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汇 百代文宗——韩愈
一、童年
韩愈是河南河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孟州市人。韩愈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也就是公元768年。韩愈同时期的其他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比韩愈小四岁,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元稹比韩愈小十一岁。这一时期,大唐的天空,确实是星光璀璨,熠熠生辉。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在朝或在地方为官。韩愈出生时,他的父亲韩仲卿在朝廷任秘书郎。韩仲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韩会也就是韩愈的大哥在江淮一带游学,二儿子韩介在外地读书,三儿子在韩愈出生之前就已经死了。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在好些地方当过官。史书记载,他曾经出任过铜鞮尉。铜鞮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沁县。铜鞮尉相当于是沁县的公安局局长。也就是说韩愈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沁县的公安局局长。
提到韩仲卿,就要提到唐朝的另外一个大诗人李白。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中,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后来永王与唐肃宗发生争夺帝位的战争,永王兵败,李白受牵累而被捕入狱。唐肃宗至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57年,李白出狱,在武昌遇到了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当时韩仲卿即将卸任武昌县县令,新上任的县令以及当地民众邀请李白专门为韩仲卿撰写了一篇碑文,这篇碑文叫做《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所谓去思颂碑文,是古代地方对即将离职的官员的称赞、怀念之文。只有才能突出、政绩卓著的官员才有可能获得这样的殊荣。
在这篇文章中,李白行文简炼,概括地表现了韩公的所作所为,他胆识过人,不畏强暴,不循私情。韩仲卿在任期间,一边抓道德教化,一边抓社会治安,一边抓经济建设,不愧是朝廷的好官员。所以李白总结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全国各地“苍生熬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唯独武昌县“此邦晏如,襁负云集”。就是说人民生活安定平稳,老百姓纷纷选择定居此地,以至于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户口三倍”,人口增加了三倍多!在这篇文章中,李白对韩愈的父亲的评价是很高的。
我们知道,李白一向不事权贵,而能让李白佩服的人物,他的分量自然是不会轻的!李白的这个《去思颂碑》有着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我们重现了韩仲卿这一家的家风门风。武昌就是现在的湖北鄂城。李白死在公元762年。他没料到只过了六年,他所赞扬的这位武昌令,就生下了一个和李白自己差不多一样才气的文坛盟主。
透过李白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出,韩愈的父亲有着出色的政治才能,而且在当时应该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韩愈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官至秘书郎,主管中央图书档案之类的事情。可惜,天不假年,韩仲卿担任秘书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韩愈三岁时,韩仲卿病逝了。三岁丧父,对一个幼儿来说,是非常残酷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韩愈的母亲。关于韩母,史料上没有记载,韩愈自己的诗文中也讳莫如深。所以后世的学者推测,一种认为韩愈的母亲在其父去世后改嫁了,另一种认为韩母出身卑微,她的真实身份就是韩愈在文章中提到的乳母。不管情况如何,父亲早逝,母亲无闻,像韩愈这样一个日后领袖文坛、叱咤政坛的唐代风云人物,究竟是谁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呢?
韩愈是幸运的,父亲虽然早亡,但是比他年长三十岁的兄长韩会与嫂嫂郑氏担负起了抚养他的责任。虎父无犬子,如同他的父亲一样,韩会在当时也是一位叱咤政坛的显赫人物。韩会在三十七岁那年,被宰相元载提拔进入朝廷,做了起居舍人,官居六品,随侍在皇帝左右,负责记录编录皇帝及其宰相议政的言论,是低级官员向上升迁的重要台阶。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七岁的韩愈跟随兄长、嫂嫂居住在长安,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到了韩愈十岁的时候,他的哥哥韩会因为受了宰相元载一案的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当初提拔韩会的宰相元载由于勾结宦官,结党营私,被皇帝杀了全家。被朝廷认定的元载的同党都被贬谪到了地方,其中韩会由于恃才傲物、名高才重被贬得最远,贬到遥远的广东韶州做刺史,韶州就是现在广东的曲江县。韩愈也随着哥哥一家来到了韶州。韩愈一生曾经三次到广东,这是他第一次到广东。
一家人来到韶州,大概有一两年时间,韩愈的哥哥韩会就因忧愤外加劳累过度而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二岁。
先是父亲早亡,兄嫂抚养,现在兄长不过四十多岁就早早离去,韩愈的成长之路真是布满了荆棘!兄长的去世使得韩愈一家人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回到河南孟州老家。但是当时的中原地区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根本没有谋生的基础。怎么办呢?好在韩愈的父亲早年在江南做官,在安徽宣州有一份庄园田产,于是全家又迁往安徽宣州。在这整个过程中,包括将韩会灵柩归葬河南孟州,从广东韶州携家带口赶回河南孟州,又从河南孟州携家带口赶往安徽宣州,到了宣州以后对韩愈以及其他家人子弟照料看护与教育,所有这一切都落在了韩愈嫂嫂郑氏的肩上。特别是对韩愈的成长与教育,她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郑氏是个品格贤良、意志刚毅的女人,她不但承担了一家大小的生计,而且尽心培育这个年幼的弟弟。韩愈回忆说,郑氏对待他:“视余犹子,诲化谆谆。”(韩愈《祭郑夫人文》)将他视作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他谆谆教诲。
父亲的早亡,兄长的去世,家境的败落,生活的窘困,嫂子郑氏的含辛茹苦,以及期望恢复先祖的辉煌与荣耀,渴望为官一方,造福民生,所有这些都成了韩愈刻苦学习的巨大动力。
二、出仕
唐德宗贞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86年,十九岁的韩愈离开安徽宣州,来到首都长安,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又承载着嫂嫂与家族的期待,韩愈这次来参加考试,是踌躇满志的,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
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赠徐州族侄》)
十九岁的韩愈,是怀抱着雄心壮志来到长安的。从这首诗的气势来看,他并没有将科举考试放在眼中,对他而言,这次考试只不过是实现他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至于能否走得通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毫无疑问,韩愈是抱着来之能战,战之即胜,而且是一战而胜的雄心来到长安的。
那么,韩愈应试科举的结果究竟怎样呢?
按照唐代科举考试的规定,韩愈参加进士考试之前,要先参加乡试和贡试。韩愈的籍贯在河南河阳县,所以,必须先经过河阳县、河南省两级选拔。也就是先参加乡试和贡试。在韩愈的努力下,公元787年秋天,韩愈顺利的通过了乡贡考试,得到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并在年底到礼部应考进士。然而,这次的进士考试,韩愈没有考上。这对于信心满满的韩愈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自己觉得“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县斋有怀》)。面对含辛茹苦的嫂嫂,面对家族败落的现状,面对昔日辉煌的家世,他觉得脸面羞愧。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出门》)
长安城中有千家万户,却不知该往哪里去,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啊!可是我心中清楚我所追求的理想并没有破灭,我相信上天是不会欺骗我这个执著追求理想的人的!到底是年轻气盛,虽然第一次闯科举的门槛就名落孙山,但他并不真的气馁、悲观绝望,而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再说了,初试锋芒,岂能言败?我们再战一次!
贞元四年(788年),韩愈鼓足勇气卷土重来,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是结果还是令人非常失望,他又一次失败了!韩愈的心情可想而知,在给另一位同样没有考中的朋友的诗中,他写道: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摇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落叶送陈羽》)
我与你都像落叶与断根的蓬草一样没有归宿,在这长安城中偶然相遇,在寒冷的夜晚彼此安慰着对方,临别之际不禁泪如雨下!
其实,此时此刻,困扰韩愈的已经不仅仅是再次没有考中的羞辱与绝望,摆在他面前的首先是生计问题。
活不下去怎么办呢?只好祈求别人的帮助。韩愈的运气不错,在街道上拦到了一位骑高头大马的资助者,这就是当时居住在长安的北平王马燧。韩愈为什么能够在马前拦住马燧呢?原来他的一位堂兄曾经做过马燧的属下,在与马燧出征吐蕃的时候战死了,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所以马燧念及旧情,非常同情韩愈,将他带回宅邸,给他提供吃穿住用,还让两个儿子跟随韩愈一起读书。
正是在马燧的帮助下,韩愈才挺过了心理与生活上的难关,参加了第三次科举考试。可是命运仿佛在故意考验韩愈的承受力,韩愈这第三次考试依然名落孙山!
我们现在很难揣度韩愈当时的心情究竟如何。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参加过高考,如果连续三次都未能考中,那种绝望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我们知道,韩愈是大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么,他怎么会连续考试三次不中呢?
在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太大,这首先表现在录取人数很少。唐代将近三百年时间,录取进士的总人数不过三千多人,平均每年十余人。但是实际上每年的录取人数是不均衡的,据史料记载,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平均在一两千人左右,录取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四十人,最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考中的几率大体上也就是百分之一二。比我们现在大学的录取率低多了。
因为录取的人数很少,所以有不少人都是坚持不懈的多年老考生了!比如我们知道的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晚唐的几位著名诗人,如黄夤考了十七年,黄滔考了二十四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看了这些例子,我们就觉得韩愈连考三年不中也不算什么。一个真正的人才,要在这中规中矩的进士考试中脱颖而出却又能保持本色确实是很困难的。
几次落榜后,经济和心理两方面已经吃不消了。为了很好地修整,韩愈只好回到宣州,并且放弃了公元790年的进士考试。之后,韩愈全力备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次,也就是在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终于考中了进士。天遂人愿,家嫂的教导,自己的努力,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韩愈在长安荣登龙虎榜后,又完成另一件终身大事,那就是成亲。韩愈的夫人卢氏和韩愈是同乡,也是河南人,比韩愈小几岁。韩愈的岳父是法曹参军,也就是司法部的官员。
现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韩愈终于考中了进士。按道理,可以顺利地进入仕途了吧?但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按照唐朝科举的规定,考中进士的人还只是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要想真正进入仕途做官,还必须经过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的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被授予正式的官职。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韩愈开始参加吏部组织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我们想来,韩愈有了参加四次进士科考试的经验与教训,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该问题不大了吧?
没那么简单!
第一次,韩愈没有考中。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韩愈又参加了第二次博学宏词科的考试,结果还是没有考中。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韩愈坚持参加了第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仍然没有考中!
算一算,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来长安求取功名,至今已经十年时间,将近而立之年,却依然在考试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韩愈的学问渊博,但是他的入仕却并不顺利。究其原因,当时虚华的骈文盛行,学子作文章,只求用词华美,对偶工整,用典丰富。至于文章的实质内容,反而在其次,更别说写出什么经世致用的道理了。而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胸有救国之志的韩愈不能容忍这一点。他每次考试都坚持写经世致用的“古文”,拒绝绮丽好看的“骈文”。当然,每一次都落榜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仕途困顿之际,家中传来消息,视如慈母的家嫂郑氏去世。大哥韩会病逝之后,嫂子就是最近的亲人了,韩愈之所以有了今天的修养并且金榜题名,全仗家嫂。贞元十一年,他的侄子十二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葬。韩愈赶往河阳祖坟扫墓,他的那篇《祭郑夫人文》,也正是作于这一期间。
韩愈没有能够考中博学宏词科是非常遗憾的,他将无法正式担任朝廷的官职,但是他在京城长达十年的考试经历,对于他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着巨大的帮助,也为他日后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有着巨大的帮助。
三、初入幕府
贞元十一年五月,韩愈无奈的告别长安,东归故乡河南河阳。在故乡,有守候他的妻子卢氏。从这年五月到九月,韩愈过了几个月的清闲生活,他调整情绪,蓄势待发,并借此机会苦读圣贤书。
居家的日子纵有田园之乐,但对于急于建功立业的韩愈来说,日日如坐针毡。于是,他又辞别家小,来到了东都洛阳。洛阳是唐代的陪都,又是历代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云集。抱着一线希望,韩愈只身来到洛阳,拜访社会名流,寻找机会。
贞元十二年三月(796年),韩愈的叔叔韩绅卿的昔日同僚董晋来到了洛阳,担任东都留守。留守是官职名,唐朝以洛阳为东都,皇帝不在东都时,则置留守,代替皇帝在原驻地担任守卫、联系等工作。董晋在洛阳代表皇帝行使权力,相当于是洛阳的CEO。于是,借着叔叔的关系,韩愈得以在董晋部下任职,担任节度使书记员,也就是地方大员身边的文职官员。
韩愈在洛阳任职不到半年,河南汴州发生兵乱,董晋调到汴州平乱,韩愈作为幕僚,也随董晋到了汴州。
韩愈求职十年,终得一职,本想在此一展抱负,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可惜的是,董晋虽然把他安置在身边,给予丰厚的待遇,但实际上并不重用。韩愈是舞文弄墨惯了的人,既有愁烦,就要付之于笔端,一抒胸中不平之气。于是,他写了一篇《复志赋》,叙述半生的坎坷遭遇,文章有牢骚,也有希望,用笔跌宕,这篇文章,被后世誉为续《离骚》。
【原文】
愈既从陇西公平汴州,其明年七月,有负薪之疾,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其辞曰:
居悒悒之无解兮,独长思而永叹。岂朝食之不饱兮,宁冬裘之不完。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考古人之所佩兮,阅时俗之所服。忽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可拾。自知者为明兮,故吾之所以为惑。
择吉日余西征兮,亦既造夫京师。君之门不可迳而入兮,遂从试于有司。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竞乘时而附势兮,纷变化其难推。全纯愚以靖处兮,将与彼而异宜。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自非。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谅却步以图前兮,不浸近而逾远。哀白日之不与吾谋兮,至今十年其犹初。岂不登名于一科兮,曾不补其遗余。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
排国门而东出兮,慨余行之舒舒。时凭高以回顾兮,涕泣下之交如。戾洛师而怅望兮,聊浮游以踌躇。假大龟以视兆兮,求幽贞之所庐。甘潜伏以老死兮,不显著其名誉。非夫子之洵美兮,吾何为乎浚之都。小人之怀惠兮,犹知献其至愚。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伏门下而默默兮,竟岁年以康娱。时乘闲以获进兮,颜垂欢而愉愉。仰盛德以安穷兮,又何忠之能输。
昔余之约吾心兮,谁无施而有获。疾贪佞之洿浊兮,曰:吾其既劳而后食。惩此志之不修兮,爱此言之不可忘。情怊怅以自失兮,心无归之茫茫。苟不内得其如斯兮,孰与不食而高翔。抱关之厄陋兮,有肆志之扬扬。伊尹之乐于畎亩兮,焉富贵之能当。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讼以成章。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
这篇赋采用屈原的离骚体,正可与屈原的忧郁呼应,抑扬顿挫之间,韩愈的不得志跃然纸上。
在此期间,韩愈的另一篇著名的文章《马说》问世。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加上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这篇文章以马喻人,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韩愈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慨。
韩愈在董晋手下工作了两年多,期间他把家眷带在身边,卢夫人为他生了爱女。
贞元十五年二月,董晋突然病逝。韩愈奉命护送灵柩到山西永济,永济是董晋的老家。谁料他刚刚离开汴州,汴州就发生了兵变,许多董晋的部下被杀,韩愈因为不在汴州而侥幸逃脱了这场血光之灾。
但是,韩愈的出行也是极其狼狈的。对于这段刻骨铭心的逃亡,韩愈在长诗《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中曾有过描述:
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
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骄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
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
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
从上面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韩愈一行惶恐仓促。妻子和仍在襁褓中的女儿尚留在汴州城,其生死未卜,韩愈肝肠寸断,惦念有加。走到半路,听到东面来的人说妻女没有遇难,而是乘船由大运河逃到了彭城。韩愈稍感安慰,等董晋的丧事一结束,他便迫不及待的连夜赶赴彭城,与家人团聚。彭城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
四、再入幕府
离开汴州,韩愈依然无处可去,思来想去,他决定到徐州节度使张建封的衙门试一试。
张建封是韩愈的故交、老朋友。张建封为人豪爽,礼贤下士,而且喜爱文学,所以对韩愈的到来颇为欢迎。将韩愈安排在自己的府中做官。
韩愈两次在封疆大吏手下为官,虽然这些封疆大吏对他很客气,照顾也很周到,而且官职很清闲,俸禄不薄。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得到这样高的待遇,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了。但韩愈为官是为了干一番事业,因此韩愈对节度使的幕府生活非常不满意,因为它既不符合韩愈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也不适合其刚直不阿的性格。
贞元十五年七月,郑州、滑州发大水,人民死伤惨重。尽管二州不在徐州管辖范围内,但是,作为徐州节度使的张建封理应为国分忧。但张建封不但没有派人赈灾,反而在国家危难之际,在自己的领地置酒作乐,大开盛宴、大肆挥霍。韩愈对这种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写下了《龊龊》一诗:
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
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
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酒肴虽日陈,感激宁为欢。
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河堤决东郡,老弱随惊湍。
天意固有属,谁能诘其端。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排云叫阊阖,披腹呈琅玕。致君岂无术,自进诚独难。
龊龊的意思是拘谨、谨小慎微。
这首诗写了处于绝境中的人民的悲哀境况,也嘲讽了当权者见死不救的炎凉世态。韩愈在诗中说,他希望能够得到推荐,成为谏官,以为老百姓伸冤。
五、真诚待友
韩愈在汴州和徐州期间,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这一时期,他的朋友却很多,像孟郊、张籍、李翱等人都成了他的好朋友。韩愈和孟郊是老相识。孟郊字东野,浙江德清人。出生于天宝十年(751),他比韩愈大17岁。贞元十年前后,孟郊考进士,恰逢韩愈也在吏部应试,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孟郊一生潦倒,作为好友,韩愈曾给孟郊写过一首诗《长安交游者赠孟郊》:
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
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
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诗中韩愈规劝孟郊安贫乐道,不要把一时的荣辱放在心上。
孟郊最有名的两首作品,一首是《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另外一首是《登科后》,是孟郊在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公元796年(唐贞元十二年),年届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
在这首诗里,孟郊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据说这首诗也给孟郊带来了负面影响,当时的主考官认为孟郊气量太小,缺少诗人温柔敦厚的品格,得意之后毫不含蓄,竟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好花竟然一日看尽了,那前程也就到此为止了。
孟郊在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但是没有通过吏部考试,也就没有取得当官的资格,只得投靠汝州刺史,在幕府任职。
张籍也是韩愈的好友,是韩愈的大弟子。张籍是江苏苏州人,比韩愈大两岁。贞元14年,经孟郊介绍,张籍在汴州认识了韩愈,当时韩愈正担任汴州主考官,于是推荐了自己相当看好的张籍。其后一年张籍进士及第,担任太常寺太祝。
张籍写过一句千年来坊间争相传颂的诗句: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他的诗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诗,用到的一般是诗句的表层意义。关于它的深层意义,当然令人有点伤心,因为它不是一个女人对男人述说令人扼腕的感情,而是一个男人向另一个男人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是一首经典的政治抒情诗,从主副标题我们便可窥知一二。它是张籍向割据一方的大佬表达自己不能归附的政治立场的明志诗。
它表达了张籍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个李司空师道是什么人呢?就是当时权倾一方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关于张籍,还有一个故事,据冯贽《云仙散录》中记载,张籍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诗一首一首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他,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听了哈哈大笑。
韩愈曾经写过多首和张籍有关的诗,前面我们读过《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另一首有名的作品是《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调就是调侃,调笑的意思。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或十一年(816年)。当时,李白、杜甫还不曾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在韩愈以前,李白名高于杜甫;到韩愈那时,又有人尊崇杜甫而抑制李白。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代的人高明许多。
贞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96—798),韩愈集团中最重要的三位成员:诗歌上的挚友孟郊、古文上的挚友李翱、道义上的挚友张籍,相聚于汴州。这是一次诗歌、古文和学术的长时间切磋的聚会,在韩愈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贞元十五年秋冬之际,韩愈终于完成了有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五原”的写作,奠定了韩愈在儒学上的坚实地位。此后不久,关于文、道和古文写作的《答李翱书》、《与冯宿论文书》等,则奠定了韩愈在古文写作上的领导地位。韩愈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许多有志于古文的青年学子纷纷向他请教。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目的是复兴道统,恢复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使全国统一,王朝复兴。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每况愈下,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朝廷奸臣当道,宦官专权。韩愈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提出复兴儒学以拯救社会的主张。韩愈的古文运动,正是表现了他复兴儒学从而使国家复兴的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开始兴办教育,广教弟子,同时,韩愈在古文运动的思想和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古文运动有了创造性的新建树。
六、任职京城
韩愈在董晋、张建封等封疆大吏那里工作的很不如意,因此对前途充满了忧郁。贞元十六年五月(800),韩愈辞职张建封的幕府,离开徐州去往洛阳。事有凑巧,他刚离开徐州,张建封就病死了,张建封一死,徐州也发生了兵变,韩愈又一次躲过一劫。
后来反复辗转,韩愈又到了长安,经人介绍,终于在国子监里获得了一个四门博士的位置,大体相当于现在大学讲师这样的职位。这一年,韩愈三十三岁。从韩愈的内心来讲,他对这个职务是极其不满意的,因为这个职务和他的理想差距太大。但是,经过多年的奔波,才谋的这样一个职位,而且是朝廷第一次中意他。因此,韩愈对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很快就在这个全国最高学府里树立了威望。
由于韩愈写作古文,提倡复古运动,慕名求学问道者很多。他在汴州、徐州时,已经很有名气,现在在首都担任四门学官,影响力就更大了。加上韩愈乐于助人,社会上向他请教的也不少。对来访者,他有问必答;对来信者,他必有回信,劝诫学子们首先要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然后方可在学问上有所成就。那些登门或致书信的,多数是晚辈,少数人则可能与韩愈年龄相仿,甚至有人年长与他。无论年幼年长,凡登门称弟子者,韩愈一概不回避师生的名分。当时师道太坏,一般人耻于以弟子自居。而老师又往往以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戒,不愿为人老师。唯独韩愈不顾他人陋习,这就使得韩愈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人士的攻击。然而,韩愈并没有屈服,他深感有必要整顿一下师生之道,同时增强社会上学术研究的氛围。
当时,有一个爱好古文的17岁青年李蟠,坚持执弟子之礼向韩愈问学,韩愈于是写了一封书信赠给他,公开自己关于“为师”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师说》。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世上,人人都要学习,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师都是必需的。
要老师干嘛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老师呢?韩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句话,做老师的,不一定就年长,不一定就富贵;做学生的,不一定就年少,不一定就低贱。做老师的资格只有一个,就是:闻道。只要是闻道之人,就是我的老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懂得多,弟子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懂得多,老师与弟子的位置是相对的,能不能做老师,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闻道,有没有知识。因此,教师的本质就是有知识,尊重教师的本质就是尊重知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韩愈的《师说》,是唐代平民知识分子呼吁勇于为师、敢于为师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角。“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警句,从孔子以来,这大概是关于师道尊严最振聋发聩的论断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不仅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崇高,更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尊严与平等,这大概就是《师说》流传千古,一再成为各种不同版本语文教材必选篇目的原因吧!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不过三十五岁,却已经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特有的成熟与深邃。
七、第一次贬官
贞元十九年(803)秋,韩愈四门博士任职期满,随即升迁为监察御史。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官级虽然不高,但其职责分为监察百官、探视民情、巡按郡县。因此很是威严。有“八品宰相”之说。可见监察御史的权力之大。韩愈刚刚当上监察御史,正赶上这一年关中大旱,农业歉收,百姓流离失所,灾情十分严重。然而,京兆尹李实为邀功取宠,一面欺瞒朝廷,一面横征暴敛,使灾情愈演愈烈。当时有个唱戏的,实在气不过,编了一段民谣讽刺李实。李实大怒,说此人诽谤朝廷,诽谤朝廷公职人员,居然上奏唐德宗将其杀害。于是,朝廷上下无人敢再上报此事。当时,同样担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也同情百姓的苦难,但在巨大的压力下,都选择了沉默。
而身为监察御史的韩愈,则不顾后果和个人安危,他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这篇文章如实反映了京畿诸县,天旱人饥状况,为民请命。
韩愈的这个奏折,矛头直指京兆尹李实,对唐德宗和百官也有批评,由于得罪了皇帝,唐德宗恼羞成怒,一纸贬书,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县,顷刻间由一个监察御史被贬为小县令。
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韩愈经过了六十多天的跋涉,来到了距离京师长安三千多里的被贬之地阳山县。现在的阳山县隶属于广东省清远市,这是韩愈第二次到广东。
好不容易来到阳山县,韩愈却发现阳山是未开发的蛮荒偏僻穷困之地,按韩愈的话说:阳山是天下之穷处,山陡水急,县无居民,官无丞尉,语文不通,画地为字。被贬而来的韩愈,面对如此落后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因自己是贬官而不理政务。他把阳山当成自己践行仁政爱民思想的用武之地。下车伊始,他扑下身子,团结小吏,了解百姓疾苦,实实在在为阳山百姓办了几件实事。一是整顿县政机构,开展正常政务工作。二是传授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教民耕织,发展农业。三是重教兴学,宣传礼教。四是抑制豪强,保护百姓利益,也让百姓懂得按制度上缴赋税。经过半年的治理,阳山面貌为之一变,成为生活秩序正常、百姓生活安宁、户口不断增加、百姓的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的地方。韩愈的阳山之贬,促进了阳山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开化、经济的开发,使阳山走上了文明与进步的大道。
公元804年2月至公元805年4月,韩愈任阳山令只有短短14个月,却被百姓这样称颂:“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更有人称韩愈是:阳山走向文明的向导。
今天的阳山,有多达50多处纪念韩愈的文化景观,如贤令山、读书台、仰韩亭、韩愈路、韩愈纪念馆等。 同时,韩愈还给阳山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韩愈谪居阳山写的诗歌有《同冠峡》、《县斋读书》、《县斋有怀》、《答张十一》等二十二首,文有《送区册序》、《燕喜亭记》等六篇。
我们看其中的一首诗:
《宿龙宫滩》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韩愈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大大地充实了阳山的文化底蕴,丰富了阳山的文化内涵,拓展了阳山的旅游资源,营造了阳山建设文化大县的氛围。
八、重回京师
韩愈虽然在离长安数千里之遥的边远荒凉之地,但对国家依然忧心忡忡。他总是想尽办法打听着从朝廷传来的消息。
这一时期,朝廷政治风云变幻,首先是唐德宗李适病逝。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对于大唐王朝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二月,唐朝第九位皇帝唐德宗李适去世,唐顺宗李诵即位。
唐顺宗即位,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因触及宦官势力,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联合一些反对革新的大臣和外藩向朝廷施加压力,逼迫唐顺宗,要其引退。八月,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唐顺宗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到八月禅位,满档满算,当了八个月皇帝。史称“永贞内禅”。唐顺宗做皇太子整整25年,当皇帝八个月,实在是很可怜。唐宪宗李纯这一年28岁。八月四日顺宗禅位,宪宗李纯等不及登基,六日就下诏书,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仅过了一个月,九月十三日,革新集团其他成员也都被贬出了京城。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王叔文集团历时一百四十六天的改革宣告失败。
唐宪宗登基之后,改年号为元和,二王八司马被贬,韩愈因为和王叔文集团政见不同,得以被唐宪宗召回京师。这一时期,韩愈先是由阳山调任为江陵法曹参军,也就是在荆州主管法律事务。到了公元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这一年,韩愈三十九岁。
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六月调回长安开始,韩愈的仕宦之路也开始有了转机。他在长安、洛阳先后担任的官职有:国子学博士(这是国子监的最高等级教授);都官员外郎,行使相当于今天宗教事务管理局的职责;河南令,即河南县县令;职方员外郎,相当于今天国防部负责城防军事地理的官员;比部郎中,相当于今审计署官员;史馆修撰,相当于国史馆官员;考功郎中,相当于监察部官员。到了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韩愈四十九岁的时候,他开始担任中书舍人。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九岁,这十年间,韩愈的官品由小小的八品慢慢提升到了五品,位置由相对边缘的教育系统一点点走到了决策中心。
这一时期,大唐王朝在唐宪宗主持下,朝廷形成了一个端正刚直、健康有为的执政群体。先后有李绛、崔群、武元衡、裴度等人担任宰相,这些人或者品格端正,或者能言直谏,或者眼光远大,或者精通政务。这些人的政治品格与政治主张与韩愈是比较接近的,对韩愈也比较了解信任。韩愈由此工作的十分从实,展现了自己的人品和才能,而且这些功劳是可以垂入史册的。
而韩愈对后辈学子的提拔形式也是多样的,不分贫富贵贱,一律量才而用。从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可见一斑。
传说贾岛初次去京城考试。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的时候想用推字想想又觉得敲字好,不能决定用什么好,于是反复吟咏,并且用手做推与敲的姿势。韩愈当时是吏部权兆尹。贾岛不知不觉的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被侍从押到韩愈身前,贾岛于是对韩愈讲了自己作诗的经过,韩愈在马上停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比较好。于是与贾岛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府第,在一起谈论诗歌,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这就是推敲这个词的来历。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九、淮西风波
中唐时期,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十分严重,虽然盛唐转衰时发生的安史之乱以为朝廷警醒。但是,削藩依然没有力度,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经常有兵变发生,有的公然抵抗朝廷的命令,甚至互相勾结,对大唐的政权基础产生了潜在的威胁。这其中就包括远离京都的淮西彰义军。这支军队,历来有不服朝政之先例,早就是朝廷的大患。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接掌军政大权,而且四处劫掠,怨声载道。鉴于这种情况,唐宪宗决定讨伐吴元济。淮西节度使,他的管辖范围大致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部。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朝廷任命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负责全权处置讨伐淮西的叛军。用现在的话讲。裴度担任的就是负责讨伐淮西叛军吴元济的最高统帅部的统帅。朝廷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这个行军司马相当于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大家可能会有疑问,翻一翻以前韩愈担任官职的历史,他不是做国子博士就是做监察御史,要么就是中书舍人。总而言之,他担任的都是文职,他是个文官,但是现在出任参谋长这个位置,这可是讨伐叛军的军队里面的军职,是一个武官的职务,怎么能让他来做呢?
原来,韩愈曾经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这封奏章的名字叫《论淮西事宜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论淮西地区的形势以及我们目前的任务。
在这封奏章当中,韩愈提出了系统的军事战略和军事策略,后人对于他这个奏章有一个评论,怎么说的?说“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清初学者林云铭的文章《韩文起》)。他干的这都是很实际的,我们看了他的奏章就知道韩愈为什么能做这个参谋长,朝廷也是很有眼光的。
在宰相裴度和韩愈等人的坚持下,唐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最高统帅去前线亲自督战,韩愈作为行军司马,随裴度去前方作战。到了前线后,韩愈从情报部门获得了一个消息,说蔡州城内守备空虚。于是他向裴度提出申请,让自己带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但是裴度没有批准。裴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李愬,李愬于是向裴度提议,请求让他率兵夜袭蔡州城,活捉吴元济。
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建议,夜袭战,成功了那就是擒贼擒王。但是,你要是夜袭不成那就叫有去无回。裴度很有眼光,他知道韩愈从来没有带兵作战过,他缺乏在一线作战的经验,而李愬就不一样了,李愬是武将,本身就是领军打仗的,于是就批准了这个计划。这篇文章,我们很多人初中都读过,叫做《李愬雪夜入蔡州》。蔡州就是河南汝南,现在属于驻马店。
在唐玄宗元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的晚上,李愬率领了九千精兵,冒着暴风雪,一夜急行军一百三十里,到达蔡州城下,一路上冻死冻伤了一千多人。这支大军里面的将士听说孤军深入,要去到蔡州城,大家都感到很恐惧,但是李愬治军甚严,他这个决战的意志不动摇,终于到达了蔡州城下。那些蔡州的守军想都想不到,做梦都想不到,这深更半夜下这么大的雪,朝廷的军队会来攻打他们。几乎是在睡梦当中,唐军占领了整个的城池,等到第二天早上吴元济本人从被窝里爬出来的时候,满城尽是唐朝军队。他再要抵抗为时已晚,只好举手投降。
李愬雪夜入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是中国军事史上轻骑兵远程奔袭的经典战例,为唐朝后期平息藩镇叛乱、重新一统疆土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军事上的坚实基础。
这场战争带来的效果是一连串的,那些正在观望的藩镇将领们一看吴元济倒了,都纷纷地一边倒地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给唐宪宗上表,表示效忠朝廷、归顺朝廷。
我们再看韩愈,作战之前他给皇上上奏章,坚定皇帝作战的决心;在作战当中,他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有远见的战术和策略。我们应该说韩愈是一个很杰出的战略家,也是一个很杰出的战术家。说句实话,在唐代的文学家里面,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里面,像韩愈这样的人,的确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亲自带兵上战场的,这是很少见的。
淮西战争结束了,了却了唐宪宗的心头之患,这也是“元和中兴”的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裴度拔得头功,而韩愈也超越了自己,可谓名垂青史。
元和十二年(817)十二月十六日,以裴度为统帅、韩愈为行军司马的讨逆大军班师回朝,受到了君臣民众的热烈欢迎。之后,朝廷论功行赏,韩愈因为在这次征战中有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位居四品。此时的韩愈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然而好景不长,一件震惊朝野的碑文事件,不仅让韩愈的心情跌入谷底,也为他最终被贬官埋下了伏笔。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
大获全胜之后,朝廷上下是一片振奋,有的大臣就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应该立一个碑,来纪念这个不朽的盛事呢?所谓“刻石记功,明示天下,为将来法式”(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说白了一句话,就是建个英雄纪念碑,建了纪念碑,在碑上得刻碑文。那么这个由谁来写这块碑文呢?思来想去,最合适的人就是韩愈。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韩愈作为行军司马,全过程地参加了这次战役,而且在这次战役的过程当中做出了很杰出的贡献;第二,韩愈是当代最杰出的散文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由他来写,再合适不过。所以朝廷下了旨意,让韩愈来承担这项光荣的工作。为了写这篇文章,韩愈花了七十多天的时间,写成之后,皇上命人把这封碑文抄写了数份,散发给那些立功的将士,然后刻成碑,立在蔡州城内,这就叫镇妖石,让以后蔡州城里边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叛乱。对于韩愈来讲,作战打胜了,文章写成了,这可谓是既立了功,又立了言,两全其美,人生也不过如此。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韩愈的《平淮西碑》,竟然引发了一桩历史公案。
事件的起因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四个字,李愬争功。
原来,少数人责怪韩愈的碑文中把裴度推崇得过高了,而没有把李愬写成战功第一人。韩碑立好之后不久,就被李愬的部将推倒。而李愬的妻子是唐宪宗姑母的女儿,从辈份上来讲,她要么是唐宪宗的堂姐,要么就是他的堂妹,可以在皇宫出入,她屡屡在唐宪宗面前诉说碑文没有将李愬功劳写好。于是,唐宪宗便下令磨去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于819年十二月重新将段文昌的碑文刻于其上。就这样,韩碑变成了段碑。
自此之后,历代关于韩碑与段碑之争不断,先是争论碑文写作水平之高低,又争论裴度与李愬的功劳谁大,继而争论裴度与李愬的气度。
先说写作水平。韩碑与段碑碑文都被录入《全唐文》,客观评价,段文昌的碑文其实也是一篇绝佳文章,但不幸的是,与他一较高下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光听听名气,就知道孰优孰劣。所以,和人比试身手,最好是选择处在同一级别的对手。
再说说功劳高低。裴度在淮西战事不能进展之时,临危受命,出任率军统帅,前往淮西。裴度作为战略统帅,协调各军,指挥有度;李愬作为战役指挥官,奇袭蔡州,活捉吴元济。两人居功甚伟,谁排第一都无可厚非。而历来论功排位,将帅分明,“将”一般不能凌驾于“帅”之上。而平心而论,韩愈的《平淮西碑》碑文对于裴度、李愬之功,评价也是相当客观的。
最后说说气度。裴度坚持唯才是举,晚年退居东都洛阳,终日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以诗酒琴书自乐,不问政事,气度之高,可见一斑。李愬有谋略,善骑射,勇敢善战,百战百胜,不愧是一代名将,但就是争功一事,给后世留下了瑕疵。其实李愬根本不用去争,《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了李愬,而忘记了裴度。
二百多年后,公元1080年,大文豪苏轼来到汝南,写下了“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的诗句,直接推崇韩愈,贬低段文昌。一块石碑,两段碑文,竟牵扯出许多历史人物,引来无数评论。而这段千年往事,又给《平淮西碑》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裴度是我们山西闻喜县人。今天,在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度的故里,裴氏祠堂里,还藏有另一个山西人、清朝咸丰年间大学士、军机大臣、寿阳人祁寯藻书写的《平淮西碑》碑一套。高2.54米,宽0.92米,一连四石,字大如拳、气势磅礴、石质精细,史文书刻,举世罕见,故称“四绝碑”。有兴趣的朋友如果去闻喜县旅游,可以去看看。
十、佛骨事件
韩愈被任命为刑部侍郎是在元和十三年正月(818),而一年之后的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便因为历史上著名的佛骨事件而再次被贬谪。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包”的时期,因为南北统一、经济发达,所以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很多外国宗教在隋唐之际传入中国并有所发展,而汉代传入中土的佛教,则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不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宗派,而且基本上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形成了别具一格、影响深远的禅宗。佛教在唐代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与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推崇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和十四年初(819),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唐宪宗想迎佛骨入宫中供养,就是要把存放和供奉在法门寺的这枚佛指骨奉迎到皇宫里边,要供奉它,要顶礼膜拜。一时轰动了长安城。
韩愈出身儒学世家,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儒家教化,因此主张尊儒而抑制佛、道两家。这一次,韩愈以其一贯的反道、反佛的立场上了道措辞严厉的谏书《论佛骨表》,在文章中,韩愈认为,事奉佛陀,希望得福,结果将适得其反。他指出,梁武帝便是因为佞佛,数度舍身入佛寺,结果导致“侯景之乱”,自己也被困饿死,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悲惨下场。韩愈从儒家正统伦理观念出发,极力反对佛教势力的过度扩充。
韩愈以惊心动魄的事例,尖刻锐利的语言,严厉地抨击了佛教,极力劝阻宪宗迎佛骨之举,但是这样却触犯了虔信佛教的宪宗皇帝,逆拂龙颜,宪宗大怒,定了韩愈死罪,幸亏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从此,韩愈的政治生涯走到了低谷,他面对的将是更加艰苦的生活。但是,也正是这篇惊世绝伦的《论佛骨表》,为奠定韩愈文宗的历史地位,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十一、左迁潮州
韩愈被贬谪的潮州,位于广东东北部,如今的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在唐代却不一样,尤其是潮州,是唐代最偏远落后的地区之一。韩愈从长安去潮州,一个五十二岁的人,长途跋涉,重重关隘,万水千山,走了一百多天才到了潮州,这是非常辛苦的。韩愈有一个小女儿叫女拏,本来已经患病卧床,加上惊慌和劳累,病死在了旅途中,当时也只能草草埋于荒山路野。韩愈在他的诗文里对这些都有详细的记述。这也是韩愈第三次到广东。
旅途中,韩愈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在诗中,韩愈把迎佛骨称作“弊事”,这首诗悲壮之气穿越千古,传唱至今。
韩愈的侄孙韩湘,就是我们所说的八仙之一,八仙里面的韩湘子。
韩愈到了潮州后,他并没有因被贬而消沉,而是以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为潮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唐代时的潮州偏远而落后。韩愈来潮州后,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带领大家兴修水利。相传潮州磷溪境内的金沙溪,就是当年韩愈带人开凿的;清澈的渠水,至今仍滋润着两岸的田园。
韩愈智驱鳄鱼的故事,在潮州也被人们传为美谈。原来,在流经潮州、名为恶水的河中,经常有鳄鱼出没,伤害人畜,成为当地百姓的大害,人们试过用多种办法驱鳄都无济于事。韩愈见状,想出一条除鳄之计。一日,他召集附近百姓到江边集合,设坛祭鳄。他当着众人的面,宣读自己撰写的《祭鳄鱼文》。
文的大意是:你这条鳄鱼在这里为非作歹多日,伤及百姓,罪大恶极,现限你三日赶紧离开,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随即将全身涂满硫磺的一猪一羊投入江中,作为饯行礼品。由于硫磺是鳄鱼的克星,这条鳄鱼果真很快便逃离潮州,再也没敢回来。潮州人民为纪念韩愈成功驱鳄的业绩,在他当年设坛祭鳄处建起祭鳄台,上面还建起“鳄渡秋风亭”。亭内有以鳄鱼为座的《鳄鱼文》碑。亭联写道:“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韩愈为官清正廉洁,不讲铺张排场,经常体察民间疾苦,为潮州官场带来一股清风,也为后来的继任者树立了楷模。据《潮州府志》记载,后任官员均用韩愈来激励自己,向韩愈看齐,尽力做到吏治清明,治政有方,一千多年来很少出贪官污吏。
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履职七个多月后,又被朝廷调往江西袁州(即今宜春)。他在潮州担任刺史的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效地改变了潮州的面貌,成为潮州人民永久的记忆。在潮州民间,流传着“潮州山水喜姓韩”的话语,如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等等。一些潮州人在为孩子起名字时,也喜欢在名中加上一个“韩”字,以表示对韩愈的景仰。
十二、烈士暮年
元和十四年,韩愈终于等到了唐宪宗的赦免令。迁任江西袁州担任刺史。不久唐宪宗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唐穆宗继位。由于唐穆宗做太子的时候,韩愈曾经做过太子的下属,唐穆宗对韩愈十分赏识。所以韩愈的命运迅速发生了改变。返回长安之后,从元和十五年到长庆四年,韩愈先后担任了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礼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分别相当于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长安直辖市市长兼最高检察院副院长。他进入了大唐王朝的核心权利层。在这段时间,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让唐穆宗措手不及,却给了韩愈一次展示其过人之处的极好机会。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韩愈55岁。在他出任兵部侍郎之后的半年,镇州(今河北正定)发生了叛乱,起因是朝廷新任命的镇州节度使田弘正,因为讲究奢侈排场,不知体恤部下,引起镇州将士的极度不满。而镇州兵马使王庭凑有心作乱,遂乘机激怒将士,把田弘正和他的幕僚,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杀了。并要求朝廷正式任命王庭凑做节度使。唐穆宗当然不同意,又派裴度率军征讨,但这一次朝廷军队打不过王廷凑的军队。为了息事宁人,只好低下身段任命王廷凑为节度使。可是王廷凑认为自己的节度使是凭自己的本事抢来的,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又目空一切地抢占了另外一座城池,还不断地在势力范围的周边滋衅闹事。
武力不能制止王廷凑的胆大妄为,唐穆宗只好干着急。无奈之中,觉得只能派人去王廷凑的地盘上去劝说王廷凑不要再这样胡作非为了。此时,韩愈正好刚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于是,唐穆宗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韩愈。这可是个凶多吉少的差事,是深入虎穴,是单刀赴会。你打不过人家,还要去说服人家按你的意图行事,岂不是天方夜谭。所以韩愈刚走,与韩愈同朝为官的大诗人元稹就十分惋惜地叹道:“韩愈可惜了”。唐穆宗也觉得:一代文豪有可能就这样白白地死在王廷凑的虎狼之手,太可惜了。于是立即派人追上韩愈,对韩愈说:“你到了边界上,在那里溜达溜达就可以了,不一定真去。”谁知韩愈却豪气万丈地说:“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说完,“疾驰而入”,比原来走得更快了。
在日夜兼程中,韩愈赋诗两首酬答旧日上司裴度,我们看其中一首:《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由此可见韩愈不辱使命的赤胆忠心。
韩愈日夜兼程,马不停蹄,没几天便踏上三晋大地,来到了太原。这座当年曾经是唐高祖李渊起兵举事的古城,让韩愈唏嘘不已,眼前的太原城头,再也看不到当年旌旗猎猎,战马嘶鸣的场面,街头巷陌,凛凛寒风,残垣断壁,荒草丛中,只能听到蟋蟀的哀鸣。面对此情此景,韩愈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如下的诗句《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
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翻翻走驿马,春尽是归期。
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
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
韩愈不敢久留,匆匆离开驿站,立刻催马扬鞭,直奔寿阳而来。
寿阳西接太原,东连井陉,一条古驿道穿境而过。过了寿阳往东,就进入战乱频仍、藩镇猖獗的河北地面了。
二月的寿阳,寒风料峭,乍暖还寒,路旁小草尚未返青,枝头树梢,不见萌芽。韩愈当晚投宿于寿阳的太安驿。
韩愈想到了长安受命,想到了一路颠簸,想到了即将面临的唇枪舌剑……他百感交集,趁着昏暗的烛光,在粉墙上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风光欲动别长安, 及到边城特地寒。
不见园花兼巷柳, 马前唯有月团团。
——《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
韩愈把自己的不朽诗作留在了寿阳境内。现在的寿阳,还有一种食品叫月团团,就是为了纪念韩愈而来的。
第二天一早,韩愈离开寿阳,经承天行营(娘子关),直向镇州而去(河北正定)。
在镇州,王庭凑已经严阵以待了,他带领全副武装的甲兵,刀出鞘,箭上弦,一片杀气腾腾,“夹道欢迎”韩愈这位钦差大臣。进了镇州馆驿,韩愈与王庭凑落坐堂上,甲兵遍布庭下。面对乱兵,韩愈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故而毫无惧色。这反倒使做贼心虚的王庭凑胆怯了。
王庭凑先是推卸责任,以试探口风。他说:“局面的纷扰,都是不听话的士兵造成的。”同时,庭下的甲兵按照事先的布置,一起拥上堂来,气势汹汹,上前围住了韩愈。
韩愈镇定自若,义正词严地对甲兵说:“儿郎们,且莫乱闹,听我说说忠顺与叛逆的利害关系吧。远的不说,只看本朝安禄山、史思明这些叛贼的下场就知道了。他们的子孙还在吗?还有在朝当官的吗?”甲兵齐声回答:“没有了!”韩愈接着说:“令公((指田弘正)忠义,封为节度使,又封中书令,子孙还在幼年,已经授了官,其荣其宠,何其光耀。”甲兵们喊道:“田弘正待我们刻薄,所以军心不安。”韩愈说:“你们都把他杀掉了,还闹什么呢?”甲兵们只得低声道:“侍郎说得是。”
王庭凑一看苗头不对,有军心动摇的迹象,便立即命令甲兵退出,并且摆好酒宴,款待韩愈,并答应归顺朝廷。由此,一场叛乱的干戈,暂时化为了停战的玉帛。
镇州宣慰之行,韩愈在充满敌意的骄兵悍卒面前,在杀气腾腾的刀枪环绕之中,镇定自若,不畏生死,机智应对,以理服人,最后不辱使命,为朝廷平息了一场叛乱,为皇帝挽回了颜面。
镇州宣慰之行,韩愈表现出的是大义凛然的气质和举重若轻的本领,这正是一种一般文人所缺少的胆气,这样的人,才是文人中的真汉子。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韩愈“勇夺三军之帅”。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韩愈56岁,唐穆宗把韩愈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这一年春天,韩愈约好朋友张籍一起去踏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于是,韩愈作了两首诗寄赠,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这就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两首诗是韩愈的经典作品,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我们看这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水部张十八员外是指张籍,因为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而且担任水部员外郎。所以叫水部张十八员外。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二日,韩愈在长安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刘禹锡、白居易两位韩愈的好朋友,为韩愈在长安举行了祭奠活动。他们说:韩愈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致力于文章复古运动,功盖千秋。
二百多年以后,苏东坡这样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冠三军之帅。”
八代,是指从东汉至隋朝的八个朝代,近六百年时间。“文起八代之衰”是说韩愈的文章远远超越了八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章时代;“道济天下之溺”是说韩愈一生的最大理想就是用儒道改善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而重振大唐雄威;“忠犯人主之怒”是说韩愈不畏惧皇帝,敢于直言犯上,甚至不惜为此而被贬谪到千里之外;“勇冠三军之帅”,是说韩愈以一介文臣,深入虎穴,单刀赴会,以超凡的胆略与智谋劝说意欲谋反的藩镇军阀忠于朝廷。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东坡先生对韩愈的赞誉。
前一段时间,我去孟州参观了韩愈墓,韩愈的陵墓非常高大,墓底部有石块围砌,上面是封土,封土上是开满的野花、野草。陵墓的前面树立着康熙五十五年立的墓碑,上书“唐韩文公墓”。墓区内遍植黑松翠柏,清静幽雅。其中有两株古柏,相传为唐代所植。使人颇生感慨,于是,赋诗一首,以吊韩愈:
七律:谒韩愈墓
穹碑高冢浥清风,山斗声名夙所崇。
八代文章推巨手,九重谏表识孤忠。
亭前柏老含烟绿,岭外云收见日红。
千载遗祠谁共吊,生刍一束意无穷。
韩愈的一生,从生到死,都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饱含着深刻的感情。也正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这样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感,他才能成为一代文章大家,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谢谢大家!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下雪了十篇
下一篇:谢天华最出名的电视剧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