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被欺辱、被践踏,曾经的屠龙少年于正,是如何变成抄袭恶龙的?!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5-02
手机版

  原标题:被欺辱、被践踏,曾经的屠龙少年于正,是如何变成抄袭恶龙的?!

  01.

  浙江海宁是一座神奇的县级城市,历史上孕育出了许多文化巨匠。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王国维、徐志摩和金庸。海宁查氏是当地名门望族,早在金大侠写信之前600年就来到这里定居。

  相比之下,后来改编自《笑傲江湖》的于正,背景就小多了。同样是海宁人,于老师的爸爸做生意,妈妈是家庭主妇。

  于正虽然家境一般,但志存高远,立志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不幸的是,年轻时的于正不仅不在聚光灯下,而且总是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他的父亲是一个强壮的男人,喜欢篮球和摩托车。于正性情温和,不喜欢上体育课,假期在家看书追剧,经常被父亲赶出去玩。

  在学校,于正不喜欢交朋友,他沉默了很久,一放学就回家看。

  不管于正以后怎么写戏,小时候的他文采还是在线的。未来的衰落,是被社会欺负、鞭打的结果。就在别的妹子还在追琼瑶和席娟的时候,于正已经开始啃《百年孤独》和《雾都孤儿》了。他不仅读书,还写作。初中的时候,写过一个十万多字的练习题。高中的时候,我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男主,写了一部侦探剧本。

  可惜于先生早出生了几年。20岁那年,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不然的话,说不定他们会比韩寒早出名九州。据于正自己回忆,从十几岁到二十出头,他非常文艺,写作时总是带着村上春树的口音。他读过JunichiWatanabe、HarlanCobain和外国文学。

  看不懂其中的内涵,却依然陶醉其中。

  那时的于正性格孤僻,身材消瘦,经常被人欺负。在父亲、老师和同学眼里,他是一个性格古怪、边缘化的孩子。谁也不知道,他的心里是如何涌动着熊熊的烟花,想要让所有人都注意他。

  他只是偶尔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比如数学老师觉得他的成绩不够学理科,就忍住了,考了年级第一。只是没想到,这事一翻,父亲就留下一口,说他心胸狭隘,老师说,你这么当真?

  “改天我带你去看海。”

  毕竟,于正的心身未能成海。在他的青春期,他常常为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而焦虑。

  大张伟老师说,一个人所有的不快乐,都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就是因为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关注,所以才会受苦。这句话对于正起到了100%的作用。但与大张伟不同的是,于正需要《被讨厌的勇气》来调整自己。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歌唱比赛,班里没有人报名。老师气坏了。他突然上台唱了几句台词,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于正自言自语道,反正就是他妈的尴尬,我还不唱完吗?于是他毫不退缩地唱完了整首歌。从此我明白:

  “别人怎么看我其实并不新鲜。”

  大张伟先生只能靠畅销书才能明白道理,而于正先生则是年纪轻轻就开悟了。

  02.

  于正最初想成为一名演员。

  高中时,瘦弱的他一度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坚持要考演技。苦苦找了两年,没考上表演系,就去了新闻系,又到表演系旁听。这是他父亲不太喜欢的另一个决定。

  事实证明,余先生不适合当演员。学校汇报演出时,他排练的节奏很好。

  他在某剧中客串客串,一句台词过马路的戏居然NG了四十八次。

  于正走投无路,放弃了自己的明星梦。好在年轻时读的闲书起了作用,他很快找到了一条新的职业曲线进入娱乐圈,当起了编剧。

  那一年,于正胖到没人愿意耍花样。他在星空卫视找了份情景喜剧编剧的兼职,每集片酬1000元。天天去肯德基写剧本,人越吃越胖,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不久之后,我遇到了一个贵族。拍过《新龙门客栈》的香港导演李慧敏来内地拍一些好看的热播电视剧,就招他进片厂当徒弟。

  经过三年的努力,于正经常向各大媒体提及。他以300元租了一间小房子,住在二楼,下水道不通,房间里充满了泥泞的味道。他晚上休息,床边有老鼠取乐。寒冷的春天,我的脚长了冻疮,脚冻得血淋淋的。我一年到头都没买新衣服。每天埋头看剧本,写剧本,打车去李导片场帮忙处理私事,还要花40块钱。

  也有收获。由于李惠敏给的繁重的工作量,他逐渐学会了确定剧目结构,填满内容,懂得了“剪剧情”。尤其是李惠敏对人物塑造的重视,对他日后的戏剧创作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很多剧本他都签不了,这很痛苦。

  另外,没有报酬。

  可于正却抱着“天道酬勤,必先……”的态度熬了三年。后来,李导让他参与《荆轲传奇》的编剧,工作量完成后,李太太给了他一个红包。打开一看,才500元。于正被这笔钱感动了很久,然后决定自己创业。

  一个人出来打工不容易。世道危,世道衰。余老师很快就被社会鞭打了。

  第一个剧本连署名都没有,对于一个小编剧来说,打官司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非常高,所以就放弃了。二老板让他写一部戏30集,要了40集。老板给他介绍了一部新剧,其他10集的钱他也不好要。三老板用美元汇率赚差价,少给了30000。。。有投资人不肯结汇稿费,还有老板说你不接下一个我就不接了给你钱买这个。不管怎样,总有办法得到它,抓住你,控制你。为了钱,没人把你当人。

  最狠的老板,合作期间,于正父亲病危,于正准备走人。老板派了两个大汉拦住他出去,说你爹有病有什么了不起:

  “我几千万的剧都耽误了,我他妈害了你。”

  于正顺着二楼的水管爬下,差点摔倒。赶到医院的时候,还是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一系列的遭遇想必对老师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要看清世间的宪法。为了金钱和利益,人可以做任何无耻的事情。而且,这些人往往在社会上占有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多的资源。二是如果你只做小编剧,那你就永远被宰,一辈子当牵线木偶。

  第三,他没有看到他希望父亲看到的成功。他强烈渴望证明自己没有得到支持。相反,快乐地过你的一天并务实:

  “别人对我的看法对我来说并不新鲜。”

  03.

  于先生并没有一下子摸清“流行款式制作”的方法。看清了行业的黑暗,看清了世界的规则,他还是想当个好编剧。

  离开李慧敏后,他前往北京与另一位香港导演赖水清一起发展。书还没写完,赖主任的公司就倒闭了。于是,于正留在了北京,写了《烟花四月》和《我爱河东狮》。据说,这是余先生多年来唯一没有被冠以“抄袭”之名的剧本。在写《烟花》的时候,于正的研究瘾一度达到了顶峰,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甚至对相关人物进行了顶礼膜拜。

  那时他写话剧,也是文采矫情,但还是有艺术追求的。

  当时聘请了知名编辑担任节目策划。他一个字都没写,却拿到了一大笔钱,他很看不起于正。于正没有写完就离开了。老板只好找个工具继续。

  资本涌入后,编剧在整个影视剧生态中的地位是最低的。和导演、投资人、演员比起来,他们什么都不是。用心写的戏,一说就改。而在这个最低层的圈子里,又细分为资深编剧、一线编剧、普通编剧、一般工具手。你走得越低,你的创造性尊严就越少。没有尊严不仅会被投资人和导演欺负,地位高的编剧也会欺负新人和工具手。于正曾经问过他的同事,圈子里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对方说:

  “只要能挣到钱,你就那么在乎了。”

  于老师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想寻求一缕“正光”。一开始,他还写了一篇博文,讨论编剧行业的奇怪现状,呼吁圈内团结起来,不要互相踩踏,用心写出更多好作品。少年的心还没有被世界的黑暗所笼罩。

  但他不是纯洁的白莲花。

  《步步惊心》

  于正的父亲生前只看过他的一部戏,名叫《带我飞带我走》。2003年,上影资深编剧贺子壮邀请他加入。看于正吃苦耐劳、肯干,文笔有市场心态,编剧何将他招入团队。原剧本是《萌芽》副总编傅星的作品,于正用商业元素改写。没过多久,何编剧就查到于正出了一本书《带我飞带我走》,还亲自签名,于是上门质问。于正赶紧写了一封检讨信,说自己没赚到多少钱,愿意付给傅兴1万元。经何编剧调解,费用改为3万元。

  多年后,傅星没有拿到钱。

  有报纸介绍该剧采访于正时,于正表示故事取材于他的大学生活。

  离开李惠敏后,于正打着李主任的旗号,通过“与李惠敏合作”招揽资源、寻找机会,随后又找到了赖水清。然后借赖水清的名义寻求合作。不过,在一个残酷的行业里,新人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无可厚非的,不然哪来的机会?

  2004年,《荆轲传奇》在央视8台播出,于正再次跑出来告李惠民和制片人。说他才是真正的编剧,只是在片尾的一角打上了他的名字。至于签约编剧王秋雨,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王秋雨听后出来写了一封公开信,解释了整个编剧过程,说于正只是做了一些修修补补,劝告他:

  “多关注创作,少关注炒作。”

  这件事,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你出了罗生门。但至少可以看出,于正已经不是那个被李主任“吸收”的年轻人了。老实说,一步一步在圈子里,肯定是没有机会的。前辈踩你、欺负你,但你也可以打着前辈的旗号,为自己造势。你必须默默忍受,或者立即脱身,否则迟早要受伤。

  在一个互相攀比的世界里,谁没良心谁赢,你他妈的能怎么办?

  余老师用自己的职业给出了答案。

  04.

  因为《烟花四月》,于正认识了同样是表演专业毕业的闫大可。严老板当过《大汉天子》《风云争霸》的制作人,很欣赏他的师弟。没过多久,于正搬进了闫刚创办的公司,深耕剧本、美术、固定角色,写了《大清后宫》。

  这是于老师命运的转折点。

  在写《大清后宫》的时候,于正已经彻底放弃了对文艺的追求。读完了琼瑶、奚娟和各种后宫文学,他开始开门见山,编织血腥的情节和简单的台词,走迎合大众利益的商业路线。《大清后宫》在宣传时就针对《金枝欲孽》,玩起了“内地第一部宫斗剧”的噱头。播出后迎来收视热潮,在各卫视夺得冠军。观众看完后发现,这部剧不仅宣传人,还涉及抄袭和《大长今》。

  《大清》成为于正创作理念的拐点和事业的起点。从此,他开始阅读各种三流通俗小说,看热门漫画和热播剧,从中汲取灵感。

  他放弃了他的文人情怀,不管他来得多么血腥。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剧本中,开始频繁出现其他热播剧的原创情节和网络热门文章,融合的东西层出不穷。

  2007年,余老师签约中千龙德经纪公司。同年,跟随穆晓光走出自组工作室,仲谦龙德获得了与姐姐的合作权。据媒体报道,是于正的五集剧本打动了他。

  从此,余先生一步步走上江湖,年年换新。2008年,《锁清秋》巩固江湖地位;2009年,《美人心计》收视率最高9.93,引爆全国;2010年,《宫锁心玉》不仅让姐姐和冯绍峰走红,也让“穿越”成为年度话题。

  就拿王朔先生照镜子自夸的话来说吧:

  “你这小子真是个废物!”

  但这还不够。如果你在编剧圈里混,你还处在整个演艺圈金字塔的中下层,受制于导演、受制于投资人、受制于演员。资本总是可以践踏你的作品。

  所以你必须是一个制作人。

  于正第一次执掌剧组是《最后的格格》。当时为了取得制作资格,他拿到的薪水比编剧低很多,而且不能挂名制片人,只能写策划,最后自己掏钱发行。.最终,这部被指抄袭《汇通天下》的剧奠定了他的电影事业。

  就这样,在“余超超”的指责下,余老爷子从一个任人欺负的青年编剧,一步步蜕变成一个资源掌舵人,一个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当红制作人。

  洞穿行业黑暗和世界规则的少年,终于变成了可以乘虚而入的老狐狸。

  05.

  从《最后的格格》开始,余老师已经制作了20多部剧,除了几部收视率不高的,都是热播剧。虽然他无数次被观众指责“抄袭”,虽然他一直被认为是雷剧制作人,虽然很多合作伙伴不喜欢他,但他的剧永远是最赚钱的。

  亲爱的同事们,请问你们生气了吗?

  气管有什么用?于老师的“堂堂正正”的方法论就在那里,你不知道怎么学。

  据说于正只会抄袭。这不仅仅是误会,简直就是伤害。余老师最大的本事就是他有投资人的分析能力,有产品经理的创造性思维,有创业者的风感。余老师这些年来创造无数爆款的必由之路。

  风口是他最看重的。

  2008年,于正一看到西汉剧《母仪天下》成为话题,就赶紧写了一篇窦太后传奇《美人心计》。2010年初,听说上海唐人要拍穿越剧《步步惊心》。于正很快写完《宫锁心玉》,制作周期只有对方的一半。据《我们新闻周刊》介绍,于先生在电视台或投资圈的人脉很多,经常向于先生提供项目大纲。有的公司会把前五集的剧本交给试镜演员,余老师会通过各种人脉“借”剧本,以洞悉行业动态。只要抓了风,其他影视制作公司在速度上与于正相比,只能称得上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在放弃深度阅读,泡在琼瑶、西娟、网文和日本漫画的海洋后,于正发现了一个“独特”(但不一定正确)的理论,那就是故事只有这么多人间,和桥就这么多,差不多一样的东西,生老病伤四个字,不管你觉得自己写的牛逼,回去翻翻书,前人都写过了。

  可见,故事从来都不是新的,无非是一种排列组合。

  原来创造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数学问题!

  “了解了这一层之后,你的创作就会轻松很多。”

  你看,观众还在一楼,我们余老师已经在五楼了。五楼的于正看穿了原本的荒谬和幽默,一年能拍出三部“年度大戏”。

  这对那些热衷于研究、体验生活、勤奋写作、有责任感写作的编剧来说,岂不是降维打击?大家也都把握住了趋势。你的剧本还没拍完,别人已经拍了一半了。

  于是乎,就出现了《大长今》和《春季恋歌》之类的《大清后宫》,《流星雨》之类的《宫锁心玉》,《越狱》之类的《美人心计》。

  随后,琼瑶随口状告《梅花烙》抄袭,与于老师一起编剧的李亚玲在微博上公开了自己的先进心态——“20%原则”:

  ”他说我装高贵也闹不了什么,他还说只要抄袭不超过20%,比如你把一部剧的20集全部抄袭,只要扩大到100集,法院不追究。”

  简而言之,就是将各大经典影视剧的原剧情剪裁拼贴,混入其他杂乱无章的线索中,巧妙地掩盖剧情中的雷同之处,俗称“融梗”。

  因为抄的太简洁、太快、太巧妙了,虽然看到空气有点晚了,但《步步惊心》还没有完成就播完了。之前写了《美人心计》,眼看就要开播了,于正拿着剧本给经纪人穆小勇,说自己“借”了网文《未央·沉浮》的剧情,要不要买版权。穆小勇见麻痹的故事和人物都一样,赶紧补了契约。

  但是余老师和媒体不是这么说的。

  他的声明是:

  “写到一半才发现这部电影,觉得有些情节不错,就买了改编权《未央·沉浮》,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

  我不知道谁在说谎。

  06.

  你能仅仅通过融合来命中吗?

  这不仅仅是天真,简直是愚蠢。

  抓风、融梗、抢先机,这叫做产品的底层逻辑。产品的卖点不新鲜吗?

  写戏剧时,不要自我放纵。用作家宝康的话来说,就是要甘于舍己,迎合黎巴人的口味。剧情再烂也没关系,只要画面美就行。据说不管市面上的剧有多烂,只要收视率高,于老师一定会仔细研究,弄清楚它是怎么火起来的,然后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如果有的话)).此外,他还会丰富这些年的服役素材库,看到精致好看的造型,他会收藏起来,用在新剧中。因为他知道,这是抓住涉世不深的年轻观众眼球的利器之一。

  另外,您必须能够省钱。

  虽然每次开新剧,都动用圈内最贵的服装和美术制作团队,但于正总能降低制作成本,很少用高片酬的一线演员,要么是低片酬的港台演员,或者他自己。决心支持他们的新人花光了投资人的每一分钱。

  可见老师一点也不傻。他知道他应该取悦谁,是你剧情审美严肃的观众吗?是你们同事骂我抄袭的吗?

  谁花钱让我拍戏,谁来看我的戏,请抵制我的人先把问题说清楚好吗?

  如今,什么是“正义之光”?

  赚钱,赚钱,还是他妈的赚钱!

  曾经和于正就版权问题开战的制片人,终于和于正拍了一部古装剧。被于老师从《王的女人》抢走的童华,也给了他《云中歌》。贺子庄说,大家不要取笑自己。在这个行业里,你抄我,我抄你。也有很多编剧在国外电视剧里拼凑。前两年抄韩剧,后来抄日漫。.甚至还有电视台以于正的抄袭为卖点,吸引眼球和新闻。

  在车流面前,他的膝盖骨折了。

  侵权作者怎么了?如果您有能力提起诉讼:

  “输了还好,大不了输点钱。”

  反正名字,我弄出来了,钱,我也赚了。

  更何况,有些官司,根本打不赢。帮助郭敬明走上巅峰的资深书商李老板表示,郭敬明之所以被判抄袭,是因为他聘请的律师不够好:

  “我打过五次版权官司,没有一个输过。我知道的都是抄袭的,我都赢了。”

  在一般环境下,复制是没有问题的。

  能够复制游资是一门本领。

  有游资,为投资人赚钱,为电视台赚取流量,又迎合观众的低俗口味,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反正笑穷不笑妓,都快死了。

  都是低级的,到底谁看不起谁?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做:

  “你赚的是你知道的钱。”

  在我看来,换句话说,你赚的永远是你所知道的世界的钱。

  我们余老师早就看透了这个世界,完全认清了它真正的运行规律,并且非常善于利用它为自己谋利。事实证明,只要你能帮大家赚钱,即使同行说你受伤了,观众一一给你写调色板,也会有人来找你合作的。大人只讲好处,小孩子能分清抄袭。

  道德和良心是好东西,可惜不在市场上流通,也没有人民币汇率。

  你们都在喊,你们帮投资人赚钱了吗?

  07.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成为爆款剧的制作人之后,面对自身道德艺术的下滑和外界不断的质疑,于先生总能找到自洽的说辞。

  对于“抄袭”的批评,于正一向固执己见。首先,我感觉大家都在盯着他看,主要是他太红了。如果我不受欢迎,谁会谈论我?至于“融格”,于老师一直在开导大家,世界上没有什么新鲜事,不是所有的组合,你成头,我成身。对此,他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

  “乔布斯做出了iPhone,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但你能说他抄袭了手机吗?他没有发明手机,这是我对抄袭的定义和认可。”

  什么是逻辑天才,嗯?

  于正有积累材料的好习惯。不管是看什么剧、网文、漫画,都会不自觉地被他的情节深深打动。创作时,让它自然地流入笔中。

  观众说他“用生命复制”,完全是误解。只是他的记忆力太强了,看剧看剧也太复杂了,涉及的领域太多了。看的时候,他误以为金句和情节是自己想出来的。比如在写《王的女人》的时候,他突然写下了“当她遇见他的时候,她变得很低落,像尘土一样低落”这句话,他写下了眼眶里的泪水。

  后来翻看张爱玲的文集,发现原来是族长的外婆写的,就赶紧把那句话删掉了。这是什么意思?

  于正其实是有原创意识的。

  人们真的不想复制。

  巧合,都是巧合!

  所以,每次面对观众和同行的质疑,于老师都感到憋屈,喜欢说一些废话,自信满满地维护自己的名声。比如“我抄TVB,TVB还能播我的剧吗?”,或者“每个编剧都是从前辈那里继承发展的吧?”。

  他最喜欢向媒体举的就是林语堂的例子。据说老人没有翻译完《红楼梦》,就“抄”了一份《京华烟云》。你觉得这能叫抄袭吗?

  “难道我以后不看剧不看剧了?”

  除了观众不习惯他,还有业内人士不喜欢他。有演员林心如,有编剧李亚玲,还有一些和他合作的团队。和李编剧的不和,是因为大家的创作观不一致。林心如因为《美人心计》在合约里写了20集,拍了40多集才播出。而与某个合作团队的崩盘,都是因为于正是唯一一个喜欢掌控局面的人。一旦对方想动手,就压制对方的队伍,不给他动手的机会:

  “他希望每个人都靠他吃饭。”

  和他合作过《宫锁心玉》的欢瑞世纪,宁愿少赚也不合作。与他合作过《赏金猎人》的新丽传媒,最终没有续约。《我们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一位与他合作过四部剧的老板。一提到于正,老板就恨死他了:

  “我和这个人没有任何联系,真的很恶心。”

  当然,以上都是片面的说辞。

  即使有很多单方面的言论,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讨厌于正。毕竟从于老师这边来说,又是另外一种看法了。比如“我只给了李亚玲一个人情”,比如“Ruby因为我的夸奖而走红”,比如曾经分手的搭档不干了,圈内就传出“他挪用了于正几百万”的传言。.

  对于这些背叛,对于观众的中伤,对于同事的贬低,余老师始终不惧来者,见招拆招。为什么?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不觉得我错了。他认为自己没有欺负过人,没有冤枉过人,而是一颗菩萨心,在做好事,在结缘。他每开一部新戏,都要养活多少人,养活多少家庭?

  一年算下来,也就是四五千人:

  “我是救度众生者。”

  不仅富有同情心,更是年轻人的榜样。成名赚大钱后,余老师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在北京买了一套几十平米的小房子,在横店一间20平米、日租金80元的房间里住了七八年。他每天都在创作中徘徊。一年三部戏,他亲力亲为,从选角、拍摄到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狠抓。生活简单,她从不应酬,比姐姐和李佳琦更敬业。如果不是这种铁一般的毅力和向上的态度,哪里会有这么多的点击率?

  每次与媒体记者聊天,于正都要反复重申自己的辛苦和不易:

  “不想让自己住好房子,也不想穿好衣服,怕腐蚀自己,腐蚀自己的辛勤劳动。”

  于老师潜心创作,从不恶人,从不欺负后辈,传播别人的剧情金句,写剧本脑子撞墙在床上打滚,熬夜保持关注收视率。经过前前后后的努力,一年三部剧的剧本成本才一千万多。这还不算工作室投资的分红。

  你说于老师容易吗?

  因此,长期以来,余先生背负着太多外界的误解,以及这个行业和这个世界对他不负责任的冷漠和诋毁。难怪琼瑶告他时,他说长辈欺负晚辈;难怪在《宫》播出的时候,他要发微博说自己是晴川,人类总是刁难人类;解释:

  “我觉得魏璎珞就是我。”

  脏水是别人泼的。

  慈悲与努力,显然被世人视而不见。

  于老师是无敌的。

  08.

  我在阅读大量与于老师有关的名人轶事时,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细节。于老师喜欢骂各种恶毒的话,说我说XXX我就被雷劈,我家天天被雷劈。

  别人会提醒他不要乱骂:

  “也许有一天会实现。”

  老师微微一笑,说,别怕,我下毒咒时用的是“于正”这个名字。其实,我的名字叫“于正”。那些果报永远不会落在我身上。

  看完这个细节,我才真正明白,对于一些人来说,世间充满理想光彩的判断系统,往往是行不通的。如果你想伪装成正义和道德,打他们的脸,那无异于打棉花。世人所推崇的一套真善美,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痴心妄想。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他们也受过欺负。

  但是现在,这种人喜欢说:

  “我刚刚想通了。”

  嗯,余老师睿智、苦涩、透彻、开明的前半生就此结束。说点题外话吧。

  曾几何时,当我还是一个单纯的男孩,刚出来工作时,看到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认为他们天资聪颖,判断力和才华远超常人,但后来发现这不是案件。在洞悉世界规则的同时,他们没有其他人不具备的伟大品质。很多人的成功,主要靠的是无耻、无情、低底线、踩别人,无耻地掠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新鲜的是,这些人在为世俗的成功而自恋狂妄时,常年保持着一种常人得不到的神奇心态,以确保其成功的正当性。这些包括但不限于:

  1、你要觉得自己有天赋,所以一切的成功都是我应得的,也是天意;

  2、我一定觉得自己在路上被打压、被欺负、被人看不起,所以我要站起来,证明自己,我要成为高手,看不起我的人都是傻子;

  3、要善于编造一些主张来为自己的原罪辩护,为自己的社会纠纷做出合理、冠冕堂皇的解释;

  4、要学会伤害对手,污蔑同行。我是圣洁的白莲花。谁给我泼脏水都不是好事;

  5、要懂得收获,不要追求,要用追求给自己金子,为自己正名;

  6、一定要努力,然后用唯一的闪光点去掩盖其他的黑点,时刻标榜自己;

  7、一定要在大众面前塑造一个睿智、朴实、有教养的导师形象,不仅要成为物质层面的收割者,更要成为精神层面的时代精英;

  8、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把自己做成一个炒作,就算是假的也要当真;

  9、要坚持不要脸,执行到底;

  10.剩下的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这一类的成功人士常常觉得目的是首要的,手段是次要的。他们不受法律和道德的束缚,却为冲破禁区,成为勇敢的食蟹者而沾沾自喜。他们觉得自己是冒险家、野心家、开拓者和领导者,首先应该脱颖而出。

  只要没有明显的违法行为,有什么不能做的?

  你守法,你讲良心,你追求真善美理想主义,活该在这个世界上被打死。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想起那首诗:

  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

  贵族是贵族的墓志铭。

  “全文结束,下次见”

  本文中的一些参考资料:

  [1]《宫锁 于正》,南都娱乐周刊

  [2]《于正:“我就是我们最好的编剧”》,腾讯

  [3]《编剧王秋雨批驳于正炒作》,网易

  [4]《于正:不要谦虚 出名趁早》,综艺新闻

  [5]《于正十年抄家庭生赢家》,看世界

  [6]《完美的于正》,性格

  [7]《于正:“雷剧”专业户的自白》,时代周刊

  [8]《于正:我尚未得到尊重》,南都周刊

  [9]《一名成功编剧的“成功学”》,我们的周报

  责任编辑:

上一篇:反抗打不过只能被挨揍,即便体型相差不大,猫为何总被猴子欺负?
下一篇:原创成龙哽咽称:市场不需要动作演员了,好的功夫没用一定要长得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