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名言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我国教材由于长期来使用单一的社会发展理论,往往有失公正,不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本文尝试引入文化学上的“轴心时代”理论,揭示出先秦诸子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背景,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①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变化急剧”。

  这显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类社会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按照这种理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那只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时代的思想,封建时代今天早已超越,而且还应该受到批判。

  所以教材说“(诸子)有些见解因受历史的局限而带有明显的封建印记”(p1),“从总体上讲,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色彩”(p5),“有论者以为,老子是以退为进,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来对待辩证法”(p6),“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图”(p47),“孔子(关于世界大同)的这一理想固然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想改变现实的意愿,但在小生产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这种理想,实属无法实现的乌托邦”(p47),墨子倡导“兼爱”,“这反映了当时一般劳动人民和小生产者改善生活的愿望。

  动机可嘉,但却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p48),庄子“对一切功名的绝对否定也会导引人们消极避世,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p16)……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所以有必要换一种历史的眼光。

  马克思从来不把他的理论视为惟我独尊,而且即使马克思在划分历史时,也不是仅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一种,比如,他在中,就以“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的标准把社会划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人类历史当然还可以有别的划分方法。

  我注意到如今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轴心时代”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传统、继承传统也许是一个更好的理论框架。

  二“轴心时代”(Axial Period,又译作“枢轴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1949)这本书中提出的。

  他注意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

  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1.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地理横亘,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

  但却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发生了一种飞跃,形成了现代各主要文明各自的文化轴心,使得各个不同民族都“获得了全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东西”,人类从此被“一个共同的起源和目标”联结在一起。

  这种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巧合,让几代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

  2.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②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而使欧洲文化重新燃起新光辉,从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印度佛教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③中国文学史上多次掀起的“古文运动”都提出“宗经明道”的口号。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讨论,虽然有人不承认与轴心的关系(如王蒙说:中国压根就没有人文精神,你失落什么呀

  又何须重建呢

  ),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回到了“轴心时代”,从周易等著作寻找思想能量(如“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人要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能在物质追求方面贪得无厌)。

  甚至我们的主流文化也在不断回归轴心寻求治国方略,比如“以德治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都可以看做对中国文化轴心的回顾。

  3.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在形成一次新的“轴心时代”,或者称“第二次轴心时代”。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有相当的警惕,假如我们在今天处处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现实下,贸然抛弃中华文化的“第一次轴心时代”,而接受“第二次轴心时代”的说法,是不是会重新导致“西方中心主义”

  况且,是否真的出现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这需要较长的历史来验证,“轴心”的意义在于其向着后世辐射,我们不能贸然判断一个缺乏历史发育的“点”已经是“轴心”,当年的“毛泽东时代”不是能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教训吗

  所以,我认为“轴心时代”理论最具价值的部分还是其第二个要点,即轴心的回顾和辐射。

  从这一理论推论,先秦的意义就没有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而终结,人类文化的划分就不是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轴心辐射的时代)。

  今天,轴心的火焰依然没有熄灭,轴心的能量依然在辐射,这是我们依然要学习先秦经典的理由。

  三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从而发生重大的转折(“轴心理论”称之为“超越”),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但是轴心不是突然形成的,所以还要讲到春秋战国前的殷商西周之际(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即所谓“前轴心时代”,这个时候中国历史已经发生了大的转折,即从神本到人本,从君本到民本。

  中国社会发展到商代,还一直是一种“神本”社会,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为了祭祀鬼神,商统治者大量地杀生,遭致人民的怨恨。

  而周人从古公亶父起即不忍杀人父子④,又能从商的覆灭中汲取教训,认识到“惟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所记的那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正处于“轴心时代”初期,也深刻反映了前轴心时代对于轴心时代人们观念的影响。

  其第一段: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从这一则记载中我们看到,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已经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少数的统治者(“肉食者鄙”“小惠未徧”),也不是天上的神(“神弗福也”),而是人民,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可以一战”。

  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

  而曹刿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通过他来反映这种观念的变化,更说明这种观念在当时已经普遍深入人心。

  “轴心时代”一方面肯定了“前轴心时代”的人本主义民本主义,一方面又有重要的超越。

  周人把眼光从天下转到人间,于是制礼作乐,安排人间秩序。

  然而仅仅到了东周,这个人间秩序就开始毁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使“轴心时代”的文化精英们认识到仅仅注重现实世界的秩序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秩序。

  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于是把目光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

  这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对于终极价值的追求,人正是在这种终极追求中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我们在孔子关于人的伦理道德、人的自身修养,尤其是关于“仁”的表述中都看到了这样的思想。

  其他诸子的思想精华部分也无不在于此,比如庄子的,看似在追求一种永远无望的目标,其实正是暗示着人的生命发展的无限性、终极性与完美性。

  我们要用这样的眼光来学习,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四下面我们用“轴心时代”的理论来分析教材中几则先秦诸子语录。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

  ,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书名,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论者,纶也,轮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也就是说,“论语”的“论”字有经纶世务圆转如轮的意思,而这正暗合了“轴心”意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三则语录看似是在讲学习,其实讲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做人功夫。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学习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如果不学习,连做人都会“罔”,都会“殆”,还谈得上什么治国平天下呢。

  所以教材把包括孔子这几则语录在内的先秦诸子语录都编辑在“品格·胸怀”这一个大单元,是有道理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而人的学习和修养是永无止境的,也就是“轴心超越”关于终极追求的认识。

  这不能不令人发生一种紧迫感,所以孔子来到川上,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孔子把这种终极追求概括为“仁”,认为君子一刻也离不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这样。

  为了“仁”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孔子自己是如此,他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学,无论是陈蔡断粮也好,惶惶如丧家之犬也好,都能够始终不改其道。

  他还用这个标准褒贬学生,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什么是“仁”

  教材说仁就是爱,这个解释过于简单,它还应该是精神领域的一种终极追求(“轴心时代”理论称此为“内向超越”),包括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和理想情操,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修养,从这个修养出发,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克己复礼”。

  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再说《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

  老子,春秋末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据说生年略早于孔子,故有孔子问老之说。

  从表面上看,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不同,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恢复人间秩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回归自然。

  但从“轴心时代”理论看,他们又是相通的,即都是认为在我们通过感官和智力所了解到的现实世界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努力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个精神境界,用孔子的话来说是“仁”,用老子的话来说则是“道”。

  我们常人对于世界的知识常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常识,而“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道”的世界里,许多现象许多知识都和现实世界不同甚至相反,所以,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就必须要有辨证的眼光,认识到世界的多维,不但要看到正面,还要看到反面,不但要看到它现实存在的一面,还要看到它超越的一面。

  《老子》一书就充满了这样的机智和辩证法思想,《老子》可以说是最早对我们民族精神进行辩证思想启蒙的一个读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第二章)“美”与“恶”是现实世界中最常见的两种现象,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之后,第二章便举出这一对现象来进行讨论。

  我们所看见的现实中的美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美吗

  我们所看见的现实世界的恶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恶吗

  老子点到即止,引而不发,我们可以到庄子那里看故事。

  比如《庄子》中有一篇《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对马进行修饰,在天下人眼里,恐怕正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而庄子则认为这是最最丑恶的事,正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后世龚自珍《病梅馆记》亦有类似表述。

  )美是一种最不确定的东西,美学是研究“美”的,可是研究了几千年越研究越糊涂,有人说美是主观的,有人说美是客观的,又有人说美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

  有人说美是有用,马上有人反驳说一幢楼房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即使是汉字“美”的意思,几千年来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把“美”看成是会意字,说“羊大为美”(东汉许慎),有人则看成是象形字,是一个头戴羽冠舞蹈的人(我比较倾向后者,因为前者重视的是物质之美,后者重视的是精神之美,更能体现“轴心时代”的超越。

  况且,按许慎的分析方法,我也可以说天上掉下人民币“”才是美)。

  美是主观,美是客观,美是有用,美是好吃,美是好看,美是有钱……是不是越争论越糊涂呢

  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据说现在西方人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美学不再讨论“美是什么”这种抽象的命题,而是改为研究各门艺术的具体的美了。

  这也就认同了老子所说的“美”是不可言说的观点。

  “善”亦如此,历史上对于人性的争论,有说性本善,有说性本恶,也是争论了几千年。

  到1993年上海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学生辩论赛,抽到的决赛题目就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从中国的国情看明明应该是维护性善的,却因为抽到了反方而来维护人性本恶,居然也把台湾学生驳得人仰马翻。

  由此可见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

  是不是只有“美”与“善”的概念才这样说不清呢

  不是的,老子认为天下的事情大多都说不清,他接下来一连举出六对矛盾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同上)一部《道德经》,就是由这一系列矛盾范畴组成的,老子提醒我们,只有看到矛和盾的两个方面,才能把握矛盾背后那永恒不变的“道”,也就是周易所说的“一阴一阳之为道”。

  所以圣人的“无为”和“不言”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而是懂得避免陷入现实世界的矛盾,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言说。

  所以假如要批判老子,也不适合说是什么唯心主义,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因为他超越形下物质世界,直指形上“道”的境界,而这正是“轴心时代”诸子理论的基本精神。

  《孟子》《孟子》,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孟子言行,由孟子与其弟子编撰而成。

  孟子,战国时人,孔子以后先秦主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而孟子与孔子又有区别,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

  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

  ……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

  ”胡适这话,假如后来不加了括号补充,便不完全了。

  因为民本思想(也就是所谓“妈妈政策”)是前轴心时代便已达到的,孟子假如仅止于此,便称不上是“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他必还要有精神上的超越,也就是胡适补充说的“格君心”,我们不妨再说得明白一点,是人格理想。

  这两方面加起来,才是完整的孟子。

  下面分而述之。

  孟子发扬了前轴心时代的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思想。

  他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梁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尽心下》)敢于当着梁惠王的面指责当时的国君“率兽食人”,质疑他们的行政资格;敢于直说“民为贵,君为轻”,这都是非常鲜明的民本思想。

  教材说孟子“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图”,我们前面说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

  不过话说回来,民本和民主确实还有距离,民本是为民作主,民主是人民作主,为民作主是诉诸于统治阶级的,因此属于主流文化范畴,而轴心时代的意义,还在于它产生了一个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超越,它更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在有机会的时候把这种修养普及到整个中华文化。

  《孟子》一书记载,有一次学生问孟子说:“人和禽兽到底有何分别

  ”孟子回答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几希”就是界线非常细微、模糊,也就是说人和禽兽的分别,其实只是一线之隔。

  这一点也被现代基因研究所证明,据说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区别只有百分之一点几。

  正是这百分之一点几,决定了人和禽兽的区别。

  用纯物质的眼光看,精神应该是没有份量的,或者有,也是“几希”,或如西方电影所说人灵魂的重量是21克。

  ⑤然而正是这“几希”或“21克”的东西,成为轴心时代思想家努力超越的目标,构成孟子人格理想的重要内容。

  教材中能体现孟子精神超越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和“大丈夫”两则语录,不过我认为还应该补上“浩然之气”一则,才算比较完整。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公孙丑上》) 先秦诸子的这些思想和论述,奠定了中华优良文化的轴心,至今仍在发射强大的精神能量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太多了,写这些吧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有相关图书《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之诸子百家》,动画《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为《诸子百家》,另外《诸子百家》还是由东莞神狼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3D网络游戏。

  流派谱系

  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战国】

  扁鹊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许行、

  邹衍

  荀子、韩非子、

  吕不韦、

  【汉】

  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

  王充

  百家简介

  一、儒家:

  孔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创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

  于今而言,犹不止此。

  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

  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

  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

  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

  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有相关图书《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之诸子百家》,动画《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为《诸子百家》,另外《诸子百家》还是由东莞神狼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3D网络游戏.流派谱系诸子百家谱系:【先秦】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战国】

  扁鹊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许行、

  邹衍

  荀子、韩非子、

  吕不韦、

  百家争鸣的展开对当时以及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当时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用“智慧精华,惠泽千年”这八字来形容。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

  他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其一,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流派代表 儒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

  其中《乐》后来亡佚了,现存《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www.yuaNyOUKe.COm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

  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

  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

  相传老子曾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

  ”政治上提倡“无为”、“顺应自然”。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

  《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

  《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

  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

  庄子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乘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在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杨朱。

  墨家主张: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

  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尚同”,“明鬼”、“尚贤”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

  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

  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

  《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

  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

  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

  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

  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

  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这与[2] 的形势相适应。

  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

  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名家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

  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

  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

  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

  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

  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

  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

  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 ,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 《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诸子百家”之一: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为“十家九流”之一。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

  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

  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

  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杂家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综合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

  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赵蕤著《反经》综述杂家。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

  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代表人物:许行小说家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

  《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

  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所能代替的。

  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方技家方技家代表人物,远古有岐伯、俞拊,战国有扁鹊、秦和,汉初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

  《汉书·艺文志》录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现分为《素问》、《灵枢》二书。

  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宽于医学,当包括后世之医家与方士。

  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

  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及治国,《艺文志》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特点。

  后世“方技”一词则泛指医、卜、星、相之术。

  1、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

  6、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子思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吕不韦: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12、孔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13、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14、吕不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吕不韦: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辩说,以论道;23、荀子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ku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耳聪,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

  【先秦诸子百家名言】相关文章:

  1.诸子百家数学名言

  2.治国名言 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自强名言

  4.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短句,读书有关的名言

  5.有关友谊的名言,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简短

上一篇:夫妻同房时,男性最怕听到哪句话?中年男性深有体会,切莫忽视
下一篇:现在开始作秀时间(剧情解说)上映时间,现在开始作秀时间(剧情解说)什么时候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