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从娃娃抓起:你对动漫的可怕一无所知
哪怕现在都已经是2020年了,可一旦提到“动漫”的时候,依然有很多人下意识地产生幼稚、小孩子才会看、不成熟的感觉。
真的吗?
其实作为一种艺术载体,动漫远不是人们眼中的幼稚或者人畜无害。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们从孩提时期开始,就已经因为看动漫而不断被灌输了作品想要体现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洗脑”(我一直不认为这是贬义词)的目的。
尤其在国际环境对舆论水平要求愈发提升的背景下,动漫恰恰应该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不过在讨论这么复杂问题前,先用些篇幅聊聊动漫的本质吧!
为什么和其他载体相比,动漫更容易被人接受
从本质来说,动漫和影视剧、戏剧、小说、诗歌甚至游戏都并没有分别。
它们都是由创作者提供灵感,从而向受众“说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个人抒情,可以是对国家危难的感慨,也可以是脑洞大开地想一个少儿不宜剧情……
理论而言,上述的这些载体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尤其是在目前制作技术水平已经相当发达的年代,动漫可以改编为真人版,小说纷纷做成游戏,戏剧也成为诗歌的好伙伴。
但是和其他载体相比,动漫却更容易被人接受。
优点一:门槛低,“娃娃”都能理解,然后去模仿学习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动漫非常幼稚呢?其实这种偏见恰恰反映出了一个事实:
我们生下来之后最初所能接触的艺术载体,有且只有动漫。
对一个两三岁的屁孩子而言,除非是天赋异禀,否则识字的难度应该很大。
这样一来,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体会的小说便第一个被PASS了。
而屁孩子智商可能不如狗,想要让他们看懂影视剧、戏剧到底在演什么,这也会存在非常高门槛。至于诗歌?你家屁孩子就算能把“床前明月光”背出来,他真的明白这首诗有着怎样意味吗?
动漫就不同了。
很多动漫作品,尤其是低龄动漫往往采用非常简单的人物造型,并且搭配很多小孩子能够理解的可爱动物形象,因此对小孩子来说极度友好,很容易就被那个色彩斑斓的动漫世界所吸引。
只要家里有孩子的人,一定会发现小孩子对《小猪佩奇》《海底小分队》《萌鸡小队》等作品痴迷不已。
让屁孩子背一首锄禾日当午,可能他会磨磨唧唧。但让他看一天《小猪佩奇》,他可能动都不会动一下,连尿了裤子都不知道。
如果说动漫只是让屁孩子觉得有趣,成为调剂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也就罢了。
但不可忽视的事实在于:从屁孩子成长为熊孩子的过程,也是他们在模仿学习的重要阶段。
因此,孩子们除了模仿身边人的行为举止之外,也将从动漫当中学习很多东西。
就拿《小猪佩奇》来说,多少孩子因为看了这部作品,结果养成了喜欢下雨天踩泥坑的习惯?
一旦动漫作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即便到了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动漫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将深藏在他们心头,很难有人轻易将其消除。
再加上很多动漫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年代感”,如果我遇到同样是30岁上下的人,那么哪怕没有其他共同爱好,可是如果提到《数码宝贝》《龙珠》或者《名侦探柯南》,也许大家就能轻松打开话匣子,分享自己多年来的观看体验了。
甚至于,如迪士尼系列、《哆啦A梦》系列、宫崎骏系列亦或者是我们国产的《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这都是在当年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会主动安利给自己孩子看的作品。
动漫“幼稚”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优点二:简单粗暴,直观明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
只要有个手机,我们几乎可以在知乎、抖音、头条或者微博刷上一整天的时间也不腻。
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出现: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动脑子,也越来越没有耐心了。
毕竟如果让大家在读一本500页的长篇小说,同看500个短视频之间进行选择,可能很多人会倾向于后者,毕竟后者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更多。
其实吧,这种人性“懒惰”的本质,绝对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不要忘记,人类之所以不断创造新的发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怕麻烦。
而动漫恰恰扮演了一种让人们能够“偷懒”的角色。
举例来说吧。
同样要形容一个女孩子非常可爱,文字是:
(作者:知乎曹老道7)
我喜欢的女孩远远看去像一颗粉红色的小熊软糖黄色的头发只要卷一卷就能做成胡椒意大利面齐刘海的角度在模仿倾泻而下的巧克力酱瀑布一对白包黑的眼睛总是让人想起水灵灵的荔枝有点肉肉的肚子捏起来仿佛新鲜出炉的姜撞奶她开心时候的欢笑是温度刚刚好的蜂蜜柠檬水她难过时候的抽泣是冰冻过整整一夜的龟苓膏
虽然读起来很美,毕竟需要耗费我们一定的阅读时间,并且需要耗费脑细胞去想象。
而动漫只要一张图就够了:
这就是动漫相对于文字的先天优势所在。
也许有人会说:那影视剧一样是采用了画面形式,跟动漫又有什么不同呢?
优点三:动漫的创作自由度远远大于真人载体,更能准确传递创作者思想
虽然说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大量真人影视剧作品播出和上映,但只有从业者才能体会到制作的不易。
挑选最适合的演员(考虑片酬,档期,戏份),寻找最适合拍摄的场地,特殊题材还要考虑如何不让观众吐槽是“五毛特效”,编剧和导演的想法会不会因为某些大人物的利益牵扯,结果变得面目全非……
很大概率上,一部作品的完成版,和创作者初期的预案是不同的。
动漫就能最大限度规避以上的困扰。
说极端一点,哪怕是你我这样不懂画画的人,拿画图画个火柴人也能做出下面这幅作品。
同样内容若是要以真人形式展现,恐怕光是请演员的预算就能让你我破产了。
至于很多影视剧往往被人诟病的“特效”问题,由于动漫本身就是画出来的,因此没有任何前期道具、设备,后期的大量渲染成本。
柯南每年的剧场版都可以从头炸到尾,如果换成真人版,想想看这得多少预算才够用?
要是演员演技还不行的话……就更要命了。
优点四:动漫能够跨越国境、文化的束缚,为全世界所接受
你和地球另一端某个贫民窟的10岁孩子之间会有什么共同点?
面对这种问题,相信大家会觉得不太好回答。毕竟彼此之间的生活背景、文化环境、国情等等都有着巨大差距。
但不可否认,你们都可以从《龙珠》当中获得快乐,因为超级赛亚人变身而欢呼。(国外某场球赛前的球迷行为)
同样是来自于日本的日剧,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力。你问身边的朋友都看过哪些日漫,他可能和你说上三天三夜。但如果说日剧,他可能一部都讲不上来。
这便是动漫的另外一大优点:打破文化、国境的隔阂,让全世界都能分享快乐。
更进一步说,当你爱上了某部动漫作品之后,你会不会下意识地对创作该作品的人,以及这个人所在的国家产生好感呢?
至少在我身边,因为喜欢日漫而去学日语、去日本“圣地巡礼”的人,便不在少数了……
什么?你说美国好莱坞大片一样有市场,而且不输给动漫?
在北美电影票房榜TOP15当中,有多少作品跟动漫密切相关呢?这个大家应该一目了然吧。
而这,就产生了我们本文尤其需要强调的主题:
动漫很有可能决定了你对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看法。
这是从孩童时期起就已经深深扎根在脑海当中,一生挥之不去的“幽灵”。
几个案例:它们是如何灌输文化价值观的
我先说个结论吧:任何一部动漫作品,其实都是在对受众进行“洗脑”(再次强调我认为这个词没有贬义),让受众试图接受它的文化价值观。
只不过大部分作品并不会表露得特别明显,最初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当我们开始接受其中的设定之后,就在潜移默化之间被作品影响,进而对它的价值观产生了认同的心理。
1.“美国队长”体现的国家形象
因为这些年《复联》系列的爆红,很多人也喜欢开始看漫威的原作漫画了。
点满黑科技的钢铁侠、魔幻气息浓郁的奇异博士、二次元徐锦江雷神托尔……
这些角色无论是在各自的故事里,亦或者是《复联》这样的大杂烩当中,都扮演着超级英雄的角色,为了人类的未来、世界的和平而战斗。
不过其中特别令人玩味的,就是美队跟傅满洲了。
哪怕是再怎么强调“动漫是动漫,现实是现实”的人,都不可能否认美队这个角色在宣传美国国家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吧?
百科上对美国队长这个角色诞生更是有着如下描述:
“在1940年代这个被历史学家称为漫画的黄金时代的期间,首本美国队长漫画在1940年12月准备推出漫画市场,刚好那段时期和偷袭珍珠港、德军投降距离不远,促成了充满美国主义色彩的美国队长漫画在推出后大受欢迎。虽然同期也出现过不少和美国队长漫画风格相同的作品,可是美国队长是在众多同类作品和二次大战期间中最突出的、最受欢迎的超级英雄。在漫画中,美国队长会与他的伙伴巴基(Bucky)面对纳粹党人、日本人和其他在战场中美国的敌人的挑战。”
二战时期,美国队长的表现相对直白,就是将纳粹和日本视为敌人,并且勇敢地战斗。
不过二战之后世界基本上恢复了和平,再去打德国人或者日本人,这明显不太合适。于是美队的敌人开始变成了各种神秘组织啦,外星人啦等等。
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美国队长的造型始终是体现着美国国旗和国家的形象。他,就是美国的化身。
而当他拯救世界的时候,受众们被植入的价值观就是:
美国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你觉得美国队长更像是这几年咱们国内的哪个人物?
《战狼》的冷锋。
我们很少听到有人吐槽美队的“美国拯救世界”形象,但冷锋的出现却遭到了无数非议。
看,这就是动漫及其衍生作品在价值观上所起到的作用了。
对了,当美国队长正在拯救世界的时候,谁在欧美漫画圈当中象征着“中国”呢?
不要忘记,我一直强调“动漫的洗脑从娃娃抓起”。
对欧美文化圈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从小看到的美国形象是美队,而中国形象是这个的话……
你又如何奢求他们对中国有好感?
2.日漫中的“包子头旗袍女”与妹控文化
和距离遥远的欧美相比,日本理所当然应该更加熟悉中国文化才对。毕竟日语离不开汉字,日本人最爱的料理当中,中华料理也有着极强的存在感。
按说,日本的动漫作品里应该会有相对比较“正常”的中国角色形象。
但二次元圈子的人应该知道,日漫当中典型的“中国人”一般是这样子:
包子头+旗袍装(或者是功夫装),这就是日本主流漫画作品里对“中国风形象”的刻画。
不要觉得这种形象是现在才有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阿拉蕾》等作品中,关于“中国人”的造型几乎和现在如出一辙。
考虑到日本动漫在全世界所拥有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一个孩子是从小观看日漫,从日漫当中了解“中国”的话。
那么只要他没有来过我们这儿,对中国人的印象很可能就停留在了日漫的程度。
更不可能有多少外国人意识到:其实“孙悟空”这个名字最早并不是指那位超级赛亚人,就连鸟山明在创作《龙珠》时,早期也明显是借鉴了大量《西游记》的元素。
可放眼全球,知道《西游记》、认识齐天大圣的又有多少呢?
而除了日漫对中国“刻板印象”塑造之外,经过这么多年日本动漫在国内的传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自称拥有“妹控”属性的动漫迷变多了。
知乎甚至还有这样的问题:
百度甚至有这样的贴吧:
关于妹控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在此不是讨论的重心。
值得玩味的是,妹控到底为什么会在“动漫迷”这个特定的群体中不断涌现出来呢?
而与此同时,其他只喜欢体育、美剧、韩剧、美漫的人,却很少听说妹控的出现呢?
不吹不黑,上面的两部作品绝对功不可没。
它们在日本动漫行业所引发的争议与成功,刺激了更多创作者、公司开始玩起了“妹控题材”。而随着这些作品不断进入国内动漫迷视野,再加上里面的妹妹都被设定得超级可爱……
久而久之,动漫迷们的妹控之魂就被点燃了……哦不,被培养出来了。
动漫的价值观灌输,恐怖如斯……
3.《那年那兔那些事》吹响的反击号角
在本世纪至少第一个10年里,中国在动漫领域基本是单方面被吊打。除了被动接受国外动漫所强调的价值观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直到2011年,一部名叫《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作品诞生了。
该作品最初只是动漫爱好者的业余创作,根据网络上流行的段子,将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萌化处理。
于是就看到了包括人畜无害小白兔、鹰酱、脚盆鸡、毛熊等形象的诞生。
这种拟人化或者动物化的做法,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说美国的两大党就被誉为“驴象之争”,经常会有类似讽刺漫画出现。
《那兔》中的很多角色之所以是特定的动物,也都和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密不可分。因此很容易引发网友们的共鸣。
除了国家动物化之后的可爱角色形象之外,《那兔》的另外一大特点是:用动漫的形式讲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奋斗与复兴。
尤其是2015年的动画版播出之后,更是在网络上形成了强烈反响。除了部分逆向主义者之外,大多数观众看了之后的感受是:
原来,我们可以这么伟大。
打开B站的搜索栏,输入那年那兔那些事,可以看到网友们对作品的打分:
而每一季的点击量都在千万以上,第一季更是达到了8000万之多。这对一部明显没啥经费的系列作品来说,应该是极为难得的成就。
更何况B站只不过是该系列进行曝光的一个平台罢了。除此之外的ACFUN、动漫类贴吧、论坛等平台,都从来不乏关于作品的讨论。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甚至在说到国家的时候,也都习惯性地用了里面的名称。
“平心而论,你们觉得兔子抗击疫情的表现到底如何”“鹰酱家要炸,华盛顿都紧急状态了”
——这是不是最近几天,你也曾经看到过的标题呢?
以动漫形式进行的对外宣传战,现在可以开始了!
如何做好对外宣传?讽刺+日常的双管齐下
前面我们分析过动漫独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优势就在于“动漫作品能够轻松地跨越国境,让不同文化圈中的受众心领神会”。
由于国外舆论和动漫作品长时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价值观灌输,导致了如果我们想要立刻看到外国人用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是非常难的。
就算你苦口婆心说出真相,对方也未必会领情,反而会认为你是在说谎。
那么还记得前面《那兔》的成功吗?可爱生动的动漫形象,往往能够成为突破人心的关键。
甚至我个人都受到了启发,专门找人画过一张动物形象的讽刺图:
这是在英国宣布“群体免疫”之后创作的(虽然现在貌似改了想法)。因此我创作的图片想要强调几个要素:
1.中国在努力消灭病毒
2.欧洲国家因为病毒已经遍体鳞伤(意大利和法国)
3.英国正在把自己的人民献祭给病毒
比起长篇大论的新闻报道和讨论,这样是不是会更简单易懂,连外国人都能理解呢?
类似的还可以有如下这些火柴人草图……
总之都是契合当前热点事件,在讽刺国外双标、不作为的同时,将我们的价值观传递出去,力图让目前真正处在水深火热状态下的外国人民了解一个事实:
这一次,中国要扛起抗击疫情的重担,可我们需要的是大家都不抛弃,不放弃。
讽刺漫画可以通过目前我们所知晓的任何一种社交平台进行扩散、传播。只要能够被更多的外国人看到漫画(当然有钱做短篇动画亦可),那么对改善中国国际形象自然会起到作用。
当然了如果光靠讽刺漫画,并不能真正纠正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
我过去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分析为什么海外版抖音可以成为新宣传战的平台。其中就提到说,我们的创作者可以更多地分享中国趣味生活、文化与日常,从而抵消西方用简单粗暴的漫画所构成的偏见。
而通过动漫的手段,毫无疑问是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的选择。
最近一直在关注抖音某个叫做“我是不白吃”的账号,该账号用动漫短片的形式,科普一些有趣的美食知识。目前粉丝量上涨速度极快,最新的应该过了700万。
那么,如果这样的账号换成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发到海外版抖音平台上的话,会不会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毕竟中国美食至少在国际上还是有一定知名度,而美食又不容易产生“政治”方面的联想,可谓是真正意义的“傻白甜”。
可只要这个账号的关注用户因此对中国美食(以及背后的历史)产生了兴趣,那么这就是一次有效的宣传。
同理,用动漫做历史人物介绍、各地美景攻略、汉字由来等等等,能做的东西太多太多。
如果创作者们都能纷纷以动漫形式出海,最终得益的不光是国家形象……
还有自己的腰包。
感谢你看到最后。
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纠正了你对动漫的过往看法,并且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呢?
如果你是个喜欢动漫,并且拥有大触技能的人,我们可以一起尝试合作,去搞点事情出来。
那么……私信见?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