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石家庄疫情为何突然严重?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19
手机版

  

  【石家庄疫情为何突然严重?】

  11月3日,河北省对外公布全省新增确诊病例14例,均在石家庄市。就在11月2日上午,河北石家庄宣布全市进入应急状态。

  从首发病例出现再到宣布进入应急状态,时间间隔非常短。就在内蒙古、甘肃疫情趋势已经放缓之际,为何石家庄似乎突然间严重了呢?咱们来分析一下。

  一、石家庄为何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例?

  目前来看,石家庄的病例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市下辖的深泽县、辛集市和石家庄市裕华区等地,且部分病例为农村居民。比如,11月3日新增的14例病例中就有11例来自深泽县。

  从病例间传播关系来看,基本上都是亲属和同事间传播。例如确诊病例4:李某,女,现住深泽县大桥头镇东小封村,系10月31日裕华区确诊病例1郭某的母亲;确诊病例5:张某,男,现住深泽县大桥头镇西河村,系11月1日确诊病例1王某某的丈夫。这种疫情在家庭间迅速传播,是导致石家庄疫情快速升温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疫情在农村地区,在家庭间的迅速蔓延的情况,看起来是否有些眼熟呢?是的,正是石家庄上轮疫情的特点。

  二、石家庄疫情的源头究竟是哪?

  目前,疫情溯源的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但根据已公布的确诊病例流调信息似乎能够察觉到蛛丝马迹。尽管病例出现在两个不同行政地区,而且绝大多数都没有过西北地区的旅居史。难不成又是新的源头?应该不是。端倪还是有的。10月31日确诊病例郭某,现居住于石家庄市裕华区某小区,与10月23日首例确诊病例李某在同一单元居住。而郭某曾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工作,12日自驾车离开额济纳旗,返回石家庄。其后在市区活动,直到22日下午16时按要求去街道报备,18时被转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在郭某的行程轨迹中也出现过深泽县,并且和当地5口确诊病例有过近距离的接触,然后其中的儿媳妇王某曾在深泽县西小封村、晋州市东曹村、辛集市小章村等多地游走卖苹果,恰好11月1日辛集市确诊病例杨某曾在辛集小章村购买过王某的苹果,然后杨某又感染了两名家人和一名同事。而且深泽县5口病例中的孙女还曾参加过当地的教师招录考试,都对周围产生了影响。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尽管细节尚待官方发布,但疫情应该和本轮国内疫情仍存在较大关联的可能性。

  三、石家庄疫情会不会更严重?

  有人担心石家庄疫情是否会像上一轮疫情般严重,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尽管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这轮石家庄疫情发现和控制的时间均较早,再加上新冠疫苗也能发挥免疫屏障作用,所以疫情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应该会有所缩小。

  但是,疫情在农村地区控制仍相对困难,尤其是家庭间的传播明显,建议在石家庄地区的朋友们,一定要遵守疫情防控规定,有异常马上上报街道,这样才能尽早尽快控制疫情。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关于疫苗的十个问题】

  问题:疫苗打完的不适都会被判定为偶合?

  事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不一定和疫苗有关,只有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相关,其中更严重的异常反应有很严谨和科学的调查判定标准,不仅会有疾控专家参与,还会邀请临床多科室一起进行分析,之后才会判定AEFI是否属于“异常反应”,如果对调查诊断结果不接受可以继续申请医学鉴定。

  而网络上很多指责疫苗安全性问题的人,既有不去申请调查诊断或者鉴定直接宣称疫苗有安全性问题的,也有对调查诊断结果不接受后在网上传递疫苗负面信息的,并且引发很多关注和起哄。

  甚至将不配合诊断/鉴定的行为抹黑为“官方不负责”或者“懒政”,将对自己不满意的结果描述为“全都定为偶合”,引起公众误解,还出现过“国际友人”参与到一些相关的负面事情当中……

  问题:疫苗导致严重情况,比如白血病?

  事实:时间逻辑不代表因果关系,这个道理简单但很多人都不懂,且目前全球都并未发现接种新冠疫苗后会提高白血病的发生风险。

  要知道即便不接种新冠疫苗,我国每月白血病新确诊病例高达数千例,只不过以前不接种新冠疫苗所以没有人会认为是疫苗引起。

  当然,部分媒体也存在一定的责任,之前某些官媒大肆宣传某个国家接种外国的新冠疫苗后出现多个白血病病例的新闻,现在来看已经出现明显的反噬。

  问题:疫苗引起出生率低下?

  事实:一方面现在生育压力确实大,我国国内出生人口数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但非要扯上疫苗那真的说不过去。

  同时,国外有反疫苗群体传播类似的谣言,很明显播被“嫁接”到国内了,不少人就开始就这个话题跟风起哄。

  实际上,即便疫苗从动物试验阶段开始就做过生殖毒性研究,仍有很多医务人员在没有任何依据的前提下给出“接种疫苗后一段时间内不要怀孕”、“备孕期不能接种疫苗”、“怀孕时候打疫苗对孩子不好”等主观臆断的信息并且引发传播,导致很多人开始怀疑疫苗的安全问题。

  问题:疫苗含有毒成分会对身体有害?

  事实:新冠疫苗成分非常简单,除了抗原(国内用的疫苗包括灭活的病毒、重组后的腺病毒、亚单位蛋白)、水之外,主要就是一些无机盐和佐剂成分,与常规接种的疫苗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很多人故意夸大某种成分的危害。

  以铝佐剂为例,很多反疫苗人士叫嚣着佐剂中含铝,因为摄入过多的铝会对人的神经有影响,但实际上疫苗中佐剂的铝含量很低,直接点说一支疫苗的铝含量都低于日常吃一口油条,甚至远低于给婴幼儿吃的一些豆奶奶粉制品,根本不会引起中毒更不会影响神经发育。

  相比较而言,不打疫苗如果感染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反而患病后的并发症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健康,要知道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引起认知障碍。

  问题:疫苗中的灭活剂含量高导致疾病?

  事实:以灭活疫苗为例,灭活疫苗确实采用了β-丙内酯对病毒进行灭活,然而灭活剂的使用并不代表灭活剂完全会被留在疫苗中,而是采用纯化的方式尽可能去除疫苗中灭活剂的残留达到极低的水平。

  对于其他采用甲醛灭活的疫苗也是一个道理,可一些人就是要无视疫苗生产中要尽可能去除灭活剂的事实,或者夸大残留灭活剂的危害导致恐慌,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犯坏案例比比皆是。

  在讨论疫苗的时候就抛开剂量谈毒性,在讨论一些传统精粹时候就抛开毒性谈剂量可不好。

  问题:国产疫苗未经试验就给人(或某群体)使用?

  事实:为了不让国内疫苗接种工作推进,很多人尤其是某些伪装成医学专业人员的群体可谓煞费苦心,杜撰了“疫苗没经过试验就给XX人群使用”的谣言,在长时间内让一些人误认为自己是“小白鼠”,但实际上任何疫苗获批使用都是有明确安全性、免疫原性证据的。

  当然,即便有了相关证据并在实际应用当中被进一步证实也可以继续挑毛病,比如不顾研究管理要求愣是要说“参与试验人数少”、“结果数据不够”、“有人说有问题”等,那真的没辙,毕竟有句话说得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然而,这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什么样的数据才会让人满意?

  问题:现在给人们用的疫苗残留超标?

  事实:也是属于故意抹黑。在疫苗生产完成后,我国中检院会对疫苗进行多种检定项目的检测,每种检测都设置了严格(甚至比国际标准更严格)的指标,如果有任何一项未达到要求都不会获批。

  乍看之下一些人“义正言辞”的在质疑疫苗安全性,实际上只是心知肚明的在煽动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去质疑官方权威性而已。

  这种情况真的非常需要关注。

  问题:接种疫苗后能够检测到人体信号?

  事实:真的有人在宣传这种信息,并且这种舶来品信息的宣传者和倡导者很多也是传统文化的坚定拥护者,非常有意思,不多讨论了。

  简单来说,疫苗企业生产的是疫苗,不生产芯片,更做不出“微芯片”,但就是有的人故意犯蠢或者犯坏,这真的是没办法的事。

  问题:最近新发病例都是疫苗的ADE效应?

  事实:ADE效应即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假设不接种疫苗风险可能是1,接种疫苗再接触病原体风险可能就会变成2,甚至更高的情况。

  然而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新冠疫苗在真实世界中存在ADE效应,已经获批应用的新冠疫苗都具有明确的有效性,能够大幅降低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发病、住院、重症,甚至死亡风险,只是很多人故意无视这些结果而是拼接负面信息引发新对疫苗新的负面认知罢了。

  问题:接种疫苗还发病证明疫苗无效?

  事实:人们对疫苗的期望太高,当然也和之前一些错误的信息传递有关。

  事实上任何疫苗都不能保证100%避免每一个人在接触病原体后感染或患病,但在一些情况下人们的关注点都在发病的人身上,却无视了被疫苗保护的更多群体,以至于直接主观认定疫苗无效。

  除了基础科学素养不足的原因外,一些外部输入信息直接干扰了对国产疫苗的选择和使用,最直接的灌输方式就是传递“国产疫苗无用论”的信息,使得假话说多了也会变成让人相信的真话。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些问题,有些情况发生后其实有正确的行为可以选择:

  任何情况都不能主观否认疫苗接种后可能存在异常反应,但需要告知可以调查诊断和医学鉴定的流程信息;

  任何群体都不应该反对人们对疫苗成分以及临床研究的担忧和质疑,但应该引导人们不去相信和传播谣言;

  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被一些引导性言论煽动,但需要有更全面的科普和教育去从根源上让人们能够客观思考。

  另外,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有效性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无论哪种疫苗接种后都比不接种要好,但有些群体就是要疯狂输送错误的负面信息以达到个人或整体的一些目的,我们一定要当心。

  最后吐槽一句:到现在还没证明安全甚至已经证明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药物、保健品、食品比比皆是,还有一些药物连循证依据都不充分就大规模使用,这些都没人质疑或者被鼓励,可经过严格科学认证的疫苗却被无数人抹黑,也是奇观。

  愿天下无疫。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生活中的霉菌对哮喘患者有什么样的影响】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家庭常用药品储备清单】

  今天,你也被“商务部鼓励储备必需品”的新闻刷屏了吧?

  其实,早在去年9月,国家应急管理部就曾在官网上发布过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

  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曾经有记者就常用医药品部分的“抗感染、抗感冒、抗腹泻类非处方药(少量)”建议采访过我。

  其中的抗感染药,你可千万别以为是头孢等处方药,处方药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要求,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药物伤害,所以需要在医生或者药师指导下使用。

  这份清单上的抗感染指的是非处方的抗感染类药物,常用的就是物美价廉的红霉素软膏和莫匹罗星软膏。

  既然提到备药了,我就再把曾经推荐的一些应急的便宜又安全的非处方药推送一次,我按对应的症状分类列出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有选择地居家常备。

  感冒药

  感冒通常建议多喝水、多休息,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来对付病毒。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感冒药基本上是以缓解流鼻涕、头疼、发烧、咳嗽等症状为主的药物,这些药物大同小异,选备一种就可以。

  感冒药里含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者“苯海拉明”可以缓解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的症状;

  感冒药里含的“伪麻黄碱”有助于缓解鼻塞的症状;

  感冒药里含的“对乙酰氨基酚”有助于缓解发烧、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感冒药里含的“右美沙芬”有助于缓解咳嗽的症状。

  选备感冒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不选含“金刚烷胺”成分的感冒药。国外临床证据表明感冒病毒对此成分耐药,起不到抗病毒的作用;

  其二,缓解感冒症状要尽量只吃一种药,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成分的药品,能选择单一有效成分时,尽量用单一有效成分的药品。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时,要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有效成分组合的感冒药。

  其三,含有相同有效成分的不同感冒药一定不要同时服用,比如“白加黑”和“日夜百服咛”,它们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伪麻黄碱、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以及属于同类别的抗过敏成分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同时服用会导致相同有效成分以及同类成分过量中毒。

  其四,由于感冒药在儿童身上做的研究很少,而且国外报导过多例儿童服用感冒药中毒的事件,因此目前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不推荐6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因此我也不推荐给6岁以下儿童备感冒药。

  退烧、止疼药

  退烧、止疼药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疫情当前,这类药应该是药店都买不到了,等这波疫情过去后再备吧。)

  它们除了有退烧作用以外,还可以用于缓解头疼、牙疼、月经痛等很多疼痛症状。布洛芬同时还有抗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风湿、扭伤等引起的炎症,但布洛芬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有胃溃疡的病人不能使用。成人选备它们的片剂或胶囊剂,儿童选备它们的混悬滴剂或混悬液。

  人们熟知的安乃近、去痛片等退烧止疼药由于副作用大早已经被国外淘汰,不推荐大家储备。

  腹泻药

  腹泻药推荐“口服补液盐Ⅲ”和“微生态调节剂”。

  腹泻,最怕的是脱水,所以腹泻时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应随身备着口服补液盐Ⅲ,必要时冲饮服用。另外,在腹泻的过程中,肠道的益生菌也会流失,因此腹泻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微生态调节剂,如培菲康、整肠生、丽珠肠乐等,要注意这一类药通常要求放在冰箱里保存。

  绝大多数时候,腹泻不需要使用氟哌酸、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只有腹泻次数较多,伴有发烧、脓血便等情况时,才需要去看医生开抗生素。

  腹泻时也不能自己买强力止泻药来吃,如盐酸洛哌丁胺就属于强力止泻药的一种。要知道腹泻是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腹泻的过程是把对人体不利的细菌或病毒排出去的过程,而强力止泻药是通过抑制肠道的反应,让肠道蠕动减缓来强行止泻的,这样病毒或细菌就排不出去了,反而不好。

  过敏药

  过敏药推荐“马来酸氯苯那敏”(也叫扑尔敏)或者“氯雷他定”。

  它们都可以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

  这两种药的区别在于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一代抗过敏药,止痒的效果会稍微强些,但一代抗组胺药有使人犯困的不良反应,适合睡前服。同属这一代的抗过敏药还包括苯海拉明和赛庚啶。

  为减轻第一代的不良反应,研制出了二代抗过敏药氯雷他定。除了没有犯困的不良反应外,二代抗过敏药还有长效的作用,通常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同属二代抗过敏药的还有西替利嗪。马来酸氯苯那敏只有成人的片剂,而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除了有成人的片剂外,还有儿童用的糖浆剂或者滴剂。

  便秘药

  缓解便秘推荐“开塞露”和“比沙可啶”。

  开塞露的有效成分是甘油,属于刺激型泻药。它是通过肛门插入给药,药物润滑肠道并且刺激肠道进行排便反射,激发肠道蠕动而排便。偶尔使用相对安全,长期使用很可能会导致对药物的依赖性,形成没有强烈刺激就不肯排便的习惯。

  如果不习惯使用肛门给药的开塞露,也可以选备可以口服的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短期用安全。

  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都容易产生剂量依赖,一旦停用会使便秘症状加重,因此不推荐长期使用。

  眼药

  眼药推荐选备“红霉素眼药膏”和“人工泪液”。

  眼睛有黄色分泌物,怀疑细菌感染时可以用红霉素眼药膏。红霉素眼药膏属于非处方的抗生素药膏,在药店里不需要处方就可以买到。

  人工泪液可以用于缓解电视、电脑、手机看多了造成的眼疲劳和眼睛干涩。药店里卖的聚乙烯醇滴眼药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药都属于人工泪液类滴眼液。

  晕车药

  晕车药推荐“茶苯海明”。

  预防晕车通常首选下面的措施,包括乘车前24小时清淡饮食,避免高脂肪的大餐 ;尽量坐在汽车的前排座位上,通过挡风玻璃看到车子前行的方向;把头斜靠在座位上,眼睛平视前方,避免低头看书,看报或玩游戏 。

  必要时,可以在出发前30分钟服用茶苯海明,如果坐的是长途车,可以每4小时服药1次。

  抗菌类非处方药

  身上有脓包等细菌感染时,可以选用以下两种药膏:一个是红霉素软膏,一个是莫匹罗星软膏。

  这两个药虽然是抗生素,但属于比较不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抗生素,而且它们本身就是外用药,使用起来相对安全有效,所以是非处方药。

  我们小的时候,磕碰了或擦伤时,就会用红药水和紫药水,事实上,这两种药物目前国际上是禁用的。

  红药水里面含有红汞,汞是有毒性的,它可以通过破的伤口被人体吸收。紫药水的成分是龙胆紫,它的杀菌作用比较弱,还会在伤口上面留下斑点。

  有人可能还推荐你用碘酒,但碘酒含酒精,擦伤口会很刺激,很疼,而且碘酒擦伤口也不利于伤口的恢复,目前也不主张使用。

  除了上述的常用药外,最好再备上外用消毒杀菌的碘伏棉签、独立包装的无菌纱布和透气创口贴。

  家有儿童的,记得体温计和儿童喂药量器也要常备哦。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高血糖不小心降成低血糖一样要命,怎么预防?】

  王老伯患糖尿病十多年了,前两天去公园走路健身,走着走着就开始脸红、恶心、出虚汗、走路晃晃悠悠,最后竟差点晕倒。家人赶紧把王老伯送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说王老伯这是低血糖了,幸好送得及时,不然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不都是血糖高吗,为什么会低血糖了呢?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有可能是因为用药不当或者是与用药的剂量相关。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一旦发病需要长期控制和用药。口服降糖药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十分普遍,种类也很丰富。

  目前我们使用的口服降糖药,按照降糖作用机制的不同,大体可分为6类:双胍类、胰岛素促进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因为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不同,医生开的降糖药会因人而异,降糖药的剂量、服用顺序等更是有所区别。

  同样是患有糖尿病的青年人,医生给长期患糖尿病的李大哥开的是一个剂量,而对于刚开始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的李女士,可能就不适合吃这个剂量。不光不同人不同药,同人也未必同药。

  比如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逐渐降低,一开始吃的药可能就无法让血糖达标了,需要同时接受其他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或者加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水平才能获得充分控制。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都要小心低血糖,老年患者是不是需要更加注意啊?

  没错,眼下上了年纪的糖尿病患者可不少。数据显示,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达30.2%,人数高达3550万,占全球老年糖尿病1/4,位于全球首位。

  随着年龄的上升,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比率也随之上升。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用药上需要多学科团队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对此做出了建议:

  1、 健康状态健康状态评估结果为差(Group3)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应在对重要脏器功能、药物治疗反应,低血糖风险等因素考虑综合考虑后,制定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以不发生低血糖和严重高血糖为基本原则,同时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

  2、 与使用一日多次速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相比,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口服药和超长效基础胰岛素更为安全,剂量也更容易调整。近年问世的两类受到各大临床指南推荐的新型降糖药,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的低血糖发生风险均很低。

  DPP-4抑制剂,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同时兼顾空腹血糖,仅一个剂量、口服一天一片(除外维格列汀),使用简便、依从性好,并且与临床其他常用药物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发生风险小。不增加体重、不降低体重,因此不会增加衰弱或伴肌少症的老年人发生跌倒、骨折的风险。

  其中,利格列汀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任何程度肝、肾功能受损患者中均可全程使用,无需相关肝肾监测的DPP-4抑制剂。

  照这么说,那糖尿病患者岂不是可以直接认准新型口服降糖药?

  可千万别这么想!来,跟我念三个字:遵 医 嘱!

  糖尿病人出现低血糖情况,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药物使用量过大,导致血糖下降过低而出现低血糖。药物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糖尿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己盲目加大药量,因加大药量导致低血糖,很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除了在药物治疗上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更要讲究。有的糖尿病患者为了能降低血糖去过度运动,此时若能量摄入不足,肌肉中的葡萄糖被消耗,更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出现。

  此外,糖尿病人最好随身携带一些高糖食物,这样在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防止低血糖症状加重。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注意:知识官意见并非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个体疾病治疗方案,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上一篇:家庭药箱常备五类外用药
下一篇:明明白白感冒药(成人+儿童,含新冠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