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范文
网络文化篇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笔者认为要特别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85亿并呈现继续加速上升趋势。人们已经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关系深远。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等。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要密切跟踪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网络文化商业模式,提高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各种低级文化、黑色文化等充斥着各大网站,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直接危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实现途径 (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使网民在享受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二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当前,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必须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专题宣传普及活动,营造浓厚的网络正面舆论氛围,借此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感,坚定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网络霸权主义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语言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际互联网,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当今世界,搞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2]网络霸权主义打着“网络自由”、“文化多元”的幌子,大肆宣传和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认识视角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抵制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影响,就必须加紧打造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判标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道德的评判标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网民的行为,强化其道德责任意识和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网民知荣辱、明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二)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 一是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要用一批优秀的先进网络文化产品来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要以中华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战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p#分页标题#e# 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的,要保证我国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要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要大力建设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在继续推进东部和城市地区建设的同时,以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以卫星网、移动网、电视网等宽带业务为方向,通过多元化投资打破垄断,不断降低上网费用、提高上网速度;要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 (三)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1.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2.要以技术突破带动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既有可能给网络文化带来某种威胁,也一定可以运用它来消除这种威胁。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3.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这当中,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互联网企业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文明办网。网民也要自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二是要进一步改革健全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管理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在发展中管理,在管理中发展”的建设原则,切实改进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是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关系的集中反映。客观来说,我国现阶段网络文化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相关管理的制度规章也不健全,条块分割、片区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突出,政府、产业和用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未能很好的厘定,导致了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网络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现阶段,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必须厘定政府、企业以及网络用户的自身的定位,政府要做好文化发展的主持者、管理人,要坚持从宏观、间接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和政策机制的支持。网络企业要坚持自身的行业特性,把自律、规范、发展与公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以保障文化发展的经济特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网络用户要立足于文化自觉地视角,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提高文化消费的品位,积极转变角色意识,参与文化建设的管理与互动。 三是要进一步建设好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繁荣网络文化,造就网络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与品牌相适应、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二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要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内外文化产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国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篇2
一、网络以压倒一切的趋势进入社会生活
呼应趋势
一九九一年互联网开始出现,一九九五年进人中国民用,仅仅十年呼应很大。1997年中国有网民1000万,*年发展为*万,*年发展为6000万,*年发展为1亿。*市*年前网民不到1000人,网吧只要一家、电脑20台,*年网吧发展到300家、电脑6000多台,网民发展到30万。全国网民十年来每年平均递增1000万。*5年来每年平均递增6万。
超越趋势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变革都是先进的新生事物超越、取代落后旧事物的结果。
工业时代超越、取代农业时代,就是因为工业社时代比农业时代先进。当工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千百万农民弃农投工,那是因为干农业不如干工业实惠。曾经一段时间里,在农村凡是有人外出务工的家庭,这个家庭就相对富裕。
信息时代超越、工业时代,也就是因为信息时代比工业时代先进。当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人们纷纷感觉到现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生意越来越难做,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不知道都是因为互联网惹的祸。工业时代中国的富翁太平洋公司老总严介和拥有一百多个亿的财产,是他佣用一百几十个博士和几万名高素质的员工为他打拼了二十五年得来的。信息时代网易的丁磊、雅虎的杨致远、盛大的陈天桥、QQ的马化腾、阿里吧吧的马云等网络巨头只用了几十、几百人和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几十个亿、上百个亿的财产。这就是互联网的快速超越力给予了人民直觉和影响,使很多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人都进入互联网。
实惠趋势
进入互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做免税生意、就可以赚钱;上网购物,用1元钱就可以买两元钱的货;上网就可以知道天下事,就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市建市的前八年每年投入图书馆的购书费3万元,第九年投入5万元,九年一共投入了29万元,所购图书和建馆几十年的购书累计才10万册图书资源,第十年市政府投入了40万元建设中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市分中心,分中心一建立就接受了国家300GB的文化资源,使市图书馆现在的文化资源相当于2004年时的15个图书馆的文化资源。有一些要花几百元才能看得到的部级的优秀文艺节目,现在在图书馆就可以免费看得到。这就是互联网给人民带来的实惠。的互联网的实惠趋势,一定是压倒一切的趋势。
二、网络文化以其优越性、先进性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
因为互联网的优越性(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性、个性化、人性化、公平性)使互联网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那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物质的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是全新的文化,它具有前无论比的先进性。网络文化在观念上与传统文化观念相比,它有许多新观念,正由于这些新观念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QQ之父马化腾(仅仅32岁)说:“玩也是一种生产力”这是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之一。这个新观念对于持传统文化观念的人们是无法接受的。如果我们用传统文化观念,也就是用农业、工业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的人,我们是看不懂的。例如我们看一些人上网QQ、游戏;我们会认为上网QQ、游戏就是玩,玩,就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因此要求他们不要上网QQ和游戏。可是这种要求却敌不过马化腾“玩也是一种生产力”观念对他们的影响。马化腾玩QQ六年赚了几十个亿,我们搞农业、搞工业的人几年能赚几个钱?为什么搞农业的出去打工,为什么当工人的那么多人下岗?为什么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网者治人,非网者治于人。”你看不懂互联网,你不了解网络文化,你不了解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你就没有发言权。你不明白“治于人者服从于治人者”的道理,你就不可能说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人,你就不能改变他们的观念更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这就是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改变之所在。
“网中自有黄金屋,网中还有颜如玉”。取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颜如玉”。这是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之二。最近网民的偶像“天仙妹妹”,去年8月份以前,“天仙妹妹”(余红艳—尔玛依娜)还是四川阿坝州理县山区的一个无名的放羊女孩,8月7日以后的一个星期仅仅7天,她就闻名全国网站,三个月以后她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连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台都采访了她。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改变了她—她的一生、她的家庭、她的家乡。她原来想都不敢想上大学,现在她要上大学了,原来她的父亲病了没有钱看,现在她的父亲可以到北京看病了。她被聘为理县旅游形象,报酬就是6位数,现在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想跑到理县去看看,理县得益了。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所在,这就是网络文化改变人们生活的秘密能量。
事物的变化是质量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也一定是质量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使农业、工业时生了质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就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观念去看待进入互联网的人,去反对他们上网,要他们象远离毒品那样远离互联网是十分错误的。
网络文化是新生文化,它也同样存在正面和负面,负面需要我们去抵制,正面则需要我们去培植。我们应当承认网络文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应当承认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事实。因而我们应当去认识网络文化、去研究网络文化、去培植先进的网络文化。
三、培植先进网络文化文化*
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虽然已经有十年了,但是真正能看懂互联网的人还不太多。
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先进的网络文化可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面对来之匆匆的网络文化,我们在研究如何建设文化*的时候,应当面对它和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应当是研究它、认识它、理顺它、培植和利用它,而不是抑制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与时惧进,建设先进文化*。
1、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快速构建*网络
*网络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一部分机关单位、学校已经建立起了网站或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市一级已经建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分中心,全市480万人口中已经有约30多万人上网。但是网络的构建和网民的数量比例在全国、在广西都是处在落后的位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想而知,一个没有电脑也不懂电脑的人,怎么进得了网络、又怎么懂得网络文化?同样,*不建立遍及全市的网络,*绝大多数人民不会上网,又怎么谈建设先进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快速构建*网络体系。
2、加大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倡导全市人民上网,消灭新时代文盲
要求全市人民上网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政府倡导与不倡导却是不一样的,倡导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市虽然有近30万的网民,但是真正看懂互联网的不多,很有必要加大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要倡导全市人民上网。第一就是党委、政府要支持、媒体要宣传。第二就是要为全市人民上网创造有利条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尽快建设县市区分中心和乡村屯用户终端。第三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设网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放宽农村网吧准入的文件精神,让全市人民有上网的条件和机会。第四就是要组织实施扫盲工作,组织工作队伍开展扫盲活动,引导人民看懂互联网、进入互联网、使用互联网、受益互联网。
3、理顺现有网站和网吧的管理,利用现有网站和网吧发展互联网、发展网络文化。
对现有网站和网吧的管好,不让其乱;理好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用好发挥其应有的多元化功能作用,使其为全民上网服务,达到扫除新时代文盲的目的。
4、努力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篇3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空前未有的巨大无比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
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它气势磅礴,威荡宇内,示囊括四海之心,显并吞八荒之意。
一、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
在人类既往文明交流史上,由于地理阻隔、语言不通和科技手段落后等原因,不同地域的文明之间很难进行文化交流的沟通,它们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也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地域性。这种独立性、地域性的特点,常常也决定了它们的产生、发展与形成往往是不同步的,各自有各自的文化时空。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勃兴,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开始逐渐加大了交流的深度和沟通的力度,但是,各个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网络的横空出世,彻底粉碎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网络限制性地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今天,西方国家的网络发展同东方国家的网络发展,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就某些表现而言,有的东方国家甚至还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譬如中国,它的4.6亿的手机用户,数量居全球之冠;它的网民数量达1.37亿人,仅落后于美国的1.53亿网民数量,而远远超过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纵观人类有史以来的不同文化发展进程,只有网络文化才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只有网络文化才具备了不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的显著特征。可以预料,网络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必定将给不同文化的未来,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网络改变了世界的文化地图和文化格局,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网络文化是人类高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人类文化表达形态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网络的魅力作用,人类的各种文化才不分地域、不顾时空、不论肤色地第一次真正实现了面对面的手拉手。
二、网络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
囿于客观条件和诸多因素,以往文化的掌控者主要是社会精英阶层。他们人数虽少,但却牢牢把持着文化话语权。他们统治着文化体制,引导着文化方向,决定着文化内容,传播着文化意识。这种少数人主宰着文化世界的状况,直至网络文化兴起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理论上讲,网络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可以而且能够实现全民参与。在网络文化面前,实际上已经消灭了作家与看官的区别,消灭了临于上的传者与居于下的受者的差异,消灭了神气十足的记者编辑与渴求信息的读者观众的界限,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没有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之分。我国现有1.37亿网民和4.6亿多部手机拥有者。这就意味着,在13亿中国人当中,至少有40%以上的民众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中国文化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庞大的文化大军。并且,这支网络文化大军的参与者,每年继续保持10~20%的速度增长。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化第一次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与,全民参与。
三、网络文化是个性十足的“客”文化
以往的文化形态,无论是报纸、电视、期刊、广播,还是电影、出版、音像等,其政党或集体或单位或集团或团体或家族的色彩均很浓厚。网络文化则不然,由于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只要上手,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信息和想法。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他完全可以想怎么来就能怎么来。也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善的也罢,恶的也罢,充分发挥到极致。现在,网络文化中最彰显个性的,就是“客”文化。播客、博客、威客、炫客、掘客、闪客、维客、印客、拼客、黑客、骇客、粉客等等,已经冒出的这么多种多样的“客”,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也显示出网络这个平台确实是非常适合个性的生存与发展。
如同任何文化形态一样,网络文化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存在一些破坏性因素,如骇客的出现;另一方面,它还有许多建设性因素,如博客的诞生。博客是“客”文化中富于特征的表达方式。一般平民、文人明星、乃至政治家们都喜欢使用它。法国总理默克尔上任前,通过设立个人博客,并巧妙地把个人博客作为竞选的有力武器,赢得了广大选民的爱戴。西方国家的大多数政客都认定网络是参政从政利器,都在网上设立了个人博客,以便争取获得较高的支持率。我国最近召开的两会前,中国政府设立了网上专页“我有问题问总理”,短短时间内,汇集了12万条之多。这个网上专页,实际上也是变相的温家宝总理的一时性的个人博客。这种表达方式,拉近了中国老百姓与中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总理对广大群众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可见,网络文化在联系群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是以往任何文化形态都无法比拟的。
网络文化是塑造“客”的文化,它已经塑造了一批“客”,也正在酝酿制造一批新“客”,将来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客”。
四、网络文化是集大成文化
以往文化形态的表达方式,因时代不同而特色不同。这个历史进程,在传媒文化中表现尤为突出。新闻事业在近代欧洲产生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报纸;后来,人类发明了电台,广播文化应声而起,人类又增加了一条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视开始普及,人们摄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后起的广播不能完全取代报纸和期刊,再后起的电视也不能完全取代报纸、广播和期刊。虽然在新闻报道的快捷方面,广播要强于报纸和期刊,电视又要强于广播,但是,它们各自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因而都具有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谁也代替不了谁,谁都有自己身怀绝技的展示,谁都在传媒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传媒文化的丰富性,正是来自于它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可是,网络文化的出现,似乎对以往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发出了威胁性的呼叫。在信息与传播的速度方面,在信息内容的存量方面,在信息表达的方式方面,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期刊、书籍等,事实上都不是网络的对手。网络已把报纸、广播、期刊、电视、书籍、音像等所有的优点、长处和功能都集于一身而用之。上网看报、上网看书、上网购物、上网看电影、上网看期刊、上网听音乐等,现在都能做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过去由多种表达方式而体现的文化丰富性,现在只需网络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足够丰富的了。当年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关于克林顿绯闻的报告通过网络发表,立即轰动了全世界。试想:谁能承担起将长达6万多字的报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迅速地让如此多的人们阅读的表达使命?报纸行吗,不行,它没有那么多的版面;电视行吗,不行,它没有那么长的时段;书刊行吗,不行,它没有那么快的面世能力;只有网络、也唯有网络,才能办到!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厉害性。
手机最早是作为通讯工具出现的。后经过研发,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强,既可通讯用,又可作资讯用,还可用来看新闻、拍照片、拍录像,进而还可上网等等,难怪有人惊呼:手机的前途不可限量!2007年春节7天,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的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手机短信发送量也是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说明,手机早已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了。
应当承认,由互联网和手机结合而成的网络文化确实具有一“网”打尽的超强能力,传媒界由此产生的种种忧虑和危机,也不是没有道理。尽管网络文化“通吃”所有文化形态的情况,目前尚未启幕,但这个未来趋势,又是一个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把握。
五、网络文化是强势文化
从文化发展史上看,每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总是与那个时代的科技革命息息相关。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网络文化的喷薄而出,正是依赖于当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可以说,信息革命造就了网络文化。并且,我们还要强调指出,信息革命没有停滞,没有结束,没有阶段性,没有划上完成符号,它仍在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的无限性,促使网络文化越来越强势,促使网络文化参与者的队伍规模更加惊人。报载:2007年全球将销售10亿部手机。这难道不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吗?
正如物理学上能量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它由一种方式转换成为另一种方式一样,文化的总量也同样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它将传媒文化中一部分逐渐转换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且转换的势头越来越厉害而已。历史的后来总是超越以往,这是普遍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更改,也用不着哀怨和悲愤,而应坦然地面对,思考更积极更适宜的文化对策。
六、网络文化是新人类文化
网络文化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培养和塑造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有别于老一辈的新一代人类,就像石器时代标明了新旧人类的鸿沟一样。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传统的传媒舆论场相比,网络舆论场实际上已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实力,在某个时段、某些场合甚至还有压倒性优势。拥有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网上意见领袖,完全有能力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一个主观故意的群发性短信,完全可以挑起小小的是非波澜。不错,网络是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是增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就越是增大。故此,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和掌控者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
网络文化必然催生网络的道德法治建设。由于网络文化的全球同步,中国碰到的麻烦,肯定也是其它国家遇到的麻烦;其它国家没有解决或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肯定也是中国目前没有解决或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任何国家在网络文化的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都具有全球借鉴与参考,从而引发全球进步的意义。
尽管经济全球化日趋高涨,地球村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虽然网络的连接已经实现全球化,然而,在今日世界,网络文化不可不注意国别性。任何文化都有双刃剑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享受网络这个人类文明最新、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维护国家的信息文化安全。这就是说,像我国这样的正在加快前进的发展中大国,尤其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像抓传统媒体那样大力抓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以促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自人类有史以来,尚未见过有像网络文化这样扩张迅猛,进展疯狂,表现强烈,兼容所有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惹人爱、又引人恨,这也是一种客观事实。但不管怎么说,就像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一样,网络文化毕竟是人类聪明的硕果,才识的外化。何况网络文化还是一种正在发展中和建设中的文化,可能它的幼年期还未完成,也可能它刚刚步入青春期。人类的前进不能由某种强大的科技惯性拽着,而应当理智地运用它,掌握它,熟练地操控它,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对人类而言,研究网络文化,关注网络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网络文化篇4
短短的5个小时,这句话便引来了超过 20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近万名网友参与跟帖。两天后,此帖被禁止回复,回复数定格在了300621,点击数7607617。许多网友把自己的网名改为"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佬爷"、"贾君鹏的二姨妈"、"贾君鹏的姑妈 "......形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
许多网友在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纷纷悬赏寻问"贾君鹏"为何人,更有不少网友加入恶搞队列,组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有网友把"贾君鹏"事件戏称为"一句吃饭引发的血案"。通过"贾君鹏事件",不难看出网络文化已经被广泛的推广,但是传统文化依旧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贾君鹏;网络文化;传统文化
近日搬家,从一出租屋搬到另一出租屋,收拾妥当与室友打开电脑,2分钟后发出一个异口同声的惊呼:上不了网?室友继续嘀咕"还让不不让我活了啊"之类的,我比较冷静,马上找房东讨说法。半小时之后,QQ清脆的登录声伴着我们的如释重负,室友先我一步,马上将状态改成了"成功搬迁,欲登门造访请先烧纸"。网络让我们马上从搬家的混乱之中变得平静,我突然陷入了沉思。到底网络拥有什么样的魔力,以至于可以随意的影响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先来看看贾君鹏事件,百度魔兽吧一篇只有寥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几个字的帖子,数万人跟帖狂顶,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这条消息,无数评论人给"贾君鹏"赋予各种文化含义,再到各路网友奇思妙想诸如:台湾,你妈六十大寿喊你回家吃饭之类创新,将此小段语言发扬光大,这反映出了现今时代网络文化的无障碍流行。
网民关注一件事情,是看它的发展和衍变过程,以及怎么收场,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从中获取一份参与的满足感,在此过程中造就了不断丰满的网络文化。跟风和起哄是网络流行文化的特点,这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如果前期无人跟帖或跟帖内容乏味无比,它会很快被淹没在各种信息中,至于这个帖子唤起了网民的亲情意识、乡愁等等,那纯粹是评论人的事后想象,这个只有标题的帖子最能吸引网民的是它的无内容、无意义,没人煽风点火的话,它就是几个字节而已,而在大众网民的牵动之下,它得到了星火燎原。
由此看来,网络文化的盛行是因为在网络世界无聊可以变得有趣,网民只不愿意在网上倾泻愤怒,他们更愿意享受和使用互联网,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以其迅即性和广覆盖性的特点,使新知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通俗的形式传播给大众。网络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是我们年轻一族更不用多说了。随着我们对网络的接触,同时也萌生了许多的感想,这种思维模式就像我平时写日记时的心情一样,但日记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深沉的思索,而网络却是与别人分享的。我们向往着网络的发展,因为我们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得到很多,比如聊天可以消除我们的工作压力,扩展自己的交际空间;网上冲浪可以使自己的视野一日千里等等。但正如我们打开窗子的时候,扑面而来的不光只有微风,还有可恨的小蚊子。网络让我们进取,但也会使我们消沉,每当我独自坐在电脑旁边时,都会不由的想起时间来,不知觉中问自己:是时间跑得快呢还是网速跑得快?是自己改变了网络的内容还是网络内容改变了自己?如何才能使自己在网络文化中找到自我?我用鼠标不断的点击着,用十指在键盘上敲打着,心也在不断的思索着,同时时间也在一点一滴的流失着。
谈到网络文化,自然难免说说传统文化。我认为网络文化猛于虎、会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言论是不成立的,网络文化应该是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数百年之后现在的网络文化也会变身为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几千年,不可能有一种思想从头到尾一成不变,总是有新的思想文化出现,加入到传统中去。我认为谈传统文化,有几个要点是应该注意的: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丰富的结构,它不是一种单一的东西。传统文化不能说它只是指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成分组成的;其次,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不断变化的。所谓"传统",固然有延续的表现,但它同时也是跟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活动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是随意的、偶然的、毫无道理的。对于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我想说①存在就有其合理性。②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③网络给大众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舞台,一人一哲学,网络文化是大众哲学的大杂烩。④伴随着网络发展,网络文化必将是文化的最主要部分。⑤在网络中,每种文化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影响着。
另外,我认为网络文化需要健康的引导和合理的利用,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胡锦涛主持学习时曾讲话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在此,我想说:我们广大网民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好互联网,就算是虚拟的世界,但背后也是真实的人在操作,每个人的言行都应讲究一定的尺度,遵循法律与法规,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个人负责。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与自由,但不能因为个人自由伤害到别人的权利。我们网民理应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与那些影响和危害社会的言论展开斗争,义不容辞地宣扬真善美,义无反顾地鞭挞假恶丑。
【参考文献】
[1]百度贴吧 -魔兽世界
[2]新浪博客
[3]刘灿仕;;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4]程远芳;叶玲弟;;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王义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前沿;2004年12期
网络文化篇5
基于伦理的网络文化战略的出发点在于,揭示各种乌托邦想象背后的知识权力结构的宰制性,引入一种责任的观念,使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能够在微观生活中发挥其赋予权力和解放性的功能,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权力结构的差异和无秩序也潜藏着创造力和生长性的力量,完全以真实世界的标准框定虚拟生活并不总是适宜的,而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战略则在于建构一种反思与批判性的网络文化,使人们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磋商找到虚拟生活的方向。
1.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
翻开大多数关于网络文化的书籍,所讨论的问题都集中于诸多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集体想象,如网络就是新生活、电子人、电子全景监视(奥维尔之1984和“老大哥”)、言论自由、互动式交往、巴别塔(文化际沟通难题)等等,它们之中,有的认为网络技术不仅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生活形式,还能使现有的社会问题(如缺乏社群沟通等)得到改善;另一些则认为网络空间的发展会导致集权统治,会使人最终丧失自我走向毁灭。实际上,任何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构想都不是深刻的反省,而只是大众消费文化现象的延伸,仅是对于网络文化现象的简单化处理。面对网络空间所带来的伦理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确的伦理抉择绝不是对某种乌托邦想象中的信条的遵守,而应该引入一种对人自身的责任。
在网络文化的建构中,最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美国人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执着。其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和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由于言论和出版自由权被神圣化,任何针对网络内容的控制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弹(甚至使用反黄芯片的做法也受到了质疑)。最后,为不侵犯个人言论自由计,只能设法控制言论自由的不良后果,以约束那些滥发有害信息和以此牟利的人。这与美国一些坚持生命的超越价值的团体反对堕胎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实,言论自由之类的抽象原则本身并不错,但如果将其作为网络空间的一种乌托邦特性加以无条件的捍卫则是难以自洽的。显然,这对于不相信这条原则的人或网络有害信息的受害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圣经。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必须遵循一种新的责任原则。这种新的责任原则不再仅仅要求人们对某种乌托邦的信念负责,而强调人们应该朝向未来,对可以预见的后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对此,雅斯贝尔斯指出,我们对人类最遥远的未来,对人类历史的保存负有责任。责任伦理大师汉斯·尤纳斯发出的责任的绝对命令是:按照那样的方式行动吧!在你之后仍然存在一个人类,而且尽可能长久地存在。保尔·利科对尤那斯的评论是:“就尊重人的简单概念而言,命令是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超出一种由相互关心而保证的邻近的伦理。在技术时代,责任延伸到我们的能力在空间与时间,在生命的深处所能及的远处。”
现在,问题的重心必然转向一个现实问题:如果我们的公共选择是健康的网络文化(如果不是如此本文的所有讨论都是无意义的),谁应该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负责?麦金太尔(A.Mcintyre)曾提出三角色理论来描述现代性,他认为,现代性中具有伦理代表性的三种人是消费人、心理治疗家和管理专家。这是一种价值与手段分裂的“社会生态”,一部分人是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体,另一部分人则是声称能够服务于任何目的的专业人士。这使人联想到韦伯所称的没有心肝的纵欲者和没有灵魂的专家。因此,不论是消费者还是专业人士都应该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肩负起责任。尤其是拥有知识能力的专业人士,他们不应仅仅贩卖技术乐观主义以巩固其权威性,而更应该为增进积极的文化消费作出应有的努力。
如此呼唤责任原则也有某种理想主义甚至乌托邦的成分,但是,我们的确已经生活在一个伦理在最终依据上受到挑战的时代,可愈是如此,对于责任伦理的要求就愈为急迫。
2.走出公共电子牧场的悲哀
网络是一种公共资源,而人们对待公共资源的态度往往不甚明智。人类生物学家盖瑞·哈定〔GarretHardin〕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公共牧场的悲哀”。
“公共牧场的悲哀”这个典故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那时,大多数村庄的边缘都有一片“公共牧场”。附近的村民可以在上面放牧。如果他们能够明智地使用这些共有地,就可以逐渐增加自己的财富。但是,人口增加以后,出现了过度放牧的现象。虽然这种行为对大家都不利,但因为公共牧场没有人进行管理,人们仅从自己的立场进行盘算,他们只知道谁增加牛只,谁就多得一份利益,而只分担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损害,结果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高利益的同时,毁掉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最终,群体在公共牧场的行动自由,使群体利益遭到毁灭性破坏。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每天都在演绎着这样的悲剧。
在网络空间中,这种“公共牧场的悲哀”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谈到网络版的公共牧场,我们也许会立即联想到网络带宽有限:如果每个人无限制地接入网络中下载或发送大量的资料,对个人来说是回报性的选择,对集体来说则是灾乱性的。但这种现象可以由下载速度进行调节,除了个别的信息滥发行为外,没有太多规范的必要。实际上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空间中的文化氛围,或者说所谓虚拟生活的“民风”。
首先是信任问题。由于虚拟生活可以匿名进行,这对人们的信任关系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电子链接WELL上,一度有人要求以匿名(仍然保留某种与身份相联系的签名)的方式召开网上会议,结果如同玩游戏一样,参与者以一种邪恶的方式开始讲述关于对方的故事,彼此相互攻击。虽然人们最初接受了这种攻击,但当有人建议以不签名或仿冒签名的方式进行时,遭到了大家的拒绝,而且会议进行了两周之后,人们纷纷要求管理部门中止会议,因为会议上人们的破坏性太强了。WELL的创建者斯图尔德·布兰德and)说:“人们之间的信任被破坏了。毁掉容易,重建难。”从心理学上讲,网络上的信任缺失会给许多人造成伤害。显然,尽管人们在网上都是在使用虚拟的假面具与他人打交道,但是鉴于人们的人格气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各不相同,蓄意的欺骗往往更容易击中轻信者,给他们造成极大的伤害。毋庸置疑,如何在虚拟生活中适当引入信任机制对于提高虚拟生活的质量是有一定意义的。
其次涉及信息内容和交往方式。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许多人将网络视为猎奇与宣泄情绪的场所和寻求隐秘嗜好的同道的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商业化运作的网络公司及时地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文化消费心态,为了留住网民,在网络内容上追求流行化、花边化甚至庸俗化,网络和传媒对网络交往的宣传也有很多言过其实之处。其中许多内容很难说是积极的文化消费。这就是网络的传媒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信息内容被视为网站的馈赠,既然是馈赠,内容的质量就被放在第二甚至第三位考虑了,这种情况在个人网页的情形中也同样存在。至于网络中的交往方式,一种容易被接受的立场是,不管是何种关系,只要两相情愿就可以进行。但这些关系并不仅仅影响到相关人,一些不良的关系模式容易在网际广为传播。根据这些分析,我们看到使网络信息内容和交往方式变得更加健康和积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战略,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作为一个后发民族国家,如果在网络文化上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一种建构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勇气,难免会遭遇新的文化认同危机。简言之,现在流行的消费性的网络文化是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的。对于中国来讲,在娱乐性的消费之外,还应该寻求一些有益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发展路向。这项工作的职责主要不在国家,而在于网络信息企业和广大的知识阶层。
3.适度保持虚实之间的张力
虚拟生活中的失范现象,使一些人认为应该完全以真实世界的伦理规范来制约虚拟生活,但这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的虚拟生活自有其价值和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建构一种网络文化氛围,使人们在虚拟与真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要在虚拟和真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首先应该消除虚拟生活的神秘性,鼓励网际探索。信息浏览能力和对虚拟生活的了解已经成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允许人们依据个人的兴趣在网际浏览信息和选择各种形式的虚拟生活。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虚拟生活将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将会以网络作为他们学习和扩大交往的工具,同时,网络交往会随着人们的网际经验的增加而自然形成一些基本的规范,而这是我们难以预见的,故对于虚拟生活我们应该持一种开放立场。显然,这种开放的立场也应该是审慎的。我们必须看到对于虚拟生活的各种形式的夸大性宣传中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网络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例如,许多人声称:十年后虚拟实在将成为性抚慰的主要手段,令人兴奋却又安全可靠。但实际上,网络空间有一种固有的双重性,即尽管虚拟身体为各种新的虚拟活动提供了机会,但虚拟身体无论有多完美,依然不能替代真实身体的体验。而且这种虚拟身体与真实身体的冲突还会带来一些新的压抑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压抑是,网络空间的匿名状态在不断地诱使人们进行一些“不为人知”的反社会行为,如非法入侵他人电脑,偷看他人邮件等,而这些行为的最大危害是使人们处于罪的快感和悔恨交加状态。简言之,网络空间是不得不打开的潘多拉的魔盒,如何对待真实和虚拟始终面临两难抉择。
与此同时,加强虚拟生活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是未来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电子商务、真实社区的互助服务和公共参与都需要真实与虚拟的连接。从交往的角度来讲,网络可以使人们在真实社区中的联系更为紧密,而这不失为消解现代科层制度和都市生活隔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避免过渡网络沉溺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在此不愿意勾勒出某种乌托邦的前景,因为我们不能断定在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社会中,地理区域上接近的现代人真心愿意扩大相互交往。这显然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不同情况下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无法作出臆测。
此外,我认为,应在一定程度内容忍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和网络文化的消极性。由于在网络空间中身份具有流动性,传统的规范伦理模式不再完全适用。在虚拟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的不伤害原则外,其他所有的伦理规范都需要通过商谈共识模式形成,因此虚拟生活的无序性是网络文化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伦理规范就是在人们对无序性感到难以忍受时开始为人们所直觉,再由讨论达成的共识。使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即便真实世界中的权威机构不能容忍某些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如网际反社会言论,也未必能够及时有效地制止。从这种角度来讲,网络的确改变了权力合法性的来源,社会总体权力结构仍保持至上而下的宰制性特征的同时,附加了一种逆向的自下而上的草根性。但显然,这种草根性是离散的、块茎状和游牧部落性的,即便能够在微观上形成某种整合性的民主机制,它也未必能够超越其有限的视界,故我们对网络空间在总体上整合无序的能力也不作乌托邦式的想象。说到网络文化的消极性,我们应该容忍的原因是所谓积极和消极是相对的,其后果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的标准,除了对于极端反社会和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必须加以限制外,对于一些不甚积极的内容则应持宽容态度。这一方面是现实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的尊重。简言之,我认为,消极性和积极性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大多数虚拟生活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判断应该由个人通过批判和反思之后作出伦理抉择,而不应完全依赖于外界作出的是非判断。为此,需要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
4.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
网络空间是一种技术-文化现象,从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技术与技术型塑社会文化的并行互动过程。简言之,网络空间如何发展、虚拟生活如何进行,取决于相关利益群体的选择,应该倡导一种参与式的网络文化。网际存在由电子书写建构,网际交流完全依赖于语言的沟通,但由语言和符号的交流到建构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建构批判和反思性文化关键是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而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没有深度的无反思的生活。因此迫切需要有人思考“如何选择一种更好的虚拟生活”,以引发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在网络时代,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网络文化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显然,这种批判和反思应以大众为本位,故其主要任务不是去代替大众思考而是让人们自己去批判和反思虚拟生活。因此,在此过程中的思想者不应再以立法者的立场去为大众规定何谓积极的虚拟生活,而只能以某种阐示者的态度说明自己的诠释及前提。这样的诠释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去蔽”功能,即它使人们看到,原本只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的诸多生活安排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批判和反思性文化的功能是减少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微观生活的压制。这种压制往往通过调动自我的欲望使自我不能自拔,是一种尤为隐蔽的控制方式,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知识权力结构中的优势群体。对此,我们不想开出马尔库塞式的“大拒绝”之类的乌托邦处方,但坚持认为需要一种使人们对此有所领悟的“去蔽”,即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我认为,作为文化建构能获得这样的功效就足够了。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有时候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集体行动。一般来讲,作为文化运动的集体行动是象征性的,以意愿的表达为主要诉求,这种集体行动一般是自愿的和有限目标的,而不是缺乏反思的原教旨主义的和圣化的,其形式自然也大多是非暴力的。在集体行动中,如何明晰地表达立场无疑尤为重要,只有明晰的表达才可能使知识权力结构作出象征性的妥协,同时也能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权力结构所作出的妥协是有限的。
网络文化篇6
一、我国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首先,西方网络文化的渗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成了冲击。互联网上的资源、技术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英语已成为国际网络文化传播中最通用、最主要的语言,互联网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全球90%的网络业务在美国发起、终结或通过;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有94个在美国境内;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作出;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服务器中有10个在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最大的接入系统供应商、最大的ISP,全球主要的网络安全公司也在美国。西方国家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向我国大量输入娱乐文化、暴力网游、色情视频,渗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甚至直言不讳地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在这些网络文化信息的灌输下,许多人原有的理想和信仰逐渐淡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观念。
其次,网络文化表现形式的信息性、符号性会诱使人们政治行为失范。其一,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传统的政治话语权被打破,由于互联网时代被称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广大网民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参与网络政治。但是过度自由的网络政治参与为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二,网络文化拥有海量信息,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其间,影响人们对信息真伪的判断,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某一事件造谣生事,煽动网民攻击政府,引发公民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其三,网络文化缺乏明确导向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网络为人们畅所欲言提供了类似“电子大字报”的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评价批判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意识,也为党和政府获取信息增加了渠道。然而,网络内容没有鲜明的导向,不会明确地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只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个人的情绪、思想、意识和心理。此外,论坛、跟帖、博客、微博等经常会针对某一时下的热点形成强烈的网络舆论,一致声讨某个人或群体、政府,很容易引发网络内外的群体事件,如最近的“天价酒事件”、“局长微博”、“郭美美事件”等。
第三,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集权、技术集权的再现,出现“数字鸿沟”。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占有的资源差别巨大,产生新的不平等。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可以运用网络将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信息化较落后的国家,从而对这些国家的信息主权构成“侵略”。同时,有些谋求霸权的国家可以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一方面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向信息化弱国的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有利于自己的文化信息,从而实现其“文化帝国主义”的企图。就其对个人影响而论,经济收入是能否上网的一个重要因素,上网需要计算机、手机等通信设备和通信费用,经济富有者由于比经济贫穷者拥有更多信息资源,这使经济富有者更富裕,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二、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网络文化主阵地建设
第一,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网络文化是信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型文化,使人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音频视频技术等,将电子计算机与多种家用电器结合起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熔声、光、电、化于一炉。利用信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普及活动,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网民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广大网民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保证网络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确保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息迅速传播,并以广大网民便于接受的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促使广大网民在虚拟的环境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和认同。要针对一部分人因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政治信仰淡漠,是非观念混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功利化”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建设网上“宣传部”。
第二,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特色化服务不多,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供给严重不足,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强,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很大差距。二是网上“三俗”问题严重,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在网上蔓延,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给人们思想带来混乱,影响社会稳定;网络“水军”横行,网上攻击、造谣、恶搞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出现,干扰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要进一步拓展网络文化服务的领域,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平台。强化电子党务和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主动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亲民、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大力培育教育、科学、卫生、文化、艺术等网站,积极引导各类商业网站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唱响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大合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建设性作用,建设网上“组织部”。
第三,开展网络法制教育。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互动性为提高网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彰显自由个性创造了条件,网络分布式的物理结构,决定了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和无层次。任何一个节点上的网民都是平等的,他既是网络文化的消费者、接受者,也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提供者、创造者和者。网民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但网民的所有行为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要求网民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在网上从事政治活动时,既要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政治义务,做到不制作、不传播有害信息,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要求网民树立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意识,深刻认识互联网是新的国际政治斗争的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度,提高对有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信息管理处
网络文化篇7
(一)责任文化缺失导致的网络舆论语言暴力现象
当前的网络文化生态缺少责任文化,网络传播者缺乏责任意识。而且网络传播者规模庞杂,社会缺乏对网络传播者的追责机制。因此,网民在围观网络事件时,经常罔顾事实,从个人立场出发去评价和再次传播网络事件,从而产生诸多网络谣言和网络舆论语言暴力现象。2013年2月至9月,李某(某军旅歌唱家之子)轮奸案由于李某“星二代”、“富二代”的特殊身份而受到网民极大的关注。事件被披露上网后,国内各大网站几乎都在转载传统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追踪报道。而与事件相关的微博被网民转发、评论达几十万次。在这些网络转发和评论中,有一些是不法分子为图私利恶意散播的谣言。但更多的是网民因为盲从而进行的非本意行为。网络转发和评论的便捷性,以及社会缺乏对网络传播者的追责机制,这种盲从导致网络谣言大量传播、网络舆论完全倒向受害者一方,形成不公正、不客观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整个网络舆论开始讨伐李某的罪行以及李某父母家庭教育的失败。李父让童年时的李某在身上骑大马的视频被网民挖掘出来,并被作为攻击李父溺爱儿子的证据。这时网络公知杨澜“劳教对孩子的惩罚过重,李某可能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记者李蒙“请网络暴民不要伤害未成年人”等等公正、客观言论都被歪曲为替李某说情、为李家利益代言。
(二)急功近利文化盛行导致的网络炫耀式传播现象
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后这30几年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个先富裕起来的社会阶层。这个富裕阶层的创业者大多数是通过刻苦拼搏、勤俭节约来积攒起财富。但刻苦努力的创业者由于工作繁忙对子女疏于管教,并将自己的财富任凭子女随意挥霍。他们的子女形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富二代”群体。还有一个群体,在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投机钻营、违法犯罪等手段一夜暴富,他们是中国社会的“暴发户”群体。这些“富二代”和“暴发户”的大量出现在社会上催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文化现象。他们在急功近利文化的影响下,热衷于在网络上将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进行炫耀式传播,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或者实现一夜成名的愿望。声称“月薪三千元以下者都是下等人”的“雅阁女”、用大叠百元人民币来点烟的“小龙少爷”、天涯论坛上易烨卿与北纬“比富”的论战等等现象,都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急功近利文化在网络上盛行所产生的炫耀式传播现象。
(三)弱势群体文化压抑导致网络传播中的逆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生态中,弱势群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其社会地位决定着其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话语权。而网络是个相对公平的平台,来自任何群体的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网络成为弱势群体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最重要窗口。但是主流社会掌握的主流网络平台对弱势群体关注不足,并且将弱势群体描绘成较为负面的形象,如城市流浪汉、城市不稳定因素、不讲卫生群体等等。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双重压抑,导致他们在参与网络传播时经常表现出一种逆反的心态,以反传统、反主流的方式来宣泄压抑的情感,比如刻意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自恋和自大,或者极力追捧这种炒作行为。近几年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芙蓉姐姐”、“凤姐”现象,主要是由这种逆反心态推动的。“芙蓉姐姐”、“凤姐”等借助网络炒作而走红的人几乎都来自草根阶层,他们以不雅照、反传统、反主流的言行等方式,在网络上吸引到了众多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多数也是和“芙蓉姐姐”、“凤姐”一样的长相一般、社会地位较低的草根阶层。他们认为这些网络红人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话、做出了他们不敢做的事,代替他们宣泄了内心的压抑和对社会的不满。
(四)虚假文化泛滥导致网络传播信任危机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行缺乏有效的他律机制,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时有网络诈骗案件被报道出来。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造假事件和腐败案件,经过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这些信息在网络上的大势传播,形成了虚假文化泛滥的趋势,从而导致网络传播的信任危机。2011年6月郭美美在新浪微博上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虚假身份进行注册,并在此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进行炫富。中国红十字会随后立即召开新闻会对有关郭美美的一系列传言进行澄清,相关澄清内容也被各大网站转载,并被众多网民转发。但是这些澄清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让中国红十字会重建公信力,2012年的募捐总额比2011年减少1.5亿元。不仅如此,郭美美事件在网络上各种社交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不断发酵,国内其他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也受到了这场网络传播带来的信任危机的冲击,多数官方慈善机构当年募捐数额明显下降。如上所述,网络文化生态的失衡以网络传播的各种伦理失范现象表现出来,而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的广泛存在又将破坏原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平衡关系,形成网络文化生态失衡与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恶性循环状态。当网络传播伦理规范化,网络文化生态更易于处于稳态,网络上各个人类群体的活动、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种群,以及各种经济政治活动,将会更加有序、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反之,当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人类群体将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过度侵占网络内各种信息资源,或有害信息,进而侵占更多现实社会中的物质和能量资源,从而导致弱势人类群体因信息短缺、混乱而造成所占有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大量损失。弱势人类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损失又将反馈到网络上,造成网络文化生态进一步失衡。这种恶性循环将会对网络文化产生极大破坏,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混乱,进而破坏整个国家的治理秩序和社会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护网络文化生态平衡,保障网络传播伦理规范。
二、保护网络文化生态平衡,保障网络传播伦理规范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家的信息化,即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运用信息资源,加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互联网络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传输平台,各种信息在网络上的存在形成了各种文化,这些文化构成文化生态;同时,信息的传递产生了各种网络伦理问题。网络伦理的规范化和网络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如前文所述,网络文化生态平衡主要依赖于网络文化生态系统的自调节机制,这个机制主要表现为系统的反馈机制。反馈是控制论的重要概念,是指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与原输入值进行比较后对原输入值进行修正,从而调整系统运行状态和功能的过程。依据输出值对输入值的修正情况来划分,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正反馈时常会导致原有系统的剧烈震荡,因此网络文化生态系统维持稳态需要足够且有效的负反馈。这种负反馈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者的负反馈。我们应当遵循网络文化生态自调节机制,通过保障自调节机制来实现网络文化生态平衡,进而促进网络伦理规范的遵守。
(一)推动网络文化多样发展,保障网络文化生态自我调适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环节数,可以让食物链网更加庞大和复杂,从而让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途径更加多元,让生态系统的自调节机制更加强健。多元化的传递路径可以有效规避部分食物链出现断裂而带来的传递中断,维持较高的自调节能力,保障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网络文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是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网络文化的多样性,让网络主体———即人类,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来源和精神资源,从而使文化信息的生产、传递和消费有了更多的“食物链”,网络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更为复杂,网络文化生态将有更多自我调节的空间和余地,更有利于网络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稳定。网络文化的多样发展,可以让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充裕、传递途径更加多元、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反馈机制更加敏锐。因此推动网络文化的多样发展,可以有效保障网络文化生态的自我调适,维持网络文化生态平衡。与此同时,网络文化的多样发展带来的信息的多元传播和平等接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促进网络传播伦理规范得以遵守。
(二)巩固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主体文化生态位,以传统美德促伦理规范遵守
网络文化的多样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生态的自我调适,是网络生态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但是,网络文化的多样发展不等于网络中各种文化的平等发展或同时发展。网络文化生态中存在多个生态位,每个文化物种都在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当中自主发展。不同的生态位决定着各种群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资源的占有程度的不同。因此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文化物种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互惠、竞争、共生、寄生等各种生态关系。“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本源,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在伦理层面。重耻辱而轻罪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尚团体而弃个人的伦理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6]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宝贵资产,也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源泉,更是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主体文化。我们应当巩固中华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生态中的主体文化生态位,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与国内各地域文化、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网络中涵化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让“重耻辱而轻罪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尚团体而弃个人”等中华传统伦理美德成为网络伦理的主要内容,从而促进网络伦理的自觉遵守。
(三)适应网络文化进化要求,保障网络传播伦理可持续发展
和社会文化其他文化种群一样,网络文化也会跟随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变迁而出现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早在19世纪中期,斯宾塞、泰勒和摩尔根开始将生物进化思想应用到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解释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一切变异现象。他们被称为古典文化进化论学派。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学研究发展出了一个新进化论学派,该学派以怀特、斯图尔德、塞维斯和萨林斯等人为代表。怀特提出了普遍进化论,斯图尔德提出了多线进化论并开辟了文化生态学研究领域,塞维斯和萨林斯提出了文化进化的“二律背反”理论。[7]根据塞维斯和萨林斯的理论,文化在适应的过程中同时出现创造和保守两种特性,从而产生文化进化过程中的种系间断和区域间断现象。因此,网络文化的进化过程不会是连续的、单向的过程,而是网络环境中因不同文化种群的强弱势生态位不同,而产生抑制与反抑制、同化与反同化的过程,是间断式、多线式进行的过程
网络文化篇8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传统媒体经历了从最早的口诛笔伐,到对一些网络新词汇的吸收采用,再到现在网络流行文体更是直接成为了一些传统媒体的新宠。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的传播模式也从以往单一的网络传播到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如:2011年3月16日的《辽沈晚报》头版标题用上了“咆哮体”“:济源双汇!!十八道检验!!!我呸!!!”同时,该报在第二版用半版的地方登出大量惊叹号的“咆哮体”报道。2011年4月7日,《足球报》在第13版用近600字的“咆哮体”文章对当日凌晨进行的两场欧冠淘汰赛进行了报道。虽然现在传统媒体直接采用网络流行文体进行报道的这类情况出现得还不是很多,且零星出现的情况也因公众的褒贬不一而各有不同结局,但他们的出现毕竟代表了一部分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文体的妥协与认同。我们甚至有理由预测,今后会有更多的传统媒体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在其版面上去尝试直接用网络文体进行某些新闻的报道。当然,从时下而言,网络媒体的主要传播媒介依然是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网络文体的应用与影响。2011年,南海警方在高考结束的时候,在其微博上了一条“咆哮体”的警示公告:“今年高考结束了,考生们解放了,……但是,南海阿SIR在这里啰嗦几句:出去游玩要注意,游泳爬山神马的要以安全为前提;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要干,网上畅游要小心,结交网友见网友神马的要多三思,童鞋们,你们伤不起啊伤不起!!有木有有木有??!!”2011年8月1日,外交部通过微博发出一则“淘宝体”招聘信息:“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此次招聘研究与规划、公关与外宣人员6名,……不包邮。”2012年5月1日,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江宁公安在线”也在微博上用“甄嬛体”发出提示:“今儿个是小长假最后一日,赶着回家虽是要紧,却也不能忘了安全二字。如今的路虽是越发的宽广了,但今日不比往昔,路上必是车水马龙,热闹得紧。若是超了速,碰了车,人没事倒也罢了,便是耽搁了回家的行程,明日误了早班,也是要挨罚的。总之你们且记住了:舒心出门,平安到家。”在以上几例中,政府公务部门虽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网络流行文体来不同的信息,但都一改以往政府机构严肃呆板的形象,变得亲切可爱,获得了众多网民的认同与支持。
二、从网络流行文体看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流行文体是网络文化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表象之一,其彰显出网络文化的如下特征:
1大众性
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非常低———只要能上网会打字就能参与其中,因此网络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的社会差别,在网络中不同的人群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一个平等的言论环境。另一方面,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这使得更多的人愿意通过互联网交换信息,由此也使得更多的人在互联网中产生联系。这些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的大众性特点,实现了通过让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参与形成一种广泛的合力,甚至像卡西尔所说的那样“: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网络的现实是,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每一个网民在其中都已符号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网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巴赫金对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有这样的论述:“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
2交互性
网络文化依附于现实文化,又超越了现实文化,对现实生活中的遗憾与不满,往往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得以补偿与发泄。如“咆哮体”即是对现实生活中情绪的一种极端宣泄,而“甄嬛体”则带有对古代宫廷生活及权力向往的一种补偿。客观上,网络对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问题起到了舒缓压力、发泄情绪、缓解矛盾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人们喜欢甚至开始习惯于通过网络来发表看法,表达意愿,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才使得网络文化中的这些文体得以以极快的速度得以流行。
3价值合理性
网络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其独有的价值合理性。“一种大众传播工具,从发明到推广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互联网仅用了5年。国际互联网经过18年快速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每年互联网世界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仅2006年,全世界就产生了161×1018节的信息。但这个数字是161后面还有18个零———这些信息能填满1610亿个苹果(iPod)音乐播放器,它们以电子邮件、网站网页、数码照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存在于虚拟空间。”网络使得距离、方位和时间等交流中的桎梏因素得以消失,使得任何具有价值的文化作品都可以得到快速、有效、广泛的传播、复制和储存,因此网络形成了其独有的精神价值———平等、自由、民主、分权、多元化、兼容、共享等。这种价值存在的核心架构是平等与民主。
三、网络文体流行之后的思考
1网络流行文体是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长久以来,主流文化始终牢牢掌握着传播媒介,以达到掌握和支配话语权的目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仅仅只有主流文化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的。据2010年9月人民网《人民论坛》的一项调查显示,73.6%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有不少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不合大众胃口,难以打动人心”。与主流文化不同,大众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对大众的依赖性和价值共享性”。与主流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易为普通群众所认同与接受,但受制于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局限,大众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主流文化的压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新兴媒体迅速发展,而大众文化也借此找到了最好的载体迅速发展。网络作为媒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因此为社会个体提供了建构自由文化的平台,并以之来对抗主流文化,表达其阶级意识。网络流行文体的广泛传播,本质上是受众话语权的提升,从主流文化时期的被支配地位没有话语权,到大众文化时期的避开受压制性的权力享有话语权,这一抵抗实现了网络中自我身份的建构,使得这种文化比精英文化更具有号召力和示范的模仿性。网络流行文体正是在这种号召力下通过对示范的模仿得以快速走红。随着网络文化不断取得的成功,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逼迫其对网络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采取了部分认同并吸收的策略,通过使其得到主流文化认同与接受的方式来消解挑战所带来的压力,但同时也实现了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消融。
2从众性心理对网络流行文体发展的推动与限制
从众性心理是网络流行文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众性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在心理和行为上有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倾向。任何大众文化的兴起都离不开大量人群的追捧,网络流行文体的发展也不例外。从上文所提及的搜索数据可见,每一种流行文体的背后都是上百万甚至千万网民的参与,而且几乎每一种网络流行文体的兴起,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相似的过程:首先由某个或者某群网民创造出示范性文本,然后大众迅速通过对示范文本的模仿和构建,使得某种网络文体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成为流行,而该文体再以流行的姿态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最终形成一股潮流。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大众的快速参与与推动,短期内形成了滚雪球的效应,使得网络文体得以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从众性心理的制约,使得网络流行文体的长期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网络文化追求个性。某种网络文体得以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个性化的表述。但因为短期内的极度膨胀,使得原本用以彰显个性的语言变得泛化,乃至贱化,导致网民需要尽快的创造另一种文体来满足个性诉求的需要,从而使网络文体极快地进入下一个从众期,因此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某种文体进行系统有序的建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从众性心理又极大地限制了网络文体的发展,甚至使得网络文体在流行之后会迅速变得不再流行,成为一种趋势。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