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家赵亮自体心理学讲稿系列4:抑郁第二讲
上次我们讲到抑郁是一种耗竭感,无论是他关乎于理想化也罢,镜映也罢。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感受到一种抑郁和耗竭之间的关系。
我无意把所有抑郁都在这里跟大家去讲,我所说的是一种抑郁的反应。无力、无意义、没有动力、好像没劲,甚至有时候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但是随着焦虑的进行,我们仍会慢慢耗竭掉。
所以大家暂且忘却掉所谓超我惩罚的抑郁,这块我们把它称为内延式的,就是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自己做错了,需要惩罚这样一种抑郁感。就是觉得很内疚。
大家是否能够感觉到,其实内疚本身来讲,那种内疚把人折磨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不断和内疚抗争,慢慢把人消耗掉那种抑郁感。
不知道说下面这段话大家是不是认同:即使是称为人们内延性的抑郁,我认为他有强烈的焦虑,总觉得自己是罪恶的、该受到惩罚的。好像把自己解决掉的时候都有一种解脱感。
无论怎么样,人在抑郁前的那一刻,其实就是耗竭。在这之前,无论你体验到什么感觉还是直接体验到这种感觉,都是耗竭。
有时候我们说,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而慢慢让我们的精力在流逝,而无力去抵抗的时候,我们人就陷入到一种无力感中。这个很重要。
刚才那种说法呢,我想让各位结合自身的体验以及自身和临床的观察,刚才那句话大家如何去看待。因为这句话重要性在于上节课以及这节课要讲的抑郁的反应。
大家在这样一个架构下去理解抑郁的时候呢,可能更贴近于我们的体验,可能在更广阔的体验上去了解抑郁这个反应。
我认为所有的抑郁都来自于耗竭,这个耗竭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冲突的、焦虑的这样一种耗竭。也就是我们连焦虑的力气都没有了。长期的焦虑让人都没有力气去焦虑了。
比如说,我们呢,长期处于兴奋中,也会耗竭。比如说,我们长期处于生活的无价值、无意义感,我们也会抑郁。我在想,是否在抑郁的体验之前,都是一种没力气了的感觉。怎么挣扎也挣扎不动了的感觉。
如果你说抑郁本身也是一种挣扎,我不认为。我认为抑郁是一个结果。反过来讲,能够抑郁也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体验到这种抑郁感,从某个意义上来讲,他是我们状态的一种功能的呈现。放弃这个词应该是耗竭完了,没力气了。这应该是一种被动放弃而不是主动放弃,没力气了,挣扎不动了,整个人都瘫痪了。
大家这个时候可能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抑郁,可能体验到很多的东西。这个思路其实很重要。我有时候在总结自己对自体心理学的认识的时候,在总结这些思路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都是一样的。
我记得上节课跟大家说抑郁的时候,把它放入了一种自体的消耗感中。大家这个时候来说一说,什么会让人一直消耗下去。
我们暂时不谈精神病性的。我们先来谈一谈我们现在能够去感受到的,一般层面的。消耗就是只出不进。什么让我们不断去消耗。应对刺激会让我们消耗,事情不得不做会让我们消耗。
还有吗?什么叫消耗?刚才这个词儿还挺有意思:只出不进。我们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啥叫只出不进呢?这一下子就说出了消耗的根本原因了。非常形象:只出不进。
大家是不是有一种明显的、最基本的体验啊。就是说你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没有互动的话,是不是越来越没意思呀。我可不可以把这种没意思也说成一种抑郁感?好像没意思的时候也是只出不进,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互动。
那么我们是不是从自体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的话呢,这种只出不进,也就是说呢,我们很难得到自体客体体验,而防御性地掩盖自体的缺陷。也就相当于内部没有源源不断的滋养。在外部往往通过一些防御性的呈现,去呈现对于自体客体体验的渴望。也就是对自体客体体验的防御性表现。
总之来讲,也就是自恋力比多不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内部贡献于自我,贡献于超我。而自我和超我不断地挣扎,我们就知道他有那种消耗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不睡觉、不休息、不补充能量,你会感觉身体受不了。也就相当于内部没有一个衔接。自体心理学对经典精分的理论发展就这点。也就是说我们从狭义角度来考虑,自恋力比多无法贡献于自我、超我。无法灌注于自我的时候呢,自我的中和、延迟、疏通能力就会下降。
自恋力比多无法贡献于超我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一种不稳定感、无希望感、无意义感,这样的一个人生好像没有未来感,我们经常会体验到一种焦虑、无意义、抑郁感等等。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恋力比多无法持续贡献于自我和超我呢?就是因为自恋力比多它撤回贡献于古老的自体需要了。
因为自体发展的缺陷,所以说自恋力比多撤回了,以去保护那些自体需要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压抑,所谓的水平分裂,一种压抑的过程。我刚才跟大家说的这个,核心上来说,就是自体心理学对经典精分核心上的补充。
我们在这里再讲一个更宽广的主体,就是看一看这个防御性掩盖自体的缺陷这样的呈现为什么会让我们有一种消耗感,而消耗的时候慢慢就会让我们有一种抑郁感。
这个时候需要跟大家澄清一个内容,就是消耗产生了抑郁,也就是消耗最后的归属就是抑郁。这个消耗还是符合超我、道德要求的,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的,无论是什么样子。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会感觉到这个消耗它有一个进两步退一步或者进三步退四步的这样一种感觉。也就是相当于人,最终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外在的自体客体的回应。也就是说,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外在环境给予自体的回应。也就相当于我们这个时候是同外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那大家说一说,什么时候感觉这个循环起不到作用呢?也就相当于我们说,自体感通过自我和外界打交道,回馈到自体。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创造一个自体客体环境,我们在里面得到滋养。这是一种很健康的表现方式了。并不是说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应。或者说,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回应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者说,你通过努力得到的具有滋养的连续作用,我们说才是健康的表达。
当然,有时候你也很努力、很优秀,却无法得到回应,或者你无法从中得到滋养。好像你无法去享受这个体验。总之它不能形成一个回路。这就是科胡特说的人一辈子都需要自体客体环境,需要自体客体回应。相当于我们的生命需要氧气、空气一般。
但是这样的自体客体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而不是别人给你提供的。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自体心理学就在研究这个过程,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自体感的持续体验。
你的自体感一定是要靠你的自我同外界打交道,最终来实现的。这是大家成长的方向。自我无法在现实中获得创造自体客体环境的能力。
第二种情况是,自我看似具备了创造自体客体环境的能力,但是回到?,自体无法、不能、不敢感受到自我所创造的自体客体体验。比如说,我无法享受。也就是说,自我看似创造了很美丽的自体客体环境,但是自体在里面无法享受。也就是带不来价值感、自尊感,反倒让我们有一种自己不配、不值得的那种冲击。
大家思考一下,自我无法在现实中获得创造自体客体环境的能力,我把这句话说简单点,也就是说,我们没有那个能力让自己越来越自信。自我好像没有那个能力让我们越来越自信,体验到自尊感、价值感。那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他的自我功能。一个人怎么样他无法去创造自体客体环境。第一个,他的自我完全没有功能。但是现实中我们一般看到的是,自我不是没有功能,而是自我无法发挥功能。我给它加个词儿,无法发挥其功能,通过在现实中获得创造自体客体环境的能力。那再去想一下,自我怎么了,他就无法去发挥这些功能呢?这个人怎么了,怎么就发挥不出功能呢?
我们既然无法创造。第一个:说明内部有个东西抑制着我们去创造。
第二个呢,就好像你既然那么需要别人认可你,但你好像又老堵着别人认可你,你老让自己变得不那么优秀,变得很无能。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他内部有一个抑制。当然外部的抑制是来自于内部的激活,显得处处都是抑制。当然,一些极端的情况他会去抑制。先不管它内部抑制来自哪里,先管它都有什么样的途径,让我们无法去发挥其功能。
第三个,就是办法不多。大体就这三个。要么就是他本身是具备这个功能的,但内部有抑制。要么就是着急,他等不及,做了点啥就希望有回应。一说话就希望大家给鼓掌献花,着急。第三个办法不多呢,就是一棵树往死里吊。
是不是还有一种,我们所谓的越努力,越耗竭,这是第四种。跟大家说一下,第一个,就叫水平分裂。最后一个就叫垂直分裂。
当然,越努力越耗竭也有关乎于水平分裂的。给大家举个栗子,一个人特别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当他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呢,他又觉得自己招架不住,大家在临床中应该经常能见到这种来访者。他会躲掉。比如他在意识层面上可能会这么说,这么大的人了,还整天要别人给你鼓掌,丢不丢人。
来访者还有一种分裂性的防御方式,就是我内在有一个小孩,是需要认可的。我这个大人,是不需要认可的。这种分裂性防御。如果你经常说起这个内在小孩的话,我认为这是一个防御。仿佛这个被认可,只是你的内在小孩被认可,而你这个大人是不需要被认可的。会被掉。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轻松点儿了。天天叫嚣着被认可的只是这个内在小孩,我这个大人才不需要呢。我们来拟人化了局部灌注,采取的一种防御。
好了,我们体验到既需要被认可,又躲避被认可,也就相当于别人别人不认可他,没有一个欣赏他的环境,他会愤怒、抑郁;而有一个欣赏认可他的环境,他又觉得很羞耻。相当于自己陷入到冲突中去了。我到底要咋办,我到底要不要表现呢?表现了别人也不一定会给我认可,我会不会很失落、愤怒呢?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愤怒,我尽量不表现自己,或者说劝自己,表现自己的时候呢,别人认不认可无所谓,这其实就是用理智来压制自己的愤怒的一种防御方式。要么,另外一端就是,别人给我回应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点想躲,他受不了。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被认可,而你告诉自己是内在小孩需要被认可。那么我想后面半句话,就是我这个大人不需要被认可,我认为这是一种防御方式。
我记得科胡特在书中说过关于内在小孩的这样一种说法,它是一种机制性、分裂性、隔离性的说法,这种说法仿佛切断了内在小孩和我们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当然人家站在那样一个体系下说话的时候呢,我们无意去评价什么。
我们再来体验刚才所说的那种冲突,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在尝试着远离自己被认可的环境的话,你会发现他的自我的功能会慢慢被耗竭掉。就是他可能会去冲突于是否需要去表现自己,表现自己,如果有回应他会受不了,没有他会觉得很愤怒。
那我想请问大家,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时候,你觉得他会怎么处理。他会不会就这样耗竭下去。他会不会自我功能慢慢地被抑制。就好比说我们经常看到那种在成功边缘倒下的人,那种无法享受的人,那种自己不会爱自己的人。自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感觉,陷在那动不了。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水平分裂,长期这样下去的话,他内部的缺陷会越大,也就是说他对这种镜映回应需要越大的时候,越要抑制它。如此这样之后呢,这个人会不断消耗,它会体验到很大的抑郁感。长期他会定期不定期地抑郁发作,他会整个人很没精神,不知道怎么办,动弹不得。而且,他会有一种浑身是力无处给的感觉。总之来讲,他被抑制住了,整个人动弹不得了。
这种现象,你从外在来看,他不一定会丧失人际关系,这样的人慢慢会去抑制人际关系,不想和人打交道,慢慢地把自己关闭起来。也就是说,慢慢地他的力比多成分会去回撤,而造成一种抑郁感。也就相当于最终切断了2这个位置。
也就相当于他的内部抑制,使得自体和自我之间被切断了。自体心理学里面的抑郁反应呢,其实往往就是自体耗竭感。或者这么来讲,由于自体的耗竭和枯竭,而引发的自我的体验。由于自体的匮乏,而引发的你这个人的体验。
至于疑病的体验,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他会过度灌注。比如说自恋力比多的过度灌注,自我的力比多的过度灌注。总之来讲,这个人他缺乏镜映的时候,他无法调整他的自尊感。调整自己的自尊体验的功能减弱了。如果说,一个来访者在临床中发展了镜映移情的话,你会发现,他会有一种自尊调节感的增加,他仿佛能够忍受那些外来的对自己自尊感的刺激,他能够忍受、调节。或者说他那个时候能感觉到,别人不给他的回应他好像能够接受,对对方的主体感的体验会增大,而不是一个防御性体验。
同时来讲,我补充一个东西,我讲的这个东西是在一个理论体系下去说的,我无意去比较两个理论体系。
我们形成很多的冲突,其实这些冲突都是次发的。水平分裂这块,我经常把它称为一种虚不受补。就是虚火经不起补。这在临床中特别的多,至于这是不是他的病理,不一定,但这种体验在临床中相当的多的。如果你学自体心理学学了一段时间,你发现,原来自己需要被认可,是镜映缺失,你这时候自己可能会去抑制它。
水平分裂也可能出现越努力越耗竭。这不叫消耗,而是越努力觉得越空。这是垂直分裂。水平分裂是越努力越消耗,垂直分裂是越努力越空的感觉。
其实研究人,就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这人到底咋了么?挺聪明的咋一点都不学呢?或者能力挺强的咋就不对呢?其实你想不通的东西,就是在环里面断了。
其实来到咨询室的来访者,就是讲不通。我觉得我还可以啊,各方面的能力还不错啊,但怎么越干越没劲呢?越干越没信心呢?越干越觉得空呢?越干越觉得没意思呢?越干越觉得丧失信心了呢?其实就是环断了,连不上了。
内部有抑制,他抑制自己去创造自体客体环境,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水平分裂的典型。水平分裂就是招不住,招不住自己被镜映、被认可的体验。他会体验到这个东西对他来讲,会引发强大的羞耻感。
因为很多人体验到,我非常渴望别人认可的呀,但我为什么老是回避别人认可我的行为呢?为什么回避这些有可能认可我的环境呢?这是我想不通的地方。
我认为自体心理学给这个现象一个非常完美的解答。就是镜映不足、夸大表现癖不足。而不是弗洛伊德曾经说到的,表现癖的时候,就是我们人在小的时候由于没有性,还不知羞耻的时候,跟性相关的,弗洛伊德还是归类到了超我的层面。也就是说大人干嘛这个行为不好,他还是把它归类于超我了。
而科胡特把这个表现癖这里拿过来用了。弗洛伊德说的表现癖指的是裸露癖。我们这里的表现癖是与镜映相关的,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镜映而使得自体虚弱于承受以后的镜映体验而感到羞耻。这就叫内部冲击。
大家是否在生活中碰到那种机器人,就是那种总感觉自己跟个机器人一样。自己活的跟一个物件、工具一样的,觉着自己没有生命力。这种人在生活中应该经常见吧。这就是典型地防御性地去获得自体客体回应。但是呢,他享受不了,体验不到这种感觉。特别是那些有自我理想,或者理想自我的人。就是老给自己弄很多目标,让自己活的很累。
我们说一个人得不到深层的滋养,就活的跟机器人一样的。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关于科胡特说的自体是一个人的核心的概念。我们要活的像一个人,活的有滋有味,需要自恋力比多对自我和超我进行不断滋养的。我们才能体验到人的感觉。也就是说这种自体感是一种活的是个人的感觉。
这是科胡特的一个假设。人所追求的意义感、自尊感、时间上的连续感、空间上的统整感这样一种完整感。
精分中讲的修通,啥叫修通?修通啥呢?这句话说完整是什么意思?我们经常在书上看到一个词儿,叫移情修通,就是通过移情来修通。
再说多一点,就是通过移情来完成这个哀悼的过程。就是通过移情来把曾经没有哀悼的来哀悼。精神分析的环境呢,提供了来访者发展移情,完成曾经没有完成的哀悼。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伤》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个临床的思路。其实弗洛伊德提到的一个《哀悼与忧伤》的论文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奠定了精神分析的临床的原则。
直到目前为止,精分的临床还没有超越这篇论文的。相当于这篇论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通过移情尝试接触创伤,来完成哀悼。因为直接接触创伤是受不了的,所以通过移情作为缓冲来接触创伤,最终完成哀悼的过程。
然后再看第二个,着急。所谓的着急就是等不及。刚才所说的,还没咋呢,就要回应。相当于还没付出呢,就要得到回应。没有付出就想得到,明显就是幻想嘛,想得到无条件回应,幻想着所有人都应该给他回应。
我们后面会专门讲被溺爱、被忽视、被否定的环境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着急是一个断茬子的表现呢?着急和办法不多不是我今天重点要讲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种防御。也就是说,在防御状态下,通过防御去努力,这种努力是防御性的。人的自我功能有时候是很强大的,比如说工作狂,一些很聪明的人,有些具有很高超的人际交往的技能。但是,其实我们能注意到他是缺乏自信的。有些看起来很有信心,非常有自信的。
打个比方,很多明星容易抑郁。他外表上看起来光鲜亮丽,那他为什么会抑郁呢?其实他是一种防御性表达。其实他和自卑是一体的。相当于我们人感觉到自卑的时候,不让自己感觉到自卑,通过他自身的努力,不断从技能、才能层面上起到防御作用。相当于他尝试着通过这些技能才能,通过2的回路?来去贡献于自体的自信感。但是这个2呢无法去享受自体,就相当于有水平分裂的干预,2这个回路回不来了。就相当于自体无法感受到自我所创造的这种体验。就是说由于有水平分裂的存在,别人给他的回应他无法感受到。与内部有抑制是一样的。
区别在于两者都是由于水平分裂引发的,一个是直接从源头上就打断了,一个是有很强的自我功能不断地去表达。前者往往相关于镜映。而后者的病理往往在理想化层面。也就相当于这个人有能力去创造未来,但他无法享受每个创造的结果。
因为当他创造出这个结果的时候呢,他的水平分裂就起作用了。相当于他好像承受不住这样一个回应。别人对于他的认可的、赞美的、佩服的回应,他好像架不住。他只能去奋斗,形成自我理想的状态。那种状态从内部的原发缺陷上来讲,应该是镜映。但他的真正一个理想化补偿的时候出现问题的,往往这种人他的真正病理是在理想化上,而不是在镜映上。假设一个人非常具有学习能力,他想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有自信、受爱戴。
这里面可以分两类人。第一类人,他真的能学进去,但他学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他好像就学不进去了。外部体验上来讲可能是沾沾自喜,觉得够了,没必要学了,好像我已经很厉害了。因为这时候好像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了,不要去学了。这时候不要去学了,就是一种内部的抑制。他只能驾驭住这么大的回应了,再大他就受不了了,他会让自己停下来。
另外一种,就是他使劲儿地学,他好像也具备学的能力。但是他学一段儿就停,学一段儿就停。还有一种是他知道这样的学习可以让自己怎么怎么滴的,但是压根儿就学不进去,直接就停在那儿。也就相当于在1这儿就断了。还有一部分是在2这儿断了,就是说他能学进去,但是他体验不到学带来的快感。
就好比说你自己去买一件好衣服。买之前你对这衣服非常渴望,但你觉得太贵买不下去。当然这都是理由,当然可能确实有现实因素,衣服贵。也就是说他很有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但他会说服自己买下来。买下来之后他也不穿,因为他每次穿的时候都很别扭。虽然他说服自己买下来了,但是他享受不了。有一部分人直接觉得自己不值得,就不买。有一部分是买回来了自己驾驭不了,不穿。
其实在我内心里很清楚,这个1、2断了在临床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但是给大家总结的时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把临床中的各种现象都给大家囊括在内的话不容易,但是如果从纯理论角度去理解的话,这个1断了和2断了,在临床中是很核心的体验,如果1没断,在2这断了,自我往往是防御性的。
获得授权,本号后期会持续发布一些赵亮老师自体心理学讲课稿。欢迎对自恋人格及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收藏。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