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8种病害+6种虫害图谱,看得一清二楚!(附防治技术)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8
手机版

  一文拿在手,小麦病虫害发生,不用再发愁。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发生的8种病害+6种虫害图谱,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

  小麦赤霉病

  俗称“烂麦头”

  

  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也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

  表现症状: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

  

  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粒里含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在小麦扬花期的时候,要少浇一些水,浇水太多也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发生。

  (3)药剂处理:

  比较有效的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最适合喷药的时期是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

  2

  小麦白粉病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危害症状: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防治药剂:

  药剂选择:

  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这类药效果很好,但容易出现抗药性。

  三唑类(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这类药效果也好,不过不太稳定,可用于发生初期或未发生时期。

  嘧菌酯、醚菌酯效果近两年来效果不错。

  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用药较好,之后再用,效果不太好。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

  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秆锈病▼

  

  有比较形象说法来区分3种锈病说: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

  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生成黑色的孢子堆。该病危害小麦会影响它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戊唑醇、烯唑醇这些效果都很好

  (3)若大发生,除对发病严重的麦田及时防治外,还要施药剂防治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以控制病害的蔓延,减轻损失。

  4

  小麦叶枯病

  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

  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

  

  初发病,叶片上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

  

  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小麦黄斑叶枯病▼

  

  防治措施:

  (1)控制灌水,雨后还要及时排水。

  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

  (2)种子处理,用福美双或三唑酮·多菌灵双进行拌种,预防病害。

  (3)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田间开始发病时,可选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预防和防治:百菌清+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氟硅唑、异菌脲等。

  5

  小麦纹枯病

  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

  

  危害症状: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烂芽(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病苗枯死

  (多发生在3~4叶期,发病初期第一叶鞘上出现灰褐色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致使病苗枯死。)

  枯死▼

  

  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花秆▼

  

  枯株白穗

  (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形成灰褐色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水分、养分丧失过多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白穗▼

  

  药剂防治:

  防治小麦纹枯病,时间很重要,应掌握在小麦拔节前后、纹枯病初发时用药。

  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剂。

  6

  小麦黑穗病

  主要有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穗(粉)病。

  症状表现:

  (1)小麦散黑穗病

  发病初,穗外有一层灰色薄膜,里边充满黑粉。

  抽穗后,薄膜破裂,黑粉飞散。

  

  (2)小麦腥黑穗病

  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

  

  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3)小麦秆黑粉病

  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

  

  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工作。

  (2)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

  可选择药剂有三唑醇、烯唑醇等。

  7

  小麦根腐病

  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

  

  危害表现: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

  

  防治措施: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栽培防病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控制苗期根腐病的关键是麦田不能连作,可与亚麻、马铃薯、油菜及豆科植物等作物轮作换茬。

  (3)药剂浸种。用退菌特,浸种24?36小时,防效在80%以上。

  (4)喷药防治

  第一次,在小麦扬花期喷洒丙环唑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第二次,在小麦灌浆期至乳熟初期喷洒福美双,间隔 15天。或者用三唑酮也能有效控制该病害。

  8

  小麦全蚀病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危害症状:

  

  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形成“白穗”。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2)对种子进行处理,用苯醚甲环唑、硅噻菌胺等药剂。

  1

  小麦蚜虫

  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

  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危害表现:

  

  防治措施:

  (1)利用天敌

  注意改进施药技术,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药剂,减少用药次数和数量,保护天敌免受伤害。当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可不用药防治。

  (2)药剂防治

  主要是防治穗期麦蚜。在小麦拔节后,每3-5天到麦田随即抽取50-100株,调查蚜虫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在1:150以上时,即需防治。可亩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

  2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危害表现: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药剂防治:

  吸浆虫防治最佳时间:在拔节以后到孕穗期。吸浆虫蛹时期,可以通过撒药土来防治。抽穗扬花期防治时,时间要把握好,选时效性长一点的杀虫剂,比如功夫菊酯+吡虫啉要好一点,并且兼治蚜虫。

  3

  麦蜘蛛(又叫红蜘蛛)

  麦蜘蛛危害后,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防治药剂:

  阿维菌素、吡虫啉、哒螨灵、三唑锡。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4

  小麦叶蜂

  

  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只危害叶片,并且取食的时候,它的口就像刀一样,把叶片一块一块非常整齐的咬下来。

  

  防治措施:

  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小麦造成太大危害,所以一般不用药去打它。小麦在返青以后,尤其是拔节期生长是最快的,叶片非常多,吃两口无所谓。但是要注意量太大了,就要打药,它的抗药性不是特别强,一般的杀虫剂就可以。

  5

  胞囊线虫

  

  危害特征:

  

  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

  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为害,致使根系腐烂。

  防治措施:

  (1)选用耐病、抗病品种;

  (2)改善耕作制度,与其他禾谷类隔年或3年轮作。

  (3)化学防治:可在小麦播种期用阿维菌素、噻唑膦、克线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6

  小麦金针虫

  症状表现:

  幼虫在土中取食播下的种子,萌出的幼芽,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

  

  

  防治措施:

  (1)拌种或土壤处理

  使用含吡虫啉、噻虫嗪成分的拌种剂拌种或使用噻虫嗪、吡虫啉成分的颗粒剂种植时进行土壤处理。

  (2)灌根处理或喷雾

  虫害发生后使用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灌根处理或将喷雾器喷头拧掉,直接对着根部喷施。

  来源:农极客植保图谱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上一篇:退烧药“安乃近”,为什么被多国禁用了?医生:副作用就是原因
下一篇:春节还用就地过年吗?复学复课如何开展?钟南山解答这些焦点问题(老师家长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