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疫情中赚钱了?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9
手机版

  本期音频10:54来自键客行今年环球基金的马克借疫情发了笔大财,用的还是黑天鹅那一套,大量购买便宜的看空期权,赌市场的下跌,一季度就赚了41倍。

  推荐一本他写的书《Safe Haven: Investing for Financial Storms》,翻译过来是《避风港:为了金融风暴的投资》,这书好像是2018年底出的,目前还没有中文版,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也算是对之前那个黑天鹅视频的一个补充吧。

  咱们现在玩一个最简单的扔硬币猜正反游戏,赢了翻一番,输了赔光,你玩不玩呢?我估计你不会玩的,因为风险太大了。

  但是如果规则改一改呢?赢了还是给你本金翻番儿,但是输了不用全赔光,只需要赔我一半就行了,这你玩不玩?

  哎,多好的事儿呀!赢了赚100%,输了只赔50%。但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虽然表面上确实是有100%-50%=50%的差值,看着是挣钱了,但实际上并不会带来任何收益,只不过就是把你的本金不断的乘以2除以2乘以2除以2……就这么来来回回的循环,根据乘法交换律,无论你再怎么折腾,最后的综合收益都是0。

  这就是加法和乘法的区别,尽管我们能用加减法计算出,两年的算术平均回报率为(100%-50%)/2=25%,但实际上是一毛没挣,为啥?

  因为利润都被“波动”抵消了,亏了50%需要涨100%才能涨回来,其中因为波动而损失的差值,就叫“波动税”,这也是马克《避风港》这本书中最核心的概念。

  今年的疫情里还有一个明星基金,就是那个雷·达里奥的桥水基金,只不过这次是以反面教材的形式出现,原则了好多年成债务危机了,它的风险平价策略经此一役也给人诟病不少。

  传统的逻辑认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配置多种相关性较低的资产,比如配置一定量的债券,我们就可以抵消部分股票带来的波动率,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收益的降低,于是就只能通过不断加杠杆来维持收益率。

  马克就嘲讽过这种策略,他觉得搞这么麻烦,无非就是把集中型风险转化成杠杆型风险,拆了东墙补西墙,虽然平时没啥问题,但是一旦遇到全球疫情这类的黑天鹅事件,那就是一损俱损、泥沙俱下,所有资产一齐下跌,这时候你加的杠杆就成了损失的放大器。

  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亏损”,你亏的越多,需要支付的 “波动税”也越多,这正是“复利”最大的杀手,而不亏损,或者说不承受巨大的损失,这连巴菲特本人都很难做到。

  针对这个情况, “黑天鹅派”的想法是:

  既然我们避免不了风险,那干脆就不要避免了,直接就把风险“本身”做成“收益”。

  咱们还是先回到“黑天鹅”这个概念。

  “黑天鹅”事件并非我们单纯认为的“小概率事件”,事实上黑天鹅发生的概率并不小,只是我们“觉得”它小而已,这种对概率的“误判”才是黑天鹅的本质。

  (这也是为什么买彩票不算黑天鹅,因为彩票的概率和期望是确定的,并不会误判)

  我们平时习惯用“正态分布”去套一些模型(如下图所示),比如身高,2米以上的姚明和几十公分的矮子都很难见到,大多数人都是集中在一米五到一米九之间,也就是图中两个σ中间那部分。

  但是实际的经济规律并非如此,图形两侧的尾部(虚线部分)衰减速率很低,有时候甚至是不连续的,这就是“肥尾效应”,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极端事件发生的情况“也挺多”。

  例如这次美股的连续熔断,按照理论推算,应该是百万年一遇的,我们根本不会去想这个事情的,做梦都想不到。但是由于肥尾效应的存在,它就是发生了,其造成的损失和发生的概率并不符合原本的曲线,这种收益和概率的不对称性就是“黑天鹅派”的赚钱秘诀。

  谁也不会为了百万年一遇的事情去买保险,这是绝对的浪费。

  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并非百万年一遇,而是3年一遇,5年一遇呢?

  这还浪费吗?

  实际上这种不对称性,或者说是,对于小概率事件的误判是非常常见的。

  例如很多好公司、好学校的录取率很低,但实际上并不低,只是因为名气太大,很多不符合标准人都在碰运气瞎投,才把平均概率拉低的,一个真正条件符合,并且能认真准备的投递者,他成功的概率不会低太多,但是收益却是巨大的。

  同样的道理,漂亮女孩其实也并没多少人追,大多数都是属于那种,随便加个微信聊两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真正能和她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一般也就这么一两个备胎,只要打败这些人就行,其难度并没有比追普通女孩高多少。

  所以商业的本质,不是节约10%的成本,获取5%的利润,而是增加10%的成本,获取50%的利润。这就是“肥尾效应”的应用,利用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等进行套利。

  好了,咱们再回到黑天鹅

  《黑天鹅》书里提出了一个理念:这不是一个平均的世界,而是服从幂律分布的极端世界,小概率的大事件决定了历史的走向。马克在书里也说了,最重要的不是你平时能赚多少钱,而是千万别亏大钱。

  这点非常重要,很多人受巴菲特的影响,认为每年稳定挣一点,累积起来通过复利效应也能形成可观的财富。

  这个滚雪球理论是没有问题的,长长的坡、厚厚的雪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你如何保证雪球一直在滚,并且不会出轨呢?

  并非人人都是巴菲特,维持稳定的复利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人都有存钱的习惯,都喜欢积少成多,但是真正的财富增长情况,并不是平均且连续的。

  我们设想中的场景是,今年赚20万,明年40万,后年60万,大后年100万。但实际情况却是,今年赚10万,明年赚15万,后年赚20万,大后年突然就赚200万,这是一个跳跃式的增长。

  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这张图:

  前面的这些小幅亏损,都是在不断地试错,都为了最后那个关键的“意外”,一波起飞。

  我们平时说的积少成多,指的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财富的积累,天天纠结几千块钱的工资并没有什么用。

  平时用小幅的亏损,去投资最后起飞时的巨大利润,这样做的好处,并不是说总体收益有多高(毕竟你前面亏的也不少了),而是在于,这样做就不用为了风险而担忧,因为意外情况已经被纳入到你的体系中去了。

  而一旦我们能够避免巨大的损失,自然就可以少交很多“波动税”,甚至能够把风险本身,也直接转化成利润,这才是黑天鹅策略的精髓。

  我们不是不幸的受害者

  而是风险的套利者

  这次疫情倒闭了很多企业,没倒闭的也遭到了重挫,但对于部分“有准备”的企业来说,疫情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天大的好事儿。

  就拿受伤最严重餐饮业来说,如果平时不是那么急于扩张,而是多屯点钱,多在中央厨房和线上业务上花点心思,疫情来了就有办法对付过去,别的公司没站住,你站住了,风卷残云过后,自然就能把那些死掉公司的份额给吃掉。

  不需要做什么,只要不死就行

  “防守赢得胜利”

  而坚实的“防守”,则需要平时持续不断的投入“小额保险”,正如塔勒布所说“我们只会慢慢失血而死,但不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当然,道理都懂,但是很难真的去做,马克在书里就说,大多数投资人都特别追求“平均”的收益,账面上的数字一定要好看,不能比别人少,少一点就不高兴。而我们的这种“巨灾保险”策略,平时是要花钱买保险的,每个月保费一交,账上肯定就不好看了。

  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效应,比如你有10个好消息和10个坏消息要告诉别人,最好的方法是,尽量把10个坏消息一次性说完,而把10个好消息分10天说,每天说一个,这样就给人一种好消息比坏消息多的感觉。

  而巨灾保险策略恰恰是完全相反,完全的反人性,表现在账面上就是天天有损失,天天告诉你坏消息,虽然亏的也不多,但是没人能受得了持续的赔钱,就算做基金的受得了,买基金的也受不了。

  “隔壁那谁谁谁,上个月都翻番儿啦!你还搁这天天亏钱搞屁呢?赶紧的,我得拿钱走人了!”

  08年次贷危机那会儿,就已经有人利用买保险的办法,在全面下跌行情中狠狠捞了一笔,但奇怪的是,他的基金在暴赚一笔后,投资人纷纷撤资,直接就给清盘了。

  为啥呀?因为

  “太吓人啦!”

  所以关键就是在这,这种“每天都难受”的心态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我们平时遇到意外事件,经常会说“哎呀,我好倒霉呀!”其实不是倒霉,而是我们的想法就有问题,总觉得“没事”才是正常,“出事了”就是倒霉,所以就千方百计维护“正常”。

  这就像投资人追求完美的“平均”收益一样,看着账面上的数字特别开心,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模型,就如同一个总是维护自己正确,且放不下自尊的人,一定是不堪一击的。

  正确的做法,不是“不出事”,而是要把出事当成习惯,利用平时的小亏损、小难受,去投资最后的那件大事,把巨大的意外,而不是平时每天的日常,做为整个策略的核心。

  根据墨菲定律以及肥尾效应,时间一长,“意外”是肯定会发生的。到时候出事了,那就不是我倒霉了,而是“别人倒霉啦!我又有机会了!”

  就像本次疫情,破产的是不少,但是等着下半年捡漏发财的也不少。这就是黑天鹅策略的核心:

  从 “阿弥陀佛,佛祖保佑!”

  变成 “唯恐天下不乱!”

  不要让意外毁灭你 , 而要让它“成就”你。

  最后给人打个广告,今天文章的第二条是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广告,要是想学英语的可以简单了解一下,觉得好的可以报名学习,感谢支持!

  举报/反馈

上一篇:糖尿病餐后血糖高吃什么药好?其实非药物疗法也可降低餐后血糖!
下一篇:心血管患者如果确诊新冠病毒,居家治疗该注意什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