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告诉我们:对于抑郁孩子的错误思维,不要急于否定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0
手机版

  本章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重返校园》专栏的第91章。

  对于那些抑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思维方式往往出现了问题,在本专栏的第66章,也就是《常见的容易导致抑郁的7种思维,看看你孩子占了几个》这一章中,我们盘点了容易导致孩子抑郁的7种思维模式。

  当然,父母往往也意识到了孩子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过于追求完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然后父母就会教育孩子,不要那么追求完美,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或者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爱咋想就咋想。

  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当然是出于好意,但问题是父母这种否定孩子思维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孩子思维的改变,反而容易导致孩子抑郁的加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需要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思维特点。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闭上眼睛,然后集中注意力,不要想苹果。

  来试下,看看能不能做到。

  实验做完了,现在睁开眼,说一下你能做到吗?刚才你大脑中想的是什么?你会发现,我越是让你不要想苹果,你大脑中反而越是在想苹果。这个实验就是心理学上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白熊实验,只不过把苹果换成了白熊。

  为什么我们越是不让大脑想某个事物,而我们的大脑中反而越是会想到这个事物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的是图像,它处理不了“不要”这种抽象的词汇。

  

  你看这段文字,或者是你听一段音乐,再或者你静坐冥想,你会发现你头脑中涌现出来的是一个个可以具体描绘的图像。但凡你接受到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进入大脑后就会演化成一个图像,然后你的大脑就会基于这个图形进行处理,这是我们大脑思维的特点。

  那问题来了,当我们说“不要想苹果”时,这个“不要”是无法通过图像来展现的。

  你能单纯的制造一个关于“不要”的图像吗?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认为能,那你说说“不要”是什么样子?记住,要单纯的展现“不要”,可不要用人拒绝的形象,或者是“NO”的字词表现,这都是在借助其他的形式来展现不要。

  我们是无法单纯的制造“不要”图像的,因此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不要想苹果”这个信息时,我们就会自动把“不要”给屏蔽掉,只会产生苹果的图像。

  理解了我们大脑思维的原理,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不建议父母总是否定孩子的错误思维了,因为你越是强调他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他反而越容易深陷错误思维,只会更加焦虑,当然抑郁也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教孩子用积极的思维代替错误的思维。

  

  上面我们说了用“不要想苹果”做到“不想苹果”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达到这样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不要想苹果”换成“想要XX”,用另一个事物代替就可以轻易的做到不想苹果了。

  同样的,要想避免孩子一直使用错误的思维方式,我们只需要教孩子用一种积极的思维代替错误的思维即可,而这就是我们解决孩子错误思维的正确方式。

  那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接纳孩子的错误思维

  这里说的接纳不仅是父母接纳,孩子也要接纳。

  只有父母接纳孩子的错误思维,父母才会接纳孩子因为错误思维导致的问题,也不会因此抱怨指责孩子,更不会批评孩子。这有助于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安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更利于孩子健康的恢复。

  而且不仅父母接纳,孩子也要接纳。有的父母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孩子还要接纳呢?如果孩子接纳了自己的错误思维,那还改正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孩子不接纳,越是排斥自己的思维,就越想解决。而越想解决,当解决不了时,他们就越是焦虑。而越焦虑,就越容易心态失衡,问题反而越不容易解决。孩子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而至于父母的疑问“如果接纳了还改正什么”,这说明父母不明白“接纳”的意思。

  举报/反馈

上一篇:武磊新冠病毒检测结果转阴性 将参加个人训练
下一篇:小阳人日记,是的,我阳了!