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真的放开,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9
手机版

  时代环境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同样也考验它。

  我们一个人信什么,有时候可能跟事实根本就没关系,而是跟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包括价值观有关。

  举个例子,过去四十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高速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解释和答案,有的人说这是市场的功劳,有的人说这是我们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基于事实,我们却能够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而我们相信什么,就决定了时代环境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发展,而我们也必将经历这样的方向带给我们的考验。

  同样的道理,如果疫情放开,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我一直就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根本就不算是一个好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似乎把个人的责任抛之脑后,大家全部指望政策发力、公共卫生发力来控制疫情,好像自己是否感染新冠,变成了公共问题,而不是一个个人问题。

  这就好比因为每年导致车祸死亡的人数很大,于是我们要求要限制车辆,要严格控制车辆一样,治标不治本。

  一个人感染新冠和一个人出车祸的概率,本质上应该是自己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

  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依然还停留在过去的集体主义的旧思路中,遇到什么都喜欢强调宏大的概念,这当然是很不好的问题。

  我们应该先对自我负责,其次才能要求政策为新冠病毒的扩散和防疫做出调整和控制。

  

  这几天石家庄放开所有限制,一下子冲上了热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放开,很多人变得不适应,我看到有石家庄人在网上留言说,一下子突然宣布放开,反而比全城静默还恐怖,没人敢出去了,大家反而要求继续核酸采样。

  我不知道这条留言的真实性,但如果是真的话,我想我的内心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我有时候会认为,我们离“文明”两个字似乎还很远很远,三年时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和习惯,正如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所分析的那样,一旦人习惯了做核酸戴口罩,哪怕他们心底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也会因为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新冠病毒),从而感到畏惧和害怕,然后会继续依赖核酸和口罩。

  这也是所谓的火车头效应,一辆火车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开了三年,现在突然说要转头,尤其是像石家庄这种前期没有任何迹象和征兆的情况下,一下子全部放开,当然难免容易引起一些恐慌和不安。

  要知道,我们的医疗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尤其是我们的床位和ICU病房,这一点是事实,但我们能够以此为理由永远继续严格防疫下去吗?

  当然也不可能。

  因此这就又要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防疫防疫,到底谁是谁的第一责任人?到底应该谁为谁负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新冠的感染率或者毒性真的非常强,致死率很高,你又没有打疫苗,你又非常恐惧的话,那你最好的选择一定不是说全面禁严,继续严格防疫,而是自己待在家别出门,或者干脆跑到农村老家去。

  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误区是,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特殊情况或特殊原因,例如家中有四个老人,五个小孩,就因此说不能放开,要越严越好,这当然是不对的。

  一个社会的组成结构不是一个家庭,而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而针对是否放开的问题,一定会有人同意和反对。

  因此,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同意的人出门工作、生活、投资、赚钱,让不同意放开的人自己待在家,哪里也不要去,或者戴好口罩,与人保持好距离即可。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人,而在面对新冠病毒这类威胁性不小的传染性病毒时,人类也会充分展现出自己理性的那一面。

  例如,就在石家庄宣布放开后,多地的呼吸机包括吸氧机就开始大卖,石家庄很多药房的连花清瘟胶囊甚至被买光了,就连一些相关的医药股,也迎来了一波涨幅。

  这说明了什么?

  这依然说明人是理性的,如果疫情真的放开,其实就是两种现象,那些容易感染病毒的幼儿和老年人,当然要在家中为他们准备连花清瘟和呼吸机等等,不仅如此,还要减少他们的出行,以及叮嘱出门要戴口罩。

  而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当然是赚钱更要紧,一方面是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和重症都在降低,另一方面是疫情三年收入损失的加大不得不开始工作赚钱还债养家。

  疫情未来会不会放开?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趋势,或者是世界一定会有的样子,除非历史开始倒退。

  时代环境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同样也考验它。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是事实,新冠病毒的传染力度很强是事实,全球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高达百万这同样是事实,但我们又很难去理解,为什么西方能够那么早就放开,这也是事实。

  过去我们说要讲事实不要讲立场,但今天仅仅是事实我们就能够给出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解释,而这又往往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样的叙事,相信什么样的哲学理论。

  今天的疫情当然还是疫情,但在某种意义上,它所造成的广泛影响力,又不仅仅局限于疫情。

  

  就拿十月份最新出炉的经济数据来看,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疫情的影响早已经覆盖方方面面,创业、融资、贷款、餐饮、餐饮、房地产,甚至就连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意识,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

  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十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40271亿元,同比-8.1%。商品零售消费36171亿元,同比+0.5%。消费渠道方面,线上商品零售当月增速约为22.08%,线下约为-7.74%。

  反映到消费结构方面,食品、饮料、粮食实现高个位数增长,消费品、金银珠宝、纺织服装则是个位数下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疫情对居民收入消费情况的变化,消费的减少,既反映了人们对当下收入减缓的担心,也反映了对未来经济变化的悲观情绪。

  如果疫情放开,我们当然需要注意一些疫情所带来的次生灾害,但这种次生灾害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是可控的,也是能够去接受的。

  疫情所带来的医疗资源的挤兑,比起对经济所造成的伤害来讲,其实就是厚此薄彼,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两全其美,只能权衡利弊,然后尽可能做到最好,把损失降到最低。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疫情真的放开,我们自己的选择以及自己的行为,一定是自己负责的,自己才是自己的首要责任人。

  我们不可能推脱责任,更不应该忽视任何选择,也不应该只看重一点,而忽视了事物的全部样子。

  

  人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经常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定有分歧,而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实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我们都认可这次疫情所造成的伤害很大,传播链很广,为此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但即便是这样,依然有着很大的争论,要不要放开,怎样放开,多久放开,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和理解,有的人主张放开,有的人认为现在放开还早。

  这两种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的主张,未来是什么样,依赖于我们相信哪一种解释。

  这就是哈耶克所说的“我们的认识会改变事实”的含义。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社会#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世卫专家感慨:欧美若向中国学习,2023年疫情便能消散
下一篇:权威指引丨孩子就医如何防护?发热护理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