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应用性特征的文化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以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为学习内容,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实践体验、展示交流、合作共享等学习经历,形成信息意识、信息方法、信息安全、信息共享、信息创新五大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核心素养结构图
(二)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理念是:从满足每位中职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学习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等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有效、安全、规范、自信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凸显任务引领。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主线,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工具、平台和应用,通过创设工作任务的情境,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成果展示来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能力。
2.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关注人文价值取向。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全面发展的基础,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应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等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4.强调综合评价。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习目标。创设基于生活、职场情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环境,采用学习过程记录、作品评价、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综合应用能力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感受乐趣与奥妙,激发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三)设计思路
1.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综合应用为主线,提升信息意识、信息方法、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信息创新五大信息素养。
2.学习水平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学习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例下表所示: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时为108课时,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在一个或两个学期内实施。
二、课程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应用等能力,能运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信息社会的安全意识与自律能力,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创新力,最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如下:
三、学习内容与要求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信息获取、处理、交流、综合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升信息意识、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信息创新等多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领会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
主题(一) 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案例一
项目主题:研讨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分类
项目情境:信息技术应用离不开计算机系统,那么计算机系统是由哪些内容组成又如何分类的呢?
为了搞清楚上述问题,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以组为单位做主题发言。
项目策划与实施:
(1)分组小组活动、撰写主题活动策划书,分工协作完成主题发言任务;
(2)依据主题和分工,上互联网,检索并搜集所需的材料;
(3)每个小组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记录讨论的内容和结果;
(4)依据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讨成果。
项目活动要求:
(1)撰写主题活动策划书,策划书内有每一位同学承担的任务内容;
(2)分类整理收集材料的资料,保存在小组的共享文件夹中;
(3)采用Word、PPT或用思维导图等信息技术工具,上交一份记录头脑风暴过程和结果的文档;
(4)派一位同学,借助于Word、演示文稿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主题发言。
信息获取案例二
项目主题:准备主题班会材料
项目情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十一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求各班级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组织一次题为“我的中国梦”主题班会。
为了开好这次班会,班委会要求以组为单位准备材料并做主旨发言。
项目策划与实施:
(1)分组活动、每个小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
(2)依据讨论结果,分工并撰写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书;
(3)依据主题和分工,部分同学采用手机、PAD等智能终端拍摄或录制所需的图片或音频、视频材料;
(4)依据主题和分工,部分同学上互联网,检索并搜集所需的材料;
(5)将收集的材料交给负责整理材料的同学,进行分类整理。
项目活动要求:
(1)用思维导图工具记录头脑风暴过程和结果;
(2)撰写主题活动策划书,任务落实到组内每一位同学;
(3)原始多媒体资料至少包括:6张图片、1段音频、2段视频;
(4)网上收集资料至少包括:2段文字、3张图片、1段音频、1段视频材料;
(5)分类整理收集材料的资料,并保存在共享文件夹中。
主题( 二)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案例一
项目主题: 制作《自我推荐书》,让招聘单位全面地了解自己
项目情境:毕业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找工作难,而面试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份好的《自我推荐书》是能否突围而出的关键之一,因此要设计和制作好一份《自我推荐书》尤为重要。
七月马上就要来临了,毕业班的班主任要求班级里的同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作一份《自我推荐表》。
项目策划与实施:
明确任务、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设计样稿、分组交流。
(1)根据某公司的招聘信息,上网查询该公司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岗位设置等资料。
(2)熟悉并分析该单位相关招聘岗位的用工需求。
(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收集与岗位用工需求相关的学习、生活、特长等资料
(4)建立文件夹,对准备的材料分类整理
(5)针对这一岗位使用软件工具设计制作符合适合该岗位需求的推荐书,并加入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效处理
(6)分小组对各自制作的《自我推荐书》进行讨论,并对意见进行修改
项目活动要求:
(1)利用搜索引擎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企业基本资料(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岗位设置)。
(2)分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
(3)分析相关招聘岗位的用工需求,制作推荐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修改。
信息处理案例二
项目主题: 制作《新生入学指南》
项目情境:每年的8月底都是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为了使新同学能够尽快的熟悉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受集体的温暖,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来。团委、学生会将利用微信平台制作“新生入学指南”,通过微信这一方式方便、快捷的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大家。
项目策划与实施:
微信公众号申请、确定内容、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设计样稿、网上发布
(1)申请微信公众号:由学校团委、学生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微信公众号,并根据新生登记的通讯信息邀请对方添加该微信号。
(2)确定《新生入学指南》的内容信息:新生入学指南-路线篇、学生组织篇、学生社团篇、校园WIFI篇、数字化校园篇。
(3)收集《新生入学指南》中不同篇章的信息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4)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如美图秀秀、拼立德、wps office、Microsoft office、keynet、Imove)设计制作《新生入学指南》,并加入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效处理
(5)通过微信进行网上发布
项目活动要求:
(1)申请注册微信公众号,确定制作内容。
(2)分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
(3)通过合适工具制作、处理微信内容,并在网上发布
主题(三)信息交流
项目主题:“我的未来我做主”演讲活动
项目情景:
以班级为主体组织一次学生演讲活动,此次活动学生可从网上搜集相关信息,并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增强使用网络的正面作用,同时演讲过程可使同学们在自己将来的人生路上遇到一些感动的情景(包括遇到一些挫折和灾难的时候)能够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演讲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同学们的学习气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项目策划与实施:
首先由班长拟定一个演讲活动方案初稿,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方法等。
1.学生分组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由组长负责初赛。
2.建立QQ群
为了便于多方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了解,由班长牵头建立一个全班的QQ群,每组由组长牵头建立一个小组QQ群。
3.活动交流
班长通过QQ群让大家充分讨论活动方案,然后进行适当修改并最后定稿。各小组成员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并在QQ群上相互交流,然后由组长牵头组织演讲稿评选并进行初赛。
4.活动决赛
各小组初赛评选出来的选手,进行决赛,然后进行网络打分,评选等第。
项目活动要求:
(3)小组成员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并在QQ上相互交流。
(4)由班长牵头进行网络打分,评选等第。
项目主题: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
项目情景:某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学校共有四个校区,为了使活动体现活动的公平性,活动先要征求各校区的意见,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再组织大赛活动,最后进行评选,公布结果。
项目策划与实施:
由学校总部组织者建立微信好友群,公布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的初步方案,明确大赛的目的意义,沟通交流、回馈方案,确定方案,组织实施,评选作品,公布结果。
1. 学生分组
班级的班长模拟为学校总部组织者,一部分学生为大赛评委,其他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一个小组代表一个分校,其小组长为分校项目负责人。
2. 建立微信好友群
为了便于多方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听取各方意见,综合分析,确定大赛方案,学校总部项目负责人先建立一个名为“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微信好友群,各分校相关人员均加入该群。项目负责人再注册一个云盘,然后在微信群上公布云盘的注册账号和密码。
3. 大赛方案设计
学校总部组织者在好友群公布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初步方案,明确大赛的目的意义,各分校根据大赛初步方案,通过微信群充分发表意见,学校总部组织者再根据各方意见公布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最终方案。
4. 组织实施大赛
各分校参赛选手在规定日期前通过云盘传送作品,然后有评委对作品进行打分,评出等第
项目活动要求:
主题(四) 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案例
项目主题:举办“节能减排”主题活动
项目情境:学校要组织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今年科技节的主题是:“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科技竞赛的活动内容之一。节能减排可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用电上,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依据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 白天可以干完的事不留着晚上做,洗衣服、写作业在天黑之前做完。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又环保节能。 在节水方面,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 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既节水省时,又可少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冲洗衣服时,可以加入少量肥皂粉,因为洗衣粉遇到肥皂会减少很多泡沫,既省水又节约清洗时间。
项目策划与实施: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能减排”主题;
(2)依据主题收集数据并据此做出问题分析;
(3)每组派代表借助于演示文稿做主题演讲;
(4)制作主题演讲的微视频;
(5)分享主题活动成果。
项目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选择的主题内容聚焦一个“节能减排”的问题;
(2)依据选定的主题,收集数据,学习运用大数据做出对问题的分析;
(3)制作演示文稿,由小组代表借助于演示文稿做主题演讲;
(4)依据主题演讲内容,制作时长3-5分钟的微视频;
(5)利用百度云管家或QQ群等网络园地共建共享主题活动成果。。
四、实施建议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实施,应在教材、教学、评价、作业以及保障等方面,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理念,体现实践与探究的特点。
(一)教材编写
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编写是在本标准基础上的再创造,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都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教材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操作练习手册、学习网站等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材应反映信息技术领域的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反映智慧城市和海派信息文化应用的特点,关注信息应用生态环境建设。
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体验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时代特征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性、生动性,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全面考虑课程内容的要求,教材内容应该包括本标准的全部主题;课程内容按照主题分别表述,但它不代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教材的组织结构,编写时需要进行再创造和整合。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和实践的最基础的知识,既要学会掌握各种工具操作技能的规律,在应用实践中形成能力,也要关注拓宽学生视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三维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出发,渗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内容的设计应凸显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任务的设计应贴近职场,能反映工作流程,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完成有个性的电子作品的经历中获得成就感。
2.教材内容的呈现
教材的呈现形式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中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语言也需要通俗易懂,注意术语和概念表述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图文并茂,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图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注重从实际任务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材”。
教材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技术引发的社会及伦理问题的反思与讨论;教材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应符合规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表达习惯。
(二)教学实施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实践与探究。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整体素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活动时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学习经验,不断提高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既可来自教材,也可由教师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任务。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预设在一段持续的活动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设计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方案、活动成果和评价方式,同时要考虑各阶段,例如:项目设计、主题确定、计划制定、信息收集与整理、作品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等阶段的具体任务与要求。
任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也要分别考虑每个任务的侧重点,一个任务可以侧重某些能力要素,通过一系列的任务,使所有的能力要素都能得到培养,通过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入形成序列,避免出现对问题解决环节和具体方法的简单重复。
任务实施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学习资源或学习支架及评价支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维、勇于创新,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高效收集信息、用文件管理工具管理信息、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数据分析、用合适的软件制作作品、用诚实守信及相互学习的态度评价与反思。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任务,自觉遵守团队合作的规则,独立承担自己的任务,并能与同伴交流、分享与合作。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并自觉地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2.重视实践与探究
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精心设计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选择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和有价值的探究活动,创设合理的职场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愿望,要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实践,逐步感悟信息技术中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避免使学生单纯地从活动到活动、从问题到问题,而忽视深入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要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揭示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指导学生建构成前后连贯的、灵活地、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
3.关注信息化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包括生存价值、发展价值与伦理价值。要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新技术的进步发展,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改变。要引导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展调查、探究、体验、讨论等活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感悟人类在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表现出的文明与智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与热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入探讨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明确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在对信息技术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思辨中,初步形成理性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4.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通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是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题,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
目前的专业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帮助者。在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环节,针对每个实验项目,提出问题,布置预习任务,由学生检索资料,自主完成。在学生实验环节,设计问题和任务,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方案,再由学生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评价
本标准规定了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框架与学习要求,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评价为教学提供反馈,引导教学方向,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必须根据本标准选择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使其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有利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记录与评定,全面反映每个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业水平;二是有利于通过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学生通过即时的自我评价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并养成诚信意识,通过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进程。
1.评价原则
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考察,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团结协作、自律守信等表现;既要评价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又要评价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特质。
评价应遵循科学、公开和公平的原则,要以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观察和收集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肯定其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方向,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自信心,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
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中不同的学习水平。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例如:评价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关注学生能否举出一定数量的用于说明问题的正例和反例,关注能否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评价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作品。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是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能否结合任务或问题情境的要求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学生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收集计划;学生能否根据问题要求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加工信息等;能否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清楚地表达观点、思想,呈现问题解决的答案;能否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评价可用的信息技术设备、工具和资源的优势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设备、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能否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合作;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意识、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此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等多种因素。
3.评价方式及结果呈现
倡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为主,以集中测试为主要形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能力、兴趣、态度、情感与行为规范。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第制。
4.评价实施
教师应充分理解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自觉落实形成性评价。要树立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的观念,将教学评价的设计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尤其要将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描述,要简单、明了、具体,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日志或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要防止将形成性评价片面理解为过程中的结果评价,而应突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形成性评价中的自评和互评过程,既应注意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也应注意培养客观、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以及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诚信意识。
要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展开积累评价资料和数据,重视评价证据,例如: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学习记录、评价量表等,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收集与管理评价信息,提高数据分析与统计的效率。
终结性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形成机械训练的应试倾向。
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明确、有针对性地反馈评价结果,对不同的学生给予进行精准的个别指导。总结与反思教学策略,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根据本校学生特征,构建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保障体系,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建议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作品过程档案,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准确区分优秀作品、特色作品、一般作品。教师的评价要有指导性,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成长。
(四)课程资源
1.注重实训指导手册、课堂配套练习册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多媒体仿真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
4.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将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保障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落实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首先稳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的数量和配置,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与教学素养。应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师资队伍。
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在信息技术基础学科中心组的组织下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聚焦课堂,加强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应正确理解课程的定位、核心素养、理念和目标,准确把握课程的学习要求,并贯彻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备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能力,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不断充实并持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时,运用相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应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教师应对自己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获取、分析对教育教学有利的信息并自觉地将其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2.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的配置和使用
计算机基础实训室是实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开展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配备实施本课程标准内容的计算机基础实训室,实训室中应配备性能良好的足量计算机设备及正版操作系统与其它应用软件,应配备与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相符的其它信息技术设备(如投影机、电子白板、数码相机等),实现网络互联,接入因特网。有条件学校建议配备各类平台的信息终端设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