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技术范文10篇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资源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而科技水平的提高则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缺点。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操作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狭义的就是指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广义来讲,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施教学优化的教育技术。它是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的方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提升教学成效。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以传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为主。但部分教师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偏小,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采取灌输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效较低。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扩充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育方法和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二)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贴合素质教育理念。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层面的发展都没成熟,这就使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诸多困难。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的状态,增加了实际练习、自由操作、实践等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主的环节,这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符合“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教学环境。通过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一定的数学环境,探究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把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等内容合理运用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中遨游,也因此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风趣、生动[1]。比如,在学习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数字,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以这样的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也实现了共享,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吸收并借鉴互联网上利于数学教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认识时钟的教学中,小学生常常只认识电子表,但是没有认识钟表时间的能力,那么教师首先可以教会学生认识阿拉伯数字的钟表,再通过罗马数字等样式钟表的图片加深学生对钟表的认识。(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知识点,如代数、几何、数阵图、行程等方面的知识,这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成效。对此,教师应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具有动态感强、图片清晰、信息量大等特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攻破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2]。具体而言,对于教学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设置一些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的机会,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对于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抽象及难懂的内容便于理解。如在讲授“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动图的形式,演示两个物品相遇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由此可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实现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外,也促进了我国的教学改革。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发挥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晶玉.浅析幼儿园中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2015(6):79.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4

  从伦理的角度衡量教育技术,它不再是一种中立的力量,而是被赋予了显著的道德要求。当教育技术从一种额外的辅助性工具变为了教育理念来支撑教学课堂的时候,必然要接受伦理道德对技术理性的监督,因此“以道驭技”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蕴含的伦理目标,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道德实践要求。第一是对教育技术的使用者而言,如何增强自我伦理规约与控制能力,保障教育技术使用过程中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正当性。例如一些课堂教学出现多媒体软件故障时,教师中断教学过程等待维修,有的教师没有工具辅助就无法上课。在发生这些状况时教师不妨问问自己在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所教、所学是否流畅、是否有所收获到底取决于工具还是源自于教师对学生认知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发?在过去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仍然坚持上课,现在技术条件优越了,反而娇惯了一些教师无休无止地进行“播放课件式教学”,“这种既成的教学课件无须教师本人和学生再思考,教师直接使用他人课件、宣读屏幕”[1],严重违背教育技术使用的正当性,是教师职业水平疏漏、道德意识缺失的体现,却屡屡被视为“正常”教学行为,究其根本在于现行教育领域大力推崇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忽视了教师的技术伦理教育,缺乏针对信息技术污染的防御监控手段。因此,教师技术伦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意识的塑造,还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当中,例如北大附中要求教师在教案撰写中详细说明每一处教学工具和技术应用的原因、操作方式、预期效果,并让教师额外论述有没有替代该教育技术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相当的情况下要求教师优先使用替代性教学策略,这一备课方式的好处是给出了教师对教育技术选择的分析、比较和思考余地,同时基于对教师的教案跟踪来检查课堂教学的技术应用情况,为学校管理和后期教学评价提供了监督机会,从源头上遏制教育技术滥用,值得推广。第二是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量”与“度”的平衡,这是教育道德性存在的基础。教育技术越发达越需要伦理规约来引导,也越强调技术掌握者和使用者的敬畏感,“教育技术不仅打破了教学主体的自由度,还扩展了学习主体的自由度”[2],但并不是教育技术用得越多越好,怎么用和用到什么程度都是教育伦理的考量对象。习惯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全程采用计算机来支撑教学,内容演示用屏幕、知识讲课用扬声器、板书用打字、师生交流用即时在线软件,这种对“量”的僭越要通过制度加以控制。以美国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控制为例,美国学校规定,除了电教课程以外,任何教师在一堂课中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传递模式至少占据总教学时长的二分之一,网上教学传递模式少于总教学时长的三分之一,混合式教学传递模式少于总教学时长的二分之一。对此,中国学校教育领域还没有相关的规定,而在“质”的方面,美国学校教师的所有教学技术应用都要求实例注释,即提供技术应用在微观层面的使用说明,以美术课堂的图片展示为例,美国教师图片展示的微观教学设计包含了以下信息传递目标,一是学生看到了什么;二是学生想到了什么;三是学生看懂了什么。而中国教师如果直接在课堂上展示图片,则往往只有“给学生看”这一个宏观诉求,前者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能够从图片中获得什么,还欠缺什么,教师在技术应用之外还需要做些什么,后者则没有这个过程,“促使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诉求向微观诉求转向是衔接教育技术‘量’与‘质’的有效途径”[3]。

  二、育人为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关系实践

  教育技术正在促使一部分教学活动发生异化,过去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观察他们的学生,而现在教师却花大量的时间面对海量信息,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劳动的替代,对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的情绪反应、责任感与义务等沟通体验的改变损害了教育过程的伦理机制,破坏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独有的心理支配关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关系诉求指向复原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个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使用教育技术不是让技术异化我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机器不能代替教师设计教学,一些教师依靠互联网寻找资源,通过PPT展示资源就完成了备课和上课,技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功能吗?并没有!那么教师要怎么使用教育技术才符合伦理原则,凸显施教者身份呢?以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为例,使用数字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是许多教师的课堂通例,教学媒体种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以口语媒体、视觉媒体、多媒体为主的现代“热媒体”全面替代了过去黑板、挂图、标本等“冷媒体”,前者仅需要依靠媒介本身就能获得信息传播,后者则要求教师的手动再现,但传统“冷媒体”是集合了教师声音、形象、技能、肢体语言的人对人的直接传播形态。“热媒体”较“冷媒体”更具有信息传播优势,然而教学的过程除了知识信息的传播外,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的熏陶和模范作用,教师不能放弃充当知识的先行组织者这一根本身份。因此,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应该且必须是学生,教师只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彰显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伦关系。例如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适当的时候播发幻灯片或视频可以起到激发和提醒的作用;高中学生到了开发思辨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更加注重对案例的讲解和论证,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模拟演示,但却不适合再依赖图文并茂的激趣技术;对于理科生而言,分析、演绎、归纳等步骤推理,传统板书比现代技术的适宜性更高;对于文科生而言,唤起他们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需要提供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机会更多。可见,以学生为中心,按需使用教育技术才是教师信息素养和理性人格的体现。其次,教育技术应该成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渠道或手段,但在现代教育的信息暴涨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时间也被割裂得碎片化,学习方式更是越来越懒惰。技术为学生节省了力气,也阻碍了他们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应用要遵循“去冗余化”原则,排除无效资源以及存在于技术中的无效材料,规避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防止技术所引发的疲劳效益;另一方面,同一技术的呈现方式下如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例如教育领域关于“电子书包”是否可以进入课堂的谈论,电子书包属于无线电子设备,类似于进入课堂的笔记本电脑,它能提供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掌上阅读和书写功能,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一些学校进行试用,它让沉重的教科书变成了轻便的电子终端,但现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摆在了教师面前: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怎么办?全盘的数字化、程序化操作后,学生的个性、情感发展、同学之间合作互学怎么来?因此对于电子书包我们应该具有如下的伦理态度,即教师绝不能图方便将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教学课件包,也不能为了技术应用的统一性、便捷性而牺牲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中的情感伦理关系。再来看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在技术的驱动下,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大多表现为技术使用的多样性,“当教育技术完全驾驭课堂流程,很难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知、情、意的交融”[4],教师和学生都在“机器”面前安静地坐着,看着画面上的五彩纷呈,本人却都是静态的,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和丰富内涵在不良的技术应用面前不复存在。因此,在“教师—技术—学生”的信息传递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以及学科内容的互动,否则学生将在孤独无缘的环境中学习、诸如图标、地图、模型、绘画、视频等视觉信息传递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促使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制作PPT,增加知识可视化过程的交互性特征,并在PPT的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介绍其中的内容顺序、线条符号和箭头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前设性评价和教师的后置性评价来展开知识串联和师生、生生互动,包含了学生的主体理解、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是满足了伦理关系需要的技术应用方式。

  三、问责促实: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责任实践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教育资源建设

  一、研究背景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国对教育资源建设十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中文数字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已成为历史。然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仍处于低水平建设的状态,尤其是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更是如此。

  研究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律,提升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因为我国有2200万聋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聋人共享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高层次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因为聋人的特殊性决定了聋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聋人服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适合聋人认知特点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更好地促进聋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是因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事关中国手语的规范化和普及推广,基于中国手语规范的视频、动画等以喜闻乐见形式的多种文字字幕的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将促进我国不同地区手语的统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语对不同地区间手语交流的障碍。

  基于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一方面投入十几位教师、几十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力进行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相应开发了《聋童康复训练软件》《手语900句视频》《手语动画》《手语视频电子书》《中国聋教育资源网》等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进行探讨,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特点

  1.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

  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面向健听者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有许多根本性不同,普通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聋教育资源建设中,因此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必须研究聋人的认知特点。并据此进行设计,必须坚持设计为先。已有的实践表明,不按聋人的认知特点开发设计的聋教育资源。对聋教育价值不大。

  聋人与常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盲人的语言交流障碍主要在于存在听觉障碍,而听觉障碍导致口头表达障碍。通常有“十聋九哑”

  之说,即是说聋与哑是相伴的,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哑是很少的,大多数的哑实际上由于聋引起,由于听不见人们的声音而无法习得用正常人的语言表达。

  此外,绝大多数聋人不是全聋,不是一点声音都听不到,而是有残存听力,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设计必须在了解聋人的这一基本点的情况下进行。要调动一切手段充分利用聋人的耳、眼、口、手来听、读、说、做。

  研究表明,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通过手语的展示让国家标准手语在全国得到推广和普及,并成为声音与文字的形象性注释:通过声情并茂的配音与播放设备等结合。充分发掘聋人的残余听力,训练聋人的听力,进而促进聋人多感官刺激,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书面语言让聋人逐。

  步提高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逐步培养起具有与常人一样的学习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所建设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无论是《手语900句视频》,还是《手语动画》《手语视频电子书》,都是文字、声音与手语的结合,是“三语”型资源。“中国聋学习资源网”中的“手语故事”“情景DV”也都是“三语”型资源。

  聋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开发要符合聋人的认知特点。聋人的认知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概括说来,聋人具有以下认知特点:感知活动受到局限。不能利用声音进行定向。视觉补偿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视觉表象更清晰、完整: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而有意注意发展迟缓,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视觉记忆相对占优势,对与语词关联密切的材料记忆明显薄弱;想象富于形象性和直观性;思维表现出更大的具体形象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在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中,要针对聋人的认知特点,坚持文字、声音与手语的结合,注意直观形象与语言的及时结合。帮助聋人由直观形象上升到抽象认知,培养其高水平的观察能力;在资源的表现形式上,应以视频、动画和图片为主,以充分发挥聋人的视觉优势。以促进其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资源的呈现方式上,应注重新颖性、趣味性,以激发聋人的学习热情。运用无意注意规律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拓展其想象空间;在资源的知识点安排上,应尊重聋人的注意稳定性较差的特点,尽量以“小步子”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一次不安排过多的学习内容;在资源的内容安排上,除了常见的知识类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安排“名人学习方法”等认知策略类的内容以及优秀聋人的励志故事等情感类的内容,以期培养聋人的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自我认同感。

  在资源建设中。还应提供内容的下载,以满足聋人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聋人由于听觉障碍,信息渠道变窄,信息技术社会化程度较低,在学习资源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到聋人对资源的易利用性。

  2.根据聋人的特殊需要进行设计

  根据聋人的特殊需要进行设计,才可能建设有价值和生命力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聋人需要康复,需要听到文字的读音,需要规范的手语交流,需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些是本研究团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聋人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几大要求。聋教育资源建设要尽最大可能满足聋人的特殊需要,并作为资源设计的重点。

  在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应该按需设计:

  (1)在聋人康复方面,设计开发聋童康复训练类软件,在聋学习资源网中设计康复科技栏目,以不断向聋人提供康复科技新信息以及新的康复训练的方法;(2)在聋人需要听到文字的读音方面,开发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凡属有大段文字出现,都配上声音,而且要力求使声音与文字一一对应,声文同步;(3)在聋人需要规范的手语交流方面。资源中凡属有手语的地方。都要配上国家标准规范手语,不采用习惯手语,而且对文字性内容要尽可能配上手语,并且开发手语故事。开发基于手语的情境故事,力求使聋人受到标准手语的潜移默化;(4)在聋人需要表现自己的平台建设方面,在建设资源中应该设计“聋人作品”“聋人之星”“情景DV”“手语故事”等栏目。“聋人之星”栏目重点推介聋人当中的先进者、出类拔萃者;“情景DV”是全部由聋人表演拍摄的情景短剧;“手语故事”栏目全部推出由聋人自己表演的小故事。此外。“手语900句视频”中的手语表演者全部为聋童。在满足聋人需要方面的设计思想是:尽可能让聋人参与建设,尽可能搭建展示聋人才华的平台。

  3.需要形式创新

  数字化资源建设从无到有的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然而创新有程度上的差别。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创新应该是所有资源建设中最高形式的创新之一。聋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形式创新至少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将手语、口语、书面语“三语”高度融合。单一的语言形式无法很好地培养聋人的素养和能力。

  通常的数字化资源即使是多媒体的。往往也将各种媒体元素在界面上的不同位置出现,声音与文字不是一一对应的。而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聋人开发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要尽可能实现文字有解说或播读,并同时配有一一对应、高度吻合的手语,即用科学的、形象的、统一的手语来匹配口语和书面语言,共同实现传达知识的目的,促进聋人“三语”水平的提高。

  二是利用多种载体表现。聋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所拥有家电多寡、种类是不一的,利用多种载体开发表现资源,可使建设资源能适应更多的聋人家庭使用,进而较好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在笔者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中。开发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既有电视片,又有动画,还有多媒体软件和网站。基本上做到了可让聋人各取所需。

  三是开发网络资源。让聋人基于网络进行学习有许多优势[3]:(1)符合聋人视觉感受性强的特点,交互操作好;(2)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适合聋人思维的单向性特点,学习者无学习压力;(3)即时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交流不受空间物理特性的约束;(4)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旧传统,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5)教育具有广泛性、平等性,监控力度公平化;(6)教师控制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化;(7)成本低。正因为聋人基于网络进行学习有如此多的优势。因此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重在网络资源开发。

  4.需要内容和方法创新

  当今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总量已相当大。然而是“千人一面”,同质化倾向太严重,且克隆式的资源太多。这种状况任其发展。数字化资源库就可能成为“数字化垃圾场”。这对于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创新,要创新建设新资源。缺少创新,在聋校自建资源中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聋校采用“拿来主义”

  的办法,自己原创的学习资源较少,照搬普教资源或商业化的资源较多,这些学习资源有的不能适应与满足聋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有的是大量素材的堆积,可用性较差。

  聋人的平均文化程度比正常人的平均文化程度低得多。针对聋人建设的资源。一定要设法保证让聋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且查找方式要多样。

  要充分利用网络为聋人提供交流平台。在网上聊天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相隔千里,心却贴得很近。聋人利用聊天等形式进行网上交流,可以很自然地和不曾谋面的网友沟通。并从健听人那里吸取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因为聋人在社会中主要是用眼来观察。对社会缺少理性的认识,通过网上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让聋人不至于感觉和社会脱节。

  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更应立足于创新。当然,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创新建设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是非常高的,但如此建设的资源才有价值。

  三、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1.需要先进理念指导

  首先,必须将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包括多种因素、若干方面的和谐,其中包括正常人与残疾人之间的和谐。要通过构建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聋入更好地学习、进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从而构建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高层次和谐。其次。聋教育资源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通过聋教育资源建设,让聋人充分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们相信。只要以以上理念为指导,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己任进行聋教育资源建设,就会是动力大、干劲足、方向明。

  2.需要发扬奉献精神

  聋教育资源建设需要有人去设计,需要有人去摄制,需要人们付出大量艰辛的创造性劳动。限于聋人数量只有正常人的几十分之一(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

  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2004万人),我国至今还没有公司采用商业模式介入聋教育资源建设。政府也未在聋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我国聋教育资源建设更多地是凭聋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热情、兴趣、使命感和责任心在进行,对建设者而言,这种建设几乎是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因此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必须弘扬奉献精神。

  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从体量上看有小有大,有系统化的,也有零散的。系统化的、体量大的教育资源建设,无疑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参与,同时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具有奉献精神。

  在系统化的教育资源建设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往往担负着资源建设整体架构和技术支持两大任务,而更多的是以后一项任务为主。人们对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期望很高。需要他们既精通技术又有高超的艺术。还要有不凡的理论,由此决定了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甘于奉献、甘为人梯、不计较名利与个人得失的精神。要以能发挥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为荣。以能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荣。当我们以事业为重时,就会以苦为乐,老电教工作者具有这种精神,在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今天,我们格外需要弘扬老电教精神。

  3.需要质量意识

  现有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存在大量质量问题。

  甚至是大量文字错误,表明许多资源建设是轻率的。

  甚至于是不负责任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在资源建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问题对教育资源而言是致命的。在此笔者大声疾呼,所有教育工作者在资源建设时必须要有对人负责的态度,严格地把关。笔者建议教育部出台教育资源认证制度、教育资源评价制度。

  建立劣质教育资源曝光网站,拿出比文字教材更为严格的把关办法来规范数字化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质量是教育资源的生命。聋教育资源的质量关乎聋人的发展未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聋人是我国的弱势群体之一。虽然我国聋人特别自立自强,然而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为聋人学习建设数字化资源。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必须最优化建设,来不得半点含糊,绝对马虎不得。在聋教育资源中不能有似是而非的内容,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包括每个文字的书写,每个字词的发音,每个手语的一招一式都如此,因为聋人面对数量不很充足的数字化资源,缺少甄别正误的条件,有的甚至缺少这方面的能力,任何不当的资源所造成的误导。都可能会使聋人终身受害。

  为了确保聋教育资源的质量,建议教育部和中国残联制定聋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规范。建立严格的评价、审核制度。

  4.需要持续性建设

  教育资源是需要持续建设的,只有持续建设。才能在内容质量上保持与时展同步。才能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对大多数教育资源而言,建设后如果不加以修改完善,不根据时展增补新的内容,则迟早会成为无效资源,对人们利用网络学习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现在许多教育资源建设在持续性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一种情况是由项目拨款资助的建设资源,一旦项目结束、课题完成了,或专项拨款用完了。

  资源就不再修改、补充和完善;另一种情况是为申报精品课程而建立的教育资源。一旦被批准为精品课程了,“功成名就”,资源建设也就停止了,在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中都存在该问题;还有就是资源建设凭一时的兴趣,兴趣没有了。资源建设也就停止了。互联网上许多教育资源,都可以说是半拉子工程。是烂尾工程。

  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资源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要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队伍对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并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机制。聋教育资源更需要持续建设。因为要聋人群体建设聋教育资源是困难的,而聋教育资源的建设要求又非常高。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中央电化教育馆联手,将聋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列入事业规划。公务员之家

  四、结束语

  聋人对数字化资源怀有期待。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密切。优质聋教育资源建设是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我们呼吁国家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聋教育资源建设,精心编制资源建设规划,投入一定的财力。集中优势力量。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事关几千万聋人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好,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大国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权。聋校校本特色网络学习资源开发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7):36—37.

  [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48—190.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6

  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现代教育中心主要是由早期高校的计算机中心或网络中心更名而来,随着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中心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是通过掌握现代化教学操作技能进行更便捷的专业教学。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主要分为以下方面:①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职能;②管理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实验室等;③对教学专业课程的录制,宣传片的拍摄等;④对校园网络、服务器、教学设备等的维护和管理。

  二、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教学资源管理的要求,现代教育中心如何科学合理的整合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何使其职能更大发挥,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如何变革和创新,更好应用于教学,更好提升教学质量以服务大众关与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缺乏规范性,在高校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与建设方面存在欠缺。而且,高校教学资源平台之间同样缺乏一定程度的关联,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另外,对于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与其他的职能机构的职能存在重叠的现象,由于现代教育中心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较为迅猛,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教学管理方式不断发展,教学基本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更多新兴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智能领域。还有,现代教育中心定位为辅助教学机构,教育技术人员作用不断弱化,难以发挥现代教育中心的根本职能[1]。因此,高校现代教育中心应面对新的挑战,深刻分析和思考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

  三、高校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创新

  (一)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职能。高校现代教育中心在传统职能中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职能,高校现代教育中心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全校的教育技术培训的推广、宣传,更好地提升高校全部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水平。高校现代教育中心能够多层次、分阶段进行针对性教育技术教学,提供大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建设网上培训平台,对于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也不断深化,更有效地进行学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更好体现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职能。(二)丰富现代公共教学资源职能。现代教育中心对教学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应充分考虑高校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学校各个院系的实际教学需求,统一整合教学资源,不仅要符合学校整体的教学设计,还要对不同的需求和建议进行及时更新,对公共资源平台的共享和建设进行宏观性的把握。其次,对于现代教育中心的创新建设,应该结合高校的资金,整体的发展现状,制定可操作、科学合理的公共教学设备的预算,更好地进行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最后,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应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内的资源共享作用,通过对不同的教学设备,根据科学的技术设计规范,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规范编撰技术设计。(三)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职能。首先,在高校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发展“互联网+”教育,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微课教学视频,不断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不同专业的课堂实践。其次,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建设,高校教学逐渐引入视频公开课、公益性讲座、精品课程、公共网络课程教学等,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健全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例如,MOOC(慕课)教学,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服务能够全天候,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此时的现代教育中心职能从辅助教学手段逐步成为课程主导的必备手段,并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中心的基础性作用[2]。

  四、结语

  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首先,应该摒弃现代教育中心的教学辅助单位理念,转变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把握新的职能定位,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规划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资源共享化,职能多样化,手段多元化,为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6):47-51.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管理;建议

  一、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状况分析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的七间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其管理现状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图书馆访馆人数减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长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会给学生购买一些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学生们可以从网络上进行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阅,这也直接导致了读者去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借书的人数大大减少。“快餐式”的阅读模式逐渐开始在学生中盛行,进而导致传统的阅读模式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为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模式也就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图书馆查找书籍方式繁琐

  本文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中图书馆内有很多的藏书,但是由于在书籍查阅的时候没有科学合理的方式,导致学生和教师在进行书籍资料查阅的时候由于方式繁琐,严重浪费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图书馆进行书籍借阅的热情,大大降低了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性。

  (三)图书馆里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退休人员,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图书管理方面的培训,没有从根本上胜任图书馆管理员这一职位。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现状调查分析,发现中小学图书馆在网上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欠缺;缺乏学科文献数据库;电子资源库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方面发展迟缓,对于学生和教师资料的查阅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概述及意义

  (一)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主要指的是在现阶段的图书馆管理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将传统的文字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模式进行存储,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快速的服务。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实体,并不是为用户提供传统阅读服务的工具,其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查询服务等等,是一种信息的共享,让人们能够在何时何地都能快速地获取知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现代化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成为现阶段相关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的教学来说,其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和为其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服务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图书馆中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在中小学图书馆中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学生和教师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网络中大多数的信息是无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还能够整理出读者所需资料的作者、标题和关键词等内容进行检索,用户只需要输入若干关键词就能够查询到自己想要找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日常学习需要和教师的工作需求。除此之外,对于老师来说,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成为时展的必然需求,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师日常教学的工作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研究和琢磨,但是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资料的准备方面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之后,可以大大的节省他们在文献资料查阅上的时间,这样的话教师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教学和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之后,在家中也可以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还可以及时地将好的内容分享给其他同学和教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实行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也能让家长更加便捷地了解到学生日常学习的情况,以便于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

  三、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将其相关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制定合理的数字化管理目标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在实际的发展中情况大不相同,图书馆的管理情况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因此在对其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的时候,相关部门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最符合学校图书馆管理现状的目标。现阶段在我国的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和教师以及图书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对学校图书馆进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校日常教学的需要。

  (二)简化资料查阅程序

  通过在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引进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能够大大简化传统查找资料的繁琐性,从根本上减少了查找资料所需要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发现,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各个学校在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时,都会将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参考工具书进行收录,同时也包括教育部门所制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以及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的相关的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更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日常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

  (三)不断提升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在我国中小学图书馆进行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引进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必须对图书馆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全面培训,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相关中小学院校还应该聘请一些图书管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来从事图书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图书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进而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图书馆服务。

  (四)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丰富文献数据库

  丰富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对于提升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行数字资源收集,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有侧重有选择性地去收集人文、科技、教育、艺术等相关网站信息,将这些网站按学科分类并且分级放在图书馆主页,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建设学科教育资源库,利用网络资源对每个学科建设导航库,把原本分散的、各自独立的资料整合在一个导航系统里,减少读者的检索时间;丰富数字资源库,通过购买电子书和电子期刊从而丰富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并且充分利用好网上免费资源,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账号登陆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电子资源,可以利用上下班时间坐车时间或其它等待的空闲时间进行碎片阅读,增加图书馆电子资源库的利用率;在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免费电子资源同时注重对其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严格的保护。

  (五)建立起严格的经费保障机制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若干所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走访发现,很多学校虽然在其管理中引进了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技术,但是由于其长期的经费不足导致整个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频频受到阻碍。本文认为应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时的更新,特别是在相关数字化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升级,应建立起严格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专款专用。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小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起到一定的建议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作者:郑景林 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一)[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

  [2]伍革新.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与服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总目录(一)[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

  [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

  [5]韩光.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

  1.1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抽象枯燥的科学概念具象化,助力学生的认知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简单、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的识字量少,必然愿意依托图形、动画等元素传递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各种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例1:在教学关于“春夏秋冬”的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安排在低年级),教师一般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四季不同的特征,然后加以归纳。教师可以通过同一棵树在不同季节的状态,让学生了解季节更替的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这棵树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以图像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可先让学生分别观看这棵树春天的花开、夏天枝叶的茂盛、秋天枯黄的树叶及落叶、冬天被白雪覆盖的样子,再把4幅图放在一起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跨越时间的障碍,把自己的感知归纳成四季的特征。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把一年的变化浓缩到几分钟里,而且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借助对图片的观察和比较,就能发现季节特征的变化。这样的思维过程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符合课标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1.2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模拟实验情境来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特别是为一些危险性实验或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提供解决方案。小学科学需要学生探究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不适合或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运用虚拟场景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表达交流、验证猜想,且活动形式适合全部学生参与。例2:“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一课的许多知识是没有条件直接探究的,如在讲地球的相关知识时,由于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地球表面,则师生对地球的直接观察必然是不可能的。对此,教师可把卫星照片展示给学生,或把地球运动的轨迹模拟给学生观看。同时,一些猜想、验证也可通过模拟、录像等图形化形式呈现出来,以创设出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课堂情境。例3:在讲地震、火山等知识时,涉及的地震状况、火山喷发等现象不具备现场观看、体验的条件,对此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录像或模拟动画来创设情境,就能把某些细节或瞬间发生的事件加以还原或放慢速度播放,教学效果颇佳。这一例证说明,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进而拓展自身的思维。1.3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1]必须承认,将信息技术呈现在课堂上,可创设良好、轻松的氛围,便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愉快、主动地探究科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学生喜欢的偶像或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知。其实,科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也是情境创设的素材之一。例4: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手机拍下实验过程,再在学生汇报或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在大屏幕上播放实验过程。当学生以不同视角看到自己或同学的画面时,感受会很深刻,参与兴趣高涨。更为重要的是,现场拍摄的照片便于学生评价实验细节,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

  2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装备走入课堂,可以有力

  弥补和改进传统实验器材的不足(1)在科学教学中,像电子探测仪等数字化设备进入课堂不仅使信息采集更加便利、直观,而且可以轻松完成传统实验手段不便完成的任务,或通过互联网迅速而有效地获取与共享信息。像智能手机,学生往往比成人更感兴趣,能更快地掌握其功能。当数字化设备进入课堂后,学生会更有兴趣,更愿意主动探索,更愿意主动收集数据,更愿意思考、交流、总结。例5:利用传感器测量饮用水的酸碱度。我们知道,饮用水的酸碱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原实验是用试纸测量。当采用传感器后,学生马上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样本水精确的pH,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样本水的资料,再进行分析或共享数据。这一例证说明,实验仪器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高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自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更透彻。例6:测量氧气含量实验。在传统实验中,氧气含量的测量是一个难点。一般方法是,以可燃物燃烧的状态来区分氧气含量的多少,不好把握,即氧气含量缺乏“量化”标准。在大多数环境下,氧气含量的变化并不容易从燃烧的状态中看出来;或者说,燃烧效果无法比较出氧气含量的变化。但学生用传感器测量,就方便多了。某校学生曾对上课后教室里氧气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先测量了通风时教室里的氧气含量,再测量关闭门窗上课后10min,20min,30min,40min时氧气含量的变化,最后分析数据,得出封闭教室里氧气含量随上课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数字化设备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器材的不足。(2)在科学教学中,像手机等常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科学课堂的得力“助手”。例如,师生在科学观察或科学探究中,有时会遇到不熟悉的植物,教师就可以在现场利用手机拍摄植物,再借助手机软件就能分辨出植物种类、知道植物的特点。又如,科学教师可以在这些数字设备的帮助下,带领学生认识校园里的各种植物或是组织学生根据查阅的知识开展种植、护理植物等实践活动,并把方法延伸到课外。再如,许多城市的植物身上挂着标牌,标明了名称及二维码,师生就可方便地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而认识植物。(3)在科学教学中,视频展台可代替传统的实物投影、幻灯机、胶片投影仪等设备,真正实现一机多用。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有制作、拼贴等操作活动,可学生无法看清教师的操作要领、实验现象等。若使用视频展台,就可以让学生清晰、真实地看清操作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学生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跟做,达到主动探究的目标。例7:为做好固体内部有空气的实验,教师可在视频展台下用放大功能展示把砖块等固体物放入水中的过程,此时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固体物中冒出细小的气泡。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遇到需要展示实验细节或做需要放大才能看清的实验时,只要充分利用视频展台等设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

  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授课方式,不受时间、距离、地点等客观条件的约束,成为学校科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把预习要点做成微课,以解决学生不会预习、不愿预习、从不预习的学习习惯。对于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想法等,学生可记录到数字化设备终端,教师接收相关信息后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这样一来,就可把课堂时间节省出来,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表达和思考总结。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数字化设备终端留下的记录,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制定依据和教师评价的依据。概括地说,教师不能不顾学情机械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而要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给小学科学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教育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自主探究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1、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学习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对它的研究很多。钟启泉等认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所以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过程,并且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由于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提高。

  化学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点: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结论等探究要素或部分探究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可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接受型的学生转化为求知型的“探索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不难发现,数字化学习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是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模式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支持环境

  (1)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②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③课外学习环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室、CAI课件开发室

  ④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⑤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2)软件环境

  数字化学习资源

  ①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②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③网上资源、探索、整理;利用已有资源(下载)

  课件制作软件

  软件名称性质使用文件格式

  FrontPage2000主页制作Html

  PhotoShop6.0图形处理png/bmp/gif/jepg

  Flsh6动画制作fla/swf/htm/gif/jepg

  ACD图形浏览png/bmp/gif/jepg

  Netant资源下载所有网上文件

  Word2000文字处理Doc

  RealOne视频转换Rm

  三、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图1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图

  1、模式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模式的初步阐述

  数字化学习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适合所有内容,究竟有哪些内容可用或者应该用数字化教学来操作,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结构的课题。

  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功能,通过分组活动,通过网络资源,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进一步通过质疑、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日臻完善,达到具有“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效能的意义建构。

  3、模式常用的数字化资源

  四、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课题组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以下有效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学习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要打破45min的束缚。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教学程序如下:

  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

  2、引导学生查询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中国环保网)上网游览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境

  确定问题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1、分成4个学习小组

  2、围绕课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究的问题作为子课题

  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上一篇:电视剧《我的人间烟火》讲的什么故事
下一篇:世界微头条丨10部韩国恐怖片 日韩恐怖电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