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古代汉语考研考前必看(一)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释本义。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41、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4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样子”。 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二)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3、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4、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5、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6、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7、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8、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9、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10、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11、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12、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13、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14、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15、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16、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17、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18、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18、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20.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21、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 22、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3、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24、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 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晰的音素。/ 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音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形成的音。25、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 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 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26、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国际音标用附加符号“ ”表示。27、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 28、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况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29.韵腹:由两个或三个元音音素或元音带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中,口腔开口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叫韵腹,韵腹前的叫韵头(介音),后面的叫韵尾。30、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表示复韵母的发音起点,发音轻而短。 30、韵尾:表示复韵母最后滑动的方向,音质含混不清。 30.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 31、复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元音。(三)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15.音位变体:一个音往往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16.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VS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17.区别特征: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种语音的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18.互补分布;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的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出现的位置是相互补充的。19.语流音变:一个音和其他的音结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会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VS 历史音变: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叫历史音变。20.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的讲它是构成某种语言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短语的总汇;广义的讲,一个人或一本著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叫做这个人或这本著作的词汇。21.理性意义: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即词中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VS 色彩意义:词汇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形成了色彩意义。 22.本义:多义词中代表该词的最初的意义(历史/源头)——来源。VS 基本义:多义词中几个意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应用。23.转义:在词的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见解发展而来的意义,现代的转义通常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24.比喻义:由修辞上的比喻手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比喻意义。25.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基本词的总汇,基本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须、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一般人所了解的词,它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26.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出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VS 词根:构词能力强的词,它的稳定性不强,但有很大的灵活性。27.社会习惯语;又叫社会集团语,只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在处于同一集团的人们中间自发产生的少量特殊语言,这些词语大都能反映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身份等。 28.行业语:各种行业上用的语言,是各种职业和某种特殊生活的的专门用语。29.熟语: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 30.成语:一种长期相沿袭用的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短语,既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31.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32.音译词: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 33.真词缀: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VS 类词缀: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它是由词根向词缀真词缀的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 34.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词,叫多义词。 35.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36.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VS 不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组合成词,且位置固定的语素。VS 半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够和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37.词:代表一定的语音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VS 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加实词或实词加虚词构成的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38.实词:表示词汇意义,表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和其它词组相对立的概念。VS 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表示实词和实词在语句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或表示句子当中的语气。 3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VS 合成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成的词。40.词义:是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41.语素义:是指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 现代汉语里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的意义叫语素义。42.义素: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43.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语义场叫同意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同义词。/ 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44.反义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构成反义词。/ 语言中词汇意义相互矛盾,对立的词叫反义词。45.新造词: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采用新的形式,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46.文言词: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继续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因而被吸收进入现代汉语还有生命力的词叫文言词。47.历史词:只反映代表某一历史年代的事物,而随着历史变迁早已消亡,一般只在涉及历史事实的作品中偶尔见到的词。48.方言词: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方言的地区有大有小,有很狭小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词也叫土语词。49.外来词:本民族从外国或其它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 外来词语的吸收,也叫做词语的借用,所以外来词也叫借词。50.词的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不是同时)经常具备(不是临时)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功能的词。51.词的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上,这就是词的活用。52.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它是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能够表达一定的完整的意思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语调。53.移用:某些词语中的语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叫移用。53.代用: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代替。54.仿用:为了增强的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环境中更换现成词语的结构成分,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来的修辞手法。55.修辞色彩: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要求,人们使用的词语本身就含有表达特定情感和气氛的独特格调,这就是词语的修辞色彩。 55.示现:为眼前的情景所触动,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已增加词语生动性的一种手法。56.双关: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的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或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57.整句:排列在一起的一队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识的句子。VS 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58.对偶:用一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表达相关、相同、相反意思的表达手法。/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59.排比: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使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预期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 60.错综:使句子整散结合,有时为了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把本来写成整句的句式故意写得长短不齐,参差错落,这种修辞手法叫错综。 61.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62.比拟:根据想象把无当作人写或把物当人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63.借代:不只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64.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手法。 65.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虽不真实,盛似真实。66.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它在形式上相近,内容上赋有新意。 67.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68.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的表达出来。69.层递:根据事物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近的事理。70.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71.回环;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的有机联系。72.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73.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74.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75.通感:人们通过触、视、听、味、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四)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古代汉语》(1)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1、许慎创造了“部首”。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3、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2、主要观点: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字与字的产生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次第相生的,即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3、意义: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4、从唐代起,“《说文》学”流传至今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是什么?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多达数百种,流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1)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2)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明赵宦光《说文长笺》;(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等,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负盛名。5、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六书故》是一部探究“六书”本义的著作.他对《说文解字》部首进行了改造,并将之按义类归为九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部首,然后把所收字按义类编排。戴侗的贡献有:第一,开创了把《说文解字》部首按义类归纳为大类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人们更容易看到各专关部首在表义功能方面的相互关系;第二,从《说文解字》部首中分析出了最小的表义构件与复合部件,建立了汉字表义最小部件系统。《六书故》这种做法对侯德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汉字学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汉字学的名称发生了变化2、文字学与语言学分家3、文字学研究对象缩减为字形。4、研究领域的拓展,表现为古文字学的独立与汉字改革的研究。7、简述古文字学的独立过程和集大成的著作。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古文字学发端于金石学。金石学形成于宋代,它虽然涉及古文字,但主要研究金石,其中的古文字并未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甲骨文与金文、陶文、玉石文字和简帛文字等材料的陆续发现,古文字学才从金石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汉字学中一门新的学科分支。于省吾于1973年主编《甲骨文文字估林》,是一部甲骨文字考释的集大成之作。8、什么是刻划记号?汉字的起源与刻划记号是什么关系?刻划记号,指古代刻画在某些实物上用来记事的符号。从古籍记载及考古学、人类学等研究陈国看,刻划记号是汉字的直接来源之一。如书契,陶器符号等。9、什么是六国文字,战国时期文字变革产生了什么结果?1、六国文字,称东土文字,与秦文字有很大的不同。2、春秋时期,六国文字出现了地方化的趋势。到了战国时期,地方化趋势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字异形,即同一个字,各国的写法不同。第二,文字的书写风格由西周时的浑厚凝重趋向华丽纤巧,有的变为美术性文字。10、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哪几种趋势?1、逐渐向音意文字发展。具体表现为表音字逐渐减少,纯表意字逐渐减少,但形声字逐渐增多。2、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在不断向一个形体一个意义一个音节的结构类型发展。3、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不断增强。4、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古代汉语》(2)1、最早对“六书”含义做出解释的是谁,怎么解释的?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不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2、班固、郑玄、徐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名称和排列有同有异。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三家所说相同。班固说的“象事”,郑玄称“处事”,许慎称“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称“会意”;班固说的“象声”,郑玄称“谐声”,许慎称“形声”。这里需要注意三点:第一,班固所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中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许慎“象形”中的“象”是相像的意思。名称虽然一样,但内涵不同。第二,“象事”与“指事”,“象意”与“会意”,前者概括性强,后者具体而明确。概括性强,包容度就大;具体而明确,包容度就小。因此后世有研究者认为“六书”并不能概括汉字的所有类型,在对一些字的类型分析上也出现了种种分歧。第三,在排列顺序上,班固的排列由具体到抽象,似乎更符合汉字产生的逻辑发展。3、为什么说班固所说的“造字之本”是指造字的理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就是汉字构成的要素、音、义三者结合起来构成字的方式。4、象形字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从字形看,象形字的主要特征是字形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状具有一致性,因而表意具有直观性,可以使人见形而知义。从字义看,象形字主要是表示具体的实物的字,很难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但象形字为指事、会意、形声等类型的字的构造奠定了基础,因此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5、为什么今文字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很小?假借的原则是借字和被借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虽然借用同音字来表达词语的意义很方便,但它无法区别同音词,如果毫无节制地大量使用,势必削弱文字的表意功能,因此在汉字体系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很小。假借字的意义在于使文字直接和语音发生了联系,当假借字在书面语言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定的度,人们又在假借字上加上区别性符号的时候,意声字——既表音又表意的新型汉字就出现了。6、举例说明意声字的意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灵活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同一个意符,在不同的字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口”,作意符,可以表示这样几种不同的意义:(1)与口有关的器官,例如,嘴、喙、吻(嘴边)、喉;(2)与口有关的行为,例如,含、叫、吞、吐、吸、吹、吮、咬;(3)象声词,例如,呱、啾、哗、呼、啦;(4)与语言有关的事情,例如,命、令、召、告、唯、咨。    第二,同一类意义,可以用不同的意符表示。例如,表示建筑物或其局部可以用“广”,如庙、庑、廊;还可以用“户”,如房、扃、扉;表示器皿,可以用“缶”,如缸、罐、罂;7、字形的内部功能有哪些?1、形成与显示文字在文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是字音、字义的代表者和承载者,如多没有字形,就无所谓字音、字义。因而,字形的首要功能就是形成并显示文字。2.表现字音字义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但是字音、字义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而是由字形来表现的。例如,“a”这个字音就得借助“阿”、“啊”、“锕”等字形显示出来;读音为"ban"的“发布,颁发”这个字义,就得借助“颁”这个字形显示出来。3、区分文字    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的字,而这些不同的字都是靠字形来区分的。例如:“字”、“学”、“觉”,这些字之所以是不同的字,就在于它们的形体不同。8、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有什么区别?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不同。    第一,字形结构仅是字的形体组合,而字的结构则是字的形体及其所表示的音义的组合。字形结构是字的形体结构,这种结构仅仅是指字形的组合要素及其空间位置组合关系,不涉及字的音义。例如,“忠”是上下结构,“陶”是左右结构,“固”是内外结构,“颖”由“匕”、“禾”、“页”三个构件组成。因此,字形结构分析,只要分析出构成整字形体的部件与构成整字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层级关系就行了。第二,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所含的结构单位层次不同。字形结构具有三级单位,即笔画(或线条)、部件、整字;字的结构只有两级单位,即字素(在整字结构中,能够表示一定意义或读音的构字部件叫做字素)和整字。第三,人们研究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对于字形结构的研究,仅仅限于字的形体,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在应用于书写时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安排字的间架结构,使书写过程合理,所写的文字形体美观;整字字形切分出来的部件可以用作检字部首。9、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人们对字形感知的要求是字形要容易识别,这就要求不同字的形体之问必须有二定的区别度。如果区别度过小,就不易辨认。例如:已、己与巳,儿与几,巨与臣,氏与氐,未与末等,这些字经常被认错,原因就在于笔画太少,区别度过低。而一、人、山、牛、河、鼎、国等字容易辨认,容易区分,就是因为它们与别的字之间的区别度大。10、心理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字形不仅是人的视觉感知的对象,还是人的心理感知的对象,因此人的心理需求就对字形的变化发生了作用。    1、美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作用字形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审美对象,于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就推动着字形发生变化。例如,为了美观,就增加一些装饰笔画或部件。    2、类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影响人们在认知中总希望把事物归类,以便有规律可循,变难为易。这种心理投射到字形上,就产生了字的类化。例如,前面提到的归并就是类化的一种表现。另外,一些字出于表意需要也会发生类化,例如,狮子之“狮”,原来写作“师”,因为狮子是动物,所以后来就给它加上了表示动物的字符“石”,变成“狮”了。3、异化心里对字形变化的影响。人们总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这种心理投射到文字中,就会导致创造新的字形字体。如宋徽宗的瘦金体、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书体都是追求新意,彰显个性之作。《古代汉语》(3)1、什么是同音字?同音字有几类,有什么作用?1、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2、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基本同音字是指声调不同,声母、韵母相同的字。例如青、倾、晴、请、箐等,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完全同音字则指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例如:介、界、戒、借、届等,这些字的形体与意义都各不相同,属于不同的字,但它们的读音相同,都读作“jie”。3、同音字的作用:同音字可以区别同音词。同音字可以用来注音。同音字之间,有的还具有同一关系。人们也可以利用同音字来探求词的同源关系。同音字之间,还可以形成通假关系。2、汉字误读出现讹音有几种情况?1、讹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适用于甲义的音误用于乙义。例如,“叶公好龙”的‘‘叶”有两个读音,一读“ye,一读“she”。用于“叶公”时,应读“she”,可是,由于这个音罕用,而它的另一个读音“ye”广为人知,于是这个字也就讹读为“ye”了。“叶公好龙”的“叶”是姓,读为“ye”不妨碍理解,但有些讹读却会引起对字义的误解。例如,“哑然失笑”之“哑”音“6”,“哑然”是笑声、笑貌。《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哑然大笑。”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哑然而笑”中的“哑然”是形容笑的样子,今读“哑”为“怕”,这个读音是不出声的意思。这样就会把“哑然失笑”误解为不出声的笑。2、讹音的另一种情况是误读了一个本来没有的音。例如:有人把郛(fu)读作“ru”,、把市(fu)读作“shi”,把愎(bi)读作“fu”,等等。3、同义字的意义有几种类型?1、所指对象相同,但称谓不同。如蚊、蚋,是蚊子的不同名称。2、意义相同,但主体不同。白、皎、皑、皙,都有白的意思,但其主体不同。《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皎,月之白也”;“皑,霜雪之白也”;“皙,人色白也”3、意义相同,但使用对象不同。    谏,诫,都有用语言阻止别人的意思,但“谏”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或朋友之间,而“诫”则用于上对下,尊对卑。4、基本意义相同但程度或数量不同。    疾、病,郡是指生理或一心理不正常的状态,但轻重程度不同。“疾’’程度轻而“病”程度重。《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凡邦之有疾病者,疙疡者造焉。”宋朱申《周亭乙旬解》“轻日疾,重日病。头疮日疙.身疮日疡,皆造医师求药,”5、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    箪、笥,都是盛饭之器,但形状不同,箪是圆形,笥是方形。《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郑玄注:“箪笥,盛饭食者。圆日箪,方日笥。”4、什么是字的本义?确定字的本义的标准是什么?字的本义指文字产生时获得的意义,例如:昕,本义是黎明、天亮。《说文解字》:“昕,且明也,目将出也。从目,斤声。”意思是说,“昕”是天将要亮的意思,太阳将要出来。“昕’’的结构,从日,表示它的意义与太阳有关;而其中的“斤”则表示它的读音。本义的确定有两条标准,即字形标准与字用标准。所谓字形标准,就是字的本义一定要与字形有着密切联系,从字形中能得到说明。所谓字用标准,就是说,与字形相联系的这个意义,一定要有文献用例。《古代汉语》(4)1、和拼音文字比较,汉字在保存语言、传递语言方面有什么独特的功能?1、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在超越时代、沟通古今语言方面的功能更为强大。汉字是表意文字,即使一些字的读音变了,但其形体、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人们阅读汉字书写的不同时代的书,尽管不知道书中某些字在成书时代的读音,但是仍然可以认识它们的形体,懂得它们的意义。2、汉字在传送语言方面具有超越方音,沟通方言的作用。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以形示意的功能,只要是汉语,不管语音差异多大,一旦写成书面语,所用的字都是相同的。2、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汉字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国家的统一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1、汉字是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工具。2、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3、汉字纪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4、文字为记载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手段。5、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6、汉字还被用来著书立说。3、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汉字除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这种所有的文字都具有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一些独特功能,这就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汉字是表意文字,被称为汉人的第二语言,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历史上许多不同民族逐渐融合而成的,最初是炎黄两个部族的融合,后来有中原民族与四方民族的不断融合,有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的融合,有北方各民族与南方各民族的融合,这种融合过程持续了数千年,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在世界各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沟通不同民族的思维语言的作用,成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而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国早在2 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使用着形体稳定、能够沟通各地方言的汉字。汉字的一个重大功能就是用于国家事务的管理,拼音文字在语言不同的情况下难以充当国家事务管理的工具,而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在方言歧异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对疆域辽阔的国家实行有效的管理,从而维系国家的统一。4、为什么说汉字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了条件?1、文字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工具之一,人们阅读文字的速度直接关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2、英文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而英文又是表音文字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中文阅读速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3、阅读是工作的重要方式,对于以阅读为方式的工作来说,高效率的阅读也就意味着高效率的工作。5、为什么说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发展?1、汉字是一种多功能的符号,这种文字作用与人的大脑,对于大脑所产生的作用,要超过一般的表音文字。2、汉字既是图形符号又是语言符号这种双重性,使得阅读这种文字的人,左右脑能同时得到很好的开发。3、汉字对于大脑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有助于治疗失读症。6、举例说明汉字系统承载了社会物质文化。汉字系统成员的变化,记载了文化的发展变化。1、上古时期,狩猎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们常与兽类打交道,所以犬部字非常多。2、再没有自动化机械的时代,人们常借助畜力,马是人们代步、运输的重要畜力,所以从马之字非常多。3、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离不开金属与化学材料,所以从金之字大量涌现。4、化工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化学元素用字从气,所以从气之字显著增多。5、现代社会中,马与犬的作用下降,于是马部字、犬部字就相应减少了。7、今字的形体与古字的关系有几种情况?今字的形体一般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或变更而形成的。1、在古字的形体上如意符形成今字2、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形成今字3、改变古字的意符成为今字4、改变古字的声符成为今字5、改动古字的笔画成为今字8、关于通假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1、确定通假字要以古音为依据。2、掌握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在古音通假中,哪个字借为哪个字,通常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而不是凡是同音或近音的字都可以通假。3、对于通假字的确认要慎重。在确认通假字时,除了要有音韵上的根据外,还要有古代文献证据。论述题1、什么叫宾语前置? 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 ,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1.5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 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 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2、偏旁混同(2分):小篆不同的偏旁,隶书混合成一个(2分)。如图片图片,变成了“春、泰、秦、奉” (2分)。 3、偏旁变形(2分):隶变后分化了某些偏旁,随着结构位置不同,而产生变异(2分)。如“火”在小篆里,不论处在怎样的结构位置,笔势都不变,而隶变后异化成许多形式。如图片变作“然”,“火”变成四点。图片变作“熏”,上“火”变成“土”,下“火”变成四点(2分); 3、什么是被动句? 论述古代汉语中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式的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被动句是相对主动句而言的,被动句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2分)。(1)“于” 字式: 在谓语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种引进主动者的“于”字所组成的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边作补语。如《左传?成公二年》:“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为”字式:在谓语动词前面,用 “为”表被动。如《战国策·燕册三》:“父母宗族,皆为戳没。”(3)在谓语动词前面,用 “见”表被动。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被 式:在动词前面加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战国策·齐策》:“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4、什么是“六书”? 论述“六书”说的具体内容,并阐述其贡献及不足 (1)六书:是汉儒总结出来的四种造字方法和两种用字方法(2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分)。 (2)四体二用:清人戴震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这是“四体二用说” (4分).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2分)(3)贡献与局限: 贡献:“六书”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可以说是古典文字学领域一个丰碑。(2分) “六书”说的建立,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开辟了科学地认识字形的途径(2分)。 不足:但由于汉儒接触是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所以“六书”说并不完善,今天看来,它有不少错误和疏漏(2分)。首先,许慎对“六书”说的某些界说含糊不清,所下定义欠于周密。再次,汉儒缺少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科学观念(2分)。就字论字,割裂字和词、汉字和汉语的关系。5、论述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并举例分析说明。 (1)、表示行为的状态。多带有比喻的意义,这种用法具有浓重的修饰色彩, 往往能使动作行为生动形象,起到比喻的修饰效果。可译为“象... ...一样。” 如: 土崩瓦解”、“狼吞虎咽”、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可译为“象... ...一样”。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可译为“在... ...”、“到... ...”。如“而相如廷叱之。”6、什么是异体字? 论述异体字的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2分)(1)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3分)。如“泪、涙”;泪,会意字,从水从目。涙,形声字,从水戾声。(2分)(只举例不分析扣1分)  (2)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2分)。(如果下面没分小点,此处按其他两点给分)A、形符不同的(1分)。如:“歌、謌”;“歌”,从欠哥声;“謌”,从言哥声。“歌、謌 ”异体字,声符相同,形符“言”、“欠”相通。(1分) B、声符不同的(1分)。如:“啗、啖”;“啗”,从口臽声;“啖”,从口炎声。“啗、啖”异体字,形符相同,声符不同(1分) C、形符声符都不同的(1分)。如:“村、邨”。“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村、邨”异体字,形符声符都不同。(1分) (3)偏旁位置不同的异体字(3分)。如:“慚、慙” ,“群、羣”(2分)。都改变了部件的位置(只举例不分析扣1分)   7、什么是使动用法?论述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2分)。(1)、动词的使动用法(2分): 动词的使动用法有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意思(2分) 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后面带宾语。(1分)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1分)。“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之,让我活)(1分) “晋侯饮赵盾酒。”(饮赵盾酒,不是晋侯喝了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让赵盾喝酒。) (1分)(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分): 形容词常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分)。《过秦论》:“诸侯怨惧,令盟而谋弱秦。”(弱秦,使秦国变弱。)(1分)(3)、名词的使动用法(2分):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或者使其宾话产生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2分)。《盐铁论?非鞅》:“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肉白骨”是“使白骨生肉”,表示起死回生的意思。) (1分)8、什么是古今字? 论述古今字的来源,并举例详细说明。 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2分)(1)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3分): 词义的不断发展,使词由单义变成多义。其中有的词义为适应交际的需要,从母体中分化出来,独立成词。为了相互区别,要求专有字形表达(3分)。如奉”是手捧义,分化后写作“捧”,“奉、捧”古今字(3分)。(举例子不分析扣 1分)(2)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3分); 汉语中有些词由于意义比较抽象,不好造字,没有自己的书写形式,就借用同音字来表达(3分)。疑问代词“何”,意义抽象,难于描画,就借用担负义的“何”字;担负义的“何”字,让给了代词“何”,自己用“荷”来表示(3分)。(举例子不分析扣 1分)9、什么叫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什么不同?并举例分析说明。(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2分)。现代汉语中一般用“系词”是”来进行判断(2分)。    古汉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加指示代词“者”和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以便加强判断语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分)“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是名词结构,作谓语是判断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分)    (2)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以做谓语(2分)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余为伯脩。(3)、判断句与“是”。先秦时“是”常作代词, 复指做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2分)。如:是炎帝之少女(2分)。是非君子之言也。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是”做系词用,一般认为开始于汉代(2分)。如:此必是豫让也(2分)。问今是何世。翻译题1〔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就很讨厌他。而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首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的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先王的制度:大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这个地方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又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2〔原文〕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翻译〕 过了不久,太叔又使(郑国)西部和北部的两个边邑一面属于庄公,一面属于自己。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不能经得起两个君主,您要(对他)怎么办呢?若(想把君位)给予太叔,我请求去臣事他;如果不给他,我请求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自己赶上灾祸。”太叔又收起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郡邑,(领土一直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行了!共叔段的底盘要再扩大,就会失去民众。”郑庄公说:“对兄弟不亲,地盘再扩大,就必将崩溃。”3〔原文〕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翻译〕(晋灵公)仍旧不改。赵宣子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暗杀他。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宣子)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4〔原文〕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翻译〕 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他的)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于是(赵宣子)也逃亡了。5〔原文〕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翻译〕 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鞍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坐在车右做了齐侯的护卫。晋军解张为却克驾车,郑丘缓做了却克的护卫。齐侯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驱车进击晋军。却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但是进军的鼓声仍然没有停息。却克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被血染得殷红,难道敢说受了重伤?您就忍耐它一点吧。”郑丘缓说:“从开始交战以来,如果遇到险峻难走的路,我必定要下来推车,您是否知道这种情况呢?不过您的伤势确实太严重了!”解张说:“全军的人都听着我们的鼓声,注视着我们的旗帜,或进或退都跟随着我们。这辆车只要一人镇守,就可以凭它成就大事。怎么能因受重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受了重伤还没有到死,您还是努力地干吧!”于是左手一并握住缰绳,右手取过鼓槌击鼓。马狂奔不止,全军跟着他们冲锋。齐军溃败。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6〔原文〕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俯定其右。〔翻译〕 (头天夜里)韩厥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早晨不要站住兵车的左右两侧。”因此他就在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认为他是君子反而射他,这不合于礼。”射韩厥的车左,车左坠掉在车下;射他的车右,车右倒在车中。綦毋张的兵车坏了,跟着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你的车。”上车后,綦毋张站在兵车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站在身后。韩厥低下身子放稳当被射倒的车右。7〔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翻译〕 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他说:“秦国西边有巴、蜀、汉中等富庶之地,北面有可用的胡貉、代马,南方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边有坚牢难攻的?、函之地。秦国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兵车万辆,勇士百万;而且有千里沃野、蓄积丰厚;地势险峻,便利攻守。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得天独厚的天府,天下的大国啊!况且凭借您的贤明,百姓的众多,如果习用车骑,教以兵法,一定可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我希望大王对此稍加留意,请允许我陈明其成效吧。”秦惠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诛罚;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够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现在您不远千里郑重庄严地在宫廷上指教我,我希望您以后再说吧!”  8〔原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掘门桑户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翻译〕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以卿相之尊位给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任命他为赵国的相国,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以打击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当赵的相国时,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在这期间,天下如此广大,百姓如此众多,王侯们的威势、谋臣们的权力,都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花费一斗粮食,没有用一兵一卒;一仗未打,一弦未断,一箭未折,而能使诸侯相亲,胜于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归服,一人得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这是“运用政治的力量而不诉诸武力,用于朝廷之上而不必用兵于四境之外。”当苏秦得意显耀之时,黄金万千为其所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光耀于道路;山东六国,如草从风,倒伏于前;从而使赵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而苏秦只不过是位出身于穷门陋巷,贫寒困苦的士人罢了,但他却坐车骑马,行遍天下,在宫廷游说各国诸侯,使国君左右之人杜口不言,天下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人了!苏秦将要往南游说楚王,途经洛阳时,他父母闻讯,连忙张罗打扫住处,清洁道路;并且设置音乐,筹办酒席,在郊外三十里地迎接。苏秦来到后,他妻子不敢正视,只是偷偷地察颜观色,恭敬地听他讲话。他嫂嫂如蛇伏地,匍匐而行,四次跪拜谢罪。苏秦说:“嫂嫂,为什么你以前那么傲慢,现在又如此卑下呢?”嫂嫂答道:“因为您现在地位显贵而且金钱很多啊!”苏秦叹道:“唉!一个人在贫穷时,连父母也不把他当儿子看待;等到他富贵了,就是亲戚也都害怕他。看来人生在世,对于权势富贵,怎么能够忽视呢?”9〔原文〕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俛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翻译〕   蜻蜓还算小的,黄雀也是如此啊。他俯身啄食白米粒,飞上茂密的树上?息,不时地拍打着翅膀奋飞,自以为不会有灾祸,跟谁也没有争端。哪知那些公子王孙,左手持着弹弓,右手握着弹丸,正要从七八丈高的天空中捕捉自己,并已瞄准了自己的脖子。它白天还在茂密的树枝间嬉戏,晚上已被调成酱醋制成佳肴了。10〔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 虽然有美好的菜肴,不去吃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大道,不去学习它,就不知道它义理的精善。因此,经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透过施教,然后才晓得自己困惑的所在。知道自己欠缺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困惑的所在,然后才能奋力求进。所以教与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书经说命篇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11〔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翻译〕 学生有四种缺点,教师们一定要知道。那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的失之于贪多务得,有的失之于涉猎不广,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知识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固步自封;这四种缺点,是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不同所造成的。要了解学生的心性,然后才能补就其缺失。教育的工作,就是赔养学生的优点,而补救学生的缺点。12〔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翻译〕 墨子说:“现在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人民多,政治清明。但事实上他们得到的不是国家富而是国家穷,不是人民多而是人民少,不是政治清明而是政治混乱,那就是他们所希望的没有得到,却得到了他们所憎恶的。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墨先生接着回答说:“这就在于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不能以尊重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来管理政治。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多,治理国家的力量就雄厚;贤良之士少,治理国家的力量就薄弱。因此,大人的重要任务,就只在于使贤良之士增多而已。”13〔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不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任何人也阻挡不住。”(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就废弃祭钟的仪式吗?”王说:“哪能废呢?用羊来代替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之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不要紧,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开厨房远远的。”14〔原文〕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翻译〕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当时)我这样做了,但回头再追问自己,却想不出(当时)是什么心思。您这么一说,正合我意,内心很激动。(但)我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加到百姓身上,这偏偏是什么缘故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眼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说:“不肯做与不能做有怎样区别呢?”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不能。’这确实是不能。向年长的人鞠个躬,告诉别人说:‘我不能。’这是不肯,而不是不能。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老年人鞠躬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推而广之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推而广之到爱护别人的孩子。(照这样的仁心)治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运转在手掌之上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个榜样,影响到到兄弟,进而治理封邑和国家。’说的就是把这种(爱自己亲人的)仁心推及到爱别人。所以,推广恩德,就可以使天下安定,不推恩,甚至没办法保全自己的妻子。古代的圣贤大大超过平常人(的原因),没有别的,(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不能加到百姓身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15〔原文〕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翻译〕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16〔原文〕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翻译〕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蛮夷的,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没有人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们兄弟拜他为师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弟子们服丧)三年后,收拾行李将要各自回去,走进子贡住处行礼告别,相对痛哭,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在祭场上搭了间房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来的某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礼节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老师的人品)如同经江汉之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一般,洁白明亮得无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现在,那个话语难听得像伯劳鸟叫似的南方蛮子,攻击先王之道,你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差太远了。我听说‘(鸟雀)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的,没听说从高树迁下来飞进幽暗山谷的。《诗经鲁颂》上说:‘征讨戎狄,惩罚荆

上一篇:【前沿】何慧丽、万威:从“祖灵祭”到“骂社火”: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内生力探讨
下一篇:乐·橙lc8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