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语文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训练的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巩固性学习
二、说教材
《像山那样思考》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块,该板块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本课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而且刚刚学过梭罗的《神的一滴》,对本版块的教学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读文本的难度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赏析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学生能够体味赏析文中富有诗意和思辨色彩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文本研习,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赏析文中富有诗意思辨的语言来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品读文中富有诗意思辨的语句,读出文意,理解文章意蕴
学法: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文本研习,重点突破,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1、情境导入我的设想在播放舒缓的的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如沙尘暴、地震、洪水等,然后让同学们谈谈感想,以此来导入新课《像山那样思考》的学习我认为如此导入可以让学生对现在的自然环境状况有一个直观深切认识,为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埋下情感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朗读结束后,学生交流朗读后的感受,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山”能够地听狼的嗥叫?二是作者希望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山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朗读是课堂对话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初最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交流感受,自主发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文本研习我将带领学生一起研习文本,学生分成诺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人一味的捕杀狼,当狼减少消失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狼的消失对山对我们人类又意味着什么,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讨论完后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点评和质疑教师只需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我这样设计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够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起到的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后可以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4、感悟赏析课文中有很多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的的语句,非常值得学生去品味咀嚼鉴赏,因此在本环节我将安排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他们所喜欢欣赏的语句,并加以解读赏析,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等语句我如此设计主要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的散文,学习这样的散文,鉴赏品味语言,感悟散文的思想内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还可以对课文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5、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发言,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个人的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我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写作能力,而且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珍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八、说板书设计
像 山 那 样 思 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捕杀
人 狼(减少) 鹿(增加)
反作用 导致
环境(恶化) 生态(破坏) 植被(减少)
[课前三分钟]
主持人:XX
寓言故事:
1、有一个珠宝商一生致力于珠宝真伪之辨,技艺炉火纯青。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孩子将真假珠宝混在一起玩耍,自得其乐,幸福至极。对此,珠宝商不禁感叹自己的粗鄙。
2、一个穷苦农夫进城发了一笔财,不但自己穿上了袜子,还大喝了一场。回家时,醉倒在大路上。一辆马车驶来,要他让道,农夫看看自己脚上的袜子,说:轧过去吧,那不是我的脚。
请大家对这两个故事发表看法。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过渡:看事物,看自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会持不同的眼光。我特别喜欢第一个故事,珠宝商是以经济的眼光在看珠宝,孩子是以审美的眼光在看珠宝,所以前者汲汲于利益,后者享受着快乐。当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回报我们的便是缤纷的美丽;当我们以功利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回报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正好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
师:早上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字词,看大家读通了没有。
生齐读,师点击显示注音: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è)迸发(bèng)湍急(tuān)艾蒿(àihāo)疲惫(bèi)饿殍(piǎo)蜿蜒(wānyán)毛骨悚然(sǒng)
(区别相关的读音和词语:号叫、方兴未艾、自怨自艾、莩、怵目惊心)
师:请看这张图片——
这是什么动物?
生:藏羚羊!
师:对,可可西里的骄傲,高原上神秘的生灵。再看这幅图——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心情如何?
生1:愤怒!
生2:同情……
生3:惨不忍睹。
师:再看这幅图——
生:狼!
师:对,狼。如果它也和藏羚羊一样遭遇了猎人的捕杀,你的心情又会是如何?
夏瑜(犹豫地):我……我觉得我一样会是同情的。
师:很好!我也会的。回忆一下初中时候学过的蒲松龄的《狼》,当那两只狼被屠夫杀死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生:我觉得它们是活该,罪有应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太贪婪了。
师:非常好!一场人与狼的较量,让我们替势单力薄的屠夫的命运担忧,而狼的贪婪与凶残让我们觉得它们的下场大快人心!因着那个故事背景的缘故,我们憎恶狼。但是仅仅这样一张狼的图片放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只是一个——
生(齐):生命!
师:对!是一个生命!所以如果它被捕杀,我们就会同情它。但是因着我们的祖先活在丛林法则当中,当他们的生命和利益与狼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便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附加了情感背景和认识倾向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许多关于狼的故事——
生:狼外婆。
生:狼和小羊。
生:会摇尾巴的狼。
生:东郭先生和狼。
……
师:还有许多关于狼的成语——
生(乱曰):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引狼入室、狼奔豕突、前狼后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
师:全都是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啊?
生(齐):贬义!
师:是,贬义。我们的文化一向对狼有一种偏见、成见。课文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虽然是美国人,但他曾经也同我们一样,对狼怀有偏见,他也曾亲手杀过狼。文中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地记录了他们杀狼的经过。他为什么要杀狼呢?
(生细读文字,教室里静默片刻。)
郭丽菲:因为狼的嗥叫“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师:是恐惧,是坏兆头,总之,是不祥的。所以,要杀狼。
严菲:因为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要杀狼。
师:对,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认为要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计凤:因为“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师:哦,还因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
生:还因为社会氛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罗娴:因为想要保护鹿。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师:很好!没有狼的地方,就是“天堂”,这是谁的看法?
生(齐):“我们”这群人的看法。
师:对!这是“人的看法”!(板书:人的看法:没有狼——天堂)但是,文中说还有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齐):山!
师:对,作者说,山不会同意人的观点,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板书:山的看法:)为什么说是秘密的看法?
生:因为这种看法是隐藏着的,山对人类的做法保持沉默,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发出呼唤,但人们听不到。
师:非常好!人们听不到,所以课文结尾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人们只听得到自己内心欲望的声音。真的是山的看法吗?山可能有看法吗?
生:不是。其实是作者的看法。是作者站在山的高度对众多生灵的看法。只是借助山来隐含地表达罢了。
师:太好了!所以其实这个“山”也是可以用其他词语替换的。这个我们回头再讨论。现在我们来说说:山的看法是什么呢?山是不是也认为没有狼的地方是天堂呢?
生:不是。
师:不是天堂,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看看没有狼之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佛教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是——
生(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师:很对。狼死去了,哪些生命紧跟着也死去了?
生:灌木和树苗死去了。它们“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死去。”
生:鹿死去了。它们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师:它们是怎么死掉的?
生:因为数目太多食物不够而饿死的。
师:没错,当狼死去了,那些可吃的植物和鹿也都死去了,整个山坡成了一个横尸遍野的——
生(齐):坟场。
师:对,坟场,再无生命的气息,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山没有直接说出它的看法,却用事实告诉了人们:没有狼,不是天堂,是坟场!(板书:没有狼——坟场)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一个画面,它只是一个点,但历史是一条线!人类毁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远远没有到达终点!请读第8自然段,看看我们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生齐读第8自然段。)
师:作者用哪个句子说明了人类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所付出的代价?
生:“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师:为了强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突出这个代价?
吴宇:对比。“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为的保护使得生态失衡,反而造成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损失。
师:说得太棒了!我们以为是保护,实际我们在破坏。我们不知道,有时候,对手,甚至天敌恰恰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危机存在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生机!大家应当听过这样的故事: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总算解除了。过了不久,羊群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请来医生对羊进行防疫治病,但是不知为什么,疫病还是不断发生,没办法,只好请来一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附近的山里去。原来,狼先前的光临,对羊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作用。狼的骚扰,使羊常常惊悸奔跑,羊因之格外健壮,老弱病残填入狼口,疫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个故事,十分耐人寻味。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有对手,保持警惕,才不失活力。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某种效应的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有谁知道?
曹俐:我知道这故事,不过不记得是什么鱼了……
吴宇(就坐在曹俐的前排,在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不断补充):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秘密就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师:非常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感谢对手!对羊是如此,对沙丁鱼是如此,对牛群也是如此。齐读第9自然段,看看人到底做了什么,人把自己看作了什么。
(生齐读第9自然段。)
师:当你们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哪些字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沈远祺:“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师:说说这个句子特别触动你的原因?
沈远祺:因为它让我感觉到因为一些人为的破坏,人类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未来。
师:不错,我们人为地消除危险,实际是在制造更大的危险:再也没有未来可以期待!但是如果把这个意思直白地表达出来,就不一定有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了。它的高明之处何在?
沈远祺:“未来”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作者把它具象化了,似乎它是一样具体的东西,被河水冲刷到大海里去之后便不复归来,它可能被河水消融吞蚀,也可能沉入河底,想要寻找它,便如大海捞针。所以特别可感。
师:嗯,沈远祺对文字很有感觉。非常好。还有什么句子让你们有特别感觉的?
孙迎洁:“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师:山的思考是怎样的?人的思考又是怎样的?
生:人的思考是主观的、自私的、肤浅的,贪婪的。
师:好,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认识去思考,实际上,人的所知是十分有限的。人又很贪婪,只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那么山的思考呢?
生:山的思考是客观的、博大的、深刻的、长远的。
师:对,“天之道利而不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山同样如此。它不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考虑问题,它是博大的,它希望每一种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有什么句子吗?
生:“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羊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
师:人取代了谁的工作?
生:狼。
师:是的。人以为狼越少越好,鹿越多越好。所以人越过了一个生态链,去完成本该由狼来完成的工作。殊不知,数量平衡是一种最奥秘的科学和最美丽的艺术,它需要不同物种的综合效力。古希腊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思想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概括地提出了“数”的神秘论。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由“数”组成的,世界的统一就是万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和谐比例,和谐产生了秩序。他们断言:整个宇宙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他们认为天体星球间有一种数目比例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一种天体的和谐。在天体运动中,各个星体在距离、速度、轨道、大小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这种数学关系不仅是科学的,而且具有审美意义。问题是,这种宏观的科学和高端的艺术是人所无法运筹自如的,当人自以为是地去宏观调控的时候,当人取代了狼的工作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这世间的一切的时候,其实,人就已经把自己看作了什么?
生(齐):神(上帝)!
师:是的,人把自己当作了神,当作了万物的统治者和征服者。而作者在他的书中说:“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而之前,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同样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结果是什么?
生: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师: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什么?
生:“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师:好!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这个句子的重音应该放在哪里?
师读:“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重音放在“和平”上)这样对不对?
生:不对!
师:那应该怎样读?
生:“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生:“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师:好,有两种读法了!哪个正确?
生:第一个正确。因为强调了我们的自私自利:只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考虑问题,不管后代的环境。
生:第二个正确。因为强调了我们的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
师: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两种处理方法都是可以的!因着我们的目光短浅,因着我们的认识局限,我们的越俎代庖、我们的自作主张,便显得自私、狂妄而愚蠢。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我们和其他生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到底是谁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着怎样的地位呢?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点击幻灯片出示字幕)——
土地是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宇宙万物与人类都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人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是所有生命当中的一分子。如果人类毁灭了大自然,也就使得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生: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各部分的价值、功能和作用是相等的,而是意味着每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补足的。
师:说得相当好!人不是主宰者,而只是其中的一员。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板书)。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还说(点击出示字幕)——
“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和谐是前提,有了和谐,才可能有稳定和美丽。我们现在说要建设和谐社会,怎样理解“和谐”?
生:保持一种平衡吧。
生:一种良性的循环。
生:我觉得是一种互为补益的关系。
生:我认为“和谐”首先应该是几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却又完全不至于冲突的一种完美并存的关系。
师:嗯,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和谐根本不是要求整齐划一,恰恰相反,它强调多元,倡导丰富,只是,繁复却不紊乱,多元却不相悖,活力旺盛却不互相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就像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所说的:“和谐是从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他又说:“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个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个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的著名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经营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他多年观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了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学生的脸上浮现出种种表情:有被肯定的欣喜,有对黑格尔话语的思索,也有对利奥波德的崇敬和羡慕。)
师:其实,作者的思想并不新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中国的老子就表达过这些观点。(点出字幕)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意思是:要想取得天下而强行去治理它,我看他不会达到目的了。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是不可勉强治理的。强行治理的会败坏它,强行控制的会丧失它。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意思是:道是永恒的、没有名字可称。它的本性纯朴自然,虽然幽深微小,可是天下谁也不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住它,万物就将自动地归顺。天地间阴阳之气相配合,因此就降下甘甜的露水,人们没有谁去命令它,却能自然分布均匀。开创了体制,便有了名位。名位已经有了,这也就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无争,因此就不会有危险。
以上两段话都是告诉我们:人对自然的利用应当适可而止,应当知道人是没有能力主宰宇宙万物的。如果人不去干涉自然,自然本身就是完美和谐的。还有一段话:
卅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三十根条辐环绕一个轮毂,在那空虚处,(有轴)使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烘烧粘土制作器皿上,在那空虚处,可以有容纳东西的用处。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在那空虚处,有房屋让人居住的功用。因此,实体“有”所以给人带来利益,是因为空虚处的“无”起了作用。
“无”尚且有用,何况是“有”呢?人凭什么认为狼是不必存在的呢?人的认识实在是有限的。我们以为无用的东西,不一定真的无用。譬如阑尾,日本人曾经风行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割掉他们认为没用的阑尾,以绝后患,现在科学研究表明,阑尾也是有用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高度看问题,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好,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开头留下的一个问题:“山”这个词可以用其他的什么词来替换?
生:文中的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山野的,我由鲇鱼效应想到,如果事情是发生在海里,也许标题就应该换成“像海那样思考”了。
生:如果故事发生在天空中,可以说成“像天空那样思考”。
生:我觉得作者并非是说要我们像山那样去思考,而是说,要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去看问题,视野要更为广阔一些,考虑得更为全面一些。如果换成“像海那样思考”或“像天空那样思考”,意思其实还是一样的。
师:说得真好!直抵问题的核心!没错,其实,如果我们追问到终极,这个标题可以一言以蔽之:像上帝一样思考。
生:这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
生:我们不了解上帝,我们也不是山、海洋、天空,我们根本不可能像那样去思考!我们是人,所以有人的弱点和局限性!
师:没错。所以这个标题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想想看为什么是伪命题?
生:远的不说,就当前而言,看看毒奶粉就知道为什么是伪命题了。(生齐笑。)
师(亦笑):论据非常典型。是的,人类已经走得太远,根本没有退路。我们是唯物论者,所以我们相信这世界是物质的,所有的物质都会有毁坏的一天,它有终点。我们最乐观的情形也只是让这个世界顺其自然地寿终正寝,然而我们最真实的情形是:我们的肤浅和贪婪加速了它毁坏的进程,让它死亡的节日提前降临!我丝毫没有夸张,如果你愿意看看这些图片。(点击显示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看得感叹欷嘘。)
师:如果我们不懂得敬畏,世界终将让我们懊悔。(点击字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仰望,我们若能敬畏星空,俯首,我们若能呵护良心,我们身外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便都将是和谐美好的。如果我们能像陆熙故事里的那个孩子一样思考珠宝,去掉功利意识,世界便会因着我们的高贵而变得纯净。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点击字幕):
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在生态环保方面,德国和日本做得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日本人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环保。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实际行动去保护我们的环境,不人为破坏,也不要自作主张好心办坏事。让我们以一首日本诗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齐声诵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教学设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通过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引出了关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在教学中,要做足原点话题,即“狼嗥”;做活发散问题,即生态保护;做深探究课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打造生态活力型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活力思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预习:1.字词整理;2.课文读两遍;3.问题收集与整理
一、导入:
美国好莱坞曾有一部科幻史诗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和科学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人与自然的话题,那么,这个话题是由什么引出的呢?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请学生模拟一下狼嗥,以调动课堂气氛。)
二、走近文本,聆听“狼嗥”,感受“狼悲”
1.朗读课文第1节,聆听文中的“狼嗥”,体会语言诗意的悲壮。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不驯服的”即野性的,“对抗性的”即血性的。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从古至今,人们对狼就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憎恶情绪。古希腊寓言家拉封丹写过许多关于狼的寓言,他笔下的狼,不是凶狠就是狡诈。明代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也有《狼》三则,通过描写农夫如何机智勇敢来反衬狼的凶狠、狡诈和贪婪,把狼刻画得跟凶神恶刹一般。翻开成语词典,“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带“狼”字的贬义词比比皆是。
2.听到“狼嗥”,不同的听众有怎样不同的反映或态度?
自然界其他成员: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浅层、片面、主观 自私 ,为了谋生,功利立场。
大自然: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自然的角度: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懂得生命,生态立场。
我:
——认识到“山的秘密”,懂得了“山的恐惧”
——引起痛苦的回忆和反思,想起“绿光”,由听觉的冲击写到视觉的震撼。
二、走入回忆,察觉“绿光”,懂得“山的恐惧”
1.请学生复述作者回忆的狼的故事?和文本中作者的记叙和描写进行对比。
明确: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2.在回忆中,我遭遇到了怎样的狼?(请学生朗读第4节写狼的句子,然后将所有的“狼”字换成“狗”字再读,体会这一段作者的用意。)
明确: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让我们联系起小猫小狗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在作者笔下,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3.我为什么会打死狼?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社会认识充满着“傲慢与偏见”: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时的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我的年轻冲动,对自然的无知)
4.什么使年轻冲动的我发生了思想的转变?
明确: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5.在人类的错误认识下,狼难逃被猎杀的命运,但是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了狼之后,有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景象?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产生了“山的恐惧”。
《阿含经》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6.文中有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山的恐惧”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句话该如何读?重音放在何处?)
7.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自足本真,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能够给人类以借鉴和警示。
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说“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三、探究质疑课题“三问”,课堂生成新问题
1.文章主旨小结: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2.课题探究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
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类、我、每个人)
能不能像天空一样思考,像海一样思考,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米兰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出示材料:为了实现这个土地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个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的著名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经营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他多年观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了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结合所给材料,生成新问题,如:
文章主旨有无时代局限性?
面对现在的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雾霾天气,你认为仅仅“像山那样思考”够不够?
你赞成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吗?
四、结语
展示《阿凡达》经典台词: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
展示“我们只有一个脆弱的地球”图片。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脆弱的。透过这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我们或许已经感悟到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真正懂得“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庄子)的道理,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在自然与现代文明之间从容行走,把现代家园变成和谐的乐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五、作业安排:课外阅读一首日本诗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六、板书
【指导思想】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在要善于在“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断要提高对话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对话意识。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读懂”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投影图片>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图片>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联系作者沙郡岁月,适时渗透。)
(八)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齐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九)推荐书目:
周晓枫《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十)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则。当我们面对一株草,一棵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XX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XX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XX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XX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XX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重点就在于让学生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重视环保。
应该说,这是一篇比较严肃的文章。平时我上课的语言都是比较随意的,这次我希望我可以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就从这篇课文开始改变。我发现,当我的语言变得正式的时候,学生也变得很严肃。他们有了想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念头,正是这念头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阅读文本,从而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安静地思考,对于《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是很必要的。
另外,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来串联这篇课文的教学,即:1)山是怎么思考的?2)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具体是什么?3)人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课堂教学完整。这是我以后也要继续坚持的。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