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放宽防疫,又为什么这么快?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9
手机版

  最开始看到防疫放宽的苗头,是在10月底-11月初。现在回溯来看,很奇怪的是,10月中旬的20大并没有太多会放宽的信号,而到了半个月后就开始密集出现会放宽的信号,一个半月后就完全放开。

  第一个引起注意的消息是,各大航司在10月底密集增加国际航线。航空公司增加国际航线,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因行政指示,不论是哪个原因,都说明在国际人员往来上正在放宽。此前已将入境隔离从14+7减少至7+3。

  另一个类似的信息是,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要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各地方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这也是对国际人员往来放宽的一个表现。

  其时恰逢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高端商务代表团访华,为疫情以来第一个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会谈中,中国同意批准mRNA疫苗用于在华居住的外国人,这也是一个重大转变。复必泰在香港老早就用上了,内地此前一直没有批准。此次虽然不是全面放开使用mRNA疫苗,但也是一个大的变化。

  除了mRNA疫苗外,在10月底,还陆续有地方开启吸入式腺病毒疫苗的接种。2022年10月25日起,上海市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预约登记。到11月初,北京、江苏等陆续跟进。

  而在国内,也有诸多新闻密集爆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两类:1)各地方政府维持动态清零政策财政压力太大;2)中央对于各地方官员的防疫表现的表态变化。

  10月底-11月初的时候,多地通知核酸检测将开始收费。须知各地方财政近两年非常吃紧,随着房企纷纷暴雷,各地土地财政的收入降低,多地城投债非标违约,各地纷纷缩减或拖欠公务员和事业编的工资,今年土地拍卖市场又继续表现不理想,几轮土地拍卖经常是卖不出去,卖出去的地也经常是由地方国企或城投公司拍下,然后不做开发,实际相当于没卖出去。核酸检测也非常花钱,大多数地方靠拖欠账款来维持,让核酸机构白干活。但也有的地方实在拖不下去了,比如河南许昌,欠了核酸检测机构太多钱,核酸机构直接撂挑子不干了,说除非政府给钱,否则拒绝接收样本。在此背景下,10月底-11月初,多地财政压力太大,通知核酸检测开始收费。

  11月5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虽然也强调“动态清零”,但只是在刚开始时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在发布会具体内容中,卫健委官员点名批评河南郑州等城市的随意“静默”、封城措施,并对贵州毕节、四川南充隔离场所收费,以及其他城市地区“以赋码弹窗的形式限制人员出行”、“随意扩大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群范围“等一系列防疫政策“加码”行为进行公开批评。这意味着中央对各地方防疫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前是点名批评防疫不力的地方,现在是点名批评防疫过度的地方。被点名批评之后,郑州、太原、毕节等几个地方迅速整治层层加码,被新华社报道。

  在11月5日新闻发布会一周以后,11月11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20条》,其中包括多项正式放宽的措施,比如入境人员7+3改为5+3,取消次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等。

  这里可以直接推断,10月底各大航司密集增加国际航线,应是提前得到消息,将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11月12日,李克强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中,承认国际上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总理亲口承认国外的防控措施有效,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这暗示着中央高层对于奥密克戎疫情的判断发生了变化。

  

  对于《20条》,各地反应不一。当天下午各省就在内部开会,当时全国的疫情中心广州是响应较快的,当天下午5点就官宣“取消次密接”。去做核酸时,就发现社区门口检查核算的保安从3个变成1个,且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发现,核酸点的工作人员穿的衣服从大白隔离服变成普通手术服。随后几天,广州多个区域取消常态化免费核酸,一些社区开始派发抗原自测盒。广州本次派发自测盒的有趣之处在于,给疫情不严重的地方发自测盒,疫情严重的海珠区则不发自测盒,照旧全员核酸。而在以往,各地都是疫情严重的地方发自测盒+核酸。这可能是因为发自测盒的目的变了。以前是为了坚决清零,自测盒是作为辅助核酸检测的手段,能快速定位疑似阳性,即使双管齐下增加成本也要快速清零。而现在是处在放开的转折点上,在疫情不严重的地方发放自测盒、减少核酸先试验一下。

  业内人士表示,发抗原自测盒比做核酸更便宜。核酸需要工作人员、场地、样本运输、检测等,相比之下,自测盒只需要购买+发放,成本比核酸更低,批量拿货一个自测盒只需要2元左右。

  多数地方没有广州这么快,还在一边观望,一边沿着既往的防疫政策走下去。多地开会学习20条精神但没有出台实际政策。

  石家庄是比较戏剧性的。先是发布称“民众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各区域取消免费核酸点,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然后,据称是民众纷纷反对,于是到11月15日,部分常态核酸点又恢复运营。到11月20日,石家庄内部出台“十条”,要求严格静默5天。有观点认为石家庄是“防疫放宽的试点城市”,这不合理。石家庄不可能是试点城市,因为石家庄在城市政治地位上不够格作为重大政策的试验田,毗邻北京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更不可能做此试验品。

  在20条之后,各地陆续出现了防疫人员与民众的冲突,直到11月24日乌鲁木齐火灾事件彻底引爆舆论高潮。

  而舆论上淡化乌鲁木齐火灾事件,可能会把矛头引向核酸企业,于是先是自媒体们大量发关于核酸企业的内幕(其中不乏谣言),后来人民日报旗下的健康时报发文批评部分核酸企业,再到人民日报亲自下场批评。证监会也严查核酸企业上市。

  

  同时,全国多处在社区层面也开始发生针对过度防疫的反抗,反抗形式有文有武。各地在此周末后开启了加速放宽防疫的进程。宁夏党委书记走访小区,批评铁锁封门的做法,这是当时做出表态的级别最高的官员。北京明确疫情管控规则,严禁硬质围挡,广州宣布部分人可不参加核酸检测,密接人员也可居家隔离。

  除了地方性的防疫政策变化,中央也直接表态。新华社发布 “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 新华社:“精准免检”也是精准防控 。人民日报仲音发布:封控管理要应解尽解。到这里,应该没有人再对解封的趋势抱有怀疑了。现在看到的新闻,多是这种: 各地,层层减码 。官媒也开始宣称奥密克戎毒性不强、后遗症不明显,如《 环球时报:国内科研团队验证!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 》。

  归纳一下,这次我们预判防疫政策放宽,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式:

  在地方财政吃紧的现状下,推测各地方维持严格防疫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官媒的说法等,推测中央的态度。

  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褒贬,推测中央的态度。

  **但以上这套叙事过于线性,有马后炮的嫌疑,忽略了很多不在这套线性叙事里的信息。**我们在开篇就提了一个问题:明明10月中旬的20大还没有任何放宽的迹象,怎么仅仅一个多月后就变成了各地放开?这不符合中国政治的模式,中国政治不常见急转弯,没有一个全国性政策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采取如此激烈的转向(看看计划生育到三胎的转向持续了多久,做了多少铺垫性工作)。也就是说,从上面的叙事,可以推断出中央有要放宽防疫的态度,但并不能推断出中央这么快就会放宽防疫。

  事实上,中央的态度并不是连贯一致的:

  11月10日,政治局常委会,一边继续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一边又把“严格防控”改为“科学精准防控”,强调疫苗研发,纠正层层加码。表露的态度是,会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口号下,一点一点地慢慢放宽防疫政策。这比较符合一贯的做法,所以我们起初的预测也是,到明年春夏季可能才会有比较大的放宽。

  下图详细比对今年几次政治局会议对疫情的表述变化(图源:曹山石11月10日推):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20条,软化清零政策。之后人民日报一度不再提"动态清零"而只着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11月20日,人民日报仲音又喊话“不动摇、不走样”。到这时,各地方还是无法确定中央的态度,这一周的情况很混乱:有些地方持续放宽,而另一些地方继续收紧,比如当天石家庄就下令多个区重启封控和全员核酸检测。

  真正明确要迅速放宽,是在11月26日及其后各主要城市发生的地方民众反对加码封控的行为。总的来说,根据地方财政吃紧的程度、中央在各场合的表态、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褒贬、以及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可以判断中央有放宽防疫的打算,但希望一步步来,先从推进疫苗和纠正层层加码开始。但地方民众反对加码封控的行为,则大大推进了这个过程,使防疫政策发生了急转弯。

  但这还不够具体。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防疫政策发生急转弯,但各地方依然无法确定具体怎么放、放到什么程度。所有地方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点地放松防疫,试探中央的态度。发现中央没有批评后,就再放松多一点。有的地区放松更多,而有些地区继续保持比较紧的管控(比如合肥:坚持人民至上,防控寸步不让!)

  出现的一个反面例子是辽宁锦州。12月1日发文称决定继续坚守,实现动态清零。仅一天后,12月2日改口,称要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我们并不知道锦州改口的原因,但可以推测是受到了来自上面的压力,可能在内部被批评了。

  目前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在医院。现在社会面阳性很多,放开之后,由于大多数民众认为新冠是很危险的,因此即使是发低烧的感染者也会去医院就诊,就诊前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于是医院就成了传播节点。目前广州海珠区即是如此。虽未有官方消息,但私下传播的消息中可以发现,很多人都发现自己身边有人阳了。广州之外的某个疫情并不严重的地区的某医院管理者表示,最近两天接到了阳性病人,本人去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阳性。这是本次放宽防疫比较匆忙、属于临时急转弯的一个体现,没有能够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

  举报/反馈

上一篇:鼻炎.感冒退烧小妙招
下一篇:总担心自己或家人“阳”?缓解感染焦虑,心理专家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