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活动对妇科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优质护理应用于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83例患者,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后妇科基础护理合格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使得基础护理合格率由85.25%上升到93.99%;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88.52%上升到96.63%,经2检验发现,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7,P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妇科;基础护理

  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下发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了试点病房。在我院护理部的支持下,妇科于2011年1月积极采取多项临床护理措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本研究将优质护理应用于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83例患者,并对临床护士的基础护理的质量进行评估及考核。并与2010年6月~2010年1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83例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前本院住院治疗的1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6~42岁,平均年龄(25.71±4.37)。同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于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83例患者,年龄16~40岁,平均年龄(26.71±5.67)。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进行科室总动员,号召大家积极参与 2009年11月11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讨论会,会上医政司护理管理处郭燕红处长强调当前抓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而后连续《“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下发,并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院领导组织护理部管理者讨论并且分析当前的形势,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护理部主任牵头,科室护士长统一管理,让全科护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的意义[1]。

  1.2.2 正确认识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召开妇科专题会议,让护士尤其是新护士对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基础护理工作在护士和患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起桥梁作用,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耐心、主动、细致的护理服务。通过每周二次小讲课、不定时晨间提问、每月一次护理查房、讲授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等形式强化护士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知。

  1.2.3 领悟优质服务理念精髓,转变护士服务理念 护士作为医院基础护理的具体操作者,在基础护理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主动服务、按需服务、不依赖家属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让护士真正领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意义,理解其内涵。先后开展了“假如我是病人”的换位思考活动,全体护士站在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采取人性化的护理行动。反复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输于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转变护士的服务心态和行为,使病人满意和感动。

  1.2.4 组织护士学习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科室内利用授课、小组讨论等形式组织让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创优工程”相关文件和知识,使其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做法,领悟“创优工程”相关文件和知识的精髓。

  1.2.5 建立护理层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 根据护士的护龄、职称、技术等能力建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组成的基础护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每周抽查,月底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而责任护士在上午、下午下班前都要检查各组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采用全面检查、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三种检查方案相结合的方法,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 ,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

  1.2.6 合理简化护理病历的书写,将时间还给患者 减轻一线护士的病历书写的负担,让护士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患者的护理服务上,只有在患者身边,护理专业知识才能得以应用。加强基础护理,确保各项临床护理措施的准确到位,减少褥疮、各种感染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

  1.2.7 绩效考核,实施护士奖金分配 改变以往的奖金分配制度,根据护士护理的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护理患者的数量、护理的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倾向于临床一线的护士,提高夜班补贴,做到客观公平。

  1.3 效果观察 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

  2 结果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前,基础护理合格率为85.2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8.52%;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3.99%;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6.63%,实现了护理零投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2检验发现,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7,P

  表1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研究表明,夯实基础护理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2-3],开展优质护理,强化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可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4-5]。本研究结果发现: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使得基础护理合格率由85.25%上升到93.99%;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88.52%上升到96.63%,经2检验发现,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7,P

  参考文献

  [1] 赵亮,金昌晓,陈仲强.新医改方案财政补偿机制设计与医院公益性.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10):666-668.

  [2] 马慧芳.夯实基础护理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中国实用医药,2011,6 (8):273-274.

  [3] 许红菊.开展优质服务做好基础护理的临床意义.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 9(8):145-146.

  [4] 玉娟.夯实基础护理 开展优质护理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中国医药指南,2011,9(9):325-327.

  [5] 黄丽珍.护理工作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探讨.中国当代医药,2011, 18(27):122-123.

  [6] 芦沁蕊,王艳丽,赵晓红.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妇科病房的实施效果研究.护理研究,2011,25(8):2243-2245.

  [7] 李艳英.妇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护理研究,2011,25(9): 2425-2426.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2

  目的分析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服药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服药依从性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5.56%优于对照组的7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服药依从性及满意率,可在临床积极应用。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原发性高血压;临床价值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逐步年轻化。为了分析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本院对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其中男98例,女82例,平均年龄(52.2±6.2)岁。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实验组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45~62岁,平均年龄(52.8±3.9)岁;对照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52.1±3.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高血压的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制定健康宣传册,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培训讲解,介绍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并发症先兆及用药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疗和服药依从性。②健康生活方式:a.饮食护理:督促患者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高钙膳食;限盐(<6g/d);合理热量摄入,戒烟限酒等;b.运动指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血压的稳定;c.减轻体重:控制体质量指数(18<BMI<25)[1]。③用药护理:嘱咐患者降压药物的服用要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增加,密切观察疗效,如有不良反应,及时按医嘱调整[2]。④心理护理:临床上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多安慰鼓励患者,让其放松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服药依从性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问卷上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理想患者75例(83.33%),服药依从性患者80例(88.89%),均优于对照组的50例(55.56%)和53例(58.8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比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40例,满意46例,不满意4例,满意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9例,满意52例,不满意19例,满意率为78.89%,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它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临床表现是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会影响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造成严重后遗症[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之一。临床调查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情绪、心理等密切相关[4],故而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控制外,有效的护理干预也非常重要。优质护理服务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从而很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服药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维持血压稳定,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帮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的用药知识以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还可以引导患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谷春梅 单位:鞍山市中心医院高血压病房

  参考文献

  [1]薄磊,杨文东.降压药联合应用及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社区医学杂志,2011,9(9):1489-1491.

  [2]申晓芬,李黎,杨爽,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护士主导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14(4):29-31.

  [3]熊方华,骆翠华,李建祖.原发性高血压150例护理干预后服药依从性调查.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4-56.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3

  1.1研究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选取山东省泰安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层医院9所(县级3所、镇级6所),护理人员纳入标准:①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②目前正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③工作时间≥2年;④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⑤曾经参加过继续教育学习实践活动;⑥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工作时间<2年;②与临床护理无关的工作及不愿参与本研究者。最后纳入283名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护理人员一般资料问卷,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临床护理工作年限、基层卫生工作年限、最高教育程度、机构规模、目前薪资、最近一次晋升职称及是否参加培训活动、是否曾接受基层卫生在职教育学习课程。②继续教育课程内容调查问卷,包括专业课程、专业素质、专业伦理、专业相关法规课程4个方面。采用文献回顾及专家小组座谈法整理出课程的内容;问卷内容选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选项为1分~5分,以非常不重要“1”分,非常重要“5”分计算。调查前,详细讲解问卷中的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当场发放填写,统一收回。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且均有效,有效回收率为94.33%。③护理能力评估问卷,包括照护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关怀能力、专业成长、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7个方面,经修订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7。皆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选项为1分~5分,以完全做得到为“5”分,完全做不到为“1”分来计算。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一般资料

  本研究护理人员男4名,女279名。年龄分布,以26岁~30岁为最多,为58名,31岁~35岁57名,41岁~45岁44名。婚姻状况以已婚居多,共154名,未婚129名。临床护理工作年限小于1年为最多,共98名,其次为5年~10年62名。基层卫生工作年限以5年~10年居多,为135名,其次为小于1年48名。学历以大学专科为最多,共156名。护理人员所在的基层医院规模多拥有50张~99张床位,在这样规模医院工作中的护理人员有114名,其次为拥有100张~149张床位规模的医院,其工作中的护理人员有56名。最近1次院内考核评比以优秀者居多,共有175名,占63.6%。护理人员参加基层卫生在职教育学习课程,以未参加者为243名,占85.9%居多。

  2.2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对于继续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包含专业课程、专业素质、专业伦理及专业相关法规课程4个方面,问卷以Likert5级评分法,分成5个等级,每题最高5分,最低1分,分数越高表示课程重要性越高。

  2.3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得分情况

  护理能力评估共分成照护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管理能力、关怀能力、专业成长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7个方面。

  2.4不同背景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认可情况比较

  ①不同性别的基层护理人员,对于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专业品质、专业伦理、相关法规4个方面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②不同年龄的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专业素质课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专业课程、专业伦理课程及专业相关法规课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婚姻状况的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中,专业伦理及专业相关法规课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专业课程、专业素质及整体课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临床护理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专业课程、专业素质、专业伦理、相关法规4个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上,不会因临床护理工作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⑤不同基层卫生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专业相关法规方面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专业课程、专业素质、专业伦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专业素质、专业伦理、专业法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专业课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学历越高的护理人员,对专业课程的继续教育训练越觉重要。不同评优等级的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专业素质、专业伦理、相关法规4个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上,不会因评优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⑦不同护理能力等级的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专业素质、专业伦理、相关法规4个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上,不会因护理能力等级的不同而有影响。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是否参加基层卫生在职教育课程与本研究继续教育课程重要性内容中,专业课程、专业品质、专业伦理、专业相关法规4个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上与参加基层卫生在职教育训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护理能力现况

  继续教育课程以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技术、医院常见感染疾病的护理课程为最重要,这其中又以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感染症的用药护理为重要项目内容。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体制课程是继续教育中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隔离措施与防护标准、院内感染处理原则、医院纠纷危机处理应对措施,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课程的重要性选项。个案临终照护是专业伦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中疼痛控制及临终关怀护理、长期照护常见伦理困境决策、护理人文素养是专业伦理课程中的重要性项目内容。如何预防医疗纠纷课程中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医疗过失与举证课程、谈判与协商案例讨论课程内容是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相关法规课程的重要项目内容。在护理能力的七个方面中,关怀能力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际关系沟通,在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时,能随时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得分较高的护理能力。

  3.2继续教育课程与护理能力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专业课程、专业素质、专业伦理、专业相关法规的重要性与护理能力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薪资水平情况、年龄26岁~30岁、有否参加基层卫生在职教育这三项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影响因子;未婚者、本科以上学历、较高的薪资水平、年龄46岁~50岁4个人口学项目是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已有的文献及本研究结果得知,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与其护理能力息息相关。继续教育的重视,将可以极大提升其护理能力,提升基层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在老龄化社会及疾病形态家庭结构改变下,世界各国均已将基层卫生护理工作列为重要的政策课题。将基层卫生护理专科化,实行学历认证制,使具有专业能力的护理人员能适得其所,将专业发挥于基层医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共同提升国内基层护理服务水平,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心力。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4

  1.1一般资料

  根据德尔菲法[8]的要求和研究目的,确定函询专家的纳入标准:①开展过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三级医院护理管理者;②发表过延续性护理相关论著的护理教育者;③参与过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临床护理人员;④愿意回答专家咨询表,有一定的积极性;⑤能保证参加2轮专家咨询。最终23名专家完成2轮函询。专业领域:护理管理者10人,护士长7人,院校教师6人;工作年限:<10年4人,10~19年11人,20~29年5人,≥30年3人;学历:大专8人,本科11人,硕士4人;年龄:30~39岁16人,40~49岁3人,≥50岁4人。

  1.2方法

  1.2.1初始指标的设计

  本课题组由护理管理专家2名、临床护理人员1名和在读研究生1名组成。负责文献回顾,形成访谈提纲,收集与反馈信息,分析和整理资料。①文献回顾。以“延续性护理(或连续护理)”和“指标”、“质量评价”,“transitionalcare(conti-nuityofcare)”and“indicators”、“qualityindicators”为检索词,全面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WileyOnlineLibrary、Elsevier出版社全文书刊、Springer全文电子期刊、CNKI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根据美国霍普金斯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方法[9]评定文献质量,初步筛选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标。②专家访谈。采用立意抽样法,选择南京及其周边地区7所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专家进行访谈。制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内容围绕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结构-过程-结果”展开,了解其对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文献回顾、专家访谈结果以及课题组成员2轮讨论,初步形成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49项三级指标。

  1.2.2专家函询

  自行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内容包括填表说明、专家意见调查表、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专家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专家选择指标重要性的判断依据。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纸质版亲自发放或邮寄的方式发放与回收。在第1轮专家咨询中,专家对每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Likert5级评分,同时各个指标后设有意见修改栏,供专家提出开放性意见。课题组根据第1轮咨询结果,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表,包括对第1轮咨询结果的反馈(条目采纳或未采纳的原因),以及修改后的指标。仍要求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同时增加指标权重赋值栏。考虑到延续性护理服务的评价尚不成熟,在构建阶段需纳入更多的潜在指标[10],因而本研究条目筛选要求为重要性评分>3.5,变异系数(CV)<0.30,同时结合专家文字性建议,对相应条目进行增加、修改或删除。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的积极性

  第1轮函询发放问卷24份,回收有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95.83%;第2轮函询发放问卷23份,均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第1轮函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专家12人,占52.17%;第2轮6人,占26.09%。

  2.1.2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通过权威系数Cr反映,等于专家熟悉系数Cs和判断系数Ca的算术平均值。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8]。本研究第1轮Cr、Ca、Cs分别为0.876、0.923、0.829;第2轮Cr、Ca、Cs分别为0.882、0.942、0.822。

  2.1.3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反映专家对问卷全部指标意见的一致程度[11]。第1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W值分别为0.531、0.376、0.535,第2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W值分别为0.736、0.521、0.627,2轮咨询的W值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评分的一致程度较高。

  2.2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2轮函询,确定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41项三级指标,见表1。

  3讨论

  3.1建立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龄、失能、慢性病、空巢老年人群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很高,如何满足健康养老的需求,如何形成长期照护体系,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12]。为解决医疗照护资源供需矛盾等难题,延续性护理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为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改革临床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各地广泛开展了延续性护理的实践。然而延续性护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标准、行业规范、监督机制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13]。因此构建一套延续性护理实践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3.2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结构-过程-结果”模式指出医疗服务质量由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构成[5,14]。“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环节存在逻辑承接关系,基本能够包含从服务的准备到服务结束的全部环节,各环节界定明确、结构清晰,是一种全方位的评价。护理质量评价仅以结果质量来衡量,缺少对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的关注,无法用于护理工作的环节管理,无法保证质量持续改进[15]。因此,本研究聚焦三维度的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以Delphi法构建涵盖“结构-过程-结果”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延续性护理服务项目的质量持续改进,促进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研究结果显示,2轮咨询表的有效回收率均大于90%,说明专家对此项研究的关注和配合程度高。同时,本研究选择的专家涉及管理、教育、临床、科研多个领域,确保指标体系是由专家从政策规划、实践经验、专业知识、理论基础4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而得出的[8]。此外本研究所选取的专家权威系数较高,保证了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对指标体系的预测精度较高。

  4小结

  通过文献回顾法和Delphi法,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为框架,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由于专家的评价是在其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因而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还将进行机构调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进一步确认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不断修正以形成一套较为全面可行的评价工具,为改进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规范行业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5

  1.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XXX省XXX市XXX医院骨科住院的208例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占70.19%,女性62例,占29.81%;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49.71±8.63)。

  1.2方法

  1.2.1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进行科室总动员,号召大家积极参与

  2009年11月11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讨论会,会上医政司护理管理处郭燕红处长强调当前抓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而后连续《“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下发,并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院领导组织护理部管理者讨论并且分析当前的形势,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护理部主任牵头,科室护士长统一管理,让全科护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的意义,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落实党和政府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可很好的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2.2正确认识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召开骨科专题会议,让护士尤其是新护士对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护理,让住院病人清洁,也让病人舒适,而且是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临床护理专业水平的重要基础。基础护理工作在护士和患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起桥梁作用,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解决一些迫切需要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面、耐心、主动、细致的护理服务。通过每周二次小讲课、不定时晨间提问,每月一次护理查房,讲授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强化护士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知。

  1.2.3领悟优质服务理念精髓,转变护士服务理念

  护士作为医院基础护理的具体操作者,在基础护理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主动服务、按需服务、不依赖家属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让护士真正领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意义,理解其内涵。先后开展了“假如我是病人”的换位思考活动,要求全体护士在为病人进行临床护理之前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采取人性化的护理行动,让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感动。反复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输和活动的开展,有效转变护士的服务心态和行为,使她们自觉地给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举动,使病人满意和感动。

  1.2.4组织护士学习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科室内利用授课、小组讨论等形式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创优工程”相关文件和知识,使全体护理人员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做法,领悟其精髓。争取得到医院护理部和其他领导的大力支持,派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参加区内、市内的“创优”专题培训班。

  1.2.5建立护理层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

  根据护士的护龄、职称、技术等能力建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组成的基础护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每周抽查,月底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而责任护士在上午、下午下班前都要检查各组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采用全面检查、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三种检查方案相结合的方法,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同时,要求护士长、责任护士、指导和管理护士。

  1.2.6绩效考核,实施护士奖金分配

  改变以往的奖金分配制度,根据护士护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护理患者的数量、护理的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倾向于临床一线的护士,提高夜班补贴,做到客观公平。

  1.2.7责任护士对骨科患者推出人性化举措

  骨科患者由于肢体创伤、骨折、瘫痪等因素大部份需卧床休息,基础护理工作相对繁重。而责任护理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患者的舒适度、安全等密切相关,责任护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其护理工作的质量:(1)骨科内设立“创优”服务意见征集本,责任护士除护理治疗外,其他时间也到骨科患者床边征求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记录在册,并根据患者的意见进行护理服务的不断改进。(2)责任护士做到微笑服务,在工作中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不将生活或者工作中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骨科患者。对每一位新入院患者做到笑脸相迎,进入每个病房,微笑与患者打招呼,微笑回答患者的疑问等。(3)认真落实基础、生活护理,待患者如亲人,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4)责任护士为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急患者所急,断指、断肢患者入院时在第一时间为其做好术前准备,尽快送上手术,再协助办理入院手续,为患者的断指断肢的再植成功赢得时间,减少患者伤残率。(5)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程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由骨科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康复指导和锻炼工作,有效促进了患者功能的早日康复。

  1.3效果观察

  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

  2.结果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前,基础护理合格率为81.76%;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84.59%;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0.87%;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2.79%,实现了护理零投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2检验发现,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才刚刚起步,该活动的顺利实施是一个不断改进,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和完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这无疑需要全院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更需要有各级领导、人力、物力、财力等后勤保障的大力支持,才能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合理配备护士,在排班模式、分工方式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一线护理人员予照顾和支持,使护士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全程化、个性化、无缝隙护理,使患者病情能够的得到狼嚎的控制,并且减少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促进护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6

  关键词:人文素养;护理技术操作;评价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临床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护理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人文关怀护理作为现代化医院和现代医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护理质量的高低也关系着医疗质量的提高[1]。因此,本文对护士人文素养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的要求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护士10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1.6±2.9)岁,其中4例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0例为大专毕业,16例为中专毕业;观察组年龄20~25岁,平均年龄为(21.7±3.1)岁,其中5例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2例为大专毕业,13例为中专毕业。两组护士在学历、年龄构成等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对照组运用《护理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进行考评和目标教学。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素养要求及效果评价标准》和《护理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进行考评和目标教学,通常情况下,考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礼仪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保持鞋帽、服装干净和整洁,日常着装满足职业需求,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行为规范,仪表大方,举止端庄和文雅,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应该保持温和的态度,面带微笑,友善亲切,并且语言易懂、清晰、流畅;②操作前。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操作前,应该主动自我介绍,并耐心给患者解释接下来需要进行的操作名称、内容、步骤以及配合要点等,对于无法理解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认真解答,并且告知患者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解决措施,使患者的顾虑消除,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合作程度、意识状态、病情以及心理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估,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需求,做好护理准备;③操作中。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给予患者积极的关心和支持,亲切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将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为患者提供周到、全面、系统化的护理服务;④操作后。完成护理操作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告知患者治疗的情况,并且协助患者保持相对舒适的卧位,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对床单进行整理,耐心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且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致谢,感谢合作等;⑤整体效果评价。通常情况下,整体效果评价则包括患者满意度和护士的应变能力。

  1.3评分标准。

  在考核两组护士时,评分包括了五个方面,即操作中要求、礼仪要求、整体效果评价、操作前要求以及操作后要求等,每个项目2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护士的人文素养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运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2样本均数对比,运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对比。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得分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较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护理操作中加强人文关怀。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操作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操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身心状况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2]。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护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操作前、操作中以及操作后护士需要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要求护理人员将《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素养要求及效果评价标准》作为基本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人文服务意识,重视人文护理和温馨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重视人文关怀能力考核。

  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护理操作技能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技能,而考评标准和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护理人员的操作训练起到积极的塑形和导向作用[3]。但是在传统的考评标准中,片面重视护理操作技术和程序,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虑患者感受和需求的重要性,使人文服务在护理工作中得不到体现。所以,应该对考评标准进行改革,充分认识到人们关怀能力考核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标准,并将人文关怀能力纳入绩效考核中,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确保护理操作规范性的基础上,又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明显较高,并且患者满意度高,说明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考核,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能力考核与培养的重要性,重点考评护士的灵活应变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从而使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卢玉彬,达朝锦,马佩芬,郭艳春.护理技术操作中护士人文素养要求与评价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1,04:168~170.

  [2]卢玉彬,达朝锦,马佩芬,郭艳春.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护士人文素养要求与评价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15:89~90.

  [3]陈鲁,陈德.护理技术操作中护士人文素养要求与评价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4,03:174.

  [4]方菊花.李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9(4):214~215.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7

  关键词:产科病房 优质护理服务 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8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37-02

  2010年卫生部提出了在全国卫生系统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产科是高风险科室,纠纷较多,我院在产科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后,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效果十分明显,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孕产妇352例,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孕产妇365例,作为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孕产妇年龄19-43岁,平均31岁。两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水平接近。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实施以下措施。

  1.2.1 制定实施标准和考核方法。我院按《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结合《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及产科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了产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考核细则。

  1.2.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每月,每季不定期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完毕按操作规范进行考核,并将考核内容存入个人技术档案: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知识考核,并纳入护士分级考核内容,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1.2.3 具体措施:①每位责任护士分管5张病床,自孕产妇入院就评估其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情况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②细致的人性化服务。我们病区设有单人间,两人间和三人间等不同的病房,满足了不同要求的孕产妇需求。病房内24小时供应热水,配有微波炉,热线电话,数字电视等设备,护理人员统一着装,规范礼貌用语,微笑面对孕产妇,耐心倾听其意见,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严格按规程进行;尊重患者隐私权,在不影响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③入院即宣教,仔细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经管医生,病房设施及操作方法等,使其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适时介绍妊娠自然分娩及产褥期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整个分娩过程和分娩过程中的积极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快转换角色。④护理照顾新生儿,护士一边护理一边解说,利用所有机会正确指导产妇和家属学会观察新生儿的反应,面色,呼吸及大小便情况,学会一些护理基本操作,如脐部护理,更换尿布,新生儿沐浴,抚触,喂奶姿势,并加强母乳喂养宣教。⑤护理人员按孕产妇情况,采取动态的,个性化的护理,满足其护理要求。

  1.3 数据处理。对活动开展前后考核的优良率进行比较;两组孕产妇均采用问卷和电话回访的方法,对其满意度进行测评,包括服务态度,病区环境,仪表行为,护理技能,医疗收费等方面。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实验组优质护理活动开展前后产科护士考核结果(表1)。我们从中随机抽取35例对其优质护理活动前后的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表1 试验组产科病房护士优质护理活动前后

  考核优良率[例(%)]

  由表1可见基础护理及病区管理活动实施后考核优良率均较活动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三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护理前后孕产妇满意度调查结果(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孕产妇满意度比较[例(%)]

  由表2可见,护理活动后试验组在以上几个方面的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篇8

  【关键词】无缝隙管理模式;耳鼻喉科;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医疗临床路径[1]和外科快速康复理念[2]的引入,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不断缩短。基层医院的耳鼻喉科患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患者接受能力较差,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存在任务重、在院健康教育时间短的特点。无缝隙管理模式本质是找出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缝隙,该模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快速反应、讲究效率、个性化服务等精神,从而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3]。已经有研究将无缝隙管理模式应用于甲状腺癌患者[4]、血液透析患者[5]等,但是将无缝隙管理模式应用于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应用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对耳鼻喉科手术患者进行评估和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并治疗的的耳鼻喉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1.2.1抽样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按照入院时间,选取2015年11—12月收治的137例耳鼻喉科手术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2月收治的137例耳鼻喉科手术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耳鼻喉科计划性手术患者;②患者精神认知、正常,能正常交流;③年龄>18岁;④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入院12h内完成的计划性手术如气道、食管异物手术等;②精神及认知障碍的患者;③伴有可能影响本研究的其他疾病;④患者中途退出手术。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2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6-7]〗,自行设计问卷,统一培训医护人员对2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方式、麻醉方式等;②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并发症、药物治疗知识、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术前检查知识、个人卫生准备知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术后康复知识、术后饮食知识、定期复检的重要性等知识;③患者的态度:如是否能够表达自我感受、对医护人员医嘱依从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接受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等;④患者的健康行为:如术创口自我护理、寻求术后活动方式、按照医嘱定时服药、选择合适的营养品摄入、康复与功能锻炼、定期复检等;⑤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8]。1.2.3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即病区护士、手术室护士、病员服务中心护士分别在患者住院期间、术前访视、出院后3d各自完成各部门的健康教育内容,其中病员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回访形式完成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患者康复情况询问、疾病恢复期注意事项、复诊流程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建立由病区、手术室、病员服务中心组成的健康教育合作组,协作完成患者术前访视、住院期间、出院后3d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形式同对照组。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建立:①建立健康教育合作组:由病区护士长任组长兼协调员,骨干护理人员3名,手术室护士长任组长,骨干护理人员2名,病员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骨干护理人员2名。②建立多部门合作流程:制定“健康教育记录表”,便于各部门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的记录和交接。③培训和质控: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管理模式理念、实施流程和细则的培训,建立二级质控体系,每天召开由组长、骨干成员共同参与的质控会议,保证质控和干预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实施:①患者入院时,由病区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教育记录表”,根据诊疗计划,逐项完成健康教育项目,对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进行记录。②术前1d,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表”内容,逐项完成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对患者的个性化内容及时记录,并与责任护士进行书面交接。③患者出院后,病员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记录表”的内容,逐项完成患者出院后3d的电话随访。整个过程充分体现病区护理人员,手术室护理人员,病员服务中心护理人员相互间的严密交接和及时反馈,共同完成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1.2.4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采用知识知晓率评价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知晓率(%)=正确回答的总题数/(每人调查知识题数×被调查总人数)×100%。采用态度持有率评价患者的态度,态度持有率(%)=患者正向态度的总题数/(每人调查态度题数×被调查总人数)×100%。采用行为形成率评价患者的健康行为,行为形成率(%)=具备正确的行为总题数/(每人调查的行为题目数×被调查总人数)×100%。SAS≥50分评价为有焦虑症状,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9]。1.2.5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7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274例手术患者,对照组患者男性77例(562%),女性60例(438%),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为(4867±436)岁。初中及以下91例(664%),高中/中专22例(161%),大专及以上24例(175%);观察组患者男性68例(496%),女性69例(504%)。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为(4774±491)岁。初中及以下86例(628%),高中/中专36例(263%),大专及以上15例(109%)。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保险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2干预后2组患者知识知晓率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的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701%)、药物治疗(715%)、手术治疗的重要性(781%)、术前检查(766%)、个人卫生准备(796%)、心理因素的重要性(701%)、术后康复(737%)、术后饮食(737%)、定期复检的重要性(839%)等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1),见表2。2.3干预后2组患者正向态度比较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能够表达自我感受(920%)、对医护人员医嘱依从的意愿(971%)、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978%)、接受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949%)等正向态度持有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干预后2组患者健康行为比较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手术创口自我护理(854%)、寻求术后活动方式(839%)、按照医嘱定时服药(898%)、选择合适的营养品摄入(869%)、康复与功能锻炼(839%)、定期复检(869%)等健康行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5干预后2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无焦虑(299%)、轻度焦虑(438%)均高于对照组,中度焦虑(197%)、重度焦虑(66%)均低于对照组(P<005)(χ2=14085,P<001),见表5.

  3讨论

  目前,基层医院的健康教育缺乏规范化的培训及管理,患者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最理想的护理服务。无缝隙管理模式为医院多部门间相互合作,完成患者全程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是医院管理中新出现的重要理念和实践[10]。该模式体现了医护团队间横向合作、健康教育内容合理科学分工,通过“健康教育计划表”整合了病区护理人员的常规健康教育、手术室护理人员以“术前访视”形式完成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病员服务中心护理人员以“电话回访形式”完成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各项内容,各部门间内容无重叠、有交接、有横向联系;通过病区、手术室、病员服务中心三部门合作形成健康教育合作组及二级质控体系的建立,确保了多部门协作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保证健康教育工作高效运转。调查显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术后知识,患者知识的缺乏常导致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缺失,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术后康复、术后饮食、定期复检的重要性等知识知晓率均有了明显提高,与刘辉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部分患者的疾病、术后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仍然较低,可能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高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关。在无缝隙管理模式中,护士通过“健康教育记录表”落实了对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对术后康复和遵医的正向态度均有明显提高,使患者树立了积极的态度,获得心理支持,同时患者也形成有益于健康和康复的行为,从而极大限度的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和康复的依从性和能动性。有研究表明,对手术患者出院后进行持续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可帮助患者更好地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技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12]。耳鼻喉科患者多为头面部疾病,感觉器官丰富,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状态,患者的焦虑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而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非常重要。调查显示,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无焦虑、轻度焦虑均高于对照组,与何萍[13]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无缝隙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无缝隙管理模式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在耳鼻喉科健康教育中,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变了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存在住院偏倚和选择偏倚,本次研究的时间不长,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论的外推上应当慎重。考虑到本研究的实践操作可行性,故本研究设计为非同期对照,可能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对无缝隙管理模式在耳鼻喉科手术患者中长期的效果评价,可作为后续研究。同时,在该模式实践运用中发现,若能将健康教育计划表电子化自动生成,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达到多部门间资源共享,将更利于各部门护士省时、高效地完成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为本研究持续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朱亚文5部经典剧
下一篇:警示违法犯罪名言精选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