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彝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三版)!这些方子快收藏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8
手机版

  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彝医药

  防治方案

  (试行第三版)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奥密克戎毒株已成为主要流行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临床表现呈现新的特点,且治疗经验和治疗手段进一步丰富。

  为加强中西医协同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挥中彝医民族医药参与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优势,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五版)》等有关文件,在总结楚雄州前阶段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目前地域、气候、季节、人群特点和彝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州卫生健康委组织州级中彝医药专家对《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彝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形成《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彝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三版)》。

  

  一、预防方案

  (一)基础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注意保暖,避免感受疫疠之气;重视手卫生,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离,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尽量远离人多且密闭的环境如超市、商场、生鲜市场等;咳嗽和打喷嚏时请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2.起居有常,按时作息

  保证睡眠充足,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

  3.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食生冷,少吃辛辣、香燥食物;不吃未经检疫的食物,注意生食和熟食的刀具、菜板分开使用;适当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导引养生功、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保健体育运动方法。

  4.保持心态,积极乐观

  科学认知新冠疫情,适当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乐观向上,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身体免疫力。

  5.做好防护,及时就诊

  在疫情期间,如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腹泻等“十大症状”者,要在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情况下,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二)药物预防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相关措施的优化调整,防感染、保健康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需求。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提升自身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愿望,发挥中彝医药防病治未病,整体调理的优势,楚雄州中医医院专家团队根据全国各家医院的抗疫经验,结合楚雄地域气候、季节、人群特点和彝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经验,针对健康人群推出“增强免疫力”、“调理脏腑功能”等功效的预防新冠肺炎大锅药,本着“愿服尽服”的原则,有序开展院前预防工作。

  ■处方1:通用方

  【药物组成】黄芪9g、炒白术12g、防风3g、北沙参6g、野坝子(或紫苏叶)6g、梁王茶(或菊花)3g、桔梗3g、甘草3g。

  【功用】益气固表、润肺利咽。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增强体质。平素易乏力出汗、受寒容易感冒者更适合。

  ■处方2:运气方(该方由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所拟壬寅年冬季防疫方加味)

  【药物组成】桑叶6g、菊花3g、桔梗3g、甘草3g、北五味子3g、生枣仁6g、炮姜3g、柴胡6g、藿香6g、紫苏叶6g。

  【功用】清肝润肺,化湿和中。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调理脏腑功能。平素易口干咽燥、干咳、眼干涩、腹胀者更适合。

  ■ 煎煮方法

  1.煎药用具:推荐使用砂锅、搪瓷、玻璃器、不锈钢器具,忌用铁、铝、铜器。

  2.先将中药用冷水浸泡45-60分钟,加水量一般超过药面2-3厘米。

  3.(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15分钟左右,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15分钟左右,倒出;将两次药液混匀,当日服用。如医院代煎袋装,放冰箱冷藏,7日内服用。

  

  ■ 服用剂量

  12岁以上及成人一次服100ml,8-12岁儿童一次服60ml,5-8岁儿童一次服40ml,3-5岁儿童,一次20ml,每人每日三次,三餐饭后半小时温服,共连续服用三日。

  ■服用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忌用酸、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有慢性心肺肝肾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建议服用;

  3.三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老人请专业人员开方,个体调养:

  4.孕期及哺乳期不建议服用:

  5.以上方法仅作为调理、预防使用,如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请到医院作进一步诊疗;

  6.如服用过程中有不适及时停药。

  (三)艾灸扶正气

  选择穴位如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肺腧等行麦粒灸或隔姜灸。

  

  (四)外用熏蒸药净化周围环境

  侧柏叶、桉树叶各适量,水煮或火烧蒸熏或香薰。

  (五)佩戴香囊药包

  红樟木6g、藿香6g、地草果6g、菖蒲6g、艾叶6g、桂皮3g、陈皮3g。

  【用法】以上药物碎粗粉,装透气棉布袋,随身佩戴,常用鼻闻之。

  

  二、治疗方案

  本病属彝医“毒邪”疾病范畴,为天地间之“疫毒”所致,清浊二气逆乱,毒邪侵袭脏腑。其毒主要为风毒、火毒、湿毒、风火夹瘀毒,现阶段兼夹有“风、寒”邪致病特点。彝医毒邪学说认为,五行化生五种乖戾毒气所致的风毒、热毒、燥毒、寒毒、湿毒五毒,是很多疾病的发病因素,楚雄地区根据病情、当地气候、饮食、民族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三因制宜,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一)医学观察期

  (无症状感染者)

  ■ 五气防感方

  【功效】益气固表,润肺健脾。

  【适宜人群】适用于普通人无症状感染者。

  【基础方剂】五气防感方

  五气朝阳草15g、鸡根15g、野坝子6g、大发表5g、满山香10g、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紫苏叶10g、北沙参12g、桔梗10g、山银花5g、芦根15g、樟木根10g、石菖蒲10g、生姜10g、藿香5g。

  【煎服法】一日1剂,冷水浸泡30-60分钟,煎煮3次,每次煎煮30分钟,日服3次,每次100ml,饭前温服,如有脘腹不适、恶心欲呕者建议饭后温服。

  【处方加减】

  (1)素体偏寒,手足冷者:生姜加倍,可酌情加桂枝、小红参、香薷等。

  (2)素体偏热,易咽干咽痛者:可酌情加鱼腥草、野菊花、石椒草、臭灵丹、红藤、贯众等。

  (3)素体偏燥,易口干咽燥者:可酌情加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等。

  (4)素体脾虚,易腹胀便溏者:可酌情加苍术、豆蔻、木香等。

  (注:儿童根据年龄、体重酌情减量,孕妇及婴幼儿慎用)

  

  (二)临床治疗期

  (确诊病例)

  ■处方1:清肺排毒方

  【功效】宣肺化痰,祛湿排毒。

  【适用范围】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基础方剂】清肺排毒汤

  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先煎15~30g、炙甘草6g、桂枝9g、茯苓15g、白术9g、猪苓9g、泽泻9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陈皮6g、藿香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

  【服法】一日1剂,早晚各一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3剂一个疗程。

  (注:1.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石膏用量;2.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3.孕妇忌用。)

  ■处方2:化疫解毒方

  【功效】解表降浊,清瘟解毒。

  【主治】用于治疗毒邪侵袭肺卫证,症见:发热或畏寒高热,肌肉关节酸痛,肢体乏力,食欲减退,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口苦,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基础方剂】化疫解毒方

  野拔子15g、透骨草10g、樟木根10g、石菖蒲10g、青蒿10g、马鞭草10g、粉葛15g、桑叶10g、芦根20、秧草20g、天冬10g、梁王茶20g、白茅根20g、川木通6、芒种花9g、鸡矢藤20g、大蓟15g、虎杖15g、忍冬藤20g、仙鹤草12g、夏枯草15g。

  【煎服法】一日1剂,冷水浸泡30-60分钟,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日服3次,每次100ml,饭前温服,如有脘腹不适、恶心欲呕者建议饭后温服。

  【处方加减】可酌情加用铜锤威灵仙、千颗米、香疙瘩等。

  【针灸治疗推荐穴位】合谷、后溪、阴陵泉、太溪、肺俞、 脾俞。

  【针刺方法】每次选择 3个穴位,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处方3:化浊散毒方

  【功效】辛温散毒,化浊益肺。

  【主治】用于寒湿浊毒证,症见恶寒发热或无热,或干咳,或咽痛,疲倦乏力,胸闷、脘痞,腹胀,便溏,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腻或厚腻。

  【基础方剂】化浊散毒方

  石椒草10g、土麻黄15g、玉带草15g、千针万线草15g、小红参9g、鸡根20g、泡参10g、鹿衔草15g、土党参15g、南板蓝根10g、金荞麦15g、万寿竹15g、通关藤15g、马鞭草10g、细辛3g、藿香15g、佩兰15g、生姜10g。

  【煎服法】一日1剂,冷水浸泡30-60分钟,煎煮3次,首次煎煮1小时,后每次煎煮30分钟,日服3次,每次100ml,饭前温服,如有脘腹不适、恶心欲呕者建议饭后温服。

  【处方加减】

  (1)乏力,呕恶,纳呆,便溏,舌质淡胖齿痕或淡,苔白腻,脉濡或滑,加黄芪15g、炒白术15g、野拔子10g。

  (2)便溏或大便干结等消化道症状者,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加金荞麦30g、黄芩15g、蜘蛛香10g。

  【针灸治疗推荐穴位】内关、孔最、曲池、气海、阴陵泉、中脘。

  【针刺方法】每次选择3个穴位,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处方4:滇治3号方

  【功效】清热解毒,宣肺开闭。

  【主治】发热,乏力,咳嗽,或有黄痰,胸闷,气促。舌质红或暗,苔黄,脉数。

  【基础方剂】滇治3号方

  金荞麦20 g、蜘蛛香10g、柴胡15~30 g、麻黄10g、生石膏(先煎)30g、黄芩15g、虎杖10g、马鞭草15g、射干10g、浙贝母15g、玄参10g、生地30g、桔梗10g、野拔子10g、槟榔10g、生大黄(后下)5g、甘草10g。

  【煎服法】一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处方加减】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30g、麦冬30g。

  

  (三)恢复期

  ■齐苏化毒方

  【功效】扶正祛邪,清热化毒。

  【主治】用于正虚邪实证,症状: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纳呆、呕吐、尿频、尿赤等。

  【基础方剂】齐苏化毒方

  西洋参7.5g、黄芪10g、白术10g、鸡根10g、五气朝阳草7.5g、黄精7.5g、小红参7.5g、通关藤7.5g、黄芩7.5g、山银花5g、甘草5g。

  【煎服法】一日1剂,冷水浸泡30-60分钟,煎煮3次,首次煎煮1小时,后每次煎煮30分钟,每次100ml,饭前温服,如有脘腹不适、恶心欲呕者建议饭后温服。

  【处方加减】

  (1)气短,乏力,自汗,微咳,咽干明显,加连翘15g、滇金银花15g、炒白术15g。

  (2)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咽干口燥,汗多心悸,舌质红,少苔乏津,脉虚细,加当归10g、生地黄12g、麦冬15g、五味子3g。

  (3)气短,乏力,纳呆,便溏,情绪焦躁,舌质淡,苔薄,脉细弦,加柴胡12g、白芍15g、云苓15g、炒白术15g、炒神曲15g。

  【针灸治疗推荐穴位】足三里(艾灸)、百会、太溪。

  【针刺方法】选以上穴位,针刺平补平泻,留针 30 分钟,每日一次。

  【隔物灸贴取穴】大椎、肺俞、脾俞、孔最,每次贴敷40分钟,每日一次。

  

  (四)中成药

  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辨证使用。为满足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制剂的应急使用,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复方银翘解毒胶囊、彝咽舒合剂、化疫解毒合剂、甘草合剂、清火栀麦胶囊等院内制剂,可在云南省定点医疗救治医院直接调剂使用。

  

  (五)儿童用中彝医防治建议方案

  根据儿童生理病理及患病特点的特殊性,以及楚雄地理气候特点,参照全国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五版)》特制定此诊疗方案,供楚雄州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预防临床参考。

  ■ 中彝医药物治疗

  (1)预防用药

  【推荐处方】彝岭小儿扶正汤

  【推荐方药】黄芪10g、防风5g、白术10g、藿香10g、荷叶10g、紫草10g、生甘草5g、大枣5g 、芦根6g、莱菔子6g。

  【煎法】冷水浸泡20分钟,水煎20-30分钟,连用5天。

  【用法】6月-1岁,10ml/次,3次/日;1-3岁,20ml/次,3次/日;3-6岁,50ml/次,3次/日;>6岁,80-100ml/次,3次/日。

  (2)轻型、普通型

  【临床表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咽干、鼻塞、流涕,嗅味觉减退或消失,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或有低热,头痛,纳食正常,全身肌痛、结膜炎、呕吐、腹痛、腹泻,无明显嗅觉。咽红,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腻,脉浮。

  【推荐处方】彝岭小儿解毒汤

  【推荐方药】金银花8g、连翘10g、槟榔10g、厚朴5g、草果5g、黄芩8克、甘草5克、前胡10g、羌活10g、藿香10g、芦根10g、柴胡10g、桔梗10g、陈皮8g。

  【煎法】冷水浸泡20分钟,水煎20-30分钟,连用5天。

  【用法】6月-1岁,10ml/次,3次/日;1-3岁,20ml/次,3次/日;3-6岁,50ml/次,3次/日;>6岁,80-100ml/次,3次/日。

  

  ■ 中医特色疗法

  可采用穴位贴、耳穴压豆、小儿清解洗剂等中医适宜技术。同时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促进恢复。

  (1)穴位贴敷

  发热者:釜底抽薪膏

  【组方】吴茱萸15g、胡黄连9g、大黄9g、生南星15g等,按照上述比例配制,贴双涌泉穴,每次4~6小时,一日一次,连续4~8天,下同。

  热咳者:咳喘1号

  【组方】桃仁20g、杏仁20g、栀子10g、生南星10g、鱼腥草10g等,按照上述比例配制,贴膻中穴。

  寒咳者:咳喘2号

  【组方】麻黄20g、白果仁20g、细辛6g、五味子10g等,按照上述比例配制,贴膻中穴。

  呕吐者或咳嗽痰多者:吴矾膏

  【组方】吴茱萸10g、白矾10g等,按照上述比例配制,贴双涌泉穴。

  (2)耳穴压豆

  王不留行籽贴在6mm×6mm方块胶布的中央,然后用镊子夹胶布的边取胶贴在已消毒的选好的耳穴上,咳嗽者压肺、胃、大肠,发热者压交感、肺、胃。

  注意:每次贴压时间为5~7天,每次用1侧耳穴,两耳交替使用,嘱贴敷期间每日自行按压2~3次。

  (3)中药洗浴

  小儿清解洗剂(儿科专科制剂)250ml兑水泡浴10-20分钟,每天1次,主要针对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外感表证儿童。洗浴过程中注意注意水温,避免烫伤或水温过低受凉。

  (4)小儿捏脊

  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小儿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然后将制作好的彝药制剂涂在脊柱两侧,做上下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运动,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机体气血,引邪外出,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作用。每次5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高热、心脏病或出血倾向、过敏、背脊皮肤有炎症、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儿禁用,体质虚弱、意识障碍患儿不适宜捏脊。操作者操作前修剪指甲,操作时注意患儿保暖,捏脊力度根据患儿耐受程度应柔和、适中,治疗结束后12小时避免沐浴,以免受寒。

  来源:“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公众号

上一篇:史上最值得怀念的9款经典手机,5款来自诺基亚
下一篇:战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