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英语不用背单词,不用学,去国外呆几年就会了,怎么看?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做了三年翻译,面试过很多海归。外企工作八年,也接触过不少海归。

  可能是我的层次不高。我接触的海归一部分英语一般,大部分英语烂的不行,很多人的语法没初中生好,英语很好的我一个都没有碰到过。

  我还认识好几对跨过夫妻,他们之间最基本的对话都有难度,沟通多靠比划。

  所谓去国外待几年就会了,我觉得最大的用途是某些人给自己找的不学英语的理由。

  在英语国家生活肯定对英语有帮助的,但是英语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英语学习一环扣一环,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花很多时间思考,练习。绝对不是有老外跟你说你就会了。

  不需要背单词不用学根本是放p,如果是留学生这么告诉你,你自己想想,他们上课都是拿英语上,这能叫“不用学英语”吗?不用背单词??你只是不怎么需要再下载那种背词软件罢了,你一样在不断接触新单词在记新单词,这也是一种学习。

  如果你非常局限地把“学英语”的定义框定在“用教科书背诵课文”这种学习方式,那确实你出国就“不用学英语”了

  在国外你会有更多被动接触到英语的机会,所以你感觉自己没有多主动也会学到新东西,但是那一样叫学。

  比如,如果你经常看英语的科技评测,你可能会经常听到gimmick这个单词,你久而久之大概就知道这个词是“噱头”的意思,你不需要通过背词软件不断重复闪卡告诉你它是噱头的意思,你渐渐就自己能领悟到,但是你之所以能记住这个词,还是因为在科技评测里大家经常用,一次次重复你才慢慢总结并记下来,你只是流程有点不一样,但是其实还是靠的是不断的重复巩固。在国外生活一样,你逛超市,发现番茄叫tomato,你逛多了自然就一遍遍地看多了就记住了,你就不需要闪卡软件来教你这些词。

  所以归根结底,不断的重复就是背后的学习逻辑。

  出国,生活词汇量的增加是一个显著标志,这些生活词汇在国内你学英语就用不到,自然就记不住也没必要记。

  要看会是怎么定义啦。几百个单词是会,母语水平也可以是会。个人来讲,国内学英语学了几十年 在英国八年 也不敢说自己是完全Native, 近似Native差不多。

  学一门语言达到流利沟通其实很快,用不了多长时间,无论有没有外在语言环境六到十二个月都差不多了。但是要达到母语水平,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心思去主动学习和使用的。

  单词:

  Polyglot: 会多种语言的人

  Stutter: 结巴

  decipher: 解码

  在国外呆几年,不一定外语会变好。有水平变得很棒的,也有单词都说不出两个的。在国外呆几年,外语不会随随便便变好,得看语言学习者在国外做了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非常有名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是语言学家舒曼(Schumann)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作的一个调查,研究者包括他和其他几位语言学家,研究对象是六名在美国打工的拉美裔成年人。

  舒曼通过十个月的时间连续观察他们的语言水平表现。

  其中一个研究对象叫Alberto,一个33岁的波多黎各工人,母语是西班牙语(也有资料说是葡萄牙语,具体是什么我后来没有细查原始论文,毕竟西班牙语还是葡萄牙语并不重要)。Alberto住在麻省剑桥一个说西班牙语的家庭中,一对来自哥斯达黎加夫妇。Alberto中学学过六年英语,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直接参加工作。研究开始的时候,他来美国不久,在一个工厂中当抛光工人,周边基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非英语母语人士。

  Alberto是研究项目中的六个工人中水平最差的一个。他也是唯一一个在研究结束时,还不能正确放置否定词位置的人。西班牙语的否定是no+v ,Alberto说英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直接用否定词+动词,很少说don't。在该项目进行到第7个月时,舒曼估计是受不了,还曾经亲自对其进行指导,试图提高阿尔贝托使用否定的水平,然而收效甚微。

  在之前,他否定句正确率为22%(23/105),十个月后,在有意识自我纠正和监控的情况下,他可以达到64%(216/335)的正确率,而下意识的情况下,仅有20%(56/278)的正确率。整整十个月,Alberto的英语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提高。比如:一般疑问句基本不会用倒装,基本不会动词屈折变化……

  Alberto这种极端的欠发展情况让舒曼非常困惑,他试图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年龄?不像。因为受试者中,还有年长者表现更好。

  智力?也不对。Alberto智商测试正常。

  缺乏语言环境?Alberto就在美国。

  ……

  最后,舒曼将其归结为是语言之外的因素影响了Alberto的语言习得。他提到了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影响他的二语水平。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新文化的适应程度。舒曼将个人对新文化适应过程和疏离程度,根据其主观和客观因素,分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社会距离反应的是学习者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在现实中的交互,反应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性行为;心理距离反应的是学习者内心如何看待新文化,已经学习者在接触新文化之后的一些情感上的变化等等,体现出的是学习者的心理状态。Alberto的心理和社会距离都和母语者太远,导致他难以适应美式文化这种新文化,进一步导致导致习得水平极差。

  舒曼用了八个维度对Alberto出现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了论述:社会显性( social dominance) 他所在的社会团体,仅仅是蓝领工人团体,和目标语言团体距离较远。结合方式( integration pattern) 他所在的团体介于保留自身语言文化和融合到目标与的文化两种状态之中,他所在的位置倾向于保留自身语言文化。封闭性( enclosure) 他所在的团体相对封闭,有自己的教堂,俱乐部,报纸等。凝聚性( cohesiveness) 他所在团体内部凝聚力很强,倾向于减轻了目标语团体对它的接触。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 size) 他所在的团体相对较大,倾向于团体内部交流而不是团体之间的交流。文化和谐性 ( cultural congruence) 他所在的团体和目标语文化一致性不高,减轻了团体检的交流。社团的态度 ( group attitude) 团体之间的交流大多中性或者敌意。打算居留时限 ( 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 居住时间较短则通常接触相对较少。

  Alberto尽管身在美国,但是他却不知不觉一直在做一大堆不利于语言习得的事情。他生活圈子是一群蓝领工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除了工作,生活中可以完全在拘泥在这个圈子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团体,当地有他们自己社团的教堂、俱乐部、报纸等等。Alberto只需要和社团内部的成员发接触,就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Alberto和美国文化根本没有什么交流,更谈不上适应和融入。

  舒曼又用了四个维度来描述心理距离方面的问题:语言震惊(language shock)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新语言各种陌生的语法词汇产生的心理震撼和种种不适应。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学习者在接触新文化之后的震惊和失落。动机(motivation)学习者愿意付出多少努力。自我透性(ego permeability)学习者的语言自我塑造能力。

  Alberto在语言学习阶段,出现语言震惊和文化震惊之后,没有能很好调整心态,导致动机严重不足,最后影响了语言能力的塑造。

  外语习得中提到的文化适应模型,就是说这两者对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有影响。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种情感过滤假说,也就是说,大脑很难学习你抵触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内心的学习机制一直是在带病运转,低速运作。

  对目标语文化的强烈不适应,也导致Alberto自身积极性也不高,除了工作中用了一些英语以外,其他时候接触的都是母语。第二语言输入的时间占比和习得效果不是线性的,占比少的一方语言,随着接触时间变少,习得效果会加倍衰减。比如,如果一个人接触第二语言占比有一半,那么大概可以学到五成。那么接触时间如果只有一成,那么习得效果可能只有0.1成的样子。Alberto内心深处对英语和美国文化的抵触,又造成了学习时间过短,从而又抵消了一部分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学习之外的因素对外语习得的不利影响层层叠加,最后导致了Alberto习得效果极差。

  Alberto这种例子,我们时不时可以在一些报道中看到。我曾经看到一篇报道,父母砸锅卖铁让儿子出国留学几年,儿子回来后英语斗大的字不识两个,一口流利的粤语倒是十分惊艳。

  舒曼在说到文化适应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时候,还用了一个叫“皮钦化”pidginization的术语。他说,外语学习者在早期阶段中介语石化,其过程很像皮钦语的产生。学习者不是在说外语,而是在说一种皮钦语,即是目标语和母语融合成了某种语言。为什么我突然提这个呢?因为下面要说的第二个例子,也和皮钦化有关,虽然并不是文化适应造成的。

  第二个案例:

  这个案例也是非常经典的案例,反复被语言学家提及。这个案例是语言学家施密特(Richard Schmidt)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进行的。Schmidt是语言习得领域的著名专家,在夏威夷大学任教。这个案例研究对象叫Wes,Wes是研究中的化名,真人未知,但是我们还是知道一些Wes的背景资料。他是一位居住在夏威夷的日裔艺术家,早年到美国交流过一段时间,二十多岁决定定居美国夏威夷。施密特对其进行了几年的调查,隔三差五就去找他聊天,然后记录他的说话录音。

  所以和Alberto不同,Wes非常努力地融入当地文化,主观上也非常愿意学习英语。Wes决定定居夏威夷,就是因为他喜欢美国文化。他积极融入美国文化,平时和很多美国艺术家也有交流。几年时间过后,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大,发音、词汇、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增长,说得也很流利,能和母语者谈笑风生。但是语法和句法方面,简直一塌糊涂。

  这是当时施密特调查他时,他自己说的话:I know I'm speaking funny English/ because I'm never learning/ I'm only just listen/ then talk/ but people understand/well/some people confuse/ before OK/ but now is little bit difficult/ because many people I'm meeting only just one time/ you know demonstrations everybody' s first time/ sometime so difficult/you know what I mean? / well/ I really need English more/ I really want speak more polite English/ before I' m always I hate school/ but I need studying/ maybe school/ I don't have time/ but maybe better/ whaddya think? / I need it, right?我知道我说的英语很可笑/ 因为我从来没学习/ 我只是听/ 然后说/ 但人们懂/ 很好/ 有一些人不明白/ 以前行/ 但现在有点难/ 因为我见的许多人只有一次/你知道每个人展示一次/ 有时很难/ 你知道我的意思?/ 好/我真的更需要英语/ 我真的需要说更多的礼貌英语/ 以前我总是不喜欢学校/但是我需要学习/ 也许学校/ 我没有时间/ 但可能好点/ 你觉得怎么样?/我需要,对吗?

  我们可以发现,Wes会诸如whaddya 这样的俚语,他说的话从头到尾都有语法错误。他的语言水平也出现了典型的石化现象。

  石化,也叫僵化,英语叫fossilization。,指的是语言水平锁死在了某个阶段。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外语学习中出现语言石化,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石化可能是整体水平石化,也可能是具体某个技能石化,比如:消极词汇词汇量很大,积极词汇词汇量很小,就是一种词汇应用技能的石化;有些人说外语有严重的口音,这是发音的石化。母语学习其实也存在石化现象,有些人写作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提不高了,达到了自身水平天花板,其实也算一种石化。不过母语的石化一般都是在彻底掌握语言之后,再更高层次要求才会出现石化,一般也不提及。

  Selinker 在 1972 年就提出了 “语言石化 ”,他认为95%的外语学习者会出现石化,从而导致其语言能力不能达到母语水平。 Selinker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对Wes的研究还没有开始。人们也是通过Wes这个极端案例,生动认识了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石化问题一直是外语学习中的热点问题,很多专家都提出解释模型,但是要完美解释还是比较困难。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模型是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模型interlanguage。

  中介语模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习者学习外语从母语L1开始作为起点,终点是第二语言L2,在从L1到L2的这一过程中,从心理表征和实际使用的语言来看,学习者实际上是在用一种介于L1和L2的过渡语言,这种过渡语言就叫中介语。中介语是会慢慢变的,我们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把这个中介语从L1这一侧推倒L2去,当中介语的各种表现都和L2一样了,我们就算是彻底学会L2了。

  但是,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加注意,中介语在某一阶段被强化,变成一种皮钦语,那么就出现石化了。用个计算机领域的不恰当比喻,这就是大脑在解决“学会L2”这个实际问题的,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中,收敛到了局部最优解。

  从Wes的语言可以看到,他的语法错误是基于日语的思维造成的,由于多年来未加注意,他的语法错误被不断强化,他实际上是说一种很像英语的日英皮钦语,他的英语水平被彻底锁死了。

  那么Wes的外语水平是怎样形成这一局面的呢?

  首先,从文化适应来讲,Wes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只能从外语习得方法本身方面来找原因。有个很关键的问题:Wes是过了关键期才开始学习英语,而且,他从来没有上过正式的培训班,一直是在pick up English。

  如果Wes只有两三岁,这种学习策略情况下,学习语法和句法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成年人怎不行。成年人的语言学习过了关键期,学外语就是不一样,成年人无法完全照搬小孩学语言的方式学会外语。

  那么,看了这两个案例,“国外呆几年就会外语”这个问题,大家心中应该有数了。在国外,只能保证有足够的输入和输出机会,但是如果训练方法、训练动机、训练时间都没有达标,同样学不好外语。

  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最关键的。

  也许,我们应该这么做:

  应该积极包容目标语文化。即使是对目标语文化产生认同,就有很好的效果。认同并不是同化,很多外语很好的朋友都能同时适应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如果在当地,多和当地人交流。输出是良好的训练手段。我看到知乎上面有个朋友学某种小语言,就是有空就请当地人喝咖啡,然后就和他们聊天,一聊就是一下午。

  基础的语法不能丢。虽然外语习得不以语法学习为导向,但是并不意味这不学语法。实际上,幼儿在母语学习过程中,有父母在进行语法纠正,而且是最直接高效的纠正系统。

  刻意练习,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练习。Wes的失败可能一方面源于此。没有纠正系统,一直强化错误。没有一个具体的学习规划,困在舒适圈挑不出来了。多总结,有机会找个外语老师。对自己的错误保持敏感,不断纠正。如果不能不断纠正错误,就谈不上不断进步。

  单词确实不是背的。

  单词是精学来的,使用来的、感知来的、重复来的、在文章中来的、语境中来的。

  2. 英语是要学习的。

  不学不知道,不用不会用。出国不学不用英语,你就是呆一百年不去学,不去用还是不会。

  大量的留学生,华裔移民无法流利的使用英语,很多甚至在国外生活大半辈子的华人无法流利的听说英语。

  3. 对于幼儿、儿童、少年而言出国后,接受国外中小学教育,这种语言环境相当于母语传承。

  幼儿、儿童、少年本身还处于语言的学习期,处于语言的学习模仿阶段,所以在这种纯英语的学习、生活、玩乐环境中,很容易重构起英语的母语思维方式。

  4. 对于初高中、大学生、成人而言,出国后的英语学习和国内相比除了听说多些,其它和在国内基本没有多少区别。

  初高中、大学生、成人其母语思维已经建立,也度过了语言的模仿学习期,无法像幼儿、儿童、少年一样通过模仿、感知、观察的方式获得英语的母语思维。

  当然,如果能有保姆式的英语陪练,生活在一起,也是可以通过模仿、感知、校正的方式获得英语母语思维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

  所以对于初高中、大学生、成人要建立起英语母语思维的真正有效捷径就是学习英语语言的规律——英语语法。

  本质上幼儿、儿童、少年通过模仿、感知、观察,通过父辈传承习得母语思维的本质就是语法化的过程——逐字逐句教习,逐字逐句校正——最终习得正确的母语思维。

  所以对于初高中、大学生、成人而言,即使出国了,学好英语依旧要先“学会英语”其次才是“学好英语”。

  一、什么是“学会英语”,什么是“学好英语”?二、语法包含哪些内容?三、什么是语法?什么是语感?语法和语感是什么样的关系?四、什么是英语思维?如何建立起英语思维?五、到底该如何学习单词?

  英语分为“学会”和“学好”两个阶段。

  正如开车一样。

  你必须先“会开”,然后才是“开好”。

  “学会”很容易,“学好”耗一生。

  任何技能、任何知识都是如此。

  所以针对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无论是中小学生、高中大学生、英语自学者,首要的目的是先“学会”英语。

  什么是“学会”英语?

  所谓的“学会”英语,就是你“懂了”英语,你知道英语为何物。

  你会读、会写、会说、会听,只不过因为词汇的“质“”量”,限制了你的“听、说、读、写”,仅此而已,意味着之后你所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词汇“质“”量”,提升“听、说、读、写”的熟练度而已。

  方向明确,剩下的就是努力!

  这个所谓的“学会”英语,就是指你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英语的规律——语法,一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英语的规律,你就看穿了英语,那么英语还有什么难的呢?

  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英语的规律,意味着你为自己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完全的英语自学能力,你已经可以以自己为师,自己可以为自己解惑。

  对于绝大多数所谓遭遇的“英语瓶颈”、“英语泥潭”的英语学习者无不是没有真正“学会”英语,没有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没有真正征服英语语法。

  表现之一,很多英语学习者痛恨英语语法,而痛恨英语语法的根本原因正是没有真正征服语法,相反他们是被语法打败了。

  表现之二,就是英语听、说、读、写障碍,不理解又不知道原因所在,稀里糊涂,毫无方向,虽然努力但是进步不大,也就是所谓的“英语瓶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语法才是你英语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快刀利器”和“无上心法”!

  一旦真正征服语法,英语学习道路上的阴霾和困惑都将一扫而光,剩下的就是如何努力了!

  “学会”了英语,你才拿到真正高效学习英语的入场券,之后就是如何“学好”英语。

  2. 什么是“学好”英语?

  “学会”英语是内核,“学好”英语是外延。

  “学会”英语很容易,“学好”英语耗一生。

  “学会”英语尚有技巧可寻,“学好”英语唯努力二字。

  只要“学会”英语,你也就知道了如何“学好”英语。

  如何“学好”英语,那么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当你不仅“学会”了英语,并且“学好”了英语,不仅“语法”精通,并且“词汇”精深,随着持之以恒的努力,你的英语之花定然绽放!

  语法分为两个部分:句法系统;

  2. 时态系统。

  句法系统是“形”,是句子的物质基础,构成句子身体,包含“十大词类”、“两大句型”、“八大成分”、“完全句、非完全句”、“主从句单复句”等,要深入理解这些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起真正的完整的英语句法系统。

  时态系统是“神”,是句子的上层建筑,携带时空信息,包含“主动时态”、“被动时态”、“真实时态”、“虚拟时态”、“三大非谓语动词”等,“时态”也就是所谓的“时空”“状态”是英语语法学习的核心,深入理解“时间”和“状态”的本质及内在逻辑后,才能真正理解“时态”,构建起真正的完整的英语时态系统。

  句法的“形”和语法的“神”结合,构成了英语这棵大树的主干,而单词就是英语这棵大树的叶子。

  以上提及的内容,必须全部系统掌握,任何一处缺失遗漏,都会造成严谨的语法链条断裂,从而导致完整的语法机器故障或者停摆。

  语法是英语语言的规律,是英语语言普遍现象的高度提炼和简单呈现,真正学透语法,英语就没有什么难的了,之后的学习就是如何利用语法这个强大的工具继续高效的学习英语,之后你才会发现,单词才是英语学习的真正大敌。

  时至今日,依旧有大把的国人认为国外的语法教材要比国内的好,比国内的高级。确实,国内的语法教材基本都是照搬国外的语法,并且在国外语法基础之上,就其复杂性而言,有过之,无不及。 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语法教材都还是在语法的表面做文章,没有真正深入语法的内在本质、没有认识到语法的内在逻辑,宏观上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语法体系,微观上没有理解语法现象背后的原理。 要知道,正是国外语法教材对语法的混乱认知,导致国人学习英语如此艰难,这也算是当局者迷,灯下黑吧,就好比我们广大国人,对中文语法认知一塌糊涂。

  如果想从顶层学起,建立起英语语法的宏观视野,并且也希望从底层入手,深入英语语法的内在本质,那么推荐《英语思维:解密英语语法的原理》一书,本书是你彻底解决语法障碍的不二之选。

  效率更高的,那么建议花两周时间学习《英语思维:10小时建立完美英语语法体系》,学完后,你对语法的理解会有脱胎换骨、破茧成蝶之感。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而“用”无非就是“听、说、读、写”!

  而“听、说、读、写”无不都是基于“语法”和“单词”。

  “语法”透彻,“单词”精深,你的“听、说、读、写”之花自然盛放。

  所以,当“语法”和“单词”功夫到家后,你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无论你“听、说、读、写”哪一个问题,追根究底,始作俑者,不是语法,就是单词之上。

  要么语法一塌糊涂——句法知识缺位,时态体系混乱。

  要么单词一塌糊涂——单词浅尝辄止,理解蜻蜓点水。

  这样的“语法”和“单词”,“听、说、读、写”怎么会没有问题!

  不要说什么长难句,所谓的长难句压根就是你的语法不过关导致的,语法过关了,哪来的什么长难句!

  不要纠结自己发音,语法过关了,大量的精看美剧,精听新闻,多模仿,你的发音自动纠正,学习一门外语,学习一门方言,不泡在里面怎么行!

  语法和语感的关系是“形”和“影”的关系。

  “形”清晰,则“影”清晰;

  “形”模糊,则“影”模糊;

  也就是:

  “语法”清晰,则“语感”清晰;

  “语法”模糊,则“语感”模糊;

  所以说:

  “语法”为“体”,“语感”为“用”;

  “语法”是“内核”,“语感”是“外壳”。

  用太阳来比拟语法和语感,正因为内核的高温核爆(语法),才有外在闪耀夺目的光芒(语感)。

  没有“语法”加持的“语感”,就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形之影”。

  “语法”是英语语言的规律。

  有“语法”加持的“语感”是理性的“语感”;

  无“语法”加持的“语感”是非理性的“语感”;

  所以,很多时候,没有“语法”加持的语感,是似是而非的,是不靠谱的。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

  语法就是“理论”,语感就是“实践”,所以“语法指导语感实践”,“语感深化语法理解”。

  所以不要妄想希望通过大量听说读写练习来建立起正确的语感,这是典型的舍近求远,事倍功半的方法。

  而应该先为自己构建起一个系统、强悍的语法内核,做到对英语的各种语言、语法现象“熟练于心”,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之后再通过大量听说读写去训练语感,这样的来的语感才是“理性、正确”的语感。

  讲英语的人的思维就是英语思维。

  讲汉语的人的思维就是汉语思维。

  讲英语的人是没有汉语思维的,讲汉语的人是没有英语思维的。

  如何获得英语思维?

  母语思维是通过传承获得的。

  讲英语的人无法获得汉语思维的传承。

  讲汉语的人无法获得英文思维的传承。

  只有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规律,真正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后,最终化入思维,从而建立起对方的思维。

  所以要建立起英语思维,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学透语法。

  英语思维体现在哪里?

  英语思维体现在英语语法中和英语单词中,英语语法又体现在如下两点之中:

  英语的“形”;英语的“神”。

  “形”是指语言的构成和排列组织。

  “神”是指语言的时空和内在逻辑。

  “形”是“神”的基础,“神”是“形”的功用,“形”“神”结合构成了语言的思维,也构成了语言本身,不同的“形”“神”表达方式构建起了不同的语言。

  英语单词中的思维结合英语语法中思维,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英语思维。

  所以,我们学习英语思维,除了要学透英语语言的规律外,还要细腻领会英语单词中所蕴含的思维。

  下面回答针对一般的英语学习者,天赋秉异的英语学习者可以略过。

  问题就出在“背”上。

  背单词——看着一个个单词,读几遍发音,读几遍中文,看看拼写,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回忆背诵。

  看看上面这个背单词的过程有问题吗?

  这个过程是不是非常简单粗暴,毫无“人性”?

  你说:“背个单词怎么和人性扯上关系了?”

  如果你把每一个单词当成一个“人”,那么单词就有了“人性”。

  你在和单词打交道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更多人性的一面。

  交朋友、谈朋友,是要你来我往,多走动,常相见,日久生情,甚至耳鬓厮磨后,才深深懂得,获取芳心。

  单词学习也是如此,不是干念几声,就想占有一个单词,就想拿下一个单词。

  获得单词的芳心,也是需要深入了解,也是需要花时间,常相见,慢慢获得单词的芳心。

  每一个单词都是“活”的,都有其鲜明的性格,都有不同的音、形、意、性,要在语境中,环境中,课本中,文章中,生活中理解使用,要在词典中,例句中体会拓展。 所以干念几次,干背几次,是征服不了单词的。

  “背”单词,说到底,就是投机取巧。

  单词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你是不是诚心相待,单词一清二楚。所以你糊弄单词,单词也就糊弄你。

  这就是为什么,不是诚心以待,过不了几天,就忘记了。 就是依稀记得,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混个眼熟,用的时候,压根不会用。

  所以“有什么快速背单词的方法?”

  答案:是没有!

  多快背,就多快忘!

  最终只有不停地背,不停地忘,不是诚心以待,哪来的守望相助!

  也不要提什么词根记忆,图像记忆,这些都是虚情假意,最多是个小技而已,不是大道。

  所以真正有效地学习单词,还是需要拿出你的诚心。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注:如果实在是临时抱佛脚,突击应付考试,那么也没有办法,只有死记硬背了,不过依旧推荐“读”是更有效的方式。

  还可以参考下面回答:

  为什么有些英语老师说语法几个小时就可以讲明白?

  英语虚拟语气的语法?什么情况下前面后面用什么时态?

  请问当用英文重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如何使用现在时?

  英语思维 解密英语的语法原理这本书怎么样?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如何提高整体英语成绩?

  很多人都推荐学英语要听CNN BBC VOA,可是到底具体该怎么听,有什么方法或步骤吗?

  He is being smart中为什么加个being,直接去掉不更好吗?

  英语语法包含哪些内容 ?如何有效的学习语法?如何才算真正学透语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法教材?

  英语作文人物传记如果人物去世了要用什么时态,比如袁隆平爷爷,评价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用什么时态。?

  英语思维:《英语思维:解密英语语法的原理》一本真正讲解英语语法原理的语法书!

  英语思维:《英语思维:10小时建立完美英语语法体系》视频课程上线了,更加“全面系统”、更加“直观透彻”!

上一篇:千岛湖攻略二日游攻略(千岛湖两天一夜旅游攻略)
下一篇:农业龙头股有哪些?(202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