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谈网色变,孩子善用短视频是好事
街谈
近八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学习轻知识;小学、初中生喜欢讲解高深专业知识的主播,高中生喜欢语言平和的主播……近日,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时代少年儿童政治引领机理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发布《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结果显示,82.9%的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与2019年的调查相比,“丰富知识”在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原因中排序上升至第二位,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学习的需求增强。
课题负责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建议,引导未成年人善用短视频,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不能谈网色变,要给未成年人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在数字世界生存的韧性和能力。
报告传递的信息显然与一贯的大众认知有出入。在很多人看来,尽管大家日常都会浏览短视频,但很长一段时间主流社会对这种内容评价较为负面,甚至认为是一种精神鸦片。过去短视频多数是随手拍,内容制作比较简单,主要用来娱乐,如果成年人一直沉溺于短视频,多半会被认为是玩物丧志,没有上进心;至于未成年人,短视频更被很多家长视为禁区,控制孩子玩手机,很多时候就是针对短视频。
如今之所以会出现报告所提及的那种情况,可能主要因为短视频自身发生了变化。
今天,短视频用户规模越来越大,流量价值水涨船高,伴随着这种社交产品的崛起,参与短视频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要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制造简单、粗糙的内容来吸引粉丝,而应该想方设法,创作更有价值的作品来征服受众。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短视频作者中有不少都是民众印象中的那种社会精英,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以接地气的话语方式来创作短视频作品,同样是娱乐,粉丝能从他们传播的内容中感受到不同的价值。这是一种审美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交媒体发展必然的趋势——当短视频作者群体越来越多元,其生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用户各取所需,各美其美,有的人靠耍短视频来娱乐,打发时间,有的人靠短视频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在新的生态之下,短视频的社会形象有了变化。如果说短视频还会“毒害”人,那错的也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人,沉迷短视频自然会荒废生命,但如果用得好,则能给用户带来相应的价值。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各类博主、UP主纷纷崛起。过去躲在书房搞研究的大学教授们,也跃跃欲试。就拿这段时间很火的高考报志愿的话题来说,不少高校的教授就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发表观点,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也通过短视频探讨“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哲学”,他们的观点带来不少启发。可以想象,如果短视频上类似的大咖越来越多,那么这种社交工具所传递的价值自然也就越大。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短视频渗透到各个领域,每个行业、每个专业都有代表性的博主,他们能让学习更便捷、效率更高。未成年人当然也可以从中受益,学习知识早已不局限于课堂。此次报告也提到,学业负担、亲子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使用习惯。不过,要让短视频成为一种学习工具,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发现好的学习素材,回避快餐式的娱乐,家长有这个能力吗?更重要的是,家长有这个耐心吗? □可乐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