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好的(或独特的)读书方法?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读书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

  我读书,喜欢边看便思考,当看到有意思的点,不明白的点,或者奇怪存疑的地方会标出来,第几页,什么问题,事后翻查或者事后重读,这样有助于吸收有助于加深印象。

  这个到底独不独特,我也不知道,提供一个说法而已。

  另外,读书最好在安静的环境,平和的状态中,这是最高效最容易深入的。读书也不要太钻牛角尖,要观其大略,去其糟粕。

  总而言之,读书首先是一件愉悦的事,然后才是感悟。尤其是对于成年人而言,功利心不必太强。

  DR1Q84,一(zhi)在思考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针对专业性的书籍,比如哲学类的《易经》《孙子兵法》《论语》等书籍需要精读,而对于知识类的小说等故事型的需要速读,特别是对于新闻类的也需要速读。现如今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后者的读书方法越来越受世界欢迎,比如国外发达国家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把快速阅读训练和阅读能力培养课程列入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目前,我国也紧跟发达国家的步伐制定了中小学生阅读培养计划,国内诸如精英特的速读训练也开发出来十多年了,但还没有列入中小学课程去训练。

  对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主要是眼脑直映原理,也就是训练眼睛和大脑的高度匹配能力,也就是说眼晴看得多看得宽,如精英特中就有视幅拓宽内容版块可训练这种能力,再就是大脑的反应能力,看到后马上就反映出来并记忆。因此,速读和记忆是同时进行训练的,单纯训练某方面是提高不快的。

  眼肌训练就是和眼睛肌肉有关的训练:

  1.凝视训练:凝视一个点,或者一个静止的东西,锻炼注意力和眼停时对字的摄入能力(包括黄卡其实也是训练这个能力)。

  2.灵活度训练:训练眼睛眼肌肉,训练灵活度,常见的有:左右移动训练、上下移动训练、对角移动训练……

  3.视幅扩大训练:视幅扩大图、舒尔特表等。

  回忆训练:做完阅读训练后的回忆,很多人忽视这个环节,做这个训练时可以用笔写,也可用大脑脑回忆,但结果稍有不一样。

  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以理解为基础,把阅读和思考紧紧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要迅速的找到重点内容,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内容。提炼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重点内容是指某些“点”而言,这些“点”的文字在全部文章中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却具有很大的思想容量。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全文的基本思想,而关键词和关键句最能反映出文章的基本思想。提炼概括的结果标志着理解的准确和深入程度;重点是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先给你介绍几种名人的读书方法,做做参考。最后是我自己读书常用的方法。

  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一共有六条:

  ①循序渐进。首先要按一定的次序去读书。比如先读四书,然后再读史,这样胸中才有权衡,容易理解。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其三,要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②熟读精思。熟读也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精思就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③虚心涵泳。虚心是说读书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涵泳是说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④切己体察。这里是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要多实践、身体力行。

  ⑤着紧用力。这里说的是读书的积极性,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紧迫感,要勇往直前。

  ⑥居敬持志。居敬强调的是读书时要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持志强调的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要坚定志向。

  2、苏东坡的“各个击破”读书法。

  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所谓各个击破,就是告诉我们: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强调对一本好书,要多读、从不同的角度去读。

  3、鲁迅的读书方法。

  ①鲁迅读书,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②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③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4、毛泽东读书的4个特点

  ①认真学习:毛主席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②反复阅读:《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③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④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5、金克木“少、懒、忘”的读书方法

  金克木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他是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

  所谓“少”,指的是,我们一生之中看见过的书可能很多,但是真正读懂、读透、值得记住的书其实很少,要善于挑选,善于甄别。

  所谓“懒”,指的是读书不是苦差事,应该在乐趣的引导下读书,疲倦了,硬读也读不进去,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去睡觉,真正想读书的时候就专注用心,这样才效率最高。

  所谓“忘”,指的是人的大脑不是电脑,不要强求把每个字都记住,要常读常新,那些记住的东西就是我们读书真正的收获。

  6、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名人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关于读书方法,重要的是在了解中借鉴,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最后说说我常用的“一又四分之三读书法”。

  针对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三遍。因为重要的书读第一遍时,仅有模模糊糊的印象,只能了解各大概。等读了第二遍,才会有清晰的轮廓及具体的认识。读了第三遍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并可掌握书中的精义!(这个观点出自于“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的读书方法。)

  一又四分之三读书法说的是:假设我们读完第一遍,总共花费了一个T的时间;在读第二遍时,速度要加快一倍,时间要缩短一半,那就是二分之一T的时间;在读第三遍时,速度要再加快一倍,时间要再缩短一半,那就是四分之一T的时间。

  如何读才能实现上面所说的“速度加快一倍”呢?这就要做到:读第一遍时,要在书上画线或做记号,标记书本的重点。读第二遍时,就可以针对这些重点加强阅读。因为是读第一遍阅读后的精华区,所以速度就可以加快一倍,时间就可以缩短一半了。读第三遍的时候,要针对最重要的部分做总复习,要阅读的是读过第二遍后精华中的精华,这样速度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时间也可以再缩短一半了。 (这样读书,不是为了纯粹的追求速度,而是在保证理解的情况下提升速度,因为当下的时代:书籍太多、要学习掌握的东西太多,而时间和精力又太有限。)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还可以学习掌握“快速阅读法”。真正的快速阅读,不是为了追求速度而快的读书方法,而是兼顾“速度、理解、记忆”的快速阅读。掌握快速阅读之后,阅读速度方面自然会提升很多,帮助你节约大量的时间;同时,在阅读书籍、材料的时候可以帮我们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不知道怎么学习和训练的话,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我自己用过的。

  本人从认知的角度谈过读书的作用和方法,《阅读的层次与方法》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628040 供参考。

  这里补充一下对方法的认识。 黑格尔说:因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性里。这一观点表明,方法是通过结构展示出来的。 因此在谈及阅读的方法时,不得不将阅读与所联系的关系结构显示出来,从而展示阅读所处的语境。明白了处境,方法自然就有了,其实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阅读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而它直接认知的对象是书,间接的是作者,本质上则是客观世界。因此谈阅读,首先要把自我—阅读—世界三者的关系揭示出来。自我需要认知世界,书籍反映世界,因此读书是认知世界的一个媒介。 自我如何认知世界和认知的模式有关,而书籍如何反映世界则和书籍—作者二者的关系有关。因此,自我(读者)—作者便又建立起了联系。自我认知的世界和作者认知的世界通过书籍交流,交流的程度和结果如何,则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和门槛,另一方面也要看读者的造化和气质。

  所以阅读所处的关系网可以表述为:读者(自我)通过书籍认知世界,作者将自己认知世界的结果以书籍的形式呈现。而读者和作者之间则通过认知的交互规则和传递机制实现沟通。 这样,关于阅读,便有什么样的作者写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读者读什么样的书,读者选择作者,作者也预设读者。读者根据自己认知世界的目的选择阅读的种类。而自我认知世界的层次则影响了自我阅读的层次,反过来亦然。 因此,阅读的方法便是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的定位,寻找作者;根据自身的喜好目的,确定读书的类别;根据认知的水平去挖掘书中的内容,或跟着作者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 至于如何选,如何确定类别,如何提升又涉及相应的具体的关系结构的认识了。但是在没有方法之前,还有经验或者部分认知所得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称之为技巧/术。而方法是更底层的术。最底层的就是道了。

  读书不是一上来就从第一页读到尾,好的读书顺序是先看一下书腰、封面、封底,然后看看目录,序言。

  看书可以采用速读+精读结合的读书方式,先把目录大致过一遍,然后根据目录把书分成几个轻重不同的等级(用色号比做标记)。

  第一等级:需要并且可能对自己有用的;

  第二等级:感兴趣的(不一定有用);

  第三等级:可能没太大用/不感兴趣的;

  然后根据等级划分去进行速读和精读。这个方法适合去看学习型的工具书,通过快速扫读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再进行精读,不必对所有内容都慢慢去看。

  此外,看书遇到自己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地方,一定不要钻牛角尖,追求“完美主义” , 利用积极的跳读、速读和略读,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书的精华上。

  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时将重要内容,还有自己当时的感想记录下来。这样我们不需要每次都去重读书籍,只要看一遍笔记就可以加深记忆,整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写读书笔记时不要忘记把记录日期、书籍名称、作者等信息一并记下来。如果想记录的内容提多,时间来不及,不妨先放一段时间,放一段时间后如果它们仍然是你需要的,就是必须要做记录的重要内容。亚瑟·叔本华曾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这时候很多人都自我安慰到:“我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食物,早已融进我的血液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看书是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真正有所帮助才算数,所以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思考。

  对有完善阅读记录习惯的人来说,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固定的时间阅读所做的读书记录就可以了,但也有一些书让我们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思考和感触,这就值得我们好好收藏、多读几遍。有位评论家说:如果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来重读的书,那么你已经成为出色的读书专家了。

  这时候,我们就有足够的信息拿来做参考,比如读到一本书新书时,你会参照这本书的内容和观念,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内容是与旧的内容是一种拓展,哪些内容可以纳入相同的知识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看那些不感兴趣的书籍,确实会效率低且收获甚微。

  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有故事性的书籍入手,循序渐进,先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然后再转化为看一些知识性较强的书籍。

  要知道,看书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应付谁,希望大家能对新的知识、技能保持好奇,充满兴趣。

上一篇:小编送书NO.149丨梅雨时节,赶走炎热潮湿,读几本和雨相关的书吧~
下一篇:婚姻家庭法性质(婚姻家庭法的性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