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AI能取代人类性伴侣吗?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本期要探讨的大问题是:AI机器人能取代人类性伴侣吗?我们这个哲学小频道收到观众私信最多的选题之一就是:什么是爱,爱情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什么是爱,这个问题太大了,甚至我都觉得爱的问题都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就是哲学本身,所以我一直不知道这么个大问题怎么才能简单清晰地说明白?直到,我碰到一个具体的选题切入点,那就是我们能否和人工智能机器人谈恋爱,这个切入点就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用美国哲学家丹尼特的话说就是,直觉泵(Intuition Pump),一个好的思想实验能够把一个宏大的问题置于一个非常直观的语境之中,从而能够像水泵一样,泵出你的直觉回答。探讨我们能否和AI机器人相爱,其实就可以非常具象地探讨出爱情是什么?我们追寻爱情,到底在追寻什么?这些我们想要在爱情里追寻的东西,能否通过人为的方式、人造的方式、科技的方式,给制造出来?我们这期节目就从「AI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伴侣」这个问题出发,可以说,在人类最朴素的理想之中,人类发明智能机器人的原初目的,一是给自己干活,这是上期节目讨论的问题,第二,就是做自己老婆(或老公)。有太多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都反映出这是人类的非常普遍的一种情结,比如电影《她》讲的是一个宅男爱上了一个没有身体但是非常智能的语音聊天机器人,《机械姬》里的女机器人甚至有了和人非常相似的物理身体。甚至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里面就出现了女性的机器人形象,这可是将近100年前的电影。另外,1996年央视春晚也上演过小品《机器人趣话》,蔡明老师就扮演了一个被郭达老师买回家做伴侣的女性机器人。这样的影视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么多作品都在说同样的主题,这说明揭示了人类心底的小秘密。想要通过人造的方式制造爱情,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人类都有点皮格马利翁的情结,只不过,受限于技术条件,此前好多年一直没能造出特别逼真的AI人形机器人,但是,现在我们现在已经赶上了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像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正在处于加速发展期,现在已经有很多公司都在研制非常智能并且非常逼真的AI人形机器人。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能说话能聊天,工程师们也在不断升级机器人的材质,使得机器人的皮肤和样貌越来越像人。当然,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看起来还是有点假,但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地发展提高,相信不出20年就能研发出用户体验非常良好的AI伴侣机器人了。其实,技术问题只是一个小问题,它背后牵涉的一个更根本的哲学大问题是,哪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AI机器人伴侣已经非常智能非常逼真,你真的会爱上机器人吗?爱情真的能够被人为地制造出来吗?与机器人的爱和与人的爱有本质的区别吗?人和机器有本质的区别吗?对于这个大问题,本期节目会有三个派别来回答,一是主张爱是科学的科学派,代表人物是《与机器人的爱与性》的作者的大卫·利维,二是主张爱是互爱的互爱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三是主张爱是自爱的自爱派,代表人物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我们会分享这三个派别对「什么是爱」这个问题的回答,并由此推导出他们对我们能否和AI机器人相爱这个问题的回答,最终你来评一评他们的回答是否有道理。

  

  在正式进入讨论之前,提前做三点说明:1.不说好不好,只说能不能我们今天不谈和机器人恋爱好不好的问题,要不然又要扯到什么物化女性,什么造成社交隔离等等,如果扯太多伦理后果,那本期节目又会做得又臭又长,今天,我们就聚焦在能不能的问题上,本期就仅仅讨论我们能不能实现与AI机器人的恋爱。2.性别互换,道理相通本期节目举例子时候,如果说到是男性用户使用一个女性特质的AI伴侣,这并不是说只能是男的用女机器人,这是为了表达简洁,我就不啰嗦地重复什么he or she、him or her了,性别互换道理是一样的。3.科技设定:高级但并非真假难辨我们今天讲的AI伴侣机器人、sex robot,就像开题时候说的那样,相信不出20年,就可以做到非常高级非常智能了,无论它的外貌还是行为谈吐,都非常像人,非常逼真了,但是,这里的设定也不能太科幻,就是机器人已经和真人完全真假难辨了,那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法聊了。我们今天设定的AI机器人,非常逼真,但是,如果你想要区分它们到底是真人还是机器人,你通过一定的办法还是能区分出来的。做完说明我们就正式进入探讨,科学派认为,要想知道我们能否和AI机器人相爱,我们就需要回到那个根本问题:爱情是什么?什么叫做爱?这个问题很多人以为是个哲学问题,甚至还以为是个玄学问题。除了相貌上互相看对眼,然后性格相合,有共同语言等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学因素,叫做感觉,叫做feel,甚至叫做缘分,听起来玄之又玄。但是,科学派认为,什么是爱情根本就不是什么哲学问题或者玄学,这根本就是一个科学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说,爱情就是自然选择为了人类这个物种能够繁衍,而给人类身上设定的一种本能,也就是想要和异性一起做爱做的事情,然后就能生娃。而且,由于人类的娃比一般动物的崽更难养,需要父母双方共同投入精力,所以人类身上演化出了对自己的性对象会有一种依恋感,就是想要和对方长期在一起的感觉,这样才能共同把娃养大。当然,作为精子持有者的男性会更偏向于广撒网的求偶策略,而作为卵子持有者的女性会更偏向于走更加挑剔的少而精的求偶策略。当然,由于科技的发展,可能以后娃也不用女人亲自来生了,可能也不用爸爸妈妈亲自照料娃也能健康成长了,等人造子宫、基因编辑、克隆技术发展成熟以后,远古时代演化出来的爱情本能,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是,进化或者演化,它有个时间上的滞后,也就是说,虽然环境已经发生剧变了,但是我们人的本能偏好不会跟着立即演变,我们还是会长期保留想要寻求爱情的本能偏。比如今天的丁克夫妇,他们不生孩子,但就是想要和对方在一起享受那种爱情的感觉。那既然我们都搞清楚了爱情这种感觉背后的科学原理,那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产生这种爱情感觉的机制给制造出来。《与机器人的爱与性》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利维认为,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伴侣完全是可行的,而且步骤很简单,要让AI当伴侣,总共分两步:第一步,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测定,人与人之间相爱了,有哪些共同的特质,第二步,我们把这些特质复刻在机器人身上。关于第一步,现在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做出一些研究了。比如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统计研究,发现让人们相爱主要有十个因素,包括:相貌吸引、相似性,满足需要、刺激感、排他性等等。关于相貌,当然,大部分人都喜欢长得好看的人,但是,每个人喜欢的好看的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长得确实挺漂亮的,但是你就是对他没有那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是哪儿来的?关键点就是,对方是和自己相貌有一定的相似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夫妻相,为什么我们喜欢和自己外貌相似的?有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对相貌的审美,取决于他童年时期生活在什么样的社区里面。比如说一个美国的华人小孩,如果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华人社区里面,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大概率会和华人结婚,而如果他生活在一个白人社区里面,那么他大概率就会和白人结婚,为什么,因为人对相貌的审美是在童年窗口期植入的,你童年时期最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你长大以后就会觉得这样的人是好看的。我们童年时期最经常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但是由于韦斯特马克效应,也就是人天性中的一种乱伦禁忌,我们不会真的爱上从小一起生活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但是,我们长大以后找对象,却是下意识地会找和自己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外貌相似的人,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外貌相似,其实,也就是和自己外貌相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和自己有一定外貌相似度的人的原因。因此,在制作AI伴侣的时候,每个用户就可以按照五官好看,并且和自己有一定相似的样子去定制,也就是制作一个你会爱上的相貌,也省得你在相亲交友网站划半天照片都划不到一个有感觉的对象,你直接自己订制一个,这样多好。那有人就会说,现在这个仿真人的制作水平不行,一看就特别假。但是,我们之前也说了,这只是暂时的技术问题,人类的科技水平一直在发展,比如说随着这个材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你慢慢升级这个AI伴侣的材料,让对方的样子和手感越来越从硅胶1.0升级成硅胶2.0,科技感十足,现在很多人类身上都也科技感十足了,而机器人由于没有生物限制,它造出来说不定比现在很多人类更像人。另外,科学家对人类爱情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层面了,人类的基因序列里面有一组MHC基因,这个MHC基因相匹配的人,生出来的宝宝免疫力更强,患上癌症的概率也越低,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和自己MHC基因相匹配的人,你就会莫名其妙地觉得对方特别有吸引力,甚至觉得三观都一致,各种聊得来,就是想要和他在一起。那你是怎么觉察到对方MHC基因和自己相匹配的,科学研究发现,是通过气味,这种气味就是一种携带基因信息的信息素。确认过气味,就是对的人。1995年在瑞士进行的那场著名的汗味T恤实验,实验人员在大学校园里挑选了49位女生和44位男生。让每位男生连续两天穿着同一件T恤,从而在T恤上留下自己的体味。两天过去后,留有男生体味的T恤摆在了女生前面,让女生逐个用鼻子闻。研究发现,各个女生最喜欢的气味,就是来自于与自己MHC基因最匹配的那个人。因此,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的AI伴侣设置气味装置,让它释放出那种能够吸引自己的气味,成天沐浴在爱河之中。这样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在现实中找到一个能够match,能够匹配,和自己有一定外貌相似度,并且MHC基因的表现型也和自己匹配,并且,还得是双向奔赴的爱情,这个几率太小太小了,可能一辈子也遭遇不到,但是,等科技高度发达了,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直接定制一个Mr. or Ms. Right。那有人说了,我们想要谈恋爱,找到合适的伴侣,也不单单只是看什么外在的匹配度,我们更要看对方的内在是否和我合适,他的性格,他的三观,他和我有没有共同语言,能不能聊得来,这些更重要。那要说到AI伴侣的内在方面,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做的就更多了,现在ChatGPT这么能聊,现在有很多人工智能的公司还提供这样的业务,就是让AI模仿某个名人,比如说,让AI以玛丽莲梦露会跟你说话的方式跟你说话,你要是喜欢御姐风的就设置成御姐风,要是喜欢白幼瘦就设置成白幼瘦,而且对方不是尬聊,对方很有料很有梗,比如你可以把你的AI伴侣设置成一个外语达人,精通各国语言,你看这样多你还能跟它一起学外语。由于机器学习技术越来越发达,现在AI比很多人类都更聪明更有料,所以,如果你能和一个AI机器人在一起,它不单单是你的sex robot,它更是你的良师益友,你跟它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它会是你生活的伙伴和顾问,它会为你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出谋划策,这简直就是最美好的爱情,你和它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并不一定会让人成为更好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虽然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有让人痛苦的一面,比如爱而不得,你真心爱一个人却被对方拒绝了,这让你消沉,让你自卑,让你从此看不起自己,比如说你爱的人爱上别人了,为此,嫉妒让你面目全非,再比如,伴侣之间会有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斗争关系,搞得你好心累,再也不会爱了。万一你碰上一个翟欣欣,别说成为更好的人了,连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主动选择单身,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渴望爱情了,而是人与人之间爱情里的那些负面的东西,让他们不敢再去爱了。但是,有了AI伴侣以后,我们就可以只要爱情里面好的东西,剔除掉人与人的爱情里面那些不好的东西,人机之爱不仅能够替代人人之爱,甚至能够比人人之爱更好。和AI谈恋爱,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个AI伴侣都是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定制的,它跟你特别合适,然后它又对你百依百顺,这不就是没有那味儿了,这不就相当于智能版的充气娃娃了?你跟它谈恋爱不就相当于是在自慰吗?要知道,爱情美好的一面也体现在,伴侣是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的,它有时候会跟你斗气,跟你斗嘴,它是有她自己的想法的,这样你反而觉得对方是可爱的,是有魅力的。科学派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自由意志,有也只是看起来好像具有自由意志的东西,其实,这就是看人工智能的算法够不够智能的问题了,你只需要给AI算法里面加入一定程度的伪随机性,让AI机器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样就能让它变得更可爱了,比如说,设置为挑逗模式,没事儿跟你斗斗嘴,一上来先得说不要,这有那味儿了。科学派的一些技术信息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还是来说一说哲学,虽然科学派一开始认为爱情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单纯只是科学问题。但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立场放到一个哲学语境中去考察,科学派的立场在哲学上叫做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者叫做物理主义(Physicalism)。简单说,也就是一种结合现代科学版本的唯物主义,就是爱情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通过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解释清楚。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而那些自然科学解释不清楚的事情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爱情?诗人回答说: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the mind(莎士比亚),也就是爱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而要用心灵来感知。而科学家会回答说:爱就是表现出爱的行为,爱就是多巴胺、荷尔蒙、脑神经、基因表达,甭跟我扯爱要发自心灵,要触及灵魂,你的灵魂到底几斤几两?它可测量、可证伪吗?你倒是把你的灵魂掏出来给我看看。这都是渣男欺骗姑娘的小伎俩,虽然我在可测量的行动上对你不够又是劈腿,又是消失,但是我对你的爱是发自真心的。不!爱就是表现出爱的行为,爱情背后完全就是可测量的物理因素。有人可能觉得以行为主义和物理主义看待爱情的话,听起来有点不舒服,把所有美好的、神秘的、上半身的爱情,都还原为什么下半身的多巴胺、荷尔蒙、基因表达,这样对爱情祛魅很不美好。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科学青年,当你为爱而苦恼而满地打滚浑身抽搐的时候,你要勇敢地站起来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你要清醒地告诉自己,这就是自然选择在催你生孩子,无所谓爱情,它就是物理问题、就是生物问题。因为,说到底,人本来就是一台机器,只不过是比较复杂的机器,但依然是一台机器,我们既然能和名叫人类的机器谈恋爱,理论上我们就可以和人工智能机器谈恋爱。当然,再说一遍,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制造出非常逼真,让用户体验非常好的AI伴侣机器人,但技术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今年造不出来,2030年能不能造出来,2050年能不能造出来?我们不确定它在什么时候能够制造出来,但是,理论上,如果我们相信科学,相信爱情是能够被科学完全解释清楚的,那么理论上我们就可以科学地制造出爱情。这就是科学派的看法,你,认同吗?介绍完科学派的看法,接下来,我们来介绍第二个派别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的看法。

  互爱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说结论,黑格尔会认为AI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类伴侣。当然,黑格尔是从来没有研究过sex robot的,但是,我们可以从黑格尔关于爱情的哲学思想里,推导出他对sex robot能否取代人类爱情的看法。黑格尔这一小节分为三个要点,其实这三个点在黑格尔哲学里面是在说同一回事,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互爱派是不能认同科学派的看法的,爱情并不能被完全还原成行为表现、荷尔蒙分泌、基因表达,哪怕一个AI机器人在种种外在表现方面,无论是肢体动作、言语谈吐,还是信息素的散发,方方面面都表现得非常爱我,但这并不是真爱,而只是对爱的模拟。为什么爱的模拟就不是爱?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像你遇到一个女孩,各种喜欢,不仅是相貌上互相看对眼,三观还特别相合,特别有共同语言,跟你聊了一晚上伊朗伊拉克,康德黑格尔,特别投缘,你感觉自己坠入了爱河,终于遇到一个天命真女了,但是,第二天你得知,这个姑娘是你妈妈觉得你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太孤单,花了一笔大价钱请了一个演技特别好的女演员,来扮演你的真命天女。那这不叫爱情,这是在表演爱情,就像一个AI机器人在模拟你的爱人一样。这倒不是说那种能够十分逼真地模拟爱情的AI机器人,就完全没有价值,但它的价值只是在提供一种爱情服务,这种爱情服务虽然能带来一些快乐和欢愉,甚至可能在未来会很普遍,这就相当于高级色情片或者高级充气娃娃,但它取代不了爱情,因为我们并不会把爱情服务叫做爱情,因为爱情是不能购买的,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淘宝上买来的爱,不是真爱。要考察是不是爱情,对方心里面是怎么想的就很重要,它是真心想要和你在一起,还是图你交的这笔钱然后假装在爱你,还是说,它根本就是心里面没有任何想法的机器人,这区别很大。为什么对方心里面是怎么想的很重要?因为它如果有自己的想法的话,它本可以是不爱你的,而它最终选择了爱你,那这样的爱才是有意义的。但是,AI机器人就做不到这一点,AI机器人是注定要爱你的,它是be programmed to love you的,那这就不是爱。这就像你在玩一款单机游戏,你在这个单机版的《我的世界》里面娶了八百个纸片人老婆,但是,单机游戏里的纸片人对你的爱不叫爱,那叫自娱自乐,这其实是一种自恋,你这是自己在骗自己。爱必须来自于一个,同样具有自我意识的他者,而这样的他者,必须是具有主体性的。什么是主体性(Subjectivity),简单说就是,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他是另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他者。也只有来自另外一个主体的爱,才叫真爱,机器人不具有主体性,所以它们不能爱。那有学者就说,那我们为了给这个sex robot加入一些主体性,那就给它的算法设置一点随机性,就像之前科学派说过的那样,这样就能表现出自由意志和主体性。但是,无论它随机成啥样,你能接受你买来的AI老婆它拒绝你吗?就是你在淘宝上买了一个机器人老婆,买回来以后你得征求它的同意才能和它做爱做的事情,但是,它后来拒绝你了,说我才不喜欢你这样的宅男,死宅男,真恶心!于是就跑了。你能接受这样会拒绝你的机器人老婆吗?那这就是新一期的大问题选题了:AI老婆拒绝我,责任算谁的?A.算厂商的,B.算买家的,C.算AI机器人的,D.算国家的……玩笑开完说回来,如果你不能接受会拒绝你的sex robot,那就谈不上sex robot的主体性,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存在先于本质」,但问题就在于,sex robot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这个sex robot是made for being a sex robot,它就是为了做一个sex robot而被制造的,它的本质就被框定死了,只能是个sex robot。那这种本质先于存在的东西对你的爱就不是爱,只是走个流程。但是如果这个sex robot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它没有特定的本质,它并不是被框死了只能做一个sex robot,那它如果拒绝了你跑出去以后,它可以成为一名作家,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可以成为一名快递员,那么它就是自由的,就是有主体性的,但是,刚刚也说了,你并不能接受从淘宝上买来这样一台会拒绝你的sex robot,这就属于是《底特律变人》了,我们这期节目里不把《底特律变人》的AI叫做AI。为什么我们费了半天劲要来说明,爱必须是来自于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渴望从爱中得到的,并不是如科学派所言的那种快乐,我们渴望从爱中得到的最根本的东西是:承认。

  什么是承认(Recognition),或者也叫做认可,就是其他人对你的认可。我们为什么要其他人认可我们?我们自己认可自己不行吗?那可不行,因为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是由他人的承认才确立起来的。这就像你玩单机游戏,单机游戏里的纸片人对你的承认不叫承认,那叫自嗨,是你自己骗自己,玩久了你就会觉得很空虚,感觉自己很没有价值。那这时候,你就希望得到其他真实玩家的承认,需要一个同样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他者来承认你的自我意识。我们通常说,「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通过他者的眼睛反射出来的,我需要他人对我的承认,我才会觉得我自己是有存在感的。人的主体性就是由他者的承认才建立起来的,而承认也只能由一个同样具有主体性、具有自由意志的他者才能提供,所以这第一个要点和第二个要点也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是一个交互主体的局面,人和人之间有一种主体间性,人也就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中,才建立起的自我,人就是一种寻求承认的动物。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承认,有权力关系下的承认,有朋友关系下的承认,有利益关系下的承认。朋友对你说,你这款游戏玩得真不错,你会觉得受到表扬而感到欣慰,如果你作为领导,下属对你说老张你会上讲的话真有格局,你也会觉得心里美滋滋。但是,这些朋友关系的承认、权力关系的承认,都不是最高的承认,最高的承认是爱。别人对你的一般性的承认是对你的主体性的确认,而爱这种最高的承认,则是对方要把自身的主体性抛舍给你。你想想看,当一个人对你说「我爱你」的时候,这三个字所蕴含的,就是在我的世界里面,你最棒,你对我无比重要,我愿意为你而献身。「我爱你」是最纯粹的、最强烈的、最极端的承认,是对被爱者的人性的绝对的承认,因此也是人性最纯粹、最大限度的满足。一个被爱过的人才是体会过最高尊严的人。我们寻求爱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最高的承认,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爱你,你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是有价值的,你做的事情、你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们说回来,黑格尔的哲学肯定是不能同意科学派的看法的,在科学派看来,爱就是一些行为表现,一些生物特征,我们追求爱是为了追求快乐,快乐确实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的,极端的方式就是直接刺激你的大脑,直接分泌多巴胺,就跟吸毒差不多了,类似于美国哲学家诺奇克说的那个「体验机器」,就类似于缸中之脑一样的设定,这确实只是一个生理问题,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但是,如果爱是一种承认的话,这个他者的承认通过技术手段就制造不出来了。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就引用过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来描述人类性爱的实质,福山说:征服异性通常就不只是个生理满足的问题——人并不一直需要性伴侣——还反映了人需要他人对其性欲的「承认」。……性爱最深层的形式包括一种渴望,渴望爱人对其超出生理特征的某种东西的承认,这种东西就是自己的价值。——《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这意思就是说,爱必然有超越于什么分子、原子、基因、荷尔蒙这一些物理和生物因素之上的东西,那就是来自于他者的承认,而承认是无法用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而且,如果一个人爱上你了,这个人也是你特别喜欢、特别欣赏的那种人,那他对你的这份爱的承认,就更是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福山又说:如果对我们价值的称颂或承认来自我们所尊敬之人,或者说这些称颂或承认出自我们所信赖之人的判断,而且这些都是出于自由而非强迫,我们就会特别珍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简单说,这就相当于我被我关注的up主关注了,我肯定要发个动态公示出来,当然,这也是很多人喜欢领着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逛街,收集人民群众用目光给的点赞承认,或者发朋友圈秀恩爱的原理是一样的,你们看,我得到的这份承认够分量吧,我女朋友她居然跟了我,你们看我够了不起。你从淘宝上买来的AI老婆,你能把它领大街上吗?

  说完爱者需要有主体性,说完我们从爱中寻求的是一种承认。下面我们来说第三点,爱必须是双向的互爱,在黑格尔看来,爱必须是mutual love,必须是双向奔赴,必须是互关,爱这种承认,必须是双向的承认,单向的承认不是爱,单恋不是爱,因为单恋的实质是一种自恋。为什么单恋其实是一种自恋,我们之前说了,机器人不是主体,你爱它,但它并不能爱回来,在这个意义上机器人只是个工具,只是个奴隶。你说不对,我家那个机器人的角色是我的女王,我是它的奴隶,每天我都对它唯命是从,对它服服帖帖。但是,问题在于,它是被你设定成女王的,它其实是被设定成主人的奴隶,而你表面上是奴隶,但其实你才是主人。所以,你对这个AI机器人的爱,只是你单方面的单恋,其实质,是一种自恋,你这是自娱自乐,自己在骗自己。而这样的单恋式的自恋是不稳定的、是会坍缩的。为什么单恋式的自恋会坍缩,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下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Master-Slave Dialectic)了,就说,人是寻求承认的动物,人都希望别人来承认自己,从而确立自身的主体性,但是在一开始,人们是通过否定他人、征服他人来收获他人的承认的,但他人也是一个自我,他人想通过否定他者的方式来收获承认,因此人与人之间就存在一种为寻求承认而进行的斗争关系Struggle for Recognition,就是要么是你承认我,要么是我承认你,要么你服我,要么我服你,其终极表现形式,黑格尔把它形容为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斗争(Life-Death Struggle),就是我要消灭对方,才能实现自我确认,于是,那些在生死斗争中豁的出去不怕死的人就赢得了这场斗争,而那些贪生怕死豁不出去的人就认怂,成了输家,但这时候赢家不会杀死输家,因为如果赢家杀死了输家,赢家就得不到承认了,死人是不会承认你的。那这时候输家贪生怕死跪地求饶,赢家就饶了输家一命,让输家成为自己的奴隶,赢家就成了输家的主人,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主奴关系(Master-Slave Relationship),奴隶跪倒在地,放弃了自身的主体性,对主人山呼万岁,主人就赢得了奴隶的承认,他在奴隶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存在感,确立了自身的主体性,而奴隶放弃了主体性,把自己的主体性全部交给了主人,成了主人的工具人。但是,问题在于,这种主奴关系就构成一种稳定结构了吗?当然不是,这里面还是有矛盾的,矛盾是事物辩证发展的动力,于是,主奴关系又出现了反转。首先,奴隶这一边的辩证反转,我们之前《躺卷之争》那期节目已经讲过了,就是奴隶在劳动中收获了自我认同,找回了主体性,属于是《底特律变人》了,《底特律变人》我们这期节目就不多说了,我们重点还是来看主人这一边的辩证反转,主人在赢得了生死斗争以后,赢得了奴隶的承认,奴隶完全放弃自身主体性,完全受主人的控制,但是,吊诡的地方就在于,一个人想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从而确立自我,这个他者也必须是有自我意识的,必须也是具有主体性的,而奴隶完全放弃了自我,成了工具人,那么奴隶对主人的承认,全都是来自于强制,奴隶不可能不承认你,在这个意义上奴隶和sex robot一样,哪怕是被设定成女王的sex robot都是be programmed to love you的,那么你得到这么一种不可能不的承认,这算什么他者的承认?你跟他们说什么,他们都说对对对,就是一个只会奉承你的机器人儿,吾与城北徐公孰美,对方只会回答:忌你最美。这样的舔狗式的奉承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不就又回到单机游戏里面纸片人的承认,又成了自己骗自己的自恋了,于是,作为主人的你就觉得自己很空虚,很缺爱。你才意识到,通过PUA这种打压对方的方式而得来的舔狗式的爱,就没那味儿了。其实,主奴辩证法的道理我们之前用大白话已经讲明白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三个要点是相通的,在这里再拿主奴辩证法再说一遍,更多是要再强调,单方向的爱、主人对奴隶的爱其实是一种自恋,这种自恋是不稳定的,是注定要幻灭的。而一种真实的爱、稳定的爱、持久的爱必然是一种双向奔赴,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mutual love。那么双向的爱和单向的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人们在一开始寻求他人的承认,是通过否定他人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这形成的是一种单向度的主奴关系,而双向度的爱对承认的寻求,是通过否定自我来实现。怎么叫否定自我,当我们遭遇爱情的时候,我会觉得对方是特别有魅力的一个人,什么叫有魅力,就是很神秘,他古灵精怪,我猜不透对方的心思,这也就是所谓的他者的他异性(Alterity),我们在之前的《他心问题》节目里面专门讲过他异性,简单说就是他者和自我不一样的地方。那我,就会尊重这种他者的他异性,想要去认识这种他异性,怎么认识,我就会否定自己的主体性,否定掉自己部分的自我意识,而融入到对方的意识里,也就是我不再以我的视角去看待对方,把对方看待成一个客体,而是我会以对方的视角去看待他,他平时喜欢吃什么,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他伤心难过,他有什么愿望,我会从他的视角去看待他,简单说就是我被他夺舍了。当然,这并不是单方面地只有我在否定自我意识,不然又成了舔狗式的单方面的爱了,我们彼此是互相夺舍,对方也同样在否定自我意识,而融入到我的视角来看待我,这样我俩就心心相印了,这也顺带解决他心难题了,双方各自的他异性都通过自我否定而被克服了,于是,两个人的小心灵融合成了一个大心灵,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颗孤零零的自我意识漂泊在空旷的宇宙里面了。其实,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爱是一种妥协,相爱的双方都得为另一方考虑,各自互相迁就,都得修剪和裁切自我去迎合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一种稳定持久的恋爱关系。但这也并不是说,爱情纯粹都是在否定和修剪自我,这又体现黑格尔的辩证法(Dialectics)的精髓了,你在这个层面的自我否定,却造成了在更高的一个层面的自我肯定,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扬弃(Aufhebung),我在爱情中丧失了自我,但又在更高的层面找回了更好的自我,这也就是从「我」到「我们」的辩证发展过程,我否定了「我」,而加入了「我们」,于是「我」就在「我们」这个共同体中成为了「更好的我」。这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爱情实现的过程,当然,黑格尔的各种哲学都是相通的,他的爱情哲学也就是他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人类历史开启于主奴斗争,因而早期人类社会都是奴隶制社会,都是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而爱则是一种导向人类平等的力量。主奴关系由于其内在的不稳定性,最终会辩证发展成双向互爱,人类历史于是就达到了一个最终稳定的状态,人人平等,这也就是最后的人的状态。这大概也就是福山那本书《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的意思,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为寻求承认的斗争关系,而是互相承认、普遍互爱的关系。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故事结束、历史终结,end of the story,以及end of the history。虽然,理想的结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总是曲折的,要实现理想结局,中途必然会经历种种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爱情必然是伴随着痛苦的,因为你要否定自我,我们之前也说了,爱情必然伴随着一种对自我的修剪、裁切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并不是轻松愉快的。就像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终结也是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包括战争这种必要的恶来推进的,有时候爱情也会给人带来暴击,套用斯诺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说法:当你遭遇到爱情,你本来平常的生活失去了控制,一切都毁了,除了战争,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爱情更能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暴力冲击了。而且,黑格尔所谓的这种双向互爱的实现,还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就是你不一定能找到那个和你双向奔赴的那个人,有时候你在寻寻觅觅以后,以为自己终于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的了那个对的人,你对那个人敞开了自我,掏心掏肺,展示出了自己最柔软的地方,结果对方却用最冰冷的忽略或者背叛一刀扎在你最柔软的地方,扬长而去,于是,你不敢再爱了,因为追求爱情太危险了。于是,人们想要一种舒舒服服的、安安全全的爱情。企图让AI机器人来提供爱情,就是这种对舒服和安全的爱情的幻想,就像之前科学派所主张的那样,人们要寻求一种不含痛苦的爱情,但是,不含痛苦的爱情,用齐泽克的话说,就好像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不含酒精的啤酒,不含脂肪的冰激凌。这样的爱情还是爱情吗?爱情必然是蕴含痛苦的!那种所谓的不含痛苦的爱情,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爱,而主人与奴隶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单向承认,这不是爱情,这是自恋。这就是黑格尔哲学对于爱情的看法,爱是互爱,单恋只是自恋。这时候,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跃跃欲试准备登场了,爱情必须是双向奔赴吗?黑格尔认为,人和机器之间的爱只是自恋所以不是爱情,那么拉康会说:爱情的本质其实就是自恋,不仅人与机器之间的爱是自恋,人与人之间的爱,其实也是自恋。接下来我们有请雅克·拉康出场。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的晦涩程度比黑格尔更甚,但是我们今天并不是来讲拉康理论的,而是拿拉康理论来说事儿,来说sex robot的事儿,或者来说什么是爱这个事儿。所以我们今天就尽量避免使用拉康的术语,否则事儿就说不清了。我们说回到爱这个事儿上。在黑格尔看来,爱必须是双向的互爱,否则就是单向的主奴关系,没有主体性的奴隶是无法给出真正的承认的。但是拉康会说:所谓的爱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单向的承认,你的爱人只是你用来自我满足的道具。

  一、爱人是自我满足的道具

  通常,人们说「我爱你」这句话是必然是期待着回应的,而不可能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宣称,也只有对方也回应了「我爱你」,这才构成爱,所以黑格尔会认为,爱只能是互爱。但是拉康会认为,恰恰是因为人们说「我爱你」这句话是是期待着回应的,所以爱是一种自爱,为什么,你想,你说「我爱你」为的就是为了让对方爱回来,你说「我爱你」其实是一种诱骗,是为了让别人爱你,你并不想真正爱别人,你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你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之前在讲黑格尔的时候说了,人是寻求承认的动物,人只有收集了他者的承认,才能获得自我确认。所以你真正想要的,当然不是像个舔狗一样去承认他者,而是要获得他者对你的爱,这样你才感觉到自己是有尊严的。你对对方做出的「我爱你」的宣称其实是用来诱骗对方来承认你的尊严的手段。而对方这个所谓的你爱的对象,只不过是你用来自我满足的道具。这种状况在性爱中尤为明显,你想想是不是,你和你的爱人做爱做的事情的时候,你难道是为了服务对方,是为了让对方快乐吗?不是的,多数情况下,甚至所有情况下,你做那事儿主要就是让自己快乐。你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身体来实现自己的快乐。性爱完全就是自爱,是自我满足。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民安老师在他的《论爱欲》这本书里,谈到拉康的爱情观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就说什么叫失恋,失恋就是自己不被承认了,因此自己的尊严受到损伤,如果爱情是对他人之爱的话,那就不存在失恋这种事情,你完全可以永远一直地爱着对方,这种爱永远不会失去。所以,说到底,爱就是自爱,是利用爱的对象来承认自己,来实现自我满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拉康意义上的爱情,在黑格尔意义上就是一种主奴关系的确认,就是主人寻求奴隶对他的承认,用来自我满足,把奴隶当成自我确认、自我满足的工具人。因此,在拉康看来,所谓的爱情关系,必然伴随主奴关系,必然有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你爱上一个人,最终是为了成为他的主人,爱情是一种驯化关系。拉康意义的爱情其实就是一种主奴关系,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刚刚在讲黑格尔的时候已经说过,奴隶由于丧失了主体性,他对主人的承认并不是真正的承认,PUA得来的爱就没那味儿了。但是,拉康会说:确实,奴隶的爱是没那味儿的,但是在拉康看来,从来就不存在有那味儿的爱,所有你从他者那里得来的承认都是自我欺骗,爱情关系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爱的只是幻想。

  黑格尔会认为,爱必须是双向的爱,是双向的承认,两个相爱的人通过否定自我意识,各自消除他异性,最终两个人的心灵能够融合在一起。但是,拉康认为,人心之间是根本不可能互通的,如果拉康来回答他心问题,他会说他心难题根本不可能解决,人心之间无法真正互通,主体间性是不存在的,因为永远有一堵语言之墙横亘在人心之间,这个语言之墙就来自于象征秩序,也就是语言秩序,由于这个语言之墙的存在,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和他者相遇,即便是在爱情关系中,我们也无法真正和对方在一起。我和我的爱人成天朝夕相处的,怎么就没真正在一起?拉康会说,你直接打交道的,不是你的爱人,而是你对你爱人的幻想。任何爱情关系都是通过幻想作为中介的。之前我们说了,我们的爱人其实是我们用来自我满足的工具人。那对方具体是什么样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一面镜子。对方就是一面镜子,你把你对他的爱的幻想,准确说是你把你对他对你的承认的幻想,投射在他这面镜子上,为的是让这种幻想在这面镜子上反射回来,让你自己看到,我们爱他人,其实爱的是我们自己。当然,你不是自觉地、刻意地这么自欺欺人的,你会不自觉地真的相信对方就是这么爱自己的,但这一切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这并不是来自于他者的承认(Recognition),而其实是一种镜像误认(Mis-Recognition),也就是镜子里面反映出来的各种动作,其实是自己做出来的,但你却当成是镜子这个他者做出来的。你当真了,以为镜子这个他者真的很爱你。但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一种顾影自怜,爱情其实是自恋。我们在爱情关系中,永远无法真正和对方相遇,都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幻想在打交道。在这个意义上,拉康说出了那句名言:「性关系并不存在」。并不会有真正的双向奔赴的爱情关系,我们爱的都是自己幻想,比如说,你自己和你女朋友做爱做的事情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想的东西,你敢告诉你女朋友吗?你不敢吧?放心好了,你女朋友那时候脑子里面想的东西也不敢告诉你的,看似是你俩之间在互动,其实你俩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幻想在互动,你俩属于是各玩各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推导出,sex robot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取代人类伴侣,因为如果有人批评说,你和sex robot互动其实是在和你自己的幻想在互动,那拉康就会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没差,都是通过幻想作为中介的,那既然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能通过幻想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为什么人机之间的爱情就不可以?别说人会爱上AI机器人,现在很多人有已经爱上了自己养的小猫小狗这样的宠物了,当然这个爱不一定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性爱,但也说明了我们爱的是幻想,现在很多人都把小猫小狗当做家庭成员一样相处,真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儿子、女儿、弟弟、妹妹,但是,对于这些小猫小狗而言,它们自己能get到什么儿子女儿弟弟妹妹这些概念?你每天还和你的小猫小狗唠半天嗑,说的跟真的似的,好像在跟它们倾诉你的感想它们也真的在倾听一样,但这一切,都是你幻想出来的。别说爱上宠物这种小动物了,你也会爱上我家里的毛绒玩偶,比如说你床头的毛绒小熊,你把它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朋友、伙伴、爱人,它跟你还有特定的历史,你们初次相遇是在哪里,它是怎么来到你家的,你们有什么样的共同遭遇,这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你每天还问他,哥哥每天上班离开家以后,你每天都在家做什么?玩具总动员了属于是。要是有人趁你不在的时候把你的毛绒小熊往垃圾箱里给扔了,你也会有一种丧子之痛。这其实已经是很多现代宅男梦女的普遍现象了,很多二次元宅男不已经爱上了纸片人老婆了,包括很多追星女,她其实跟她的爱豆之间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交往,但你要跟她说哥哥的不是,她真的跟你拼命。这例子我就不跟你们举了,太多了,有爱上纸片人的,爱上爱豆的,爱上充气娃娃的,甚至还有爱上扫地机器人的。所以说回来,既然我们爱的都是幻想,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和AI机器人相爱,这个AI机器人还能把我们的幻想发挥到极致,要幻想就幻想个大的,你可以按照你幻想的完美对象来订制它,最大限度地迎合你的幻想,这样多好。读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还是有点不可思议,觉得拉康说的太武断了,为什么我们爱的都是幻想?这就要大概介绍一下,拉康的一些哲学思想了。

  为什么说我们爱的都是幻想?这里就要介绍一下幻想在人的欲望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了。人都有欲望,并且人的欲望不可能被彻底满足,欲望总要保持着欲望的再生产,就是你会不断地、不停地会有新的欲望对象冒出来,就是在欲望对象A身上看似获得了一种满足,但满足了之后总有剩余,满足了,好像又没有满足,于是,就冒出了新的欲望对象B,然后一轮一轮地,永无休止。那么幻想在这里起的基本作用就是,它总会让你产生一种最终幻想,就是让你觉得,我只要得到下一个欲望对象,我就幸福圆满,任何烦恼、任何不满,都会被消融掉,就比如说,你总觉得,换个iPhone15以后,一切都会好了,或者买套房子以后一切都会好了,或者娶了小芳以后一切都会好了……仿佛获得了这个欲望对象,任何问题都被消融掉了,一切的一切都进入了一种纯白色的至善状态。然而,当你换了手机、买了房子、娶了小芳以后,你才意识到,一切的一切并没有被消融掉,你并没有进入至善状态,这时候,你又开始幻想。觉得之前我没想清楚,现在我大彻大悟,我现在只要和小芳离婚再跟小媛结婚的话,一切都会好了。在拉康看来,黑格尔所谓的双向奔赴的圆满爱情,就是一种最终幻想,同理,历史的终结也是一种最终幻想,拉康会说,所谓圆满的爱情不可能真正实现,历史也不可能真正终结,但是,人总是免不了会不停地幻想,只要这样这样这样,圆满的爱情就会实现,故事就会圆满结束,历史就会终结。所以,幻想的作用机制就是,明明人的欲望不可能完全满足,甚至我们自己在道理上就自觉地知道,人不可能完全圆满的,但幻想的作用就是,它总是不可抗拒地让你再度相信,只要满足下一个欲望对象,你的生活就完全圆满。于是,欲望的再生产就能这样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欲望不可能被任何具体的对象满足,因为欲望的真正功能是保持欲望,所以在拉康的意义上,人真正的欲望其实是对欲望的欲望。那为什么人的欲望不可能被彻底满足?这就要说到拉康意义上的主体subject,拉康意义上的主体,它不是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主体,而是一种分裂的主体、残缺的主体、匮乏的主体(Split Subject),就是你始终有一种匮乏感,残缺感,你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有一种持续的圆满的感觉。这种圆满的感觉在你还在母亲的子宫里面体会到过,那种完全与你的世界交融,天人合一,那种完满的感觉,但是一旦你脱离母体,尤其进入了语言秩序以后,你的欲望就被符号阉割了,总会有剩余,你就永远无法完全满足你的欲望,人的所谓的最终幻想,其实就是想要回到母体里,回到原初的妈妈的怀抱,但是,一旦我们进入语言秩序以后,主体就再也不可能真正回到这种原初完满的状态,因而主体总是残缺的,总有一种匮乏感,或者孤独感。由于这种残缺感,主体总是幻想着能够回到原初的完满,怎么办?就是不停地寻求他者的承认,主体需要通过他者的承认来实现自我确认和自我满足,拉康说:「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但是,也正因为这是一种他者的欲望,这个自我确认的过程永远不可能完结,由于象征秩序的阻隔,正如自我永远不可能真正和他者相遇一样,自我和自我也永远无法真正和解,你总会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他异性,你总会觉得自己是陌生的、疏离的。这就好像柏拉图写的《会饮篇》这篇对话录,《会饮篇》的主题就是在讨论什么是爱,在这篇对话录里有一个故事,人上辈子都是一种圆球人,就是有两个头,四只手、四只脚,是圆球形的,这种人力大无比,特别强大,但由于得罪了众神,被神劈成了两半。然后被劈过的半人,总有这一种受伤带来的残缺感,总会觉得自己不够完整,总伴随着孤独感,因而总想着要回复到原来完整的状态,于是,我们这些半人这辈子的使命,就是找到散落在世间的另一半和他结合在一起,回复到本来完整的状态。在拉康这里,和《会饮篇》一样,我们这些半人总是残缺的,总是孤独的,但和《会饮篇》不一样的是,《会饮篇》的故事里,还许诺了人可以通过找到上辈子的另一半合体来回复整全状态,虽然找到的概率很低,但还是有一个另一半散落在世间的,但是在拉康这里,找到另一半以回复整全就是不可能的,当你和某一个具体的人在一起了,你都会发现对方其实并不是那个幻想中的上辈子的另一半,那个能够让你回复整全的另一半是一个幻想,但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幻想,我们总会幻想着只要获得下一个欲望对象以后,我们就能回到原初的美,于是,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幻灭,又持续冒出新的一轮又一轮的幻想。那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我们不断地这么在一轮又一轮的幻灭之后,又持续冒出新的一轮又一轮的幻想,这么孜孜以求,心向神往?这个东西,就是来自于那个我们想要回到的那个原初的美就是象征秩序阉割我们的时候,这个东西从象征秩序的缝隙中飘飘忽忽地钻进来了,但我们又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因为它穿过了语言秩序的阉割了,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是我们说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但是就是想要。那个我们说不清楚的,但让我们又为之神往的神秘的东西,拉康用了一个德语词来形容它,叫做Das Ding,英文翻译是the Thing,有学者翻译成「大写之物」,有的翻译成「物」,有的翻译成「原质」,我觉得无论把它翻译成啥都词不达意,因为Das Ding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描述之物,我倒觉得,采用一种直译的效果反而更传神一些,我把Das Ding,the Thing翻译成「那东西」。拉康的哲学越说越玄乎,我们到此为止,主要还是为了说我们能否和AI机器人相爱这个事儿。既然我们人与人之间都无法真正相遇,我们都是通过幻想作为中介而互动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我们的爱的幻想投射在机器人身上。这时候,有另外一派的研究拉康的学者认为,即便按照拉康的理论,AI机器人也取代不了人类伴侣,原因在于,机器人没有那东西。

  荷兰特文特大学的博士生玛艾克·范德霍斯特(Maaike van der Horst)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拉康视角下的机器人性爱的问题,范德霍斯特就认为,机器人不能取代人类伴侣,因为人机之爱,和人人之爱有一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机器人没有那东西。就是哪怕是再高级的智能机器人,它没有残缺感,用范德霍斯特的话说,机器人lack the lack,意思就是机器人身上缺乏那种匮乏感,机器人啥也不缺,机器人本身就是圆满的,机器人太完美了,但是要知道,人恰恰是因为他是有残缺、有缺点,才是可爱的,我们爱一个人,爱的其实是对方的缺点,对方正是因为有残缺,我们才能够将自己的幻想投射过去,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反而是不可爱的。机器人没有那东西,就是说机器人缺乏那种,说不清楚它到底想要什么,但是就是想要的那种状态。简单说,机器人没有那种向往整全,向往回到原初的美好的那种幻念。这到这个,我就想起了《爱·死·机》第一季里面的那个名叫齐马的机器人艺术家,它一生都在探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执着于一种特定的蓝色,为什么执着于这种蓝色,原来齐马一开始是一个清洗游泳池的机器人,由于它当时的女主人是一个AI工程师,就不停地试图升级这个清洗机器人,于是这个机器人意识觉醒了,当齐马意识觉醒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游泳池的瓷砖的颜色,就是后来它孜孜以求的那种蓝色,最终,齐马在功成名就以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作品发布会,它在一个铺满了这种蓝色瓷砖的游泳池里面分解了自己的身体,又回归到那个简单的清洗机器人的状态,算是以一种回归母体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有意识的生命,死了,但也回到了原初的美或者说我们永远也回归不到原初的美除非我们死了。除非是像齐马这样的机器人,我们大概会说,齐马身上有那东西,但是,节目一开始也说了,机器人要能造成齐马这样,这设定也太科幻了,估计在可预见到的未来都不会出现这种机器人,今天节目里讲的机器人达不到像齐马那样想要回归母体的冲动。说回来,如果机器人没有那东西,范德霍斯特认为,它就不单单是不性感,它就是和性无关的,也就是,它都不是not sexy,而是not sexual,然后你跟这些没有那东西,因而not sexual的机器人做爱做的事情的时候,你经常会产生一种uncanny feelings,也就是一种好奇怪的感觉,也就是,突然会有一种抽离感,我是谁,我在干,我床上躺着的到底是个啥,它到底是人还是机器人?那我自己到底是个人还是个机器人?我自己好奇怪,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这大概就是范德霍斯特对sex robot不能取代人类伴侣给出的论据,机器人没有那东西。但是,我们顺着范德霍斯特的这个论据,其实也可以给出一些相反的论据,来说明人类还是可以和机器人产生爱情的,当然也还是在拉康理论的框架内来反驳,也就是说,就算我们承认机器人没有那东西,但问题在于,现代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对人的异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也都没有那东西了,那么这些没有那东西的人,彼此可以谈恋爱,那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和同他们一样没有那东西的机器人谈恋爱。

  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人越来越被物化、商品化、流程化、标准化,成了不断消费、不断异化劳动,然后继续不断消费的机器。随之,人的那东西随之也被物化了、商品化了。资本主义的一大意识形态就是引导我们这些匮乏的主体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商品之上,资本主义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让我们相信只要购买到某件商品,然后整个人生都幸福圆满,等我买那台空气加湿器,一切都会好了,或者等我到手那部iPhone15,一切都会好了,但是,我们之前说过,欲望永远会再生产,所以,等你拿到iPhone15以后,你发现,就这?然后你又开始相信,等我买到iPhone15.5,一切都会好了,然后永无止境,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割韭菜的进程就能一直持续下去了。同样的道理,资本主义下的男女爱情也被异化了,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一个合适的浪漫伴侣,和购买一台称心的空气加湿器没有本质区别。人们在交友软件上,纷纷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商品,展示出自己美颜过的照片,写上自己的学历、职业、收入、去过哪些国家、平时有什么品味的业余爱好,这些标签都能换算成数值,然后通过大数据推荐,匹配到一个数值相近的另一个商品,然后就开始约会。约会也跟走流程似的,先是找个饭馆坐下吃饭,然后进入「我考考你」环节,然后,聊聊电影,聊聊音乐,然后再聊聊康德,然后说我家也有好看的,反正就是一整套固定的流程和话术就把对方带回家了。然后完事进入贤者模式以后,你幻灭了,你发现这个约会对象并没有让你回到原初的美然后你又开始幻想,下一个才是最合适的,一轮又一轮,永无止境。现代人把爱情当成是一种纯粹的欢愉、快乐,走个流程,为的是收获快乐。然后这份快乐消费完了,你幻灭了以后,又要再购买下一份快乐,爱情成了制造欢愉的永不停转的机器。我们之前说过,爱情是包含痛苦的,但是,现代人把爱情当做商品一样在消费,企图撇除掉爱情痛苦的一面,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做《爱欲之死》,说的就是这意思,也就像之前提到过的齐泽克的说法,我们想要消费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不含酒精的啤酒,不含脂肪的冰激凌,以及,不含痛苦的爱情。现代人寻求不含痛苦的爱情,那就只能是和sex robot之间的爱情了。说到这个,我不得不分享一个齐泽克说过的笑话,我稍加改动以第一人称复述一下。在这个时代,最理想的约会状态是什么样的?就是我在交友软件上划到一位女士,我们彼此看对眼,然后我们线下见面也很聊得来,还是那一整套流程来一遍,聊聊电影,聊聊音乐,聊聊康德,然后我家有好看的,就到了我家。到了我家以后,她从她的包里掏出一个她自己平时用的电动的棍状的一种高科技装置,我也拿出了我平时用的,反正也是一种高科技的,套状的,能够收缩大小的电动装置。在这个时代,最理想的约会状态,就是她把她的枪,装进我的枪套里面,让这两个东西在一起连接、振动、翻滚吧,这两个东西能爱到永无止境,能永远在一起。然后,我和这位女士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因为这样就不会幻灭了,我们各自的sex robot永远在一起,使得我们也就能永远在一起了,这就是这个时代最理想的爱情。在现代消费社会,爱被异化成了制造欢愉的永不停转的机器。在消费社会被物化了的人,他们的爱欲已死,他们自己都躺平了,他们本身就已经是没有那东西的人了,那些从交友软件划来的人,他们也都是互相走个流程,互相把对方当成机器人。在这个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的时代,那些被物化了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和AI机器人在一起呢?说到最后,总结一下自爱派的看法,在拉康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本身就单向的,是残缺主体把自身的幻想投射在对方身上以实现自我满足,因此理论上人也可以把幻想投射在AI机器人身上,但也有学者指出机器人没有「那东西」,因而无法对其投射幻想,但也另有学者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人也没有「那东西」了,所以也不是不能和AI机器人相爱。

  本次研讨会摘要如下:

  ●以利维为代表的科学派主张,爱情是能够被科学完全解释清楚的,因而理论上就是可以被科学地制造出来的,因此AI机器人理论上是能够取代人类伴侣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互爱派主张,爱必须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双向互爱,人与AI机器人之间的爱就是一种单恋式的自恋,这种单恋式的自恋是不稳定的。●以拉康为代表的自爱派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本来也就是单恋式的自恋,是残缺主体把自身幻想投射在对方身上以实现自我满足。当然,对于能否把自身幻想投射在AI机器人身上,不同的自爱派学者也有不同看法。对上述言论,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详情的话,可以参考:◆汪民安 著,《论爱欲》,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David Levy (2007).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The Evolution of Human-Robot Relationships. HarperCollins.◆黑格尔 著,《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Horst, Maaike van der (2022) Keeping it Real: Sex with Humans and Robots from a Lacanian perspective.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Twente).

上一篇:第269章 月白日志(感谢七里香live万赏加更2+3)
下一篇:【Kubernetes】第四篇 - k8s 集群环境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