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红楼梦》《西游记》魅力探析
[摘要]影视《红楼梦》《西游记》使艺术经典走向大众,走进人生。古代经典之所以受到现代大众普遍欢迎,原因在于,在人生处境、人生态度、人生经验、人心人性等深层面上,古今相通。这些人生深层话题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阶级,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终极性。因此,观赏古代经典,同样可以引导我们认识人生,反思人生,从中受到启发,汲取人生智慧。经典的魅力就在这里,所以它依然活在现代人心里,依然给现代人以启发。
[关键词]经典魅力;人生处境;人心人性;古今相通
《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名著,过去一般只在读书人中流传,如今拍成影视了,接受者为芸芸众生、普通大众,仍然受到普遍欢迎。而且,即使到了国外,也依然受欢迎,其“粉丝”真可谓古今中外、男女老幼了。如此受到广泛欢迎,原因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内在深层秘密的。笔者以为,除了直观的影视形式招人喜欢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深层的、内在的思想魅力。观众对其中的世故人情并不陌生,而是“似曾相识”,总感觉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相似相通,因而看他们似乎就是在看身边的人和事,乃至于是在看自己。这说明,就外在形态而言,古典作品中的生活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就其深层的人生处境、人生体验而言,古人与今人依然相通。
这种相通,正是人们喜欢古典作品的内在原因。这种相通,少数文化层次较高、具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的人可能有意识,而更多的普通观众是无意识的。普通大众只是喜欢而不知为什么喜欢,只是感觉亲近却不知道为什么亲近。这就需要作一些理论的分析和阐释。
本文以《红楼梦》《西游记》为例,说明在人生处境、人心人性等深层面上,古今人是相通的。艺术经典的魅力就在这里,所以它依然活在现代人的心里,仍然给现代人的生活以启发。
一、贾宝玉的困境是文明社会所有人的困境
贾宝玉的最大特点是喜欢自由,愿意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自在的活,不愿意受任何约束,然而他又不得不接受家庭、社会所加给他的各种各样的约束,他不得不生活于自我与社会的夹缝中。
首先,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一听读书就头痛。其实他也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他喜欢的是能自由抒发个人感情和灵性的唐诗、宋词,是歌颂自由恋爱的《西厢记》和《牡丹亭》。
其次,就人际交往说,宝玉喜欢和姐姐妹妹们在一起,而不喜欢和污浊男人在一起。他的著名言论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所以看见女儿便清爽,看见男人便觉得浊臭。”这里说的是“女儿”而不是“女人”,在宝玉眼里未出嫁的女孩清纯如水,不受世俗污染,所以可爱;而女孩出嫁变为女人就变得势利,面目可憎。宝玉说男人浊臭也不是指所有男人,而是指被功名利禄污染的男人。秦钟、柳湘莲、蒋玉菡重情义,不俗气,就是宝玉的好朋友。
第三,讨厌仕途经济,拒绝家庭和社会安排的常规道路。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这一角色要求他热衷仕途经济这一套,而贾宝玉却偏偏极为反感这一套。林黛玉不劝他入仕,他视为知己,薛宝钗和史湘云因劝他入仕,他立马翻脸要把她们赶出去,可见他对仕途经济的人生之路厌恶到何种程度。
第四,家庭要求他承担责任,而他却拒绝承担,他沉浸乃至于陶醉在个体心灵的天地里,追求情感的满足。“茫茫人生苦海中惟一的慰藉便是众人的或各人的眼泪,是女孩子爱自己的真情。陶醉在这样的‘情’中,结束痛苦的人生,这就是宝玉的‘主义’,这就是宝玉的宗教,这就是宝玉的价值观。”
总结贾宝玉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他一生喜欢沉迷于自我而讨厌社会,他始终处在自我与社会冲突的困境中,他一生活得好累,终于忍无可忍,出离红尘遁入佛门。
细想,贾宝玉身上的矛盾,或者说自我与社会冲突的困境,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也不仅仅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而是文明发展进程中整个人类的矛盾、整个人类的命运、文明社会所有人的困境。由此看,《红楼梦》不仅写了过去(那个时代),也写了现在,而且还写了将来――将来的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了个人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如此看来,贾宝玉形象的意义将永远不会失去。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大约都是一个贾宝玉,他的痛苦可能在你身上重演着。不同在于,他在艺术中,因此他可以按作者的安排出家;而你,终于摆脱不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之网,你要在这里挣扎一辈子,由此看,岂不悲乎?
我们平时总说《红楼梦》深刻,总是不大理解,这里我们通过对贾宝玉的文化分析,证明了这一点。《红楼梦》是永远不朽的,其价值是永恒的,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生活中最深层次的东西。
二、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理念走
看过《红楼梦》的人总爱问一个问题:你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个最著名的女主角,各有鲜明个性,各有大批“粉丝”和贴心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原因很简单,林、薛二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人格类型,两种处世态度。这两种人格、两种处世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广泛存在于观众之中,所以她们也就分别获得了与自己相同相似的观众的喜爱。林、薛的区别即观众的区别,也即人群的区别,人生的区别。
因为观众对林、薛的性格和故事都已经比较或相当熟悉,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根据笔者的理解,她们二人性格和处世的最大区别在于,林黛玉立身处世的立足点是自我(或个性、天性、个人),简单说即跟着感觉走;薛宝钗立身处世的立足点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简单说即跟着理念走。
林黛玉是可以理解的、可爱的,而薛宝钗也是可以理解的、可爱的,可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黛、钗二人的性格及处世态度、生存策略是截然相反的。问题在哪儿呢?怎么理解呢?
表面看起来“不可思议”,其实深一层想也符合情理――这两种人都和观众内心相通,都是观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从内心愿望说,从自然本性说,人人都想活成林黛玉,林黛玉就是每个人。然而,坚守自我困境多多,活不痛快,甚至无法活下去,结果是转向薛宝钗。换句话说,内心里人人都是林黛玉,现实中人人都是薛宝钗。黛、钗二人代表了人的两面,所以她们都获得了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偏爱林黛玉的人,还年轻着呢!入世尚浅,还沉浸在自己的梦中;长大后就成了薛宝钗,至少是理解了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代表了两类可爱的女人,这两种性格各美其美,但不兼容。“钗黛分离”(对立),反映了人的局限――人很难十全,甚至不能两全;“钗黛合一”反映了人们的理想――能兼容该多好啊!所以曹雪芹常常将钗黛并举,希望一个女人同时兼有林、薛两种性格。理想是美好的,可是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人的困境。
三、猪八戒形象代表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和孙悟空同样成功、同样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成功的标志是,自作品发表四百多年来,古代人喜欢,现代人也喜欢;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老年人喜欢,小孩子也喜欢。也就是说,不论古今中外,不分阶级,不分民族,不分社会,不分时代,也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人见人爱,正所谓不折不扣的“大众情人”。
猪八戒为什么受到如此普遍的欢迎呢?这里的秘密是,和孙悟空相比,猪八戒太大众化、太接近普通人了,可以说他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就是你、我、他。猪八戒身上集中体现着普通人的优点和弱点,是芸芸众生的缩影。
猪八戒的优点是憨厚朴实,在高老庄干活不惜力气,取经路上肩挑行李不辞辛苦,顽敌面前也不示弱,即使被俘也不投降。但是他的弱点也很明显:好色和贪食过于常人;偷懒、贪小,偷偷摸摸地积攒私房钱。他偷懒贪睡,叫他去化斋、巡山,却一头钻进草丛里呼呼大睡。一事当前,不顾同伴的安危,先算计自己不要吃亏,有时因此而临阵脱逃。“革命”意志不坚决,遇到困难就想散伙回高老庄。他的这些毛病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不光是猪八戒有,而是人人都有,所以他获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猪八戒的优点和弱点,明白了观众为什么那么喜欢猪八戒的原因。虽然猪八戒身上有那么多的弱点,观众并不讨厌他,反而感到他很亲切。因为观众心灵深处也有一个猪八戒,观众从猪八戒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因而恨不起来。关于这一点,网上诸多文章有共识,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就是“我们都是猪八戒”。
四、孙悟空的人生路其实就是
文明社会每个人的隐形路
孙悟空原本是一块仙石,迸裂化为石猴,因探水帘洞有功而被尊为美猴王,率群猴在花果山过着无忧无虑、纯净自然的生活。后来在菩提祖师那里学得浑身武艺,有了武艺就急于表现,遭到祖师批评,祖师料他将来必惹祸患,将他逐出师门。为了弄到如意武器,他大闹龙宫取走了定海神针金箍棒,又到阴曹地府从生死簿上勾掉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可以永生不死。这显然破坏了既定的社会规矩,于是龙王、冥王相继告状。玉皇大帝听从太上老君的对策许以官位以招安孙悟空,悟空高兴接受,认真勤恳工作,后知官职微小又造起反来,要求做最大的官“齐天大圣”,做了大圣又感到有职无权,于是有“大闹天宫”的英雄壮举。大闹天宫失败,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没有出头之日,后来在菩萨的推荐下,悟空皈依唐僧,开始西天取经。取经路上逢妖降妖,遇怪捉怪,立下汗马功劳,被如来佛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成功了,成功的标志是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给予了最高礼遇。
以上是孙悟空的人生之路,大致可以用以下关键词串联起来:自然―社会―冲突―反抗―失败―归顺―奋斗―成功。
仔细想想,孙悟空所走过的路不就是文明社会里每个人所走过的路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自然人”,而后就开始了被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这种斗争可能不像孙悟空那样激烈和外在,而大多发生在心里内部(“叛逆”)――那是一个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的过程啊!个人渴望自由而社会规范(“紧箍”)要严加约束,你听从了则罢,不听从就受惩罚,在激烈的碰撞冲突甚至是失败挫折中最后终于接受了社会规范,半情愿半不情愿地遵守社会规范,按社会游戏规则办事,努力奋斗和拼搏,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荣誉,即所谓的“成功”。
所以我们说,孙悟空的人生路其实就是文明社会每个人隐形的人生路。孙悟空外表是神猴,精神实质却是人;而且是每个人,因为他与每个人内心相通。在孙悟空身上,观众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和内心,所以人们喜欢他。
文学(艺术)是人学,道出了文学艺术的本质。人,人生,人生经验,人生智慧,人的灵魂,人的精神困惑,人的根本处境,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古今是相通的。人的外在生活与时代、社会相关,时代风云、社会冲突具有特定时空性,时迁世移,此一时彼一时;而人的深层处境,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然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理念走的生活态度,人性的弱点等带有根本性的终极问题,是永远存在的,并不因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观赏古典作品,同样可以引导我们认识人生,反思人生,从中受到启发,汲取人生智慧。事实证明,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就因为具有深层精神意蕴。经典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在人生处境的深层面上,古今人相通。
注释:
②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③ 输入“我们都是猪八戒”,360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212 000个。
上一篇:李立国:今年实现我国城市街面没有流浪未成年人
下一篇:锌情差,当心4种慢性疾病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