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一门学问——《教育的情调》(2)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5-05
手机版

  (这是“侯立元教育人生”陪您走过的2922天)

  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合著《教育的情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教育的情调》的英文原著《The Tone of Teaching》于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2015年,范梅南教授从出版社收回版权,然后和李树英教授一起改写并在中国出版。李树英教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些生活体验小故事,以增加可读性。李树英是范梅南的亲传弟子,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人文视域下的教育现象学在全球的研究与实践。

  

  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马克斯·范梅南与李树英合著的这本《教育的情调》,又花了大约七个小时的时间对里面的精彩内容进行了摘抄与整理。摘抄与整理的过程,是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过程;摘抄与整理的过程,是反思当下教育现状的过程;摘抄与整理的过程,是教育思想得到升华的过程。

  现将摘抄与整理的精华部分呈现如下。

  一、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想要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也想真正地实现教育效果,他必须具有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他爱孩子,他会思考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是否真正地为孩子着想。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P4

  “学校管理人员不是经理,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他们首先应该是教育者。”P4

  "一位机智的教育管理人员知道什么该说而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而什么不该提。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P5

  “这位医生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孩子会怎样体验这样的情境呢?这位专业人士拥有很多的临床‘知识’,但却缺乏‘敏感性’——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一种特殊的知识。”P8

  作者一开始举了三种角色对待孩子的方式与方法:一是教育者面对调皮学生的做法;二是心理医生对待小病人的方法;三是父母亲对待孩子学习乐器的方式方法。作者试图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三种现象的呈现,引导我们明白:“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教育学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P10.进而,作者指出,“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P11

  现实的世界里,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的敏感性,成人要有这种敏感性,同时敏感性又是可以培养的。“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敏感性和机智。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才会不断地提高。”P13

  二、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孩子,多么美妙和词语。透露出一种可能性、一种可塑性。“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父母和老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向孩子们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如果他们能意识到成年本身也是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的话,他们就会这样做。”P17

  当父母和老师意识到孩子充满着发展的可能性、可塑性,他就会“去观察、去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待孩子。同时,他也会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来丰盈自己,提高自己,用行动来行走在“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此时,“对孩子的教育已转化为自我教育”。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并非所有的父母或老师都能“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有些父母(和老师)人虽在场,但是心却不在,他们早已沉溺在自私的需求和欲望中了。也有些父母(和老师)的生活似乎与他们孩子的生活和兴趣产生了竞争与冲突。成年人忽视孩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惊吓、辱骂、虐待他们,否定、抛弃他们,这实在令人悲哀……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丢弃了去亲身体验与自己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P20

  家庭教育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德育思考

  微课录制

上一篇:老公无法满足,女人背叛婚姻,这样做是否值得?有答案
下一篇:渣成这样还要复合?泰娱女星婚姻太卑微,出轨还能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