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作品中的湘西,竟是如此美丽、奇特、神秘……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自1985年,大陆第一篇关于金庸小说的研究论文《金庸新武侠小说初探》发表后,金庸小说炙手可热,研究者数不胜数。但是细度之后发现,关于金庸小说的研究还有尚未涉及的领域,仅仅是地域形象这一领域,尚没有专门的研究论文。金庸作品中的名山大川、京都皇城,以及大漠孤烟、江南烟雨之地数不胜数,笔者在通读金庸全集后发现湘西在武侠世界中也占有很大的地位。然而因为湘西地域偏僻,消息闭塞,历来关于湘西形象的描述都缺乏真实感,沈从文的作品虽说给别人一个真实的湘西,但又让湘西形象落入窠臼。

  历史文本中的湘西形象

  (一)湘西的界定和历史文本中的湘西

  历史上将湘西的界定,在本文介绍的“大湘西”,就是湖南西北部地区,囊括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地区、邵阳和怀化部分地区。“大湘西”地界武陵山脉、雪峰山和云贵高原环绕周围,包括沅水、澧水中上游地区,不仅仅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以,历史上的湘西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自成一系。

  湘西地处偏域,远在苗疆,这是任何一位统治者都不能忽视的,所以历代统治者会想方设法对湘西实行有效控制,这也使得湘西经常出现在汉文化的文本中,在《后汉书》等史料中有记载湘西地区叛乱之事,还有各种武陵“叛乱”事件。

  文本化的湘西形象,主要通过文字载体呈现。人们对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的文本描述,和诗词、散文、历史传记等文字记载都属于湘西在文本中的表现形象。《楚辞》中记载的湘西最神秘、最传奇、最引人入胜,《桃花源记》表述的湘西形象最让人向往。湘西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所以,进入文本的路径太少。《后汉书》《史记》等记载的湘西是野蛮的形象,诗人们描述的湘西是世外桃源的形象,湘西本土县志等描述的湘西则是民风淳朴,忠义俱全的形象。直至沈从文的出现,他的作品较全面地介绍了湘西的各个方面,让人们为之眼前一亮。

  

  (二)金庸小说中的湘西源

  前文提及的在汉文学文本中描写的湘西形象都是对湘西的异化,是不真实的湘西,是社会集体的一种对异族的想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塑造湘西形象的人未能真正涉足这片领域,所知道的湘西是通过别人口中传述,或者是在别的文本中所了解到的。

  金庸作品中有很多对湘西的描述,都是金庸本人的真实体会和实际感受。在江堤、杨晖编选的《金庸:中国历史大势》中记载金庸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小说中,最好的男主角是湘西沅陵人,很忠厚、老实、朴素、受了委屈也不怪人家,武功不是很好、对人体贴入微的狄云。”金庸这样写,是因为金庸曾在湘西这片土地生活过两年。傅国涌先生编写的《金庸传》中第三章“乱世求学路”第九节以“湘西生活”命名,主要写到金庸在湘西生活的种种经历感受。在湘西生活的时光,那里的山山水水,男男女女,悠扬的民歌,淳朴的民风都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他小说中的湘西都是他不自觉的真实回忆,是对湘西的真实写照。金庸与梁羽生百剑堂主曾在《大公报》副刊上开设《三剑楼随笔》一栏,文章以随笔为主,其中有一篇金庸的随笔就写到他曾经在湘西生活的经历与感受,“当地汉人苗人都会唱歌,冬天的晚上我和他们围在一起烤火,一面吃烤红薯,一面听他们唱歌,我用铅笔一首首记录下来,一共记录了厚厚三册,一千余首。”虽然那一千余首民歌手稿流失了,但是那个民歌荡漾的湘西已经走进了金庸的心里,也走进了他的小说中。《射雕英雄传》中的一灯大师、瑛姑隐居在湘西,铁掌山铁掌帮在湘西,《连城诀》中开篇就是“那时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乡下”,这些地名不是来自书本、地图、道听途说,而是他足迹到过的地方,是他生命中所熟知的。

  金庸小说中的湘西形象

  “湘西世界”一词最早出现是在1986年, 赵园在文章中用来概括沈从文作品里所描绘的湘西各类形象。因湘西地势复杂多样、交通相对闭塞、生产落后,经济欠发达,因此,外界对湘西形象的认知只能靠别的文本或者别人口述,传播者不免将个人的臆想加入到言语文字中,所以难以构建一个全面的湘西形象。伴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利,湘西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人们对湘西的接触越来越多,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怎样构建一个完整全面的湘西形象。

  金庸小说被称为最畅销的华人作品,至今蔚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湘西地域曾多次出现在金庸的小说中,它一定会随着金庸的传世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一)金庸小说中湘西的自然形象

  文中所说的湘西自然形象,并不是仅仅对湘西的自然环境进行归纳,它还包括了自然形成的社会群体形象,也就是包含了湘西这片地方的山水田园风光、村寨等。

  1.金庸小说中湘西的山

  山水景观是一个地方的外形,也是文人雅士乐以道之的对象。寄情于山水,或是陶醉山水的美,或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或是为了表达对山水的喜爱,又或是为了寄托个人的理想。

  湘西的山奇雄险峻,崇山峻岭,奇峰林立,连绵起伏,武陵山脉贯穿其中,山势高峻,纵横交错,陆路交通极为不便。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写道:“裘千仞道‘从此处向西,经常德、辰州,顺沅江而上,泸溪与辰溪之间有座形如五指向天的高山,那就是铁掌山了,那山形势险峻。行得四十余里,望见五座山峰耸天入云,峭兀突怒,形似五根手指竖立在半空之中’”湘西的山险峻奇特,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山路险峻难行,哪怕是郭靖神勇的小红马,也是亦步亦趋。并且在湘西大地山路交错,林密瘴多,同样是在《射雕英雄传》体现:“中间一条羊肠小道,仅容一人勉强得过,小红马却已前行不得。少时,忽然失去灯火所在,密林中难辨方向。一股污泥的臭味极是刺鼻。”类似这样险峻的奇山,在湘西的地方志中也是经常出现,如《永顺府志·形势》对永顺的群山是这样描写的:“重岗复岭,陡壁悬崖。山水时至,百川灌河,其山溪一线,石径九折。”

  2.金庸小说中湘西的水

  湘西地区奇山生秀水。纵横交错的河流,缠缠绵绵的溪水,晶莹剔透的山泉,灌溉两岸的良田,哺育一代又一代的湘西儿女。金庸笔下描写湘西的水要么就是依山而成的奇特景观,让人望而生畏,却又心神驰往。如《射雕英雄传》中描绘:“空山寂寂,那水声在山谷间激荡回响,轰轰汹汹,只见一道白龙似得大瀑布从对面双峰之下奔腾而下。”郭靖在瀑布抓金娃娃鱼,由于水势凶猛,连郭靖也难以在瀑布站立。湘西地处边隅,交通不便,河流山川未经开发,故而激浪湍流,让人望而却步。沅水、澧水蜿蜒流淌于其间,水路交通发达。沅水水流湍急,两岸高山耸立,渡口和河滩处多安有缆绳,供行人商贾往来,因此沅江上下多是码头,也催生了水路运输的发展。

  或许也是因为湘西的奇美,湘西形象的神秘也体现在山环水绕、相对封闭自处的奇特自然环境中,于是金庸将目光投射在湘西旖旎迷人的风光上。他笔下的人物来到湘西这片地方隐居,例如神算子瑛姑为了钻研数术,隐居在铁掌峰下黑泥沼以及云南皇帝段智兴看破红尘选择在桃源境内出家隐居。在历史上,佛教,道教融入湘西,并且与楚巫文化交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3.金庸小说中湘西的村落

  金庸作品的社会环境多是明清两代,描写的村落城镇也以明清为背景,较多呈现的是湘西村寨形象,对城镇形象描述较少,因此,文中将这类形象命名为“村落形象”。湘西村落形象的描写在金庸的作品中出现频繁,在《连城诀》和《射雕英雄传》中大量介绍,虽然金庸曾经在湘西生活过,但由于交通不便,他未必到达真正的湘西村寨,描写的湘西村落只是那时一个群体的“集体社会想象物”。如《连城诀》描写湘西村寨风光“那是在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乡下,三间小屋之前,晒谷场上,屋前矮凳上坐着一个老头嘴里咬着旱烟管,手中正打着草鞋”。湘西这片地方,因为雨水多,所以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广阔空地,用来晒谷。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这里的人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出行就是跋山涉水,因此湘西人的智慧就是编制草鞋,耐穿方便。书中还描写到当狄云返回湘西麻溪铺看到的一幕:“其时天气已暖,田里禾秧已长得四寸来高。小溪旁的三间小屋已变成了一座白墙黑瓦的大房子。”让人想象到乡下男耕女织一派和谐景象。

  金庸文本中再现了湘西的山水之美,作者将人物融入山水之中,将湘西的山水村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湘西的外在形象具有丰富的诗意。同时,作者将自己内在真情实感融入其中,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湘西自然,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世界。

  

  ▲泸溪浦市 向晓菊/摄  

  (二)金庸小说中湘西的社会形象

  湘西社会形象在外面人眼中一直众说纷纭,但金庸书中的湘西曾被描述成了一方淳美的土地。

  1.金庸小说中流官制度下的兵匪

  清朝对湘西苗区的“三防”统治是指驻扎在苗区境内的绿营军、屯军和苗军的军事统治,又简称为“营防”、“屯防”、“苗防”,故叫三防。清朝统治者为防匪患,因故派遣军队镇守湘西一带,直至改土归流后才成为王朝正式版籍中的一部分。又因为湘西居住的都是些少数民族,在文人眼中,多多少少都带些匪气,所以金庸在其文本中也不客气的将这些都表露出来。

  朝廷为防止边远地区将领拥兵自重,所以流官制度应运而生。金庸在他的第一本著作《书剑恩仇录》中写道:“这女孩儿李沅芷是总兵李可秀的独生女,是他在湘西做参将任内所生,给女儿取这名,是纪念出生地之意。”李可秀是乾隆皇帝任命在外任职的总兵,并且书中说明他曾到湘西一带担任参将,这一形象是符合史实的。

  匪成为改土归流之前湘西的主要“套话”,尤其村寨里的苗民都是尚未开化的野蛮人,没有制度要求自身的行为,因而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人们往往会聚集到一起,为寻求一种制度外的平等而占山为王,这就称作为“匪”。金庸自然不会将湘西土匪这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漏掉,所以他在《射雕英雄传》中写道:“泸溪虽是小地方可那猴爪山的风景哪里比得上?那猴爪山里住着一群凶神恶煞的强盗,任谁走近,休想保得性命。”金庸书中典型的湘西土匪形象就是铁掌山上的铁掌帮,裘千仞为铁掌帮帮主,武功足以和东邪西毒等五大高手匹敌,但是裘千仞狼子野心,收敛财富,欺凌百姓,为当时人所不齿。与此同时,金庸在书中也给我们介绍与裘千仞不一样的土匪,那就是前任上官帮主,铁掌帮曾在上官帮主的带领下抗击金兵,英勇杀敌,保国安民。至于土匪是善是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金庸小说中热情好客的苗民

  任何一个地方的社会形象都不是单一的,人本身的复杂性也就造就了社会的复杂性,金庸小说中描写的湘西社会自然也是这样。前文说到湘西的兵匪,都是以凶狠野蛮的形态呈现,与野蛮相反,湘西民风也有纯朴善良的一面。

  湘西人待客热情真诚,有客来,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款待客人。金庸在《连城诀》中写道:“狄云到前村去打了三斤白酒,戚芳杀了一只肥鸡,另有一大碗红辣椒浸在盐水之中。”湘西乡下的戚长发家徒四壁,捉襟见肘,但是他师兄的徒弟来乡下看他,还是让女儿将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湘西人好客由此可见一斑。《射雕英雄传》中黄蓉郭靖因误闯铁掌帮受伤,然后逃脱到黑泥沼瑛姑处求救,“瑛姑端出两大盘米饭,还有一大碟山鸡片,一碟腊鱼”款待他们。淳朴善良的民风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图景之中,平平淡淡,更显真实。金庸曾经说他作品中让他最得意的一位人物就是湘西苗民狄云。因为《连城诀》中的狄云有湘西苗民的善良,老实,又怀一颗慈悲之心,待人接物真诚,从不使心机。《连城诀》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湘西山村景象。“那少女十七八岁年纪,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黑溜溜的,那青年长脸黢黑,额骨微高,粗手大脚,是湘西乡下常见的庄稼少年汉子。矮凳上坐着一个老头,手里拿着旱烟管”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狄云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金庸作品中还对最具苗族特色的服饰作了点染,“只见小舟舱中跃出一个女子,站在船头,身穿蓝布印白花衫裤,自胸至膝围一条绣花围裙耳上垂一对酒杯口大的耳环,腰中一根彩带,双脚赤足。似乎不懂‘风骚’二字含有污蔑之意,听人赞她貌美,极是高兴。”这便是湘西苗家姑娘的装扮,穿的是湘西特有的蜡染印花布,以色纯为秀,朴素为美,不注重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艺术的自然纯净美。

  

  ▲里耶古镇 彭彪/摄  

  (三)金庸小说中的湘西伦理形象

  山水、村落、兵匪、苗民等形象都是湘西的外部形象,而湘西的伦理形象则是湘西形象的核心,代表着湘西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金庸的作品中自然也对湘西的伦理形象有过描写。

  1.忠君爱国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经融入汉人的血肉,诸葛亮、关羽等忠心义气的形象更是得到历朝历代的追捧。忠孝文化历史悠久,逐渐成为中国国民的一种意识。服从朝廷的征调,就是湘西人民对忠君爱国思想的诠释。明朝嘉靖年间,湘西土司军队受征调平定东南沿海倭患,历时四年(1554——1558年),无数子弟兵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朝廷“东南第一战功”的嘉奖。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借后人之口提到铁掌帮历任帮主的英勇事迹,他们多是追随朝廷将领抗击入侵之敌。上官帮主曾经追随岳飞收复河山,为朝廷尽心效力,最后为国捐躯,甚至将岳飞的遗物《武穆遗书》还带回湘西,藏在铁掌峰峰顶。在《鹿鼎记》中也有写到,康熙削三藩,吴三桂造反,带兵攻打到湘西一带,沅州失陷,自然有湘西士兵浴血战场!这一事实,至今在永顺土司城的功德碑上有明确记载。

  2.信奉巫傩的形象

  湘西还有一个“套话”,那就是巫傩文化。关于巫的定义,吕大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巫术是人们的一种手段,属于宗教现象的一种神秘力量,而巫文化经过发展有些已经脱离了宗教,但是这些行为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对生命的敬重,对神灵的敬畏。在金庸的小说中自然不会少了对这些的描写,《书剑恩仇录》里面“黑白无常”的“辰州僵尸掌”,直接将武功与湘西赶尸的神秘传说结合起来,湘西名宿韩湘子的兵器就直接将“湘西赶尸”与“蛊毒秘术”结合起来,“潇湘子拿一根哭丧棒模样的兵器,棒内有毒虫磨制而成的粉末。”由此将湘西描写得更加神秘起来,因为赶尸而衍生一大江湖门派。

  傩与巫相比,傩更趋艺术性,傩文化从佛教、道教吸取养分,同时又把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当地的保护神纳入傩系统,而远古的傩,更是和人们的日常狩猎生活相结合。由此,便衍生了“山鬼”这一形象,屈原的《楚辞·九歌》中就有一篇以“山鬼”命名的名篇。金庸在他的作品《越女剑》中更是借范蠡之口向越女阿青讲述楚国山鬼的凄美故事。

  

  ▲矮寨镇吉斗苗寨 彭彪/摄  

  金庸小说中湘西形象研究的意义

  (一)填补公共视野的湘西形象

  自古以来湘西形象的“套话”就比较多,湘西与外界的接触不全面,消息闭塞,人们所了解的湘西都是从作家文本,或者地方志上面了解,这些记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湘西形象,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湘西不仅仅存在乡土小说中,还存在浩浩荡荡的武林之中,为新湘西形象的当下“重塑”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二)丰富影视作品中湘西的形象

  因为就目前看来,关于湘西题材的影视作品《乌龙山剿匪记》、《武陵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血色湘西》等等,这些影视剧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匪患。金庸武侠小说中对湘西大地的描写细致入微,将湘西纳入一个浩浩荡荡的武林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影视题材中湘西的形象,使荧幕上的湘西形象更加圆润丰满。

  结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果真贴切。金庸在他的武侠作品中将湘西的美丽,湘西的奇特,湘西的神秘呈现在读者眼底,将湘西纳入一个浩浩荡荡的武林之中。金庸作品中的湘西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它不是平面单薄的,而是有一种立体的复杂和丰富。

  

  来源|团结报(原标题《金庸小说中的湘西形象浅析》)

  作者|李家大 

  编辑|西西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湘西三棒鼓,为了金庸哭......

  ■ 金庸在泸溪的侠义人生

  ■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我的乾州我的城

  ■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黄青松:春秋自在老卫城

  ■ “黑科技”来了!“VR”里的十八洞村是这样~

  

  

上一篇:脱下黑色战衣,莎莎变身神奇女侠,配“正义联盟”音乐上演经典蟹步
下一篇:王昭君,跨越长城的和平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