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7岁了,依旧走在潮流最前沿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原标题:他87岁了,依旧走在潮流最前沿

  

  题图:伍迪·艾伦

  本文转载自Mtime时光网(V_Mtime),已获授权

  最近,美国电影大师伍迪·艾伦,有两条新闻值得一提。

  上周已经年满87岁的老伍迪,迎来事业的总结性作品——在法国拍摄的《黄蜂22》宣布杀青,这是他创作生涯的第50部长片,或将成为其最后一部电影。

  另外,他人生中唯一一本自传《毫无意义》,在内地出版上市。读者和影迷可以通过他絮絮叨叨的话语,窥视他的内心秘境。

  这位发迹于纽约布鲁克林平民区的犹太艺术家,如何一步步奠定其美式文艺片的风格?又是否能在余下的暮年中继续创造惊喜呢?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87岁没退休,

  他仍是文艺爱情片最强大导!

  文 | 时光撰稿人南野文

  来源 | Mtime时光网

  01

  作品关键词

  关键词一:知识分子和反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身材消瘦,鼻梁架一副黑框眼镜,留着一团凌乱头发,当然,还少不了一件粗呢西装—— 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1997年的《解构爱情狂》前,伍迪·艾伦所饰演的角色便大体如此。

  当然,此后由其执导的影片中,其他男演员走的也是这一路数。

  

  《午夜巴塞罗那》中的艺术家,《午夜巴黎》里的小说家,《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文艺青年。

  这些谈吐不凡的男人,总和身边的女伴聊着弗洛伊德、达利、伯格曼、海明威以及博尔赫斯等耳熟能闻的名字,或是心理治疗、俄狄浦斯情结、超现实主义、伤感文学、新浪潮运动等一连串词汇。

  

  可事实上,知识分子的标签不过是伍迪·艾伦的一层伪装。

  他从不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即使读过不少相关的文艺著作,但按照他的话来说——不过是为了在喜欢的女孩面前有卖弄的资本。

  这也是为何伍迪·艾伦的电影,并不像查理·考夫曼的《纽约提喻法》那般晦涩难懂,只为呈现一位戏剧导演内心的孤独和困惑。

  

  艾伦的态度更多是“反知识分子”的,这倒不是说他对知识分子本身有何成见。

  他总能以一种纯然外在的视角,挖掘出知识分子在世俗享乐者面前的窘迫和焦虑,无奈与滑稽。

  关键词二:浪漫爱情和伦理困境

  毫不夸张地说,伍迪·艾伦的电影适合于所有文艺青年。

  这并非因为片中出现的大量文艺词汇,而是他所讲述的爱情故事浪漫至极,却又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曼哈顿》中,伍迪·艾伦饰演的戴维斯和戴安·基顿饰演的玛丽在一场雷雨过后,漫步于展览馆的太空装置区,宏大的星际空间,让这对处于昏暗背景下的痴男怨女异常浪漫。

  

  

  相似的场景还发生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甜茶”饰演的盖茨比和戈麦斯饰演的茜在细雨过后,走入博物馆的金字塔展区,在古老静谧的遗迹旁你来我往。

  《开罗紫玫瑰》中漫游于电影,《午夜巴黎》中穿梭回过去,伍迪·艾伦似乎总能找到挑起男女主角春心萌动的浪漫触媒。

  

  可另一方面,艾伦电影里的爱情却又深陷伦理困境, 不管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他们总有种“滥情”体质。

  《曼哈顿》里的玛丽先是插足他人婚姻,在和戴维斯浓情蜜意没多久后,却又故态复萌;戴维斯同样如此,别看他将自己塑造成感情受害者,但对于17岁的小女友,他先是残忍地斩断情丝,在被抛弃后又寻觅旧爱。

  

  于是乎,这些痴男怨女一边顺遂本心地谈着浪漫恋爱,一边又颇受道德谴责,挣扎于情感的泥淖之中。

  玛丽迟迟不让情人离婚,戴维斯无脸再见小女友,本质上都不愿将道德的伪装脱下来。

  关键词三:沉溺文化与嘲讽人性

  在老艾伦的电影里,角色们都是现代文化的信徒和饕客。

  他们在纸牌游戏、电影艺术、文学作品和咖啡酒肆中流连忘返,而有关这种文化沉溺现象的最显著的标志, 便是城市空间。

  

  熟悉伍迪·艾伦的影迷们都知道,这位老雅痞对于纽约这座城市有多么热爱,几乎在八九十年代的所有电影中,艾伦都让故事发生于纽约的大街小巷,影院酒吧。

  而到了新世纪之后,艾伦又赶赴欧洲各大城市取景,从片名就不难看出他对于城市文明本身的热爱——《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

  但艾伦本身对于人性是悲观憎恶的,他往往一边表现出对于各种文化的痴迷,但另一边却又不无嘲讽地对人性进行批判。

  

  在其最被大众忽视的杰作《西力传》中,便通过一个卡夫卡式的“变色人”的设定,讽刺人类对于融入群体的病态渴望。

  同样的,《开罗紫玫瑰》中现实人物和影片人物的相互羡慕,不无嘲讽地道出:人们心中愿景的虚妄性。

  这一点在《午夜巴黎》的奇幻设定下,得到了更为有力的表达:从来就没有“黄金年代”。

  

  这便是伍迪·艾伦的电影,总能用一种轻盈的喜剧笔法,刺中时代的痛点。

  02

  不愿被定义的艾伦

  虽然在影像风格和故事题材上,伍迪·艾伦和马丁·斯科塞斯南辕北辙,但两人的内里却惊人相似,他们都“叛逃”出原生成长环境。

  出生于纽约皇后区(富人区)的斯科塞斯选择了表现底层黑帮的故事,而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中下层平民区)的艾伦却选择了讲述上流知识分子的花边逸闻。

  从六十年代进入脱口秀和剧场行当,到七十年代正式踏入电影领域,艾伦靠得是天赋和努力。

  

  1977年的《安妮·霍尔》奠定了他的电影风格,从这直到九十年代中期, 乃是其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

  经过新世纪左右几部影片的失败,艾伦第一次远赴英国,开始了《赛末点》、《午夜巴黎》等一系列电影的创作,从这直到2013年的《蓝色茉莉》,算是艾伦的第二个事业高峰期。

  可不管他在欧洲各大电影节或奥斯卡上拿了多少奖,伍迪·艾伦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时常遭受非议。

  

  九十年代初期,他和第二任“银幕缪斯”米娅·法罗感情破裂,却和法罗的养女宋宜迅速热恋。

  年近花甲的艾伦和年仅19岁的宋宜,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

  这还没完,两年后,法罗的另一位养女迪伦爆出丑闻:伍迪·艾伦曾经对其性侵。

  

  这一并无实际证据的控诉其后不了了之,如今谁是谁非,早已没了证据,这桩“罗生门”事件也成了悬案。

  我们无法在对此事毫无了解的情况下随意揣测,但对于已耄耋之年的伍迪·艾伦,我们能够期待的,便是不管是在文字上,还是在影像中,希望他能继续笔耕不辍,新作不停。

  03

  关于伍迪·艾伦的10件小事

  01 伍迪·艾伦的祖父曾相当富有,不过因后来在股市押注太多,终究于“黑色星期四”中破产。

  

  02 少年时期的伍迪·艾伦对魔术、打牌和吹号等闲事兴味盎然,尤其是玩牌技能,一直延续到其而立之年。

  03 在电影口味上,伍迪·艾伦从不避讳自己的偏好。虽然他认为巴斯特·基顿是个不错的导演,但他更爱卓别林的喜剧,并认为1938年的《卖花女》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喜剧作品。

  

  04 关于写作这件事,伍迪·艾伦认为自己虽然是个坏学生,但在一年级学会阅读之前,就在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学会了写作,因为对于编故事这件事来说,口头民谣并不比书面写作低级。

  05 伍迪·艾伦身材瘦弱,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毫无运动天赋。其实他在少年时代曾是运动健将,不但拿过田径奖牌,还是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员。

  

  06 提到阅读大量书籍,“伪装”成知识分子这件事,伍迪·艾伦将其归因于青少年时期对成绩不错的女孩的倾慕,希望在与其约会聊天时不至于被对方嫌弃成土老帽。

  07 虽然出身于纽约大都市圈,但伍迪·艾伦对新奥尔良爵士乐偏爱不已,曾经和三位好友组成乐队排练和演奏爵士乐。成名后,他还曾到欧洲的歌剧院公开表演过。

  08 当说起伍迪·艾伦的电影启蒙者,必然得提及表姐丽塔。从艾伦5岁开始,10岁的小丽塔就带着表弟进出于各大影院,将四十年代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影片融入记忆里。

  

  09 在伍迪·艾伦看来,其事业的开端源于他在某次观影过程中的评价,这些带有喜剧色彩的段子被某位观众听到后,后者建议艾伦不妨将其写下。

  10 临近高中毕业,艾伦就开始靠写笑话赚钱。才入行时,一周工作五天,每天产出五十个左右的笑话,他就可以拿到四十美元的周薪。可相同的周薪,母亲却得需要每天辛苦劳作八个小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与破产权贵在一起的日日夜夜
下一篇:菲律宾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