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渊源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名列四皓;
望并三宗。
——上联:汉代隐士夏黄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 下联:汉代名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会稽世泽;
大臣家风。
——上联:夏姓郡望会稽。 下联:明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二十七年,从没出过差错。有《夏忠靖集》
真宰相器;
有大臣风。
——上联:北宋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夏原吉
涂山启瑞;
梁国授徒。
——上联: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 下联:汉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
源溯涂山。
——夏姓宗祠“平水堂”联。出自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宋代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汝殷绵世泽;
禅舜振家声。
联上句说夏姓最初出自大禹之后,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子,受命于天,嗣受舜禅,国号为夏。后代遂以夏为姓了。联下句说明代先贤夏泰和的故事。夏泰和,字汝殷,莆田县后街人,精治《诗》、《易》,善撰文赋,教授生徒者众,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取举人。
七言通用联
文章藻丽推训导
节义清廉羡执中
——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明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夏执中官任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人持毫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贤之。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刺史堂前怀德政
芙蓉祠畔笑英风
支分白水历今几万春秋
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北宋大臣夏竦故里夏家村族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唐代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
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湖北省鄂州太和镇夏家畈会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
横匾是:浙水永流.
祖堂对联是:
一脉相承夏氏子孙承一脉,千秋长祀祖堂香火祀千秋
【祠堂古迹】
天台夏氏宗祠
夏氏宗祠位于天台县祥和乡白坭坦村。白坭坦的夏氏宗祠保存至今,气势宏伟,飞檐高翘,雕梁画栋。祠堂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
祠堂建于双凤山麓,位于高岗之上,所以就有了“白坭坦祠堂起高坎”的说法。祠堂门楼为三开间,前立一对旗杆,门楼上建有二层的圣旨亭,门楼之后为戏台。戏台对面的正厅面阔三间,为歇山顶,名“追远堂”,左右两厢为五开间二层硬山顶楼房。
夏氏宗祠的名声不只是建筑的宏伟,更来自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走进祠堂,似乎进入了夏氏家族的历史,每一块匾额,每一副楹联都在讲述先辈们所创下的功绩,这是整个家族的荣耀。门楼开有三对门,中间大门的门楣上挂“夏氏宗祠”匾额,左右门楣上分别是“父子进士”和“祖孙都宪”匾,中间大门的楹联是“一门二代三进士;二都双事七大夫”。
夏氏一族始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夏王朝。夏斌陟被封为会稽郡王,成为会稽郡夏氏始祖。宋英宗年间,夏鄎端从会稽迁往仙居,居西门外的夏家库。到夏怡松,已是仙居夏氏十一世了。其父抗元殉国之后,他誓不当元朝的官,毅然弃儒从医。在游览天台山时,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元初,夏怡松举家从仙居迁往天台,定居城西太坊,成为夏氏天台始祖。夏怡松有二个孙,长孙夏伯忠居城里,次孙夏伯和于元至正年间,从天台城里,迁往城外六十华里的白坭坦,世代居于此,一晃又是六百多年。家族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新枝抽芽,带来的是枝繁叶茂。虽说是迁徙,但族人都知道他们的来路,能清晰地追溯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寻到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家。
夏伯和迁居白坭坦源于一次私塾的任教。自从夏氏一族迁居天台城西,读书明理是每一位族人的追求,夏伯和与兄长夏伯忠为天台夏氏三世。兄弟俩从小聪颖,好读书,通诗文,虽说没取得功名,但在城里也有一定的名声。那年春节刚过,城外一家金姓的人家将一份聘书送到了夏府,金家敬慕夏伯和的学问,请他到金家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成为一名教书先生,是许多读书人的选择,在乡间,这是一份体面而倍受尊重的职业。就这样夏伯和成为一位乡间的教书先生,那年他刚二十出头,还未成家。
背着简单的行囊,布袋中是几册线装书和几件衣服,夏伯和出城里的西门,沿始丰溪西行,转入崔岙溪就进山了。那时的白坭坦附近有零散的几户人家居住,没有形成村落,金家居住的山岙名为金岙,它位于白坭坦西北方向,当时金家是附近人家中的大户。在金家任教的那几年里,夏伯和也会到附近的几个山岙看山观景,渐渐他就喜欢上了这片山水。在任期满时,他没有回到城里的老家,而是买下了白坭坦的一片山地,筑几间瓦房,居住下来。附近一户周姓的人家,看上了他的一表人材,将女儿许配与他。夏氏白坭坦派就这样漫延开来了。
白坭坦村位于天台西南大雷山区,现属祥和乡。村中有一口塘,因四周有白坭,而得名白坭潭,村庄最初的村名就是白坭潭,后来称为白坭坦。白坭是一种白色的粘土,可制碗具。白坭坦村建于山岙之中,许多民居建于清末民初,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几条山道和山溪穿插其中。西北边山岗上的道地当年也是非常气派,村中有“一百二十根屋柱落地”的说法,可惜早已毁于火灾。村口有一座庙,称镇龙庙,始建于明代,供奉仙皇佛。
村中现有夏、陈、张三姓居民,其中夏氏为大姓。从夏伯和定居于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在夏氏定居白坭坦一百多年之后,明崇祯年间,陈文可从石柱村迁入白坭坦东边的井头和下富洋。井头因旁有一口水井而得名,井水清冽,一直为村民们所饮用。在下富洋,陈氏建有一座陈氏祠堂,为四合院结构,祠堂保存至今。又过了一百年,清康熙年间,张存锦从张家桐迁至村西的横檐。三姓人和睦相处,世代居于村中。
天台城里樟下路的北侧建有一座夏氏宗祠,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拆了。白坭坦的夏氏宗祠保存至今,气势宏伟,飞檐高翘,雕梁画栋。祠堂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因祠堂建于双凤山麓,位于高岗之上,所以就有了“白坭坦祠堂起高坎”的说法。祠堂门楼为三开间,前立一对旗杆,门楼上建有二层的圣旨亭,门楼之后为戏台。戏台对面的正厅面阔三间,为歇山顶,名“追远堂”,左右两厢为五开间二层硬山顶楼房。
夏氏宗祠的名声不只是建筑的宏伟,更来自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夏氏人家要将天台夏氏家族在不同时期所建树的功业都在这座祠堂中呈现出来。走进祠堂,似乎进入了夏氏家族的历史,每一块匾额,每一副楹联都在讲述先辈们所创下的功绩,这是整个家族的荣耀。门楼开有三对门,中间大门的门楣上挂“夏氏宗祠”匾额,左右门楣上分别是“父子进士”和“祖孙都宪”匾,中间大门的楹联是“一门二代三进士;二都双事七大夫”。
“父子进士”指的是夏埙和夏鍭父子,他们分别是天台夏氏第六世和第七世。夏埙,字宗仁,号介轩,天台县城人。明景泰二年进士,那年他二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巡视广西时,铲除贪官污吏,查勘冤案,受百姓爱戴。成化十三年,他年过半百,辞职还乡养亲。从官场退隐天台乡间的五年时间里,他闭门著述,著有《介轩稿》。夏鍭,字德树,晚号赤城。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父子俩人得中进士相隔了三十六年。夏鍭不乐仕进。与父亲一样,年过半百就请求还乡。只不过他还有三十年的居家时间,他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在赭溪旁建了一座见霞亭,植柳树于亭边,坐在亭中,欣赏着远处的赤城霞。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赤城集》,收录了他所写的许多诗词,有与朋友的唱和,也有游家乡山水的感慨。
“祖孙都宪”,都宪是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祖”是夏迪,“孙”是夏埙,他们都曾任都宪。夏迪(1365—1426),字庭简,号慎密。明洪武二十年,乡试中举,三年之后授溧阳县丞,之后的三十年,一直廉洁居官,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最后卒于任。夏迪是夏伯忠的儿子,也就是夏伯和的侄子。夏迪与叔叔夏伯和相差二十六岁,在夏迪出生时,夏伯和已从城里迁至白坭坦数年。小时候,夏迪曾来到白坭坦游玩,每年春节,也定会到叔叔家拜年吃粽子。在夏迪乡试中举时,夏伯和已是四十八岁了,在得知夏迪中举的那个夜晚,夏伯和在白坭坦的家中温了一壶酒,他为夏家出了一位举人而高兴,这毕竟是夏家迁居天台之后第一位中举。夏迪、夏埙和夏鍭是天台夏氏家族的荣耀。
门楼上建有一座二层的圣旨亭,下层挂“都宪第”匾,上层挂“圣旨”匾。读书不只是明理,也为中举,只有考取了功名,才有机会走上仕途,一展宏图。一位位夏氏族人,一个个的功名和官职,最终都落在了祠堂的匾额和楹联上了。
门楼之后是戏台,飞檐翘角,屋脊有文臣武将雕塑。戏台前挂有“镜花水月”匾额,似乎在提醒观众,戏文中的事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一切都是幻影。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的一生就是重复先人早已演过的那场戏,喜怒哀乐只是一种表情,演过了也就经历过了。戏台两侧木柱上的楹联:“格外文章圈外注,水中明月镜中花。”楹联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寻味,这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演的都是同一出戏。戏台对面为享堂,称“追远堂”,堂名的匾额就挂在正中的位置,“追远”意为追念先人。堂内木柱上有不少楹联,多为赞颂先人的句子。
夏氏宗祠在本世纪初曾有过一次整修,整修后的祠堂面貌焕然一新。平时,村民们都会坐在祠堂门口,聊聊天,老人们也会讲讲从前的事。祠堂内保存着一套《天台夏氏宗谱》,族人们都知道《白坭坦伯和公派》在第十七卷,自己的名字就记载在宗谱的某一页上,往上能寻到祖先的踪迹,往下也能知道儿孙的漫延,这就是宗谱的意义。它记载着一个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绩、辗转的迁徙过程和各族支的世系承传与繁衍。
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折射出的是祖先们所创下的功绩。这些匾额、楹联都在告诉后人祖先出类拔萃的事迹,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时刻都在激励着后人光宗耀祖。
石佛乡夏氏宗祠
夏氏宗祠是石佛乡夏家村最具代表的古老建筑。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天井。其建筑风格颇具徽派风格,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梁架用料硕大,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墙体使用青砖,砌成马头墙。虽不说雕梁画栋,但也勾心斗角、布局精美,特别是大天井四角的四只雕花牛腿,造型精美、雕工精细!
正大门正上方高悬“夏氏宗祠”四个大字,在正大门两门框的基部竖立着两匹威风凛凛的石马,经岁月风霜的洗礼,摸起来光滑异常,特别是夏日三伏天,人靠上去冰凉冰凉的!正大门两边各开有偏门,门槛很高。正大门被宗祠里第一进的戏台堵上,已久未开过,我曾经问过我的太爷爷,正大门什么时候开过,据他回忆,戏台搭起后就没有开过,在戏台搭起前如若没有什么重大事情,宗祠大门绝不会贸然打开!
戏台基本占据了宗祠的第一进,往北(往里走),便是大天井,两边各配有厢房。天井长约七八米、宽约两米,天井下的水池约有四五十厘米高,用青砖铺成。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笕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聚财、敛财的思想。
过天井,便进入宗祠的第二进,宗祠里面积最大的场所,除了有规律的粗大柱子的竖立,真的是徒有四壁,粗大的柱子一个人怀抱不过来。在第二进和大天井衔接处的正上方,高悬雕有双龙戏珠的匾,上书“振山丕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据村里有年岁的老人讲,此匾来自京城,有了此匾,在离村约一千米处,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不过此匾上的“振山丕声”四字在文革破四旧时被刮掉,现在上面的四个字是电脑合成的,幸运的是,匾的框架和木板被村民保存下来!在“振山丕声”匾的正后方,挂有“敦睦堂”匾,在“敦睦堂”匾的两侧,又挂有“儒林雅望”、“硕德纯煕”、“冰雪清声”三块匾,这三块匾赠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特别是“硕德纯煕”匾,赠匾人官衔很高“太子少师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接受此匾的是90高龄的夏立材老人。
在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又有两个小天井,与大天井构成一个“品”字,这样的天井设计,据村里老人介绍,只有官厅才配!所以,现在宗祠大门的边上挂有县文管部门授予的“夏氏官厅”四字。在两个小天井之间有几步用青石砌成的台阶,登台阶而上,便到了宗祠的第三进。第三进较前两进要小点,是以前摆放祖宗先人牌位的场所。
如今的夏氏宗祠,已经成为村里人休闲娱乐、交流沟通之处。逢重大节日(如正月)宗祠的戏台上,总有演绎不完的大戏,喧天的锣鼓,敲打出勤劳朴实的夏家人生活的红红火火!
夏家大院
位于云南省永仁县中和乡。夏家大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建,占地1244平方米,大院座北向南,建筑结构严谨,分为东院和西院两个部分组成,以中阁楼为对称轴,结构相同的两个四合院,中阁楼一分为二,成为两院的东厢和西厢,正房、面房和厢房的结合处均由耳房相衔接,每一组接合部有一个天井,两院廊道互通,共用一道大门。
【典故轶事】
1:夏完淳年少表忠义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完淳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①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②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③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2:义妇“割股救夫”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中有“割股疗亲”的典故,说的是儿子为救父母性命,割肉入药,为亲人治病。而在《史记》中,又有“割股奉君”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因无钱购食,饿不能行,介子推就割股肉给他充饥。说的都是有人从自己的的身体上,活生生地割下一块肉来献给他人治病或充饥。不过这些都是传说,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然而,就在我们小吏港的大地上,在不太久远的过去,却曾真实地演绎过“割股救夫”的感人故事。
那是清朝晚期的时候,在秀丽的皖水河边,就是今天的小市镇良湖村,夏家的祖先昌恒公,大约在道光二十年(1843年)前后,娶得同村汪家老屋一位温良贤淑的姑娘汪氏为妻。当年,虽然鸦片战争的硝烟未尽,但由于良湖村地处江北丘陵腹地,对外交通不便,十分闭塞,倒也没有兵荒马乱。昌恒公凭着一身强健体魄,辛勤劳作,一家人恩爱度日,生活平淡之中却也充满着幸福。但是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天长日久,昌恒公不幸病倒了。这可急坏了爱夫情深的年轻妻子,尽管家里请遍了当地良医,想尽了办法,但丈夫的病情却怎么也不见好转。昔日气壮如牛的汉子如今万般无奈困卧病榻,整日里愁眉不展。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落后,昌恒公的病情越来越重,求医问药似乎都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再强壮的身骨也经不起病魔的摧残,丈夫的病情每况愈下。眼看着丈夫危在旦夕,汪氏心急如焚。但是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作为妻子只能极尽体贴地侍奉着,她向上天祈祷、求菩萨保佑,期盼着奇迹的出现,期盼着丈夫能够度过难关。小吏港自古以来就是诗书之乡,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就出自该乡文人之手,民间口头也甚为丰富。就在汪婆婆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从说书人的口中听到了“割股疗亲” 的故事。那是仲夏的一天傍晚,村头纳凉的乡亲们正津津有味地听王瞎子说书,说的正是《隋唐演义》三十四回中“割股疗亲”的情节,说的是只要在中药熬煮时切一块亲人身上的肉为药引,让亲爱之情感动天地,就能产生特殊的疗效,可救亲的的性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正苦于丈夫无药可医的汪氏,无意中听到这一细节时,顿觉醍醐灌顶,这不是老天派人来提醒自己么?本来就恨不得替夫受罪的她,心里盘算着,看来夫君有救了。虽然此时的她已经儿女成双,但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爱子如命的她是不可能让孩子做出割肉的事来的。然而,救夫心切的她再也不能等待了,只要能救夫君的性命,哪怕是只有一丝半点的可能,甚至即使没有可能,她也要下定决心,去舍身一搏。就这样,一个平凡的女性,一个柔弱的妇道人家,汪氏妇人毅然对自己如玉的肌肤举起了利刃,忍着钻心巨痛,一刀、两刀……从自己的大腿上活生生地割下一条嫩肉,再亲手投入药罐……。
也许是老天被汪氏所感动还是丈夫被自己的爱妻的壮举所震撼所鼓舞,或是按现代科学来说,是精神上的巨大激励,激发了免疫系统的潜能?奇迹竟然真的在昌恒公身上发生了!往日同样的药物,仿佛真的增加了效力。昌恒公的沉疴竟然日见起色,慢慢地也能下地行走了。虽然再也不能恢复到从前那样的强壮,但总算在鬼门关的关头被拉了回来。再后来,在汪婆婆的精心呵护与照料下,昌恒公又享受了十多年的美好生活。大义凛然、割股疗疾的汪婆婆呢?也许真的是吉人天相、善有善报吧,感天动地的汪氏老婆婆享年八十三岁才撒手西去,这在当时可真是少有的长寿呢。
据说,当年汪婆婆割股救夫的壮举在当地广为传颂,当地举人汪祖树闻讯感叹不已,动员汪姓族人联名为义妇汪婆婆制做了一块题有“萱茂春绵”的流金大匾,锣鼓喧天地送到夏府,以示褒奖,同时也表达了娘家人的骄傲与荣耀。那块珍贵的牌匾呢,虽然历经战乱与文革,但仍然被汪婆婆的后人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也许,这是全中国都难得的一件能证明“割股疗亲”壮举的物证了吧?但愿后世诸君善受启迪,爱心永续!
上一篇:诡媚海妖(Siren)
下一篇:《乡村爱情》有几部?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