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阶段性预期目标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5-01
手机版

    4月21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请大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强,大连市民政局副局长肖冰,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吕红军,西岗区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区公务员局局长高楠,甘井子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刘树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社会管理局局长曹文龙介绍有关情况。

  大连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实现阶段性预期目标

    大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林强

  2022年以来

  大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系列部署,着眼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宁、让我们的市民更加幸福,更好服务保障新时代大连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下大力气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2022年2月15日,市委召开两千人大会统一安排部署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此后出台了《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提升基层组织力、管控力、服务力的基本主线,确定了“十个推进”重点任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构、能力提升。

    截至去年底

  《方案》确定的143项具体举措完成率达97.2%,全市刑事和治安案件“双下降”,命案和安全生产事故分别同比下降51.2%和18.5%,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升至98%,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稳定“基本盘”、守牢了安全发展底线,为大连市高质量快速发展,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和“辽沈战役”急先锋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了阶段性预期目标。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扎实推进

  严密了组织。全面推动“大工委”“大党委”建设,街道(乡镇)“大工委”增至149个,社区“大党委”增至743个,覆盖率100%。建立网格党支部15285个,4.6万名在职党员编入网格党组织。

  健全了机制。创新“1331”工作法等制度机制,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项目清单3491项,协同解决课后托管、夜间停车等一批民生需求。西岗区构筑的“一核多元”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壮大了力量。市县两级共为街道(乡镇)增加行政、事业编制1617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增编11名。择优选派3011名干部下沉基层,新招录社区工作者近3000名,配备社区民警、辅警3620名,全市社区工作人员总数较2022年初翻一番。

  基层减负赋能增效成功破局

  打破规模束缚。按照万户以上“瘦身”,千户以下“健体”的原则,对215个社区进行调整,全市新增社区108个,社区平均管辖户数降至3266户,降幅达15%,社区规模趋于合理。

  消减制度痹症。制定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重新确定102项社区工作事项,较之前减少47%,逐步解决社区工作杂乱多、不聚焦的问题。

  升级治理模式。推广中山区“和合大院”、高新园区“社工站”等自治模式,深化“五社联动”等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2022年度全市新增社区社会组织1231个,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全覆盖,提前一年完成省赋予目标。

    网格治理体系升级优化

  夯实了基础。制定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暂行办法等制度性文件,系统设计、整合规范涉及29个部门的36项事项清单,网格事项纳入全市一张网。

  坚实了基座。完成全市网格统一编码和电子地图划分,调整设置综合网格19661个、专属网格1526个,配备网格员20409人,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覆盖率100%。

  做实了保障。开展岗位培训402场次,参训网格员36204人次。结合党的二十大安保等重大任务,全市选树优秀网格员、最美网格员358名,持续激发网格员队伍建设活力,提升了网格治理效能。

  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得到提升

  紧盯日常隐患。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化解攻坚等专项行动,全市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3948件,化解率99.47%。

  紧盯源头治理。全面推动“三官一律”进社区(村)工作,建立法官基层服务站629个、检察官工作站148个、警调对接调解室216个,聘请800余名律师担任社区(村)法律顾问,解决群众身边法律服务、纠纷调处的“最后一百米”。

  紧盯基础建设。大力推广建设“法云调解室”,人民法庭全部入驻线上调解平台;整合“12348”“智慧调解”等资源平台,新建1690个“法治超市”;打造推广“甘心调”等治理品牌,有效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

    公共安全体系逐步完善

  扎牢了“防护网”。先后出台《大连市乡镇(街道)突发事件预案编制指导意见》《大连市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办法》等10项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了基层早发现、早处置安全隐患的工作举措。

  强化了“主力军”。恢复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站,配齐监管人员,全面组建乡级应急救援指挥部,建立综合性兼职应急救援队327支,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

  建起了“防火墙”。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检查,加强日常教育宣传,发放宣传读本76万册,引进“国家应急广播”数字终端1700台。全市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5.7万余项并全部整改,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

  社会治安风险管控更加有力

  创新机制有突破。制定群防群治队伍参与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等规范性文件,完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等10余项工作机制。推动《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条例》纳入2023年立法项目。

  壮大队伍促发展。建立大连市平安志愿者协会,打造“滨城卫士”大连平安志愿者品牌,在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安保、金普烟花晚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出实效得安宁。在东北地区创先建立“最小群防单元”点位9908个,探索建立“平安指数”,强化了对刑事、治安案件等预警预防能力。全市刑事案件下降8.4%,社会治安风险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城乡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

  “民有所呼”,主动有为。开展“为百姓解难事”专项活动,共梳理出“为百姓解难事”事项2212个,已解决1299个,争取2024年前全部清零。

  “民有所需”,积极作为。为解决老旧居民小区停车难问题,公安机关采取规划单行路、调整微循环等多项措施,设置泊位4355个,并在校园周边划定临时泊位1479个,有效缓解校园周边上下学时段因停致堵现象。

  “民有所怨”,担当敢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问题,专题召开全市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会议,强力推动物业管理工作。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开通东北首个“e食无忧”政企共治平台,开展“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再创新高。

  数字信息化建设逐步成型

  基于现有综治信息化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建设。依托大连市政务信息平台,形成12个地区和70个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保障街道(乡镇)所需数据有序共享。

  目前,发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3457个,归集数据100亿条,月均提供查询服务385万余次,居全省领先。

    基层服务基础有新拓展

  突出建设升级。围绕“一老一幼”设施优化,改造党群服务中心517个,社区设有老年食堂的由107个增至147个,设有日间照料的由223个增至325个,设有儿童托管的由249个增至312个。

  拓展经费覆盖。在全省率先落实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指导社区(村)党组织管好、用好经费,目前已有322个村建立服务项目511个。

  提升公共服务。新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17个,实现街道(乡镇)、社区(村)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网络服务覆盖率100%。全市建立便民服务站1389个、“裕农通”便民服务点876个,实现服务群众更便捷。

  保障机制运行更加完善

  办事“有钱”了。市县两级投入经费25亿元,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加大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人员薪酬保障力度,并按照大村10万元/年、小村5万元/年标准,将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范围由社区扩大至村。

  干事“有人”了。畅通了基层干部上升渠道,对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按规定程序解决事业身份;对特别优秀的网格员,在报考事业单位时放宽学历年龄限制,引导更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管事“有权”了。明确了街道(乡镇)对辖区的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强化了对派驻机构、主要领导考核任免的建议权,让基层“说话更管用”“吹哨更好使”。

  ?

  为不断深化工作开展,4月14日,市委召开了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推进会议。

  下一步

  我市将以深入开展“基层治理”提升行动为载体,以“五个强化”为重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实现与“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相匹配,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相同步。

  进一步强化政治导向

  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治理目标要求,强化体系建设,解决“难点”“堵点”,确保我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顺畅。

  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

  对照“十个推进”的具体目标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优势经验,对照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检视、逐一评估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质量,认真查找短板不足、漏点盲点,针对问题抓好“补课”“补考”和“回头看”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抓出标准,每项要求落实到位。

  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

  坚决把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升群众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继续坚持从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养老托幼、停车困难、医保医疗、物业管理等“急难愁盼”民生需求入手,精细谋划、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将这些重难点课题彻底攻克,真正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贴心服务赢得群众满意、社会和谐。

  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

  在总体谋划上,立足服务保障大连挺进“万亿GDP城市”、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和“辽沈战役”急先锋,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大连实践,力争辽宁领先、东北争先乃至全国创先。在具体突破上,重点完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数字智慧治理、风险防范化解、民生服务管理等五大治理体系,拉长治理短板,巩固治理优势。

  进一步强化效果导向

  进一步完善制度化常态化刚性化督导考评机制,倒逼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抓、大力抓,倒逼各级干部按实绩交账。

  全力打造

  城乡社区治理升级版

    大连市民政局副局长 肖冰

  从去年年初我市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以来,大连市民政局坚持强基导向、问题导向,通过采取社区“瘦身”、明确社区工作事项清单、转变社区服务方式、整合社会力量资源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基层减负赋能增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指示要求,市民政局将着力推动社区标准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综合施策

  推动社区建设标准化

  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深入开展社区办公用房配建情况“回头看”行动,集中梳理社区配建办公用房落实情况。

  2023年底前

  所有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达到400平方米,所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达到350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包括社区服务大厅、党群活动中心、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社区警务室等功能,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全岗通”岗位标准,推进社区服务方式由“多口”向“一口”转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岗通”岗位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到2023年底前,90%以上的社区工作者成为“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互通”的“全科社工”,开放式服务场所面积要达到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的80%以上。

  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规范化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和薪酬自然增长机制,到2023年底,新增社区工作者近2000人,达到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不少于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

    数字统管

  打造社区治理信息化

  借鉴广东汕尾、山东青岛等信息化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我市“1+8+1”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软硬件及数据资源,在综治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纵向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网格的五级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数据上下贯通。

  横向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建、网格服务管理、社区治理、公共安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区(村)精细化自治、基层治理大数据、基层治理App八个子系统,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协同管理运用和服务,达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共建共享。

  建立“多网合一”的数字化网格,采用统一编码和统一地理坐标系,绘制覆盖全域、多网融合的标准网格图,实现人户上图、楼院上图、网格上图、组织上图、事项上图、分析研判结果上图,为我市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一个可视、直观、立体的工作平台。真正实现信息在网格聚集,矛盾在网格化解,问题在网格解决。该平台将于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科技赋能

  促进社区服务智慧化

  依托大连市民政局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东北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超前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和信息化发展有机融合,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社区服务创新。

  探索建立社区民主决策线上工作模式,为社区服务创新提供新媒介。重点分析研判居家和社区服务的痛点难点,以更科学的思路和更有效举措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依托大规模社区服务调查结果和自主研发的社区服务环境及创新基础数据库,针对不同服务需求的类型化社区和小区,开展服务智慧化评价工作,持续推进面向需求的多元服务体系进社区和进小区。

  加强社区实验室建设,围绕社区议事办事、便民服务、自主治理等类型的实验需要,以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核心,研究不同情境场景类型化解决方案。依托相关学科专业的资源优势,加强社区居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将更多实验资源和智能产品嵌入实验室,并持续跟踪研究,不断开发社区服务提质增效的创新方案及创新思路。

  深化解决物业和供热等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吕红军

  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物业和供热管理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统一部署、重点调度、压茬推进,极大激发了物业和供热管理工作活力,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取得了一定成效。

  强力推动物业管理“两覆盖一畅通”

  全市各级住建部门积极推进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提高业主议事机制覆盖率,畅通咨询投诉渠道,进一步提升物业工作组织力、管控力、服务力。

  截至2022年底

  全市住宅小区通过专业物业服务、基础保障服务、社区托管服务和业主自行管理四种方式全部落实服务主体,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专业化物业服务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率大幅提高至65%,同比提高44%。居民咨询投诉率同比下降24%,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为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打造“宜居城市”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建立健全供热服务保障监管机制

  2022年,全市各级住建部门积极克服煤价高涨、供应紧张等严峻形势,举全市之力,提前20天实现储煤率100%。

  ● 全市约10800个室温监测数据及供热企业全部换热站数据接入智慧供热监管系统,实现了供热智慧化监管。

    ●?建立了供热监管“四项制度”,即限时监测分析制度、当日现场核查制度、限时从重处罚制度、常态化检查制度,形成了供热监管长效机制。

  ●?对9家供热不达标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真正做到了供热监管“长牙”“带电”。

  ●?同时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供热企业在社区网格中开展“供热管家”试点,方便广大用户咨询、报修和表达供热诉求。

  ●?通过聘请百名社会监督员和新闻媒体参与监督,让供热企业在监督中提升服务质量。

    去冬今春供热期内,全市供热投诉较去年大幅下降,省直通车受理供热诉求同比下降54.31%;市12345平台受理供热诉求同比下降14.18%。

  ?

  今年

  住建局针对物业和供热管理工作

  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全力推动物业管理再上新台阶

  按照“明目标、细培训、深走访、严约谈、促整改”的工作思路,力争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 完善物业服务全覆盖,实现业主议事机制全覆盖。

  ● 完善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实现服务标准与收费标准一体化、公开化。

  ● 完善物业服务投诉、咨询、处置机制,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为此,住建局将组织各地区依托“大培训、大走访、大约谈”活动载体,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服务标准、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一核三联”大培训活动。组织各地区对街道及社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一核三联”主体人员开展培训学习,解决“谁来干、怎么干”问题,落实社区干部担任物业服务质量总监,推动具备条件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率达到100%。这也是我市首次将业主委员会成员纳入培训主体范围,体现了我市对业主委员会这个特殊组织群体的高度重视。

  开展“百个小区”大走访活动。组织各地区对2022年群众反响强烈、投诉率较高的100个小区(包括专业物业服务、基础保障服务和社区托管服务小区)进行深入走访,落实服务主体责任,通过专家指导、现场办公精准解决物业服务问题,排查化解一批物业管理服务矛盾纠纷,全力解决一批久拖不决的物业管理服务问题。

  开展“问题企业”大约谈活动。进一步落实信访投诉处理属地责任,开展问题企业约谈,重点约谈2022年度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为B、C级以及“大走访”活动中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的物业服务企业相关责任人,进一步强化责任、规范市场。组织各地区加强物业管理市场化、规范化宣传,引导居民树立消费意识,推动服务模式向专业化物业服务转化。

  持续推进供热管理取得新成效

  2023年全市各级住建部门将以保障供热采暖稳定运行、提升百姓获得感为目标,针对去冬今春供热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和市民集中投诉的问题逐一研究、逐项解决,同时为今冬明春全市供暖工作,提早谋划、提早部署、提早行动。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开展供热设施“冬病夏治”。今年全市计划改造110公里供热老旧管网,供热期结束后已第一时间启动了维修改造。接下来,将每周调度工程进展情况,确保6月底前完成全部改造任务,为下一采暖季提前做好准备。

  研究谋划供热政策问题。研究制定《根本性解决供热问题系统化工作方案》,通过推进红沿河核能供热项目、推进燃煤锅炉房整合、加强智慧监管等举措,根本性解决我市供热行业的短板和安全风险。研究制定煤炭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对因煤炭价格上涨造成的企业亏损给予合理补贴,保障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落实供热退出机制。结合供热期内用户对供热质量满意度、诉求处理满意度、供热企业的故障率及处置等情况,对企业开展考核评估,对服务不到位的企业开展约谈;对服务质量不达标、不连续运行的企业落实行政处罚;对擅自停业、歇业、弃管、缓供或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坚决清出供热市场。

  推进燃煤供热企业整合。采取热电联产企业并网、片区锅炉房整合等综合措施,优化全市热源分布,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达不到24小时连续供热条件的“小锅炉”并网改造和整合,努力实现供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供热安全和供热质量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的发展态势。

  落实供热“双提升”行动。从供热企业、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用户入手,重点推进辽宁省《提升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行动方案》中提到的影响供热质量、漠视群众诉求等9类问题整治工作。

  持续抓好供热服务保障。供热期内严格落实供热调度“四项制度”,每日结合投诉、舆情、不达标测温点情况开展调度,督促供热企业持续稳定运行。对于非计划内停炉停泵、回水温度低于运行标准的企业,从严从重顶格处罚,全面压实供热企业保暖保供主体责任,确保全市人民温暖过冬。

  “一核多元”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西岗区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区公务员局局长

  高楠

  按照《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西岗区迅速行动,全面部署,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体制机制,下移治理层级,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西岗区获评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优秀地区”。

    完善体制机制

  实现共驻共建“一核多元”

  制定出台了《西岗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10”系列文件》,健全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扩大兼职委员成员单位覆盖范围,完善运行机制,全区各街道社区累计召开党建联席会议104场次,有效强化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建立双向沟通和服务互动机制,做实做细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实现辖区内信息、资源、服务互联互通。

  推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辖区27个物业公司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推动社区、物业党组织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有效推进共驻共建。

    下移治理层级

  实现治理体系“一网统管”

  突出网格化治理,构建沉底到边的组织体系,按照居民区每300户划分一个网格,在全区划分了474个基础网格,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嵌入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482个,选优配强网格党支部成员1029人,实现了“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

  实行“1+2+N”管理模式,形成网格党支部书记兼网格长、社区干部和机关干部作为网格员、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网格运行模式,构建起组织建设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群众满意在网格的工作格局。

  加大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力度,推进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突出服务功能,推动服务群众水平节节攀升。

    干部下沉一线

  实现服务群众“一呼百应”

  市区两级干部纷纷下沉社区一线,助力基层治理。市委组织部选派50名市直机关干部下沉西岗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助理或居委会主任助理。西岗区区级领导干部累计参加居民议事会193场,474名机关干部沉入网格,作为网格员耕种“责任田”,36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服务,累计解决问题1900余个。

  完善包保网格工作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机关干部定岗定责,挂牌上岗、全程纪实,每周深入社区不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天。

  强化数字赋能,形成集纳37项、1000余万条民生信息数据包,推动用数据洞察问题、精准预警、感知风险。

  广泛汇智聚力

  实现互联互动“一体多方”

  充分调动全区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做大服务主体,把各级党组织联起来、把各方力量统起来。

  ●?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参加社区民意恳谈会312场次,解决问题191件。

  ●?组织动员145支志愿者队伍、2545名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3600余名“余晖卫士”加入党建宣传、舆情搜集、民意调查、矛盾调解等服务队伍中,为基层治理添砖加瓦。

    加强队伍建设

  实现基层干部“一岗多能”

  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健全区域一体的基层干部培训体系,深化“千名支部书记进党校”轮训工程,先后举办了基层社会治理专题培训班、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社区“两委”培训班、网格员队伍培训班等多个班次,1100余名党支部书记、基层干部参加培训,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打造社区干部“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互通”的工作模式,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社区干部“一岗多能”。

    下一步

  西岗区将持续探索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在创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上下功夫、在推进两新组织“两个覆盖”上下功夫、在提升党建品牌示范效应上下功夫、在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往深里走、往实处走。

  解决“急难愁盼”

  民生实事化解矛盾纠纷、风险隐患

  全面提升

  “组织力、管控力、服务力”

    甘井子区委政法委

  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 刘树军

  甘井子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思路清晰,就是以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化解矛盾纠纷、风险隐患为主线,全面提升“组织力、管控力、服务力”。

  体系、机制也是完备的,就是系统实施“甘心调”“网格+1115”矛盾风险调处运转体系。全面落实网格员、专职人民调处员“基础+计件”积分考核评价机制。

    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

  创新工作机制

  打造“甘心调”体系。围绕社会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处置,建立“甘心调”矛盾风险调处运转体系,系统实施“网格+1115”工程(即精准划分网格,升级“1”个联动枢纽指挥调度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搭建“1”个数据平台—“e线办”,建好“1”套机制—联调联处机制,建强网格员、网格信息员、专职人民调处员、专业化、社会化“5”支队伍),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今年以来,“甘心调”平台上报案件2385件,办结2260件,办结率达到94.8%。

  建立“三办”服务体系。明确居民医保参保缴费等18项为“立即办”事项,提供孤寡老人配餐服务等12项为“协助办”事项,组织商业机构开展便民服务等10项为“联席办”事项,分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办”服务清单在638处物业、楼院等进行公示,实现社区、村全覆盖。今年以来,“三办”体系累计服务群众2.88万件次。

  构建常态长效治理机制。网格信息员和网格员坚持“日摸排”,每天在楼栋、“九小场所”等重点部位排查发现问题;区、街两级坚持“月调度”,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疑难案件;大数据中心坚持“季梳理”,每季度汇总分析案件隐性关系和高发原因,增强基层社会治理举措针对性实效性。

    ?第二方面

  攻坚民生难题

  扎实开展七大环境专项整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发力解决市民群众“急难愁盼”,统筹推进场站口、校园周边、航道下、铁路沿线等七大专项整治,抓实扬尘治理、违建拆除等重点任务,城区环境品质明显提升,赢得群众点赞支持和社会各界好评。

  全面加强无物业小区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基础保障服务、社区托管等多种模式,推动8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实现有效治理。

  着力消除高层消防安全隐患。通过线索有奖举报等手段,对液化气钢瓶、电动车等消防隐患进行排查治理。三年投入1.2亿元,完成563栋无水高层消防设施维修,并将333栋外墙保温阻燃较差的高层,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守护群众安全。

    ?第三方面

  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纽带,完善三级网格党建工作体系,建立网格党支部1570个、网格党小组3452个、党员联系户8029户,扎实开展“亮身份”活动,延伸基层党组织“触角”,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夯实网格基础。按照“合理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每200-300户设立一个网格,涵盖商厦、综合体、住宅、平房区等。目前,全区设立包含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创文巩卫、拆违控违等职能的全科网格2590个,进一步“网”住民心,赢得民心,以“小网格”托起民生“大服务”。

  充实基层力量。在配备1.7万余名网格信息员、网格员的基础上,向街道下沉31个行政编制、160个事业编制、204名机关干部,招录397名社区工作者和50名见习人员,引入专职人民调解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有人干事、能干成事。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基础+计件”模式,对网格员、专职人民调解员等实施差别化奖惩。

  创新打造

  基层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社会管理局局长 曹文龙

  为贯彻落实《大连高新区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行动计划》,高新区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建设中,充分发挥社工站“五社联动”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基层社会治理在民生领域落实得更加细致。

    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切实了解群众需求

  累计完成入户走访3000余户,发放服务需求调查问卷5万余份,了解掌握各街道重点服务对象需求资料6000余条,为后续开展针对性服务奠定基础。

  全力开展扶贫帮困,悉心关爱特殊群体

  相继走访慰问困难家庭104户,累计捐助善款5.85万元,捐助爱心物资价值近6万元;帮扶困难小学生家庭13户;为20余名孤独症患者家庭提供帮扶服务,安排8名孤独症人士在高新区企业参加工作,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服务惠及千万百姓

  高新区社工站先后举办子女教育、珍爱生命等各类主题线上公益讲座62场,听众总计近15万人次;开展防诈宣传、垃圾分类、交通安全等各类主题线下活动182场,服务群众2.7万人次。

  助力“幸福家园”慈善工程在高新区落地

  凌水、龙王塘、七贤岭三个街道社工站分别与各自所在街道签署了大连市“幸福家园”慈善工程社区发展基金捐建框架协议,形成“民政搭台、慈善助力、社工参与、群众受益”的工作模式。

    在做好主责工作的同时

  高新区着力抓好工作创新

  用心打造“党建引领 五社联动 八方协同”的基层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在全省社会服务领域首开先河

  高新区是大连市独具“产城融合、双区互动”特点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将社区居民服务与工会职工服务相互融合、协同推进,从而达到1+1>2的服务效果。高新区社工站在“五社联动”的基础上,将党委的社区党建、工会的职工服务与政府的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党委、政府、工会、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党建引领 八方协同”,从而打造出独具高新区特色的基层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体系“一盘棋”新格局。

    链接多方社会资源,为社工站增效赋能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服务需求,高新区各街道社工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服务平台作用,聚焦众多家庭的“急难愁盼”,广泛链接全区或全市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和公共资源,延伸站点服务链条,将诸多服务资源引入社工站,开设便民服务台席,为社区居民提供老人护理、居家保洁、皮具养护、衣橱整理、健康讲座、免费义诊等服务。

  目前,共计吸纳各行各业志愿者300余人,志愿服务队18支,有效为特殊人群提供点对点个性化服务。

上一篇:现在嫌她们丑,当年追成狗!这些发福的女明星,当年都是绝世美女
下一篇:美专家在火星上发现一幅“龙”图案,蜿蜒数十公里,证明这里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