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养成记》:豆瓣9.3,参与一种40岁不一样的生活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俗女养成记2》都大结局很久了,我才开始看第一部。知道好看,但没想到好看到我一天就把第一部给看完了。 《俗女养成记》(后文简称《俗女》〉第一季被11万观众打出9.2的豆瓣评分,而第二季也同样受到了观众们的青睐。

  不同于以往讲大龄女青年的电视剧,《俗女》里没有对年龄的拉扯,没有轰轰烈烈的姐弟恋,有的只是主人公陈嘉玲童年和当前的故事,有关自我成长,有关家庭亲情,堪称是台版的《请回答1988》。

  播客“随机波动”曾有期节目说:

  “我们不知道该出走到哪里去,才能有一种新生活的可能。没有一种替代性的生活,告诉你说,如果你不想过今天的生活,还可以选择这个。”

  跟随《俗女》的剧情,不论是哪个年纪的女生,我们好像也得以知道和参与到另外一种可选择的生活之中……

  这会是一部每个女孩都会有共鸣的剧,因为情节太过真实。

  在以往的影视剧和媒体功利性的宣传文里,40 岁的女人要么成熟知性,要么成功,要么保养得极好,但真实情况是,40岁的我们可能也就是个“俗女”——

  普通、平凡,甚至有些失败。

  工作一言难尽,每天要在出轨的董事长和时时监控的董事长老婆之间周旋;

  恋爱也差强人意,和男朋友处成了舍友,缺乏心动的感觉,更别提男友还有个强势的妈妈,从新房装修到婚纱挑选,妈妈都按她的喜好一顿操作。

  周遭很多人都会提醒你已经不小了,辞职重新找工作,对方只在简历上看到年纪:“要假装你今天是 25 岁?”

  同学替爸妈催婚:“女生没工作,起码要有家庭。你当那么多年秘书是要升官哦。”简而言之,年纪这么大了,工作也一般,还不抓紧把自己嫁出去?

  (这该死的年龄界限啊。)

  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我们作为女性,该做些什么?

  没有40岁的蝇营狗苟,仍然充满斗争的勇气,这是我对陈嘉玲最大的敬意。

  当你步入40岁,即便是个失败的俗女,那又如何?可能别人会可怜自己,但是如果就此勉强自己过自己不喜欢的生活,顺着他人的眼光安排下半辈子,那好像结局也不会比现在更失败了吧。

  接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和自己和解,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变得更好,这是一个成年人的选择和出路。

  在《俗女》原著里,作者江鹅这样区分“自然乖”和“用力乖”:小孩子在忙碌的大家庭活几年,就会知道“乖”分成两种,“自然乖”和“用力乖”。大人喂我吃东西的时候,我正好肚子饿,所以打开嘴巴吞下食物,那是自然乖;明明不想吃,却还是顺应大人的要求迅速吞下食物,会需要一点服从意志或忍耐的力气,叫作用力乖。我身为家里的投机鬼马屁精,很清楚“自然乖”在长辈眼里只能算及格,做人要想拿高分,全靠“用力乖”。

  我从小就挺乖的,上学读书不用大人犯愁,甚至自己主动说要报名英语辅导班,至今也没有做过什么过于乖张的事。但我曾经和同事说过,我希望我不那么乖,不那么听话,因为在每个人的人生排行榜里,我们自己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位。 但在社会大潮流里,从“用力乖”到“自然乖”,甚至到“不用乖”,可能还不是特别容易能做成的事,尤其是对绝大多数女生来说。

  所以,我们都爱陈嘉玲,因为她不乖,因为她跟随自己的内心,替我们活出了我们想要的样子—— 和谈了3年、即将结婚的男朋友分手;辞职回老家,不赚fu*king money;真正的没有工作、没有家庭,但是却开始拥有更接地气、具体的快乐。

  陈嘉玲在台南的生活是《俗女》里最有意思且泪点最多的部分。

  辞职分手后的她也是在这儿,在从小生活的地方、在有家和家人的地方,拥抱彼此、治愈心灵。

  与《请回答1988》类似,《俗女》里围绕几个关键人物织起一张大网,阿嬷、爸妈、邻居、小学同学等,每个人物都足够鲜活,述说着一大家子家长里短的故事。

  通过感受不同人物的悲喜,我们好像勾起了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回忆,也理解了某些现实,也正是这些现实中的映射,能唤起我们强烈的共情。

  剧中如果非要选一个主角以外我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陈晋文——陈嘉玲爸爸。理由是,太温柔太有爱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陪女儿玩开车游戏的情节。他惟妙惟肖地模仿司机开车,想象自己有了一辆车,带女儿到处兜风,不断轮换电台节目,那段演绎引人发笑,但确实很温情。

  在科普性教育时,爸爸说着说着就为女儿总有一天会嫁人而哭泣;他为了维护女儿的宠物店梦想,特地以叔叔的名义给嘉玲写了一封信;他在女儿要出门上学时会拉拢全家人来录像,还和阿嬷上演了一段超搞笑的「摩托安全指南」……

  他用爱和行动,教陈嘉玲怎么好好生活。他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切片,让观众感受到陈嘉玲从小是被好好爱着的。

  尽管有些人觉得爸爸还没有那么能独当一面,甚至有些懦弱,但俗气地说,我觉得他平凡但不普通。

  他总是拣回阿猫阿狗,把自己的衣服给流浪汉穿;他尽力在妻子和妈妈之间做好夹心饼,平衡关系;他可能也有自己的梦想,但他选择留在家里,帮助父亲经营好药店。

  剧中有一个情节,是邻居阿娟被当街鞭打,在女儿的哀求下,陈晋文一瞬间变身「大侠」,一个箭步大喊“刀下留人“!

  那个画面很戏谑,动作表情都很夸张,但又很好笑,爸爸这个普通的角色也瞬间变得高大、与众不同起来。

  毕竟多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让我们不要多管闲事,但不论陈晋文是出于对嘉玲的宠爱还是对阿娟的心疼,他的举动真的很加分。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瞬间可以说是这个角色全剧的高光时刻了!

  剧中还有一个情节,则是让我忍不住落泪的,就是妈妈吴秀琴半夜给陈嘉玲录视频。

  陈嘉玲要离家去读书,全家人给她录视频,各种叮嘱和怀旧。当时母女两人冷战,妈妈是不愿录的。

  但最后一晚,嘉玲妈妈还是录了一小段,细细地说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是干嘛用,最后有这么一段:

  “你一个人自己在台北,要好好照顾自己,其实妈妈也不一定要你怎么样,你读书可以读到这样,我就已经觉得你很棒了,只要你可以平安健康,这样就够了。”

  这样的动作、言语,和我的妈妈如出一辙。

  尽管刀子嘴,但都是豆腐心。比起世俗的成功标准,妈妈们更希望我们平安、健康、幸福,子女的快乐对于人母来说是最大的慰藉。

  阿嬷也是,对女儿也就是嘉玲姑姑悔婚特别生气,但得知是因为男方家庭的羞辱才放弃婚姻,且女儿独自承担了所有的经济损失,她哭得很大声。

  凄厉的哭声里可能有悲痛,也有作为母亲的无力、自责。母亲们,总是想让子女知道妈妈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他们能做的不多,但他们一直会在我们身后默默注视着我们。 这也是我们经受各种痛苦、疲惫、悲伤之后,最温暖和珍贵的力量。

  父母们对我们会说“其实你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但实际上他们也很辛苦也很努力地活着。

  《俗女》通过大人世界的羁绊和大人们的想法,更为真实地展现了真实的生活。

  拿陈嘉玲欠债的叔叔来说。

  阿公作为父亲,再怎么恨铁不成钢,都希望尽力帮孩子还清债务;但另外一个儿子陈晋文,情绪其实很复杂——

  自己可能当年也想出外闯荡,但因为要照顾家里老小,因为自己是哥哥,所以要背负更多责任,最后选择留在台南,管理小药店;

  他人到中年,但也希望得到父亲更多的宠溺。自己辛辛苦苦攒钱,梦想拥有一辆汽车,可以淘汰报废在即、修了又修的摩托,但老幺却有些轻易和不公平地就拿到父亲的钱去还债。

  看似乐呵呵、没心没肺的陈嘉玲爸爸,其实应该也是默默地承受了很多痛苦,内心纠结无数吧。

  “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大人们,也会疼。”

  就像陈晋文或许有自己埋藏在心的愿望,阿嬷「查某人嘛也有自己的愿望」。

  “查某人”也就是闽南语的“女人”。这个故事在原著《俗女养成记》中,篇名即为《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愿望》。

  在第一季第九集里,阿嬷参加歌唱比赛,参赛曲目是潘越云的《纯情青春梦》。虽然歌声并不怎么样,但她台下准备了很久,在台上也唱得很认真,台下的爸爸妈妈和阿公听得泪光盈盈。

  阿嬷,剧里活得最久的老人,从来都作为陈太太、医生娘、阿嬷、陈李月英的身份存在,她太久没有做自己了。

  把一辈子奉献给家庭的阿嬷,在台上这一刻,她把歌送给自己。

  一直追求做回自己的阿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偷偷抹泪,希望自己还能做回“李月英”。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这世上走一遭,最后她想与大海为伴,做回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最初的阿月。一个微小的心愿,仅此而已。

  写下这篇剧评时,我已经开始看《俗女2》。晚年的陈李月英觉醒之后不断做出反抗。

  她曾不顾小辈的苦劝与街坊的流言离家出走,虽然不过是帮朋友照看房子,但也短暂地拥有自己的房间,享受小院宁静午后,按自己喜欢的口味做菜。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的一段对话:

  女儿:I've missed you,Mama.

  妈妈:I've missed me,too.

  阿嬷的苦,和陈晋文不一样,但我猜想,他们都想过出走。

  尽管剧里没有体现陈晋文有具体行动,尽管娜拉出走后还是回了家,阿嬷最终被阿公请回了大家庭里。

  但不论是爸爸还是阿嬷,他们让小陈嘉玲若隐若现地感知到大人世界的不容易,更是以点滴身体力行、以爱和善良、隐忍和悲悯,为成长在庇护下的陈嘉玲埋下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并赋予她逆流而上的勇气。

  《俗女养成记》第一部的结尾,陈嘉玲回老家,买下了鬼屋,和童年的自己和解,找到了新的男朋友,和爸妈、弟弟重聚老家。

  这样的结尾,可能有些理想,但我仍旧喜欢它。

  可能有人会说,现实生活里大多数人最后还是会选择妥协,就像陈嘉玲的父母和阿嬷,他们在做自己和承担应有责任之间撕扯,最后要么没有行动,要么失败。

  但反过来说,《俗女》其实也进一步牵引我们理性看待“做自己”这件事,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脱离环境来讨论“自己”,但这恰恰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哪些是我们真正属于个人的愿望,哪些是为了迎合他人而采取的伪装。

  简单来说,《俗女养成记》既现实,又像极了一部“成年人的童话”,接地气的故事、主角配角都很闪亮、没有轰轰烈烈的情感、没有拯救与被拯救的狗血情节、没有循规蹈矩地做着40岁的“应该如何”,就只是家人们互相依靠,互相支持,共同渡过难关,过上更从容的生活。

  我当然也知道,现实中,爱和温暖可能抵不过大环境的条条框框,但《俗女》还是让人愿意相信——

  因为被爱和爱的人包围、治愈,我们可以不必为自己抱歉,我们可以追随自己的内心,开启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

  往期文章

  

上一篇:拆后盖清灰之使用4个月的MBP 2016
下一篇:原创草莓不能让孩子吃的4个理由,真相到底如何?不妨看医生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