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36-02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Essay//MA Xue-
min, CHEN Mei
Abstract Apply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ers’ teaching paper,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concerned the topic selected of thesis, the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the author carries on the deep analysis, to study the status quo of tea-
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paper; education technology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是研究者,之后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开始盛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学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由此可见,探究教师教学研究的意义重要而深远。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BCA110020)的课题实验区2012和2013年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教学论文,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笔者对这些论文进行逐一筛选,将打不开和出现乱码的论文剔除,共有1934篇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论文成为最终研究样本。
2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选题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94年发表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英文全文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教育技术的范畴,将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题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大类目。2012、2013年大赛征文中关于利用范畴的最多,有1397篇,占72%;其次是关于设计范畴的296篇,占15%,与利用范畴的论文相差甚远;再者是关于开发范畴的146篇,占8%;而评价范畴和管理范畴的论文极少,分别是40篇和25篇,占2%和1%。而利用这一研究领域里,中小学教师研究最多的是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共有838篇,占2012和2013年全部论文的43%。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教师对应用性研究较多,缺少理论性研究。在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中,对于利用范畴的研究高达72%,中小学教师选择应用性研究,选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切实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其实践性强,有助于改进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而且中小学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但是,中小学教师缺乏理论性研究,而在教学中理论起着指导的作用。应用性研究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中小学教师只关注应用性研究而不进行理论研究,那么教学将缺乏科学性。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进行应用性研究,还要重视理论性研究。
2)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思路局限,选题集中,研究范围缺乏广度,缺乏创新性。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主要集中在利用范畴,尤其集中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而评价范畴和管理范畴是冷门主题。各学科教师的研究题材比较局限,只是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局部设计,如在课堂教学中媒w、技术、资源如何有效应用,没能够从整体教学设计的层面综合地考虑教学内容、目标、策略、方法、媒体、评价等因素,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入探究,在前端讨论得多,对评价、教学管理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关注不够。所以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只是简单地借鉴别人的选题,重复他人的研究,观点普遍雷同,自己独创的选题少,选题没有新颖性,前沿性较差。因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日常教学比较繁忙,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师,对于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点、思想接触较少,所以教学研究选题缺乏创新性。
3)中小学教师关于评价的研究太少。评价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对教学效果起到诊断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起到调节的作用。然而中小学教师对评价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应该更多地重视对评价的教学研究。由于当前教育教学研究中有关评价的研究都比较专业,尤其是评价工具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复杂,而中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进行过教学评价方面的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既比较难又不熟悉,所以中小学教师很少选择教学评价类的教学研究。
研究热点 对研究样本的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出现频率较多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有效应用”。根据选题和关键词,大赛中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原因分析:1)本文研究样本来自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受到课题的推动和引领;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他们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更加倾向于教学实践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比较关注;3)相关部门以及中小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大多数中小学配备比较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教育先进地区甚至配备电子白板以及购买教育资源库,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有大量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供中小学教师使用;4)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受信息化环境影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每一位处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地区分布 在课题实验区中,2012和2013年浙江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总数最多,位居榜首,高达568篇,占29.37%;北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总数是395篇,占20.42%,排名第二。浙江和北京地区占总数的49.79%,占据半壁江山。
2012年,安徽、浙江、北京3个地区的总获奖率比较高,分别是96.30%、90.65%、90.24%;2013年,北京、浙江、辽宁、河北4个地区的总获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总获奖率的87.87%、85.25%、86.75%、84.21%。2012年,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较高的地区是安徽、浙江、北京,分别是26%、24%、22%;2013年,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较高的地区是辽宁,占31%。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在地区分布方面有如下表现。
1)北京和浙江地区在课题实验区内占有绝对优势。北京和浙江地区不论在发文量方面,还是在总获奖率方面,还是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方面,都是首屈一指,表明北京和浙江地区中小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意识高、重视度高、热情高、兴趣高,教学论文的质量高,教学研究水平高,彰显出在课题实验区内浙江和北京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占据绝对优势,从侧面反映出两地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存在地区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发文较少,在2012和2013年两年共计169篇,而东部区一个地区就比西部区全部发文量多,单单浙江省发文568篇,是西部区全部发文量的3倍。由此可见,在发文量上东部区与西部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北京和浙江地区获奖率达到90%以上,可见,在论文质量上,东部区与西部区也存在很大差距。无论在教学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东部区都比西部区高很多。因为东部地区教育比较先进,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环境、条件、氛围都比较好;而西部地区教育比较落后,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时受到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因此,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学研究存在差距,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意识高,实力和水平强。
3 结语
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1)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使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2)培训机构加强专业性的教学研究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3)学校方面要重视教学研究,可以开展有关课题的教学研究,用课题引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在完成课题中提升自身的研究意识与研究的能力;4)一线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系统的、专业的教学研究的学习,使自身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1]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R].深圳: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2011.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吴慧明.浅谈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12-13.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林永希.基础教育改革呼唤研究型教师[J].继续教育研究,2003(1):91-93.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2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1]。自1993年出现第一篇有关教师信息素养的论文至今,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已有20年了。在中国知网上以“教师信息素养”为主题的论文有1300多篇,其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占900篇,所占比例为69.23%。可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已成为提高国内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的关键部分。本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统计,旨在梳理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脉络,反思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发现并提出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 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
分析
本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1)研究方法。本文研究通过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分析来源于中国知网(http://)、中国期刊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的有关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章。
2)分析单元和类目。本论文的分析维度为2001—2012年的所有有关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论文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作者所属机构等方面的研究。
分析单元为每一篇独立的文章,凡结构完整的论文不论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计算。在既定数据库里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为中心词,按“主题”检索,共收集文章142篇(已剔除广告性、祝贺性等文章)。
3)统计工具。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使用Excel2007和SPSS统计软件。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有关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文章的数量分布信息。笔者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章142篇。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后,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章数量一直处于上升阶段,2006—2007年达到高潮。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28篇,占文章总数的19.7%。这些文章涉及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结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培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国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维度较为合理,研究热度呈增长趋势,以其强劲的动力飞速发展。
2)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章研究内容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指导思想、理论框架、模式构建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其它等共6个方向,将142篇文章进行归类和统计。图2是2001—2012年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内容归类统计图。
图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中,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文章占相当大的比重,其次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结构和评价体系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比重略显不足。
3)有关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文章作者所属单位的分析。图3是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作者所属单位统计分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有65%的作者来自于师范类院校,15%的作者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这说明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相对重视。有10%的作者来自于中小学教师,比例略显薄弱,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更应该积极广泛参与,不断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和总结,促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衔接。另外,教育局直属单位、电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也应该加强研究力度,以便于向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完善的政策方针、硬件措施和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支持。
4)有关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方法类型统计。图4是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方法类型的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有61%的研究者采用定性分析,这种研究结果往往带有主观任意性;有25%的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研究结果比较直观、准确,容易被大众理解,但稍显模糊。仅有14%的研究者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居多。
5)有关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地区分布比例图。从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研究对象在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地区都出现过。东部有河北沧州、河北衡水、山东枣庄等地区;中部地区有南昌东湖区、湖北恩施、湖北十堰等地区;西部地区有广西百色、新疆、宁夏等地区。如图5所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可见国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地区的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
3 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问题分析
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问题,大部分文章都是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来进行分析的,即依据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等4个维度来进行分析,2006年之后的研究中有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认为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 在对图2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偏重于培养策略的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结构、评价体系、培养模式的研究较为缺失。目前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和结构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因此导致在对实际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001—2005年的研究中,基本上是围绕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4个维度对问题进行分析,2006年之后有围绕资源、硬件、环境等方面的来进行问题分析。
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相对薄弱 在笔者所参考的关于新疆地区、珠江三角洲、南昌市东湖区、西部贫困地区等地区的调查报告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不足。在对南昌市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有88%的教师是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学,大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以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为出发点[4]。在对珠江三角洲的调查中,有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长的教师,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劳民伤财,所需时间太长;有的认为现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趋势不考虑实情,是为了电化教育而电化教育,对此比较反感;有的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利,并且使用不够便利[5]。在2005年之后的研究中,有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能力,部分教师表示愿意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解决。
国内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仍待提高 在已有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国内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知识和能力仍停留在对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的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不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亟待解决。在对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获取资料的调查中显示,有近半的中小学教师都希望阅读和学科发展相关的文章和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部分教师希望能获得快速获取、使用和共享相关教学课件的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希望能够建设自己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网站。
国内中小学教师对信息道德的关注和认识不足 国内在2003年以后,才逐渐出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道德的调查研究,有90%以上的教师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讲述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不文明现象等相关法律知识,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但是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这种情况是无法改变的,更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像“黑客”这种散布信息的行为是信息技术能力高的一种体现。
4 总结与展望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融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关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发展、优化和改善。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见解略显单薄,希望能为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与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邢宏伟.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1(7):57.
[2]钟志贤,王佑镁,黄琰,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1):65-69.
[3]王文彦,安宝生.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71-74.
[4]黄琰.南昌市东湖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5]张倩苇,曾静静,谢晓雯,等.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3
为了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后培养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现行培训中存在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培训过程中缺乏交互问题分析、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等问题,尝试性地从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实践中的教师培训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
系统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6]孙辰昕.“翻转课堂”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56-03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笔者以SMCR传播模式为视角,从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等因素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旨在提出可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策略。
一、SMCR传播模式
1.SMCR传播模式的内涵
SMCR(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传播模式是1960年贝罗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MCR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由信息、信源、通道、接受者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1]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SMCR传播模式中,对信源和接受者的研究要考虑到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对信息的研究要考虑到要素、结构、内容、处理、符号等因素;对通道的研究要考虑到人的视、听、触、嗅、味等感觉。
2.SMCR模式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SMCR传播模式现在常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明确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效果,需要考虑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者、受训教师、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体等要素,基于SMCR传播模式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 能够使我们以更清晰的视角和更微观的层次去解析各个要素,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技巧。
二、在SMCR传播模式下解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要素
根据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同样包含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四个要素。
1.信源
信源是传播过程中的发起者。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将信源分为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
从宏观层次来讲,教育行政机构推广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章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总体高度上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指导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
从中观层次来讲,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视和投入也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从师范类院校和中小学校来分析,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师范类院校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也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校的领导对信息素养的关注,会影响到教师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中校本培训的开设效果,以及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和资源配置等因素。
从微观层次来讲,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都是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学经验以及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采用了分层培训和网络培训等模式。分层培训即受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培训下一批受培训的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中受训教师之间会有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这些过程都直接影响着培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
2.信息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即培训内容。根据SMCR传播模式,培训内容要尽可能包含语言、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形式,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培训教师也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培训内容进行处理,即对培训内容的标准、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培训内容的顺序等进行环节进行安排,以此来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传播。
3.通道
根据SMCR传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视听等感官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培训内容的传播,对培训知识的安排也要考虑到不同的知识通过哪种通道更容易被受训者所接受,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4.接受者
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过程中的接受者,他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对培训内容所持的态度、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接受的传播技巧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的高低。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的要素提出建议
根据SMCR传播模式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之后,笔者将针对各个要素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可行性建议。
1.针对教育行政部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投资的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城乡教育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给教师提供提升信息能力的环境和资源支持。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工作,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针对师范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大本营,应该在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未雨绸缪,做好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师范类院校应主动制定信息技术培养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注重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为在校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机会。第二,应适量延长在校师范生去中小学校实习的时间,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小学校的研究性课题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培养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3.针对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的聚集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引导和培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应实行信息化,即落实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内容、策略等进行改革,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2]第二,中小学校应重视并完善校本培训,采用分层分级的培训模式,可以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他们主持校本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带动老年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第三,中小学校应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师资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交流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系统,使教师能够通过BBS等平台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等进行提问和交流,为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受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技术环境。[3]第四,中小学校应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核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4.针对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作为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其先前知识背景、对培训内容的解析、对培训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第一,培训教师可以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年轻教师中选择,以便于有效率地开展分层培训。第二,培训教师应该关注新教育政策,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提高信息意识。第三,培训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此来加深对培训知识的理解程度。第四,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根据受训者的问题,及时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受训教师的教学工作。
5.针对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担任着信源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第一,中小学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能主动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第二,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要将培训内容运用在教学工作中,以自身实践来促进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第三,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沟通交流,以便快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享实践经验。
6.针对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直接决定着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需考虑到受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4]第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注重解决受训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有90%以上的教师在接受培训时,都希望培训内容能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问题的解决。培训内容应有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第三,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关注受训教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四个层次,在培训过程中按层次培训,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层次越高的教师,在培训中应更重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锻炼。
7.针对传播通道
根据SMCR传播理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内容采用试听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因此,需要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在加强和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开发各种网络培训模式以及网络电子资源,建构终身学习的环境,使受训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三种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14-17.
[2]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75-80.
[3]杨晓莉.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建构与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88-02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上已累计投入资金达数千亿元,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全国平均18.9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约90%的城市学校、60%的县镇学校和40%的农村学校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巨大冲击使得各个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不断投入资金,很多学校建设了公用的数字化图书资源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学科实验室等。但是,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已建成的校园网中,60%以上处于闲置浪费之中。在中小学中的校园网和一些市县自建的城域网,利用率不到25%。如何能充分利用良好的信息化资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信息素养会议发表了《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宣言》,其中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是个人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何谓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与信息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快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善于将信息技术和获得的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能力;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开发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人才综合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的沟通与信息交换方式由过去的人际互动模式,变为人机互动为主模式。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为满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决策。信息素养在人的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它对增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动态,搞好科学研究、创新和管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学教师急需开展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教师肩负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责,理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但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缺乏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注意力,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缺乏信息资源的结构、信息系统的构成、信息检索技术的基本知识,缺乏查找、识别、利用、加工、创新、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信息技术本身是飞速发展的,软件的更新周期,硬件的更新周期已经是以月为单位,仅仅掌握几种最基础的软件是难以应对教学需要的。如今博客大行其道,很多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博客,而很多老师对博客一无所知。博客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文本操作,在技术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不了解博客的教师们缺乏的是对新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即缺少我们所说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培养对信息素养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才能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2、中小学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
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接受了职后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中教师们可以掌握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教学中却很少尝试着使用。可以说,教师们都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缺乏真正的信息素养。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学生进行交流,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扩展自己的知识,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其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够活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信息能力包括: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有的专业信息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等。此外,还应自觉地约束自己,能够合法、合理地利用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二、培养在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与措施
1、转变看待信息技术的观念
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设置的课程也比较落后。 “只是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一种简单工具”的观念在好多教师和同学心里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级的工具,但信息技术也是最特殊的一项工具。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不是几门课程就可以完全概括的,必须有充分的实践和反思才能掌握,才能在一定领域里运用自如。因此,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应用都要有很好的设定。
2、完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当前,大学设置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选修的课程主要有: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课程结构非常松散,课程要求也各自分离,没有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为此,我设想了一个三层次的课程体系模型:
第一层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勾勒出信息技术的框架,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原理、术语、基本结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原理;二是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虽短但其中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伟大智慧和商业精英的精细谋略,体会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教导学生大胆地挑战未来,开拓创新;三是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办公系列软件是学生必需精通的,而计算机的日常使用还必修借助一些常用的小软件,比如抓图软件,网络下载软件,媒体播放软件等。
第二层次:与相关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
1、写论文或设计报告。文字处理软件是学生最常用的软件,然而很多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格式上的错误,所以必须在日常的课程中就引导学生用计算机书写论文或设计报告等应用文,了解各种应用文格式,了解一般书写规范,以及学会如何在软件中调整格式等技术。
2、在各学科课程中布置各种“搜索任务”,比如了解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查询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检索的实践,通过这些“任务”促进学生使用搜索技术,实践搜索技术,并且能在搜索技术的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
3、运用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技术,学生自主构建学科课程资源。把握住掌握这门课程的课程结构框架,结构框架才能把具体的知识点填充进去,找到相关知识在学科中的位置。网页的形式就是最好的展现知识结构的方式。现在大部分制作网页的工具软件都是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的方式编辑网页,可以很轻松地学会制作网页,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建立课程资源网站,既可以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又可以让学生学习网页制作等相关技能,而且,随着学生网站建设知识的丰富,随着课程的进展,当学生不断完善网站,使网站达到一定规模后,并且可以借助校园网将学生制作的课程资源网站。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不仅进一步内化和提升了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层次:重视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把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真正加以运用,从而发现技术上的问题,重新思考,获得体会,知识也就转化为技能,经过如此的磨练,就会总结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只在课程教学中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开放的课程”中完成。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要参与很多课外的活动,学生辅导员可以把各种活动都作为“开放的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要组织一次环保主题的科普活动,学生辅导员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找到很多关于环保的资料信息,活动进行阶段可以借助网络与科学家对话甚至远程视频讲座,可以建立主题论坛或博客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讨论。在学生的很多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在活动的锻炼中,学生会逐渐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等师范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新课程实施推进,必须提高师资的信息素养,师范院校肩负着这一历史重任。当今的师范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此,应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对现有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满足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各种培养模式,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养的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周振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6(8).
[2]田江.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信息素养探微[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林松.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陈江英.教育信息化与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5]段茂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6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教师专业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出现,教师专业学习的形式、方法、模式等等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定于2011年10月18日.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第二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会议旨在汇聚全国各地学者、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校长,分享有关教师专业学习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创新。
本次会议将设置真实生动的“现场研究课”、“专家报告”、“教师沙龙”、“校长论坛”和“圆桌会议”等多种高互动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教师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规模约为300人。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协办单位:深圳市巨龙科教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会议日期:2011年10月18日报到,19日.20日开会,21日
为教育考察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会务费:700元,大会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会议网站:省略/colo/
大会微博:新浪http://weibo.省略/TOPIC_teachtrain
秘书处联系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系人:张敏霞
电话:010-68902177 Email:zhangminxia01~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静然
电话:010-66490924 Email:amyet@126.COIll
征文要求
本次会议将征集以“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将被录用的论文收录进会议资料光盘。凡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会议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并择优推荐获奖论文参加大会交流,同时还将向核心刊物推荐获奖。投稿截止日期延长至2011年9月20日。会议针对8月31日前已经投稿的论文,会及时进行评审,并将于9月10日左右通知论文作者其评审结果;对于9月1日.9月20日之间的投稿,会议将于9月30日左右通知作者其评审结果。
论文征文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
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故事讲述:我所亲历的新的教师学习方式
本次会议只接受在线投稿,投稿方法请浏览大会网站(省略/cop/)之“论文投稿”页。论文以4000-6000字为宜,须有150字以内的摘要及3―5个关键词。所有投稿均只接受doc格式,格式编排详见“资料下载”中的“第二届COP学术研讨会论文模板”。
每篇论文需交纳评审费100元,评审费需通过银行汇款的方式交纳,并注明“COP会议论文+第一作者姓名”,如一个学校有多位老师提交论文,可集体提交,但是要注明每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姓名。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14-02
A Brief Comme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y about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XU S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nhua College,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educational reform is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eachers’ team inrural primary schools.In order to improve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 faster.It is effec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shall be produced for the self-training of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and etc.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information literayEducation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网络的通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浪潮的涌动迭起,科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雏形的孕育诞生,发展人们的信息素养已日益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系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现代信息素养,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内在结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应用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信息素养等。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方面。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意识和情感。小学教师应该在以下各方面具备较强的意识情感:有强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同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需要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新的信息技术有了解和使用以便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愿望;有以自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并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情感的意识;有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意识和对自己的信息行为进行评价的意识;有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意识和学习、遵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的意识;有提高自己信息能力的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学习和学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2.2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传播虚假、有害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进行计算机犯罪活动。更重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职业使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做有益社会的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同时,在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时,要保证自己劳动成果的纯洁性,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善于寻求别人的合作与帮助的同时,要以豁达的胸怀帮助他人,与他人真诚合作。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信息产权,未经同意不要下载别人的信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未经授权不将别人信息传播于他人。
2.3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的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而且通过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以及伦理道德也可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信息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信息系统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
2.4 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在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应用信息,并能明确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总之,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极其复杂,信息的开放、利用和创造都需要一定信息知识作为基本前提,已形成的信息能力又影响和制约者信息知识的掌握。随着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使信息素养教育不断发展完善,并收到日益明显的效果。
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高途径
3.1 加强信息设施及资源建设
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必备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如数量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设施,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给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鼓励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
3.2 营造信息素养的自我养成的环境
农村小学教师课务非常重,没精力学习。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以自我养成的方式提高信息素养,尽可能少的占用教师有限的时间。终身学习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教师要成为创新知识的启蒙者,必须先成为创新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学会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一切的起点是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校要为形成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养成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
3.3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方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线性、固定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跟不上现代教学的要求,信息教育中广泛的采用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一线教师从事信息教育的实践必须具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才能适应这一变化和改革。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其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而非只是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而非只限于课本材料;注重学科的交叉专题,而非只是单学科知识点;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注重情境中的自我发展理解,而非仅仅强化技能;强调基于资源的探究、合作、自主式学习,而非传统的讲授、辅导、模拟、考试的单一课堂学习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强调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开发者的角色加入到教学过程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注重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合理设计学习环境四方面来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3.4 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科学可行的培训计划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科学可行的培训需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学实际。教师比较注重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用性。这也要求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切近教学实际。使信息培训工作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在培训中要加重信息意识、信息相关法规、信息道德的学习。
第二,分层次根据不同人群特征进行不同的培训。不同的教师群体间,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一刀切的进行同一种培训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的。而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所以,应根据年龄、性别、学科、任教的年级的不同,不同群体的教师应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不同的内容。
第三,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如果只有培训制度和培训内容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则培训活动会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技能的良性发展。而我们目前的许多培训缺乏持续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实际培训过程中评价方法单一,没有突出对教师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而培训后又没有充分地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缺乏与教师持续而广泛的沟通。因此,应该以教师教学状况的改进为基本尺度来评价建立评价体系,评价培训的效果,以教师的反馈意见来调整培训的方法与内容。
4 结束语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而,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小学应该营造信息素养养成氛围、环境来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形式与内容,以便保障培训效果。总之,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应该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12.
[2] 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8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高低,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关键。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为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其整合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优化信息技术, 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保持一致,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动的力量。[1]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能力。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
状及具备的能力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是:1.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该用时不用,或者无人利用,将信息硬件资源白白浪费。如:不会下载远教资源、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2.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意识或观念薄弱,“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依然盛行。3.许多教师缺乏管理教学资源和监控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信息化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较弱。
根据以上现状,及时进行课程整合时应具备的能力有:1.拥有随时更新教育观念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已经从简单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上升到对伦理道德等新观念的研究。[2]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处理好教学各环节的关系。2.熟练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设备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原理,将信息整合、加工,再通过媒体呈现给学生。3.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各项能力,用知识武装头脑,培养网络能力、协作学习和积极创作的能力。4. 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1)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进行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和加工;(2)收藏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储备教学资源。使用起来快捷、方便、省事;(3)关注优秀教学论坛,获取有效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由于“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谁也不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策略。本文有以下几点策略:[3]
(一)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整合。课程整合不仅是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过程,更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课程的有效组合过程。运用多种教育理论,特别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先进模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学习。学校要积极确立“教学要发展,信息要先行”的理念,为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提高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 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高低的集中体现[4]。在设计观念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变重 “教” 轻“学”的传统观念 ;在设计策略上,树立系统观和课程融合的思想,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全面的融合;在设计方法上, 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三)注重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再造,能够促进课程的动态生长。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沟通,从多渠道争取投资,尽量使信息化硬件资源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四)正确对待课程整合中的伦理道德。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师生的伦理道德造成了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等。)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自觉获取有益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有益资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 [5]
(五)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各项活动中都有所涉及,检测学生的体系更完善、涉及面更广。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下的教学评价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一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用于提高整合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小学要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带动下让所有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多媒体硬件设配操作能力和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的全面培训和学习,努力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结束语
中小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与理论知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前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是核心;教学实施是集中体现;还要关注信息技术伦理问题,做有益的课程整合,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积极、有效、健康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徐艳伟.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7(9).
[2]赵建功,戴维,张桂荣,崔勇.信息化社会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3]季锦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师能力培养[j].才智,2008(19)
[4]陆萍.政治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新探[eb/ol].http:///eduarticle/lunwen.
上一篇:爱查车 安卓版 v2.7.0
下一篇:高中生读的10本经典书籍推荐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