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没有无症状感染者?第一波感染高峰来了!绵阳、南充等多地中小学调整教学安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8
手机版

  身边的新冠感染者越来越多,有个未解之谜出现了:

  之前听说,奥密克戎毒力降低,大多数人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但疫情开始后,大家感受到的实际情况却是:身边感染的人都是有症状的,什么发烧、咳嗽、流鼻涕、全身疼都占满了。

  网上有种说法认为,是「无症状」的定义不同:只要没有肺炎,发烧咳嗽都叫「无症状」。

  

  错!其实临床上的「无症状」,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症状。任何发烧、咳嗽、疼痛、乏力……都不算无症状。

  那该怎么解释「之前听说有很多无症状,但身边人都在发烧」的现象呢?

  这就要从「曾经」和「现在」,两个维度来解答。

  为什么我们曾经认为

  感染后有很多「无症状」?

  最关键的原因是:之前的大规模核酸,更容易找到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感染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能更准确的找到他们,减少遗漏。

  但大规模核酸,可能造成无症状感染的比例偏高:

  有些人测出核酸阳性时,症状还没出现。症状出现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发现时可能处于症状前期,确实「没症状」;

  有些人病毒少症状轻,以为自己「无症状」。普筛之下,有些人病毒载量低,核酸 CT 值相对高,本身没有任何不舒服,不检测根本不知道,但是按照标准来说也算阳了(这个 CT 值的样本在快速抗原上几乎都不会出现两道杠);

  一些地方感染人数爆发增长,存量病例太多,医疗资源不足以及时分流,就算作无症状。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那相对准确的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到底是多少呢?

  一些血清学研究能帮我们了解。也就是在打过 mRNA 疫苗的国家,随机检测新冠病毒的 N 蛋白抗体,不管自己感觉有没有病过,只要能检测到就是曾经阳过。

  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大约是 40%。有些研究会更高。

  据之前去广州某方舱支援的同学的观察,她们方舱大概有 30%~50% 的感染者,确实全程没有任何不舒服(不过这只能代表这一个方舱在一段时间的观察情况)。

  可为啥身边感染的人感觉都在发烧,没有看到无症状?

  为什么现在身边感染的人

  个个都在发烧?

  因为疫情和政策变化后,无症状感染者更难发现了。

  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不再进行全民检测,一个是「身边统计学」。

  首先,不再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后,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当前的情况是,有症状的人才会去检测(快速抗原),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阳了。没有症状的人,主动检测的概率大幅降低。

  而快速抗原检测也有影响。病毒的载量、操作规范性等,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度。有一些感染者快速抗原显示阴性,但他们如果做核酸,其实已经阳了。

  这就造成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已经阳过了,却还以为自己没感染。

  其次,「身边统计学」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发烧的人。

  身边统计学指的是「身边即世界」,许多人的看法有失偏颇,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容易看到的那部分。

  例如,新冠感染症状严重的人,通常会告诉别人自己病了,做好各种工作交接,避免耽误事情;还有不少会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症状、体验、处理方法,有更多的讨论和传播。

  而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人,工作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也没啥可分享的经验感受,别人也看不出来……

  研究数据说有 40% 的人没症状,但我们看到身边和网上的感染者好像个个都在发烧。这就是科研结果和身边统计学的不同。

  最准确的自然是设计规范、经过严格医学统计的科研结果,但大家更感同身受的,往往是身边统计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身边统计学对大家来说才是「真实世界研究」。

  而这种差异,很可能会产生疑惑,甚至造成错误和问题。

  我们要把「无症状」问题讨论清楚,是希望避免在现在的状况下,对医疗系统造成进一步冲击。

  比如在「多数都是无症状」甚至「90% 无症状」的宣传影响下,一些感染者一旦发现自己发烧超过 39℃ 就可能非常担心,以为自己重症了,立即跑去医院就诊。这会加重医疗系统负担,对于感染者也意义不大。

  公共卫生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社会可以用于延长生命、改善健康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同的经济成本下,设计良好的公共卫生对策,可以为更多的人带来更有质量的生存时间。

  我们应该将医疗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人群,比如高龄老年人(80 岁+)、低龄婴幼儿(3 岁以下)、孕产妇、具有多种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的患者以及急重症患者。

  对于个人而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家里适当备药和快速抗原。万一感染,正确用药,好好休息多喝水,大多数感染者都会在较短时间内康复。

  第一波感染高峰来了!

  阳过后会二次感染吗?

  第一波感染高峰来了。

  这一周一来,明显感觉身边的“阳了”的人越来越多。

  有大数据专家对各省第一波感染高峰时间进行了预测:

  (预测仅供参考)

  

  无论是数据,还是周遭的变化,都在重复一个我们必须马上接受的事实: 感染高峰来了,立刻做好防护,保护好家里的老幼小!

  专家预测,最终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谁能自信地认为自己是那侥幸的20%~10%?

  多地中小学调整教学安排

  12月17日,上海教育发布中小学教育教学调整安排。12月19日起,除初三、高三年级外,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

  

  -福州-

  12月14日,福州教育公众号连夜发布调整学期工作的通知。12月17日开始,中小学陆续开始放寒假。

  

  -四川省绵阳-

  12月13日,四川绵阳市宣布:除高三外,全体学生转线上自学。

  即日起至期末,全体学校,包含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高一和高二年级、中职学校全体学生转线上自学!高三毕业生按照自愿原则,以线下教学为主,以下为官方通知文件:

  

  -四川省南充-

  南充市2022—2023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取消期末考试,初中延期举行(具体时间待定)。

  

  成都中小学会提前放假吗?

  想让孩子近几天居家学习,可以吗?

  班上多数同学都请假了,能不能线上教学?

  成都教育发布官方解答了家长们关心的问题。

  详情查看:

  总的说来,成都 目前还没有通知提前放寒假 ,中小学实行“线下+线上”同步课堂教学,家长可以自愿选择居家线上学习或到校学校。

  班级 多数学生不能返校学习的 ,学校可根据实际安排整班开展线上教学。

  学科教师出现发热等症状不能返校教学的,由学校教务处协调调课或代课,如出现多数教师因病不能正常开展线下教学的,将及时调整为线上教学,或有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至于后面会不会提前放寒假?

  成都市教育局给出的回复是:将密切关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员工健康状况,结合不同学段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工作安排。

  “过年还能回家吗?会不会被传染,或者把病毒带回去给老家的父母啊?” “我自己感染了没事,可是孩子还小......”

  近日,张伯礼院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今年大概率是个团圆年”。

  

  2021年2月23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伯礼院士在给患者把脉、问诊。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张伯礼院士说:

  “团圆是中国人对春节最大的期盼,将心比心,将疫情防控工作与暖心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也是我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的方向。在疫情新形势下,相信疫情防控部门和各地政府也都在未雨绸缪,因地制宜制定返乡政策,今年大概率是个团圆年。但春运人员迁徙传播风险较高,相关准备工作仍需加强,个人防疫意识和措施切不可放松。”

  同样的问题,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作出了回应:

  钟南山院士说:

  “2023年春节还采用就地过年办法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要加强准备工作。我建议准备回家的人要加强疫苗接种,就算得了新冠也不会很重。”

  “打了加强针以后,一般两周就起效了。这样对春节春运期间百姓回家大量人群迁移时,防止大规模传播有很大的好处。在全国加强疫苗接种刻不容缓,特别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阳过之后,会第二次感染吗?

  “二次感染新冠会更严重吗?

  “阳过一次后多久可能再阳”……

  连日来,随着国内新冠感染者大幅增多,网络上关于新冠二次感染的各种讨论也备受关注。

  一些网友态度乐观,认为“迟早要感染,不如早阳早好”;也有网友认为,新冠会造成反复感染,“最好在爆发期内自我隔离”。

  

  针对网友所关心的“反复感染”“感染加重”等热门话题,“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万谟彬。

  1、什么是新冠二次感染?

  答:通常来讲,新冠二次感染(再次感染)是指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康复之后又再次被感染的情况。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以下简称奥密克戎),会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仍有二次感染的可能。

  2、为什么会出现二次感染?

  答:万谟彬指出,出现二次感染或者重复感染,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

  首先是自体原因,比如距离上一次接种疫苗的时间过长(超过半年甚至一年),身体内的抗体含量持续下降;又或者是 上一次感染属于轻症或无症状,体内产生的抗体含量相对较少 ;还有一部分人, 本身免疫力低下,或者免疫系统有疾病,也容易出现二次感染 。

  其次是病毒原因,目前 新冠病毒变异速度很快 ,以此轮奥密克戎为例,人体对奥密克戎不同亚型难以建立全面的免疫屏障,在感染了奥密克戎某个亚型之后,仍有可能感染奥密克戎的另一种毒株。今年四月份就有外媒报道, 西班牙一名医护人员在短短20天内二次感染新冠(不同毒株) ,这被认为是新冠暴发以来两次感染时间间隔最短的一次。

  3、二次感染和复阳如何区分?

  答:一些新冠感染者,在病愈核酸转阴后,再次核酸仍可能是阳性,这类情况到底属于二次感染还是复阳,有两个判断指标:

  首先看时间。 在感染初期,确诊者出现复阳机会较高,一般来说,感染后首3个月的复阳机会最高,大概有1%至2%的可能性。

  其次,看病毒量(病毒量越低,CT值越高)。就复阳的案例来说,患者的病毒量都比较低,大部分患者的CT值均为35以上。而二次感染的患者,病毒量相对较高,CT值低于35。

  4、奥密克戎更容易重复感染吗?

  答:万谟彬认为,确实有些传染病感染后,身体会利用之前形成的免疫机制进行自我防护,不会轻易再感染。但新冠病毒不会终身免疫,且不同毒株导致感染多次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

  今年3月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卡塔尔校区)的学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评估了新完病毒既往感染所带来的保护力。研究发现,在感染270天后,对于预防再次感染不同变异体的保护力分别为:阿尔法毒株90.2%,贝塔毒株85.7%,德尔塔毒株92%,奥密克戎毒株56%。显然,与德尔塔及之前的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再次感染。不过,尽管如此,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仍旧很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近日表示,在11月份,香港本地社区确诊个案中,约4%疑为“二次感染”。

  5、感染康复后抗体能维持多久?

  答: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获得针对该毒株的免疫力一般可持续半年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表示,国外资料显示,不管有无症状,一旦一个人感染了奥密克戎,有78%的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引述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指出,目前虽然尚未有证据显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感染而衍生免疫的具体时间,但根据先前变异病毒株的情况,免疫时间预计将持续至少90天。

  万谟彬认为,一般人距离上次确诊的时间少于3个月,出现二次感染的几率比较低。但不排除一些年老、体弱、重病患者,均有在3个月内出现二次感染的风险,也不排除在短时间内感染新型变异毒株的情况。

  6、二次感染的症状会更严重吗?

  答:关于二次感染的症状,国外有过两组研究数据,一组来自前文提及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研究指出,无论新冠病毒如何变异,前一次感染产生的抗体,可以明显降低后一次感染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另一组来自《自然医学杂志》。研究表明,与仅感染过一次的患者相比,无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再次感染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包括肺部、心血管、糖尿病、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对此,万谟彬认为,二次感染后的情况要根据个人当时的免疫力和病毒的强弱程度来考量。一般而言,二次感染与首次感染的病症没有太大分别,如果感染了同一个亚型的病毒,二次感染症状是会低于首次感染,而从病毒的发展规律来看,奥密克戎的致病率会越来越低。

  7、哪些人更容易反复感染?

  答:万谟彬表示,有3类人较容易反复感染,包括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较差的人群。这几类人群不仅容易反复感染,还有可能出现重症风险。

  8、二次感染后,感染者的传染性会变弱吗?

  答:新冠感染者的传染性与多重因素相关联, 不会因为是二次感染或者反复感染而导致传染性变强或是变弱 。多重因素包括病毒数量、病毒浓度、病毒活性等。通常,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量、病毒浓度和病毒活性与其传染性成正向相关。

  9、感染康复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答:治愈的新冠确诊患者出院、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后仍然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接种疫苗、佩戴口罩、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以及尽量避免处于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室内空间,仍是防止反复感染的有效方法。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增加营养,尤其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坚持锻炼身体,保证良好的心态,提高机体免疫力。

  万谟彬强调,再次感染的风险,以及感染后的症状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包括变异体的变化、疫苗接种情况和既往的身体基础情况等。确实有小部分感染者再次感染后风险更高,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需要太过担心再次感染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受访专家:上海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万谟彬)

  来源: 素材来源新华社、封面新闻、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丁香医生,本文只做为分享。

上一篇:全国公安民警辅警 “防疫指南”准备好了,请务必做好防护!
下一篇:市疾控中心:不建议佩戴防晒口罩,室内或近距离接触应使用N95、KN95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