀” 革命精神永不灭

  《怒吼》取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重庆电力公司的真实历史事件。

  1937年9月,以电力公司职工和流亡到重庆的文艺工作者为主体,成立了重庆首个民间业余话剧团体——怒吼剧社,社长是中共党员陈书亮和电力工程师余克稷。

  剧社以戏剧为武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演出收入除维持剧社正常运转外,全部捐献给抗战一线。他们先后排演了《保卫卢沟桥》《民族万岁》《安魂曲》《牛郎织女》等话剧,深受山城人民欢迎,首开山城进步演剧先河,当时报章评价:“重庆有真正演剧,那是以怒吼剧社为历史纪元。”

  电影《怒吼》通过现在、过去两个时空交替穿梭,讲述现代戏剧人刘鹤鸣与爱好戏剧的女孩方萌,因偶然发现一本老日记,从而了解到日记作者吴越先,如何从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怒吼剧社的中坚力量,最终在重庆解放前,在电力护厂运动中光荣牺牲的人生轨迹。

  影片将1945年的国民党特务枪杀胡世合事件、重庆解放前的护厂运动、电力职工何敬平在11·27大屠杀中殉难等真实历史事件融入其中。

  故事虽源于历史,但艺术地再现了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革命先烈如何在白色恐怖下顽强开展斗争,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誓死保护了重庆电力设施免遭国民党破坏,情节曲折、精彩,观后令人荡气回肠。

  《怒吼》剧照。

  影片完全“重庆造” 山城影视人倾情奉献

  “‘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是这部电影的创作思路。”《怒吼》制片人李海洲介绍,这部113分钟长的电影是典型的“重庆派”特色电影。从项目发起、创意构思、剧本撰写、演员遴选,场景勘定到拍摄与制作全流程,均由重庆籍电影人在重庆境内共同完成。

  《怒吼》导演郑正表示,“这是一段少为人知的重庆历史,故事的主角们颇具传奇色彩。剧组方通过查阅史料、回忆录等方式,力求将剧社的故事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荧幕上。”

  《怒吼》文学顾问、重庆市作协名誉主席黄济人给出的评价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他还表示,由于文献资料不多,很多人对怒吼剧社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并不了解。这部电影的推出,无疑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希望未来重庆市电影工作者能通过深挖史料,找到更多精彩故事,进而让更多人领略重庆深厚的人文底蕴。”

  《怒吼》剧照。

  “回到过去” 电力员工、育才师生倾力助演

  这部重庆本土电影得以顺利上映,还离不开两个团队的倾力助演。一个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另一个则是重庆育才中学师生。

  由于影片就是讲述重庆电力系统在抗战及革命时期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组织动员公司系统劳模先进及文体骨干200多人担任主要配角和群众演员,他们克服演艺上的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演出,自觉接受革命党史教育的洗礼,以实际行动向电力先驱们致敬。

  而育才中学师生与影片“结缘”,则与著名教育家、育才学校创始人陶行知先生有关。

  “我们在查阅育才中学史料的过程中发现,怒吼剧社的精神,曾深深地打动当年的陶行知校长。”制片人李海洲介绍,抗战期间,陶行知校长在重庆观看了剧社排演的话剧后,激动万分,随后组织师生跋涉百里,从合川专程赶到重庆市中心观看剧目,“这样远的距离,交通工具不够,大家决定男生步行、女生乘船,还背着干粮和铺盖卷,就是为了支持抗战艺术,这是电影呈现出的真实历史情景,令人动容。”

  “电影将这段育才中学的历史故事重新激活,让孩子们能重温历史记忆,感受当年热血青年们的过往,很难能可贵。”重庆育才中学党委书记张和松表示,影片不仅在育才中学取景,更有诸多师生参与演出,对学生而言,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举报/反馈

上一篇:《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看得见的部分:潜伏在金融圈里的诗人
下一篇:4岁男孩40秒内神秘消失,32年毫无音讯,是拐卖、失踪还是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