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财报透露新信号:人才将是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制胜法则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6
手机版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这是《天下无贼》中,葛优留下的一句经典台词。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互联网公司。

  8月23日,阿里巴巴发布2019年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收入同比大增61%达到809.20亿元人民币,连续6个季度保持超过55%的高速增长。核心电商业务收入达691.88亿元,同比增长同样高达61%。这一增速也让阿里巴巴超越包括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与谷歌)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中唯一一个增速超过50%的公司。

  除了业绩的大幅增长,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授予员工的股权奖励总开支高达人民币164亿元。2019财年第一季度,蚂蚁金服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超1500亿美元,较此前的600亿美元增长了150%。由于蚂蚁金服估值显著上升,蚂蚁金服股权奖励公平值随之提升。财报显示,授予员工蚂蚁金服股权奖励非现金开支达到111.8亿,股权奖励总开支达164亿。

  显然,马云与葛优对人才有着同样的逻辑,不同的是,阿里的这一大手笔也预示着,互联网公司在人才争夺方面,也将越来越激烈,而阿里先行一步。

  外界看来,这样的人才激励可能更多的是个人财富增长,而从阿里的整体战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人才的投入将决定一家企业的未来。

  业务驱动下的人才需求

  马云在多个场合强调,在阿里巴巴“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据统计,自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用于员工股权奖励的累计价值超过800亿。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恐怕无出其右。如果,此前我们还是习惯于将这样的表述只认为是一种口号,那么,现在从阿里的整个战略和业务发展来看,其对人才的重视和重赏已经非常明显。

  互联网下半场的故事已无需赘述,无论搜索、社交还是电商,流量红利期结束后,互联网公司都开始寻求增长新动能,从目前来看,两种方式较为主流,第一,国际化,向外拓展市场;第二,技术赋能,以科技提升老业务效率,以科技驱动新物种新模式的孵化与成长。而向阿里这样的巨头,几乎是两者兼具,因此,其对于人才的重视尤甚。

  这一趋势在马云重新定位阿里巴巴是一家数据公司时就正式确立了,科技将是重中之重。我们以阿里“五新”战略中的新零售为例,无论是整合优化线上线下流量入口,重构供应链,还是提升物流效率,改善运营管理,技术在其中均占据了重大作用。原因很简单,以阿里的财力和运营能力,在资源要素方面,无论是内部孵化,还是外延式投资收购,并非难事,比如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布局,投资饿了么。但是在完成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后,既需要提升单个业务单元的效率,又要从生态战略的高度将各业务单元进行融合,而要实现落地,只有依靠技术。

  比如盒马鲜生,从选址,到品类,再到配送,整个运转背后均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菜鸟物流更不用多说,其建立之初本身就是一个智能物流网,大量的科技应用其中。而这就意味着,随着阿里生态边界的不断扩张,业务深度的不断加深,势必需要更多地创新性人才。同样,在技术运营之外,管理如此庞大的创新性业务,也需要管理、行政、运营、市场等等各方面的人才与之匹配。

  财报的数据源于业务的增长,而业务的增长则有赖于人才效能的发挥,尤其对于互联网这一的轻资产行业,人才是最核心资产。从这份财报也可以看出,人才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首先是核心电商业务,在如此大基数基础上依然能够获得61%的增速;同时,以进口业务、盒马鲜生和银泰百货为核心的新零售业务(中国零售业务-其他)收入更是增长超过340%。

  无论是业务逻辑,还是人才战略落地的业绩结果,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再好的概念,再庞大的生态布局,尤其处于创新时期的变革,最终还要依靠人才,依靠团队来推动成型、成长、成熟。

  重赏人才就是制胜未来

  如果说,阿里已有业务的发展需要人才跟进,那么,对于一家宣称做102年的企业而言,对于未来的布局,就更加需要对人才的重视。这也是阿里和马云高瞻远瞩的地方。

  互联网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基于互联网诞生的业务模式留下的空间也在逐步趋缩小,衣食住行几乎全被覆盖。那么未来,需要更多的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因此,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区块链、芯片,甚至大脑科学等等以前只存在于实验室的的技术正在加速与产业结合。而这些前沿技术,对于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毕竟科学家在世界上仍然属于少数。

  这波科技大潮下,阿里已经一骑绝尘。2017年阿里宣布成立达摩院,并同时宣布此后3年内阿里巴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阿里巴巴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而能够一口气公布如此多前沿技术的研发,背后正是阿里向全球人才发出邀请函。量子计算领域顶级科学家施尧耘和马里奥·塞格德、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世界级专家王刚等顶尖科学家近年来相继加入阿里巴巴。

  截至2018年8月,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工程师(技术产品岗员工)占员工总数的51%,一大批年轻科技人才在阿里巴巴生态中成长起来。其中既有顶尖学历人才,硕士以上工程师占比46%,博士及博士后占比4%。

  从目前来看,部分技术可能无法短期内产生收益,反而耗费巨头资源。但是对于未来而言,却是制胜的关键。阿里的诞生本身就是这一逻辑的最佳实证,华为、中兴更是当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国际化人才战略。财报中也提到了泰国、印尼、欧美等全球各地区的业务。据首席观察团了解,在当地,阿里在人才方面同样不惜重金,引入人才,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外籍员工中,来自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人数最多。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化自己的人才结构,并且年龄结构年轻化,员工平均年龄31.5岁。

  或许,此前我们都认为像阿里这样的巨头,人才引进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此次财报中透露的如此大规模,如此庞大人才激励成本,已经说明,在全球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在未来制胜的法则正在向人才倾斜,谁掌握了人才,谁才有可能掌握核心科技,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矗立潮头。

  首席观察团

  您可在今日头条、百家号、虎嗅、搜狐新闻app、腾讯新闻app、天天快报app、新浪新闻app、钛媒体、蓝鲸TMT等媒体平台同步阅读。首席观察团同时也是WeMedia成员之一,覆盖读者超过1000万。转载必须注明来自【首席观察团】。

上一篇:科比的经典战役,81分的屠龙经典,60分的谢幕之战
下一篇:中国一哥拒绝逆转!丁俊晖轰出单杆116分,下一轮将战奥沙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