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毓才:新冠感染者出舱后还要集中隔离7天吗?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9
手机版

  99001661815086840

  最近,全国各地疫情呈现多点局地暴发与点状散发态势,要实现动态清零目标,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为了迅速实现社会面持续清零,要求到底到边,趁势追击,跑赢病毒,在出院(舱)病人和解除隔离人员管理中也升级了管控措施,比如,要求出舱人员实施“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 38301661815087209

  这样,有的人走出方舱就必须再进入集中隔离点。 那么出舱人员到底应该不应该再进行7天集中隔离?需要落实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感染者复阳之后还有没有传染风险性? 这些问题,既涉及新冠感染者的个人权益,也影响社会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接纳。今天,老徐就和大家聊聊。 93991661815087345

  什么人被安排进入方舱隔离观察治疗? 

  近三年来,我国在疫情防控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管控措施。不但确定了一大批定点医院,还要求设立后备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和方舱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各类人员分类管理中,集中隔离点是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及高风险职业人群等相关规定要求的人员,进行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的建筑及其配套设施。 方舱医院是快速、大量、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建筑及其配套设施。 

  根据6月28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6天和第7天采集鼻咽拭子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如两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 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为40),或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低于35),可解除在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至满足出舱标准。 九版防控方案规定,集中隔离点的管理对象,包括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管理对象,包括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密接的密接、中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根据3月15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冠临床分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普通型(具有上述临床表现,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重型(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出现气促,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 (1mmHg=0.133kPa);高海拔(海拔超过 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 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760/大气压(mmHg)]。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 24~48 小时 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持续高热超过 3 天;2.出现气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 月龄,RR ≥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 次/ 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4.辅助呼吸(鼻翼扇动、三凹征);5.出现嗜睡、惊厥;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2.出现休克;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 对于隔离管理和治疗场所,九版诊疗方案明确,根据病情确定。对于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 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而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 ICU 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 ICU 治疗。 综上,进入方舱医院隔离观察治疗的,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和新冠确诊病例的轻型。

  28781661815087584

  出仓的人应该去哪里?怎么管? 

  按照九版诊疗方案,不管是出院还是出仓,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需要继续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而该方案在“居家健康监测”适用对象中,也明确为:完成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舱)人员及经专业人员评估需进行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所以出舱人员直接回家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才是正道。 这一点,在九版防控方案也是这么规定的,无需参照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行“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 40291661815087764

  新冠感染者、确诊病例复阳有没有风险? 

  当然,我们理解一些地方采取升级管控的一切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尽快清零,防止反复,担心复阳,因此,着眼于绳捆两道稳,话说三句牢,来进行一个提级管理。但实际上这么做的结果并不科学,不但给新冠感染者本人、家庭、朋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因为现在,全社会对新冠感染者就非常害怕。 那么,新冠感染者、确诊病例出院(舱)后到底还有没有传染性?如果复阳了呢? 58811661815087961

  早在2020年8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走进上海工会“五一讲堂”,张文宏特别提到了前几天一个外地来沪的复阳病人。 “这个把大家都吓得不轻,我特地第二天查房把这个病人的病历调出来,一看,他已经连续三个月以上是阴性。这次在上海被查出阳性,也说明上海的核酸检测是极为认真的,棉签戳得很深,在里面还要刮几圈,这个时候就会把一些在留在里面的死掉的病毒残渣刮出来。这些核酸不具备传染性。” “所以我今天趁这个机会告诉大家,如果再出来一个复阳的病人,大家不要一惊一乍好不好?不要紧的!”张文宏解释道,复阳是非常常见的,核酸检测再次出现阳性的情况,和不同时间的采样有关系,关键是隔离的时间要够长。这个病毒隔离4个星期以上,如果免疫功能正常了,哪怕是核酸阳性,它的传染性基本上微乎其微。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部分相关病人在出院后的随访中又查出了核酸阳性,出现这种现象有三种可能。 

  1、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出院前的两次核酸阴性是假阴性,或者随访的核酸阳性,结果是假阳性。 2、病毒又重新活跃起来。 3、再次感染。 有限的研究提示,这种病人的传染性不强,目前还没有观察到造成传播的案例,对于第三种情况再次感染,其传染性与其他首次感染的病人相似。总体来说,出现病人在随访中再次出现核酸阳性的比例不高,约在5%以下。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复阳现象为被感染者中的小概率事件。并且,他表示,现在发现的复阳的病人,这些人不管是病人还是感染者,导致继续传播的事情并不多见。

  84161661815088054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专家是这么讲的,九版防控方案也有这类规定。 关于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九版防控方案规定: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Ct 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核酸检测 Ct值<35,结合病程、Ct 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 CT 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 如核酸检测 Ct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 Ct 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 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同时,九版防控方案还规定: 出现以下情形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不纳入风险区域判定。 

上一篇:立案调查!威海市环翠区某诊所高价售卖连花清瘟胶囊将被处罚
下一篇:3块多一板儿!天津人的“退烧锦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