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第三版)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ppt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广告学与媒介经营管理系列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纪录片创作 (第三版) 朱景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章 目录 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纪录片”、“电视纪录片”两个名词是电影电视发展的产物。 其实,纪录片本身就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母体,在发展过程中才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片、科教片、动画片等类别,纪录片也变成一个电影片种,英文为documentary film,汉语译为纪录影片或纪录电影。这是电影时代的演化。 电视产生以后,纪录片在荧屏天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又出现了“电视纪录片”一词。它既是电影纪录片新的发展形式,又是电视节目的一个种类。 一百年来,从电影院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法和风格样式虽在不断发展,其本质特性却相对稳定,基本艺术规律并没有根本变化。也就是说,谈论纪录片离不开电影和电视这两个发展阶段的历史。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电影业诞生已过百年,电视业已满八旬。在视听艺术中,具有双重身份的纪录片,既没有因其作为母体而衰朽,也没有因其作为艺术分支而变得轻薄。以影视纪实手段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录片,以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为使命,这是它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在电影发展史上,纪录片的地位常常比故事片重要得多,一些革命性电影艺术浪潮往往从纪录片兴起,转而有力地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许多国际著名导演在拍故事片的同时又不放弃拍摄纪录片。这两种艺术形式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这种趋势持续至今未曾中断: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纪录风格;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纪录片艺术发展曾严重滞后。20世纪30年代中国故事片艺术一度繁荣,纪录片却气息微弱,毫无建树。而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纪录片自成为电影的一个分支以来,又陆续分化出若干片种、片型,并迅速发展。 如今,电视中的纪录片正呈现出五光十色、百花竞艳的景象。可喜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之门大开,国际影视艺术交流加快,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多样化成为现实,且逐渐与国际接轨。 当前,我国纪录片创作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一批专业频道的出现为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一项前景无量、值得用智用力为之献身的新兴艺术事业。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电视时代引发了“影视纪实热”,千姿百态的纪实节目花样不断翻新,使纪录片的外延迅速扩大,甚至有些电视人将各种题材的电视纪实节目也囊括进来,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扩展,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表述。 有人按历史上的艺术学派将其分为四种: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式”、写实的电影、访谈式和个人追述式。 有人按题材内容将其分为时政片、文化片、历史片、科技片等,并统称为纪录片。 以体裁形态论之,其又可分别被称为报道片、政论片、文献片、艺术片和跟踪纪实片等。 也有一种主张认为,纪录片只有新闻纪录片和文献纪录片两种。 …… J. 格里尔逊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1898年 4月26日生于苏格兰迪恩斯顿,1972年2 月19日卒于巴斯。从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曾在达勒姆大学讲学。1924年在美国洛克菲勒研究基金会钻研传播工具对舆论的影响。 3年中发表了许多论文。1926年他为纽约《太阳报》写影评。论述R.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时,首先用了纪录片这个名词。他以社会学家而不是以美学家的眼光来谈论电影对公众的影响。他以更多的精力提倡纪录片运动,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参加进来。在他的指导下,1930~1933年间他们拍出大约 100部纪录影片。1933年,他们并入英国邮政总局,得到的经费更多,技术和内容都有进步,拍出了有名的《锡兰之歌》(

上一篇:AI芯天下丨脑机接口:用意念控制电脑的人
下一篇:“八点档”要吸引人,“俗”是最难也是最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