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听课心得体会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核心素养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心素养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篇)

  此次培训,旨在培养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技能,鼓舞大家勇担教师重任、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以下学习体会:

  一、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我清楚地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提升个人的素养和知识能力,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教书育人是建立在高度责任感上的,作为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以积极恰当的引导,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学中的公平性,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要懂得倾听与尊重,让学生愿意信任你,让学生学会自立,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的新的技能,丰富自身技能、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更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新的理念更加做到因材施教、激励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并对工作有了新认识、

  三、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题,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识到课堂的组织和授课的方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有相应的技能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各学科的课程要求完成身心的素养成长,在学科的延伸中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形成个人自主自律的核心素养、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体会到对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清晰的认识、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在教育事业的这条道路上前进、

  通过专题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六功”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好功夫啊、耳功,嘴功,眼功,手功,脑功以及身功、我们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尤其是以下几点:

  一、教师倾听学生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要素组成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即使有精致完美的教学设计,全面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无法生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取得实效的起点、了解学生的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学生,倾听能使教师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态度,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倾听,了解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二、教师倾听学生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倾听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对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拨乱反正,或是对视如平常的地方重新认识、倾听还能使教师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教师研究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于老师明确怎么教学生知识,其实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明白怎么有效地学习更重要、未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每一个学生个体特点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去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认识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认识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发展路径等、如果我们要为他们终身奠基,就必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教师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一方面靠经验,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懂得大数据分析、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去掌握大数据的话,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教学水平就跟不上、教师们不能只停留在做PPT教案的水平上,而要更多地使用大数据的互动功能,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D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道德和崇高的精力境界、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10月19日至20日,我有幸到鹿鸣山庄参加20xx年全国小学数学“以核心素养引领思维发展”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在主持人幽默风趣的介绍中拉开帷幕、上半场是由来自北京市的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刘老师课前师生互动,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接受老师,亲近老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刘老师的课自然、朴实、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从生活当中的小游戏导入理解可能性的含义、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知识自然的过渡,设计之巧妙;课堂当中注重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去验证;再到最后的回归游戏首尾呼应、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学生的学习进展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一节好的数学课,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结晶、是个性魅力、艺术魅力和创新魅力的展示、而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感受颇深、

  孙灵君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启发智慧,不是灌输知识,真正做到智慧教学,高效率学习、要全面关注,要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教学,严禁死教;教死;死学;学死;死管;管死的现象,最后要多思考工作的方法、规律、技巧等、

  董文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让我记忆犹新,知识的教学基本功,优雅的教态,温和的语气、简单的教具却呈现了一堂美仑美奂的课堂!她的课堂来源于生活却又回归生活,真正做到了用数学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就像她说的“教学的灵感一般在课堂,一半在生活关注学科的整合,教育教学的跨界,让视野更开阔,让教学独具匠心、”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他打破常规设计的《图形的秘密》,课堂上学生真可谓脑洞大开,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可真是人见人智,张老师的语言超级幽默,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整节课不像平常的数学课,孩子们的思维很开放,这足见老师强大的功底、

  张齐华老师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探索的不替代,能发现的不暗示,设计了更加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同时,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处理学生所提的问题,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每位执教者都很注重课前教师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着“数学味儿”,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些专家们的课有一个共同的提点:语言风趣幽默、妙语迭出;教态从容大方,驾驭课堂能力极强;知识广博,指点有方,左右逢源,课堂散发着磁性和魅力;随机应变能力强,智慧火花随时闪现;课堂串联有度、衔接无缝,平凡中见新奇,能发人之所未发;课堂点点滴滴充盈着深邃的思考,洋溢着激情的火花,彰显着生活化的情趣与本真、但每一位专家的课又各美其美,各领风骚、

  两天紧张又充实的观摩学习结束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专家老师生动精彩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数学深邃的思想和文化,精彩的预设与生成,适当的点拨与启发,让在场的每一位听课教师无不称赞、几位专家老师都很注重学生想什么并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经历了一个思考再思考,从不敢说到尝试说再到喜欢说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识,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自从参加国培以后,我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这次聆听了数学核心素养,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坚持在小学数学课堂第一线的教师,我羡慕这些特级们,他们用心去上每一节课,无论成败;他们会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写下来,那些都是他们最难忘的记忆、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实践中验证、于我而言,也许达到这样的水平还很遥远,但是只要出发,就会有庆典、

  《新课标》实施,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要解读数学核心素养这直接关系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把握教材体现系统性

  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至少要对小学一——六年级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自己对于小学数学教材才能系统的把握、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自己的教学、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充实理论体现基础性

  在现在手机,电脑广泛应用的时代,阅读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以身作则,要自己读书,带动孩子读书、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习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如解读“新课标”、“中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教育教学杂志、一直以来我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只要教好书就行了、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三、经常写写体现应用性

  俗语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写一些,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自己的疑问,写自己的感想、最简单的是把自己的教学案例记录下来、进行研究,进行改进、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

  当然要积极参加一些数学培训活动、在学习中,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培育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的一个培训,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核心素养,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使命、核心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对教学的一点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习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深有感触,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4、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5、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6、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

  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今天在我市xx中学,我参加了xx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名师报告会,聆听了来自北京的特技教师钱守旺的“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报告,我有些许体会,现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钱守旺老师则指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通过钱守旺老师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初次听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习核心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17,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过:“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以往的教育,人们只关注课程本身以及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教学之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意识,这些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立体的“人”、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为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语文老师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物理核心素养

  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课程目标中的具体目标(三维目标)深化为“物理核心素养”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界定: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二、物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1、物理观念——

  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如:物质观——经典: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电子组成的,而且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确定;现代:原子和电子可以进行再分割,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比如电子等,不可以准确确定、

  2、科学思维——(物理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具体体现)

  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原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和责任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

  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从四大类,14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

  三、如何理解“学科教育”

  1、学科教育包含着学科与教育双重因素,因此必须牢牢地“踏”在学科和教育两点上、

  2、重心不同,将导致两种取向的学科教育: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

  3、如何定位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考成为最主要出发点落脚点、

  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或载体实现教育的目标,即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实现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

  需要建立学科与教育的平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在“教育”——身心健康、积极向上

  大学及以上学科教育的重心在“学科”——深研、前沿

  一、20xx年全国卷物理试题的大变动

  20xx年的全国理综物理试题选择题没有延续之前的模式,没有考物理学史、交流电、变压器和万有引力,以及运动学图像,取而代之的是动量、原子物理部分、电磁感应作为很大的一个章节,以往的计算几乎是必考,今年只是体现在一个选择题上(很多高三老师直呼“电磁感应白复习了”)

  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考的问题

  1、20xx版新课标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物理观念: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等、科学思维: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实验探究: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结果和变化趋势、

  科学态度与责任: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识、道德规范、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

  2、如何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绝对难度下降,相对难度提高;对熟练程度的要求降低,对灵活程度的要求提高—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均衡,抑制题海战术负面影响、

  三、专家给出的高三复习的备考建议总体要求:增加备课的智力投入,提高教学的技术含量,凸显管理的文化底蕴——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积累和长时间的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

  1、处理好稳与变的关系:倡导“两条腿走路”,坚持强化“基础性、综合性”,重视研究“应用性、创新性”,把握不变的主线—基础性、综合性,利用好变化的力量—应用性、创新性——不能无视,不要夸大、

  2、处理好“筋骨皮”与“一口气”的关系:重视对高考试题及20xx年学科考试说明的分析研究,让“能力附体”,促“素养均衡”—习题训练要有坚实的支撑、明确的指向、必要的指导和恰当的强度、

  3、处理好细节落实与深度思考之间的关系:战略上缺乏深度思考将导致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容易引起教学要求的混乱、教学资源的混乱和教学内容的混乱,是造成学生死记硬套,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最终不得不用战术上的忙乱弥补战略上的懒惰、离开细节落实,所有的计划和思考只是空中楼阁、深度思考+细节落实,让汗水滴落成金!

  4、高三复习中,老师一定要明确以下问题:课堂上老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学生和学生一起做什么?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思考”“说”“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的权利和时间,给学生一充分的时间去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通过高考阅卷情况分析,建议高三老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该写的必须写,该做的运算必须做,不要嫌麻烦、

  四、专家对20xx年高考的预测

  1、试题的总体难度20xx年较20xx年稍有增加,20xx年高考仍会延续、

  2、3-5的考察,第一年平稳落地,整体难度稳定、

  3、20xx年没有考动量实验,18年有可能会考、

  4、为了提高区分度,仍会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运算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

  5、20xx年的实验有可能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为背景出新材料的实验题、

  xx年9月13日下午,在x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大声,有条理,层次清楚)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多),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积极地)、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1、及时从学生那寻找反馈

  反馈或形成性评价是最有效的干预、它们为教师提供以下信息:学生要去哪里,学生如何到达那里,以及下一步去哪里、

  对教师来说,关键是拥有这样的心智框架,即寻求他们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反馈,从而改变、提升或继续他们的教学方法、

  就我们所知,这样的心智框架——追寻三个反馈问题的证据

  (“我要去哪里?”“如何到达那里?”“下一步去哪里?”)——是对学生成就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所作所为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所作所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关键:

  这意味着要评价我们正在做的和学生正在做的,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以及评价我们的行为对学生行为产生的效应,评价学生行为对我们后续行为产生的效应——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杰出教学的精髓、

  这里有一个操作性概念是“评价”、教师需要提升他们评价自身对学生产生的效应的技能、

  只有如此,教师才足以了解下一步该做什么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教师需要培养一些积极的信念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他们作为教师做了什么和没做什么,然而我们需要更培养一些积极的信念,包括:

  1、所有的学生都能应对挑战、

  2、依据所有学生的起点,提出对他们的高期望,这是至关重要的、

  3、鼓励寻求帮助的行为是关键、

  4、向所有学生教授多元学习策略是关键、

  5、养同伴互动对改进学习有重要作用、

  6、评判、犯错和反馈是改进学习的重要机遇、

  7、发展学生德自我调节和培养“学生成为教师”是改进学习的强大机制、

  8、不要责备儿童、

  9、社会阶层和家庭资源的阻碍是可以克服的、

  10、不给缺陷思维以容身之处,即既不要给学生贴标签,也不要对学生抱有低期望、

  教师需要将自己视为变革者,而不是促进者、发展者或者建构者、

  他们的作用是使学生从他们目前的样子转变到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我们希望他们获知和理解什么——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教育的道德目的、

  这要求教师相信成就是可变且可提高的,而非固定不变的;相信教师是促成者,而不是阻碍者;相信学习是挑战,而非打碎内容将其变为相对简单的一块碎片;相信教师能看到他们自己和学生理解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的价值、

  3、教师需要更多的谈论学 而不是教

  我几乎已经到了不想讨论“教”的地步——这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经常阻碍我们讨论“学”的重要性、

  太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板块涉及最佳实践和新教学方法,并对测评提出质疑,认为测评不太可能产生及时的作用——

  我们好像很喜欢这些安全而没有威胁的话题:

  1、关于我们如何学习的争论在哪里?

  2、关于学生以自己的多元方式进行学习的证据的争论在哪里?

  3、关于用不同方式学习的争论又在哪里?

  4、你能说出三种互相质疑的学习理论吗?

  如果想要拥有这些关于学习和我们影响学习的学术争论,就要求学校领导支持教师成为学习者和评价者教师需要成为适应性学习专家,知道教和学的多元方式,能够指导和塑造不同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行业内的最好的错误侦测器、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18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吗?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经过你这学期不断地给他补差,他也许真的及格了,但下学期一抽测,又跑回

  三、四十分,老师气了个半死,其实这都是由于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犹如弹簧,你一使劲,它又就绷紧,拉得很长、等寒假一过,一放松,这又弹回去了、每个人是个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正视“差异”,不知大家听过“花圃里的玫瑰”吗?讲的是早开的玫瑰绽放得很灿烂,但就是有那么

  一、两朵,依旧还是花骨朵儿,园丁要做到的只是给它不断施肥、浇水,给它营造一个适宜开放的环境、老师其实有时候就像园丁一样,上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前看的氛围,你的课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学懂了,学通了,但只要每个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只要学生都愿意学数学,哪怕他学得不是很好也行、所以老师有时候真应该多花点时间来思考:我到底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要做到这些,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任敏龙老师的示范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突出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凸显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建立模型,把长方体认识的多重视角融为一炉,通过相互比较、验证,深化学生对图形的本质理解、讲座《小学数学中的大道理》,以生活中的多种数学实际问题为例,基于关键特征的推理、运动的推理,领悟数学中的大道理:多样视角、运动变化的学习价值与联系的观点、数学来源的多样性与多元表征、数学联系的紧密性与核心概念、朱向阳老师的示范课《植树问题》,在孩子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归纳,渗透变与不变,建模等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老师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如此精彩,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点与线的一一对应、讲座《变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例谈》,朱老师从一个笑话、一个影片引发教师的思考,再从一个教学实践出发,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五节相同的课却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视角与方法,让老师们茅塞顿开、

  房昔梅老师的示范课《猜猜誰會赢》,利用绘本创造故事情节,掌握准确计算和估算,课堂中充满学趣,简约而不简单,同时她的异地教学方式,让大家了解了台湾与内地教学上的差异,带给老师和学生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沈勇老师的示范课《大魔术师之反序数2》,让学生在数学魔术中,发现一些规律并归纳为数学问题: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神奇、专题讲座《适合儿童真实成长的数学好课》,他认为数学课应更有点意思,应适合儿童的真实成长,应让孩子更生动的成长、更快乐的回忆,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过程不可逾越、

  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不仅为我们一线教师们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还提供了一些支撑教学的理论,促使我们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世界,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近日我参加了县《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网络远程培训,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往的教育太单一片面,而导致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方向先于目标,战略先于战术、"当今社会,人类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分工、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检讨,我们提出和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间不断变化的互惠关系的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本质、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二十一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三、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四、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1、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2、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3、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4、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和课外特长学习的积累,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实现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承诺,在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核心素养听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精选11篇)05-24

  核心素养下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08-16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4篇)08-12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0篇)08-12

  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08-12

  新课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08-12

  听核心素养课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9篇)08-12

  指向核心素养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08-12

  基于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9篇)08-16

上一篇:是啊,我们都是成年人了
下一篇:《家庭绝伦推理电影》免费高清美女视频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