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还有9秒到达!”神奇预警背后,牛人有个心愿……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6
手机版

  “地震波还有9秒到达!”神奇预警背后,牛人有个心愿……

  杨志敏 周茂川

  

  ▲17日长宁地震当晚,广元市居民家中电视上跳出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的幕后英雄王暾博士。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几乎与此同时,在震中周边的宜宾、成都、泸州、自贡、毕节等很多市县,居民的电视、手机、微信和地震预警专用终端纷纷发出地震预警。市民拍摄的各种地震预警视频在网上流传:社区“大喇叭”读秒、手机、电视自动弹出倒计时……

  这一系统的研发者,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昨天接受了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解开了地震预警的奥秘。

  紫牛新闻记者?杨志敏?周茂川(图片来源:长宁发布、宜宾发布)

  场景再现

  十几座城市?提前收到地震预警

  根据王暾所长提供的信息,这次地震,距震中51千米的宜宾市,预警时间10秒,预估烈度5.2度;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预警时间18秒,预估烈度4.6度。地震发生时,大陆地震预警网同步向政府和应急部门、场镇、社区、学校、电视、手机和媒体等不特定公众同步发出地震预警信息。

  初步统计,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凉山州、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西昌市、云南省昭通市等212所学校提前0秒-57秒发出预警,学校师生及时采取了避险措施;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等13个市州共79个区县开通了广电和互联网电视地震预警的区域,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或预警提示;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雅安市等3个市的4个农村场镇提前7秒-65秒发出预警;宜宾市珙县、南溪区、兴文县、屏山县医院(卫生院),乐山市人民医院等提前4-43秒收到预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呈祥化工、成都、雅安、凉山电力等重大工程提前10-78秒收到预警。

  成都高新区

  预警“大喇叭”响彻夜空

  王暾所长特别提到,成都高新区管委会2018年5月在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这次地震中,这些大喇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都高新区的众多居民听见了响彻夜空的60秒倒计时预警警报。大陆地震预警网还通过包括四川公安、四川科技等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提示。

  另外,系统还绘制了烈度速报图,供政府、应急部门应急救灾决策。地震发生时,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消防总队、云南省应急办等安装的应急型地震预警专用终端都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及时辅助应急。据大陆地震预警中心测定,此次地震最大烈度7度左右,4度及以上的区域涉及四川省高县、叙州区、筠连县、珙县、长宁县、江安县、兴文县、南溪区、翠屏区、屏山县,共造成10个县区的141个乡镇受影响。

  提前收到预警

  数千师生及时转移

  紫牛新闻记者昨天采访获悉,在四川省西昌市,俊波外国语学校的数千名师生因为提前收到了预警信息,全都及时转移到了学校操场。

  学校政教处丁主任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晚9点半学校下晚自习,10点学生们都已入睡。10点55分,学生们正在睡得正香的时刻。“差不多有一半的老师也睡着了,我当时还没睡。就听到叮咚一声,然后学校地震倒计时预警警报就拉响了。我一个激灵,迅速跑向操场的广播室,此时值班老师和体育老师也赶到现场及时打开探照灯和广播。被惊醒了的学生们,也在生活老师的组织下,迅速按照平时演练的路线和方向,跑向了操场。”

  虽然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但现场秩序井然。据丁主任介绍,学校这套地震应急预警系统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免费安装的,已经使用了四五年,之前也成功发出过地震预警信息,所以这一次,数千名师生都没有慌乱,迅速撤离到了学校操场且无人员受伤。

  幕后英雄·预警系统

  系统覆盖6.5亿人?已预警52次破坏性地震

  王暾介绍,大陆地震预警网目前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6.5亿人口),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

  王暾创办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各地地震局等政府部门,共同建立了这套地震预警系统。整个系统分为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推送、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2018年5月以来,通过各地政府的依法授权,电视地震预警已从3个县延伸到德阳市、宜宾市等十多个市州。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5600个预警监测点,江苏常州、淮安、连云港、南京、苏州、无锡、徐州、镇江先后设立预警网。

  预警原理很简单:

  就是和地震波赛跑

  对于地震预警的原理,简单来讲就是打“时间差”,和地震赛跑。王暾解释,电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地震波的速度是每秒几公里。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当震中发生地震后,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各地之前给预警目标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殷海涛博士曾撰文指出,因为“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只有一字之差,公众经常会混淆。根本区别在于,地震预测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而地震预警在地震后发布。

  王暾也表示,这套预警系统确实只能做到地震预警,而不是地震预测。

  目前我国地震预警成果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地震预测是科学难题,目前全球还未突破。

  预警时间20秒

  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63%

  王暾介绍,他们和各地政府部门合作,在可能发生地震的、人员密集的地方布置传感器,实现地震监测。当地震等级大于安全预设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就能抢在地震波传到各地之前,通过电波提前几秒、几十秒,利用微博、电视、电梯、地铁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

  在地震造成破坏之前,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地震预警还能为危化企业、燃气、电力、高铁、地铁、核电站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自动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有理论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为20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63%。

  幕后英雄·归国博士

  汶川地震之痛?触动他筹300万回国创业

  王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是国家“千人计划”科学家。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时,已经获得理论物理和理论力学两个博士学位的他,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四川人,王暾非常悲痛,当时就想用自己研究的领域,为我们国家发展地震预警科技做些工作。他决定要回国,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

  汶川地震一个月后,王暾带着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的300多万元资金,回国在成都创业,所创办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是一个民办的非营利机构。

  在汶川余震区

  研发实验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原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研发过程很艰难。直到2010年年底,王暾团队才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减灾所和国内很多研究单位不一样,团队是直接在汶川余震区进行研发、实验的。因为汶川地震之后几年内余震不断,这种环境对于研发地震预警系统非常有利。

  王暾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很多支持。“有一次,我带着团队去汶川布点,路上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了。就在我觉得快要山穷水尽时,各方面的扶持资金陆续到位:2010年年底,由于研究成果初具雏形,之前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几十万元扶持资金到账。第二年春天,科技部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2011年,我们得到了3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呼吁尽快打通

  预警系统“最后一公里”

  在各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王暾团队现在的地震预警网,已经延伸到了全国31个省市区,其推广模式一般是地方财政出资,居民免费使用。

  但王暾仍有一个“心结”。减灾所的统计数据表明,虽然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5亿人口,但能够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不到其中的2%。这个低数据的背后,一是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很多民众的观念,没意识到地震预警的重要性。

  王暾为此呼吁,尽快开通全国电视、手机地震预警,只需要当地政府部门依法授权,即可为本行政区域内的老百姓提供免费的电视和手机的地震预警服务。“我们特别希望能促进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更多老百姓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

上一篇:2020年甘肃兰州交通大学考研初试成绩查询入口: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下一篇:《速度与激情9》没有了巨石强森,但有吴京的加入,你们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