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王建疆,男,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佐治亚州西南州立大学“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别现代主义理论创始人,主要从事哲学理论、美学理论研究。

            摘   要          “别现代”是对一种在时间空间化状态中似是而非的现代性的概括,而别现代主义则是对这种似是而非的现代性和别现代性的价值判断与理论主张。其产生来自于如何建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核心主张包括识别真伪现代性,通过深别建立真正的现代性,实现现代化;实行跨越式停顿,通过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走出时间空间化进入世界历史;从后现代之后回望别现代从而在借鉴现代、后现代和后现代之后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落实生命股权,为人类幸福感和美感的生成,为人类永久的和平和福祉找到坚实的基础;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改造为审美中的现代性和文学艺术中的现代性,以促进新的启蒙和思想解放。别现代的发展趋势在于可能形成几个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热点和焦点,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学术讨论,并有可能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与文艺创作相结合,形成学派、流派,并进而成为世界哲学四边形之一边、哲学时刻等。

             关键词          别现代;别现代主义;别现代主义哲学;别现代主义美学

  别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别现代”一词已在全球以不同的语言流传,英语表述为“Bie-modern”,其定义为a doubtful modernity,亦即一种似是而非的现代性。“Bie-modern”即“别现代”显然是一个中英文合成词,“Bie”是汉字“别”的拼音形式,“Modern”则是英语单词拼写形式。如此翻译“别现代”的本意是为了凸显“别现代”之“别”的中国性,但别现代主义理论却是借助语言但又突破“语言的牢笼”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形态?在笔者看来,社会形态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样态以及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属性特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在持续大踏步地迈向现代化,但是,前现代的一些思想观念、制度设施、物质基础等仍如影随形,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西方的后现代思潮进入国门,引领着文学、艺术、美学理论等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这样一来,中国就形成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特征杂糅的社会形态,这样的社会形态与西方社会自前现代进入现代、现代进入后现代的“历时态”线性发展的历史轨迹相区别,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并存可表述为“共时态”,或言之为“时间的空间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别现代理论是阐释当下中国社会形态的理论。

  别现代理论始于阐释中国的社会形态,但该理论并不止于仅就中国而言,相反,而是被国内外学者用于研究一种具有全球普遍性的不同民族国家的相同的社会结构或社会形态,因而日趋国际化、全球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和欧洲自主建立的别现代研究机构的不同命名中看得更清楚。2017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母校,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自主成立的“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The Center for Chinese Bie-modern Studies),就视别现代为中国特有的现象。而2019年欧盟成员国斯洛文尼亚自主成立的“别现代研究中心”CBMS(The Center for Bie-modrn Studies)则去掉了“中国”二字。问其原因,其中心负责人回答说,别现代是全球普遍现象,并不专属于中国。而且越来越多的欧美学者将“别现代”的一些范畴与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概念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别现代”一词的适用范围。

  那么,什么是“别现代主义”呢?别现代主义就是从别现代的现状出发,提出的一种力图改变别现代现状的理论主张,英译为“Bie-modernism”。当前,别现代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传播,在意大利“Bie-modernism.org”网站的建设、维基百科关于“别现代主义”词条的介绍,以及在包括英语的、意大利语的、斯洛文尼亚语的学术文章对别现代理论的介绍与翻译中,都以“Bie-modernism”即“别现代主义”来标识别现代理论。因此,别现代理论也被称为“别现代主义”。别现代主义源自别现代,但同时又是对别现代状况的反思、批判、更新和改造,这就与西方的后现代来自于现代,却又是对现代进行的改造更新一样,属于自反式的理论范畴。这种自反式理论应和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这一深刻的哲学思考。

  回顾别现代主义的建构历程可以看出,别现代主义是从对社会形态的具体描述和概括着手,再逐步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和理论主张,最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划时代特点的哲学理论。所以,我们把别现代主义也称为“别现代主义哲学”。同时,别现代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是从美学研究开始进入哲学研究的,因此,我们对别现代主义的讨论一般是在美学与哲学研究的框架中进行的。但是,别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局限于美学、哲学论域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广泛扩展至国内外的文艺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旅游学直至艺术创作实践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因此,别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涵盖性特征的哲学理论。为了更有效地展示这样一种涵盖性的理论,笔者将从理论建构的初心,也就是问题意识谈起。一 别现代主义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说明的是,别现代理论和别现代主义是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导下创立的。例如2008年,笔者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我们缺少一个什么样的审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印于封面,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同年,笔者在《文学评论》上发表《文学经典的死去活来》,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美学还是审美学》也都是以问题为论文的中心;2011年笔者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就已经提到了“主义”的问题;问题意识最为强烈的是2012年发表在《探索与争鸣》上的《中国美学:主义的喧嚣与缺位》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转载并引发讨论;2012年在《甘肃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当代敦煌学何以成立》;2014年在《南方文坛》上发表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美学家》,同年底又在《探索与争鸣》上发表了题为《别现代:主义的诉求与建构》,2018年第5期《探索争鸣》又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哲学和美学没有必要领先世界吗——回应阿列西·艾尔雅维茨等》的文章,在2018年第1期著名的哲学杂志Filozofski上发表了“Is it Possible for China to Go Ahead of the World i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Response to Ale? Erjavec’s, Ernest Ζenko’s, and Rok Bencin’s Comments on Zhuyi and Bie-Modern Theories”的专栏文章,2019年第2期《贵州社会科学》上发表《别现代:如何面对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四道坎?》以及后来发表的一系列与别现代主义相关的文章,大多获得转载并引起热议。实际上,这也正是别现代主义得以产生的原因——对于问题意识的注重,而别现代主义的发展壮大更是离不开问题意识的推动。

  那么,别现代主义的问题抓手何在?我们都知道,西方政要在讨论中国的崛起时往往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一定会崛起,但对世界可能造成威胁,此即所谓中国威胁论;另外一种则是撒切尔夫人提及的,认为中国会强起来,但对世界不会构成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中国只会输出商品和劳力,而不可能输出思想,当然,这里提及的“思想”是当代形成的思想。与该观点显著关联的就是来自西方的“中国美学”还是“美学在中国”的经典问题。“中国美学”即中国有自己的美学体系、美学理论,“美学在中国”则相反,认为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而仅仅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进行了传播与应用实践,中国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西方的哲学家、美学家亦步亦趋。其他还有诸如“中国的哲学、美学到底缺少什么”“中国的哲学和美学如何面对西方的四道坎”“中国的哲学和美学没有必要领先世界吗”等等。

  这些问题的焦点就是围绕着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或者就是外国学者所言的“失衡的文化发展问题”。具体地说,例如“有没有中国哲学”“有没有当代中国哲学”“有没有当代中国美学”这样的问题;而在经济上,中国已经起着引领作用,GDP排名全球第二的位置是一个显著的体现。但是,学者独创的哲学、美学和学术思想呢?在世界上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为此,2015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原题是《思想欠发达国家的学术策略》,在发表过程中编辑部将题目定为《思想欠发达时代的学术策略》,就是针对中国的学术只有“术”而没有“道”、没有思想的现状展开的。这种思想欠发达的现状也是跟西方对于中国无法输出思想的武断说法相关联的。笔者还曾在《学术月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国文论、美学上的“崇无”“尚有”和“待有”》,“待有”即“等待有”,是对于理论创生的期待。期待什么呢?笔者认为学术界正等待一种“主义”的创生,中国的学术与思想的症结在于缺乏“主义”,缺乏中国本土的原创“主义”。也正因为“主义”的“缺位”,中国的当代哲学、美学无法得到西方普遍承认,更难言理论的世界旅行。反观西方当代哲学、文学、美学等都充斥着大量成体系、成规模的“主义”、流派等。以“主义”为名构成美学体系的西方“主义”据笔者统计就有36种之多,例如“现实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后结构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等等,而中国的知识界又有哪些原创的“主义”呢?所以,正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且将其聚焦于“主义”上,别现代主义才得以创生。

  笔者提出别现代主义的文章发表在2014年第12期的《探索与争鸣》上,题为《别现代:主义的诉求与建构》,明确地提出别现代理论是导向“主义”的,是要建构“主义”的,也就是要建构别现代主义的。欧洲的哲学家恩斯特·曾科(Ernest zenko),在为周韧教授等所著的《别现代:艺术与哲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回顾了笔者与其老师——欧洲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前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阿列西·艾尔雅维茨讨论的过程。他认为笔者与阿列西的多次讨论主要是围绕笔者在2016年欧洲著名哲学杂志《哲学通讯》发表的关于“主义”问题的文章,主要内容即讨论中国对“主义”的缺乏以及如何建构“主义”的问题,“别现代”在其中仅仅作为“主义”的一个例子用一句话来表述。但正是这一“主义”引起了包括阿列西·艾尔雅维茨、恩斯特·曾科、基顿·韦恩、罗可·本茨、戴维·布鲁贝克、衣内雅·边沁、朱迪·奥顿及玛格丽特·理查德森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加以讨论。这些研讨范围很广,已经形成了如欧洲《艺术与媒体》(Art+Media)开设的专栏“China and West:Zhuyi and Ism”(“中国与西方:汉语的主义与英语的主义”)所示的中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但这个中西方对话都是由别现代主义之“主义”所引发的。因此可以说别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主义意识,而且其所围绕的核心是哲学的问题,是“主义”的问题,是如何在中国建立既具有本土化特色、又具有国际普适性的“主义”的问题。这一点,在笔者的《别现代:主义的问题与问题的主义》一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同期还刊有其他两篇与此有关的文章中会看得更明显。二 别现代主义的理论依据 

  (一)现实依据

  首先,别现代主义提出现实依据法,认为任何时代的理论都是跟这个时代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状态相对应的,美学是离不开时代的,审美形态与社会形态是息息相关的。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审美形态跟随苏联的主导思想发展,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再至“文化大革命”十年“伪英雄”“伪崇高”的盛行都跟特定的社会形态分不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审美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塑中国的有别于西方的审美形态成为时代的吁求。这种审美形态一部分来自于古代美学思想的转型,如中和、神妙、气韵、意境等;一部分来自于西方美学的中国化,如中国式喜剧、冷幽默等;还有一部分是中国艺术家独立创造的审美形态,如“囧剧”等。从社会形态到审美形态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任何理论都以现实为基础,而中国的现实就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在一起的“别现代”,那么此时,其审美形态、美学理论、哲学思想无不自发地烙有别现代的烙印。这就是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现实依据。

  别现代主义理论并不是从西方来的,而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是在对本土的现实感受和概括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哲学,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一种涵盖性很强的理论。别现代主义理论已经创造了很多文艺学、美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范畴,有20多种。这些范畴都是建立在别现代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的。例如,作为别现代主义理论哲学基础的“时间的空间化”概念,指的是与西方的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历时形态不同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在一起的别现代社会形态,所以对这一社会形态的概括以及从其基础上产生的哲学或理论就无法产生于西方。曾有一位青年博士撰文抱怨:遍查西方诸家理论,就查不到“别现代”字眼,所以“别现代”一词没有理论根据,属于任意创造。他还由此介绍了他的导师对于西方理论的译介和研究,要笔者向其导师学习。显然,这位博士的意思在于理论创造只能来源于西方或中国古代或马克思主义,学者断不能有自己的独立创造。但是,此观点未待笔者撰文反驳,便被西方的哲学家恩斯特·曾科无意中反驳了。恩斯特·曾科于2017年在《西北师大学报》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别现代主义理论与西方理论之间没有师承关系,但是,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针对中国的问题,也更适合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能够成为中西方哲学和美学对话的桥梁。笔者认为他的这一评价是客观的,是从外国学者的视角出发对别现代主义这种原创的中国本土理论进行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其实,笔者在《哲学、人文学科的四边形期许与别现代主义》一文(《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2期)中提出的“中西马我以我为主”的主张,也算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回答。中西马我以我为主,即中西马只是思想资源,而非你我他的创新,你怎么可能创造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呢?你我他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你我他的理论自身,而非来自于别处。另外,笔者还在2017年第5期的《西北师大学报》上撰文《别现代:国际学术对话中的哲学与美学》,对当时已经引起的争鸣进行了概要式的总回答,以示对讨论别现代主义的学者的致敬。

  别现代主义产生了不小的国际影响,有不少同行询问,该理论成功走出国门的原因或“秘籍”何在?实际上,哪有什么秘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该理论有着坚实的根基,即在于其是从现实出发的,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的。站在祖国的大地上,观察中国的社会形态,并对其做出探索、思考和理论总结,这就是别现代主义理论能够引起西方学者关注和讨论的根本所在。阿列西·艾尔雅维茨于2017年在《湖南社会科学》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与笔者就别现代主义进行再讨论。他说,尽管我们一时无法理解别现代出现的背景,但是总觉得这个理论的出现使眼前的大地发生晃动,似乎有什么刺激了他本人大脑神经中的痛点,这个理论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兔子洞,通过这个兔子洞,我们窥见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段话可以被看作是别现代主义的理论魅力的表征,这种理论魅力的来源就在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它足以令远在西方的学者窥见一种源于东方的社会形态的别样性,使他们震惊与佩服。实际上,别现代主义理论在2014年底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中俄高层文化论坛上就受到中外学者的惊呼和赞许,以至主办会议的中央编译局领导表示要将别现代主义理论推向全球。虽然别现代主义理论首先是由西方学者主动引进到西方的,但也说明阿列西·艾尔雅维茨的“兔子洞”比喻是非常恰贴的。由此亦可见出别现代主义这一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对于我们、对于西方学者的一种出乎意料的直接冲击。也许正是这一直接冲击效应,才会导致后来美国和欧洲自主建立别现代研究中心专门研究笔者的别现代理论的学术事件。

  (二)第一理论根据

  与这种现实依据相联系的别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另一个学说——第一理论根据。所谓“第一理论根据”,是指那些虽然只以假设和论断的形式出现,但却能够成为根据之根据,理论之理论,主义之主义的理论,是理论的根,也是主义的根,是理论的生发处和理论的增长点。举例说明,基督教的原罪说、马克思的资本原罪说等,这些学说都是超越了证明的一些论断,但是却被普遍地信奉与应用,并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影响。这些理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呢?正是由于其都占据了第一理论根据的位置,占领了令人相信的制高点,因而成为理论的源头,无法绕过。别现代主义理论所提出的“时间的空间化”以及后面还要讲到的“生命股权”等都具有第一理论根据的属性,也就是说,有了第一理论根据,其理论意义都将积淀至最深处,即使在不断地被追问或怀疑中,仍然发酵出理论的醇厚,其影响力依然存在。事实上,以上别现代主义的两个范畴在已经翻译和尚未被翻译的西方别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就不断地被西方学者将其与西马、德里达、福柯、朗西埃等人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就说明这些别现代主义理论范畴的第一理论根据属性。

  (三)占比分析方法

  除了现实根据和第一理论根据之外,别现代主义理论还建立在占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所谓占比就是对某物在与其他物的共存中所占比例、比重的分析。以黄金的判断方法为例,判断金子的标准就在于测量其含金量是否达到18K及以上,如不达标只能被称为“合金”,而非“金子”。当下的中国社会为什么是别现代社会,而非现代社会呢?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现状中的前现代占比仍然很大,而要彻底告别和消除前现代的因素还需要一个过程。按照中共十九大报告,我国要到2035年才能实现初级现代化,就是对别现代并非现代的最好说明。占比分析方法也成了别现代主义理论立足的根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别现代主义的生命股权说也是在先天财富与后天财富之间、在个体收入与国民经济总收入之间进行占比分析才得出的关于人的自然法权的理论。三 别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主张 

  (一)杂糅的社会形态说

  杂糅的社会形态及走出这种杂糅社会形态的路径,也就是别现代与别现代主义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前景。这一理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社会形态,这种形态正处在迈向现代化,同时又要告别前现代的过程中,其具有积极的自由、民主、法治、繁荣、富强的社会走向,同时也有限制自由、玩弄民主、破坏法治、违背公平正义、影响繁荣昌盛的前现代阻力以及来自于后现代的对于中心解构、秩序破坏带来的思想混乱。因此,别现代主义认为在别现代时期,社会的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是和谐共谋期,第二是对立冲突期,第三是对立冲突与和谐共谋并存期,第四是自我更新与超越期,最终走出别现代困境,成就真正的现代性,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和谐共谋是指出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实行利益交换,牺牲原则,实行潜规则,有法不依,违法乱纪,从而对整体、社会、国家、民族带来不良影响。而对立冲突则是由于和谐共谋的各方利益冲突不可调和所产生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医患矛盾、师生矛盾等等乱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毋论更大型的利益冲突。显然,当前“和谐共谋”与“对立冲突”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这也就是别现代的第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中国将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一条自我更新、自我革命的道路,最终克服前现代带来的不利因素,走向现代社会,建立现代国家,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杂糅的社会形态进入一种现代国家形态,时代的“空间化”将变为“历时化”,中国进入世界历史的阶段。在这样由四个阶段构成的历史时期,美学和文学都有着自己相应的时代使命。

  (二)随机的别现代性

  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第二个核心观点就是如何面对别现代性。别现代性是指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社会形态中,由于三种要素的同时作用、相互掣肘、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导致发展方向的不明确,或择优集善、或择劣集恶、或按部就班,具有随机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取决于作为社会主导力量的个人意志以及个人对于社会形态、社会发展方向的偏好,如选择现代社会或选择前现代社会,这是极具主观性的选择,这就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随机性。另一方面来自于事物发展本身的不可预知性。例如这次全球蔓延并不断变异的新冠疫情,使得整个世界都处在随机变化和随机选择之中,谁都无法确定明日的疫情将如何发展,也无法确定下一个疫情爆发点会在哪儿,即使是各国政府组织的有效抗疫活动,也会在全民免疫和动态清零的选择上出现摇摆。因此,这种随机性会给个体生命带来无法想象的挑战,而且从这种随机性到确定性,似乎道阻且长。上海的著名导演、演员徐峥的“囧剧”系列就成了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寓言——突出表征了别现代社会发展的随机性,并且形成了别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新兴审美形态——囧。别现代主义在一个充满随机性的别现代中,如何有效应对这种随机性带来的挑战,将是一项历史使命。这项历史使命也可能是在美学思考和文艺创作中预演的。

  (三)区别真伪现代性的主张

  别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区别真伪现代性。别现代主义试图在杂糅的、边界不清的社会形态中区别真伪现代性,以建立真正的现代性,并在建立真正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伪现代的出现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一方面,被强行植入现代性的欠发达国家,由于本民族国家的利益及其传统势力所在,构成了与西方强行植入的现代性之间的对立冲突,但是在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化大趋势中,又无法抵抗这种趋势、潮流,只好采取伪装的手段将自己伪装成现代国家招摇过市,从而导致伪现代盛行。伪现代还会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发达国家。随着高科技如人工智能、深伪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的现象日益普遍,再加上“后真相”或“真理”观念的普遍流行,深伪现象深刻影响了自个体生命至政府的声誉、选举等方面,造成大量社会伦理问题。别现代主义就是要在这种普遍盛行的伪现代中,区别真伪现代性,建立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别现代主义面临的区别真伪现代性的任务非常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急功近利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公信力造成了极大威胁,也给中国的国际声誉带来了消极影响,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别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别现代主义就是要区别真伪现代性,弘扬本真,消除虚伪,从而实现真正的现代性。所谓真正的现代性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真正的自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别现代主义是一种积极的、符合社会历史潮流的回归本真、坚守正义、扶植诚信的理论主张,也正是其积极的人类共同价值主张才得到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响应。

  (四)在别现代中超越后现代及后现代之后

  别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要在别现代中超越后现代及后现代之后,并为此提出了一个著名主张——“后现代之后的回望”说。别现代主义认为第三世界的欠发达国家或有着别现代社会形态的国家不应在西方现代或后现代的身后亦步亦趋,相反,要在思想观念、精神境界和战略策略上从后现代之后回望当前的别现代。这种“回望”是超时空的。但是,从后现代之后看今天,可以在立体的空间中观察到历史发展的路径及人类的未来。这个学说有效回答了别现代是否要走西方式现代或后现代的道路的问题。别现代主义既不可能走回头路回到前现代,也不可能步西方之后尘嵌入其发展轨迹,不会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超越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道路,以后现代之后的视角审视所有的时代,包括反思和审视后现代之后,在后现代之后回望今天的别现代,形成一种全息、全域、全维的甚至是超维的立体世界,一种新型的别现代主义世界观、发展观。事实上,这种从后现代之后反观别现代的理论主张,我们可以从当前热门的科幻小说、穿越剧中得到感性的印象。科幻小说、穿越剧等都在对未来的想象中展示人类的未来,看似都是幻想,但回顾自古以来的人类幻想,它们是否都已经变成现实?如果说以科幻的视角回望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不少启示,已经看到了人类未来走向的蛛丝马迹,那么,是否能够坚定地认为“后现代之后的回望”是一种先知视角?更是一种超验的思考方式?这种先知视角与思考方式正是我们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借鉴现代与后现代的积极成果,又能抛弃现代与后现代的不良因素,从而建构崭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出崭新的发展路径,取得崭新的发展成果,为实现真实的、别样的现代化国家做好准备。因此,别现代主义理论可以说是一种要比后现代之后的理论还要超前的理论。

  (五)在深别中确立真正的现代性

  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另外一个主张就是要在“深别”中确立真正的现代性。前文提及伪现代的表现方式,一种是在欠发达国家中的前现代充斥着冒充现代的现象;还有一种是在发达国家中,利用高科技成果进行深度伪造,也就是“深伪”(deep fake)。面对深伪技术,别现代主义提出深别理论,英文译为“deep distinguishing”即“深入地区别”,并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或名人机交互大会上得到了展示,被确定为2022年第24届世界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大会的主题之一,作为该理论的提出者笔者也被邀请作为大会组委会理事出席会议。目前,别现代主义深别理论正在与计算机专家的合作中展开研究,有望取得广普性的识别真伪的专利技术,并正为人工智能写作及人工智能设计、形象展示等方面提供支持。

  (六)把幸福感和美感的生成建立在生命股权的基础上

  别现代主义的另一个核心主张就是在生命股权基础上考察幸福感与美感的起源。“生命股权”英译为“life equity”或“life stocks”,是指一个人在降临人世后就带有财富,而不是其只有在后天通过工作努力或者通过遗产继承才具有财富。因此,“生命股权”这种先天财富是一种绝对的自然法权,与遗产继承权、股票交易权毫无关联。这种不依靠后天劳动和财产继承的生命股权就体现在每一个公民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的分红分利权,具体体现为公民的免费教育权、免费医疗权、免费养老权、最低生活保障权等,这种保障超出了救济、施舍的范畴,是一种个人不劳而获的与生俱来、与死俱往的自然法权。正因其强调的不劳而获,才有效地切割了相关伦理纠缠,从而成就了权利的绝对性。启蒙运动时期,英国著名思想家、启蒙主义者约翰·洛克提出人的权利表现在生命权、自由权、财富权,但他没有确切提到这种财富权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根据洛克的表述,笔者认为其所指为后天的财富权。他说,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根据在于,上帝给了每一个人劳动的机会和权利,如果他不劳动,那么他对上帝就是不敬的,他这个人便是可耻的。洛克的说法是从宗教伦理的角度论证一个人的劳动必要性,强调要以劳动获得自己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富权,如果不劳动,那么他就不能获得上述权利,而且还在道德上是欠缺的。但是洛克的学说忽视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法权,即与生俱来、不劳而获的财富权,就如同一个家庭成员可能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或没机会劳动,但是他依然会获得该家庭的平均的生活保障、居住的权利、医疗的权利以及遗产继承的权利。如果说,“不劳不得”这一观念在生产力欠发达的时代具有某种合理性,那么,在当今的AI时代,大量的劳动机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劳动已成为一种奢望,在此时继续强调“不劳不得”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命股权理论盛行于世,正当其时。

  生命股权理论关联着不少美学理论,例如生命美学、生生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等学说。与程相占教授将生态美学视为“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转型”不同,生命股权理论是一种关于权利的理论,因此它认为上述美学学说实际上都应该而且首先是关于权利的美学,也就是说任何的“生”都首先是一种权利。在动物界,作为生存和延续种系的进食权和交配权都受到限制,或者会在丛林法则中被强者剥夺。同样,在人类社会,在没有法律允许时,“生”会受到限制,而在生存权利没有得到解决的地方,“生”也会被剥夺,在这种情况下的审美、幸福等可谓无从谈及。因此,生命股权理论是关于人的生存及其价值的基础理论,人类的美感、幸福感都应在生命股权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如果一个人处在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中,或饥寒交迫时,或为五斗米折腰时,他的生命审美、身体审美、生活审美、生态审美、生生审美都将失去前提和基础。在这方面,李泽厚先生所概括的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乐感文化,即贫也乐、富也乐的无所不乐,这种源于“孔颜乐处”“曾点气象”的精神悦乐对于士大夫的人生境界修养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对于饥寒交迫、为五斗米折腰、为焦虑感所困扰的普通百姓而言,过分强调乐感无疑是一碗“毒鸡汤”。因此,生命股权理论是一种最彻底的哲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它将解决生命美学、生生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四 别现代主义的理论特色 

  (一)理论源于现实

  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特色,首先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概括,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它不是从西方理论中发展而来的,而是根据中国的现状,也就是现代、前现代、后现代杂糅的形态概括总结的一种理论。然后又在对这种概括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这种主张正如复旦大学的陆扬教授在全球第七次暨美国第三次国际别现代会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别现代主义走在阐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道路上》所言,别现代主义不仅要阐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对世界的改造首先是通过笔者所说的一种自我更新、自我调节、自我超越、自我革命来实现的。别现代理论对社会现实的概括,不仅不同于西方,而且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发功能。比如作为别现代社会哲学基础的“时间的空间化”概念,就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进行了理论上的空间并置,成为一种中国式的空间理论。更与众多的西方空间理论不同,别现代主义不仅构建了一个多时代并置的理论空间,而且在这一空间中设计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探索走出或超越别现代空间的可能,使中国真正地进入世界历史,忝列现代化国家名录。所以,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地地道道的、本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而又能跟世界哲学接轨的理论。?

  众所周知,黑格尔有一种主张,他认为中国是没有历史的。理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并没有跟外部的世界和外部的力量相结合,从而对本社会的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历史就是改朝换代的历史,而社会的形态和结构毫无变化。但是,按照别现代主义理论,别现代已经不是前现代了,而是吸收了现代和后现代的元素,并且在这三种元素的相互缠斗中会产生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革命的力量,走出别现代的现状,走向真正的现代化。同时,由于别现代主义理论立足于现实,又从跨越时代的角度提出从后现代之后反观别现代,进而会生成对社会、历史、人类、宇宙的整体性的、超越式的、立体全维的看法,从而在理论的视野上、发展的路径上、策略和方法上都形成了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独特理论和范畴体系。因此可以说,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着眼于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发展,因而它是一种基于本土、关怀本土、走向世界的哲学。

  有关别现代主义的中国本土性问题,在与国内外的关于现代性学说的比较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首先,就国外的现代性研究而言,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现代性的论著。如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贝尔的第二现代性,乌尔力希·贝克的内省的现代性,哈贝马斯的未完成的现代性,詹姆逊的多元现代性,阿尔都塞的另类现代性,吉登斯的反思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C.詹克斯的晚期现代性,威尔施·沃尔夫冈的后现代的现代性等。以上思想家都在现代性研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建树,但是就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他们并没有像别现代主义根据中国的现状提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社会形态理论。当然,鲍曼也提到现代性可能存在不同的形式,但是理论的表述中并没有基于中国文化中“别”文化的概括。

  其次,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性成了中国学者考察和界定中国社会形态的理论坐标,成为哲学人文学科的重大课题,并出现了混合的现代性、复杂的现代性、新的现代性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一来是根据西方现代性理论展开的,二来这些理论与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别现代主义理论不承认当前社会是现代社会,并对其现代性产生怀疑,因此,别现代也被译为“a doubtful modernity”或“pseudo modernity”,意为怀疑其不是现代。而国内主要的现代性理论首先是承认中国是现代社会,然后再分析这种现代的特点,例如认为中国式的现代是混合了前现代与后现代的特点,又如认为这种现代是复杂的现代,再如认为这种现代是新型的,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即当今中国的现代性仍是不充分、不达标的。为什么是不达标的现代呢?是因为前现代性的占比仍然过大,影响了现代的属性界定。现代性是一个属性概念和成色概念而非编年史概念,而所谓属性概念和成色概念,也就是现代性的占比大小是否达标的概念。现代性主要表现在物质的现代性、制度的现代性和精神的现代性上,只有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现代性要求的占比,我们才能说它是现代的了。如果还达不到,就不能认定它是现代的,更勿论在其还未成为现代的情况下讨论其现代性的定义了。而那种在属性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调特点的说法,就如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定性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为“另类现代性”的说法,连现代都不是又何来另类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看到假象,无法触及当前社会形态的本质。所以,别现代主义理论坚持认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杂糅状态就不是现代的,通向现代化仍需历史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别现代主义之所以要主张区别真伪现代性,建立真正的现代性之第一根据,也正是别现代主义理论不同于西方、不同于国内各种说法的根本所在,正是坚守这一根本所在,别现代主义理论的许多范畴才会与西方理论截然不同。

  (二)建构次级核心范畴群

  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第二大特色就是建构了次级和次次级的核心范畴群。范畴就是影响范围大的、起中枢作用的概念,因而理论体系成立的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形成了范畴体系。范畴体系中,尤为重要的是次级的、次次级的核心范畴。比如说达尔文的学说,其一级范畴即学科范畴属于生物学,但是其原创的、最具生命力的范畴是次级核心范畴——生物进化论,以及从属于生物进化论的更次一级的核心范畴,或言之次次级核心范畴——性选择论。达尔文认为正是性的选择为种的选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机制。别现代主义理论已经建构了20多个范畴,包括别现代、别现代性、别现代主义、时间的空间化、发展四阶段论、跨越式停顿、别现代切割理论、待有、主义的问题与问题的主义、中西马我主张、后现代之后回望、审美中的现代性、别现代审美形态、英雄空间、消费日本、第一理论根据、深别、生命股权、人类文明的整体提升以及自调节审美、修养审美、意境生成、敦煌艺术再生等范畴。正是这些范畴使得别现代主义理论具有了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真正的理论体系。

  除了前面已经解释过的别现代、别现代性、别现代主义、时间空间化之外,还有其他范畴在此略作陈述。

  1.别现代的和谐共谋是指现代、前现代、后现代的杂糅带来的边界不清以及相互宽容、相互包庇、相互利用,从而导致在利益共同体面前法律、政策、原则的失效,潜规则大行其道。但利益归属最终导致利益冲突,从而废弃和谐共谋,通向现代性的民主和法治。

  2.别现代主义的发展四阶段论是指和谐共谋期、对立冲突期、和谐共谋与对立冲突交织期、自我更新超越期。别现代主义的发展四阶段走出了“时间空间化”这一“没有历史”的死结,通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终结了“时间空间化”的停滞状态,展示一个新的现代化社会。

  3.别现代主义的跨越式停顿相较跨越式发展是指在高度、高速的发展中突然主动停下来,而非被动刹车。跨越式停顿属于涵盖性哲学,可以从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隐、禅宗的顿悟成佛、儒家的急流勇退中发现这种人生智慧,从技术的研发、储存、应用、更新中得到启示,还可以从具有后发优势的欠发达国家跟进的红利中觉醒,从而在杜绝山寨、发奋创新中得到支持,更容易从文学艺术流派的诞生中获得认可。跨越式停顿源自对佛教“成住坏空”极限的彻悟和对发展空间的认识,不会沿着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停下来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突然转向、改弦易辙,实现革命性的突变。跨越式停顿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了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学艺术的传承创新上,并产生了切割理论。

  4.别现代主义的切割理论是指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借鉴与创新之间楔入切割的要素,形成传承——切割——创新或借鉴——切割——创新的新模式。在充分继承和充分借鉴的基础上与被继承者和被借鉴者来个切割,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立的知识产权,形成流派。如果不能切割,个人的原创性和个性特点就得不到彰显,风格、流派、独立的知识产权也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切割是文化发展、文艺繁荣的一个必要环节。

  5.别现代主义的“中西马我主张”完整的表述是中西马我以我为主,即以我为创造主体吸收和应用中国传统、西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创造新的理论。

  6.别现代主义的待有理论超越中国美学和文论上的崇无论和尚有论,提出中国缺什么和等待什么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论缺乏主义,需要建构主义。别现代主义认为,一国之哲学和美学的领先世界与否在于主义的有无和主义的实力。别现代主义就是这种待有的产物。

  7.别现代主义的主义的问题与问题的主义理论是在考证还原胡适原论后对中国哲学和美学根本问题的诊断,认为中国当代学术要从思考主义的缺乏和主义的期盼入手,从问题中研究并形成自己的主义。

  8.别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之后回望说是指在现代性尚未实现的别现代时期,需要从西方的后现代之后的跨时空视域来反观别现代社会,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反,却是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优长之后建设中国的现代性。

  9.别现代主义审美形态论建立在对当代审美形态嬗变史的考察上,对囧剧、疯剧、神剧和僵傻呆绘画艺术,奇葩建筑等别现代审美形态范畴进行了揭示和阐发,从而使别现代主义理论扎根于文艺批评。

  10.别现代主义英雄空间理论是指在现代、前现代、后现代杂糅时期多元英雄观相互抵牾、争奇斗艳而形成的对传统英雄观的解构以及广延式英雄空间的平面建构,既是英雄转型的历史,也是崇高消弭带来的英雄扁平化、娱乐化、被消费化的别现代现状。

  11.别现代主义的消费日本理论是指中国观众在崇拜日本技术、产品质量与仇恨日本侵略之间的矛盾心理,揭示了其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和谐共谋的悖论现象以及影视商业运营与意识形态管控之间的既背反又和谐共谋的奇葩现象。

  12.生命股权理论是指国民生来就带有可以被量化的财富。这种财富的实质就是国民享有从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即GDP中分红分利的神圣权利,体现在理所当然不劳而获的免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免费的医疗、免费的教育、免费的养老和免费的居住上。

  13.第一理论根据是指理论研究的最初的根据,也是最终的根据,是根据的根据,贯穿在理论研究的全过程中。就如基督教的人的原罪说、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原罪说分别是基督教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根据一样,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第一根据来自别现代社会现状而非西方现代性理论。

  14.审美中的现代性理论揭示已进入后现代社会的西方与当下中国在时代发展上的错位及其西方美学命题的有效性问题,从而提出研究中国文学和艺术中的现代性问题以避免盲目跟班而带来的非现代国家反而对现代性这一追求目标进行批判的悖谬现象。

  15.人类文明整体提升理论针对文明等级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特行论提出文明是野蛮的宿主,古代文明要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才可以焕发青春,人类的进步需要人类文明的整体提升而非各自为阵甚至相互对立。

  16.别现代主义人工智能深别理论(the theory of Bie-moderni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eep identity)是别现代主义的最新理论。别现代主义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针对伪现代盛行和深伪技术的发达,提出别现代主义文化计算(cultural computing)与真伪识别系统建立的理论,这种理论堪称别现代主义人工智能深别理论,已在全球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和国际人机互动(HCI)大会引起关注,并被列为2022年将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第24届人机交互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笔者又被邀请作为大会组委会委员出席大会。

  当然,还有早期的自调节审美、内审美、修养审美、意境生成、敦煌艺术再生等,足以可见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系统网络。正是这个系统网络使得别现代主义理论避免了在一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范畴的层面上打笔仗而无具体内涵深化的现状,能够将理论或主义贯彻到底并被有识之士推广应用。也许正是这一范畴网络体系才使得别现代主义理论有了充足的内涵和底气。

  (三)不同于形而上的涵盖性

  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第三个特色在于它不同于一般形而上学的理论涵盖性。一般的形而上学是指“道”“理”“情”等,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涵盖性在于它的概念虽然是就某一个具体现象而言,但却具有横跨各类学科的普遍有效性。比如生命股权理论看起来是一个人权理论,属于法学范畴;实际上由于它涉及个人的先天财富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的占比,从而也属于经济学范畴;同时涉及不劳而获的问题,又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人的幸福感、美感息息相关,又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另与所谓作为“人学”的文学和艺术相关;与人工智能、后人类或称为“别人类”相关,即与计算机科学相关。因此,生命股权理论就有了不同于一般形而上的涵盖性。再如“时间的空间化”理论,它既可以涵盖对时间状态的描述,又形成了相关的哲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发展四阶段理论、英雄空间理论、后现代之后回望理论等,涉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形态学、空间叙事学等,足见其跨越与涵盖功能。再比如跨越式停顿,它是针对跨越式发展模式的一种概括,但是它可以涉及一种人生方式,如儒家的急流勇退、道家的归隐、佛家的方外人生智慧,同时也涉及发展的极限理论,还涉及社会变革、生态平衡、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以及发展与创新等,具有很强的理论涵盖性。别现代主义理论正是这样一个横跨多学科、多领域的涵盖性理论。曾记得一些海外汉学家、哲学家在20世纪末感叹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创造出涵盖性理论,但是随着别现代主义20多个核心范畴的创立,尤其是别现代、别现代性、别现代主义、时间的空间化、跨越式停顿、生命股权等涵盖性理论的出现,似乎已经结束了当代中国没有涵盖性理论的历史。五 别现代主义的未来发展 

  目前国际上对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0版,也就是生命股权理论产生之前的别现代主义哲学和艺术方面,将别现代主义的“主义”与西马、朗西埃的解放美学和巴迪乌的哲学时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将别现代主义的时间空间化理论与福柯的异托邦理论、德里达的幽灵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深化别现代主义理论和普及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效用。同时,西方学者也在研究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同时生发出一些新的理论,如阿列·西艾尔雅维茨的“哲学四边形”等。-

  目前国内对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也对生命股权理论之后的2.0版有所跟进,尤其是别现代主义文化计算和深别理论得到计算机专家的支持和参与研究,为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应用和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总的来看,别现代主义理论是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互动中深入发展的,而且来自不同的行业,包括法学专家、经济学专家、旅游学专家、美学专家、哲学家、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语言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计算机专家等都纷纷加入别现代主义理论的讨论之中,蔚为大观,形成了一种别现代学“热”现象。

  未来别现代主义的发展将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主义”的研究

  别现代主义理论是在笔者关于“主义的缺位”的长期思考中逐步形成的。别现代主义理论引起西方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讨论研究的关键所在也就是阿列西·艾尔雅维茨与笔者讨论的核心观点,即“主义”。同时,在“主义”这一母题下,笔者还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论题,如“主义的问题与问题的主义”、主义上的“崇无、尚有和待有”、主义上的“中西马我,以我为主”等等。

  有关“主义”的讨论引起了西方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也提出了一些与别现代主义相关的论断,例如阿列西·艾尔雅维茨提出的“世界哲学四边形”理论。“哲学四边形”是针对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哲学三帝国”而言的。“哲学三帝国”认为当今哲学只有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及英美哲学,这三个哲学“帝国”统治了世界哲学,而其他国家的哲学只能具有产生流派的意义,跟在这三个“帝国”之后摇旗呐喊、遥相呼应,形成追随其研究的学派而已。阿列西·艾尔雅维茨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随着别现代主义的出现,可能出现一个由德国、法国、英美和中国构成的“哲学四边形”。另一个说法是哲学家罗可·本茨提出的,他认为法国著名思想家阿兰·巴迪乌所提出的“哲学时刻”理论非常符合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发生。“哲学时刻”理论认为人类发展的某个阶段会毫无迹象、毫无征兆、不可预测地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大量的哲学家进行前所未有的哲学创造,这一时刻便被称为“哲学时刻”。这一时刻在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人类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哲学,第二次是德国古典哲学,第三次是当代的法国哲学。罗可·本茨认为人类哲学的第四次“哲学时刻”就是别现代主义的发生。基顿·韦恩认为,别现代主义是思想创造的空间,将容纳一切有价值的相关思想展开讨论。他还认为“别现代”一词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命名权长期被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掌控的收回。恩斯特·曾科认为别现代主义的“主义”的提出,具有与法兰克福学派同样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担当,是改变一个国家哲学现状的一种主张。如是,别现代主义理论在生发世界哲学的同时,还将继续作为一个学术热点,并有可能成为哲学的制高点。

  (二)时间空间化理论研究

  在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未来发展中,“时间空间化”理论将是一个持续的理论增长点。“时间的空间化”理论是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正是因为对“时间空间化”概念的认识,西方学者才震惊于中国学者原创的哲学创造,并且认识到这种中国理论与西方理论的不同。“时间空间化”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别现代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历史发展理论的基石。因此,目前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包括阿列西·艾尔雅维茨、恩斯特·曾科、戴维·布鲁贝克、罗克·本茨等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入口将别现代主义与福柯的异托邦理论、德里达的幽灵学理论、朗西埃的解放美学理论相联系,进行比较研究,提升了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国际地位。目前,时间空间化理论在西方学者尚未发表的别现代主义研究论文中还有更多关注,正在形成一个理论焦点。但西方学者将时间空间化这一社会形态理论移植到西方文化领域,得出古希腊思想、基督教原教旨思想的延续也是时间的空间化的结论,则与笔者的时间空间化理论的现实出发点相悖,似乎更适合于笔者的后现代之后回望理论中的有关先知和超验的说法。无奈,这大概就是本土哲学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吧。

  (三)后现代之后回望说研究

  随着“后现代之后”学说的出现,以及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争论不休,人们正在思考后现代之后的问题,而别现代主义提出要在身处别现代的同时,从后现代之后回望别现代,也就是以一种跨越的方式,创造一种世界观,从空间和时间的全维和超维反观、反思我们今天的社会,从而找到一种新的既是真正的现代性又具有新的发展模式的哲学。这个理论可能将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尤其是来自社会的关注,同时也会随着科幻小说、未来穿越的盛行或者是“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等等,或将使这个问题成为一个哲学的和美学的以及文艺创作的关注点。

  (四)生命股权理论研究

  生命股权理论如前文所述涵盖了每一个生命主体的权利,无论贫富还是由贫到富,或者由富到贫。其实质是每个个体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的个人平均收入占比,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将国民经济总收入用于国民个人的占比高达70%以上,而欠发达国家则很低,有的甚至仅仅20%左右。国民收入占据了GDP当中的绝大部分,社会的幸福指数就必然高,呈正相关;相反,如果国家掌握了GDP中的绝大部分分配占比,而国民收入占比极小,那么,它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国富民穷,贪污腐败盛行,社会的幸福指数必然低,也呈正相关。

  生命股权与西方的生命权不同,后者认为生命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自然赋予的。生命股权虽然也承认生命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但是更关注生命不可侵犯性下的生活权利、生命质量和技术保障,是分红分利可以量化的权利。生命权只关心生命存在,但是不关心可以量化的生命权利存在。生命权是一种法理依据,而非物质保障,但是,生命权的保障必须通过生命股权才能落实。现代社会如无生命股权保障,神圣的生命会因缺乏物质保障而丧失,也就是不必通过被他人伤害、失去物质保障者就会自行灭亡,从而使得神圣的生命权成了空中楼阁。生命股权也不同于洛克的财产权,这是因为他说的财产权是后天所有,而非生来所有。按照生命股权理论,一个人即使没有后天财产,但也有天生的股份,这种股份伴随他到老,到死,成为他不劳而获的生命保障,与现实社会中每个个体差别巨大的私有财产无关。

  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生命股权是人类幸福感和美感的前提和基础,而它的缺失则是人类不幸、不公、焦虑、痛苦的根源。当人的生命股权得到落实,他就会无忧无虑地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竞争,自由选择职业,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快乐。相反,如果没有生命股权的保障,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甚至为了活命不惜恶性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将把每个个体的身体摧残,将每个个体的精神扭曲,再加上没有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物质保障,生活中的焦虑和痛苦只会与日俱增。因此,兑现人的生命股权就不仅是克服人类焦虑和痛苦的最佳对策,而且也是人类获得尊严感、幸福感、美感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舍此将不仅没有尊严感和幸福感,而且其美感也将无从谈起。当一个人陷入为五斗米折腰的痛苦中时,精神文明建设对他来说就毫无意义。因此,生命股权理论有可能在对生命的权利、价值、特性、本质方面做进一步的深究,进而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的话语创新、学术创新和学科创新。

  生命股权理论,它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权,而且关系到了法学领域的自然法权、经济学领域的财富分配原则、伦理学领域的道德问题及幸福感问题、美学领域的美感生成等问题,因而将会在深化改革和未来社会的变革中,尤其在人类的权利和幸福、安全以及对社会焦虑的破解中成为被关注的理论焦点。

  (五)深别理论

  第五个热点是深别理论,也就是针对深伪技术而提出的深别理论。笔者和搭档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之辨时,发现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深别案例。真假美猴王连观世音菩萨都区分不了,其原因就在于作为假美猴王的六耳猕猴,其出生不在三界和五行之中,因而很难被五行之中和三界之内的人所识别。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正法眼藏才能发现假美猴王的原始档案,使它现出原形。同样,伪现代也要在真正的原初的现代性面前方能露馅。表面上看,深别只是在计算机和人机交互领域中展开的工程技术设计,但实际上这是把别现代主义理论应用到了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使科技插上了哲学的翅膀,同时也使别现代主义的发展获得了计算机的学科支持,从而可以在文理学科的交叉中凸显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广阔应用前景。

  (六)审美中的现代性

  审美中的现代性来自于别现代主义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理论的改造。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理论来自于对西方现代性,尤其是对工具理性的反思和批判。西方思想家们想借道恢复人的感性的、审美的现代性来取代或者校正启蒙现代性或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但是这个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错位以及由错位而引起的混乱。之所以存在着理论上的错位,就在于中国当前的社会形态是别现代,尚处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织的状态中。中国目前的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因此不能抛弃、批判现代性,相反是要具足现代性、实现现代性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如果按照西方所做的以审美现代性对理性现代性、工具现代性进行摒弃和批判,可能会造成某种误解,似乎现代性、现代化都是需要被根除的。如此就与我们的时代使命和国家的发展方向相违背。另一方面,中国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在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表现。例如在莫言对于封建社会的一种隐喻式的批判,阎连科、贾平凹对当代社会中前现代因素的揭露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具有强烈的启蒙现代性。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形象,就是在张艺谋的《英雄》、二月河的清宫戏里对于封建帝王将相的歌颂,都是英雄观的颠倒,可以被认为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一种误用,实际上导致了对前现代因素的认同和回归,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当我们审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时,应将其改造为“审美中的现代性”,也就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提倡一种反思的、批判的、清算前现代、告别前现代的、具足启蒙现代性或批判性现代性,再次举起五四时期鲁迅等人反对封建伦理、批判封建社会的先进的革命性的现代性旗帜,然后在文学艺术中充分体现这种现代性,发挥这种现代性,启发深受前现代因素蒙蔽的人们。事实上,近年来有些思想界的混乱也是值得警惕与反思的。因此,大力提倡在文学中描写现代性、伸张现代性、而不是盲目地使用审美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才能借道文学艺术开启蒙昧、解放思想,在精神上走向现代化。随着在现代性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回归正位,审美中的现代性理念将会深入人心,并在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中引起讨论,并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理论热点。

  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别现代主义未来发展的理论热点,但是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要说的是《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月刊登的一篇专访笔者的文章《温故知新,走向世界》,里面介绍了笔者在学术方面已有的早期成果以及别现代主义的未来发展。在笔者看来,温故是为了知新,是为了创造理论,走向世界,希望能用20年的时间实现这一夙愿。但是从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它的传播来看,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了。2017年,美国佐治亚州西南州立大学成立了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这个中心是他们自主成立的,知识产权属于他们自己,跟中国政府、学校以及我本人没有关系。2019年欧盟成员国斯洛文尼亚的普利莫斯卡大学也自主成立了别现代研究中心CBMS。这两个研究中心的成立,一方面说明别现代主义理论引起了西方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个理论的研究价值被充分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别现代主义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评价的,它是一个地方性的学说,不是来自于西方,但是它具有普遍性,它所揭示的现象和阐述的真理,以及改造世界的价值倾向也是西方目前存在的和需要的。也就是说,别现代主义天然地具有了地方性和国际性的双重属性,因而能够很快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发展。而且就目前而言,它的发展势头很好,不仅欧美国家建立了别现代研究中心,甚至在第三世界国家如尼泊尔的法学界都在热议别现代理论,并邀请笔者出任其法学学报的顾问等,这些都说明别现代主义理论方兴未艾,研究和拓展空间巨大,前景光明。

   编者注:

  此文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期第1-14页。为方便手机阅读,微信版删除了注释和参考书目。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请查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站或杂志。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刊声明

         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二、本刊每期出版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权使用报酬(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各种使用方式的报酬),并赠送样刊2册。

        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网站已开通(http://xuebao.hebtu.edu.cn/),作者可在线投稿,也可向责任编辑邮箱投稿(投稿指南内有各学科编辑邮箱)。

        四、咨询电话:

             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室:0311—80786363

             学报编辑部办公室:0311—8078636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潘焕改

  审核:许婉璞  李谦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上一篇:汪丽红:“蛮族的希罗多德”——格雷戈里的历史叙事伦理探析
下一篇:有哪些让人感到压抑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