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融合赋能文化传播
数字丈量人文图景
为探索专业前沿领域
电视学院微专业
数字文化传播号列车即将启程
校内同学报名截至11月16日24:00
校外人士报名截至12月31日24:00
快来报名领取车票
一起来看看本次旅途会经停哪些课程站点吧!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传播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为课程核心,突出媒体融合技术背景下媒介研究与数字文化传播的跨学科方法路径。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授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数字文化分析能力和敏锐的传播现象观察力,初步建立文化传播的现实思路、理论认识和批判意识,成为具有深厚的实践观察、理论思考和学术写作能力的新时代媒体新人。本课程鼓励学生针对课程中出现的文化传播现象与数字文化传播理论重点进行理解性分析。
授课老师
吴炜华
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纽约大学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富布赖特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主要教学课程《新媒体导论》《媒介文化学》《网络传播学》《媒介与社会》,“New Media Critics”等。研究领域包括视听新媒体、媒体融合与传播、青年及网络文化、动漫及游戏等。多篇英文论文发表于国际SSCI及AHCI期刊,聚焦于互联网信息,中国本土游戏、网络动漫及网络文化等现象,出版有专著《视觉叙事的文化笔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译著《新媒体批判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及英文专著Chinese Animation,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Digital Culture(英国罗特里奇出版社)等。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一门围绕数字文化传播的实践创新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创意策划、交互设计、融合传播三大板块,面向全媒体传播生态现状,以融合视频编创、文创交互设计作为产品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为产品内容,对学生进行编创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教学过程以作品创作为导向,教会学生运用系列软件完成短视频、文创产品和H5页面的融合设计。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融媒体产品传播规律,了解数字文化创意的来源、思路、方法、实施,以及最后成为产品的全流程。
授课老师
白晓晴
电视学院
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培养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出版专著《故事世界共创与影视IP价值开发》《跨媒介旅行:融合传播、创意联动与全域旅游》,编写《百年文创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经典案例(第三辑)》等编著。曾在《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南京社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评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广播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荣誉。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参与多项国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一般课题,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项目和多项中国传媒大学专项课题。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在数字文化传播背景下,通过创意策划和文案撰写,形成创意产业中的创新理念、策略规划和实施方略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内容创新的方法与技巧为切入点,结合相关领域理论与思路,紧扣选题策划、内容创作、推广宣传等各环节的要求,充分吸纳目前数字文化传播领域的前沿案例,聚焦创意理念,分析文案结构,解析写作技巧。本课程在讲授中,将贯彻课堂教学与创作实训相结合的方针,搭建从案例讲解到写作训练的全流程指导体系,挖掘创意潜能、指导文案创作、规范写作体例、优化写作技巧,最终实现文案策划与写作的课程目标。
授课老师
李智
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秘书长、NCA-CUC中美传播学论坛执行主任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家组成员。著有《视听创意写作》《媒介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电视的修辞与传播》《时代景片后的浅笑人生》等书籍。首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暨人民大会堂“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百年盛典”总撰稿;首届中国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国”(Foreigners on China)国际短视频大赛总导演,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等多项节展评委。
田香凝
电视学院讲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媒体融合,文章发表于《现代传播》《编辑之友》《中国出版》《中国编辑》等CSSCI期刊,出版专著《Strength and Tenacity: Research on Reputation Building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U.S.》,主讲《纪实写作》《新媒体写作》《媒介伦理与法规》等课程。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数字文化教育、融合出版创新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为育人理念,以“文工交叉、艺工兼修、多学科融合”为路径,通过讲授数字出版物的编辑流程、交互行为对象、用户界面配色、字体与版式、新媒体文化系统、互动设计法则、质量评价体系等知识点,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应用软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创作实践,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数字出版产品的制作流程,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字出版作品的制作能力。
授课老师
郑志亮
电视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视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主任、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教师;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长期从事融合出版、数字出版、智能融媒体等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讲“数字出版概论”“新媒体交互设计”“数字作品编创”“融合作品研究”“融合出版实践”等课程,获评中国传媒大学“教学优秀奖”。近三年来,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其他各类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奖赛获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其他奖项30余项。
课程介绍
本课程聚焦媒体融合与数字时代的视听内容生产传播,分为概览篇、内容篇、策略篇三个板块。概览篇聚焦视听媒体发展的宏观图景,讲述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视听传播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内容篇聚焦当前视听产品主要类型;策略篇聚焦视听内容产品的传播路径和策略提升,重点对接当前国家传播战略,探讨如何促进视听产品的国际传播。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视听传播业现状与趋势,对主流视听产品类型建立系统认知,并掌握视听内容传播的相关方法论。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和课外研究实践相结合,并引入全案教学和课堂研讨环节。
授课老师
韩飞
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播电视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担任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理事、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国家级纪录片国际合作机制性平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秘书长;“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系列活动总撰稿、导演组成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第8-11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影视节展评委。曾任江苏卫视编导,策划和导演《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金曲捞》等多档品牌节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项目十余项;于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著作有《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等6部;《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数十篇文艺评论。学术成果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国家广电总局“星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中国传媒大学高水平专著等荣誉。主创《镜头里的中国》《手机里的疫情故事》《义乌——解码奇迹之城》《我们正青春》等多部纪录片、宣传片作品,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等国内外影视节展并获奖。
课程介绍
本课程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化传播,主要讲授新媒体的编创方法论,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由方法讲授和实践训练构成。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如何对选题的流量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综合判断;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应对网络空间的内容创新,并从身份定位、简化结构、戏剧结构等方面了解内容的互联网语法;能够明确区分传统内容生产与网络视频之间的差异,了解短视频的编创方法和技巧;理解网民行为模因的复制路径与变化方向,能够识别强势模因,并进行初步的模因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实践账号定位、文字的内容生产与排版、网络音视频的探索。
授课老师
付晓光
电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曾任凤凰卫视欧洲台、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编导。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著有《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体融合》《新媒体实务》,译著《互联网改变你的思维了吗?》,发表各类论文三十余篇。
课程介绍
本课程基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视听新媒体传播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对于静态和动态视觉元素的介绍与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元素在画面中的结构规范,进而能够在创作实践中基本准确地使用并驾驭不同类型的视觉手段,在拍摄、制作与编辑过程中实现准确的视觉传达。课程将以理论知识讲授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并辅以作业反馈与指导的形式,强化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巩固,为从事实际的媒介内容生产奠定实操基础。
授课老师
叶明睿
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传播学博士,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委宣传部突发应急专家库成员,中传-京东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研究员,《中国新闻传播研究》(CSSCI来源集刊)责任编辑,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学会理事,“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千人计划”学者,入选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参与2017-2020中国品牌电商发展(消费)系列年度报告、2017-2019电商扶贫系列年度报告、2018《中国进口指南手册》《湖北广电“长江云” 融媒体发展战略研究》《河北长城新媒体集团媒介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成都电视台新媒体转型建设方案》《新时期媒介生态背景下新型农业卫视频道研究》《国家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对外传播方法研究》、系列短视频《北京文化地图》《海南文化地图》、系列专题片《兰考脱贫纪实》等项目。
曾主持多项中央网信办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突发热点舆情事件传播机制与应对研究”项目负责人。著有《Utility Drives Adoption: Understanding Internet Accessibility in Rural China》《新媒体4.0》《媒介素养导论》。
以上就是本次旅途途经的七门课程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号列车
马上准备发车
校内同学报名截止时间为11月16日24:00
校外人士报名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24:00
赶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获取车票
和专家名师们一起开启这一场新锐之旅吧!
猜你喜欢供 图/电视学院
编 辑/王悦阳 雷明宇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招生简章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