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台儿庄》:机缘巧合的文化使者,历史之幸!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5-03
手机版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公映,谢忠侯给蒋经国打电话:我刚才看了大陆一个抗战电影,片名是《》,里面有令尊的形象,和以前的影片不一样,这次令尊形象是正面的。

  1938年,在台儿庄地区,李宗仁等指挥国民党各派系25万部队,与5万日军激战一个月。

  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牺牲5万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胜利,从而坚定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说:“像平型关、台儿庄这一类的,就能大大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拍摄上映了多部抗战题材的经典影片,如《破袭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鸡毛信》等等,但没有一部正面反映国民党抗日的影片。

  然而,当初听说拍摄《血战台儿庄》,许多人不理解,“共产党的天下,怎么能去歌颂国民党抗日?而且还是一场胜仗?”

  一些人还担忧,影片即便拍成了,恐怕也难过审片关,要想上映就更难了,就连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一听要拍这有的也直摇头。

  但是,制片陈敦德、导演杨远光想起了当初拍摄台儿村战役的初衷和曲折经历。

  那是在1965年,周总理接待归国的时,曾嘱咐拍过《南征北战》、《万水千山》的导演成荫,希望他拍一下台儿庄战役。

  然而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实现,直至成荫去世。

  成荫病重时曾将这个心愿告诉来京进修的广西电影厂导演陈敦德,希望他将来一起拍摄这部戏。

  一转眼到了1985年,时值抗战胜利40周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台儿庄光照人间》的文章,让导演杨光远看到了拍摄时机的成熟。

  1985年,陈敦德从广西赶到北京,以当时十分昂贵的3000元价格买下《血战台儿庄》剧本版权,之后,他们又倾注心血,先后17次修改剧本。广西电影制片厂和八一厂联合拍摄这部影片。

  曾做过李宗仁秘书的程思远先生听说这件事后,多次给剧组提供帮助。在陈敦德的请求下,八一电影制片厂让导演到广西负责电影拍摄。

  剧组对全国选来的演员进行军训,要求在剧组必须以扮演的角色相称。演日军的,不管你用啥招,也一定要记住日语台词,后期制作好对口型……

  拍摄中,700余名战士演“尸体”,有的头朝下倒挂在城墙、泡在“血水”里一整天,战士们的认真和执着让人仿佛回到了血火战场。

  摄制组哭着拍不下去,导演不停地提醒“摄制组的同志们不要哭……”当地数百名群演,换衣服前还有说有笑,但一换角色衣服,个个入了戏,片场真的成了昔日战场……

  曾以记者身份亲历台儿庄战役的荷兰籍导演伊文思,也向剧组提供了他当年拍摄的宝贵纪录片素材。

  如此严格和认真的拍摄态度下,《血战台儿庄》被拍成了精品。

  但是,电影拍摄制作完后,审片却让导演杨光远担忧不一,他和制片人陈敦德对影片质量不担心,只害怕这片子过不了政审关。

  电影局庄重的审片会上,与会领导、专家观看影片后反应很热烈,也很统一,令杨光远他们大感意外。一个首长握着杨光远的手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感谢你。”

  《血战台儿庄》在全国公映,各地经常有放映中观众起立鼓掌、默哀的感人景象,影片在香港上映进入了票房前三名。

  台湾在香港的通讯社负责人谢忠侯看完电影,立马向在台北的蒋经国报告,讲述电影梗概,重点说到蒋介石在影片中形象是正面的。

  影片结尾出现了的一幕令他印象深刻:残垣断壁的城头,血色河水,燃烧着的日军坦克,陈尸边野的血路,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军旗,中日两军士兵军装交杂难辨,英勇悲壮,气吞山河。随着这些镜头,旁白是李宗仁向上级汇报台儿庄战绩以及发电报的声音……

  他还提到影片中,王铭章师长滕县阵亡后,正在主持王铭章追悼会,没料到日军飞机临空轰炸,蒋介石却拒绝离开,神情严肃地主持完追悼会。

  谢忠侯提到的电影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档案中有记载。蒋经国听完报告后,感慨地对谢忠侯说:“你看能不能联系一下,弄一个电影的拷贝送到台湾来。”

  “卢沟桥事变”爆发50周年之际,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将拷贝的一盘《血战台儿庄》电影交到了谢忠侯手里,谢忠侯立刻寄给了台湾。

  看到电影拷贝,蒋经国十分庄重,马上召集国民党中常委一起观看,电影放映中,参加过抗战的中常委禁不住地擦眼泪。

  之后,蒋经国还反复看了多篇。他说:“《血战台儿庄》拍得实事求是,国军的形象都是正面的,也没有抹黑我父亲,大陆现在是承认我们抗日了!从此看出大陆的政策有了变化,我们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多位在台的国民党退役将领看了电影后,感慨地说:“国民党打的台儿庄战役,被共产党给拍出来了,拍得这样认真,这份胸襟真是了不起!”

  影片出乎意料的社会反响,让导演杨光远禁不住陷入了沉思和回忆。

  他记得当初影片拍摄时,为了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还原事件真像,他们四处寻找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国民党将领和老兵。

  当找到郑洞国时,郑先生开始是很排斥和反感的,他坚持不面对镜头,甚至面带不屑地说“你们拍的电影里,国民党军都是斜眼,歪戴着帽子,一幅吊儿郎当的样子,全是反面形象。请问这是历史吗?”

  听到这句话,杨光远认真地说:“我这次是以直面历史的态度,以负责的精神去认真拍摄台儿庄战役的,请您放心。”

  见到杨光远态度诚恳,认真执着,又听说是上面要让拍台儿庄大战的,郑洞国的神情一下子庄重起来,很认真的向杨光远介绍了他所知道的战役详情……

  杨光远还记得,台儿庄大战时,92军军长李仙洲率部驻防枣庄。为了解其中详情,杨光远去采访李仙洲。93岁的李仙洲得知广西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电影《血战台儿庄》,十分激动。

  耳不聋眼不花的老人,和杨光远一口气谈了三个多小时,杨光远离开时,李仙洲意犹未尽,亲自将他送到门口,并郑重的向杨光远行了一个军礼,这一幕让杨光远泪水涟涟。

  杨光远还记得,国民党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的妻子和儿子听到人们对《血战台儿庄》热评时,也去看了这部电影,激动异常的他们找到杨光远就要跪下,池峰城的妻子拉着杨光远的手泪流满面:“池峰城这个国民党将军被你们描绘成了大英雄,我真是没有想到。”

  台儿庄战役中,池峰城负责台儿庄内防御,大战中,他率部与日军血战14个昼夜,英勇异常,被誉为“铁血将军”……

  电影拍摄中的一个插曲更令杨光远感慨。电影杀青后期制作时,李宗仁的大儿子李幼邻听到消息特意从国外赶回国内,非常想先看一眼电影,但由于当时后期制作还没完成,电影不完整,但在其一再请求下,李幼邻破例了这部尚未成片的电影。

  当银幕上父亲李宗仁的形象展现在他的面前,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他握着扮演父亲的演员邵宏老师手,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真的太像了!”

  杨光远深情的说:“我只是个普通导演,这部影片的拍摄,完全来自于共产党的格局和历史胸怀,来自于亿万同胞对海峡对岸人们的骨肉亲情。”

  电影公映一年后,台湾《自立晚报》公布一份问卷调查,当时台湾人认为早就应该开放到大陆探亲的比例达到了64%。同年5月,病重中的蒋经国慎重思考后宣布:在台湾老兵,允许以探亲的名义返回大陆的家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留在台湾几十万国军老兵奔走相告,喜悦之情如同过年。11月发放的10万份大陆探亲登记表,一夜间就被老兵们索取一空。

  1988年春节前后,一个由25人组成的台湾老兵探亲团来到北京,所有人都特别激动。探亲团传诵着一段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来大陆探亲的台湾民众多达数千万人次,有人说这都是托了《血战台儿庄》这部经典电影的福。

  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根在华夏,盼望统一是大家的共同心声。在盼望和平统一的历史大潮下,一部电影成了两岸结束敌对状态,转为开放对话交流的文化使者,是历史之幸,人民之福!

上一篇:请查收!这里有一份商战题材剧片单
下一篇:白鹿没懂,大家指责她的根本原因不是早年说的话,是现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