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故事1500字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王献之故事。

  在现代社会,文档写得好,会让人刮目相看,觉得撰写比较困难时,可以用到范文这个好帮手,写作前参考范文能吸取经验或教训,你有没有看过一些优秀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献之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点评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勤奋能使人成为幸运的宠儿,上帝对勤奋给予一切。我们要成为一个勤奋的小小少年哦!

  揭秘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历史秘闻故事

  揭秘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

  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因为他们两个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后世之人又把他们并称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其实是一对父子,而且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或许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影响太大,王羲之一家都对书法十分热衷,很多人都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只有王献之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王羲之的地位。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书圣”的美名。他不仅精通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多种字体,而且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书法摆脱了汉魏以来的笔风,自成一家,对后世很多的书法家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有一个典故可以说明他钻研书法之深入。王羲之十分喜欢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通过观察鹅的体态姿势还可以领悟到一些运笔的道理。有一次,他和自己的儿子王献之乘船观赏风景,忽然在岸上看到了一群白鹅,王羲之看得十分入迷,想要把他们买回去收养。但是这群鹅是一个道士,这个道士一听是王羲之要买鹅,便对他说只要他给自己摘抄一部《黄庭经》就可以把这些鹅送给王羲之。王羲之听了欣然答应,这就是著名的“书成换鹅”的由来。

  而王羲之对于教导自己的儿子练习书法也是颇为严格的,一次只有十几岁的王献之来问他怎样可以练好字。他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如果他把院子里的大缸的水全部染黑,或许就能练好字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于王献之有多严格了。正是因为王羲之的严加教导,王献之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王献之桃叶的故事

  世人所知道的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家。而他的父亲更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他在家中排行老七。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活在父亲的盛名之下,而是勇于突破和创新,在借鉴、吸收前人书法作品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他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被称为“二王”。但是世人所不了解的是,他悲惨的家庭生活。

  王献之写给桃叶的《桃叶歌》

  王献之的原配妻子是他的表姐,东晋大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他们两个从小便生活在一起,性情、志趣都十分相投,对彼此都十分欣赏。那是近亲结婚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于是在长大成人之后,双方家人就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但是这种好日子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当时的皇帝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公主司马道府早就对英俊潇洒又才华横溢的王献之心生爱慕,于是便强行拆散了他们夫妻两人,让王献之娶她为妻。但是王献之虽然在悲愤和无奈之下娶了她,但是从未跟她有过感情。而之后为了报复新安公主,还纳了一个小妾叫做桃叶。

  在王献之和郗道茂忍痛分离之后,郗道茂便因为伤心过度而去世了。悲痛欲绝的王献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年轻貌美的桃叶,这个温柔娴淑的女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空寂的心,他在这个女子身上看到了郗道茂的影子,于是他便撇下新安公主,整日和桃叶四处游玩,读书练字,完全不管当时人们异样的眼光,他甚至还为桃叶写了一首《桃叶歌》来抒发自己对桃叶的爱慕之情。

  虽然王献之和桃叶十分恩爱,但是在他的心里,最放不下的始终是郗道茂,在他临死的时候,问他今生有何遗憾的事情,王献之说没有憾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献之也只是把桃叶当成了郗道茂的替代品而已。

  关于王献之二三事的故事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他无论是在草书、行书还是隶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而关于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王献之(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跟成语“管中窥豹”有关。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游戏,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生气,说道:“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说完之后就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对荀奉倩和刘真长这两个人感到羞愧,而对其他人则不会。这里体现了王献之后悔不该接近他们并发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讲到了“偷儿恕毡”、“十八口大缸”和“墨迹变牛”等典故,这些故事有的是讲他如何刻苦练习书法,有的是讲他遇到事情如何沉着应对并巧妙化解,无不体现的是一个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形象。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学书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吧。王献之,字子敬,公元344年出生于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王献之画像

  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成功。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妈妈摇摇头。“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

  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盛名的一位书画家和诗人。他自小便十分喜好,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己的父亲,有“书圣”之名的王羲之的悉心教导,很快就在书法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的书法风格不仅采纳了各家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字体。而关于他如何练习书法,还留下来很多的典故,比如说“王献之依缸写字“的故事。

  王献之画像

  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套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子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便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总可以了吧。结果母亲仍旧是遥遥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的父亲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不知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王献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别的方法,只有不停地努力这一种方法。

  讲述王献之的故事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书圣”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王献之在书法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要差,他不仅是第一个创造出“一笔书”这种书写方式的人,而且在草书、行书和隶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为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人们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以显示后人对他的推崇。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自小年聪明好学,显示出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出众的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父亲的悉心指导,书法上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虽然天赋异禀,但是他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练习书法。等到他十来岁的时候,他自以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跑去问自己的父亲,自己是不是再练两三年就可以达到父亲的程度了。王羲之只是笑着没有回答,而在一旁的王献之母亲摇了摇头,说他还差得远呢。王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呢。母亲仍旧是摇头,王献之终于急了,他问道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学好字。王羲之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王献之把院子里的这排大缸全部染黑之后,或许就能练好字了。

  于是他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就这样一直练了五年,一天,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向父亲讨教。王羲之看到之后,并没有回答,而是在他的所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看到父亲没有回答,便把作品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一会之后,说他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一个点像他的父亲。而母亲说的那一点,居然是父亲刚才加的那一点。王献之十分羞愧,于是他便一头扎进书房,夜以继日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这就是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清楚地知道,要想成功只有下苦功夫才行这个道理呢。

  历史故事:书法大师王献之的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表姐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世说新语德行》

  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王献之,一生看过了许多风景,也见过了许多美女,然而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忏悔今生得失的时候,唯一让他难以释怀的还是与前妻郗道茂的离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献之临终前的忏悔想必是真切的,那么他与郗道茂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番爱恨缠绵,让生性落拓的他如此割舍不下呢?

  王献之的前妻郗道茂是他母亲郗璇的嫡亲外甥女,因为比他略长一岁,也就是他的表姐。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渐渐日久生情,私订终身。由于琅玡王氏与高平郗氏都是甲等世族,门当户对,所以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双方父母便顺水推舟,成就了两人的姻缘。

  早年,这对青梅竹马的夫妻生活幸福,感情甜蜜,互相珍惜,誓言生生死死永不分离,正如汉乐府民歌《上邪》所唱的那样: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可是,生活毕竟不是田园牧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宛如晴空霹雳。在公元373年至公元375年间,晋孝武帝的妹妹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一眼看上了多才多艺,风流倜傥,又已入而立之年,更显成熟优雅的王献之,便哭着喊着闹着要哥哥孝武帝司马曜替她做主,许配给王献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新安公主此时已有过婚史,她在她的前夫桓温之子桓济被叔父桓冲废掉后,便一脚把前夫踢了。

  可是,由于此时王献之已有了正室夫人郗道茂,作为皇帝的司马曜,是不好直接下诏代王献之休了郗道茂,然后再将妹妹许配给他的。因为这样等于皇帝直接鼓励臣子喜新厌旧,与中国传统糟糠之妻不可弃的伦理观念背道而驰。司马曜,他也不傻,这种既赔夫人又背黑锅的买卖,他可不做。

  然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也不是省油的灯,整天在皇兄面前像小蜜蜂似的嗡嗡嗡折腾个不停。实在不胜其烦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只好找了个机会,私下里与王献之聊聊。言谈中,司马曜先是对当时仅任五品秘书丞的王献之大加赞赏,认为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未来前途无可限量,然后便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愿意将妹妹新安公主许配给他的意思,最后司马曜又为王献之已有妻室,而为妹妹新安公主感到惋惜。

  王献之何许人也,以他的聪明捷悟,又岂会听不出孝武帝的醉翁之意?当时,如果他能态度坚决地告诉司马曜,他与夫人郗道茂感情甚笃,誓不分离,那司马曜也就不好意思再把热脸往上贴了,这件事可能就不会有下文了。例如,公元639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直接对屡建奇功的心腹爱将尉迟恭(尉迟敬德,俗称右门神)说,愿意将爱女许配给他。可尉迟恭听后,就斩钉截铁地说:臣的老婆虽然又老又丑,但已经与臣患难多年了。臣虽没什么学问,但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今天,臣实难接受陛下的美意。唐太宗听后,更为敬重尉迟恭的品质,就再也没提嫁女儿的事了。

  可是,在这件事上,书法大师王献之反倒是没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尉迟恭厚道。虽然,在言谈中,王献之没有明言要喜新厌旧,迎娶公主,但暧昧的态度,就足以让孝武帝司马曜十分笃定了。

  后来,王献之回到家里,没过多少日子就一纸休书,将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郗道茂扫地出门。至于两人离婚的原因究竟是情感不和,性格冲突,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恐怕只有王献之自己最清楚了。

  膝下无子的郗道茂最后走出王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任何一部史书都无记载,但想必不会比秋风扫落叶温馨到哪里去?

  在秋风扫落叶般地送走郗道茂后,没多久,王献之就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地迎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之后,娶得金枝玉叶、如花美眷的王献之,自然在仕途上,行情一路看涨,以直升机的速度先后升任谢安长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建威将军兼吴兴太守(吴兴郡最高军政长官),最后更是风光无限地出任中书令,这个虽是三品,但却掌握机要,职权相当于副宰相的高位。

  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王献之在仕途上的成功,甚至更胜父亲王羲之,更遑论他的六个哥哥了。然而,当王献之享受着权力与地位所带来的荣耀与满足感的同时,他放下的却是一段二十多年青梅竹马的感情。何况,生性多情的子敬到底不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的男人,虽然他之后的感情生活除了有刁蛮可爱的公主陪伴外,还有其他女人相伴左右(如著名的桃叶、桃根俩姐妹),但子敬仍旧时时不能忘怀他对前妻的亏欠,一如他的名作《奉对帖》所书: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

  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子敬的后半生虽然达官显宦,仕途得意,但却还是始终不能摆脱对前妻的亏欠和对自己昔日决定的懊丧。可以说,今生今世,王献之知道他欠郗道茂的,永远也补偿不了。

  公元386年,带着对前妻郗道茂永远也补偿不了的亏欠,带着对当年自己错误决定永远也无法原谅的痛恨,一位足以闪耀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艺术大师,含着泪花,与世长辞。

  这个世界上,诚然,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牢靠,甚至摇摇欲坠的,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更是一潭死水。作为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成年人,我们在做决定前,尤其是做关于感情的决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千万别像王献之那样做了决定,体会到决定所带来的得与失后,才后悔,那时已经太晚了。子敬临终的忏悔,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警策呢?

  王献之练字:益智故事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小贴士:

  凡事要获得成功,没有终南捷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学会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幼儿故事延伸阅读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精选:“李时珍故事”,欢迎阅读。

  办公人士每天都可能涉及文章的撰写,学会借鉴和学习范文,是一种好的习惯,范文能够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多借鉴范文范文对我们是有一定帮助的!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李时珍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用药趣事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用药趣事

  李时珍用药趣谈: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迪作用。

  李时珍(中国古代名医):睡前故事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李时珍少年时期开始系统地阅读一些医籍,曾随父诊病抄方。但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要他走科举道路,还特领他去拜访进士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因此有机会阅读到许多文献和一些珍贵的书籍。

  李时珍在14岁考中秀才。17岁、20岁和23岁时,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均未考中。从此之后,他放弃考科举而决心随父亲学医。他刻苦钻研医理,用心汲取前人医疗经验,并且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加上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他行医不仅疗效好,而且医德高尚。短短几年之中便享有声誉。其间,他因诊断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儿的虫癖怪病,医名更增,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并掌管良医所事务。后又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但是,他对此并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多便托病辞归。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深感这将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于是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从34岁起,他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除认真总结吸收前人经验成就外,还向药农、野老、樵夫、猎人、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并常亲到深山旷野考察和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对某些药物亲自栽培、试服,以取得正确的认识。经过27年漫长艰辛的努力,参考了800余种文献书籍,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的修改,至万历六年(1578年)他60岁时,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药学巨著。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民间故事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巧医顽疾:民间故事

  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神医,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赠药。老百姓都很尊敬他,许多病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一天,李时珍出诊回家,刚到家门口,就看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中年男子躺在地上,不住呻吟,旁边坐着个面容憔悴的妇女。

  大嫂,你们怎么了?为什么在这里哭呢?有什么难处和我讲讲吧,说不定我能帮上你们的忙呢。李时珍轻轻扶起了妇女,和蔼地问道。

  您是?妇女迟疑地问。

  在下李时珍。

  先生妇女抹着眼泪,他这怪病得了好久了,不知看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总不见好。都说您是神医,不知道您有没有法子。

  您放心,只要能帮上忙,我一定尽力而为。来来来,先来家里坐,等我仔细看看你丈夫的病症。李时珍搀起男人,想要领进家里。

  俺们没钱,为了给丈夫看病,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不瞒您说,俺们是一路乞讨过来的。妇女支吾着说。

  诊金的问题你不必担心,先进来再说。李时珍眼睛里充满了关切。

  妇女连连道谢:谢谢李大夫,谢谢李大夫!

  夫妇二人跟随李时珍进了李家,李时珍立刻叫徒弟拿来饭菜给夫妇二人充饥。

  李时珍上下打量了男子一番,将手搭在男子脉搏上,拈着胡须暗暗沉吟:从面相和脉象来看,不像病势沉重之人啊,病根究竟在哪里呢?他问道:大嫂,大哥的病什么时候患上的?有什么症状啊?

  几年前,有一天,他从田里干活回来,在屋子里吃晚饭,房檐上一只小壁虎掉到汤碗里,他不小心喝了下去。后来听村里老人说壁虎有毒,他老觉得心口有块石头堵着,以后吃饭越来越少,慢慢连话也不能说了。女人一边说,一边心疼地望着男人。

  哦,原来如此。李时珍点点头。随即他心头一亮,笑着对妇女说:大嫂,你先和大哥休息一下,我去去就来。

  不一会儿,李时珍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汤,对妇女说:让大哥趁热把这碗药喝了吧。

  妇女小心翼翼接过药碗,把药汤送到丈夫口边,让他一口气把药喝掉。

  过了半个时辰,男人突然脸色一变,呕吐起来。妇女大惊失色,李时珍叫徒弟拿来一只铺着黄土的大瓦盆,放在男人脚下,把呕吐物都接在瓦盆里。

  呕吐过后,男人长长舒了口气,神清气爽,病好像一下子好了一大半。李时珍取出一根长长的银针,在瓦盆里摸索,突然,他从里面挑出了一只小壁虎!

  这就是当年你吞下去的那只壁虎,现在好了,取出来了,所有的病都好了!李时珍哈哈大笑。

  好了?都好了?男人一下子站了起来,居然开口说话了。他又惊又喜,拉着妻子一起跪倒在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您真是神医,神医啊!大恩大德,俺俩永世不忘!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李时珍搀起两人,将二人送出门外,目送二人远去。

  李时珍刚想转身回家,一扭头,撞在徒弟身上:徒儿,你在这里发什么呆呢?

  师傅,您是用什么药逼出那壁虎的呢?徒弟一脸茫然。

  呵呵,徒儿,那个男人吃了壁虎之后根本没有得病。

  没病?没病怎么会饭量减少,而且变成哑巴呢?徒弟接着问。

  他是被吓病了,小壁虎成了他的心病。他一直感觉小壁虎在他肚子里,所以才整天担惊受怕,吃不下饭,慢慢地,连话也不会说了。李时珍道。

  哦但是那只壁虎是您亲自从瓦盆里找出来的啊,难道我看错了?徒弟还是不明白。

  那只壁虎啊,是为师事先把它埋到黄土里的!哈哈!李时珍爽朗地笑了。

  师傅,您这不是骗人吗?徒弟望着李时珍,一脸严肃。

  哈哈,你没有听过心病还要心药医吗?下等的大夫治病,上等的大夫治心啊!李时珍意味深长地说。

  下等的大夫治病,上等的大夫治心师傅,我记住了。徒弟若有所思。

  医药学家李时珍究竟怎么死的:历史秘闻故事

  医药学家李时珍究竟怎么死的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幸得其父指导,年过二十的李时珍方能在医学上进步那么大。李时珍对医学的兴趣从小便有,对父亲治病之术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天赋和好学,李时珍的名气很快就上去了。

  李时珍为了能够很好的编修《本草纲目》,不畏艰辛,长途跋涉,到达了许多个省会,走过上万里路途。李时珍为人谦逊,所到之处不论是何种职业之人均是他的老师或朋友,李时珍也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关于药物的知识。

  李时珍采药图

  而且一路进行考察一边为百姓治病的李时珍,深受百姓的尊敬,李时珍常运用自己在民间学到的方法去医治百姓,有一个婆婆有长达三十年便秘的恶习,医治了也不见好,因此李时珍用民间的偏方很快治好了她长达三十年的便秘。

  李时珍就是这样进行数十年的考察学习,最终艰辛的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修,但是他又面临另一个问题,李时珍的书中有对当时封建的长生之术有讽刺,对“水银”的正解得罪了当地很多达官显贵,因此当地的出版商都不敢去印发出版。

  而李时珍为了书籍出版也费了很多心力,那是李时珍已经七十多岁还四处奔波,希望能让书籍尽早出版,但未得到解决。李时珍也因为奔波劳累而病倒,加上李时珍早年过于为了采集药材过于劳累,身体一直有落下病根,最后因病逝世。

  李时珍救助了所有人但是却没有将自己治好,但是在李时珍生活的年代,能活到七十多岁算是高寿了。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出生于公元1518年的蕲州,他的父亲和爷爷均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虽然如此李时珍却被其父要求读书考科举,而非和他们一样从医,因为当时医生这一职业是低贱的,李时珍的父亲希望他能为官光耀门楣。

  但是李时珍却对从官和名利没有兴趣,还是偷偷的在学医,最后他的父亲知道了他的想法同意了他学医,还给了他很重要的指导。李时珍在这期间便潜心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听从其父的建议注重实践和知识相结合,便一边学习一边治病,积累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时珍采药图

  后来李时珍因为医术高明被楚王聘请,李时珍当时已有重修本草书籍的想法,认为去楚王府任职对重修本草书籍有帮助便答应了。在楚王府的期间李时珍解决了很多疑难之症,还救了楚王儿子一命,得到楚王的尊敬。

  后来恰逢朝廷选拔各地的名医,李时珍便被推荐进宫为太医,在太医院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珍藏的古医书籍,见到了罕见的药材,大长见识,为他日后编修书籍很有帮助。在宫中的李时珍便向皇帝呈上奏折表明重修本草书籍的想法,但是不被皇帝采纳,加上对名利本无兴趣,李时珍便辞官归乡。

  回去的李时珍潜心研究本草,志在重修书籍,于是他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足迹遍江南,行万里路,不畏艰辛完成《本草纲目》这一著作,还有《频湖脉学》等其他医学书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1593年,李时珍病逝,享年七十六。

  医药学家李时珍的采药图李时珍从小对医学有兴趣,后来在他父亲李言闻的帮助下更好的掌握了医学,因此阅读了更多关于医学的书籍,李时珍也因此发现原来明朝之前关于本草的记载是这样的不完整,除去有缺失的内容还有不正确的记载,李时珍便因此下定决心要重修本草。

  而重修本草书籍必须对这些本草有新的认识,那么只局限于书籍阅读是没有多大成效的,关于记载也变得很是局限,于是李时珍便开始了他四处游历考察的生活,为此年岁已高的李时珍还不畏路途艰险带着学生翻山越岭。

  李时珍采药图

  李时珍在本草的重修中,不仅修改了过去的错误还新加很多未记载的但是自己实践过的知识。李时珍听说北方的一种叫做曼陀罗花的植物,吃了不仅会使人不停的舞动,甚至严重的会有麻醉的效用,于是李时珍便背起行囊前去北方勘察。

  他到了北方,看到了曼陀罗花,记载下了此植物的外观和生活习性,还掌握了它的性能,甚至为了更直观的记载此植物的药性,亲自尝试来做实验,并且通过曼陀罗花的毒性试验,找到了解此毒的药方。

  李时珍便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脚踏实地的通过勘察,采集,亲尝的手段来记载药物的功效和外观,以便后人能更好的通过此书学习医术和药草,以此造福百姓。

  李时珍一生的重要成就

  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翻山越岭,不畏艰辛,访遍许多地方的人,不论是农民、工人、还是马夫均是李时珍的老师,正因为他扎实的医学基础,谦逊的品质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一巨作,堪称东方瑰宝。

  李时珍有编修《本草纲目》这本书的念头,是从他学医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的李时珍在他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有关医学的书籍,不仅如此还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认为只有医治更多的人,才能知道更多的疾病,才能造福更多人。

  李时珍塑像

  在阅读各种本草书籍的过程中,李时珍注意到很多关于本草的介绍只有注明药草的名字,但是没有记载药草的外观和性能,李时珍认为这样并不能帮助更多医学者和患者。加上当时药材混乱,书籍又记载不清,导致一位药铺店员抓错药给病患,致使病患死亡。

  李时珍便开始有了编修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的念头,为了可以造福更多人也能帮助更多医生学习以便更有效的治愈病患。于是三十来岁的李时珍便开始背起背篓,穿着草鞋,带上纸笔和弟子开始他长途跋涉的实地考察生活。

  李时珍在路途中经常翻山越岭,进入深山雨林,不仅路途艰辛还常露宿野外,但是李时珍一直没有放弃,认为现在的辛苦换成为百姓造福是非常值得的。因此他不仅修改了之前错误的本草记载,还加入很多新发现新元素,为世界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人物李时珍的小故事李时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名医,将其一生贡献于医学事业中,不断的以自己的医学之技救助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李时珍为了编修《本草纲目》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去各地勘察,询问,因此关于李时珍医术高明的故事流传很广。

  其中有一次李时珍在路过送葬的队伍的时候,发现棺材里一直流鲜血,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于是李时珍耗尽口舌说服棺材主任开棺验尸,李时珍利用按摩和针灸的方法,使棺中妇人重新活了过来,随后此妇人还诞下一名婴儿。

  李时珍采药图

  原来是因为这位妇人因难产而陷入假死状态,幸得李时珍相救,其母子才相安无事,于是李时珍将死人救活的事迹为人传颂。李时珍的名气愈发的高涨,便有很多人求见,其中一个药店掌柜的儿子本在大吃大喝,听闻名医李时珍的到来便挤到人群前,问李时珍能否看出自己有什么疾病,李时珍便看了他一眼便叫他赶紧回家,他的寿命不过只剩三个时辰了。

  原来是因为这位男子吃的太饱还猛烈一跳,导致自己肠子断了,内部受损,果然不到三个时辰,他便逝世,世人便更惊奇李时珍的医术高明了。李时珍在游历的路途,只要听从他人有关药草的用途,都会虚心求教,生怕错过任何能使用的药草。

  于是在一次回家的路上,李时珍在驿站遇到休息的马夫在煮着野草喝,李时珍便上前问及原因,他们告诉李时珍他们常年在外奔波,筋骨劳损很经常,便会将这野草连根熬了喝汤能活血舒筋。李时珍得知这叫旋花,一一记下马夫的经验,还有此草的功效。

  著名人物李时珍所处的朝代

  李时珍是到如今都影响远大的医学家,他是明朝时期的人,在公元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其父亲也是一个当地名声颇佳的医生,还著有《四诊发明》等医学书籍,甚有医学才能。李时珍虽然从小便喜爱医术,广读医书,但是当时明朝的皇帝朱厚熜是一个非常昏庸的帝王,痴迷于炼丹药,成仙长生不老,于是医生的地位很是低下,加上封建时代的恶势力的压榨,李时珍的父亲并不想让李时珍走上他的道路成为医生。

  李时珍画像

  于是李时珍被要求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李时珍父亲希望李时珍能考上科举得到一官半职也算是使祖上光耀了,但是李时珍中了秀才之后一直未中举人。有一年,李时珍家乡疫情严重,当地官府的官医不给穷苦百姓看病,但是李时珍的父亲秉持医者父母心一直给穷苦人家看病,这些李时珍均看在眼里,心中想要做医生救助受难的百姓的愿望加深。

  但是真正使李时珍下定决心的是他二十岁那年患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幸亏有其父亲细心照料最终才好起来,因此本就没有爱慕权势的李时珍便放弃了仕途选择行医的道路,解决他人的痛苦才是他的追求。

  因此李时珍为了读书曾经十年没有出过家门,为了研究透彻医学,夜夜苦读,逐渐形成刻苦认真严谨的性格,为后来所作出的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故事:李时珍妙对当红娘

  我以前只知道李时珍是中草药类的专家,据史书上记载,他还有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成就别人的美事,自己当了红娘。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丽。他为了给女儿选一个才华出众的夫君,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句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李时珍就这样成人之美,当了一次红娘。药铺主人的女儿结婚后,与丈夫互敬互爱,举案齐眉,其乐融融,幸福无比。

  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1、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3、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就应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齐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之后最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此刻,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故事”。

  文档的撰写也是很需要脑力活动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范文的存在。好的范文会让你的文章更具色彩,怎么样才能高效率地写出一篇范文呢?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地整理的“关于好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故事:[我的故事]

  我通过考试进了县国税局,被安排在办公室,做些接收文件之类的跑腿活。

  一天上午,办公室的几个人正在闲聊,忽然门口响起了脚步声,我们都以为是哪个领导来了,急忙刹住话题,坐正身子。

  哪知等了一会儿,门口出现了一个老汉的身影,畏畏缩缩地往里面张望。我们立刻松了口气,同事李大姐嗓门大,笑着问:哎,你有什么事?

  那老汉一脸傻乎乎的笑容,听李大姐问他,迟疑了一下,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却不停地摸着腿,不说话。我客气地问:大爷,您有什么事?

  老汉这才开口说:同志,你们领导在吗?我想找他。

  我们局长就在楼上的办公室,但我可不能随便让他上去。我问他找领导有什么事。

  老汉顿了顿,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原来这老汉姓王,是清水乡的,前几年捡了个女娃娃。今年本来可以上学了,可学校却不接收,说孩子没有户口。派出所也不给入户口,说他没有收养手续,得让民政局补个手续。而民政局那边呢,却认为他不符合收养条件。在乡里解决不了问题,他只好跑到县里来了没等他把话说完,一屋子人全乐了。

  李大姐哈哈大笑,说这档事跟咱国税局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老汉却糊里糊涂找上门来了。一屋子人,就我没笑,心里还有点隐隐发酸。这王老汉一看就是个老实到家的庄稼人,不会向人打听,嘴里虽然在说着困难事,可脸上始终在笑着。这让我想起了乡下憨厚老实的老父亲,怎么也笑不出来。

  王老汉眼见别人在笑,有点不知所措地跟着呵呵地笑。我有些难过地对他说:大爷,您找错地方了。我们这儿是国税局,这件事您应该去找教育局、民政局或者公安局才对啊!

  哦,找错了!王老汉听了我的话,仿佛被点了穴似的,顿时怔在原地,脸上的笑容也慢慢地消退下去了。他喃喃自语地说着:找错了,找错了脸上十分失望,却没有转身走出去,而是茫然地站着,然后又用求助的眼光望着我。

  我正想再向他解释一下,正好这时,局长来了。李大姐快人快语地代替王老汉说了来意。局长听罢,也不禁微微一笑,对王老汉说:大爷,我们这里是国税局,管税收的,没办法解决你的问题。

  王老汉愣愣地点点头,却还是傻乎乎地站着。局长想了想,又说:你去教育局问问吧,我派个同志带你去。

  这样的跑腿任务自然落在了我这个新人头上。教育局只隔了一条街,我带着王老汉慢慢走过去。来到教育局大门口,王老汉忽然站住了,摇摇头说:这里我来过了。

  我一愣:您来过了?人家怎么说的?

  王老汉脸上一阵迷惘,喃喃说道:他们叫我去找什么局,另一个地方也是叫我去找什么局。这个局那个局的,我也记不清了。反正都说我没找对,让我去别的地方。

  我一下怔住了。原来还以为他是头一次进城来办事,这才误进了我们国税局,照他这么说,在这之前不知跑了多少趟了,那几个相关单位肯定也都找过了。

  王老汉退到大门旁边的一个角落里,蹲了下来,不知所措地望着街道。我过去在他旁边蹲下,又问了问他,这才知道,他早就跑遍了几个相关单位,都被人打发了出去。后来他听了别人的指点,跑去县政府上访,得到的答复是去找有关部门解决。这几天,他天天都在城里找有关部门,结果可想而知。

  我明白了,他是一只皮球!一只不知被多少人踢了的皮球!可怜的是,他还不知道自己被人家当球踢。望着这个老实巴交的老人,我心底直泛酸。可自己一个刚入行的小小办事员,又能怎么办呢?

  我陪他蹲了一会儿,说:大爷,先别想了,我带您去吃饭吧。

  王老汉受宠若惊,连说不用不用。最后,还是拗不过我的热情,跟着我走进了对面一家小饭店。我点了两个菜,然后把账结了,对他说:大爷,您慢慢吃,我还得回单位上班。

  王老汉一下站了起来,脸上既焦急又惶恐:你、你我、我

  我顿时一阵羞愧。我明白,他已经把我当成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了。在他找单位的这些天里,也许我是他碰见过的最好说话的人。

  我红着脸说:大爷,您的事还得找教育局,您再找他们试试吧。真的,我、我帮不了您。说罢,我一狠心,扭头走出饭店,快步往单位走去。一路上,我在心里反复地念叨着:大爷啊大爷,不是我不想帮你,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我能做的就是请你吃顿饭了。

  回到单位,同事们听我把情况一说,一下子沉默了。接着,办公室里一片唏嘘之声。

  过了一会儿,我要到街上买点办公用品。回来时刚走到大门口,就看见王老汉蹲在一旁。见了我,他一下子站起来,急迫地冲我喊:同志!

  我愣了愣,问他:大爷,您去过教育局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没、没去。王老汉摇摇头,眼神里充满希望地望着我,我、我想找一下你们领导。

  我心里难过极了:他实在是没有地方可找了,把我们国税局当成了最后的希望。或许他找了那么多单位,根本就没见过一位领导。而在他的意识中,见了领导,问题就能解决了。

  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王老汉用手抓着我的肩膀,恳求道:同志,帮帮忙,带我找一下你们领导,行吗?

  大爷,您找我们领导没用。我觉得自己的眼眶都湿了,您真的找错门了。我们虽然很同情您,可是没办法,这里是国税局,解决不了您的问题。

  王老汉慢慢地松开我的手,失魂落魄地呆了一呆,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如泣如诉地说着:我没找错门,我没找错门,为什么都说我找错门了啊?为什么都不给我办事啊他全身颤抖着,越说越激动,不由自主地在门口绕着圈子,仿佛疯了似的。

  忽然,王老汉指着大门上方大声说道:我眼睛没有瞎,还看得见!这是国家的东西,这里就是国家的机关

  我抬头一看,心底猛地一颤,他指着的竟是挂在大门上的税徽。接着,他又指着上面的字说:我认识的字虽然不多,但我认得这上面有人民二字!这是给人民办事的地方,可为啥就没有人办事啊

  我突然明白了,他之所以撞进国税局来,全是因为他认定挂着这种徽章和写有人民两个字的地方,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国家机关。他哪懂这是什么局,那是什么局呢!

  我再也忍不住了,走上去抱住王老汉,大声说:大爷,您没有找错门!我这就带您去找领导!可他似乎已经听不清我的话了,仍然不停地自言自语。

  我放开王老汉,撒腿跑上了楼,敲响了局长办公室的门。局长听完我一番话,沉吟了几秒钟,轻轻一拍桌子说:走,我去看看!

  走到大门口,一看王老汉还在对着大门指手画脚地说个不停。局长叹了口气,快步走上前去,用力握住了他的手:大爷,你这件事就交给我吧!走,现在我就带你去找县领导!

  由于局长亲自出面,以及县里领导的批示,仅三天时间,王老汉的问题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半个月后,王老汉送来了一封感谢信。读罢,却令人有些不是滋味:衷心感谢国税局帮助我解决孩子的收养手续、入户口和上学问题

  故事:爱情故事

  在几天前,或许我不会为了一个故事去写文章。再说自从高中毕业我就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也会为一个好故事而激动,这在以前是没有想过的。这个故事是从一个网友那里听到的,只有片段,但是还是够写一个故事了。故事和很多故事爱情故事一样,但是能让我把它记下来的原因是故事的女主角死了。

  故事发生在新疆。女主角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我想也不用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女主角是维族人,在乌鲁木齐一所学校读书。男主角除了知道是汉族以外,还从那些片段中推知他不是新疆人。故事的男女主角的信息就只有这么多。但是并不妨碍一个好的故事。

  他们相识于网络。网络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在这里,大家都可以抛开伪装,卸下烦恼。这里是通往彼此的心得捷径。这里发生了很多故事。在网络上,有很多的欺骗,但是也有很多美好的故事,感人的故事。我不知道是谁先找到谁的,但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生活中应该都有不同的寂寞和空虚。或许,他们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烦心的事,在网上想找个人来聊聊天,发泄一下。于是,他们在某一次的好友查找中遇到了。缘分就是这样,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来到你身边。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以后会联系在一起,而且是那么的亲密。

  也许和很多的网友一样,大家都喜欢用一些你好吗嗨或者是一些表情符号来做开场白,然后互相询问一下姓名。知道名字以后,可能大家的距离就拉近了。之后就是询问一下更详细的信息。然后,大家都有意无意开一些男女之间的玩笑。就这样,慢慢地心和心就靠近了。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他们中间谁提出了见面的请求。当然和很多的网友一样,经历了一些内心的挣扎。但是,想到即将看到的那个心上人,一切的挣扎和怀疑都消失了。幸而他们没有像其他的网络骗子一样,只是为了玩弄感情或者是发泄欲望之类的骗人的把戏。

  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乌市吧。当然这个是我推测的。如果一个女孩子要到千里之外去,谁都不会放心的。男主人公出了火车站,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女主人公。或许她比照片和视频中更漂亮吧。女主角看到了男主角,和心里的落差不大。然后和很多的情侣一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一起吃饭,逛公园,玩游戏感情和火山爆发一样,谁也收拾不了。点燃火山的可能是一次牵手,一次亲吻。然后,他们就自然而然的将彼此交付给对方。有时候,这种事情可以增强彼此的感情,当然也可能彼此之间因此而分开。他们没有分开,然后,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和很多异地恋的情侣一样彼此分开。离开的时候,他们也应该是彼此都是依依不舍。之后,他们可能就是每天都通电话,或者是聊天视频。慢慢的他们的生活中就有了彼此。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然后不知道是哪一次,他们在彼此说了那么多山盟海誓的情话之后,就提出以后结婚。这种闪婚在大学校园里虽然不多见,但并不是没有。他们就这样私定终生了。

  很多故事的开头很完美,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故事就慢慢的变成了悲剧。这个故事如果和很多的完美的故事一样,也许就不值得记录下来了。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女主角的父母发现女儿谈恋爱的事情。他们当然为了女儿的幸福着想。只是,父母有时候好心办了坏事。以为女儿找一个有钱人或者是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就会幸福。在他们眼中,女儿嫁给一个汉族人,心里总是有些隔阂。他们出来反对了。只是他们甚至禁止女儿去上学。可是那样怎么能关住一个感情炙热的少女呢?我不知道她是怎么离开家的。然后,女主角就去了男主角那里,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时光。

  女主角回到了家,父母眼看没办法再挡住,那就只好让他们顺其自然。之后,女主角到学校和男主角再次见面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这是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段美好的时光。这一次的分开竟然成了永远的分开。他们都不知道这一次的阻挡者不是父母而是死神。很久以前,女主角有一次莫名其妙的晕倒了。父母很着急,之后他们知道女主角患了不治之症。只是,他们谁也不愿意将这个消息告诉女主角。女主角自然也不知道。

  故事:[海外故事]

  高罗佩(1910年-1967年),荷兰著名汉学家,著有《大唐狄公案》等书。他将东方公案传奇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手法巧妙结合,文字生动有趣,情节曲折丰富,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故事根据他的作品《跛腿乞丐》改编。

  疑神疑鬼

  正月十五是传统元宵佳节,浦阳城张灯结彩,老百姓喜气洋洋。

  但有个人此刻却非常痛苦,谁?浦阳县令狄公。

  一大清早,前来拜贺的客人就一批接一批,弄得他焦头烂额,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叫林子展的富商,他这才感到浑身一阵轻松。

  这时,月出东山,衙院里外已挂满了灯笼,他的三个孩子正在花园里为一个绘着八仙画像的大灯笼点火。

  狄公正想走出去看看,却见洪参军走了进来,他忙问道:洪参军,有什么要紧事吗?

  洪参军道:没什么,只是城北出了件小事,一个老乞丐跌死在一条干涸的河沟里,头撞破在沟底的大石上。我问了大家,都说没见过此人,想必是外乡赶来城里乞讨的。

  狄公问:这乞丐跌死在河沟的哪一段?洪参军答道:靠近富商林子展家后街。

  哦,狄公点了点头,对洪参军说,今天是元宵节,你早点回去吧。

  送走洪参军,狄公正想回府,猛见影壁后闪出一个老翁,拄着竹杖一拐一瘸向他走来。眼看就要与他照面,却突然身形一闪,不见了影踪。

  狄公吓出一身冷汗,稍稍醒悟,便高声大叫:老翁出来!但见本官无妨。花园内一片寂静。狄公壮大了胆,走近竹林又叫了几声,仍无人答应。狄公虽不信鬼魂显灵之说,但也不得不感到那老翁行迹蹊跷:莫非是在提醒自己,他死得冤枉?想到此,狄公心中愈加不安,便唤过家丁,传洪参军速至。

  过了一会,洪参军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狄公却漫不经心地道:我想去看看那个死去的老乞丐。

  洪参军领着狄公来到一间偏室,老乞丐的尸身就躺在一张长桌上。狄公从洪参军手上接过蜡烛,挪开芦席,定睛细看:死者看上去在五十上下,皱纹凹陷很深,但脸廓却有棱有角,两片薄薄的嘴唇上还蓄着整齐的短须。他又掀开死者的袍襟,见左腿畸态萎缩,向一侧拐翻。

  狄公点了点头说:这乞丐一定跛得厉害。洪参军从墙角拿过一根竹杖说:是的,这竹杖是在河沟底找到的。

  狄公抬了抬死者的胳膊,却已僵硬。他又细细看了死者的手,惊道:此人的手柔滑细润,没有茧壳,来,你将尸身翻过来。洪参军照做了。

  狄公仔细查看脑勺上的伤裂处,用手绢在伤口轻轻擦拭,移近烛光细看,不禁疑惑起来:洪参军,伤口处有细沙和白瓷屑末,河沟底哪会有这两样东西?洪参军摇了摇头。

  狄公抬起头盯着洪参军,道:这人并不是乞丐,也不是不慎失足跌下了河沟。他是被人杀死后扔进河沟里的!说到这里,他问道,这两天有没有人报家人失踪的?

  失踪?洪参军猛悟道,富商林子展昨天说,他家的坐馆先生王文轩歇假后两天没有回馆了。

  狄公一怔:真有此事?那他下午怎么不曾提起?快与我备轿,去林子展家!

  形迹可疑

  说话间,便来到林府,进客厅坐定,狄公开门见山便问林子展:本官有件事相问,府上的王文轩回来了没有?林子展答道:王先生前日歇假,至今尚未回馆,不知哪里去了?

  狄公问:这个王先生长相如何?林子展微微一惊,答道:那太好认了,是个瘸子!

  还有呢?狄公追问道。林子展略一思索,又说:人长得颇高,也很瘦,头发花白。

  狄公接着问:他来府上坐馆多久了?林子展道:约有一年了。是京师一位同行举荐来的,为两个幼孙开蒙。

  狄公说:他来浦阳坐馆,是否带了家眷?这倒不知,不才对家务极少关心。林子展想想又说,这样吧,我把管家叫来,兴许他比我知道得多些。狄公赞道:那太好了!

  很快,管家便传至客厅,狄公问他:你可知道王先生在浦阳有无家小?管家答:并没有。

  管家见狄公和颜悦色的,便放松了戒心,补充说:王先生生活十分清苦,他坐馆薪水本不低,却从不肯乱花。歇馆外出时,也从不见他雇轿子,总是一拐一瘸地步行。言谈中,得知他曾有家小,后来离异了。似乎是那夫人忌妒心重,两人性情合不来。

  林子展觉得管家话多了,便拿眼色制止他。管家明白自己的言语放肆了,不觉低下了头。狄公心知肚明,便起身对管家道:能否领我到王先生书房去看看?

  林子展站起身也要跟随,狄公把手一拦,道:林兄在此暂候片刻。

  说完,跟着管家穿廊绕舍,来到林府西院一间小屋。房内陈设十分简陋,只有几件家具,墙上挂着好几幅水墨兰花,笔势疏淡,十分有生色。

  管家道:王先生最爱兰花,这些都是他一手画的。

  王先生如此喜爱兰花,房中为何没有摆设几盆?

  这个管家似乎也回答不出。狄公拉开书桌抽屉,只见空白纸笺,并无钱银。又打开衣箱,里面尽是些破旧的衣衫,箱底有个钱盒,却只有几文散钱。

  狄公问:王先生出去时,有谁进来过?管家暗吃一惊:没人,这房间的钥匙只有王先生和我有。

  狄公沉吟半晌,挥手道:我们回客厅去吧。从西院回来的路上,狄公小声问管家:这里附近可有妓馆?

  管家答道:后门外隔两条街便有一家,唤作乐春坊,那鸨儿姓高,是个风流寡妇。那妓馆甚是清雅,一般客官不敢问津。

  狄公不住点头,面露喜色

  半信半疑

  辞别林子展,狄公一行直奔乐春坊妓馆。乐春坊因地处城北,稍稍清静一些,但在今晚,门首却也悬挂着四个巨大的灯笼,照得周围如同白昼。坊主高寡妇见是官府来人,不知何事,忙不迭将狄公一行引进一间幽静小轩。

  狄公道:本官来此,只是问个信儿,没甚大事,休要惊慌。高寡妇堆起一脸笑容道:老妇一定如实相告,只不知大人要问何事?

  坊内共有多少女子挂牌?狄公问。

  回大人,共有八位姑娘。我们的账目每三个月上报一次衙门,照例纳税,从不敢偷漏。

  狄公探问道:听说其中一位已被客官赎出,请问那女子的姓氏、名号。高寡妇一听,愤然作色道:不知老爷哪里听来如此误传?

  狄公尴尬起来,好半天才说道:那必是坊外的女子了。高院主可听说坊外新近有人被赎身从良的吗?

  高寡妇见自己脱了干系,这才搔了搔头上油光的髻饼,道:大人想必是说邻街的梁文文小姐吧。梁小姐原先在京师挂牌,声名大噪。她积下私房钱替自己赎了身子,潜来浦阳想找一个合适的富户结为夫妻。新近听说与一位阔大官人打得火热

  狄公一听,忙问:高院主可知那阔大官人是谁?

  高寡妇说:实不相瞒,听说那阔爷便是邻县金华的县令罗大人。

  狄公不禁笑了。那个罗县令,他早有耳闻,是个风流才子。梁小姐当年名动京师,如今潜来浦阳,罗县令焉能不知?故追逐到此,暗里与梁小姐结下鸳盟,亦是情理中事。狄公问清了梁文文的宅址,便起身告辞。

  梁小姐的宅舍离这里果然没几十步路。洪参军道:大人,你看狄公摇手止住了洪参军。他早已看得明白,梁宅不仅后门正对着那条干涸的河沟,且与林府没隔多远路。

  狄公上前敲门,半晌一个女子在里面问道:谁?

  狄公道:金华县令有口信给梁文文小姐。大门立刻开了,走出来一位风姿翩翩的女子。狄公吩咐衙役在大门外守候,便带着洪参军进了客厅,分宾主坐定。狄公胡乱报了姓名,只道是从金华县来。

  那女子道:小妇人正是梁文文,得见两位大人,十分荣幸。狄公见梁文文生得弱不禁风,心中不觉狐疑。

  突然,狄公的目光被窗前的花架吸引住了。那花架很高,共三层,每一层上摆着一排白瓷花盆,盆内栽着兰花,那幽香令人陶醉。

  罗县令不止一次说起梁小姐喜爱兰花。不瞒你说,在下也喜欢养兰花说到这里,狄公故作惊讶状,说,哟,顶层中间的那一盆花枯萎了,能否取下让我看看?

  梁文文忙搬来一架竹梯,搭在花架上,吩咐狄公在下面扶定竹梯脚,自己小心地向上爬。梁文文端起那白瓷花盆时,狄公仰头一望,恍然大悟!

  尽释前疑

  却说梁文文将那盆枯萎的兰花取下交给狄公。狄公接过看了半晌,道:梁小姐,原先那只白瓷花盆哪里去了?梁文文一怔:什么意思?

  狄公正色道:还不明白吗?梁小姐正是用那只白瓷花盆砸破了王文轩的头颅!

  你信口雌黄,含血喷人,你到底是谁?梁文文怒道。

  本官正是这浦阳县令,特来勘查王文轩遇害一案。梁小姐藏起了那只碎花盆,将兰花移栽到这新盆内,难怪要枯萎了。

  梁文文脸色转白,抵赖道:小妇人从不认识什么王文轩,哪里会去谋财害命?

  狄公厉声道:你杀死王文轩,并非为了谋财害命,而是除去自己的老情人,以便与罗县令成全好事。

  老情人?梁文文尖声叫道,这跛子丑八怪竟是我的情人?呸!

  狄公道:王文轩在京师时就为你花去了不少钱财,闻知你到了浦阳,便也赶来,为的是想续旧情。他坐馆一年,积蓄全数都交与了你。

  狄公缓了语气道:唉,王文轩虽然长得猥琐,但心地忠厚,甘心为你奉献。而你,竟狠心杀死了一个可怜的痴情人!狄公示意洪参军,洪参军出客厅一拍手,衙役立即进来,将梁文文押送县衙大牢

  故事:不是故事的故事

  不是故事的故事

  看到几个电工正在换电线杆,一根12米高的混凝土制成的电杆,代替了原来的9米杆。这是供电公司第三次更换电杆了。看着高大的电杆和拉在杆头的黑皮胶线,我想起了已经成了故事的几件事。

  1、安装电灯

  鲁队长是山岭岗生产队的队长。一次,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他去参加会议,住在县招待所。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晚上照明主要点煤油灯和松树明子。鲁队长看到招待所点着电灯,明亮,使用方便、省事。鲁队长过去虽然听说过电灯,但没有见过。第一次看到明亮的电灯,既新鲜又好奇,心想,我们那里如果能点上电灯该多好啊!

  会议休息的时候,鲁队长就仔细地观察,看看安装电灯需要什么材料,线路是如何布置的。他把这些都一一记下来。

  散会后,鲁队长到县百货公司,购买了胶电线、开关、灯头、灯泡等,准备回家安装电灯。走了一天山路,到家已是傍晚,鲁队长又饿又累。他顾不上休息,喝了几口水,就开始安装电灯。

  村里的人听说鲁队长家要安电灯,都纷纷来看过究竟。山岭岗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当时一个全劳力每天的劳动产值不到两角人民币。祖祖辈辈都是辛苦一生,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暖。除了鲁队长见识广一点外,其他大多数人连县城在那个方向都不清楚。鲁队长按照在招待所看到的样式把电灯安装好后,就去拉开关,可不管怎么拉开关,电灯就是不亮。鲁队长弄得满头大汗不知如何是好。围观的人有的说要用火在电灯泡上点一下,有的说要给电灯泡灌上一点煤油。鲁队长焦急地说:“不是、不是,都不是!”村里人走后,鲁队长一屁股跌坐在门槛上,连连的唉声叹气。这件事最终成了一个笑话,在当地流传。

  几年后,大队建设小水电站,鲁队长带领生产队的人积极参加电站建设。电站建成后,鲁队长和村里的人都点上了电灯。

  2、关电灯

  过去,农村没有电灯,晚上多数人家点煤油灯,少数人家点松树明子,有的点菜油灯(用一个土碗,倒入菜油,用棉线或破布条做灯芯)等。农村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晚上办公点马灯,学校学生上自习点汽灯。

  20世纪70年初,我们村建了一座装机48千瓦的小水电站。电站竣工发电后,输电线架进了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电灯。我们村的段奶奶,是五保户,70多岁了,她一生没有出过远门,最远只去过村公所,乡政府在什么地方她虽然听说过,但没有去过,县城在哪里她就更不知道了。在架线点电灯这件事上,村干部没有忘记她,也给她安装上了电灯。当时电站送电都有固定的时间,白天一般不发电,晚上7点送电,午夜12点停电,到凌晨5点又送电,到7点停电。除非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按规定时间供电。

  有一天早上,段奶奶要到几里外的河边的磨房磨面,天还没亮,看不清路,要点火把去。她以为电灯跟煤油灯一样,可以点火,就拿起火把凑向电灯,以为能够取到火,点燃火把。她不停地向灯泡吹气,可是弄了半天,连点火星都不见,口也吹干了,火把怎么也点不着。她忿忿地自语:“这烂东西要不成,连个火也点不着。”她只好找出火柴点燃火把,准备去磨面。因天还未亮,她担心电灯亮着她不在家会有人来偷东西,便用嘴去吹电灯,想把电灯吹熄。她朝灯泡“噗、噗”的用力吹气,那灯泡只是前后摆动,吹了半天,搞得头晕脑昏口干舌燥,也无法把电灯吹熄。她十分恼火,嘀嘀咕咕地:“这电灯我说不安不安他们不听,总是要安给我,说是照顾我。现在让我吹也吹不熄,面也去磨不成了。”她没办法,只好把点燃了火把吹灭,坐在凳子上,等到天亮后,才去磨面。

  事后,段奶奶找到电工员,说她不想点电灯了,点电灯很麻烦。电工员感到奇怪,向她了解原因后,又到她家教她开灯关灯,直到她记住会使用后,方才放心地离开。后来,段奶奶对人说,电灯比煤油灯好用,更亮更方便。

  3、手电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经济困难,物质条件差,许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人们晚上出门上路,多数点火把,一般人打不起手电。我经常在晚上跟父亲去离家几里的河边碾米磨面,路不好走,挑担点火把不方便,总想能够买一把手电筒。

  一年年底,我家第一次丢掉超支户的帽子,分红分得11.5元钱。我与父母要了3元钱,到购销店买了一把手电筒。有了手电,我晚上出门办事就方便多了。

  离我家不远处住着一位60多岁的独人,她姓张。张奶奶跟村里的人关系不错,大家都很关心她。邻居家吃什么好东西都要端给她一点,逢年过节,有的人家会请她去吃饭。我记得这年的腊月二十八,我家杀年猪。我们请张奶奶来吃晚饭,饭后她跟大家一起烤火,讲话闲谈到九点多钟,她说时间不早要回家了。天黑路难走,我要送她回家,她不肯。考虑到点火把不安全,我就把手电筒拿给她,怕她不知道如何关闭电筒,我还教给她回到家后怎样把电筒的开关闭了。我把张奶奶送出门外,她点着电筒慢慢地走去。这条路她熟悉,我也就没有送她回家。

  第二天,她来我家还电筒。我接过手电筒一看,电筒湿漉漉的,开关开着,没有关闭过,打开后盖,取出电池,电池已流出腐水。看着被水浸泡过的电筒,我才想起,原来张奶奶忘记了关电筒的方法,她是用灭火的方法,把电筒放进水中,想把电筒关闭掉。弟弟从我手中拿过电筒,转过背,吃吃地笑弯了腰。看着自己好不容易才买得的电筒喝了一夜水,我心里不是滋味,但我怎能为一把手电筒责怪张奶奶呢?她这么大年纪了,平生第一次使用电筒,就算弄坏了也何必去计较呢。

  后来,农村经济条件逐步好转,人们晚上外出走夜路,不需要再打火把,使用手电筒既方便又安全,手电筒代替了火把。有一天晚上,我从学校回家,路上遇到张奶奶,她打着手电筒,我问她要到哪里,她告诉我说要去串门子。点火把走夜路已成了历史,我们只有到《老山界》等文章中去寻找了。现在电筒的种类繁多,式样在不断翻新,有使用电池的,有充电的,老少都会使用,弄坏或丢了一把手电筒,人们往往不当一回事,需要时,随处都可以买到,喜欢哪种就买哪种,再也不会为一把电筒的得失而产生什么想法了。这飞跃的变化,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啊。

  睡前故事影子的故事

  那是一个极偏僻的林区小镇,位于小兴安岭深处。也许是这里有原始森林的缘故,到了盛夏季节,来采风旅游的人特别多。四面青山环绕,万木葱茏,小镇如同世外桃源般美丽。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几个去游览当地有名的南山森林公园。公园的门前是一条平整的山路,阳光直射其上,便越发地觉得热。山路上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但两个很奇怪的人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看样子是一对母女,母亲三十多岁的模样,小女孩也就八九岁,她们穿得破旧,就站在左侧的路旁。当有人走近她们,小女孩便跑上前去,和人们说着什么。人们都不解地看她,然后纷纷绕到旁边去,那女孩神情显得很着急。

  等我们走近,女孩跑到我们面前,她红着脸说:“叔叔们,你们能轻点儿走吗?轻点儿走过我妈身边!”我们全愣住了,而女孩似乎要流下泪来,说:“求求你们了,你们别绕过去,轻点儿从我妈那儿走过去!”我们互相看了看,尽管充满了疑惑,还是放轻了脚步,悄悄从那妇女身边走过。那妇女站在阳光下,脸上淌满了汗,很憔悴。见我们这样做了,女孩开心地笑了。

  我终于忍不住,踅回到女孩身前,问:“小姑娘,你这是在做什么呢?”女孩看了不远处的妈妈一眼,说:“我和妈妈在给爸爸治病呢!”我更加奇怪:“这样怎么能治病呢?你爸爸得了什么病呀?”女孩说:“我爸这两年总咳嗽,还吐血,吃了很多药也没好。后山的张婶说我爸的病是从我妈身上得的,说我妈气运太旺,要想我爸的病能好,就得让一万个人踩过我妈的影子,那样我爸就能好了。可是,张婶说我妈的影子被人踩以后,身体以后就会变弱。”

  我呆住了,没想到这里竟闭塞落后到这种程度!良久,我才问她:“你们每天都来这儿?”女孩点了点头,说:“快一个月了,可数来数去的,人数怎么也不够。我爸一点儿也没见好,张婶说是踩的人太少了!我们就天天来,在这儿一待一天,要是赶上阴天,我就很难受,因为我妈就没有影子了!”我回头看了看那个妇女,她站在那里又热又累,有些微微地摇晃,就对女孩说:“你怎么不去扶着妈妈,离这么远干什么?”女孩说:“我妈的身体真的是越来越弱了,是被人们踩的,我在这儿,就是想告诉走过来的人,轻点儿走,别把我妈的影子踩疼了!”

  那一瞬间,有一种东西在心底悄悄地涌动。女孩跑回妈妈身边,伸手给她擦了擦脸上的汗,又立刻闪到一边,把妈妈的影子让出来。她小心地凝望着从那影子上走过的每一双脚,有一种既心疼又无奈的神情,希望和痛苦都交织在她漆黑的眼中。我轻轻地从她们身边走过,心里装着温暖。是的,这个孩子用她朴素的爱,浸润了日渐麻木的生命。等赶上伙伴们时,回头望去,那两个身影被大片大片的阳光拥抱着,湮没于人群之中。

  今年我又去了一次那个小镇,却再也没见到那对母女。想必女孩的爸爸病已经好了吧,他们一家快乐地生活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再也不会因为影子而疼痛。

  睡前故事影子的故事点评

  故事里的小女孩懂事得让人感动又心疼,他们因为不懂,所以听张婶的话让别人来踩影子,但是小女孩又心疼妈妈。哎,祝愿他们以后的日子生活越来越好。

  小鹿的故事睡前故事

  有一天,小鹿在花园里散步,动物们看见他以后纷纷对他指指点点,品头论足。长颈鹿露出温和的笑容,对小鹿说:“你长得太小了。”

  老鼠则大笑着对他说:“你长那么大的个子干什么?你的尾巴哪儿去了?”

  熊也同情地说:“谁把他的毛给剪成了这么个倒霉样!”

  母驴看了小鹿一眼,悄悄地对丈夫说:“亲爱的,你看,那个孩子的耳朵真吓人!”

  小鹿哭着跑回了家,把大家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用舌头给小鹿舔着毛,温柔地看着他说:“我的孩子,如果我们鹿每个人的话都听,那鹿就会长着一对驴耳朵、一条老鼠的尾巴、一身熊毛,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两只角,然后再长得像长颈鹿那么高的个子,我的宝贝,那我们不成怪物了?”

  小鹿的故事睡前故事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生活中听取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不逐流,不从众,才能活出生命别样的精彩。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只能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丢失自我的价值。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相信自己所坚持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正确道路。别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你自己,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秃子的故事

  有个秃子,把别人的头发戴在头上,骑马出行。一阵风把假发吹掉了,旁观的人都禁不住哈哈大笑。秃子停下来说:“这头发本来不属于我,从我这里丢掉了,有什么奇怪呢?它不是也曾离开了那生长它的原来主人吗?”

  秃子的故事点评

  秃子没有头发,只能戴假发,一阵风把假发吹掉了,大家都在取笑秃子,秃子停下来说:“这头发本来不属于我,从我这里丢掉了,有什么奇怪呢?它不是也曾离开了那生长它的原来主人吗?”假发是特地做出来给头发秃的人服务的,并不是自己离开主人的。

  故事星球的故事:童话故事

  在宇宙的中心,有一个故事星球,它远远看去就像一个透明的大冰球,许多彩色的故事就冷藏在这个星球上的冰层里。

  故事星球

  在宇宙的中心,有一个故事星球,它远远看去就像一个透明的大冰球,许多彩色的故事就冷藏在这个星球上的冰层里。

  故事星球上住着一条彩虹蛇,它沉睡在故事星球的最深处,一百年才醒来一次。

  有一次,彩虹蛇醒来后,又像以往一样绕着故事星球爬了一圈,一边爬一边数冰层下的故事:妖怪的故事、公主的故事、阳光的故事、花朵的故事……数着数着,忽然,它发现有一块冰层被凿开了,好几块珍珠和钻石的故事都不见了,这是谁干的呢?

  彩虹蛇很生气,它决定要抓住这个偷故事的人。于是,它用自己的尾巴在被挖开的缺口上转了几圈,那里立刻冻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光滑的坑洞。彩虹蛇又用嘴巴衔来一块香喷喷的蛋糕房子的故事放在洞口上,然后,它就回到星球最深处去睡觉了。

  又过了一百年,当彩虹蛇再次醒来时,它听到了一个呜呜的哭泣声。

  它爬到外面一看,只见自己设置的陷阱里,掉进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外星精灵。

  “偷故事的就是你吧?”彩虹蛇问道。

  “对……对不起!”小精灵眼泪汪汪地说道。彩虹蛇不禁有些心软了,它又问:“你为什么要来偷故事呢?”

  “因为我有一位朋友,”小精灵说,“她是一条住在海洋星球的美人鱼。她病了,整天躺在一张贝壳床上,寂寞极了。她很想听一个故事,可是海洋星球上没有故事,只有咸咸的海水。所以,我向蝴蝶星球上的朋友借了一双翅膀,飞到了这里。我不是小偷,只是……”

  “只是想要几个故事。”彩虹蛇替他说完,然后,它把尾巴伸给小精灵,把他拽了上来。“好了,你可以带着故事回去看美人鱼,但是,请不要再挖这里的故事了。”

  “为什么?”小精灵问道,“故事不就是要讲给别人听才有意思吗?”

  “可是,这里的故事被挖走了以后,是不会再自己长出来的。如果每个人都来挖,这个星球很快就会消失的。”

  “那……如果我给美人鱼讲完了这些故事,她的病却还没好,我该怎么办?”小精灵悲伤地说道。

  彩虹蛇叹了口气,因为它也很想帮助小精灵。这时,它一低头,忽然发现那个大坑里多出来一个淡蓝色、闪闪发光的友谊的故事——原来小精灵刚才说自己的经历时,嘴巴里冒出来的热气被冻在了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故事。

  “有办法了!”彩虹蛇高兴了。它让小精灵帮它竖起了一块冰做的牌子,上面写着:

  “所有来故事星球的朋友,请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吧。”

  于是,从此以后,大家都可以来故事星球上挖故事了,他们也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来自不同星球的奇妙故事。彩虹蛇又回它的冰层深处去睡大觉了,它相信,再过一百年,当自己醒来的时候,肯定会看到一个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星球,而这个星球上,是永远也不会缺少新的故事了。

  眉毛的故事故事

  大家都会有眉毛的,而施恩也有,他的眉毛相对来说却要粗很多,不过有一天在玩耍的时候,施恩的眉毛竟然被大风刮走了。

  施恩拥有两道又粗又浓的眉毛。

  一天,施恩在路边玩耍时,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很大很大,把施恩的眉毛刮走了。施恩急得边喊边追。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他的眉毛一会儿就没了踪影。

  施恩的眉毛随着大风飘啊飘啊,最后,它们落在了一棵树上的一个鸟巢里。鸟儿正愁没有柔软的东西给鸟蛋做垫子呢。看到两撮粗浓的眉毛从天而降,高兴得不得了,马上

上一篇:好莱坞改编童话,弱爆了
下一篇:巫术之气/巫术之土/巫术之火/巫术之水怎么获得 什么是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