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范文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中医护理篇1

  1.1理论优势一整体观、恒动观、御病观、辨证观。在中医养生康复观中,“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是其基本出发点,把人体看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合,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在防病保健方面,提倡“治未病”,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维护正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中医养生康复观指出,养生保健、康复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以整体观、恒动观、御病观、辨证观。为指导思想、重视调动机体调节和康复能力,充分体现了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人群的健康为中心,指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2内容优势一一弓置合国情、简单易行、实用有效。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是中医护理的一个分支,以中医养生和康复理论为基础,其教育内容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方法具体,涉及日常生活起居、精神调摄、饮食宜忌、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运动养生与康复等,贯穿在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面。传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有着已经悠久的历史,通过数千年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言之有理、施之有法、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其学术理论深人人心,养生方法颇受群众欢迎。如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指导慢性病患者各种食疗方案,以达到祛病健身、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针对亚健康人群,指导采用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方法提高其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根据四时变化指导群众饮食、起居、行住坐卧等调摄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这些内容刻反容易被患者理解、掌握和运用,适于在护理工作中开展,符合护理以促进群体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1.3中医情志护理有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保养心神,调摄精神;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而脏器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熙、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对病人的康复护理,既要注重形体的调护,也要重视养神康复。精可养神,神徽精养,只有二者相符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2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可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

  2.1健康教育工作贯穿着整个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健康教育也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患者健康恢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护理部一直以抓健康教育工作为重点来带动和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通过运用护理“健康教育评估表”对病人进行身体、心理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等全方位的评估,对病人进行的教育内容包括:人院健康教育、疾病健康教育、用药健康教育、手术前后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护士根据健康教育需要向患者推荐康复知识杂志、书刊。主管护士在对患者人院出院前后的评估和指导,重点突出中医特色,在中医养生方面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

  2.2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引导护理人员注重患者人性化和个性化,注意患者的差异和自我感受,适应患者的健康需求是一种深层次的健康教育过程。在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中,安排组织院内外专家讲授护理心理学、护患沟通技巧、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为适应中医护理发展的需要,护理部每年都系统地组织学习中医基础护理理论知识。使得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与沟通交流技能不断提高。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加强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不断改善健康教育质量,对于捉升护理人员专业品质,保障护理质t,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探析

  3.1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传播,中医护理也经过了漫长的理论发展和经验积累阶段,即使在高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护理仍然以它扎实的理论基础、简便独特的护理手段、奇特的效果、方便实惠等特点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资源都投人在大医院,但根据统计只有ro%的疾病需要在现代化的医院治疗,大批病人应该在社区获得照顾。同时美国医药协会调查结果显示,在人群健康教育上每花费l美金,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支出。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是势在必行的,而这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作为中医护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将通过其独特的预防、保健、康复等教育视野,帮助人群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为中医护理开辟了更为广泛的市场。

  中医护理篇2

  关键词:小儿泄泻 中医护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37-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患有小儿泄泻的婴幼儿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患者,年龄在两岁半以下,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把120名小儿泄泻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患者,实验组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对照组还是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对实验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疗效与对照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出结果,记录下来;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再对实验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疗效与对照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出结果,记录下来;结合两次的结果,得出结论。

  1.3 诊断标准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减轻;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小儿泄泻患者是否康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通过表格对比得出结果

  2.2 具体描述对比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减轻,对照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症状则没有明显改善;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小儿泄泻患者基本上得到康复,对照组小儿泄泻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明显减轻的现象。

  3讨论

  3.1对小儿泄泻的讨论

  3.1.1什么是小儿泄泻

  泄泻,就是我们所说的腹泻,发病于婴幼儿身上则称为小儿泄泻,是一种小儿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症状是粪质稀薄或者像水一样,大便次数增多。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虽然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但是,夏季和秋季的发病率较高,而且,一旦秋季和冬季发病,很容易引起流行性疾病。

  3.1.2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

  (1)伤食泻:内伤乳食所致,饮食不规律不卫生。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婴幼儿只能吃奶或是米汤,怎么可能会出现饮食不规律的现象,那是因为有时候,在喂婴幼儿时,因为牛奶有点热,便放在一边,等凉一些再喂,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在喂婴幼儿的时候,牛奶的温度正合适,冷热一交替,就有可能导致小儿泄泻。饮食不卫生也可导致小儿泄泻。喂养时无法保证乳食有无变质,饮食卫生不注意,特别是农村来的婴幼儿,家属缺乏卫生讲究。

  (2)风寒泻:外感时邪所致。婴幼儿对温度的适应度与成人的不同,有时候,对于成年人来说,外面的温度刚好适合出去散步,便抱着婴幼儿出去,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也许外面的温度还是有些低,这就很可能使婴幼儿的身体受到寒气,导致婴幼儿患上小儿泄泻。

  (3)脾虚泄泻:小儿素体虚,脾胃虚弱。小儿脏腑本娇嫩,半岁以后2岁以前从母体带来的免疫力逐渐减免并逐渐产生自身免疫力。因个体差异,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精微失调,导致泄泻。

  (4)湿热泻:多见于母乳喂养婴幼儿。乳母饮食习惯偏辛辣、厚腻,易生湿热,湿热下注而致泄泻。

  3.1.3小儿泄泻的主要症状

  大便的次数增多,每天至少3至5次,严重时候可能达到10次以上,有臭味,也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口干等症状,泄泻严重者,会出现发热、皮肤干燥、啼哭等症状。

  3.1.4小儿泄泻的分期

  1 急性期:患病时间在2周之内;

  2 迁延性期:患病时间为2周到2个月之间;

  3 慢性期:患病时间大于2个月。

  3.1.5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

  (1)饮食治疗:如果是泄泻较轻的婴幼儿,适当减少用奶量,用糖盐水或者米汤代替;

  (2) 液体治疗:液体治疗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静脉注射治疗,常用于泄泻较为严重的婴幼儿;二是口服治疗,常用于泄泻较轻的婴幼儿,按照体重,分次服用;

  (3) 药物治疗:针对婴幼儿泄泻的病因和婴幼儿的体质,选择适用的抗菌药物;

  (4)对症治疗:如果只是腹泻,只要口服一次碳酸铋即可,或是轻酸蛋白0.3克,每天早、中、晚三次;如果还伴有不消化的症状,可以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根据年龄进行用药。

  3.2对中医护理的讨论

  3.2.1 什么是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就是在中医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且悠久的历史,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3.2.2中医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生活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情志护理以及中医特色疗法。

  (1)生活护理: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在按时休息的同时,时常做一些小运动。

  (2)饮食护理:饮食有规律,主要以清淡为主,注意饮食的卫生。①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②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③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④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⑤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⑥苹果切块加水煮沸代茶饮,有止泻功效。

  (3)药物护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身体偏寒或是偏热,都是不健康的,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一些中药,调节一下身体的平衡。中药汤剂宜温服;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4)情志护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通过语言、动作、行为等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改善患者的心理。

  (5)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疗法;推拿疗法。

  1)耳穴调护:选取小肠、胃、皮质下、大肠,配以脾、肾上腺、隔、肝、神门、三焦等穴。

  2)推拿调护:①湿热泻常用手法,运脾土、清小肠各100次,捏脊3-5遍,每捏3次将脊背的皮提1次,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也可在脊背处刮痧,用固硬光滑的物品,蘸少许润滑剂,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刮到局部皮肤发红即可,此法可退热。②伤食泻推拿调护:运脾土,清小肠各100次,捏脊3-5遍,推板门100次。若积食化热,加推上三关、下六腑,推天河水,推腹阴阳。③风寒泻推拿调护:运脾土,按摩中脘、天枢、上巨虚、阴陵泉穴,可加艾灸或隔姜灸,或做脐部热敷,或做腹部自我按摩。④脾虚泄泻推拿调护:运脾土,侧推大肠,运土入水,揉龟尾或灸龟尾,手掌搓热按脐等。

  3.3 讨论中医护理对小儿泄泻的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抵抗力本身就比较低,体质也较弱,所以,对于婴幼儿患者,在能不使用药物的时候,尽量不使用,而中医护理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缺点,既可以治疗婴幼儿患者的疾病,有可以不伤害到婴幼儿的身体,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且,对于小儿泄泻这种疾病,采用中医护理疗法,通过耳穴、推拿等治疗,对小儿泄泻患者的病情具有显著疗效。

  4 总结

  通过对小儿泄泻中医护理的讨论,可以明确得出:采用中医护理的耳穴、推拿疗法对小儿泄泻这种疾病进行治疗,对小儿泄泻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值得被广泛应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齐艳琴.关于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01(27).

  [2]徐红.穴位推拿治疗小儿腹泻[J].按摩与导引,2004,04(35).

  [3]李华军,吴彩霞.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0,02(24).

  [4]张世卿.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泻86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2,06(56).

  中医护理篇3

  1体位护理

  产妇分娩后宜闭目养神静坐。《医学心悟》产后将护法入篇指出“产后将护之法有四”,其中首条讲“倚坐”。即体位护理。认为“妇人产毕。须闭目稍坐,上床以被褥靠之,暑月,以凳靠之,若自己把持不住,则用老练女人靠之,不可遽然倒睡”,防其败血攻心;产妇不宜屈体弯腰看视体内排出的污垢浊物,可常用手从心下擀至脐下,反复摩动,促使瘀露下行;躺卧时腰部宜垫薄棉枕有护肾行瘀作用;产妇坐物要松软低矮不宜板硬高在;月内调养切不可登高走险,以多仰卧、常 坐息、少站立为最好。不要做重体力劳动和蹲位姿 势的活动,防止子宫脱垂。有人主张,在产妇精力相对允许的情况下可动员产妇适当选做产后体操,能帮助产妇恢复松驰的腹壁和盆底工肌肉张力,促进子宫收缩,排出恶露,有利机体复原,保持健美体型。不失为体位护理之良法。

  2饮食护理

  为了补充分娩的消耗,产后必须增加营养。产后宜多食白粥加少量红糖扶养胃气,常少食多餐,知饥则食,亦可夜间加餐以解饥渴,但不可强食、暴食,更要忌食硬饭、糍粽伤胃难化,数日后方可食用烂饭;每日可用鲫鱼煮汤饮食之,不拘多少,亦可服用紫背甜菜或紫果叶汤有助养血增乳,促进乳法分泌;《医学心悟》指出“至半月后,可食鸡子,亦须打开煮之。方能养胃。满月之后,再食羊肉、猪蹄少许”。揭示产妇饮食提倡多样化,主副食合理调配,每天应食一定量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能避免产后大便难病。冬不宜烫食,夏不宜进冷饮、辛辣之物及其酒类饮料亦不宜食、香燥之物尤在所忌,恐其耗津碍乳。饮食若能如此护理则产中无病,产后健旺。

  3起居护理

  产妇卧室要清洁明亮空气新鲜,冬要保暖,夏要通风,但须避其风寒。冬寒天产妇不要急于梳头洗澡或室外散步,恐招风寒湿邪侵袭疾病叠起;宜常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夏季天热不可迎风贪凉,更不可用冷水沐浴,入睡时宜盖薄被;产妇衣着要适合节季,既不要厚絮裹体也不要单衣薄裳,夏天注意降低室温、防止中暑;产妇不宜单居独宿,恐受虚惊,惊则神气散乱,变证百出;初生之际,产妇不必问是男是女,恐因语而泄气或以爱憎而动气。寻常要闭目养神,切不可多言,恐中气馁弱,虚不耐受而致病,泄气、动气、不慎言都会有碍产妇健康。初产时宜早卧迟起,养精蓄锐,数日后即可下床走动,但以不累为度。要嘱其产妇注意节欲,不可过早房事,《备争千金要方》指出“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无道理。

  4疾病护理

  产后百脉空虚或因瘀血内阻。调摄失宜罹患产后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列举五种常见病护理方法:

  4.1儿枕痛

  用温热水袋熨贴痛处,同时用手轻轻按摩,促使瘀散痛止,亦可内服红糖生姜茶温暖下元散寒定痛或服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祛瘀生新。

  4.2血晕

  令其躺卧,闭目安神,家人切忌多语惊慌,急用韭菜叶细切,盛于有嘴瓶中,以滚醋沃之,急封瓶口,以瓶嘴纳妇人鼻中,稍刻即苏;前人还提倡在产妇房里烧漆器、熏醋碳以开其窍。

  4.3乳汁不通

  实证用通草、藩茹、皂针煎汤当茶频服,用手或木质梳背自上而下反复摩按乳房。虚证内服补中益气汤,《医学正传》用母猪蹄二枚洗净劈开加通草20g煨烂取浓汤内服下乳,用鲫鱼、紫背甜菜烧汤频服亦为良法或用大葱加水煎煮,以葱液洗乳房3~4次/日有效。

  4.4汗多

  宜用温水擦澡,勤换内衣,常晒被服,不食辛辣刺激食品,可服桂园汤、黄芪红枣汤、猪肾汤等益气固表补肾之品,亦可内服玉屏风散固表止汗。

  4.5大便难

  禁服辛辣刺激香燥灸博食品,宜用糜粥补养胃气,再用蜂蜜冲白开水当茶饮,同时鼓励产妇多食新鲜水果和含纤维食物有助排便。亦可用生白术50g、肉苁30g水煎,取药液100ml内服,日两次,睡前宜用温热水洗浴谷道。

  中医护理篇4

  【关键词】 中医饮食;护理;应用

  中医饮食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用组成部分,也是辨证施护的重用方法之一。运用正确的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康复病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合理安排膳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1]。

  1饮食调养在健康中的作用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的饮食,使人能获得各方面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和促进病体康复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医有“治病当论药功,养病方可食补,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饮食护理在中医护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饮食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用组成部分,也是辨证施护的重用方法之一。运用正确的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康复病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合理安排膳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强调了饮食调养在人类养生,确保健康中的作用。

  2在中医治疗与护理中,饮食有着重要的作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治疗性药物,以攻邪治病为主;而谷、果、畜、菜是为食疗性食物,以调养机体为主,即为饮食护理。药食合用,则“补精益气”。 进一步指出了五谷、五果、五畜的气味属性以及在治病、防病当中的作用。

  3中医饮食护理的基本观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膳。

  3.1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3.1.1首先是天地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的相统一,因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所以饮食护理就有了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等原则。

  3.1.2其次是指把人体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人体是由肝、心、脾、肺、肾等五脏,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胆等六腑,皮、脉、肉、筋等五体以及眼、耳、鼻、口、舌、前阴和肛门等诸窍共同组成的。并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将五脏、六腑及五体等有机联系起来,所以就有了食物对脏腑的“所生”、“所克”、“所制”、“所化”等不同。

  3.2辨证施膳分为辨证和施膳两个阶段(1)辨证主要是指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及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内外因)、性质(寒热)、部位(表里、脏腑、经络)及邪正关系(虚实)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某个证型。(2)施膳主要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膳食宜忌。(3)“同病异膳”和“异病同膳”之不同。

  4饮食的相宜

  海带和芝麻:两者同食可美容、抗衰老,并对血液有净化的功效。豆腐和韭菜:两者同食对阳痿、早衰、早泄、遗精、妇女阳气不足、大便干燥、癌症患者有一定疗效。草莓和牛奶:两者同食清凉解渴,增加营养,养心安神。红枣和核桃:两者同食有补血、益智、抗衰老的功效。鸡肉和冬瓜:两者同食有清热利尿、清肿轻身的作用。鸡肉和人参:有填精补髓、活血调经的功效。

  5中医饮食护理的原则

  5.1“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饮食。因时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地有东、南、西、北之分;人有胖、瘦、盛、弱之别,所以饮食也应“辨因”施治。

  5.1.1因时制宜夏季气候炎热,阳热偏盛,应多食寒凉、滋润属性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应多食温热属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根据食物的不同属性能使人体顺应气候变化,以维持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平衡。

  5.1.2因地制宜东南地区气温偏高,湿气重,宜食清淡、渗湿食物;西北地区气温偏低,燥气盛,宜食温热、生津、润燥食物。

  5.1.3因人制宜儿童身体娇嫩,宜用性平、易消化食物。老年人气血、阴阳虚弱,宜进补气助阳 或养血滋阴之品。成年体质壮实的外感风寒患者,可选用 发散作用较强的食疗方如姜糖饮、姜糖苏叶饮、葱白粥等;对老年体虚而感风寒者,食疗时宜配补益食品,如人参桂枝粥、木耳粥等。体质属寒者,宜食热性食物;体质属热者, 宜食凉性食物,忌热性食物以及辛辣烟酒等;女子以血为本,饮食应以补阴补血为主, 尽量选择多汁多液食物;体质过敏的人,不宜吃海鲜腥发之物。

  5.2辨证施膳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饮食调护应按病证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对于患者的饮食,须根据具体病证加以调配,即辨证配膳。饮食护理与用药治疗同法,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宜食温热之品;热证应忌辛辣、醇酒、炙搏等热性食物, 宜食凉性之品;阳虚者忌寒凉,宜厚味温补;阴虚者忌温热,宜甘寒滋养。食量适宜,软硬适宜。

  6讨论

  饮食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张仲景言:“饮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由于饮食本身的复杂特性,必须做到辨证用膳,以促进病人康复。重视四气五味食物同中药一样有四气五味之理,食物同中药一样对机体功能和疾病有某种调理和治疗作用。中医饮食的护理,在医疗饮食护理实践中有着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辅助治疗方面意义非常重大[2]。中医膳食护理完全遵循整体观念,并高度重视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何滨,李晶.浅谈中医饮食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7,(29).

  中医护理篇5

  手术是治疗肛肠疾病(包括:肛裂、外痔、内痔、混合痔、肛周脓肿、肛瘘等)的最终方法。中医护理干预对这些疾病的痊愈、康复、疗效及减少病人痛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术前护理

  肛肠疾病的术前护理,除一般常规护理(如:体温、脉搏、血压、备皮、灌肠等)外,生活起居、饮食调护及心理状态是护理的关键。笔者认为对术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1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应凉爽通风,湿度偏高,且要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

  1.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偏凉润为主,如雪梨、西瓜、核桃、苦瓜等,忌食辛辣厚味,烟酒油腻。

  1.3心理护理患者术前往往表现有: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状态,而这些心理状态不消除会直接影响到手术,麻醉及术后创面愈合的成败与否。对肛肠疾病术前的心理护理应针对疾病的轻重、病种、年龄、性别不同分别给予心理疏导。采取耐心细致的劝慰、启发,尽力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以亲近、体贴的工作方式,使患者产生依赖、安全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采取恰当的手段分散、转移术者注意力。这些心理护理手段,对麻醉、手术、术后起着一定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2术后护理

  2.1床边护理是术后的重要阶段,术后医护人员巡视病房,细心观察病人血压、体温、脉搏的变化。如出现高热,应给予酒精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

  2.2观察术后出血情况,观察病人是否出现有胸闷、口渴、烦躁、脉快、面色苍白等,这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寻找原因,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2.3肛肠疾病术后应鼓励病人在12h后开始活动,可以协助病人在床上适当地活动,做做深呼吸,肛门操,有目的地咳嗽,这样有利于肺部活动,排除分泌物,促使肠蠕动,可防止发生腹胀和便秘。

  2.4生活起居护理患者应注意保暖,充分休息,以养心血。需注意病室温暖、安静,勿使受到突然刺激,如巨响、惊吓、震动等。

  2.5饮食调护以清淡疏导之品为主,宜食疏肝理气食物,如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禁忌甜粘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

  2.6大便时应选用坐式,不宜用力过猛,防止因大便不下而引起虚脱;病情严重者,应有人陪同,预防跌伤。

  2.7指导患者饮用有通便作用的饮料,如蜂蜜水,或用番泻叶3-6g泡水饮。

  2.8虚证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作腹部肌肉锻炼,以加强腹肌,有助于排便。

  2.9艾灸疗法取中脘、行间、阳陵泉、足三里,以通降腑气,疏肝导滞,可减轻便秘。

  2.10推拿按揉中脘、天枢,顺时针方向摩腹以泻热通便。

  3讨论

  肛肠疾病术后,病人往往要过三关,闯三难,即:疼痛关、换药关、排便关、排便难、饮食难、行步难。一般术后2-3h后即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肛肠疾病术后的疼痛较其它外科术后的疼痛要重。这时病人表现的情绪特征往往是:烦躁、易怒甚则嚎哭、呼叫、骂人。在这时医护人员要表现良好的医疗品质:应同情、忍让、将心比心,用各种方式转移术后患者的注意力,频频的巡视,和蔼体贴的询问交谈,并请患者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协助,使患者痛感转移,并耐心的解释某些剧麻镇痛的利弊及在必要情况下的使用。这些措施对术后患者度过疼痛这一关行之有效,并降低了剧毒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及重复使用。

  术后的换药关、排便关与患者对疼痛的恐惧直接有关。对此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在此之前做好准备工作;要解除患者的顾虑,增加对换药、及时排便重要性的认识,使患者认识到这两项必备的措施对术后的痊愈、康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减轻疼痛,在操作中除手法技巧之外,还有心理上的准备,使患者排便通畅,合理坐浴,如此就较容易渡过这两关。

  术后由于疼痛的刺激,麻醉药的作用及患者紧张、恐惧、疑虑、羞涩的心理,使多数患者出现了排尿、排便困难,其痛苦难以明述。这时,我们要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首先采取多种方式诱导排尿、排便,有时还可按特定穴位促使排尿、排便,采取了这些方法,使绝大多数患者顺利渡过这一难点。

  术后的饮食难,多数是由患者惧怕排便排尿的痛楚和因多种原因导致的食而无味无饥饿感,行步难是由术后疼痛而形成阶段性的患者自主不自觉的被动性姿势,有了上述的护理经验,采取对症的护理措施,术后患者渡过这两难也并不难。

  中医护理篇6

  【关键词】 腹痛;经脉;中医护理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临床上极为常见,在多种疾病中表现出来。腹内有许多脏腑,并为手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一症,牵涉的范围很广。在护理工作中,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明确其主要的受脏之腑,症情之寒热虚实等,进行辨证施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病因而论,则不论外感风、寒、暑、湿或内伤饮食、气滞、血瘀以及虫病、癃闭、积聚等,均能致腹痛。以疼痛部位而言,则大腹痛者,多属脾、胃、大小肠之病;小腹痛者,多属厥阴肝经之闭病;虫病则多见绕脐疼痛;脐后下方疼痛者多属肠病,但需结合其他症情,灵活看待。以疼痛性质来说,则虚痛喜按,实痛拒按,痛在气分、攻注不定;痛在血分,刺痛不移;痛在腑者,脉多弦滑;痛在脏者,脉多沉弦。因此,临床护理工作者首先全面考虑,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辨证施护。

  2 辨证施护原则

  腹痛是指腹部发生疼痛症状的总称,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凡脏腑、经脉,或外因邪袭,或内有所伤,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的温养者,均能产生腹痛,对此,我们在临床护理中,根据其病因、病机,从寒、热、虚、实不同的方面,加以辨证施护。

  2.1 寒证腹痛

  特点为腹痛急暴,遇冷更甚,得温则舒,口不渴,大便溏稀,小便洁利,多因感受寒邪,或中阳不足,寒积留滞而作痛,饮食应注意宜温热,禁食生冷食物,多着衣被保温,可用热水袋敷脐中,或用葱熨法、盐熨法或针灸神厥、关元、气海等穴,温中止痛,中药汤宜温服。

  2.2 虚证腹痛

  特点为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饥饿及带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稀,腹痛久延不愈,往往病程缠绵,多因素体阳气亏虚,中气不足,健运无权所致。让病人注意休息,加强食补,给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并应定时、定量,忌油煎厚味及辛辣刺激食品。虚证、寒证腹痛,临床往往相互兼气,为此,在护理工作中两者应宜兼顾,随证施护。

  2.3 热证腹痛

  特点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多因暑热外侵,或腹中寒热湿热,郁久化热所致,热证腹痛应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开塞露等灌肠,因热痛为急热实症,病情易实变,故应随时注意,若腹痛突然加剧,伴见寒战发热,或全腹硬满而痛,拒按,或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腹痛原因不明者,禁用麻醉性止痛,以免耽误病情。

  2.4 实证腹痛

  特点脘腹胀满而痛,拒按恶食,暖气吞酸,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并伴有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弦紧。多因肝郁气滞,或饮食积滞,或虫积,或外伤,导致气滞血瘀,临床护理应根据不同病因病机,灵活辨证施护,属食滞引起者,应暂止禁食或给流食,病缓后逐渐转为半流质、软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充分为原则。属肝气郁结引起的腹痛,应注意开导病人,使之心情愉快,尽量避免忧虑伤神,以免病情加重;有虫积者,合理使用驱虫剂,针对病因,辨证施护。

  3 小结

  中医护理篇7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目前,在全国21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中,有6万余名护士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成为发展中医事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淋症

  淋症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或兼小腹拘急引痛溲有砂石的病证。中医对本证的论述颇多,《诸病源候论》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指出了本病的特点并阐明了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为治疗提供了依据;历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将淋证分为热、石、血、膏、劳五种证型。西医之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肿瘤以及乳糜尿等,均可参照本证辨证治疗及护理。

  1.1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淋证的病因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认为:“淋有五,皆属于热”。但从临床上看,尚有实热与虚热之分。

  1.1.1 膀胱湿热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醇酒味之品,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法,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小便灼热刺痛者,称为热淋;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久尿中杂质结为砂石者,则为石淋。湿热郁结于下,气化不利,清浊相混,脂液从小便而出,尿如膏脂者,谓之膏淋;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者,则为血淋。

  1.1.2 脾肾亏虚淋久不愈,耗伤正气,或年老体衰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肾亏则下元不固,脂液下泄,发为膏淋;脾虚则中气下陷,则为气淋;肾阴亏虚,虚火灼络,尿中带血,则为血淋。

  1.1.3 肝郁气滞怒伤肝,肝郁而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影响膀胱气化,则少腹作胀,尿时艰涩且痛,余沥不尽,而发为气淋。若中气下陷引起的气淋为虚证,肝郁气滞引起的气淋为实证。

  1.2 辨证论治淋证初起或在急性发作期,多为实证、热证,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通淋排石和疏利气机的原则;经久不愈者,多为虚证,当以健脾补肾益气为原则。

  1.2.1 热淋证候;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淋沥不畅,尿夜黄浊,少腹拘急胀痛,或有恶寒发热,头身痛,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主方:八正散。

  1.2.2 石淋 证候:小便涩痛,尿中夹石带血,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难忍,或腰腹绞痛,少腹拘急。舌红,苔正常或薄黄而腻,脉弦或数。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主方:石苇汤。

  1.2.3 血淋 ①实证:证候: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或挟有血块,小腹疼痛满急,可见心烦,舌苔薄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主方:小蓟饮子和导赤散;②虚证:证候:尿色淡红,尿时疼痛涩滞症轻,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补虚止血,主方:知柏地黄丸。

  1.2.4 气淋 ①实证:证候:小便涩滞,淋沥不畅,少腹满痛,苔薄白,脉沉弦,治法:利气疏导,主方:沉香散;②虚证:证候: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治法:补中益气,主方:补中益气汤。

  1.2.5 膏淋 ①实证:证候:小便混浊如米泔,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及血液。尿道疼痛热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泌浊,主方:程氏革(艹/解)分清饮;②虚证:证候:久病不愈,反复发作,淋如膏脂,尿时轻度涩痛,但形体日渐消弱,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治法:补虚固涩,主方:膏淋汤。

  1.3 辨证施护

  1.3.1 实证(包括热淋、血淋、膏淋实证) ①病室宜干燥、凉爽、安静、舒适;②观察排尿次数,难易及疼痛程度和尿的性质。热淋尿色黄赤,血淋尿色深色,膏淋尿如膏脂,混浊如米泔;做好尿量及数量记录,发现尿液异常,及时留取标本送验。若排尿疼痛加剧,或出现面色苍白,窘迫难忍、汗出肢冷等,应立即通知医生看视患者;③根据临床表现,如尿中有血而排尿进无不适者,则为血尿,非淋证患者,应予以鉴别;④注意情志护理,消除肾张及悲观情绪,让患者在排尿时精神放松,可用其他方法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病痛,增加治愈信心;⑤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1 500-2 000 ml/d左右,以达清热利湿之效;⑥饮食宜偏凉,有滑利渗湿作用之品,以助膀胱气化,清利湿热。如菠菜、空心菜、芹菜、黄花菜、慈菇、茭白、冬瓜等,并可选用莲藕、荸荠、菱角、雪梨、西瓜等水果。禁忌烟酒,辛辣刺激食品及肥甘厚味;⑦如恶寒发热者,应注意保暖,定时测试体温,注意休息,并观察患者有无其他病情变化;⑧避免过劳,外感及可能外起淋证复发的因素。

  1.3.2 虚证(包括气淋、膏淋之虚证)①此证多为脾肾亏虚、运化固摄无力。故病室应温暖向阳,衣被适度,避免风寒;②鼓励患者酌情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体质,但不可因过劳而相起病情加重;饮食应以补益肝肾,易消化为原则,如牛奶、山药、枸杞子粥、胡桃粥、苡仁大枣粥、芡实茯苓粥、莲子桂圆粥等。禁忌生冷、油腻、硬固、炙之品。

  1.3.3 石淋证 ①可参照热淋证护理;②石淋绞痛发作时,患者出现坐卧不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恶心呕吐、出冷汗,甚至休克,如发生虚脱时,应立即让患者取头低平卧位,测血压,加强保暖措施,并通知医生;③绞痛发作时,可用针刺治疗。常用穴位有:志室、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阳陵泉等,若疼痛仍不缓解,可遵医嘱给镇痛解痉剂,或配合医生进行肾囊封闭以止痛;④石淋患者可做局部肾区拍打疗法,有输尿管结石时应多作跳跃活动,膀胱结石患者应鼓励其憋尿后再用力排尿,有利于结石排出;⑤石淋患者宜少食菠菜、土豆、动物内脏、草莓、蛋类等含钙磷较高的食物,有条件可做结石成分分析,针对结石性质给予相宜饮食;⑥在总攻排石治疗前,应做思想工作,向患者交代必要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争取期密切配合。总攻开始后,要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和反

  应。如有心慌、胸闷、脉细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应严密观察,如绞痛部位下移绞痛突然消失,可能结石进人膀胱;若有尿痛、小腹疼痛、尿中断时,应鼓励患者用力排尿,促使结石排出,并做好结石过滤和留标本送检工作。

  1.4 养生指导 ①注意饮食,起居有节、寒暖适度,动静结合,避免过劳,保持心情舒畅,做好人个卫生;②加强体质锻炼,节制房事,注意卫生;③尽可能减少诱发因素,若不慎发作,应立即就医。

  2 癃闭

  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种疾患。其中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热较缓者称“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出,病热较急者为“闭”。临床多合称为癃闭。西医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尿闭,都属本病范畴。

  2.1 病因病机 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理论,癃闭的发生,主要由于膀胱和三焦气化失常。而膀胱和三焦气化失常,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

  2.1.1 湿热蕴结 素嗜辛辣酒浆,或过食肥甘湿热蕴结,下一注膀胱;或因肾热移于膀胱,致膀胱气化利而成癃闭。

  2.1.2 脾肾虚弱 肾为水之下源,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统摄全身之水液。先天禀赋不足,房室不节,久病不愈,致使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水亏火旺,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而致癃闭。脾主运化,常因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中焦脾胃受损,气虚下陷,升运转输无力,影响膀胱气化不利,使小便闭涩,难以排出,逐成癃闭。

  2.1.3 尿路阻塞 瘀血败精凝聚,或尿道结石,停留不去;或跌打损伤,累及经络,气血瘀阻,形成癃闭。

  2.2 辨证论治本病起病有缓急,辨证应分寒热虚实。治疗当针对不同病因,谨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2.2.1 膀胱湿热 证候:小便点滴不通,热赤而闭,小腹胀满,大便不畅,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热化湿,通利小便。主方:八正散。

  2.2.2 脾肾虚弱 证候:小腹胀痛,欲解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纳谷不馨。或小便不通,点滴不爽,排尿无力,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脾益肾,化气利尿。主方:补中益气汤和肾气济生丸。

  2.2.3 尿路阴塞 证候:小便滴沥不畅,或尿如细线,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法:行瘀散结,清利水道。主方:代抵当丸。

  2.3 辨证施护

  2.3.1 膀胱湿热证①病室宜干燥、凉爽、安静舒适;②急性期发热时,应充分体息,注意体温变化,做好记录。可采用针刺降温或药物降温。③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渴饮料或果料,如西瓜汁、梨汁、桔汁等,以通利小便;④大便燥结时,可泻热通便,必要时灌肠;⑤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食品,并多选用有滑利渗湿作用的蔬菜,如空心菜、菠菜、芹菜、冬瓜、茭白、黄瓜等,以助膀胱气化,清利湿热;⑥避免过劳和外感等可能引起复发的因素。节制房事,注意卫生。

  2.3.2 脾肾虚弱证①病室宜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避风寒;②可用各种温热疗法,如艾灸关元、气海、肾俞;用热水袋或用食盐半斤炒热,装入布袋熨脐部、少腹部,同时配合膀胱区胺摩,促使排尿;③使患者情绪稳定,消除顾虑,并注意锻炼身体,做好劳逸结合;④患者排尿时,应注意周围环境,勿受不良因素的干扰,如病室不宜有生人在侧,室内禁止喧闹,注意安排舒适的姿式和卧位,必要时可用滴水声等诱导疗法助其排尿;⑤饮食应注意营养,多食温补之品,如牛羊肉、瘦猪肉、动物肾脏、牛奶、山药、大枣、莲子、桂圆,以及芡实茯苓粥、当归羊肉汤等药膳,可扶阳益精,通利小便。

  2.3.3 尿路阻塞 ①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中极、阳陵泉等穴;②取嚏或探吐疗法:即打喷嚏或呕吐速一动作,能开肺气,举中气而通利下焦之气使小便畅通。其方法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③独头蒜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良久可通,不通可再涂腭囊上;④经服药、针灸、按摩等无效,病人小腹胀满难忍,胸闷气喘时,可用导尿术。需保留导尿者,应保持阴部清洁及导尿管不被污染,按时作膀胱冲洗,保留导尿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中医护理篇8

  1 一般护理

  1.1 病室环境 患者病室应阳光通透,空气新鲜,室内禁止吸烟,消毒1次/d,以避免灰尘及异味刺激。病室内应注意防寒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相对温度保持在55-60%为宜。严格探视,避免外邪入侵。

  1.2 体位及生命体征 喘证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者体位取半卧位或坐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定时协助其翻身,扣背排痰。患者症状缓解,可以适当下床活动后,还可以在护理人员指导下,结合气功,太极拳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护理人员应深入病房,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经常查看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神志是否清楚。寻找患者发病的规律、诱因及发病先兆,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值护人员应加强巡视病房,检查吸氧管是否脱落,位置是否正确,管道是否通畅。喘证患者经常在夜间发作,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控制其病情,可以避免喘证患者病情加剧。值护人员巡视病房时如发现患者出现头痛、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精神错乱、嗜睡和昏迷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做好各种抢救措施。

  1.3 情志护理 喘症患者一般需要住院治疗,患者普遍心理负担重,情绪起伏较大,并且因为患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不一,致使其情绪也不尽相同。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正确的引导患者了解病情,消除其精神顾虑,保持患者心情舒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工作,防止患者因七情内伤诱发而加重病情。

  1.4 饮食护理 喘症患者应少食多餐,饮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忌食海鲜等发物,忌烟酒。注意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 辩证护理

  2.1 风寒闭肺型 此类患者除一般护理外,应着重顾护阳气,中药汤剂要热服,忌食生冷食品、寒凉性水果。注意适时给患者增加衣被,防寒保暖,避免感冒,病重患者可适当增加暖水袋保暖。

  2.2 痰热遏肺型 此类患者中药汤剂要凉服,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鲜竹沥水,注意化痰平喘,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油炸等食品,忌烟酒。患者病室内湿度不宜过大。

  2.3 水凌心肺型 此类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注意皮肤护理,以免出现皮肤损伤,可持续进行低流量吸氧,中药汤剂要热服,饮食要清淡、富含营养、低盐,忌食生冷。

  2.4 肝气乘肺型 此类患者常为突发病,患者情绪非常紧张,恐惧,情绪变化可能使病情加剧。护理人员应多关心、安慰患者,耐心解释病情,稳定患者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2.5 喘脱喘逆 此类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取端坐位,给予高流量吸氧,可急服参附汤、参麦散或静滴参麦注射液,并静脉使用平喘药。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脉象,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3 病后护理

  3.1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起居作息,注意四季气候变化,做到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室内勤通风,保持温度适宜,日常生活应避免烟尘、异味及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刺激和外邪侵袭。

  3.2 患者饮食应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过甜、过咸的食物,忌烟酒,少食多餐,不要过饱,避免邪从内生。

  3.3 患者要具有良好的心态,能控制自我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3.4 患者可使用砂锅、搪瓷锅煎药,忌用铁质器皿,以防发生化学反应,中西医药物不宜同时服用,应间隔半小时。

  3.5 加强自身锻炼,天气好时可适当增加户外运动,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如适当打太极拳,做气功、呼吸操等。

  3.6 久病体虚者可针灸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等穴位,针灸后观察记录疗效及患者的反应。

  中医护理喘证时要将一般护理和辩证护理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适宜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丁戈双参虫草精片可以延时吗,虫草生精丸 一粒延时多长时间
下一篇:越来越离谱...汪小菲大S婚变狗血,从家庭伦理剧已经演变成《今日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