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一个原生家庭创伤很严重的人,维持亲密关系的问题?
我自己的情况:
也有一定的创伤,对于亲密关系有一些不信任感,以及分离焦虑。程度不深。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自我成长,现在对自己的问题了解比较深刻,可以保持一定的觉察力,但是面临一些焦虑的情境依然会压力很大。
他的情况:
原生家庭冲突较多,但父母双方均维持这种纠缠的关系,不改变也不分开。有过一次基本上和原生家庭类似的婚姻,双方缺乏沟通,也缺乏改变和共同生活的诚意,纠缠不断而双方对问题都很逃避。 我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方面他对于面对问题非常逃避,对于亲密关系不太信任(即使没有明显的趋势和证据依然认为事情会变得糟糕),有很强烈的强迫对方重复原有客体关系的力量。总是在验证自己是不被完全接纳和爱的,为此会不自觉的做很多过分的事情考验我。很容易没有信心,总想放弃,可是又因为分离焦虑而做不到。
当局者迷,面对我和他之间的问题,我很容易焦虑,尤其是实际面对一些分歧的时候。
我还是想和他走下去。在这个前提下,希望求教对此情况的分析,或者实际处理的方法,谢谢!!!
对于遭受过原生家庭之伤的成年子女来说,与伴侣建立并保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直至最终与伴侣一同开启新家庭成长周期,可以说是一场人生的大冒险。
父母不幸的婚姻状态让我们的信任系统总是处在警觉状态中,毒性羞耻感让我们习惯性地隐藏真我、封闭情绪,创伤认知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一段愉快美好的亲密关系。
想要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意识到原生家庭之伤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并且通过自我愈合之路来改善这些影响。
伴侣的配合固然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状态。
只有诚实地面对真我的需求,我们才可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亲密伴侣。
在充满伤害的原生家庭中,我们耳濡目染了父母之间不幸的婚姻模式。
这使得我们如今在面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时,怀揣着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这些不切实际的期待为我们带来了压力和负担,使得一段亲密关系在还未成型前,就已经背负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亲密关系的推进,这些期待很快就会在现实面前一一破灭。
于是,我们开始感到失望、挫败、迷茫,以至于不敢再去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健康美满的亲密关系。
殊不知,这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才是损伤亲密关系的源头。
不切实际的期待 1:
「只有和伴侣白头到老,我的人生才算完美。如果这段恋情结束了,我就有了一段失败的经历。」
这是我在生活中、心理咨询工作中最常听到的不切实际的期待。
诚然,对恋爱和婚姻抱有积极的期待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给恋情加上了很高的情感筹码。
压力之下,我看到许多人不得不在恋情中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用一种低如尘埃的姿态付出自己的爱。
还有一些人明知道对方并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却也不愿意放手,害怕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一段「失败」的经历。
这样不切实际的期待源自于创伤认知,是我们大脑中吸收和内化的原生家庭之伤。
在创伤认知的影响下,当生活遇到了困难,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安慰和鼓励自己,而是用一些消极的、残酷的自我批判之声来打压和攻击自己。
比如,一想到恋情有可能结束,我们的创伤认知马上就会产生「我的人生不完美了」「我有一段失败的经历了」等极端又刻薄的自我批判之声。
这些自我批判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客观冷静地看待眼前的亲密关系。
带着这样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很容易陷入一段糟糕的恋情中,苦苦挣扎却始终不愿放手;我们也很容易在分手之后,仍然情不自禁地挽回一段不合适,甚至不健康的恋情。
很多时候,无法冷静、平和地结束一段亲密关系,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深爱对方,而是因为极度害怕看到自己「失败」或者「不完美」的样子。
然而,从客观事实的角度上来看,结束一段不合适或者不健康的恋情,是为下一次更和谐、更健康的亲密关系奠定基础。
再怎么糟糕的恋爱经历,只要我们学会及时「止损」,其实都是一次宝贵的人生历练,而不是失败的人生经历。
一次出于理性考量的分手,能让人迅速成长起来,因为我们学习到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最不能接受的又是什么。
感悟自我内心中源源不断的爱与滋养能量,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区别。
我们会意识到,无论与对方多么相爱,多么渴望永不分离,这一段亲密关系终究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我们有比自己想象的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爱与滋养能量的感染下,我们不会因为害怕看到自己的不完美而逃避必要的抉择,也不会把亲密关系的结束「灾难化」成人生的失败。
我们会更加理性地看清亲密关系的现状,也更加诚实地面对内心所求。
不切实际的期待 2:
「在好的亲密关系中,我和伴侣应该非常和谐默契,没有矛盾与争执。」
从小到大,我们受够了父母之间剑拔弩张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和伴侣的矛盾常常激活信任系统的警报:眼前的亲密伴侣,会不会像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一样来伤害我?因此,我们希望自己的亲密关系永远和谐,没有矛盾与争执。
然而,无论这段关系看起来有多甜蜜,我们和伴侣是不可能永远避免矛盾与争执的。
每一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响进入亲密关系,由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的不同,我们与伴侣必然有很多迥异的理念、思想、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等。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这些个人差异注定会发生碰撞,产生矛盾,导致争执。
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博士和他的团队在跟踪研究了 3000 多对美国夫妻的日常生活后发现,69% 的夫妻矛盾都是无法真正化解的,因为这些矛盾根植于夫妻双方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模式之中,并不会轻易地被爱情所「感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伴侣的矛盾与争执,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亲密关系中常见的「感冒发烧」。
人生只若初见般的甜蜜和融洽,不可能持续存在于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中。
和谐、争执、和解,再达到和谐才是正常的亲密关系周期。
而从争执到和解的过程,也为我们和伴侣带来了重新了解彼此的契机,暴露了原先掩盖在甜蜜爱情之下的问题与挑战,提醒我们应当及时调整自己来适应彼此的个体差异。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婚姻与恋爱中这些不可预测的起起落落,我们才会更加为彼此着迷,就像坐过山车一般既惊险又刺激,让人欲罢不能。
不过,在接受亲密关系中矛盾与争执不可避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个「度」便是边界。
正如亲子之间需要边界才能健康、和谐地相处,伴侣之间也是。
边界的建立,在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与争执时尤其重要,它规定了我们能够接纳什么,不能够接纳什么,也决定了我们和伴侣之间的矛盾与争执是正常的「感冒发烧」,还是亲密关系终结的导火线。
建立亲密关系中的边界,与建立亲子边界的过程相似。
我们首先应当明白,自己在婚恋中的边界在哪儿,然后把这些边界的存在清楚地表达给伴侣。
比如,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伴侣,虽然矛盾与争执不可避免,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绝对不允许伴侣用摔东西、砸门等暴力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更不允许伴侣使用肢体暴力。
如果在我们已经清楚表达了边界的情况下,伴侣依旧持续地、反复地,甚至无所顾忌地越过我们的边界,例如,在争执中总是摔门而去,甚至有肢体暴力的行为,那么,我们与伴侣之间的矛盾,就早已不是正常范围之内的个人差异,而是伴侣没有能力或者意愿尊重我们的边界。
无论怎么努力经营,这样的亲密关系只会不断损伤我们的身心健康。
长期缺乏边界的亲密关系,会发展成为一种共依赖关系,那就是一个人需要不断得到伴侣的肯定和依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我意识。
为了维持这种伴侣的依赖,处在共依赖关系中的个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和健康,来满足伴侣的需求,成为关系中的「殉道者」。
值得注意的是,亲密关系中的边界和亲子边界一样,是真我建立起来的我们与他人之间一道隐形的栅栏,给我们提供了与他人相处时的准则和界限。
这道隐形的栅栏,不应该由于自己有多爱对方,或者对方有多爱自己就被冲垮、推后或者软化。
作为独立自由的成年人,我们没有责任和义务去依赖或者庇护另一个成年人。
因此,我们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离开不尊重边界的婚恋对象,去追求更加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
不切实际的期待 3:
「在好的亲密关系中,伴侣应该时时刻刻满足我所有的需求。」
儿时我们的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常常被施与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忽视。
长期求之不得的痛苦火焰,在内心烧出了一个需求空洞。
我们极其渴望有人能够用源源不断的爱与滋养,为自己填满空洞。
在亲密关系中,自然而然地,我们把这一重任寄托在了伴侣的身上。
这样的期待是自然的,但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健康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的许多需求能在大多数时间被满足,但是没有一种需求能够时时刻刻被满足。
作为不完美的凡人,我们和伴侣都会马虎大意,也都会自私软弱。
总有些时刻,伴侣没有能力或意愿满足我们的需求,就像我们也无法保证能够时时刻刻满足对方的需求一样。
随叫随到、完美贴心的恋人,只存在于网络小说和电影里。
同时,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令亲密关系变得不平等。
虽然已经离开了原生家庭,我们却并未真正独立起来,而是依然将所有的需求寄托于他人身上,这就使得自己又重新回到了「永恒的受害者」模式中。
伴侣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我们的自我认知、价值感和自尊感。
就算是拥有最甜蜜的恋情,我们也会越来越不满足,越来越焦虑。
伴侣提供的爱与滋养,是我们愈合原生家庭之伤路上的良好辅助,却不可能代替我们完成任何愈合的任务,也无法解开毒性羞耻感的荼毒。
就算伴侣已经尽力满足了我们的各种需求,到最后,我们还是会感到:「没错,他(她)现在对我很好,那是因为他(她)还没见到我内心的空洞。如果他(她)看到了,一定会离我而去。」
毒性羞耻感带来的恐惧和担忧,使得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越来越「贪婪」,需要伴侣提供更多、更好的「证明」来安抚自己。
我们内心的需求空洞不会因为伴侣的爱与滋养而消失,反而会越变越大,直到吞噬了亲密关系中的所有甜蜜和美好。
归根到底,作为独立成年人的我们只属于自己,不再属于父母,也不可能属于亲密伴侣。
只有我们,才能够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爱与滋养能量,也只有源于自我的爱与滋养,才能够填满内心的需求空洞。
放下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也逐渐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阴影。
我们能够更加理性、诚实地看待自己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把它当作弥补原生家庭之伤的工具。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App 内查看
上一篇:原创事实证明!不靠父母光环获得观众认可的星二代,才是真正的顶流
下一篇:不可以色色!国内情色印象色是「黄色」日本是什么颜色?各国「色」色大公开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