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论文十篇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一、背景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大学时期是人生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教育的现状,初高中拼命学习,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习压力也相对减少,由于各大学生家庭背景、还有教育不均衡,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处理恋爱与学习关系处理都是各不相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而由此引出的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大学恋爱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恋爱现象。从态度上说,有人想谈,有人不想谈;从恋爱经历上来说,有的人谈过多次,或者正在进行,而有的人则没有谈;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恋爱日趋低龄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恋爱观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毕竟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培养优良个性,也能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特点呢,主要表现为:

  (一)恋爱动机简单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变得直接、奔放,毫无保留的接受对方的爱意。

  (二)盲目追逐爱情至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大学自我身份为学生,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大学阶段应该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而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首位,把爱与被爱视为首要任务,一旦恋爱,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消极心理,有的浪费时间、分散精力、耗费体力,从而成绩下降,造成情绪暴躁,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有的大学生整天如痴如醉,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于学习变得慵懒,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成为生活中的首要。一旦失恋后,变得一蹶不振,精神萎缩,食欲下降,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恋爱观念逐渐开放,传统道德渐渐削弱

  所谓道德,首先指事情具有排他性,脚踏几只船的爱情是要受到谴责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有时容易被别的异性吸引。爱情的道德是指爱情的纯洁无私,有些大学生为了爱情追逐名利,同样是让人觉得不道德。同时,传统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影响越来越弱。大学生对待同居问题都表示赞成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多数大学生将同居生活当成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并非道德问题。

  (四)“网恋”成大学生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宽带的出现,以及网络设备的增加与使用,许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处于青春年龄,对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各种网络联系方式的便捷,对大学生交友方式创造便利的条件,双方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交友社交范围的扩大,网恋成为恋爱的一种方式,甚至部分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可能性。

  (五)独立性缺少,心理易创伤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较突出重感情、易冲动,许多大学生在自己情感问题上缺乏独立性,喜欢听取父母、朋友、闺蜜以及家人的意见,在恋爱方面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要父母或者身边朋友说好,至于自己喜欢与否都勉强接受,而勉强的爱情不利于爱情长久,从而造成心理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谈恋爱非常普遍,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需要心理咨询、辅导员的关注,更应该引入其他方法。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爱与学业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恋爱中的人,往往神魂颠倒,为爱情冲昏头脑。大学生为了追求恋爱带来的幸福感,忘记自己的学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因此,当爱情来到大学生身边时,胸怀远大抱负、肩负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大学生不由陷入对美好的爱情憧憬之中,从而导致学习能力的丧失,学业水平的下降。

  (二)恋爱带有明显功利性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商品意识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新价值观念已经渐入人心,追求的爱情方式逐渐由精神转向物质。一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爱情与金钱是相互存在的。大学生在择偶过程中将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或者今后的就业、升迁等考虑在内,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方而是些除了家庭出身。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择偶时是先通过旁人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托人介绍认识,表达爱情基本建立在金钱与地位之中,而忽视对方恋爱需要感情基础。

  (三)恋爱缺乏稳定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没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造成对待爱情不理智、不成熟,在加之经济尚未独立,恋爱过程感情和思想易变,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朋友之间的善变、父母的反对、恋人之间的矛盾以及环境、经济的影响,造成感情的纠葛。

  四、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具体思路

  (一)制定方案,开展服务

  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从整体设计而言,辅导员应处在与学生心理咨询相配合的位置,如果心理咨询更注重事后性问题解决,或者在事后性解决中更强调与学生的沟通,那么辅导员可以及时跟学生家长、老师、同辈群体沟通。而在学生事先问题的预防中,辅导员要做好个案管理工作,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常见问题,具体方法上,则可以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学校学生心理服务工作进行调查,定期了解学生的需求、期待,评估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效果,并进行及时改进。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个人认为一般心理问题可主要采用个案,相对复杂、难以处理的心理问题可转介学生做心理咨询。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利用学生班会以及学校素质拓展的平台,更加注重成员的交流互动,从而增强学生技巧、能力、信心,并充分发挥学生所学所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二)形成一般性的解决问题思路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具体为前文提到的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与心理咨询配合开展工作。当然,毕竟因为人员有限,为了更好发挥社工介入的效果,要充分构建并利用好学校心理支持网络,比如许多学校都有意识建立的班级心理委员这一资源,以及专业的心理社团、心理专业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学生问题介入无孔不入。除此之外,同辈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作用社工以及专门的心理咨询无法代替。当然,因为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认识片面,这直接导致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虽然有强烈的想法寻求改变,但是仍然害怕被大众贴上“精神病人”等标签。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是非常恰当而且有效的。当然,小组工作的魅力仅仅这样运用还是非常不够的,我认为在学校团委工作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小组工作。当前,我国开展团委、党委的活动形式僵化,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够将小组工作的方法运用其中,每次小组活动就是一次团建活动,有专门结合热点,结合学生诉求的主题和巧妙的活动设计,那么党建团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也能改变学生对于党建团建工作的认识,增加他们的积极性,真正能够实现学生提升,向党组织靠拢的目的。

  五、总结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2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梁钰苓.周晖.封春亮,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3

  摘 要: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UCLA孤独感问卷对243名大学生进行成人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关系的探讨。结果(1)无恋爱经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有恋爱经历大学生;(2)孤独感和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3)将孤独感分为高低分组,高孤独感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结论:孤独感和恋爱经历会对大学生依恋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方式;孤独感;恋爱经历;独生子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21-01

  1 引言

  ヒ懒道砺鄞60年代Bowlby创立以来,已成为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Bowlby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Brennan, Clark 和Shaver[1]将成人依恋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依恋回避以害怕亲密关系和对他人亲密和依赖感到不适为特征,依恋焦虑定义为害怕被别人拒绝和遗弃。如果婴儿期的依恋是与抚养者母亲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则成人的依恋方式则涉及到更多的人和事。

  ス露栏惺堑备鎏甯械饺狈α钊寺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有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感在成人依恋和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2]。

  ゴ笱生处在青年期,艾里克森理论认为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马素红[3]的研究发现不安全型依恋的硕士孤独感程度要比安全型依恋的硕士要高。以往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コ槿×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86.79%。

  2.2研究工具

  コ扇饲酌芄叵稻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李同归和日本九州大学加藤和生共同修订的中国版的ECR量表,包含有36个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共20个题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2.3数据处理

  ソ测评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 结果

  3.1 大学生依恋方式在有无恋爱经历上的差异

  ザ杂形蘖蛋经历以及是否独生子被试在依恋方式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恋爱经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得分上差异显著,t = -5.679,P

  3.2 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ネ1表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都与孤独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

  ね1 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 **表示p

  3.3孤独感对依恋方式的影响

  ソ大学生的一般孤独感总分由低到高排序,然后取首尾各27%组成孤独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各66人)。以孤独感(高/低)、恋爱经历(有/无)和独生子(是/否)为组间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因变量,进行2×2×2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孤独感主效应显著,F (1,132) = 9.18,p

  4 讨论

  ケ狙芯勘砻魑蘖蛋经历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得分高于曾恋爱过的大学生,有恋爱经历的个体能够适当的表达自己并寻求心理支持,对有人可依赖的这种亲密体验更深,因此可能更容易适应与他人的亲密相处。有研究发现依恋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恋爱行为,低依恋回避组恋爱的比例要高于高依恋回避组[6],说明依恋回避与恋爱经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依恋方式特别是依恋回避。

  パ芯勘砻鞅砻鞴露栏性角浚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体验越强。本研究中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者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也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7],说明家庭亲密程度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很重要。

  ビ醒芯糠⑾执笱生产生孤独感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8],这种应对策略可能激活了个体的依恋模式。Bowlby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人们形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化表征,当人们遇到困难或危机时,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个体体验到高的孤独感,采取回避策略的个体可能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有研究发现[9]羞怯内向的个体可能社交能力较差,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上有困难,从而产生回避的倾向;另一方面,高孤独感大学生由于自卑可能害怕被拒绝而对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产生焦虑。但孤独感是否之直接影响和激活依恋工作模式,应对策略是否也会产生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ノ蘖蛋经历大学生依恋回避得分高于有恋爱经历大学生,孤独感和依恋方式呈正相关。高孤独感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分数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结果表明孤独感、恋爱经历会对大学生依恋方式产生影响。

  おおおげ慰嘉南祝

  [1]Brennan K A, Clark C L, Sliaver P R. Attaehment theoe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M]. New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46-76.

  [2]Meifen Wei, Philip A Shaffer, Shannon K Young, Robyn A Zakalika. Adult Attachment, Shame,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The Mediation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 (4): 591-601.

  [3]马素红. 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5]刘 平. 孤独的评定.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2-289.

  [6]林 玲.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 [J]. 思想理论教育,2008,3:65-70.

  [7]黄 海.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高中生;早恋;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9-02

  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早恋一般指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的爱情都已明确列入早恋的范畴。一般把早恋认为是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过早地对异性产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因而早恋又俗称“牛犊恋”。近年来由于高中生早恋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以及由早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早恋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开始研究早恋的影响因素。影响早恋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主要调查研究高中生早恋现象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2.1 问卷发放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某高中3800余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抽取学生1000人。共发放相关问卷1000份,收回1000份,剔除9份未按要求完成的问卷,有效问卷共计991份。本次调查采取团体测试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对1000名学生施测,调查时间共计60分钟,量表以匿名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填写,问卷由施测者统一收回。施测过程中,老师及家长均不在场。

  2.2 被试选取

  根据有无早恋经验将991名学生分为早恋组与非早恋组,发现早恋组与非早恋组人数之比为1∶3。根据1∶3的比例,从早恋组中随机抽取45人作为被试,从非早恋组中随机抽取135人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早恋组即年龄小于18周岁,正在谈恋爱或曾经谈过恋爱;非早恋组即年龄小于18周岁,从未谈过恋爱。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被试进行施测。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是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及行为的问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原有81个条目,包含15个分量表。1993我国岳冬梅等经因素筛选保留66个条目,包括6个父亲分量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被试F4、父亲拒绝与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和5个母亲分量表(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母亲过度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被试M5)。本次研究由于调查需要,对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进行设计,在量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般情况调查的相关问题,包括性别、年龄、学号、本人恋爱情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等问题。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修订,对一些不适合中国文化的条目进行了修改,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矛盾性,即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成功性,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或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知识性,指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组织性,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控制性,是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3.2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婚姻状况的关系

  本研究认为父母在婚为核心家庭,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为残缺家庭。结果表明:早恋组和非早恋组的家庭类型无显著差异,即高中生早恋与父母婚姻状况无关。

  4.2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大学、中专(包括高中)、初中和小学。对数据进行肯德尔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及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高中生早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4.3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通过对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11项因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存在显著差异(P

  4.4 高中生早恋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分别对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家庭环境量表的10项因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家庭在亲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5 讨论

  5.1 父母婚姻状况对高中生早恋行为发生的影响

  调查研究显示父母婚姻状况即家庭类型与高中生早恋行为的发生无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有些家庭由于结构缺失,青少年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本次研究未得到一致结论,可能与抽取的被试人数较少以及调查对象中父母离异率较低有关。

  5.2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早恋行为发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高中生早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王秋英(2001)的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教育动态敏感,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开放、理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将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早恋行为的发生呈负相关。本次调查未得到一致结论,可能与调查抽取的被试人数较少有关。

  5.3 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早恋行为发生的影响

  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分析表明,早恋组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均低于非早恋组。对家庭环境量表的分析显示,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家庭在亲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6 结论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的婚姻状况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无关;高中生早恋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关,且与家庭的亲密性和组织性有关。

  参考文献

  [1]韩宝磊,倪娜.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2):31-33.

  [2]马芳.大连市中学生早恋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09.

  [3]邱丽娜.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早恋态度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林文.对青少年“早恋”问题的理性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5]钟思嘉.家庭气氛与管教态度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A].1986.

  [6]曾秀云.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2):143-144.

  [7]黄平.中学生“早恋”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8):225-226.

  [8]刘敬伟.用爱心为中职生导航——中职生“早恋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引导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3):106-107.

  [9]韩培.当代中学生早恋与家庭环境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08,(18):121-122.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思想道德观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恋爱的认识和了解,对待爱情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当代大学生的优点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感觉敏锐、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缺点是:年轻气盛、好奇心强、判断能力较差。导致加强恋爱观教育比过去困难、复杂。以大学生适应和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爱的能力,忠于配偶的信念,确保爱情的纯真度,来维护以后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变化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高校恋爱情况也第一次以规定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线,这一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大学生在校恋爱的事实,让社会对大学生恋爱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和的问题。从相关文章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做的调查问卷发现,有1/4的学生表示有过失恋的经历,造成了心理的压力和负担,有1/4的学生处于恋爱期,将大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恋爱关系上,还有个别学生选择同居或试婚,开始承担“家庭”开销,其余的调查对象则表示:大学没有恋爱经历,将是很遗憾的事。

  (二)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压力的减轻

  高中时期学习任务繁重,考上大学是唯一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每天都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相对来说高中时期的男女接触较少,一般都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涉及到男女关系的感情的也会因考学而不敢表达。进入大学后,课程安排较少,学习压力减轻,出现较多课余时间。课余时间的安排,男生上网打游戏,女生则是逛街、看韩剧。校园里流传着“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产生了恋爱心理,看到别人成双成对时,加上不良环境得影响,多数大学生会认为谈恋爱是最好打发课余时间的方法。

  (三)大学生恋爱的“追风”心理

  寝室是大学生无所不谈的场所,看到同寝室同学都在谈恋爱,自己不谈会没面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看到别人有男或女朋友陪时,自己一个人在寝室;每次聚餐朋友都带着男或女朋友,自己却孤苦伶仃;校园里随处可见肩并肩、手拉手的情侣,自己会产生失落感,就会形成一种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吃饭、学习、逛街有个伴”的盲目追风心理。这样的恋爱存在着冲动性和随机性,也会形成不良的恋爱观。盲目的“追风”心理是普通高等院校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四)重恋爱过程,轻结果

  大学生谈论的话题不仅仅是社会、学习、人生等方面,追求的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更多大学生是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的如何。多数男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女大学生在恋爱时会选择浪漫的人,结婚时会选择稳重踏实的人,这就体现大学生在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选择上的双重标准。“毕业就等于失恋”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时、面对爱情与工作是否两全时,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分手。这也就表明多数大学生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反映出大学生对恋爱缺乏责任感。

  (五)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

  在普通高等学校周围出现最多的是出租房屋这样小广告,使得大学生同居、适婚现象较为突出。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体现在女大学生把都能“看得开,给自己喜欢的人就可以”。男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能对恋人以前的性经历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之心。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能接受婚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对婚前持反对态度。使得当前大学生对婚期的态度不断宽容,大学生非法同居、适婚现象不断提高。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和恋爱观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荣辱观教育

  道德规范是约束行为,也是激励行为约束力。我国传统的婚恋道德规范以禁欲主义为基础,封建思想明显,与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许多冲突和不相适应性。需要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种种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让大学生明确恋爱观是理想、义务、事业与相结合,是爱的义务与爱的权利的统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有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的性价值观。要加强对男生的责任感教育,加强对女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的培养,让其知道荣、耻的涵意,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性道德观念教育才能产生有效的力量,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会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调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学生在充实及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中,能放宽眼界,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提升个人品位。可多举办丰富多彩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特长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个性得到尊重,让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 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的生活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男女交往便利的条件,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已完成。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不免会产生想与异性接触、了解、交往等方面的强烈要求。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在生理上他们已达到成熟水平,但在心理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只有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才能增强大学生受挫力、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还有利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让大学生减缓内心冲突,增强承受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四)开展健康的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性信息快速的传播,使大学生性生理成熟不断超前,但大学生对性态度、的开放程度与性知识的贫乏、性心理的困惑状态是矛盾的。只有通过正规、全面性教育的宣传,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及性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对性能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让大学生了解性疾病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和严重性的危害,增强大学生对性病的防范意识,不仅能有效预防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传播,更能减少许多因怀孕、流产造成身心伤害的事情发生,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法律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婚姻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向大学生正面宣传和解释与规范婚姻关系有关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法与刑法中相关内容。在两性关系中让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或犯罪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法制观念的强化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三、增强大学生失恋的承受能力,避免意外发生

  有恋爱就不可避免产生失恋。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它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然而失恋会使人产生悲观、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严重者会产生极端行为。近年来,在报刊经常可看到因爱情纠纷引发的流血事件,遍布大学生的各个年级。由爱生恨,不惜毁人毁己。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对婚恋问题认识不清楚、处理不理性外,还暴露出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承受失恋的能力包括对待失恋应有正确的态度和失恋后能采取理智、道德的行为。恋爱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要做到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首先要正确对待失恋,摆脱自卑的束缚。失恋的人容易失去自信,认为失恋意味着自己无能。正如莫里哀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应该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爱情时时有知音。”大学生在培养承受失恋的能力时,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从痛苦中振作起来,把情感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把精力倾注到对学业的追求和生活的挚爱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失恋问题,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婚恋中容易出现的挫折,减少危害生命的悲剧发生。必须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教育大学生不应总活在昨天,明天会是崭新的一天。应该学会笑对人生,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告诉大学生失恋也会是人生的必修课,失恋会让人成长,让人变得更加的成熟,以后的人生中会更加认真的对待爱情。教导大学生失恋过后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把爱情当游戏,这样做不仅仅是伤害对方,最受苦的还是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1924)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1956)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1972)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1978)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爱情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3.1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

  身处大学校园的爱情,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爱情真谛缺乏理解。2.恋爱动机的偏差。3.恋爱道德观念的弱化。4.恋爱行为的非理性化。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王素珍(2003)认为主要有:1.爱情价值观错位;在其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后,发现大学生在爱情价值观方面,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但调查同时显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问题:①看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为了爱情影响学业。③推崇“爱情至上”。④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排他性”认识错位。2.爱情挫折。3.恋爱行为不当。。让人关注的是:如今的大学生“恋爱族”中,真正为爱情而相爱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据一项对11所大学近千名大学生的关于“你恋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回答的依次顺序是:满足生理和发展的需要、充实课余生活、双方接触产生爱情、作为一种消遣、寻求一种刺激、孤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对一行的好奇心、积累经验、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选择伴侣。这一结果应该说是令人担忧的,。黄家兵(2005)认为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其中的心理问题:1、恋爱普遍化与焦虑感并存。2.恋爱“过程体验”的空虚感。3.恋爱轻率而导致的无聊感。

  3.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面对如今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1.深化对爱情本质的理解,增强恋爱道德观念。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3.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4.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王素珍(2004)则从爱情价值观、爱情挫折和恋爱行为不当方面阐述了调适方法,认为在爱情价值观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自我调适:1.要学会思考。2.要学会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成才的关系。3.提高爱情的道德修养。在爱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爱情认识。2.要分析失恋的原因。3.要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爱是道德的表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大学生的爱情必须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

  4.爱情的测量

  综观国内外有关爱情的测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爱情观念的测量、爱情成分的测量、爱情类型的测量。

  4.1爱情观念的测量

  Rubin最早开始对爱情进行科学的测量。Rubin(1970)认为爱情是可以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Rubin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考验建立了13个项目的爱情心理量表和13个项目的喜欢量表,这是第一个区分喜欢和爱的研究;并确定了恋爱中人们思想的三个主题:依恋、关心和信任。这三个主题创造的爱情心理量表可用来测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情思想强度的大小。研究者们常在问卷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中评估RLS的有效性。

  4.2爱情成分的测量

  1)Davis(1985)曾对爱情和友谊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包括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和交心;而爱情除这些因素外还包括集束:激情和关怀。研究发现这可以让人觉察到什么时候友谊已经转化为爱情关系,或爱情关系正在逐渐降格为普通的友谊。Davis和Todd在此论基础上设计出了关系评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个分量表组成,它被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友谊,并能预测不同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哪种类型的友谊。2) Sternberg(1997)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过比较爱情类型的结构模型和评价这些模型中对多种亲密关系的有效性发展了36个项目、3个分量表的三因素爱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为指导,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最常使用的爱情维度:关爱、、激情、亲密、尊重、承诺和依恋这些维度可以被合成为只有四个成分: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并编制了相应的爱情测验量表。量表包含55个项目用来测量爱情模型的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用15个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则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爱情”一词为刺激,让27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由联想,再基于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包含以下5个方面: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5) 王娟(2006)采用问卷法,以中国五个地区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为被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5个维度。编制了包含26个项目的中国人爱情心理正式问卷,采用6点计分,4个项目设为反向计分。

  4.3爱情类型的测量

  关于爱情类型的测量主要是爱情态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据 Lee(1977)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包含42个项目,每个类型7项目的爱情态度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伴侣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爱情的影响因素

  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

  5.1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因素

  David(2003)的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们,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Roy,Jean(2002)认同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都是受到压抑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李志和彭建国(2000)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5.2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点如何预测成年早期的爱情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爱情关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冲突对青少年的恋爱中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并且,早期的家庭关系能预测人们恋爱关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个项目,后由我国研究者费立鹏等(1991)对该量表进行了三次修订,使其适用中国的家庭环境状况。该量表为5点计分,根据被试得分的高低,家庭亲密度量表将被试的家庭亲密度分成四种类型: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研究发现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5个维度: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来自于亲密度过高家庭的被试在爱情心理上更倾向于对各个维度有高的感受。

  5.3其他因素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对爱情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恋爱状况、恋爱目的和动机、家庭收入等。根据王素珍(2004)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学生认为,谈恋爱是情感的依恋,他们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对恋爱以后有什么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6.爱情心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爱情心理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爱情心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研究就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6.1研究对象有待扩展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中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心理的较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发育成熟较早,中学校园频频出现学生早恋现象,有关其对爱情的认识,因此,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而研究生虽然在年龄和心智上都比较成熟,但现有很多研究生处于单身,并从而有过恋爱关系,其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6.2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对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存在问题和教育对策的理论研究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上,对于爱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机制的分析较少,也没有具体探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爱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以当今中国人的爱情恋爱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国人幸福满意度应该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6.3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单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质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说明一些问题,但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工具来看,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测量工具要么借鉴国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编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结论上的差异,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结论。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爱情心理的理论问题,如恋爱观、爱情心理教育、结构模式、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将一如既往地受到关注,但是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的爱情心理原因机制。同时,对爱情心理的教育对策的效果评估也同步展开。

  第二、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国人爱情心理量表,为有效地诊断和预测不正确的爱情观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三、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将量表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起来,相互验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娟.(2006).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于.(2009).爱情心理及其与人际关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武汉:化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常泓,侯赞华.(2008).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学生爱情心理调查与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4-17.

  [5]林艳艳, 李朝旭.(200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40-44.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7-02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大学时代是人生之中美好的时光,而恋爱无疑是美好中的美好。两情相悦的恋爱使大学生身心放松,学习进步,生活愉快;而失败的爱情则会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困境,甚至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如何、迷入恋爱误区又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以及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对大学生恋爱报以何态度,大学生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现就谈一下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

  1、大学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且越来越低年级化;2、恋爱动机多元化。大学生恋爱动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社会思潮和环境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有的因为空虚而消耗时光,有的出于从众心理,把恋爱当成一种潮流,有的甚至出于功利之心,追求有钱有权者,还有甚着为了性体验。凡此种种,都是不理智和缺乏成熟的现象;3、传统道德意识淡泊,性开放盛行。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出入成双成对,犹如夫妻之生活;4、恋爱成功率低。由于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家庭等社会性问题,以及毕业时面临着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可以说是普遍开花,零星结果;5、学生抗失恋意志差。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生长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较弱。

  (二)大学生迷入恋爱误区产生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不良恋爱观以及迷入恋爱误区不仅给个人学业、前途、精神、生理等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给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带来了隐患。

  1、耽误学业,迷失方向。有的同学一味沉迷于甜蜜的爱情之中,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处理不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荒废学业,四年一无所获,耽误了人生积蓄精力、谋求发展的最佳时机,极大阻碍了未来的发展;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同学把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一味追求享乐、浪漫、攀比,不断向父母要钱,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3、损害身心健康。恋爱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女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由于自身性道德约束不力,女性健康知识和性知识缺乏,同居给女大学生带来的堕胎、性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这都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深深的伤害;4、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增加。一些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弱,一旦恋爱受挫,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心理,如羞辱、愤恨、悲伤、失落、孤独、绝望等,有的还出现抑郁、自杀、报复等行为。有的三角恋、多角恋,视对手为仇敌,做出伤害报复等极端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情感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心理基础,健康、理性的恋爱观对大学生当前的恋爱和未来的婚姻生活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持有两种极端态度,要么严密封杀,要么放任不管,因而一直一来大学生恋爱问题都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视,他们并没有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有关爱情、婚恋等知识,也很少开设这方面的教育课程,婚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较少。再者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已经成熟,但是他们通过正当、健康渠道获取性知识的途径还很封闭,甚至有的教育者“谈性色变”,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好奇、渴望与高校性教育及恋爱心理指导的缺失之间形成强烈的矛盾,极易导致大学生通过同居、偷看色情录像等非正当途径满足其性好奇。

  三、大学生恋爱之教育

  (一)开设大学生恋爱课程

  有极少数大学,现已开设恋爱课程,表明了高校教育者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开明、尊重、理解,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对于大学生谈恋爱,高校已不再封杀,但也不能放水养鱼,而要以指导者、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理智对待恋爱问题。虽然大学生们生理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加之阅历浅、社会经验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难免会有不健康的恋爱观,恋爱受挫时出现极端行为,以及的不当给他们造成深深的伤害。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大学开设恋爱课无疑给予他们爱情道路上以指导,迷失方向时以解惑,确为一种务实之举。

  (二)分阶段分内容进行引导

  刚入学第一学期,大学生由于对大学充满好奇,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谈恋爱的人数还不是很多,但到了第二学年随着交往的深入,开始出现了恋爱的预热高峰期,要抓住这个时机,做好正确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恋爱和友谊的关系。第三学年,大学生同居现象普遍,此时要做好女性健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第四学年,大学生因为毕业面临分手的现实,此时一定要做好放手爱、理智爱、恋爱挫折教育等,让他们正确面对分手,冷静处理感情。

  (三)做好特殊情况的处理

  除了做统揽全局的教育外,还要做好个别教育和正确引导。注意个别同学恋爱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如恋爱中的嫉妒、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失恋、恋爱中的单相思等,除了辅导员密切注意外,还要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

  (四)全方位、多角度教育

  教育者特别是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恋爱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注意方式方法及言辞表达、保密等;开设心理咨询服务,鼓励他们面对困惑、痛苦、挫折及时咨询,化解困扰;运用电影、录像、宣传画、网络及主题班会等生动有趣的手段深化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思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活动。

  四、结语

  大学生恋爱教育应从树立正确恋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观、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切实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成功的恋爱教育,不仅有利大学生在校内处理好恋爱关系,即使以后走向社会也能给他们确立正确的婚恋观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引。

  参考文献:

  [1]恋爱课有望成必修课引热议各方观点大相径庭[N].东北网-教育频道,2011-04-15.

  [2]谈恋爱需要课堂学学生谈恋爱是否必修[N].武汉综合新闻网,2011-04-14.

  [3]欧渊华.略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生 主题班会 访谈策略

  一、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越来越早地进入青春期,随之而来的便是青少年恋爱现象日益增多。很多教育者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恋爱教育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高中时代恋爱的盲目与迷茫?学校、教师、家长在学生恋爱教育问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二、研究过程

  (一)高中生恋爱主题班会案例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看待高中生恋爱,并对自身或同学的恋爱行为做出合理判断,我开展了一次恋爱主题教育活动。这次主题班会内容新颖,突破了传统班会中班主任对恋爱问题避而不谈的禁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班会主题:“向左走,向右走”――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班会活动步骤:

  1.心理游戏:测一测,看看你的情况符合描述中的几条。

  a.经常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的容貌

  b.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

  c.活动场所,有异性陪伴时,心情特别好

  d.很在意异性同学对你的评价

  e.关注某位异性同学的学习、活动……

  设计目的:设计贴近学生心理的小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心理学意义上的浪漫恋爱期。

  2.男女生分别进行交流讨论:如果恋爱,你希望你的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a.男生希望自己的女朋友:漂亮,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独立自强,乐观向上,有修养,有气质,不爱慕虚荣……

  b.女生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品行端正,有责任心,成绩优异,有上进心,无不良嗜好,勇敢,幽默……

  班主任追问:大家觉得自己符合作为他人理想朋友的要求了吗?学生陷入沉思。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并写出对另一半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在高中阶段必须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才可能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一时冲动下的情感,只能是短暂的快乐。

  3.配乐诗朗诵:舒婷的《致橡树》

  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设计目的:这首诗源于高中语文教材,学生比较熟悉,用诗朗诵的方式传达指导性答案,使学生产生共鸣:正确面对爱情的态度――同甘共苦,乐于奉献,勇于负责。

  4.出谋划策:帮助恋爱的同学做心理调节。大胆写出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归类摘录学生的字条,如下:

  a.一定要有远大的目标,不能整天沉醉于恋爱中不能自拔。

  b.多与班里其他同学交往,不要赢得一个人而失去整个世界。

  c.班主任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比较开明,可以多和他聊一聊,可能会有些收获吧。

  ……

  设计目的:通过无记名字条的方式,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效果。

  5.名人故事、名人语录:简述和邓颖超,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投影展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儿子的名言:“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

  设计目的:空洞的说教总是显得苍白无力,用名人故事和名言,可以让学生更加信服班主任,使班会课更具有说服力。

  6.班会总结:希望大家能选择正确的时间,开始自己的恋爱;选择正确的人,拥有美好的未来。

  设计目的:用一组格言作为班会的结束,既强调了主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对待恋爱,同时给出希望和祝福,希望学生能将自己的高中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加充实。

  (二)学生访谈

  在进行学生个别访谈的过程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一般在访谈中采取沟通型指导方式。首先,我充分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挖掘他们恋爱背后的东西:是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与家长总是对着干开始的恋爱?是学习没有方法、动力,成绩差,没有成就感,所以用恋爱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还是在一起互相帮助,真正想在一起的恋爱?其次,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强调恋爱的危害,尤其是对学习的危害。最后,对于可能出现的外显行为必须严格限制,因为高中生易冲动,对性存在着好奇心,所以明确告知他们不文明、不安全的恋爱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防止不安全的发生。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增强学生自我教育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养尊处优,挫折教育减少。所以,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寻找倾诉对象,缓解压力,成为高中生恋爱的主要诱因。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非常重要,适当地在班会课和平时的集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以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以独立自主地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恋爱泛滥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二)学校合理规范学生行为

  由于高中生恋爱群体日益壮大,仅仅凭借班主任的个别辅导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学校必须勇于承担责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恋爱指导的重任。当然,学校不能单纯地用校规校纪的方式来禁止学生恋爱,也不能采用停课、记过等粗暴的手段解决高中生恋爱问题。学校应该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设立专门的指导机构,让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有寻求帮助的途径。

  (三)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校联系,在学生教育方面应该属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目前我所在学校的情况来看,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仅限于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有很多家长甚至在开家长会时都以各种借口选择不出席。这样,家长和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对于学生进行教育时则不能深入和有针对性。有些家长经常以不懂教育、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交流为借口。作为教师,我的办法是主动地与家长联系,教授一些简单的教育常识,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成长,尤其是恋爱成长的教育中来。

  四、结语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9

  进入世纪年代以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打开了“虚拟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本身。就婚姻、爱情而言,随着网络成为新的恋爱载体或者工具,“网恋”,不仅成为“E时代”的时髦话题(例如,“网恋,你今天谈了没有?”,“爱情也可以下载,网恋是下载来的异性朋友”等),而且直接冲击着传统的“面对面”互动的恋爱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制度伦理造成深刻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网恋”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淑凤,;陈露,;伍一俊,;朱家骢,;杨国华,;周丽,等)。概括地说,前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文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一些“网恋”故事进行感性的描述分析;二是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从“网恋”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冲击方面进行分析;三是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网恋”者精神、心理需求的分析;四是犯罪学角度的研究,主要对发生在“网恋”过程中的越轨、犯罪行为进行分析;五是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网恋”者人际互动关系方面的分析。

  前人的研究在对“网恋”现象进行分析时,往往较多地倾向于案例和数据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分析。即使有理论分析,其理论也往往显得不够明确和没有形成系统性。另外,前人的研究大多对“网恋”持道德评判的立场。本文试图通过跨学科的角度,综合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和经济学的“对称交易论”,对“网恋”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而且尽量争取做到不带感情色彩、保持理论分析中的价值中立。

  “网恋”的定义与类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年月日,中国内地的连网计算机已达万台,上网人口达万人。据CN的网上调查显示,近%的网民有过“网恋”的经历。尽管CN的调查数据可能不能完全科学、客观和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网恋”者的数量,但是作为伴随互联网而迅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恋”,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关“网恋”的权威的、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笔者认为,要想对“网恋”进行相对科学、客观和有效的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网络”、“恋爱”及其之间的关系。

  “网络”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信息传输网。其本质是一种更广、更快、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工具。网络在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加以极大地伸延和扩展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时空距离,从而把世界连接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球村”。网络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轻松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换信息、商品和服务(冯鹏志a,)。

  “恋爱”简单地说,就是异性之间进行爱情、情感和精神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恋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革命年代”的“红色恋人”、“爱人同志”,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告征婚”、“婚介热线”(周宛润,),一直到目前网络时代的“网络恋爱”、“E代情缘”。

  至于“网络”与“恋爱”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恋爱的方式因时代、观念和技术的变迁而异。在现代网络社会,现代人往往面临着“两难”: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和高流动性的工作职业等)往往使得他们筋疲力尽,无暇顾及其“终身大事”;另一方面,基于生理本能需求和心理归属感,往往又使得他们火热、疯狂地追求爱情、情感。而网络作为最新的交流技术,以其信息传递的瞬时性、广泛性、超时空性、虚拟性、符号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需求,成为现代人交流、恋爱的“理想”工具或载体。由此,“网恋”可分为两类:

  、将网络作为载体(例如“虚拟社区”和聊天室等)的“网络的恋爱”:在网上认识,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网上“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的纯精神性的“柏拉图”式的“网恋”。

  、将网络作为工具(例如QQ和E-mail等)的“网络+恋爱”:首先在网络上认识,双方都有进一步交流了解的愿望,这种交流了解慢慢发展为恋情,然后再通过见面形式,从网络走下来开始传统的恋爱过程。

  基于此,笔者认为,“网恋”就是有爱情意向的年轻男女,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作为载体或者工具,对情感对象进行虚拟性或者虚拟性和现实性兼而有之的理性选择的“交易”过程。

  “网恋”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同一般的社会交往行为相比,作为特殊的社会交往行为的网络交往行为,有着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冯鹏志b,)。由于“网恋”是典型的网络交往行为,所以“网恋”也具有网络交往行为的基本特征。

  、虚拟性。所谓“虚拟性”,并不是说网络交往行为不构成为人们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交往行为方式,而是指网络交往行为得以依附的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赛伯空间”(注:赛伯空间,原意是指经由网络相连的电脑使用者所体验到的一种共感幻觉。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赛伯空间的涵义已经延伸到既包括由网络所形塑出来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体味得到的虚拟空间,也包括通过“虚拟现实”这种人工技术所创造出来的情境。)。与人类的具有实体性和可感知性的一般社会行为不同,网络交往行为只存在于以数字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信息关系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一般的社会交往行为所必需依附的特定的物理实体或时空位置,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或能量流动的过程之中,而是奠基在以光速运动的比特及其特殊的数字化的运动组合方式或过程之中。在这样一种数字化世界的环境之中,网络交往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虚拟的交往行为。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包装”和伪装,给你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到的“缺失”的“快感”。

  、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网络交往行为主体在网络上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了网络交往行为主体之间,以及网络交往行为主体内部,围绕着信息和知识之生产、传递、交换、流通、竞争和冲突等环节,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相互参与和相互操作的性质。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它的特征不是电子通信,那只是一种附属物,相反,是交互的性质标志着电脑空间的特性。与此同时,网络交往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行为,实际上也是网络空间中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但是,与人们现实的社会交往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线性的互动特征不同,网络交往行为的交互性特征在于它不仅包括了不同网络交往行为主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网络交往行为主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现代社会压力大、节奏快和流动频繁,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时间上的紧迫。网络拥有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

      

  朋友,为相识、相恋创造机会,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让交流变得更加自由、自然和充分,选择的余地很大。显然,这是其他媒介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超时空性。所谓“超时空性”,是指在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过程中,由于信息能够以光速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在极大地延伸了人们网络交往行为或网络互动的交往行为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在现实的人际互动过程中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被大大地压缩甚至取消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延伸出来的网络交往行为,则把人类在其交往行为过程中对时空界限的超越性质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交往行为中,人们借助于大量的信息不但可以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人际之间的网络互动在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网络的支撑下,也开始发展到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支持,而总是必须面对面地进行了。“网恋”的出现与兴起,大大减弱了现实生活中时空距离给人们的婚恋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使得爱情能够通过网络传递得以迅速实现。

  、符号互动性。所谓“符号互动性”,是指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必须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作为其交往行为的中介乃至互动对象的性质。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图像和信息的存储库这样一种最基本的特征,实际上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性或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图标和象征符号不仅构成了人们网际互动的必不可少的交往行为中介,而且更进一步构成了人们可以与之直接进行互动的对象,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奠基在并依赖于由这些信息符号及其相关的知识系统所构筑而成的一个虚拟性的抽象王国之中。与传统婚恋方式中的“身体语言”接触、现实视听交往不同,“网恋”中恋爱双方大多是通过文字性信息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寻找虚拟的感觉,拓展充分的想象空间。

  基于社会学“戏剧论”的“网恋”现象研究

  、“戏剧论”与“网恋”

  西方著名符号互动论社会学家戈夫曼通过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开创了社会学理论中的戏剧分析范例。戈夫曼的“戏剧论”认为,个体在特定时间内交往活动的场域总是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作为一种“集体表象”,构成了表演得以社会化、模式化和限定化的方式,使得表演与社会期望相符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表演,即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个体的表演往往会是体现和例证社会公认的规则,掩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价值和规范不一致的行为。而在“后台”,所有在“前台”中隐藏的事实,或是各种非正式的举止都会出现,个体在其中所展示的大多都是自我冲动、自发和具有人性的成分。因此,尽管“后台”通常与“前台”相互为邻,但是彼此之间却泾渭分明、相差甚远(蔡禾,)。

  借用戈夫曼的“戏剧论”,笔者认为,“网恋”也有“前台”与“后台”之分。按照前文中对“网恋”类型的两种划分,就前者而言,由于双方在现实中完全不接触,他们之间仅仅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柏拉图”式的“网恋”,姑且可以认为其“表演”极端地表现为仅仅局限于“前台”。至于后者,只不过是把“前台”搬到了网络中进行,借助网络为工具或快或慢、或完整或跳跃地完成传统恋爱模式中从相识到相知、相爱的过程。而一旦双方“见光”(注:“见光”,是一种网络用语,意思是现实见面接触。)后,“前台”的“谈婚论嫁”往往最终会重新回归到现实的“后台”中进行。

  、“网恋”的“前台”

  一般来讲,网络交往会有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真实自然地表现现实中的自我,二是在网络中隐瞒真实的自我;或者是在网络上突出其次要性格,或者是在网络上变成其“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或者是在网络上变成其“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

  在“前台”中,“网恋”双方借用文字性的信息交流,可以随便地隐藏自己想隐藏的任何东西,可以随便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任何东西,但是对方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所思所想“一无所知”。

  、“网恋”的“后台”

  传统恋爱模式往往是先接触、先看清了对方生理上的优缺点,做出是否继续的结论之后再进行下一步。而“网恋”的“前台”交往则打破了传统的恋爱模式,是从了解到接触,有了心灵的共鸣才决定要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到外的过程。

  现实的恋爱往往不能够摆脱恋爱所附加的各种社会因素,例如社会背景、地位、身份等。在“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中,恋爱有时陷入了“郎财女貌,门当户对”的世俗爱情观。“网恋”以网络为主要沟通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各种方法,如E-mail、QICQ、聊天室、BBS等网络虚拟社区等来表达感情。网络的这种虚拟性,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等外在条件,使“网恋”没有国界、地域的限制,给爱情

上一篇:大学生厌烦老套性教育课 要求“来点劲爆的”
下一篇:4K/3D/120帧的《双子杀手》,我追杀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