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冠肺炎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能做什么?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28
手机版

  崔馨竹 健康界

  来源:健康界

  作者:崔馨竹

  正文共:3059 字

  预计阅读时间:10 分钟

  千百年来,人类与各类疾病共存,新冠肺炎不是第一个大流行的疾病,更不会是最后一个,未来我们应摒弃哪些陈规陋习,树立更先进的健康观念?

  近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表明,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新冠肺炎的确有可能长期存在。钟南山还强调,防控的意识需要保持,防控的级别完全可以改变。

  早在2003年,流行病学者就曾预测,非典有可能成为伴随人类的一个新的季节性流行传染病。2009年,世卫组织预测H1N1病毒还会以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方式出现,并在今后若干年内继续传播。

  来自对未知疾病的恐惧、巨大而惨重的代价,无论是新冠肺炎,还是未来发生的新的流行性传染病,提高健康素养和做好个人卫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

  千百年来,人类与各类疾病共存,新冠肺炎不是第一个大流行的疾病,更不会是最后一个,未来我们应摒弃哪些陈规陋习,树立更先进的健康观念?这值得人们思考。

  戒掉危险的野味

  果子狸曾被认为是SARS传播的中间宿主,广东曾扑杀上万只果子狸和獾。目前已经有不少科研人员明确,此次新冠肺炎依然和野生动物有关,穿山甲可能是中间宿主之一。

  钟南山、王经伦课题组在《我们是否吸取了SARS的教训?》指出,果子狸并不是SARS病毒的“罪魁祸首”,它是人们不健康饮食方式的“受害者”。此外,埃博拉、MERS等多种传染病都与不当接触野生动物有关。

  新冠肺炎再次让人们意识到吃“野味”的风险。有记者在暗访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长期非法销售野生动物已然不是秘密。研究人员表示,人和野生动物发生近距离、非自然接触,野生动物被大量关在一起,疫病发生的几率很高,食用、接触未经过检验检疫的野生动物,也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食客”对野味去趋之若鹜,更多时候无疑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还有不少人将野生动物神化,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并且“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根深蒂固。他们企图靠吃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在网上流传着虎骨能治风湿,吃狼肉能帮助壮胆,穿山甲有所谓“大补”功效,或者用猫头鹰泡酒治疗头疼。

  不仅民间存在这种误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竟然在《野生动物养殖是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一文宣称,“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将是武断的,不科学、不理性”。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在短时间内对野生动物有敬畏之心,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之事。我们需要问自己,我们真的需要将那些在野外自由生活的小动物吃掉吗?

  野味行业带来的暴利是这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销售野生动物在法律上也存在灰色地带。

  我国目前实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仅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纳入禁食范围,目前市场上所见的野味物种并不在保护名录里,很多商家以人工养殖的名义售卖,使得执法非常困难。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表示,应该从公共卫生安全、防疫的高度,从全体公民生命权、健康权保护的高度,考虑禁食野生动物问题。社会各界呼吁,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毫无疑问,从法律基础上加重惩处力度,对违法者会起到威慑作用,但已延续数千年的习俗短期内势必需要在教育观念和法制建设上双管齐下,这样才能有望在未来逐渐减少将野生动物搬上餐桌的现象发生。

  吃饭聚餐添双公筷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宅在家中,远离聚会,大家都憋着疫情过后来一波“报复性聚餐”,在日常的饮食习惯也暗藏疾病风险。

  在聚餐时,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疾病传播打开方便之门,幽门螺旋杆菌就可以通过唾液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更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感冒、痢疾、疱疹等疾病也能通过这种途径传播。当口腔或胃黏膜破损时,还可能因此染上其它疾病。

  研究发现,亚洲人共用饭碗、筷子和菜盘的习惯使得胃溃疡在家庭成员中极易交叉感染,其发病率要远高于分餐制的欧美国家。

  从“非典”开始,就有专家呼吁分餐制。不过,不少人认为中餐的特点难以实现分餐制。既然如此,加双公筷公勺要容易许多。

  近日,上海市多部门联合向全体市民倡议:聚餐时,请一定不要忘记为每一道菜加公筷或公勺。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和家人用餐,都请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人流较大的饭店,更应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倡导文明健康用餐。

  上海在这方面着实走在的全国最前面,其他地方是否跟进和效仿,亦与当地饮食文化、市民健康素养等方面高度相关。

  学习邻国的“口罩文化”

  在疫情爆发之初,人们开始意识到戴口罩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人都把一次性口罩戴反了,医院和媒体还要科普戴口罩的正确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口罩尚未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即便是普通感冒患者,也未必会戴口罩。

  在邻国日本盛行“口罩文化”,日本也成为本次疫情中的一大口罩采购阵地。日本人戴口罩有三点原因:其一,是为了保护隐私,或者遮盖女性素颜;其二,为防花粉过敏;其三,就和日本经历过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关。

  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导致全球数千万人死亡,其中日2300万人感染,死亡人数多达几十万。在日本大阪天王寺的一角,伫立着“大正八九年流行感冒死者群灵”的石碑,“口罩文化”从那时起在日本生根。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曾出现霍乱疫情、2003年“非典”、2009年H1N1流感……这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让日本的“口罩文化”愈发盛行,这也成为了日本的一种礼仪,戴口罩旨在避免把疾病传染给他人。

  近年来受到雾霾的影响,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冬天开始戴上口罩,但是从预防疾病的角度看,大家尚未形成戴口罩“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意识。

  疫情过后也不能忘记勤洗手

  手卫生和戴口罩同等重要,疫情期间,人们如今甚至产生一种不洗手就恐慌的情绪,而待疫情结束,又很容易立刻放松警惕。

  很多人都明白手卫生的重要性,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大量已知传染病的传染途径都包括“接触传播”。我们的双手每天要触摸各种东西,病毒和细菌很容易通过手接触实现传播。即使不会像医护人员那样每天采用“N步洗手法”,如今城市中多数人已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用香皂洗手可以将腹泻致死率减半、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率减少三分之一。洗手成为切断病毒传播的最经济措施,然而这种最经济的措施往往被人忽视。

  以疫情为契机 提示公众健康素养

  “这次疫情对提高老百姓的疾病认识、健康素养,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执行理事长蔡江南说,提高免疫力、抵抗力是抵御病毒侵袭的重要因素。提高个人的免疫力和平常的健康管理联系在一起的,包括睡眠、营养、锻炼。媒体不应该只在疫情时科普,平时就应该请专家进行科普教育,比如对于病毒的防范等。老百姓欠缺这方面的知识,但在疫情来临时这些知识却非常重要。

  原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曾表示,任何流行性感冒都具有一定的危险,这就意味着不能忽视常态措施,公众需要培养健康的习惯,进行流感疫苗接种、提高健康素养,不能仅仅以病毒、细菌作为防控的对象。

  除了改变上述习惯,防治传染病还包括不随地吐痰、接种疫苗、合理膳食等。可以看出,很多卫生健康意识自非典时期就开始倡导,但是人们尚未形成认识习惯。

  从古至今,每场瘟疫都成为一代人的噩梦。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打败了天花、疟疾等多种传染病,然而未来还会有新的传染病出现。一代又一代人形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才会成为普通人战疫的利器。

  注:本文系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标题:《如果新冠肺炎与人类长期共存……》

  阅读原文

上一篇:广州八院专家: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存在“慢性携带者”
下一篇:烟企关键抗体无偿交给国家 有望识别新冠病毒重要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