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愈后效果如何?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给出答案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28
手机版

  老百姓为何觉得新冠肺炎病情凶险?新冠肺炎的救治相比其他疾病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炎症风暴?央视新闻《战“疫”公开课》,邀请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给出权威解答。

  

  老百姓为何觉得新冠肺炎病情凶险?

  邱海波:本次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数非常大,这些数字会吸引人眼球,给大家特别难治的印象。

  其实,新冠肺炎患者只有约10%会变成重症,2%左右转为危重症,重症病亡率在百分之几。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病亡率远低于甲流,也远低于sars。

  造成大家恐慌的一个原因是新冠肺炎属于病毒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缺少针对性治疗手段,也就是抗病毒手段。其实每年的流感,同样缺乏有效治疗药物。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与SARS完全不同,治疗路径、治疗规范需要在实践中完善。

  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可能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形成基本规范和有效的临床治疗路径。大家可以放心,医务人员们有信心救治重症病人。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 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邱海波:1月20日刚到武汉时,ICU的医生面临一些工作上的困难。一方面床位资源不够,ICU病房有限,无法将所有重症病人收治。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隐匿,识别非常困难,这个病毒是一个沉默的杀手,老年人临床表现更不明显。

  另外,新冠肺炎病毒是一个新发病毒,刚开始医生不知道如何治疗最有效,只能按以往冠状病毒治疗的方法救治,在临床过程中探索。这个过程让我们非常焦虑,尤其是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早期阶段。

  《柳叶刀》杂志称最早期危重症新冠肺炎病死率61.5% 如何理解这个数据?

  邱海波:《柳叶刀》是一本专业的医学杂志。但是一些媒体引用时称“重症病人的病亡率61.5%”,这一说法是不对的,是错误的报道。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危重症病亡率,主要引用了某家医院某病区在1月份的危重症病例。

  危重型病例是指需要气管插管或者无创通气的病例。我们把需要吸氧的病人定义为重症,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在早期就接受治疗。实际上,到医院吸氧是很常见的医疗处理手段,只有上了呼吸机需要无创通气或者有创通气,才会称为危重型。杂志中提到的病亡率61.5%是指的危重症病人的病亡率。

  当时治疗方法不那么规范,医疗资源也不那么充沛,这样得出的病亡率,不能反映现在的治疗水平,也不能把危重型病人的病亡率等同于所有患者的病亡率。

  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与其他疾病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邱海波:首先,最大的难度是新冠病毒的流行强度、传染强度未知,患病数字无法预测,这对卫生医疗行业是一个巨大挑战。SARS时期病人的数量用几千来计算,而这次新冠肺炎病人数量是以万来计算的。

  第二个非常大的难度是一代病人特别多。从病毒的流行病学来讲,第一代、第二代病毒毒力比较强,当年SARS也是这样。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特别大,非常热闹,来自那里的新冠肺炎患者多数是一代病人,发展成重症和危重型的比例高。这种情况就导致武汉,尤其湖北的病毒特别难控制。

  第三个方面的不同,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临床特征跟SARS不一样。新冠肺炎患者在患病五到十天症状不明显,五到十天后出现低氧血症表现,临床症状仍然不明显。

  正常情况下,病人有低氧血症的典型症状是手、唇发紫,稍微活动就觉得胸闷。新型冠状病毒临床表现非常不典型,我们称为“沉默型的低氧血症”,给我们诊断造成困难,也容易造成诊断延迟。

  最后一个就是重症、危重病人多,常备的设备、床位数量远远不足。所以后来我们将一些综合型医院改成重症收治医院,现在已经有十家重症收治医院,将近八千张床位。

  近几日病亡率呈下降趋势,如何看待这个数据的变化?

  邱海波:25日是第一天看到数字下降到两位数,尚不能确定是偶然因素还是之前一系列治疗起效了,我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我们看到26日数字更低了,这就让人更加乐观和有信心一点,希望这个数字能下降得更快。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国家的医疗力量、重症专家巡查指导发挥了作用。治疗路径越来越规范,治疗方法越来越多,这些起到了作用。如果病亡率持续减少,会更加印证说明我们的措施是有效的。

  有的病人肺部突然变白 是不是传说中的炎症风暴?

  邱海波:炎症风暴不是临床概念,也没有临床诊断的办法,它只是病理发病机制或是病理生理学概念。病人感染病毒后,炎症反应特别强,体内大量细胞因子释放,这些细胞因子释放后,引起过度、异常的炎症反应,我们把它称为炎症风暴,但它不是学术概念。

  其实炎症不都是坏事。炎症首先是好的,局部的炎症具有抗菌、促进修复的作用,只有变成全身炎症、引起器官损害才有害。因此,不要过度解读炎症风暴,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是对肌体的保护,是防御的表现。病人发生低氧,实际上是炎症反应的结果,或者是过度炎症反应的结果。

  今天,我们需要关注肌体的炎症反应,例如持续高烧,这样的病人可能会出现低氧、器官损害等情况,也可能发展成重症,这对临床有提示作用。公众完全没有必要为炎症风暴感到焦虑。

  插管是如何进行的?

  邱海波:如果病人无创通气做呼吸治疗没有效果,医护人员就需要经过口腔或鼻腔,把一根管子插到气管里,连接呼吸机来实现机械通气,这叫做呼吸治疗。

  气管插管对许多危重型病人是必须的,但有很大治疗风险。在治疗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时,病人会呛咳。来自于病人口鼻咽腔、肺的飞沫咳出来后,传染性非常强。

  气管插管操作是一个比较高危的操作。但是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公众,如今对于气管插管不用太恐惧,因为现在我们已有足够办法做好气管插管防护,能够控制住病人的整个呛咳反应。

  其次,在防护方面,除了防护服和口罩,现在还有一种全头套,戴上后可以避免飞沫传播。如果病人准备充分了,医护人员戴上这样保护性的头罩,这个过程就是安全的。

  对新冠肺炎病亡者的遗体解剖为什么很重要?

  邱海波:病理解剖,尤其是尸检,是临床的一个金标准,可以知道病毒究竟导致了哪些器官受损。病理活检、甚至尸检结果是我们解释临床问题最后的裁判,活检或尸检结果对临床疾病的认识非常重要。尸检是对社会、对医学的贡献,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签署了同意尸检报告的病人家属,是他们的贡献让我们能够看到新冠肺炎的本质是什么。

  现在的尸检报告还是初步的,尸检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和临床表现不太一样的问题。比如,我们把这次的病称为肺炎,多数病人的表现的确也以肺炎为主。但在临床救治时,我们发现有些危重型病人的肺还不错,但突然出现了四肢冰冷、心脏骤停等问题,这种现象很难解释。

  尸检告诉我们,新冠肺炎不仅仅是肺炎,肺只是第一靶器官,是最常见的靶器官,还有不少病人的靶器官是心脏或其他器官。尸检告诉我们一些在临床上没有认识到的事,甚至告诉我们,也许新冠肺炎这个名称是不合适的。我相信,病理学专家和临床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病理学结果会推动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治愈后会有后遗症吗?

  邱海波:新冠肺炎的确对肺组织损害比较重,会破坏一些肺泡的结构,这也是在病理上看到的。从我的经验来看,或者从SARS、甲流时期的经验来看,当时出院病人的肺里留下了很多不可逆的东西,但病人在半年或一年后再来复查CT,肺基本上和正常人一样。也就是说,肺的康复、修复能力很强,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愈合、修复能力。

  肺的结构可以重建,肺早期的纤维化可以被吸收、被清除,也可以被改变。出院后应该做好后期的康复工作,尤其是肺的康复工作,这很重要。

上一篇:众生药业(002317.SZ):已与两家医院达成磷酸氯喹片临床试验合作意向 共同
下一篇:广州荔湾区新型肺炎疫情最新消息(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