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及当代启示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苏 玲, 陈 隆1, 肖与轩2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在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青年劳动教育缺失、青年劳动价值观异化等青年教育问题的匡正与鼎新。科学认识、理解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之关键在于把握青年劳动教育“以劳育人”的基本特性。在教育与劳动的双维视角中探析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的伦理意旨与价值诉求,唤醒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伦理意蕴的当代在场对于复归青年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我国青年劳动教育工作、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总目标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教育伦理;劳动伦理;劳育权益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列宁在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了丰富、深刻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回溯百年前列宁关于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正确把握其中的价值内核与实践指向,以教育与劳动的双维视角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伦理意旨与劳动价值诉求,对于加强我国青年劳动教育工作、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总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俄国伴随着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而跻入帝国主义垄断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新阶段。

  在当时,处于新旧势力更迭时期的沙皇俄国,出现了亟求发展的资本主义与保守落后的农奴制度及贵族独裁专制既矛盾又共生的奇幻景象。在此情势下,作为牺牲品的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无时无刻不过着黎庶涂炭、叫苦不迭的非人生活。据不完全统计,1890—1894年,发生罢工166次、骚动66次,共计157 000人参加;1895—1899年,共发生罢工735次,年均147次,共计44 000人参加。而随后爆发的世界范围性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使俄国上下笼罩在失控的黑暗中,无产者、劳动者在战争与经济的双重打击下备尝艰苦。国内经济环境频临瓦解,货币流通紊乱;农业产量急剧下降,1916年全国播种面积减至1909年的85%;工人阶级的处境进一步恶化,日益缩减的工资完全无法弥补疯狂增长的日常开销,40%的工人被征赴前线,大量未成年人与妇女被赶进工厂做工。二月革命的胜利亦未让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俄国一度处于两政权并存的尴尬境况,人民所期待的“和平”“面包”与“自由”并未因代表资本家的临时政府的出现而得以实现。而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原本积弱窘困的俄国因遭受国内外反共产主义势力的侵袭,一度陷入红色恐怖之中,国内人口继续锐减。1917—1922年间,俄国人口减少近1 200多万,除去因战争死亡的近80万军人及移民离俄的200多万人,剩余人口皆死于战争、饥荒、疾病、恐怖袭击等事件[2]。在如此残酷动荡的局势之下,共产主义事业急需青年力量的支持与青年一代的觉醒。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便在此境遇中萌芽、发展和成熟。

  十月革命前,以“国民教育的公开敌人”身份实行反动方针的沙皇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维护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保留贵族的等级学校”,中、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权被有产阶级所享有,妇女在受教育方面备受歧视,国民教育事业面临着艰难险阻。第一次大战前夕,教育状况最为糟糕的俄国仅拥有约700万的学生,五分之四的儿童、青少年无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识文认字的人数只占总人口数的21%,而非俄罗斯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盲状况更甚[3]。列宁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指责:“人民群众这样被剥夺了受教育、获得光明、求取知识的权利的野蛮国家,在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再没有第二个。”[4]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交替更迭、此起彼伏,出现了诸如民粹派、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经济主义以及俄国小资产阶级等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些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抛弃无产阶级革命、否定无产阶级先进性、消解无产阶级凝聚力,蛊惑俄国青年,阻碍无产阶级青年力量发展壮大[5]。部分青年甚至受到历史虚无主义道德观的侵害,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而转向不劳而获、纵欲享乐、好逸恶劳、嫌贫爱富的异化劳动价值观。

  因此,让应受教育者受教育、重塑马克思主义青年劳动价值观、肃清蔓延在青年中的“资产阶级毒瘤”,是列宁及其政党急需解决的重大教育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工人阶级、广大劳动者及其后代片面、畸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们最害怕失去的或者说最想得到的是一种“把绝大多数人训练成机器的教育”[6],因为,只有保存这种教育才能维持他们的阶级地位、满足他们的剥削欲望与私人利益。在关于孩童、青年工人受教育的虚假性上,恩格斯批驳了资本家们将大量童工的精力、时间与工厂的单一劳作捆绑在一起,导致儿童无法上学的可耻行径;拒斥了青年工人接受所谓的义务教育是以超负荷的十二小时劳作为代价换取的徒有虚表的教育,导致青年们毫无精力与动力接受新知识。正是基于对资产阶级异化教育的揭露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教育的目的、作用、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应与现实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青年劳动教育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培养、无产阶级壮大及人类未来具有的正向意义,形成了丰富且深刻的共产主义教育思想。

  列宁以其理性的科学思维和真切的伦理关怀,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及共产主义建设的实际相联系。系统地论述了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与共产主义道德学说,阐发了共产主义青年与青年劳动教育的应然取向,为共产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7]。

  列宁围绕“为共产主义事业提供青年力量、为共产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这一宗旨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工作、如何激发青年自觉自愿的革命精神、如何具体进行共产主义青年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索。

  为了消除资产阶级教育对工农青年的不公正,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青年一代的迫切需求,“实现俄罗斯电气化计划”。列宁提出了“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脱离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8]的精辟论断。

  列宁认为,只有复归青年劳动教育(以下简称:青年劳育)在青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破除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藩篱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列宁看来,生产劳动与青年教育相结合是青年掌握“共产主义知识”、构建共产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是青年劳育的根本要义。于主体而言,“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全体青年一代,而非少数有产者参与的劳育过程,蕴含着青年劳育主体的基本含义;于客体而言,“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劳动对象向主体全面展开、丰富主体劳动经验的劳育过程,彰显着青年劳育对象的基本特性;于主客关系而言,“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全体青年结成普遍生产关系的劳育过程,体现着青年劳育关系的应然形态。

  在关于青年如何建设好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任务时,列宁表达了“青年教育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的劳育观点。在列宁看来,“经济任务”是紧接着“军事任务”之后的关键一步。他认为,“如果不恢复工业和农业,那么共产主义社会是建不成的”[9]301,而国家电气化的实现决定着工农业的恢复状况。青年一代只有“真正担负起这个任务”,为全国经济的恢复而努力才能“替自己建成老一代人所不能建成的共产主义社会”[9]302。

  列宁指出,青年实现国家电气化不能只掌握有关电的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将电“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在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论述中列宁表示,“我们要立即尽可能地实施综合技术教育”[10]225,让青年们参观附近的电站,做一些与电力有关的实际作业,同时学习一切与工业有关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知识。出于“俄国的贫困和破产”,列宁提倡“必须使每一个工厂、每一座电厂都变成教育的据点”[10]158,将青年教育与综合技术相结合,使青年从单一、重复的机械劳动中挣脱出来,代之以具有广泛普通知识与综合技术教育的劳动,使共产主义青年“个个有文化”,“又都善劳动”。

  书本与现实生活实践相脱节是资本逻辑在教育方面的必然表现,是资本主义旧社会不可、也不愿改变的弊病之一。列宁认为,青年教育应在“沸腾的实际生活”中与有纪律、有组织的现实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才能“把俄国从一个穷困贫瘠的国家变成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9]310。

  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曾说:“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9]307他认为青年死记硬背、不了解基本事实会使正在进行的共产主义事业变成空中楼阁,自诩共产主义者的青年则变成吹嘘者。列宁强调,青年应自觉摒弃“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就等于真正了解共产主义”的错误观念,“不能靠旧的书本”,而是“要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实现共同劳动。青年一代要“学会团结一致”,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的淬炼下,走出校园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积极接受综合技术教育,参加“乡村扫盲”“城郊菜园工作”“星期六义务劳动”等维护集体利益、彰显革命首创精神、促进共产主义事业的现实劳动。将自身训练成为头脑装着理论智慧、手头彰显实践智慧的共产主义青年。

  在政治环境复杂、意识形态多元的历史时期,俄国青年作为一个国家和政权的未来力量,是各种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列宁对此有着清晰认识和卓绝判断,他认为青年劳动教育内容、方式及价值取向与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联系,关系着“青年一代为何培育”“青年一代为谁培育”及“青年一代如何培育”等重大青年教育问题。青年劳动教育应当遵循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建设共产主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列宁道出了“资产阶级国家愈文明,它就愈会骗人,说学校可以脱离政治而为整个社会服务”[11]24的真相,揭示出在资产阶级的操控下,“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几乎是完全过着脱离政治的生活”[11]162。列宁说道:“在整个教育工作系统中,我们都不能持有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念,我们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9]399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阐明了老一代人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则需要在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按共产主义的要求去行动”。在关于“何谓共产主义青年”的探讨中,列宁认为青年不能“只背共产主义的口号”而“不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整个青年一代应当肩负帮助党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将教育与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斗争相结合,在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现实斗争中“为大家的利益而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公共事业”。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与其政治教育思想、文化教育思想、技术教育思想等并重的教育理念,是共产主义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列宁看来,青年劳动教育既是劳动,亦是教育,是一种以“劳”之形式实现“育”之功能的过程。在伦理视域下,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关乎“劳育”、指向“解放”,彰显了教育与劳动的双重维度。前者体现为一种以“青年成才”为目标、以“劳育”为手段的教育伦理。后者体现为一种以“劳动者”为本位、以“现实的感性劳动”为方式、以“劳动解放人”为依归的劳动伦理。

  为了拯救被剥削者摧毁的国民教育事业,培育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列宁严厉批驳了在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沙皇、主教、资产阶级及其教育,论述了何为共产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青年,表明了青年劳动教育理应坚守“立德树人”的劳育原则、维护“公正平等”的劳育权益、秉持“以人为本”的劳育理念。

  1.“立德树人”的劳育原则

  “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与根本原则。何谓共产主义道德?何谓共产主义青年?则是列宁关于“青年修德、成人”的解答。列宁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道德的阶级性与历史性是道德服务特定阶级的决定性因素,资产阶级宣称的普世道德观并不存在。资产阶级道德是在异化劳动基础上剥削无产者及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而共产主义道德是将无产者及广大劳动人民从单调乏味的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自由全面”的价值理念成为现实的道德。对此,列宁表明了“立德树人”的劳育原则在青年劳育领域的两种伦理面向:第一,“立德树人”的劳育原则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共产主义青年的劳动教育应当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根本指引,促使青年们在切实的生产劳动中全面成长,自觉地将自我训练、培养和教育同扳倒旧社会、建设共产主义相联系。第二,“立德树人”的劳育原则是发展、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根本需要。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是摒弃超人类、超阶级的道德,是”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的道德。青年一代修“共产主义道德”、成“共产主义青年”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提供青年力量,促进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公正平等”的劳育权益

  教育权利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正的历史就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在探索共产主义教育事业时,列宁将公正平等的教育权益视作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伦理原则。列宁认为“保证他们都有学习的机会,并使有产阶级不可能享有任何法律上的和实际上的特权”[12]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题中之义与应然要求。在列宁看来,青年劳育机会平等、青年劳育资源分配公正是青年劳育权益的根本价值祈向[11]。首先,青年劳育机会平等的两层含义:第一,青年劳育是全体青年“普遍的平等的教育”。无论阶级地位、民族身份还是男女性别,青年劳育面向全体青年;第二,青年劳育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是在青年劳育主体范围确立基础上表现出的平等劳育方式,即全体青年平等享有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其次,青年劳育资源分配公正的两层含义:从“师资”角度,教师应当抛弃“只有富人才能受真正的教育,至于大多数劳动者,只需要训练成好仆役好工人就行”[11]33的资产阶级偏见,应与工农青年紧密联系,使劳育权利普及全体青年;从“劳育平台”角度,青年有权利进入各个电站、工厂等进行综合技术教育,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将自己训练成具有“综合技术的见识”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的人。正如列宁所认为的,“共产主义青年一代的任务就是在巩固老一代成果的基础上建成共产主义”[9]302,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前提就是青年一代普遍的公正平等的教育。

  3.“以人为本”的劳育理念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协约国发动的战争给新生的苏维埃造成了贫困与破产,为了稳定国内的动荡局势、恢复破败的经济环境,重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俄国急需大规模地为社会主义工业培养青年一代。对此,列宁认为应根据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特点以及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来拟定青年劳育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对于当时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遭受严重破坏的苏维埃来说,把进行职业教育的学龄标准从年满十七岁降至年满十五岁,是为实现国家电气化、为社会主义培养下一代的必要举措。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立刻需要细木工、钳工。绝对需要。大家都应当成为细木工、钳工等。”[10]227在他看来,学龄标准的降低并非要把青年们过早地推入“狭窄、单一“的劳动分工中,而是依循现实需要,将青年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考虑在内的暂时性方针。恰如列宁在《中央委员会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党员工作人员的指示》一文中所指出:“对于年满十五岁的人进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同‘普通综合技术知识’联系起来。”[11]211而文句中的“普通综合技术知识”即是列宁所提倡的“广泛的普通知识”与“综合技术的见识”,前者是关于普通教育课程与共产主义教育课程的知识;后者则是关于现代工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既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亦强调青年自身的全面发展;既提倡全面的综合技术教育,亦支持青年个性成才。

  劳动是人的劳动,人是劳动的人。劳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自身之处境便是一张关于人之存在状态的晴雨表,与人有着本质联系。列宁认为青年劳育只有在教育联系“沸腾的实际生活”的过程中,组织和谐的劳动关系、养成自觉的劳动纪律、提高乐于奉献的劳动觉悟才能使青年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得到真正实现。

  第一,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即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生产劳动而形成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则是指劳动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是生产力发展历史的阶段性表现。于主体而言,异化劳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异己的生存方式,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都陷入了人的丧失、主体自我否定的漩涡中。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壤中滋长起来的“异化劳动关系”是共产主义社会“和谐劳动关系”极力批判和扬弃的。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表示:“只有学会团结一致,我们才能在今后的斗争中获得胜利。”[11]154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青年的培养、成长需要以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保障。青年们需要把自己训练成有文化、善劳动、会组织的共产主义者,在自觉自愿的革命精神下将自我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主体间、主体与社会、主体与自然的关系中组织和谐的劳动关系,摒弃旧社会各家各户独自劳动、混乱劳动、被迫劳动的异化状态。

  第二,自觉的劳动纪律。列宁认为旧社会的劳动组织靠的是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来维持劳动纪律,无论是强权压迫的农奴制,还是无耻剥削的资本主义制度都使得劳动群众居于“在劳动”又不在“真劳动”的异化状态中,无产者及劳动群众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与攫取中成为了一群无知无识的顺从奴仆。对此,列宁表达了“建成共产主义及其劳动组织”的关键在于劳动群众对资本家的反抗以及反抗赖以实现的自觉的劳动纪律,并且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这样一种纪律[11]75的切实观点。在青年劳育方面,列宁认为只有废除资产阶级旧学校的死读书、死记硬背和强迫纪律,代之以青年们自觉的纪律,才能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共产主义青年应当在有纪律的现实劳动中体悟共产主义,在融入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建设共产主义,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自觉地组织和团结起来与全体劳动者一起反对剥削者,作出有教养又守纪律的榜样。

  第三,乐于奉献的劳动觉悟。共产主义青年作为社会的希望与未来,担负着守正创新、书写未来的时代使命,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参与者与开拓者。列宁认为青年应当自觉地将自己的劳动与共产主义事业相联系,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为大家的利益而工作。他认为,一切男女青年只有经过这般教育才有权称为“共产主义青年”。列宁倡导青年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担负起扫盲的工作,以“乐于奉献”的劳动觉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帮助那些因糟糕的客观条件而无法自行摆脱蒙昧无知的青年,在人民挨饿、工人挨饿的历史时期走出书本,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开垦和发展菜园,在农村、街道上帮助做些卫生打扫、分配食物的工作等。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青年无论居于乡村或城市,无论面临着大任务或小事件,每天实际解决的共同劳动中的某些任务,哪怕是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务都是保证共产主义建设成功的关键[11]158。

  加强劳动教育,铸造时代新人。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在战争、革命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自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俄国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与积极探索,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虽隔百年时光,依旧闪耀生辉。仔细研读该思想的丰富内涵,挖掘其中的价值义理对于加强我国青年劳动教育工作、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总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启示与价值意义。

  近年来,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青年劳动教育在青年教育领域被淡化、弱化。部分青少年呈现出劳动意识淡漠化、劳动价值观异化、工匠精神消解化等趋势。对此,列宁早就阐发了“劳动”是人及人类社会何以可能的本体论基础,彰显了其作为人的本质需要,确证了其作为主体的价值论地位。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青年应在现实的劳动中锤炼劳动品格,成为具有正确劳动观念、坚定劳动意志、良善劳动德性、优良劳动品行的时代新青年。“新时代教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青年劳动与青年教育的结合则是青年一代“修德成人”何以实现的关键。如列宁所强调:共产主义道德是以服务无产阶级斗争、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道德,是共产主义青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新时代青年教育应当以劳动教育自身的“教育性”与“劳动性”为依托,纠正劳动可耻、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异化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教育在青年教育中的应有地位。青年作为道德主体,需要通过劳育加强自我反思、约束与提升,在切切实实的劳动之中提升青年自我的道德意识、行为和意志。在中国阔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阶段,青年既要响应时代召唤,更要体认并履行个体自我的道德角色和道德责任[13]。以青年劳动教育触发内化于心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向外在“劳动效应”的嬗变[5],提升青年的道德观念,砥砺青年劳动品格,将青年一代引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正轨上来,实现青年内在德性与外在品行的协同成长。

  人作为“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社会存在物,有着对公正平等、和谐有序等价值理念的本能向往与内在需求。教育权益的公正平等,教育形式的和谐有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价值诉求与伦理底线。“教育”与“劳动”作为青年劳动教育的一体两面,决定着青年劳动教育伦理价值实现的具体样态。首先,维护青年劳育权益的公正平等是青年劳育的根本原则。教育权益的公正平等是青年教育的重要伦理范畴,是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在青年教育领域的具体表征,衡量着社会公正状况。然而,近年来,劳育在国民教育事业中的缺失以及劳育在普及过程中的失衡等已然成为急需解决的教育痼疾。正如列宁在守正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阐发有关青年一代的教育那样,即青年一代的教育必须是普遍的公正平等的教育,是在有纪律地劳动中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11]158。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开展既要遵循工具理性,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亦要彰显价值理性,维护青年劳育权益公正平等。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乡镇青年,都应享有劳育机会平等、劳育差别平等、劳育资源分配公正等劳育权益,让青年普遍地享有平等的劳动教育。其次,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青年劳育的成效保障。劳育权益的公正平等是青年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础与道德基石,青年劳育过程中的和谐有序则为青年教育事业取得成效保驾护航。劳动教育依其自身“以劳育人”的基本特性而具有不同于其他四育的实践样态,在劳动伦理的层面上体现着劳动关系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自觉的劳动纪律与自愿的劳动精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在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传统劳动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在以劳育人的过程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持有序劳育秩序是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论是列宁领导的俄国,还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中都占有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生力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作用下的当代社会,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仅存在于纯粹生产或谋生领域的劳动,成为一种关于劳动者却又不为劳动者自身的异化存在,表现出一种与主体性相悖的异化劳动状态。对此,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时,阐发了“教育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的青年劳育思想,旨在拓宽青年劳育途径,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在我国也曾一度出现了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失衡、劳动实践方式单一以及劳动实践地位贬损等现象。形成了某种程度上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困境。首先,青年教育形式因缺少劳动教育而不完善、不全面;其次,青年劳动教育形式无法适应时代变化,呈现劳育途径单一化。面临时代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须以拓展青年劳育的具体途径来促进当代青年全面发展。在具体劳动形式上,一方面尊重传统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引导青年通过“出汗水”“亲尝试”的体力劳动,提升技能、磨练意志、强健体魄;另一方面,在阐明劳动教育新意蕴与新内涵的基础上,拓展青年劳育的时代新路径,重视创造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体育劳动等劳动新形式。在劳育平台层面,摒弃单一的学校教育,代之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维平台有机结合的劳动实践新模式,从而架起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桥梁,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7):4-9.

  [2] 马蔚云.俄罗斯人口发展及现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2):7-12.

  [3] 孙成木,刘祖熙,李 建.俄国通史简编(下)[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369.

  [4] 列 宁.列宁全集: 第2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110.

  [5] 石 路,明 芳.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暨《青年团的任务》发表100周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4):74-8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81.

  [7] 苏 玲.列宁论共产主义道德[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4):38-42.

  [8] 列 宁.列宁教育文集(上)[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0.

  [9] 列 宁.列宁全集: 第39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10] 列 宁.列宁全集: 第4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

  [11] 列 宁.列宁教育文集(下)[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2] 列 宁.列宁全集: 第35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30.

  [13] 王绍梁,朱 丹.劳动幸福·人民至上·超越资本逻辑: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1(2):112-120.

  SU Ling,CHEN Long,XIAO Yu-xua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 The “Lenin’s thoughts of youth labor education” is Lenin’s correction and innovation to the youth education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youth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alienation of youth labor values when he led the proletariat in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key to know and understand scientifically Lenin’s thoughts of youth labor education lies in grasp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ng the youth through labour. With doubl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nd labor, it analyzes Lenin’s thoughts of youth labor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ethical intention and value appeal, and also awakens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Lenin’s thoughts of youth labor education contemporary presen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return to the youth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important status and role, strengthen the labor education of our youth,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realize the general goal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上一篇:一二三课堂《心理咨询案例:单亲家庭母子关系混乱案例分析》
下一篇:暴风ai电视值得买吗 暴风ai电视7评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