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1955年,这次的寒潮并不算冷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6
手机版

  周末即将要来的这波寒潮被称为近三十年之最,犹甚于2008年冰灾。

  不过,若与1955年1月那次教科书级别的寒潮相比,这次的寒潮或许还是稍显逊色。1955年,汉口的最低温达到-14.6℃,南京-14.0℃,合肥更是惊人的-20.6℃。

  那一年称得上“千里冰封”。据湖南当地的报纸报道,平时不怎么结冰的洞庭湖,冰冻持续18~20天,岳阳楼下冰冻1米多。安徽省被雪压倒房屋7000多间,湖北全省因病、冻、饿死亡50人,死亡耕牛11万余头。

  再往前推62年,1893年的寒潮也是青史留名的。《德化县志》中有载:“冬十一月,大雪。二十六日夜,先雨后雪,檐溜为冰。黎明,雪飞愈大,平地深数尺。”

  清初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 Verbiest)带来了测量气温的技术,18世纪也已有了气温计。根据那时的器具测量结果,1893年寒潮,上海、汕头和香港的最低气温分别录得-12.1℃,-0.6℃和0℃,香港也百年一遇地下起了雪,上海则有连续5天最低温都在-10℃以下。

  气候像股市一样,也是波动的。不过比起乱纪元一般的股市,我们还是生活在恒纪元,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确处于历史上的温暖期。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里指出,中国历史上有4次明显的寒冷期,分别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殷末周初)、公元400年前后(六朝)、公元1200年前后(南宋)和公元1700年前后(明末清初),在这4个时期之间的秦汉、隋唐和元代分别为温暖时期。5000年间最温暖的时期(殷墟时代),黄河流域绿竹繁茂,野象、犀牛出没于林莽之间,年平均温度比现今约高2℃左右。最冷时期如宋朝和明末,凛冽寒冬屡现,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多次封冻。

  竺可桢还对比挪威雪线高度,画出了中国历史气温曲线:

  有学者统计,中国历史上,17世纪为最冷, 共有14个严寒冬天, 19世纪次之,共有10个严寒冬天。

  笔者整理了二十四史《五行志》和《灾异志》中对于“恒寒”、“大寒”、“雪”等条目的记述,得出下表:

  可以看到,清代、宋代对于寒灾的记述非常多。与竺先生“唐代属温暖期”的结论看似不太一致的是,唐代关于雪灾和寒灾的记述相对来说也很多。复旦大学教授满志敏对于唐代的冷暖问题进行过专门论述,他认为,唐代不是一个稳定的温暖期,以8世纪中叶为界,后期明显转寒。

  冬天一般都是很冷的,判断是否是极端寒冬的重要标准,有一条是,不常结冰的河湖是否结冰。在上图中,也可以看到,《五行志》和《灾异志》对于淮河、海水乃至井水结冰都会特书一笔。

  南京地理研究所徐近之曾对太湖、鄱阳湖、周围地区的方志作了长江流域河湖结冰年代的统计:

  

  从图中来看,画红圈的位置,也是长江流域几大代表性河湖结冰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正好是17世纪至18世纪,也是竺可桢历史气温曲线上的最低区域。

  从历史气温曲线来看,1900年后,中国气温明显变高,而近年来则更有变暖趋势。

  

  很多长江流域的现代人已经不知道河流结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了。去年,画家关山月1954年时的写生作品《汉水流水解冻》在武汉展出时,当地媒体使用的标题是“滔滔汉水居然结冰了”。

  《汉水流水解冻》,关山月绘

  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像北方人那样舒服过冬了,反而会带来许多让人始料不及的极端天气。比如这次三十年一遇的寒潮,就是由于气候变暖过程中,大气层的不稳定性加剧,在美国东南部掀起了两次穷凶极恶的龙卷风;龙卷风一路向北,裹挟了整个北大西洋的热量,到达北极,让通常零下30℃的北极气温一下到达0℃以上,而北极的冷空气就让位南下,所以才引发了这次全球范围的寒潮,实现了“寰球同此凉热”。(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上一篇:提前1分钟!地震预警“大喇叭”响彻成都夜空
下一篇:暖心!瓦妮莎做的这件事情,是科比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