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躺平更舒服的姿势
那么, 「进步叙事」作为今天的主流思想,究竟是怎样塑造我们的思维信念的?这些又会引起哪些反噬?
首先,「进步叙事」最直接的影响是,人会 对“倒退”零容忍,甚至连“持平”或“停滞”都无法接受。
原因很简单,人们坚信进步是常态,那停滞或倒退必然是指甲倒刺般的存在,难以忍受。
但这显然 违背了真实世界的规律。
以学习为例, 认知层次的“进步”首先就是发生“紊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土成山—— 只有历经困惑(停滞)、回退然后才能顿悟,进而丰富原有的认知,这才是「进步」。
又比如,职业选择,时人为追求薪资的持续上涨,选择高度泡沫化的产业,误了自己。最优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往往需要经历“曲线救国”的阶段。而「进步叙事」容易让我们在错误的路径越行越远。
其次, 「进步叙事」容易摧毁「纵向积累」。
不难理解,既然人们坚信社会每天在进步,那自然默认“旧不如新”。实际上,“旧不如新”仅在非常有限的领域才成立,比如以物理生化为代表的“硬科学”及相关的衍生科技应用,但这些领域在我们生命中的权重很低。
那些 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关键——社会人际关系处理、认知教育、社区文化、生命伦理等等——在这些领域中,有很多“新思想”是彻底的灾难,而“旧传统”却已被全盘抛弃。
又比如,人们倾向于买新书而不是过去几年出版的书。但实际上在很多领域,全方位高水准的书,都是好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书。
人的 认知本能倾向于做简化,一个被「进步叙事」主导的人,会本能的拒绝、排斥、轻视过去的事物。
最终的结果就是许多——微观上事关个人福祉,宏观上决定人类文明走向——像是人文思想、价值伦理、哲学反思等等,其智慧难以承继发展,甚至被抛弃。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良知……”这些受益匪浅的原则还有多少人信奉践行?
最后, 「进步叙事」容易诱导人做激进的决策,将人逼进死胡同。在这套思想支配下,凡事有了“先进”与“落后”。
比如,城-乡二元结构中,人们就普遍认为生产力先进的城市绝对优于生产力落后的乡村。
但事实上,城市与乡村的实质区别是,城市文明是陌生人社会,配套市场经济,而乡村文明是熟人社会,配套“人情交易”。但从适应力角度看, 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的运作机制其实是各有优劣,两者最优的状态应该是相互借鉴彼此共融,而不是像今天这种一边倒的格局,以至于恶性循环。
最终的结果是, 进步叙事造成社会价值观扭曲,文化单一而脆弱。 计算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表明,社会多元化是创造财富的关键因素。
拉长时间尺度,也许历史的大趋势得确是缓慢「进步」。但历史从来就不会是单调向上,而是在高低曲折中前行,就 个体的寿命而言,历史的任意一次细微回调,都是山洪海啸, 缺乏与之匹配的「生活思想」,无疑是裸体在北极圈过夜。
这正是为什么我认为「进步叙事」是今天许多人虚无孤独、难以沉淀知识、或酿成高风险决策的根源。
那么,更 契合今天历史潮流的「生活思想」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 好的生活思想不应该建立在架空现实的基础上,无论是民族叙事、进步叙事还是更伟岸的解放全人类……都属于此。 就科学哲学来说,人类理性认知存在无法逾越的局限,任何以“全知全能”为前提的思想都是愚蠢的,历史已无数次证实……
因此, 最好的叙事应当是消除叙事本身,也就是「 去叙事」,或者说,“ 真实叙事”。 这将是我们取代「进步叙事」的生活哲学——不用架空现实的信念去支持我们的生活,相反,是以生活本身去创建、发展自己的信念。这是我近年践行的生活哲学。
概括的说,有三点: 认知层面追求真实:保持灰度意识 价值层面:夺回并重塑价值话语权 生活态度:减少预测活在当下
一、从灰度意识到开放接纳
在无法改变出身的前提下,你认为度过完满一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是知足常乐,还是坚韧不拔,或是追求卓越?
苏格拉底或许会说,是“认识你自己”。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元素质”应当是「 追求真实」。
前面论述了,「进步叙事」会诱使人形成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极管思维。讽刺 的是, 恰恰是「进步叙事」阻碍了人的「实质进步」。
真实的世界既不是「进步」,也不是「倒退」,真实的世界中两者共存,它们相互拉扯行进,颤颤悠悠。又或者如恩格斯所说, 任何进步同时又是相对的退步。
因此,如果你想要度过完满充实的一生,必然要在生活践行中「 认识并发展自我」。
而 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世界,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案是,「 追求真实」,培养一种“灰度意识”, 一种不轻易对任何事物作评判、下定论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开放接纳」的心态。
“开放”这个词被用滥了,有些人以为开放就是多体验新事物,甚至是纵情纵欲…… 真正的「开放」有相当的门槛——是当 你原有的认知甚至价值观被外界冲击时,你仍能保持一种探究好奇的心态,直面负面反馈,向冲击你的人请教。
比如,你坚信意志力可以靠锻炼增强,但我告诉你“意志力”是虚构的概念,你能否敞开心胸不抱偏见的去听我接下来的观点?
要改进一个旧有的框架,就必须先将之「 陌生化」,这就需要保持「灰度意识」,同时,整个过程势必要容忍“认知失调”,然后才能吸纳外界的全新观点。
简而言之, 你要获得实质进步,就必须先容忍退步。
所以,我们只有 将「追求真实」放在首位。唯有此,才能勇于承认过去的错误,才能以 追求真实的探究心态压制认知失调时的“羞辱感”。
在认知层面, 从「追求真实」,保持「灰度意识」是「去叙事」的第一步,没有这个前提,后面的「去叙事」也无从说起。
二、夺回并重塑价值话语权
「进步叙事」诱导人们寻求“可量化”的标准来定义成功、成就。这就不 成比例的放大了收入、资产、学业成绩等容易量化的指标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权重,直到它们在 事实上牢牢控制住了价值话语权。
而这种简单粗暴、肤浅单一的价值评判方式, 将社会带入了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状态。
毕竟,按照这种金字塔式的世俗成功标准,要上一层楼就务必得拉一个人下楼,以至于社会中恶性竞争、戾气横生,“笑贫不笑娼”的风气比任何时期都更为严重。
更可悲的是, 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一 扭曲的价值体系是多数人不幸福的根源。
尤其是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聪明勤奋的年轻人努力数十载,按世俗标准,其“社会地位”还不如大城市里的拆迁户。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顺着这个价值话语权的逻辑下去,就误入歧途了:从佛系、躺平到摆烂……最终吃亏不开心的还不是自己?
生活可是自己的,我们为什么要被这种扭曲的价值话语权主导?
如果想要度过充实幸福的人生,最好的方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去叙事」,去追求真实,通过生活实践来重塑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说的可不是某类阿Q精神或自我催眠,我的逻辑既有理论依据也有生活体验支撑。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幸福的根源归根结底是来自于亲密健康的社会关系。
人们追求物质上的成就最底层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亲密的社会关系,但这种 扭曲的价值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违背了这个初衷。因此,它必不可持续。
事实也是如此, 一个值得结交的人,一个值得付诸你亲密关系的圈子,是不会以愚蠢扭曲的价值观去审判质疑你。
上周末我组织了个亲友聚会,恰好有个老同事跟我拿点东西,我就顺带邀请他加入。事后,他跟我感慨,原来亲友间还可以这样相处,整个聚会没有丝毫世俗功利的话题,仅是分享生活的趣事或糗事、生活的新体悟、知识发现等等,哪怕不说话也能感受到温暖。
朋友还特意提到他的亲戚们挺富裕,但每次聚都暗暗的攀比炫富,明争暗斗,毫无亲密可言。而这次的“旁观”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可见,夺回价值话语权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别忘了,一个坚定践行某种价值观的人,是具备“ 感染力”的。这种意志会一传十、十传百,终将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我认为, 工作应该是为了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 即人伦之乐) 服务, 而不是反过来, 被扭曲的价值观引导,以至于活得表面华丽,实则孤寂。看似周边很多人取悦你,剥离利益关系后,荒野孤魂。
夺回价值话语权,靠的是“夺”,是行动,是践行,而不是空想。
比如要获得真实而亲密的社会关系,只需要抑制「进步叙事」误导的世俗功利价值体系,不要用这种价值判断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更不要以这种价值观去评判他人的观点,这就不难获得他人尊重,进而发展成友谊。
这也是我一直践行的人生准则,或者说,是生而为人的责任。
夺回价值话语权属于 主观精神层面的「去叙事」践行,那么,面对客观现实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三、 生活态度:减少预测活在当下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未雨绸缪可说是国民品性,这赋予我们思维“以终为始”的特性,在相对自给自足、周期显著、经济封闭的农耕文明,这种思维有适应优势,但到了 经济多元复杂,未来难以预料的今天,我们这种 以“未来预期主导今天”的思维却是一个 弊大于利的存在。
毕竟,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决策,更影响我们的心情、影响当下的生活质量。
一个低收入但坚信未来前途光明的人,比一个高收入但忧虑失业的人,幸福指数有着天壤之别。但现代社会,任何“坚信”随时可能被摧毁,反之,任何“忧虑”也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因此,不要以不可靠的「预期」来主导决策,更不要以「预期与现实之差」来决定你的心情。
取而代之,我建议你可以用「感恩+负责」的心态来生活。这是「活在当下」的秘诀。
从统计与概率的角度讲,你阅读到本文的概率远远低于无缘相会;你当下能活蹦乱跳周身没有任何不适就已经比多数人舒适;你成为今天的「你」的概率亦远低于你不存在……
就概率而言,“ 存在即奇迹”并不为过,奇迹难道不值得感恩么?在此认知基础上,我们就很容易做一个「快乐捕手」——假日出行偶遇大雨看似不幸,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因为大雨没出行,岂不是才真正辜负了假期?狼狈出行也别有一番乐趣。
我们说用心生活,并不是要你纵情纵欲享乐主义,那样的生活是空虚而不幸的。 用心,实际上就是一种负责。我们用心享受美食,是对食材、对厨师的劳动、对自己大脑的味蕾神经、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生活与责任,就像草木与土地,是一体两面,谁都无法离开谁。
简而言之,不要让架空现实的信念来掩盖生活,更不要用未知的预期与现实的差距来影响当下。 取而代之,我们「活在当下」。活在对细节的「感恩」,以及对存在的「责任」中。
那我们该如何在「活在当下」与「未雨绸缪」间达成平衡呢?
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你能否对预测做干预。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次跟同事在高原出差,在空旷无垠的道路上,恰逢雷雨,电闪雷鸣,同事惊恐,问我被雷劈到的概率大不大。我坚定的说,不大,没事。我真的这样想么?不,我们那时是有被劈的风险,但我很清楚—— 反正害怕也于事无补,那还不如不去害怕,哪怕真是倒霉至极,临走前至少近距离欣赏了闪电的宏伟不是么?
聚焦于「当下」,而不是「预期」,更不是架空现实的信念,我们就能从无谓的痛苦和矛盾中释怀。毕竟,长远来看,所有人都会死。唯有当下,是恩赐,是责任。
结语
实际上在两年前疫情大流行之后,无论是世界的政治还是经济格局,都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向,虽然历史的惯性不会即刻消失,但方向一旦调整就不会回头。
最让人忧虑的不是来自陌生世界的风险,而是 人们面对未知时会更依赖并强化过去的叙事信念去应对,直至一发不可收拾。
在一切尚在迷雾中时,我认为,最好的思想不是任何一种叙事,而是「去叙事」。
不再眼中只盯着「正向反馈」,不再让扭曲的价值体系来左右我们的心情,不再 用架空现实的信念去生活。
相反,我们以「寻求真实」作为生活的起点,重新夺回价值话语权,在「用心负责」的生活中去创建、发展自己的信念。
相关专题:
遍地的偶像,缺席了榜样
你的灵魂少了一只蜘蛛
一辈子的有效阅读量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少加点班),媒体转载请后台回复
上一篇:有没有好看的仙侠文推荐?
下一篇:【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爱国光荣”栏目 第283期 2023.06.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