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某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 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 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 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 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 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 使用技巧。
C.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能不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 本标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约翰逊)
C.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
D.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各题。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
那个早上是寂静把马可瓦多叫醒的。打开窗户:整个城市不见了,被一页白纸取代。
电车因下雪而停驶,马可瓦多只好走路去上班。沿途,他自己开辟出他的通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
所有大小道路像沙漠般无边无际的展开。被覆盖的城市,谁知道是否还是同一个,或者在夜里已换了另一个?谁知道在白雪下到底还有没有加油站、书报摊、电车站,或者只是成堆成堆的白雪?马可瓦多一面走一面幻想着自己迷失在一个不同的城市中:事实上他的脚步正把他带往每天工作的地方,同样的仓库。等走进大门口,这位搬运小工惊讶地发现自己站在一成不变的墙内,仿佛那些让外头世界消失的改变,独独漏掉了他的公司。
二
在那等着他的,是一把比他还高的铁锹。车间主任威利哲姆先生把它递给他,说:“公司前面人行道上的积雪轮到我们铲,也就是说轮到你铲。”
铲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尤其对那些没吃饱的人而言,可是马可瓦多却觉得雪就像一位朋友,撤消了禁锢他生命的牢笼。于是他发奋工作,一大铲一大铲的雪花由人行道上飞向路中央。
还有失业的西吉斯蒙多对雪也充满了感激,他在那天早晨被市政府征召成为铲雪工人,终于眼前有了几天确定的工作。他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成为小队队长,然后——这个志向是一个秘密——再青云直上。
西吉斯蒙多转身看到了什么?一个忙碌的家伙在人行道上东一铲西一铲零乱地用雪把那一段刚清完的行车道又盖住了。他用装满雪的铁锹指着对方的胸口:“喂,你!是你把雪铲下来的?”
“啊?什么?”马可瓦多惊跳起来,但承认:“喔,大概是吧。”
“好,那你立刻用你的小铲子把它弄回去,要不然我就让你把它吃干净。”
“可是我应该要铲掉人行道上的雪。”
“我要铲的是马路。那怎样?”
“不然我要放哪里?”
“你是市政府的吗?”
“不是,我是Sbav公司的。”
西吉斯蒙多教他如何把雪堆在路边,于是马可瓦多把那一段马路重新打扫干净。心满意足,铁锹插入雪中,两人注视着完成的作品。
“你有烟头吗?”西吉斯蒙多问。
当他们互相为对方点燃半支香烟时,一辆扫雪车驶过,扬起两大波白浪掉落两侧。等这两个人抬起目光,他们清过的那段又重新盖满了雪。那辆车,转着它的大刷子,已经拐弯了。
三
马可瓦多学会把堆雪打压成结实的小墙。如果他一直不断作这样的小墙,便可造出完全属于他的路径,通往只有他知道的地方,而其他人在这些路里都会迷失。
在人行道旁某一处原来就有一堆庞大的雪。马可瓦多正准备整压它以与他的小墙同高时,才发现那是一辆汽车:公司董事长亚伯伊诺的豪华大轿车,全被雪盖住了。既然一辆车和一堆雪之间的差别这么微小,马可瓦多埋首用起铁锹来雕刻一辆汽车。他雕得实在很好:在两者之间还的确分不出来哪个才是真的。为了给这个作品做最后修饰,马可瓦多用上了一些铁锹挖出的废物:一个生锈的圆罐子作车灯,一片煤气阀让车门有了把手。
门房、传达员和工友一阵脱帽礼,董事长亚伯伊诺从大门出来。有深度近视眼的董事长,自信地快步走向他的汽车,抓住突出的煤气阀,拉出,低下头连脖子一起钻进雪堆中。
四
马可瓦多已经转过街角在中庭清扫。
中庭的小孩作了一个雪人,还没有鼻子。孩子们便各自跑回家里的厨房在蔬果中翻找。
马可瓦多看着雪人思考着什么。专注于他的沉思,以至于没听到屋顶上两个男人喊叫:“喂,先生,您移动一下位置!”他们是负责除去瓦片上积雪的人。然后在一瞬间,三百公斤的雪迎头落下。
小孩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胡萝卜回来。“哇!他们做了另一个雪人!”
“我们帮两个都装上鼻子!”便把两条胡萝卜分别插在两个雪人脸上。
马可瓦多,死多于活地感觉到透过那层把他埋没和冰冻的白雪有人送来了食物,便咀嚼起来。
“我的妈呀!胡萝卜不见了!”小孩们都吓坏了。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并不放弃,把一颗青椒也塞给了雪人。雪人狼吞虎咽地把青椒也吃掉了。
小孩们再试着放上一小根木炭当鼻子。马可瓦多用尽全身力气把它吐掉。“救命啊!它是活的!雪人是活的!”小孩们全都跑光了。
五
在中庭的一角有排放热气的闸门。马可瓦多,迈着雪人沉重的步伐,把自己移到暖乎乎的闸门上。
拿起铁锹暖身,他继续在中庭工作。有一个喷嚏停在鼻头,就停在那里,没决定到底要不要出来。马可瓦多铲着雪,半闭着眼,而那个喷嚏始终卡在他的鼻尖。突然间:“啊……”,几乎隆隆震耳的:“……啾!”比地雷爆炸还要猛烈。由于空气急剧的变动,马可瓦多被震撞到墙壁上。
这个喷嚏引起的根本是一个龙卷风。所有中庭的雪扬起,纷飞有如暴风雪,然后被上方的漩涡吸进去,撒入天空。
当马可瓦多从昏厥中重新张开眼睛,整个中庭都是空的,连一片雪花也没有。在马可瓦多眼前出现的是一如往日的中庭,灰色的墙壁,仓库的箱子,那些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
1963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一场大雪覆盖了城市,但是马可瓦多、西吉斯蒙多和一些孩子都找到了各自欣慰。
B. 西吉斯蒙多虽生活艰辛,但是做事踏实认真,积极把握机会,并对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
C. 往人头上扫雪,是小人物之间的冷漠;小孩们喂雪人蔬菜,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D. 大雪消失之后,马可瓦多要面对“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它们会让他失去自由畅快。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强调雪大,为后文写小工扫雪、孩子堆雪人、马可瓦多雕刻雪车、董事长钻进雪车等故事情节埋下伏笔,使叙事自然真实。
B. 小说中对马卡瓦多和西吉斯蒙多的语言描写各具特点,体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而心理描写又暗示出他们相似的人生处境。
C. 小说将大雪后的城市和雪消失后的城市进行对比,并对比前后人物的心情变化,从而激发读者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D. 小说以现代工业城市为社会环境,以一场大雪为自然环境,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具有了巨大的张力。
8.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作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学者评论卡尔维诺的作品:“用轻逸的笔抵抗沉重的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 ②啴(chǎn):宽舒。 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4.文中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②每小息,杖屦③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床敷:安置坐具。③杖屦:扶杖漫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动静结合,更显生机与活力。
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16.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尾联分析这一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的“ , ”,强调要向有德能的人学习,并从别人的缺点中反思自己的不足。
(2)《将进酒》中的“ ,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又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阐明了魏征治国施政的根本主张,是全文论述的总纲。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 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 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 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 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 的艺木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 的组成部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十分独特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B.别具匠心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别具匠心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D.十分独特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C.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D.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下面是某中学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邀请函
亲爱的校友:
十秩峥嵘薪火相传,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全秋时节,我校即将迎来一百周年华诞。值此喜迎校庆之际,我们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敝校建设与发展的广大校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打算于2021年10月10日在学校礼堂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我们诚邀您那时前来拜贺,共襄盛典。
如果您能够惠顾,请于9月25日前回函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
XX中学
2021年9月15日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6分)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2021年9月11日上年,我国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在四川省广元市正式投运。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对我国核工业安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广元的项目联合指挥部经验证评估认为,自8月27日工程启动热试车、生产出第一罐放射性废液固化而成的玻璃体以来,产品质量可控,设施运行稳定,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施已具备运行条件,可转入正式投运。
该设施投运后,预计每年可以安全地处理数百立方米的高水平放射性废液,产生的玻璃体将被埋于地下数百米深的处置库,达到放射性物质与生物图隔离的目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
2. C(A 项“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错,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 项“从模仿入手”与“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见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 项“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错,如哲学也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但哲学不是文艺)
3. 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A 项是说诗歌的语言要真实淳朴;B 项强调创造的重要性;C 项强调真实的重要性)
4. (4 分)①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4 分。每点 2 分)
5. (6 分)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 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6 分。每点 2 分)
6.C “小孩们喂雪人蔬菜,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表述不准确。孩子们第一次塞胡萝卜只是为了给雪人安装鼻子。第二次塞青椒是好奇雪人问什么会吃胡萝卜,想一探究竟,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牵强附会。故选C。
7. D “波澜壮阔”不当,这篇小说描写的是小人物在大雪覆盖后的生活,讲的是平常人物的生活,语言轻松,富于想象,揭示小人物悲苦的生活,谈不上“波澜壮阔”。故选D。
8. (1)表层含义:城市在雪中消失。城市被大雪覆盖,城市中一切都成了白雪,人们也在此迷路。(2)深层含义:①现代城市给人带来的压力、压迫暂时消失。小孩玩雪作乐,小工扫雪糊口,暂得自由畅快,董事长出洋相,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真实城市里的压抑、痛苦。②同时侧面体现了现代人迷失在沉重的现代城市生活里。
9. (1)轻逸的笔:①语言简洁轻快、诙谐幽默。卖力扫雪、被雪覆盖而感冒本是心酸的故事,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轻描淡写,刻意回避沉重。②运用寓言(或讽刺、或漫画、或喜剧、或夸张、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主人公被当作雪人喂胡萝卜、打喷嚏成了龙卷风,董事长误入雪车等情节,想象奇特,荒诞不羁,令人忍俊不禁。
(2)抵抗沉重的现实:①作者关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中人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小人物的悲苦这一沉重话题。②不雕琢苦难,采用轻逸的笔调来表现个体的人格,体现对社会的批判,对自然的肯定。
10.A “物使之然也”,“物”是本句的主语,不是上句的宾语,应在“物”前断开,排除B;“故形于声”,“故”表示结果,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故选A。
11.B B.“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误。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见,古代帝王制定礼乐是为了教化百姓。故选B。
12.D “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错误。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故选D。
13.(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得分点:“道”,同“导”,引导;“和”,调和;“一”,名词用作动词,统一;“以”,来。)
(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得分点:“乖”,混乱;“思”,忧郁;“困”,困苦。)
14.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15.B (“动静结合”不正确,是静景。)
16.①诗人独步寻幽,闻鸟鸣悦耳,将其视作“送”来好音的知己,心境看似平和愉悦。②然而一个“唯”字,却流露出举世无人相知的孤寂之感,可见其因变法失败而愤懑失意的情感并未真正释怀。(意思对即可)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 (每空 1 分,共 6 分)
18.A 第一处,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十分独特:非常特别。这里强调的是篆刻是一个很特别的艺术门类,应用“十分独特”。第二处,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这里形容艺术家在文艺方面很有才华,应用“才华横溢”。第三处,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奇妙的光亮和色彩。这里形容流派风格繁多而新奇,应用“异彩纷呈”。第四处,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这里强调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非常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用“不可或缺”。故选A。
19. B 画横线的句子“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由于……使”,因为介词误用造成主语缺失,首先排除选项 C;选项 A,句子简化后是“技艺,增加了意味”,主语有问题;选项 B 和 D 句式相同,此时需要考生只需甄别“承揽”和“传承”哪一个更合适一些,“承揽”指当事人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传承”侧重于传授和继承,而句中更强调印章艺术是工匠代代相传的,所以使用“传承”更合适一些,排除 D。故选B。
20.C A 项属于转移话题;B项“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 C“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对“回报”内容的进一步解释;D 项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选C。
21.①“敝校”改为“母校”。②“打算”改为“定于”。③“那时”改为“届时”。④“拜贺”改为“参加”。⑤“惠顾”改为“出席”。
22.我国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2021年9月11日在四川广元正式投运,预计每年可安全处理数百立方米高放废液。这标志着我国已实现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
23.【审题】本题材料罗列了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提出了两种观点,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是德育先行还是应该管理先行。两种观点之间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统一,无论选择哪一种立场,都不可完全否认另一方。写作时要紧扣“先行”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因此写作时如果选择“当下应该德育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当务之急是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提升文明素质。如果选择“当下应该管理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立意】(1)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2)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3)德育之兴,素质之兴。
参考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慢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公众号,值得关注!~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